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怀古中间两联表达了什么情感 王珪的,抱歉,忘记说了

金陵怀古中间两联表达了什么情感 王珪的,抱歉,忘记说了,第1张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南朝终结之后,不久就在文学史上出现了新的一种文学题材,即真正揭开中国文学史上的金陵怀古题材。

第一,要提到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李白。他留下的诸多诗篇之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特征、现象,就是他对金陵特有的钟情情结。李白《金陵三首》其二。

李白在这里通过对金陵这个城市的描写,将六朝的回忆纳入诗中。六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将时间置换为空间,六朝置换为金陵。表达了自己对六朝精神风流的一种追忆。这种程序似乎成了李白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旋律。

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歌中,同时也表达了这种对六朝风流的一种追忆。

李白这首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引发一段公案。他的诗歌与前代的诗人崔颢的《黄鹤楼》相抗衡。李白到黄鹤楼看到黄鹤楼所在的位置,内心诗性大发,已准备好好为黄鹤楼写一首诗歌。但是,当他登上黄鹤楼的时候,看到崔颢的那首《黄鹤楼》之后,于是不能下笔再写黄鹤楼,只能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的《黄鹤楼》在后代成为七言诗的压轴之作。但是李白不甘心,顺江东下来到了南京(金陵)。他仍然不能忘怀这件事情,于是就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诗歌。在这首诗歌中,通过对金陵山水的描写,又一次表达了对东吴、东晋也就是南朝的一种追忆。说"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又一次表达了对六朝逝去的一种感叹之情。

李白的另外一首诗歌叫《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这首诗让我们会进一步的了解到,为什么李白在自己的诗歌中歌咏金陵?歌咏金陵的意义是什么?诗中,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在这里提到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谢眺(字玄晖),谢眺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推动了山水诗的创作走向进一步的成熟。它的代表。南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这是他最有名的诗。李白说,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两句诗的妙处的话。李白的歌颂实际上就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文化创作而歌颂。

李白特别推崇山水诗歌,他自己也留下了许多山水诗篇。从源头来说就要追溯到东晋乌衣巷中那个谢家。无论是谢灵运,还是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都是谢家创造了中国的山水诗,又将山水画推向了成熟。李白一生,沉浸在美好的山川自然的游历之中。在自己的诗中写到,等到"五月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对金陵的歌咏主要就是对六朝时候山水诗的推崇。

李白的另外一首《金陵酒肆留别》中,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这首诗歌表达了李白对钟情金陵的另外一种内涵。吴姬压酒唤客尝,看到金陵中普通百姓的普通市民的一种纯朴的人情。尤其是下面可以看出李白对南京的朋友纯厚的友情。所以当李白来到南京,准备离开南京的时候,金陵年轻的朋友在一个小酒店中准备为李白送行。酒酣三巡以后,毕竟还要分离。对金陵的咏叹,主要是对六朝风流的一种追忆。"金陵怀古"这个题材是后代诸多的怀古体裁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它的基本情感就有李白的一系列的《金陵怀古诗歌》奠定下来了。后代的诗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演绎,表达了自己对魏晋风流的一种追忆之情。

第二,李白同时代的另外一位大诗人杜甫。他的诗歌中也表达了对金陵的向往和留恋之情。比如说,流传极广的杜甫的代表作品《绝句》,文人们耳熟能详。

这首诗通篇对仗超出了一般绝句诗的一个要求。再这样一首微小的小诗里面,它包含了宏大的空间和悠远的时间。可谓是咫尺之千里之事。"东吴万里船",为什么写到东吴这个地方?实际上,在杜甫的心中,早就埋下了对东吴以及对南朝的那种深远的记忆,追忆。

杜甫在《解闷十二首》这首诗中,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盛兴欲东游。

诗中的扬州、淮南。扬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今天所说的扬州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南北朝时期,扬州指的是南京。老夫乘兴欲东游,指的是杜甫想在有一天,乘兴要到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去过的金陵进行游历,重温他曾经年轻的时候在金陵留下的美好时光。

杜甫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江陵进行游历,在江陵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最后是说在送别江陵的一个姓许的朋友后来到长安去做官,有了一点成就,后来回到江陵。

杜甫不仅对诗歌情有独钟,同时对绘画也非常感兴趣。想到绘画,他不由得想到东晋的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东晋时期哦,顾恺之曾经在秦淮河边的瓦棺寺里,画过一个维摩诘的肖像。这个画像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据说顾恺之画了这幅画之后,最后点上了维摩诘的眼睛。维摩诘的眼睛里放出了光芒。使得整个瓦棺寺一下子通明了起来。杜甫作为一个绘画的爱好者,他特别想到金陵的瓦罐市去看看顾恺之曾经留下来的维摩诘的遗迹。所以在诗中写道,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淼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但是,当杜甫来到金陵瓦棺寺的时候,可惜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时间的洗礼,顾恺之曾经画过的维摩诘的肖像已经渺无踪迹了。所以杜甫非常失望。他到金陵城里去寻访,好在金陵城里有一些人家曾经留下过维摩诘的一些摹本。其中书生许某就留下了维摩诘的模板。但是许家看到了这个模板,虽然不是顾恺之的真迹,也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虎头"指的是顾恺之的名字,"金粟"指的是维摩诘影,指的是他的肖像。就是这个维摩诘的肖像画,杜甫看了以后也终身难忘。

门泊东吴万里船,也暗含着杜甫要重新游历金陵这样的意愿。

<三>中唐时期,刘禹锡

刘禹锡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多次表达了对金陵特有的兴趣。最有代表性的是《金陵五题》中的《乌衣巷》、《石头城》。

《石头城》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的地理位置和中山市齐名的。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形式有这样的说法。石头城像一只老虎,蹲坐在这座城市的西边。但是这个城市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所创造的文化成就,已经变成了历史的陈迹。所以刘禹锡在此,非常含蓄地透露出了六朝成为历史陈迹的感叹。

在《乌衣巷》这首诗中,情感表达比较明显。王谢桓庾,魏晋南北朝,尤其是东晋时代的政治上的代表,同时也是文学艺术上的代表。

王家也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谢家以谢灵运、谢朓为代表,尤其是在山水画的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刘禹锡在这首《乌衣巷》之中也透露出来了感伤之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燕子的变迁,他实际上写到的是过去那种以王谢为代表的魏晋风流,也归入了历史的沉寂。"王谢堂前燕"构成了后代金陵怀古诗的典型的意象。尤其是在宋代以后的金陵怀古体裁诗歌的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晚唐时期的杜牧。

杜牧在自己的诗篇之中多次写道,金陵周围的山川之美。同时也表达了金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创作的文化观归于历史陈迹的一种感伤之情。《江南春》、《泊秦淮》这两首绝句。《江南春》为代表表现了杜牧以金陵为山水的那种赞美之情。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主要凸显了以金陵为中心的江南的山川自然之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写出了在南朝的时候,金陵的佛教佛学的辉煌成就。

在《泊秦淮》这首诗中,他留下的是南朝消逝的一种感伤之情。"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对自己生活时代的一种反思。说自己生活的时代跟陈后主所生活的南朝似乎很相似。说自己的朝代,那些统治者不理朝政,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不去治理天下,不管天下百姓的黎民疾苦。烟笼寒水月笼沙,是对秦淮河畔的典型环境的描述。

杜牧最有名的《润州》这首诗歌。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尹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李白对金陵诗的推崇主要是推崇南北时期朝代对山水诗的推崇;杜甫对金陵诗的留恋主要是他少年时代对顾恺之维摩诘肖像的模本,给他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在杜牧的《润州诗》中,杜牧推崇的是魏晋风流的典型代表,就是诗的最后一联中所写到的。月明更想桓伊在。桓伊做过很高的官职。他特别喜欢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有一种说法,他给我们留下来一首名曲《梅花三弄》。淮阴的音乐创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晚唐时期还有一位诗人韦庄。他的《台城》、《菩萨蛮》两首诗中也有对金陵的怀念之情。

"江雨霏霏"好像最能表达后人对魏晋风流的一种消逝的一种感伤之情。主要是对六朝的一种追忆。

唐代以后到了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乃至一直到现当代。在中国的文学创作中,还不断有金陵怀古体裁的作品的出现。

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可以说是宋代词作之中的金陵怀古诗的压轴之作。王安石的的《桂枝香》中说,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分为上下两片,上阕主要是对金陵的地理形式和山水自然的一种描绘,下却又回到了金陵怀古这样一个老的题材。

宋著名词人姜夔,他的《杏花天影》。写姜夔在大年初二,乘着小船从汉口顺江东下,来到金陵附近,没有到金陵城中,只是停在金陵城边的江边之上,在这儿就想到了金陵城中六朝时期的风流故事。

想桃叶,当时唤渡。这是东晋时期王献之的爱情故事,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记录了王献之的爱情故事。记录了王献之和当时秦淮河边的桃叶、桃根姊妹二人的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特别引起了姜夔的关注,姜夔写《杏花天影》这首词的时候,与这样一种爱情也是息息相关的。实际上他还是运用这样一个爱情典故写东晋那些士大夫的故事。

到了元代少数民族作家萨都刺,也写过一首词牌叫《满江红金陵怀古》的词作。

这首词是也同样化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诗句,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同样表达了对六朝的一种追忆,这种追忆之情不断地生发影响。影响后代人的创作。

王士禛的《秦淮杂诗其一》,十里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本来春天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在王士禛的眼眶中,美好的春光怎么那么像凋零的秋天呢?表达了诗人王士禛来到金陵城的感伤之情。秦淮河畔,令人感伤的一种风情。水木清华,这是南朝诗人谢家的笔下的名句。用水木清华来形容金陵的自然山水,比较恰当的。以王谢为代表的魏晋的名士,都归为了历史的陈迹,更不要说南朝时候的江总,他是当时的一个文人。更不要说去寻访宋朝时候段月芝的家了,段叶芝与王安石当时是宋代的名人。宋代段月芝的宅子也归为历史的陈迹。所以这首诗中透露出来的是无奈和感伤之情。

最后可以用清代朱彝尊的《卖花声》这首词来做一个小结。

以《雨花台》为代表来写金陵。它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指诗中的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首先是大明王朝的消亡,再一次给南京的文化带来了重创,但是想到南京的文化,它的底色仍然是六朝。一凭栏,然后又一次看到了刘禹锡笔下的那个情景,旧时王谢堂前燕……

历代文人感伤的主要的痕迹就是历代的魏晋风流。历代文人对金陵的歌咏,不知不觉绘成了这样一个主要的意象,六朝烟雨(六朝烟水气)来概括。在前面的这些诗中,还有晚唐的李商隐、徐珲、萨都刺、吴伟业、朱彝尊,郑板桥。人人汇成了一条若隐若现的文脉。我们把它称作为六朝烟雨(六朝烟水气)。用六朝烟水气可能更恰当一些,这是中国的著名的数学家吴京芝在《儒林外史》中笔下的一个名士的形象说出来。

杜慎卿他有一次跟朋友聊到金陵的城外雨花台来游玩,看到这样一副情景,让他感慨万千。他看到了两个小贩子到金陵去,在街上卖菜。卖完的菜卖货,货卖完了,非常辛苦。卖完了货又要准备第二天的活计。

吴敬梓借《儒林外史》中杜慎卿之口来倒出六朝烟水气。这也是对六朝魏晋风风流的一种追忆。所以烟水气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意象。

词题作“怀古”,上阕开篇却先以写景铺垫。首先,这首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开头三句是泛写,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目力所及,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一派故国晚秋气象,天气也是肃杀的。“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两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极有想象力,也为后面写眼前所见作了很好的背景。在这个背景衬托下,征帆、残阳、西风、酒旗,都是那么鲜明,又都含有一些忧郁之气。彩舟融入云际,白鹭随着星河飞起。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具有诗情画意。最后以“画图难足”总收,结论用力饱满。 下阕过片直提“念往昔”转入怀古。想到六朝的奢靡豪华,但流水一样的朝代更迭,多少辛酸多少哀叹!而现在,诗人想到这些,对于人生的荣辱沉浮,还有什么可在意的呢!是啊,六朝都已流水一样的远去,留下的只是寒烟衰草。对于六朝更迭灭亡的历史教训,又有谁在意呢?至今的商女,不是还时时唱着那后庭遗曲吗?

抒发了诗人感时伤怀之情,包含着诗人的丰富感情和想象,也包含着思想家深沉的睿智和政治家匡时忧国的怀抱。

这首诗末两句表面上是怀古吊今的嗟叹,但联系前四句来看,却隐含着更深一层的意思:即历史上的朝代兴衰,都不是偶然的,骄奢*逸,是取败之道,该灭亡的就应该让它灭亡,不必惋惜。这层意思贯穿全组诗。其余三首实际上都是第一首的推衍演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王安石早年曾随父亲王益宦游金陵;王益死后,全家就在金陵长期定居;晚年罢相,又在金陵城外的钟山之麓卜筑隐居。在他的集中有不少歌咏金陵的诗篇,《金陵怀古四首》就是他在金陵感怀历史兴亡而作的一组七律。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金陵怀古四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01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