经济政治课如何落实情感目标

经济政治课如何落实情感目标,第1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状况仍没有根本上的改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仍是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一大难题。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实现知识教学与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和谐统一

  思想政治课教材,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与现实的真实事例、经济数据与图表、名人名言等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从内容来看,既有我国历史与现状的纵向比较,也有我国与外国的横向比较;既看到我们的优势,也看到我们的不足与困难;既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内容非常丰富,并且许多教学内容本身就与中学的德育内容相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挖掘、运用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教法上下工夫,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成长。如在学习“市场交易原则”时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在学习“人生价值”的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诸如此类与德育内容相一致的内容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俯拾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做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正在成长的人,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使学生处于对教材信息积极思维、判断、选择、建构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大胆地处理教材,补充事实材料,弥补教材的不足,增强时效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在编写体系、内容的安排、图文的设计上,更切合中学生的实际,思想教育的可行性、针对性更强。但是,任何既定教材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憾。因此,在保证知识体系科学、严谨的前提下,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大胆处理教材,有时可以将教材的事例作为课前或课后的阅读材料,而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进行教学。如在学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内容时,笔者结合2012年全国人大会议的相关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更激发了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感,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三、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引入乡土事例,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明理践行的热情,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我们的中学生绝大部分将来都是家乡建设的后备力量、生力军。因此,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过去、懂得本地区的现状、想想本地区的未来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利用典型的乡土事例进行教学,在激发学生明理践行的热情方面,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乡土事例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小,不但易于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例如,在学习“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时,笔者引入了广西“爱心香蕉”事件,并创设了课堂讨论题:1.如果你是蕉农,你会不会砍了香蕉树种甘蔗?为什么?2.如果你是主管农业的政府领导,今后你如何指导广西香蕉产业的发展?这一事例在本地影响很大,学生都感受甚至亲历过,当举出这个事例时,课堂上学习气氛高涨,学生争相发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分析乡土事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面向社会,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较好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四、重视学生的精神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即心理的能动状态,来源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了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在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中。我们面对的是“90后”的学生,他们普遍好奇心强,对新生事物表现出极强的接受能力和参与欲望。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90后”的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许多并没有进入高中的课程当中,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会感到学生关注的许多问题与学习无关,比如网上购物、网络游戏、QQ空间、微博、明星信息等,但是这恰恰是孩子们的兴趣点。

  比如,在学习“商品和商品交换”内容时,笔者把现实生活中方兴未艾的“换客”活动引入课堂,创设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商品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学习“货币”的相关内容时,让学生结合网上购物经历,不仅学习了银行信用卡、转账结算等知识,而且学生通过交易知道了要遵守交易规则,重诚信,讲信誉,强化了学生的诚信意识。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学才可能有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得越好,教学效果就越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绝不可目中无“人”,而应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承认学生是独立自主的“人”,重视学生的精神需求,结合学生兴趣点,把社会热点引入课堂,正是我们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五、把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活动相联系,激发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主动活泼地生成和完善

  活动是苏霍姆林斯基全部教育理论的基石,他认为人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实践,依赖于活动。而道德本来就是“做人”的学问。“道德本质上是实践活动的。”德育也一样,如果只给学生讲些规则、准则,而不组织他们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活动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而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师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传和接的关系,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活动甚至不应该局限于课堂40分钟,而是可以贯穿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实践。

  如在进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就尝试着让学生的活动贯穿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实践。1.课前准备活动化。在课前准备阶段,笔者指导学生编排小品《内宿生小王的一周》,其中主要有五个情境。情境一:星期一小王从家里带来一周生活费100元,为饭卡充值50元。情境二:觉得参考书15元太贵,不买。好朋友过生日请客,小王花40元买了个毛绒玩具送给她。情境三:星期四没钱吃饭了,向同学借款20元。情境四:看到同桌有一双漂亮的名牌帆布鞋,决定省下一个月的早餐费,也买一双。情境五:周末是清明节,和家人去祭拜先人,劝爸妈不烧冥币,而以鲜花来寄托哀思。通过小品的设计和排练,促使学生把在社会生活中无意的道德的感性积累转化为有意。2.课堂教学活动化。在课堂教学阶段让学生表演小品《内宿生小王的一周》,并组织学生互动探究:小王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是否科学、合理?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消费观的内容。道德认识是在活动中得到深化的,注重活动性,让学生在小品中接受教育,比在教室黑板上的板书、幻灯片上的符号要真切得多。通过情境设置下的讨论,进行生生互动和同伴教育,来感悟和认识正确的消费观。3.课后实践活动化。在课后实践阶段,布置道德实践作业:记录自己或家庭一月的消费流水账,总结反思折射出的消费观是否正确。道德认识最终是为道德实践服务,并在活动和实践中获得发展的。通过课后的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分析、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消费习惯和错误消费观念,自觉认同和践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选择科学、合理的消费行为,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在实践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的生成和升华。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明确、效果明显,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主动活泼地生成与完善。

  中学政治教材时代性、开放性的特点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为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应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努力走出课堂,设法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活动,还可利用学校、社区、社会开展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无论是学生的厌学、教学中一味地追求高智商,亦或是德育工作的不灵验都表露出眼下的教育正走上了一条“唯理性主义教育”的歧路。而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的信息化都向我们显示了教育的世界趋势: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相对概念是“唯理智教育”,也就是“唯理智教育倾向”。这种教育倾向的具体表现就是: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在教育过程中漠视、扭曲和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师生之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为了达到纯粹的理智训练的目的,或者为了维护教育者本人的权威,随意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根本不把学生当成是一个有感情的人;缺乏评价学生情感发展的一整套措施或标准。

情感营销是从消费者的情感需要出发,唤起和激起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诱导消费者心灵上的共鸣,寓情感于营销之中,让有情的营销赢得无情的竞争。在情感消费时代,消费者购买商品所看重的已不是商品数量的多少、质量好坏以及价钱的高低,而是为了一种感情上的满足,一种心理上的认同。

作用

情感营销的作用

(一)情感营销能营造更好的营销环境

营销环境既可给企业带来威胁,也可以带来机遇。营销环境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应重视良好营销环境的利用和营造。传统的营销方式专注于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企业营销往往跟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和企业获得利润联系在一起,使消费者总是难以得到尽情的满意。

随着情感消费时代的到来,消费行为从理性走向感性,消费者在购物时更注重环境、气氛、美感,追求品味,要求舒适,寻求享受。情感营销不仅重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买卖关系的建立,更强调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致力于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情感的营销环境,这对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实现长远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二)情感营销能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是否有优秀的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品牌能建立顾客偏好,吸引更多的品牌忠诚者。但是品牌忠诚的建立除了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完美的产品市场适应性和营销推广策略外,在很大程度上与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有很密切的关系。情感营销正是以攻心为上,把顾客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满足顾客情感上的需求,使之得到心理上的认同,从而产生偏爱,形成一个非该企业品牌不买的忠实顾客群。

(三)情感营销是战胜竞争对手的强有力武器

市场如战场,市场竞争犹如战场上的战斗那样激烈无情。市场竞争,实质就是与同行争夺顾客。争夺顾客除了注意商品质量上乘、包装新颖、价格公道外,更重要的是要实施情感营销。通过钟情于顾客,对顾客真诚、尊重、信任,处处为顾客着想,从而赢得顾客的好感和信任;通过优质的服务,不断提高企业声誉,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这样,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取胜。

内容

产品

在不同的市场供求状态下,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一般来说,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人们更多地注重其满足生理需求的基本效用,往往无暇顾及对产品其他功能的要求;而当供过于求时,人们开始较多地注重产品满足心理需求的程度,对产品其他功能的关切度则相对降低。供求矛盾越

摘 要:在幼儿教育中,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幼儿教育中充分更新教学手段,培养幼儿的情感教育,是新阶段幼儿教育中的主要内容。

  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诶诶生活习惯,是极有必要的。

  这种美好的情感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幼儿园的情感教育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情感教育;素质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幼儿的认知情感,帮助幼儿形成高尚的情感,是很多幼儿教师正在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对于幼儿的情感教育中,幼儿教师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正确的认识到对于幼儿的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艺术层面上的一个重大改革。

  对于幼儿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阅历不够,他们的情感体验相应的也很少。

  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但缺乏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施行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笔者认为:在幼儿教育中,“关爱情感”最为重要,它是一切情感教育的核心。

  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对幼儿园教育中的关爱情感教育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和看法。

  一、培养幼儿爱同伴、爱幼儿园的情感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爱同伴、爱幼儿园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培养幼儿的爱同伴、爱幼儿园的情感。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到讲台上来说出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的名字,并对其的特征进行描述,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讲述两人在一起发生的一些小趣事等,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孩子学会关心周围的小伙伴,关注别人。

  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上实施“礼仪小标兵”的活动,通过这种光荣称号的授予和礼品的发放,鼓励孩子主动向同伴和老师问好,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并为同伴或者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等。

  最后,还可以通过组织孩子演讲,让孩子随意的选取幼儿园里的某一处景物或者某一个角落来进行描述,让孩子认识到幼儿园的美,帮助孩子形成爱幼儿园的情感。

  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从根本上学会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学关爱周围的朋友以及美好的事物,让孩子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在幼儿园的而教育中,要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除了培养孩子爱同伴、爱幼儿园的情感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爱家乡、爱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不是自动形成的,幼儿阶段是培养这种情感的最佳阶段,任何美好情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是从小就开始的。

  幼儿的思想就像一张白纸如若教师不加以指导,就会导致幼儿会在这张白纸上乱涂乱画,导致幼儿形成不良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祖国或者家乡的一些山清水秀的照片给孩子们看,并给孩子讲解近几年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孩子树立起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利用“国庆节”这个节日,结合孩子的认知特点,给孩子讲解一些关于中华民族的故事,利用歌唱的形式为学生深入浅出的介绍伟大的中华民族,例如:“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就叫中国”等。

  还可以为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让学生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等。

  通过这些手段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培养幼儿爱生命、爱成长的情感

  生命不论是对于什么而言,都是极为宝贵的。

  对于幼儿来说,培养起孩子爱生命、爱成长的情感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于这种情感的教育和培养,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来展开和进行。

  例如:在冬天,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以“寒冷的冬天”为主题,说说“冬天的树和花”、“冬天的冬眠的动物”,让孩子通过思考树立起保护动植物的情感。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为小数穿衣”的活动,鼓励孩子用小草编成各种各样的衣服,为小树穿上,培养学生爱生命的情感。

  另一方面,还要从情感的角度入手,用“拟人”的手法,鼓励孩子认识到动植物的生命,鼓励孩子关心周围的动植物的成长。

  例如:就花园里的花朵,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从秋天到冬天,再从冬天到春天,让学生通过学习或者观察,能够讲述出它们的变化之处,让幼儿培养起爱生命、爱成长的情感。

  四、培养幼儿爱生活、爱学习的情感

  在幼儿教育中,要充分培养孩子爱学习的情感。

  对于幼儿的学习,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在幼儿园教学中,要实施情感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努力学习的习惯。

  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无论哪一个角落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一针一线当思来之不易”这一俗语时,通过教育幼儿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生活都是都是无数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所以我们新一代还要通过今天的不懈努力,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创造明天的幸福生活。

  在教学中,要时时给幼儿进行熏陶、感染和启迪,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力和拼搏的精神,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

  总之,在幼儿园的情感教育中,要帮助幼儿树立起良好的习惯和美好的关爱情感,从培养幼儿爱同伴、爱幼儿园的情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爱生命、爱成长的情感,爱生活、爱学习的情感等方面出发,让幼儿在这些美好的情感的熏陶下能够茁壮、健康的成长。

一般目标是制定具体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情感教育理论的核心。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三个内容:

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最后均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幼儿情感教育内容包括:

1、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幼儿生活,使幼儿经常保持朝气蓬勃、积极愉快的情感;

2、逐步发展情感的社会性、稳定性、深刻性,在各项活动中, 促进幼儿对教师的尊敬、对同伴的友爱感和对班集体的荣誉感等,提高幼儿控制、调节情感的能力,自觉克服胆小、自卑、恐惧、妒忌、骄傲等消极情感的影响。

3、经常让幼儿欣赏富有感染力的文学、音乐、美术作品,陶冶幼儿的高级情感;

4、幼儿园与家庭密切配合,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健康情感和鲜明的爱憎态度。

扩展资料:

情感价值的作用:

对人的生存具有积极意义; 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品德;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情感教育的相对概念是“唯理智教育”,也就是“唯理智教育倾向”。这种教育倾向的具体表现就是:

问题一:心理学中什么是情感目标 中学教学所要预期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单方面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培养。在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很多一线教师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实践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还不够重视,本文主要对新课标中情感目标的实现进行了探究, 旨在促进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一、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内涵

在新的中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再是知识与能力的陪衬、附属,而是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既体现了中学教学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也凸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情感目标主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要素,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它们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情感学习与形成或改变态度、提高鉴赏能力、更新价值观念、培养高尚情操等密切相关。

新课标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 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态度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有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求实创新的人生观, 热爱生活、学习、工作, 热爱自然、社会, 对社会有责任感、义务感,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等。态度教育对学生有终身的价值, 它有利于人的潜能释放、创造奇迹、实现自我, 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课程目标中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共同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素质。

二、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 除了能处理在科技社会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文字、观念、数学等相关的知识能力外, 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勇于创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有对文学精粹的渴求心, 能愉快地聆听优美的音乐等。所以, 情感目标在教育中显示出了重要的地位。通过情感教育, 要调节和协调人的情绪, 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 达到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情感目标的实现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够在中学教学中正确体现其情感目标呢?以下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1、要转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念。传统教育中, 教师权威的绝对化、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冷漠化, 阻碍了情感的生成, 在教师的权威下, 学生不能自主、自由地表达。若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与学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和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基础上, 学生就能成为自己思想、情感、意志的主宰, 就能感知自身对他人的意义, 结合自身经验体验智者、仁者的思想情感, 借助文本完成审美体验, 唤醒人性的真善美, 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就会自然生成。

2、要合理设计教学的情感性。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情感目标的设计环节,教师在备课教案中要体现出情感目标的设计。但这种目标大多是知识目标的附带物,因此要求教师要认真领会教材内容,从中找到能体现情感目标的内容。

3、教师要具有关怀学生的意识。在以言语为主要中介的师生交往中,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 在很大程度>>

问题二:幼儿园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它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情感教育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每个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人在接触现实的时候,对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总是持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产生着不同的情绪、情感、并逐步地演变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幼儿情感的发展对其以后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大的,特别是幼儿情感的个别化即幼儿情感的某种倾向性,对幼儿将来的个性形成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期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我们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中,在幼儿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各种交往中,都可以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上的“单一”概念,确立整体意识。

长期以来,幼儿情感教育未被人们所重视,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技巧传授,轻能力、习惯、兴趣、情操的培养。以往,我们在设计、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时,多是单纯追求各学科教学的工具性效应,忽视了在品德、情感等方面应该达到的目的。例如,在“认识春天”的教育活动时,多半限于让幼儿掌握春天的气候特征和动植物的变化,使幼儿感觉衣服的增减等,这样孩子们所获得的只是知识。在更新教育观念后,在组织教育活动时,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注意了情感教育,如春天到了,带小朋友到户外春游,观察春天的景象以及池塘里的蝌蚪的变化,并根据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启发幼儿:“小朋友,春天到了,池塘里的蝌蚪也出生了,它们的妈妈是谁呀?为什么它们长得跟妈妈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知道春天里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接着,我又用拟人的手法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会怎么样?”孩子们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小蝌蚪伤心地哭了,”有的说:“没有妈妈照顾,小蝌蚪会生病的。”这时,我便说:“让我们帮帮小蝌蚪的忙吧!”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有的说:我们帮它找妈妈;有的说:我把它带回家照顾它;有的说:我们要爱护它,让它感受到我们的爱。孩子们说了很多各种各样充满爱心的想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既领略了知识世界的内容,又进入了情感世界,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关心他人和同情、帮助弱小者的品质的熏陶。

二、对幼儿要爱严结合,循循善诱,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无爱便无教育。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年龄越小,作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爱”的情感交流越发显得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从情感、行为等方面去了解幼儿,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对待幼儿要爱,但热爱不等于溺爱、迁就、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忽松忽紧,而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尽管是极其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及时予以肯定,这可增强幼儿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注意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有目的的活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只有>>

问题三: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三者有什么关系 认识、情感与意志是人的心理的基本过程。这些过程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首先,意识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意识活动是受目的支配的,目的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认识活动的结果。人的认识越丰富、越深刻,他的活动目的就越自觉,越有可能制定出周密的计划,采用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意志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又反作用于认识活动。意志坚强的人,有更强的奋斗精神,不畏艰难困苦,不懈探索,这为不断深化认识,排除障碍,实现目的提供了保证。其次,意志和情感是密切联系的。情感和情绪是人的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它有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之分。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和鼓舞人的意志行动,消极的情感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例如,当一个学生成绩优异,受到表扬和奖励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他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并在学习上积极克服困难,反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放弃学习。意志不仅受情绪的影响,而且它对情绪也能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谓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意志对情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1、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与认知过程相联系

2、认知过程通过形象或者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绪情感通过体验来反应客观事物情绪情感会影响人的认知过程,而人对事物的不同认知也会影响情绪情感

3、意志与认知的关系:认知是意志的前提意志具有目的性,人的目的性不是凭空产生而是认知活动的结果,意志能影响认知过程,人在进行各种认知活动时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克服困难则需要作出意志努力

4、意志与情感的关系:首先,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其次,意志可以影响情感的发展,使情感服从励志

问题四:调控情绪目标中要提高哪些能力 情绪调控能力是情绪智力的重要品质之一,这种能力能及时摆脱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的初步情绪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自己情绪中那部分对人对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调控,如孩子对任性、执拗、侵略性、攻击性等偏颇情绪的适当调控;另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适当地调节情绪,并常常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境。概括来说,就是既有控制,又有宣泄,把情绪调控在一个与年龄相称的范围内,以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是比较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幼儿情绪的易激动性(易于爆发 )、易感性(情绪易于为周围事物所左右)和易表现性(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的一致性)。情绪调控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不一定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其发展更多是教育培养、教育环境影响的结果。情绪调控同知识系统与认知能力一样,是种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而它的学习又不同于认知教育,它更多地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强调情感经验的积累。所以,从教育途径上,应更多地考虑周围情境的氛围以及整个教育方式的自然性。 家庭是以骨肉亲情为纽带形式的特殊社会组成形式。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特殊的情感关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情感习得的启蒙学校,是人类情感最美好最丰富的资源所在地。从个体情感发生上来看,儿童情感起源于父母的抚爱和家庭温馨氛围的熏陶,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是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幼儿在家庭中,尤其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达其情绪和情感,不论愉悦还是忧伤,高兴还是愁闷,随时随地都会表现出来。这说明某种程度上儿童在家庭中其情绪是不受抑制的,是自由奔放的,原因就在于特殊的家庭情感氛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亲情使父母与子女之间有较高的亲和力,孩子的情绪表达(主要指不良情绪)一般不会招致惩罚或其他严重后果。而在社会氛围中儿童情感表达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无端地发泄情绪容易受到惩罚或得到不好的评价,如教师的批评,伙伴们离他而去。其次,孩子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免不了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有时又因惧怕惩罚或因权威人物如教师在面前而控制着,孩子往往把积压的情绪带回家里,向父母发泄,从而使他(她)的情绪得到某种微妙的平衡。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即孩子常因一些琐屑小事而跟父母过不去,大哭大闹,恐怕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家庭在孩子情绪调控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创设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实践和自然感受的体验中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是帮助幼儿形成初步使绪调控能力的重要保证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情感共同体,每个家庭都有其特定的情感氛围,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典型的、占优势的情绪状态。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处理好父母之间的关系。“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表现得愉快、喜悦、乐观向上,这不仅能使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培养幼儿初步情绪调控能力的前提。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家庭关系>>

问题五:幼儿园亲子游戏中班情绪情感培养目标 5分 亲子游戏一般都以培养亲子感情,增进亲子关系为目标。然后也要看具体的,体谅父母之类的呀,感恩呀什么的都可以做为目标。

问题六: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同认识活动一样,仍然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认识活动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包括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它们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联系。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3、情绪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

问题七:情感交流的定义是啥? 20分 现在多特指社会交际或工作中的一种人际交流,较为认可的概念: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它有三大要素即:①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②达成共同的协议;③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形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等特征,具有激智、动力、调节、感染和移情等功能。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操作系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情感的动力功能表现为:如果动力系统作用大,操作系统的效率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反之,学习效果就差。情感能调节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焦虑感,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缓解学习疲劳也有调节作用。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融入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品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法国启蒙思想家曾说:“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而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以情动人的教学可使学生在和蔼可亲的气氛中学习,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将课本知识逐步内化为自身信念。所以教师在注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心理学规律塑造和调节学生的情感,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三个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最后均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教学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行为是个性和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学生的情感活动容易受到情境的暗示和强化。情境即个体所处的一种具有“个性化涵义”的社会心理环境,它能唤起和激发人的某些重要情感,并在不知不觉中使某些情感体验得到强化。作为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安排学生担任某种活动角色,在角色情境暗示下,学生能获得新的角色体验。

创设成功情境,常常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情感。学生从自己所感受到的成功、关心、爱护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心他人、对人友爱、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等优良的个性品质。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对集体、他人、社会的情感等,往往同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人情冷暖密切相关。可见,情感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情感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情感是影响人格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有学者指出,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活动为初始线索,个人道德的发展最终由个人内部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作为内在保证。在道德信息组成的因素中,如果抽去“笃信”的深刻情感,抽去强烈的责任心和追求理想的高度热情,道德信念就成了语言的外壳而失去原有意义。

再如,情感对道德行为有引发和调节作用,情感一旦形成定势,就能够维持和深化人的某种行为,以保证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实现这种转化,正需要借助于情感教育。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付出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愉快地接受。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和关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师爱还能使学生仿效教师的品德。模仿性是青年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学生不仅乐意接受他们所爱慕教师的情操和观点,而且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言论和行动。这样,教师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就成了他们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能把教师的优良品质印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创造性的劳动,用充满情感的激励,能使学生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情感得到张显与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尽量地要求一个人,尽量地尊重一个人”。中学生已经基本形成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第一就是要尊重学生,在这种尊重的基础上再用情感去教育学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以说,情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师生关系是教学领域里人与人关系的具体化,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关系。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唤起双方心理的“共鸣”和“共振”,在教学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予的教育,学生接受性最强,效果最佳。

在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心理关系,能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在教学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投入的爱。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它能够沟通师生思想,协调师生关系,并具有迁移作用,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情感源于需要,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安全、爱和归属、自主和承担责任、被尊重和肯定。这些需要的满足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萌发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

情感教育的价值在于:1对人的生存具有积极意义;2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3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4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5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6完善学生的品德;7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这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因此,情感教育就是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使其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及对教师的亲近感,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因此,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97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