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分析(初中)说课稿 - 草稿

留守儿童心理分析(初中)说课稿 - 草稿,第1张

大家好:

        我叫马瑾,是河南项城官会农村学校的一名一线教师,在我们N4_16心灵成长组《特殊儿童的心理研究》系列课程中,担任《留守儿童的心理分析》(初中)一课的主讲人。我之所以选择留守儿童心理分析这一课时,是由我们学校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学校是一个私办公助学校,我在这里工作了18年,接触到这方面的儿童‘较多。下面四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留守儿童社会现状(找到共性)。

        自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处中原的河南人,为了让家庭享受更好的生活迫于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乘上了远行的列车,将照看子女的任务交给了年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教育的任务依赖于学校,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所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 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岁以及以下的儿童。他们由于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生活、心理、教育问题上出现了许多问题。

初中留守儿童常见心理特征:

1、自卑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保护,加上初中生心理上已经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因此心里比较敏感,极易产生自卑,在学校里常常表现为不自信,害怕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害怕失败。

2、孤僻 

        内心烦恼和冲突,无人诉说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也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在学校,往往不会给其他同学交流,羡慕其他同学开心的生活,自己却害怕自己的表现,得不到别人的肯定。

3、性格与行为偏差 

        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一些孩子,因为缺乏关爱,就用自己认为所谓的爱情来弥补陷入早恋的泥沼不能自拔,也有一些孩子因为缺爱,怨恨父母对父母,对父母毫无感恩之心,常与父母吵架,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还有的孩子,您缺管教,而性格行为失常,脾气暴躁,爱打架,斗斗殴,辱骂同学,老师和长辈,更有甚者,受社会不良团伙的影响,出现了违法纪行为。

4、逆反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强,他们缺乏安全感,总是带着有色眼睛看世界,对友好的人际关系,不信任,但又渴望拥有关爱自己的人,因此,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和极度希望得到关注,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等等,也表现为总感觉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充满第一,有时为了引起其他人的关注,故意惹事生非,对老师父母的管教和批评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当然,也有表现比较好的留守儿童,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监护人文化素养比较高,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和管教他们,才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具体案例(寻求个体差异)

        由于家长长年外出打工,孩子不得不加入“留守”大军,这种情况在农村学校已是司空见惯,例如:我校从幼儿园到九年级18个班级,招收的好多是留守儿童,这也加大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下面我就从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这方面通过案例说一下个体差异。

        案例一: 我的一位学生,在学校上学期间,以学校让交资料费为由,向爷爷、奶奶骗钱,老人也不知道真假,所以,每次他都能顺顺当当把钱骗到手,去买零食、游戏机,最后被我发现了,我没有先去没收他的东西,把她叫到我的办公室,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感到无聊,也没人和他玩,想着买零食、游戏机给其他同学分享,能找到知心的玩伴,我找他多次谈心,现在由于我对她的关爱,现在变得开朗多了,成绩也有原来的中下等前进到中上等了。从这个案例中,看到了孩子的孤独无助,和渴望得到友情关爱的内心世界。

        案例二:我们班有一个叫马杰的男生,父亲有些残疾,母亲因家庭情况不好而离家出走,与母亲十多年都没有联系,现在靠叔叔的帮助,在我们学校学习,我因教道德与法治课,早自习我让他背一段大约有50个字的问答题,别的同学都会背了,唯独他不会!我说当我上晚自习的时候,加班接着背,他也很听话,每逢我的晚自习他就会自觉留下背这段课文,每个晚自习大约自己加班40分钟,两个晚自习过去了,我问他回了没有?他摇摇头说不会,我就说你先把这段文字给我读一遍,结果是结结巴巴读不上来,我就问他是不是这些汉字不会,他用力的点点头,我说你把不会的字画出来,我一个一个的教你,结果这50多个字的一段文字,不认识的汉字达到30多个,初中的学生呀,我一个字一个字的教,整整陪了他七个晚上,才把这一段文章中的字教会,到第八个晚上,终于算是终于会背了,通过八个晚上的陪伴,我发现不爱说话的他,每次见面都笑眯眯的和我打招呼,后来我的窗玻璃坏了,他主动帮我修玻璃窗,看他认真的样子,真让人心疼,给予孩子一点点关爱,就能影响他的一生。现在初中已经毕业了,他也时常来学校,帮助学生、老师做些零活。

        案例三:我接触过一女生,成绩一般,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有爷爷奶奶看管。有一天上晚自习期间,偷偷溜出学校,会见朋友未归,学校找了两天,她的父母得知情况后心急如焚,但也无济于事,后来还是其他学生提供线索,才在一名男社会青年家里找到了她,像这样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的,开始不自知,后来经过说服教育,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悔恨不已。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应对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改变他们的认知,规范他们的行为,让她们向着健康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案例四:初中学生,从年龄上已接近成年,父母不在家,这些孩子们在家庭中也算是主要的劳动力,在农忙时节,特别是麦收期间,也正是孩子们抓紧时间复习迎接中考的时候,因家中缺少劳力,爷爷奶奶身体又不好,正赶上上课的时候,也不得不请假回家,帮家里干活,好在孩子比较懂事、努力,那一年中考的成绩还不错,以总分530多分的成绩考上了我们县城的一高。这样的孩子能吃苦,自制力也强,但在留守儿童中所占的比例较少。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家庭的主宰,是孩子的主心骨。由于父母的缺位, 留守儿童往往出现自卑、孤独、缺乏安全感、性格抑郁、自我封闭等状况,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三、影响延伸

        当然,留守儿童出现的种种问题,这也不单纯是由父母长期外出所引起的,而是父母、学校、社会、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处理不当,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影响他们的一生。有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也有人用童年滋润一生,童年的生活在人的一生中起至关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也是我们的应尽责任,应有的担当。

四、教学辅助

        留守儿童需要我们,我们应给予他们适度的关爱。下面根据我的了解,简述一下我们在留守儿童方面所做的工作。

(一)学校设立专门服务团队

        建立留守儿童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为孩子提供加完善的设备条件,硬件到位。制定各种完善的规范制度,以便于对孩子进行沟通和管理

(二)在父亲节、母亲节之际,鼓励孩子给父母打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视频聊天。

        这样的活动架起了父母和留守学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增进了他们之间一次了解和谅解,每一次的相见都是他们心灵上的一次弥补;每一次的通话都倾诉了他们心中的思念;每一次的视频都能够带给他们无限的笑容,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为留守儿童举办生日会

        活动开始,孩子们就主动的邀请学校的各个教师到本班去参加本次活动,学生还自愿的从家里带来了各种食物相互分享,在交流互动的过程当中,可以表演节目,可以互相透露心声,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看着孩子们欢喜地吃着蛋糕,用心表演着各种各样的节目,所有的教师心理都充满了幸福感。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绽放着,老师们嘴角上扬着,让我们觉得这样的活动办得真实而又很有意义。

(四)举办留守儿童启蒙仪式:开笔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人生有四大礼,分别为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状元礼,而开笔礼是中国古代人生的首次大礼,我们学校在董事长的带领下,邀请留守儿童家长参加,通过正衣冠、朱砂启智、敬茶、感恩鞠躬等环节,领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魅力,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五)结双帮扶

        为了更好的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健康的成长,分工合作,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与在校的老师结对,老师就是他们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有什么困难可以找这些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帮助解决问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举行留守儿童生活技能展示及比赛活动

        为了培养在校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学校举办了学学生技能展示及比赛活动,例如在规定的时间内打扫卫生、整理床铺,以班级为单位比赛收拾碗、筷活动,通过比赛即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七)寻求外援

        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任重道远。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是有责任的,仅靠学校、老师那也只是杯水车薪,积极寻求外援,得到社会人的帮助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的方法,近年来,社会爱心人士多次到我校资助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关爱。

心声:

        有心,有爱,懂关怀。一句嘘寒问暖的话会让留守儿童的心春意融融,一次实实在在的活动会让留守儿童喜笑颜开!让我们一起关注留守儿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心和关爱。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谐。让我们肩并肩、手拉手,一起努力,护佑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注:感到遗憾的原来保留的照片由于更换手机丢失,这篇上没有照片,制做的课件上也没有。

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导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1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一群这样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父母已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4 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5、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与孩子多年不曾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面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2农村留守儿童的5大心理问题

  1、性格陷于孤僻

 农村的留守儿童,自小便与父母相隔两地,得不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尽管身边有爷爷奶奶的陪伴,但这与父母之爱比起来还是有明显不同的,毕竟爷爷奶奶给不了他们想要的那种父母之爱。相对来说,儿童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给他们好吃的或者陪他们玩,他们就会很开心。

 但是儿童也具有强烈的攀比心理,他们喜欢与其他的小朋友进行比较。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自觉没有资本与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相比,觉得自己家里贫穷,父母才会丢下自己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老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所以他们感到无助、孤独,这种想法使一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从而造就了他们孤僻的性格。

  2、不善与他人进行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莫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从一无所知的幼儿期到开始成长的儿童期,孩子的性格也在慢慢地养成。这个时候父母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父母可以指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可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与父母相隔千里之外,父母无法随时密切地关注孩子的成长,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留守儿童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承担,就算受了委屈也要自己忍着,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会向父母倾诉,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世界。

 所以,他们也就不愿意与老师、同学等进行交往,大多女生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而男生则会惹事生非,严重破环自己的人际关系。随着父母在外务工时间的增多,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孩子就更不愿与人进行沟通交流。

  3、产生厌学心理

 父母在外务工,与孩子相隔甚远。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在学习上不能指导孩子完成作业,而父母又不能有效地监管孩子的学业,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本来就差,使得他们会放任自己去玩游戏、上网等,而使学业荒废。

 另外,留守儿童心理比较孤单,可能会因对父母有些想念,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够专注于学习。在学习上不会的东西多了,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厌恶学习,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儿童会放弃学习,产生辍学的想法。

  4、对日常生活敏感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保护,心理比较敏感。生活中一点不愉快的小事情就有可能让他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在心里就会产生仇恨心理,对他人充满敌意。

 大多数老人都比较疼爱小孩,对小孩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都是做到尽量满足,这助长了小孩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可是一旦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孩子就会无法接受,因而对他人发脾气、怨恨他人,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

 另外,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有效监管加之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和能力都还很弱,人身安全也会出现问题,有的是受到他人的侵害,有的是来自儿童自己给自己带来的伤害。

  5、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儿童期是养成良好心理习惯的关键时期,而父母外出务工,不能够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得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违反学校纪律,对长辈的管教产生逆反等心理问题。

 例如,一些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整天坐在电脑前玩游戏;还有的孩子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朋友,诱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贪玩等心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外打拼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即使不能经常与子女见面,也应该最少一周打一次电话,多进行情感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

 另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

农村留守 儿童 长期与外出务工的父母亲分离,使他们在正常的生长环境中经常性地缺少了来自父母的 教育 与关爱,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存在适应不良倾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留守儿童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留守儿童心理论文 范文 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弱势群体,其规模正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而不断增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却始终无法彻底解除的难题之一。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 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3

一、问题的提出

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之一。有观点认为,留守儿童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就的产物,因为“二元体制”的存在,使得农村孩子进入城市要面临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福利障碍。为了减轻负担,父母不得不忍痛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委托他人照看。这种照看是一种单纯的生活上的照料,谈不上辅助孩子教育和身心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也正因为如此,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却一时难以彻底破除的社会难题之一。2015年6月9日,毕节市七星关区的4名留守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这一悲剧的发生迅速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再次集中关注。

事实上,这次自杀事件的发生已经不是首例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通过互联网搜索“留守儿童”这一关键词,我们可以发现早已有留守儿童的悲剧见诸报端。如早在2008年,安徽一名12岁的留守儿童因父母经常外出务工而上吊自杀;2012年11月,同是毕节市七星关区的5名流浪儿童在垃圾箱里生火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2014年1月,安徽省一名9岁留守儿童在自家厕所自缢身亡,同年,湖北省13岁的留守少女在家中割腕自杀未遂,等等。关于留守儿童的惨痛事件频频发生,仅2015年上半年就发生多起,有坠楼的、有溺水的、有被性侵的。

这些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社会早已承受不起,但为什么又总在发生并有恶化之势难道是因为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留守儿童悲剧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关爱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进而酿成悲剧。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虽非一朝一夕所能及,但并非无能为力。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为切入点,简要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其消极影响,进而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缓解之道。强调社会应该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关爱、呵护留守儿童,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杜绝悲剧的再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在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应用庞大来形容。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①另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 报告 2015》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占比超过1/3,留守老人接近1/4,留守家庭成为常态家庭模式。贵州省地处祖国大西南,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欠发达态势,人口基数大,外出务工人员规模也大,留守儿童问题突出。2014年,由贵州省社科院发布的《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贵州省在校中小学生为65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约为240万人,在校生留守儿童为98万人,学龄前留守儿童约150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0%(详见表1)。②一系列的数据均反映出贵州省留守儿童问题较为严峻。留守儿

童问题的严峻性不仅仅是数据上的反映,更多的问题是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学习、生活、精神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各项问题之首。曾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相对于同龄的非留守儿童而言,留守儿童因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多方面,并且容易产生消极影响,这种影响轻则在性格上叛逆或孤僻,重则造成人生悲剧。

(一)性格孤僻且叛逆

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而使他们的童年生活里缺少最重要的“营养”补充,导致成长环境“营养不良”。尽管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监护人的照顾,但由于代际原因,这些亲人的关爱始终替代不了父母的关爱。相关研究表明:438%的留守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情感交流,37%的留守儿童表示经常不想跟任何人说话,3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孤独。③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喜欢说话,也不爱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独来独往,久而久之形成内向的性格。同时,由于自我意识和自尊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他们不愿意接受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人的管教,逐渐产生叛逆心理,常常因小事而容易暴跳如雷,和他人顶撞,即使是无理的也要闹一闹,甚至是唯吾独尊。这些行为习惯或性格的形成,不利于留守儿童长大后快速、顺利融入社会。在讲求团队合作精神的当今社会,这部分性格孤僻而叛逆的人将与社会格格不入,个人价值或人生目标难以实现,长期的压抑情绪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社会的仇恨心理,这种心理一旦爆发将会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严重的危害。

(二)自卑心理明显

自卑心理是大部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本来在机会上就与城市同龄儿童存在差异,长期与父母的聚少离多容易导致孩子内心封闭,缺乏自信。在别人谈论爸爸妈妈或爸爸妈妈接送其他小朋友上下学、逛街购物的时候,这些留守儿童会在第一时间想起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哪里为什么不能陪伴在自己身边自己是不是被遗弃等想法。同时,由于代际原因,现有监护人无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辅导或满足不了学习需要,他们除了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外,无法对孩子的其他需求进行满足。此外,在学校召开运动会或家长会的时候,这些留守儿童也会因为自己的父母不能到场而忧心忡忡,更加封闭。留守儿童缺乏自信心或自卑心理强烈是长期缺乏和谐亲子关系的结果,这种心理状态的产生极不利于还在今后的全面发展,可谓是在起跑线上输给了同龄人。

(三)思想道德状况堪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然而,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与孩子处于分离状态,父母除了能够在物质方面尽可能的满足孩子外,在教育方面应尽的义务微忽甚微,更谈不上通过父母的 言行举止 来影响和培育孩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中,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孩子不淘气,每天多给点零花钱也愿意。事实上,很多时候正是这种想法苦了或害了孩子。孩子一旦手里有充裕的钱,他就能做很多学习外的事情,养成不好的习惯,最常见的就是抽烟和上网。实践证明: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得不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 和监管,部分留守儿童容易做出偷盗、打架斗殴、上网、吸烟等不良举动,严重者还会拉帮结派,危害他人。这些表现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负面影响如不加以制止,将会直接影响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即使父母期望再大,也难以如愿。 (四)对学习产生排斥

父母外出打工是希望能够创造一个优裕的家庭环境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所以将孩子留在农村而选择进城务工。但是,由于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父母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管教,而孩子的现有监护人又由于年长或忙于农活而不能承担起所监护对象的教育职能。这样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几乎是完全自由无约束的。童年时代玩的天性,加上弱小的自制能力,留守儿童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认识。于是乎,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偶尔还会出现扰乱课堂纪律的情况,课后作业无法完成,严重者还会出现逃课、逃学现象,最终对学习产生排斥,出现厌学心理,失去上进心,与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驰。曾有一项针对贵州、重庆、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的调研显示:438%的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494%经常没完成作业。④可见,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好坏与父母外出务工所产生的长期分离有很大的直接性关系。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由贫困而导致的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这个庞大群体身上承受着的痛苦,正由一次次的悲剧传递给社会。尽管学界、政府及各类社会组织早已关注留守儿童现象并努力改变这个群体的学习、生活环境,但时至今日,所有的工作似乎都没有阻止留守儿童群体悲剧的发生。在未来,如何缓解或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一)家庭方面

为了让孩子能够有亲情的哺育,父母选择外出务工一定要因时、因势、因地进行,即根据家庭生活条件和孩子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最近务工。一方面,如果家庭生活条件已能自给,那么可留下一方在家照顾、教育孩子,切不可因想外出感受繁华的现代都市生活而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另一方面,如家庭条件确实艰苦,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外出务工,那么,对于留守在家的子女,父母至少需要做到“三个保证”。第一,保证每天晚上给孩子通电话或视频聊天,询问孩子学习情况,鼓励孩子认真学习,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能够像非留守孩子一样用心学习,正常成长。暑假时还应该将子女接到工作地近距离进行亲情培养和沟通;第二,保证三天以内给现有监护人通电话,询问子女的学生生活情况,对存在的困难要及时协调监护人进行解决;第三,保证一个星期给学校班主任老师通电话,实时了解和把握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及其他方面的表现,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家庭环境最重要,而父母的陪伴则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 方法 。

(二)学校方面

学校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担负着直接的重要责任。因此,为适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学校需要进行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积极的和向上的价值观;第二,完善教师专业结构,实时引进社会工作专业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大学 毕业 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介入,弥补现有教师专业结构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第三,通过开展团队游戏、感恩教育、道德教堂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培养自信、团结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第四,加强校园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刻苦学习,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五,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家访力度和频率,建立留守儿童教育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的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环境。

(三)政府方面

政府职能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后勤保障功能,政府需要多举措做好后勤保障部长的职能。第一,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乡镇政府需要根据上一级职能部门颁发的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辖区内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制度,并负责落实和监督。第二,县级以上政府预算专项财政资金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完善的学校生活环境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学校关怀,培养留守儿童自理能力、群体意识及团队精神,学会感恩;第三,联合教育、妇联、民政等职能部门对辖区内留守儿童进行全面、详细排查,对留守儿童个人及家庭信息登记造册,建立健全的农村留守儿童动态管理机制,便于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第四,加强学校周边的环境整治和监管,依法取缔有碍学生学习的网吧、酒吧、游戏厅等场所,为学校教育营造良好社会空间。第五,建立健全的农村留守儿童法制保障体系,依法对侵害留守儿童的行为进行惩罚,切实保障留守儿童权益。

(四)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之一,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和关怀。例如,作为企业,应该让常规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可以允许留守儿童父母定期带薪返乡看望子女,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基金,免费组织留守儿童进城、进厂见父母,等等;作为街坊邻居,应该主动关心留守儿童,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情;作为村委会,要通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台账制度全面把握留守儿童个人及家庭情况,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制度,不定期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走访,在政策上给予照顾。社会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街坊邻居、村委会等组织的加入将会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13年5月10日。

②贵州省社科院《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3月27日。

③新华网:留守儿童背后的中国农村家庭困局,2015年6月1日。

④新华网:留守儿童背后的中国农村家庭困局,2015年6月1日。

参考文献:

[1]李桂枝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5(4)

[2]邹同文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素质教育论坛,2010(2)

[3]郑雷浅议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J]才智,2015(1)

[4]张煜晗,张程,俞立静,杨子刚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5(01)

有关留守儿童心理论文范文二: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初探

摘 要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的扩大,外出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大多也都会留守在家乡由(外)祖父母或者亲戚照看。调查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因此,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教育问题需要多方面 措施 的大力配合。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感情脆弱;性格内向;逆反消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乡差距扩大,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和家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外出打工的农民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农村,一般都交由年迈的(外)祖父母抚养,或者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孩子自小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生活成长,缺乏父母的关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家庭和社会问题。、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典型的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3年暑期,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我的中国梦教育帮扶”实践服务团组织十九名大学生深入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长滩镇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带领下,我们实践服务团为当地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民工留守子女提供学业辅导、课程教授、爱心捐赠、文艺汇演等志愿服务,开展农村留守女童生存状况的调查和相关志愿服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问题也做了一些调查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现状

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51%的小孩与(外)祖父母住在一起,34%的孩子与亲戚生活在一起,11%的小孩与其他人住一起,并且还有4%的小朋友是自己单独居住。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未能达到成功的衔接,因此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学习、生活上也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的引导,心理成长缺少一定的关爱,这不仅给学校教育和社会管理带来严重困惑,更影响到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成长。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感情脆弱,焦虑自闭;性格内向, 人际交往 困难;逆反消极,价值扭曲;胆小懦弱,耐挫力低;不理智,行为偏激。下面将对此进行展开论述。

(一)、感情脆弱,焦虑自闭。据调查得知,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留下年幼的孩子在农村家中,尽管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但是相比于其他父母在家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得到的感情发面的支持和安抚是微弱的。毕竟爷爷奶奶上了年纪,一些旧的观念和旧的传统束缚着他们,因此他们很难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可能在感情方面给孩子的帮助也是微乎甚微的。再者,农村儿童从小就与父母隔离,少则一年见一次面,多则更久,缺少充足的父爱和母爱,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在感情方面比较脆弱,自私冷漠,与父母情感隔膜疏远,有的甚至十分埋怨父母。此外,他们还会表现出紧张焦虑,忧心忡忡,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二)、性格内向,人际交往困难。以往研究表明,由于缺乏父母的保护和约束,555%的留守儿童属于内向型,自卑心严重,胆小怯懦,畏缩拘谨,对人缺乏基本的信任,不愿意与人交流,也害怕与人交往。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们与爷爷奶奶之间又会存在代沟,因此内心堆积的矛盾或烦恼都无法及时的得到安抚和很好的引导。长此以往,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和他人就更加不信任,安全感缺乏,性格孤僻内敛,不爱与他人沟通交流,渐渐的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人,就更少主动与他人交流了。当一个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的人,谁又有义务来主动联系你呢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较父母在家的孩子来说就相对内向一些,再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自卑心理,总觉得不如人,内心就更加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受挫感,因此人际交往困难。

(三)、逆反消极,价值扭曲。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消极逆反,价值扭曲,冲动易怒,叛逆任性,总爱和人对着干,易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男孩子有可能存在暴力倾向。农村留守儿童自小独立孤行,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青春期那段时间,更加不听管教,对监护人的教导不理不睬,非常容易与他们发生矛盾,总喜欢和他们对着干,指东偏向西,说话不礼貌。由于缺乏亲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进行自我认定, 自我评价 和自我控制,缺乏体验爱和施予爱的能力,难以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关系,因此,在价值上出现扭曲。

(四)、胆小怯懦,耐挫力低。由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影响,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农村留守儿童不仅性格方面怯懦胆小,不敢作敢当,没有坚韧的毅力,很容易放弃,耐挫力低。做事情不果断,缺乏主见,遇到问题常常害怕退缩,不能努力去解决。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单纯地是由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下面我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联系,我们调查发现,有50%的孩子平均联系一周一次,有21%不定时与父母经常联系,有20%的孩子每月一次,但是还存在9%的孩子很少与父母联系。农村留守儿童在性格方面比较的内向孤僻,易产生孤独感,特别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心。一般孩子都留在家中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监护,爷爷奶奶上了年纪,体力弱, 文化 知识也积累的不多,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的心理教育完全被忽视了。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天堂,在农村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设施不齐全,条件艰苦,很多的教师都不愿意去那里教书,因此,学校不仅缺乏教师资源,纸质书籍资料也是相当匮乏的,更不用说心理教育方面的资料,也没有多余的资金聘请专门的心理老师,为孩子们上专门的心理课程,做心理辅导。

三、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要强化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和孩子成为朋友,彼此谦让,相互关心,监护人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采取民主高效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要予以启发性的引导教育,不偏激,不溺爱。为了孩子在外奔波的父母要时常和孩子们联系,常回家看看。

(二)、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较匮乏,但是还是要极力去争取更多的资金,加强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全方面的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开展心理教育帮扶课堂,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学校还应该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促使他们融入集体生活,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1-79

[2]周宗奎,孙晓军,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119-125+160

[3]崔丽娟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04):36-38

[4]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03):44-46

[5]关淑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调查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2(18):81-82

有关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相关文章:

1 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分析论文

2 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3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的论文

4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论文

5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1 社会因素

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关注留守儿童,如责令当地的中小学校关照其教育问题,但多停留在形式上,实际解决其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多,而且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关注较少。

2 学校因素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的消极影响。但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地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老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75%的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3 父母因素

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据统计,某地区“留守儿童”在校学生中有40%与父母分离3年以上,最长时间为11年。父母多采用打电话其次是通过写信与孩子沟通,沟通的内容最多的是学习情况,占719%,询问生活情况占123%,谈及为人处事道理的占72%,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兴趣;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多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而较少给予孩子精神食粮(书籍及心理上的沟通等);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很多成为孩子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4 监护人因素

(1)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其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多数监护仅限于生活上,疏于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和正常人格;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抚养者大多溺爱孩子,导致要求放松和原则失效,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

(2)上代监护。上代监护指由父母同辈人,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强。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方面,644%的监护人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或过于严厉(543%监护人有过罚跪、罚站等家庭暴力行为),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

(3)自由监护。自由监护是父母把监护的责任留给留守儿童自己,由于其身心发展不成熟,自制力不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在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而父母大多在金钱上给予充分的满足,使他们易养成自由散漫、奢侈浪费、道德水平低下等不良行为习惯。

5 自身因素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十字路口,生理、心理、人生观没有成熟,行为最易越轨。生活上得不到照料,学习上监督力量薄弱,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散漫,易在同学中拉帮结派,寻求势力支持;遇到困难和问题往往擅自处理,或凭哥儿们义气行事,办事鲁莽;失意时孤独自卑,心理障碍增加;学习成绩下降时缺少上进心,自暴自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01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