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杜甫,但是创作的时期不同,其所流露的情感有很大不同。
《望岳》此诗作于开元24年(736),此时的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全诗赞叹了泰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反映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高》是杜甫大历2年(767)秋在夔州所写,此时的杜甫年迈无依,经历了人事的沧桑,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同时,加上忧国伤时的苦闷,使全诗又有了一种“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的悲怆。
《望岳》赏析
1。对自然造化神奇的赞叹。对泰山向往已久的崇敬和仰慕之情。
2、它莽莽苍苍上与青天相接,连绵不断横亘于齐鲁大地,雄浑沉稳,伟岸挺拔。
3、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登高》中杜甫以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全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天高云淡,秋风飒飒,猿啸声声,引人哀思。江水清澈,沙洲雪白,海鸟展翅,自在盘旋。黄叶萧萧,无边下落,长江滚滚。不尽东流。万里秋景,一片悲凉,奔波在外,漂泊他乡。长年多病,一副哀骨,独自登台,感慨万端。时局艰难,身世坎坷,满头黑发早已斑白。疾病缠身,不胜酒力,一杯浊酒也不敢品尝。
公元844年9月,杜牧出任池州刺史。次年,张祜到池州拜访杜牧,他们两个都是“自负有经略之才”的人,但都没能得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于是,心中都有一段怀才不遇的愁闷。在重阳节这天,杜牧和张祜登上池州的齐山,登高望远,感慨万千,写下了《九日齐山登高》,原文如下: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江水倒映着秋景,大雁刚刚向南飞,我和朋友携带美酒一起登高望远。在重阳节这天,诗人和朋友一起登上齐山,向山下俯视,看到平静的江面倒映着秋景;仰望天空,一行行大雁向南飞去。望着眼前清秋佳景,诗人心旷神怡。更让诗人愉悦的是,这天,他和朋友一起携带着美酒登上齐山,齐赏秋景,共饮美酒,畅叙幽怀,这真是人生中难得的乐事。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由于尘世的烦扰,生平难得遇上一件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我要把菊花插满头再回去。由眼前的乐事,诗人联想到了人生,在成年之后,世事纷繁,人生颠沛,生活中的苦涩远多于快乐,于是,难得开口一笑。越是这样,越觉得今日的欢笑珍贵,于是,诗人索性痛快地欢笑一回,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种种束缚与痛苦,采集菊花插满一头,然后再下山去。这体现了诗人通达乐观的精神品格。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只应纵情痛饮来酬答重阳佳节,不必登高叹恨落日余晖。诗人认为,既然生活中的苦涩多于甜蜜,那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纵情痛饮一番,也不枉开口欢笑一回。因为,醉酒之后能延长暂时的快乐,而忘却现世的忧愁。今日的快乐就在今日享受吧,不必对着落日的余晖而感叹时光短暂,人生不遇。诗人如此劝慰朋友,也如此劝慰自己,越是如此劝慰,越能说明诗人在平时的苦闷之深。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必像齐景公那样对着牛山而泣下沾襟。为了更好地劝慰,诗人更进一步,把视野扩展到古今,纵观古今,没有哪个人能够长生不老,长存于世。既然人生短暂是人所共识,那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登山牛山而泣下沾襟呢?无论悲喜,都改变不了人生短暂的现实,既然如此,与其悲伤,不如旷达乐观。
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赏菊花等习俗。在重阳节这天,诗人与朋友遵循习俗登高饮酒,暂时逃离了难得一笑的尘世。于是,诗人故作旷达语来宽慰自己与朋友,以宽解自己和朋友,但越是如此宽解越能见出诗人的情感挣扎,越能见出诗人内心的压抑。
有一些概念,“我们惯见熟闻,习而相忘,没有把它当作中国文评里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提示出来”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便又提到古典文学中一个我们习以为常而忽视的现象:登高望远,使人心悲钱先生列举大量古诗文来加以说明,并名之为“农山心境”
钱钟书非常熟悉心理学,经常引用大量心理学观点,涉及西方现代心理学大部分主要流派,并且,钱钟书也常常说明自己关于人类心理的一些看法,如《写在人生边上》中关于“欢娱嫌夜短”的解释,颇有趣味这并非一时戏笔,钱钟书在其著作中,经常由心理学入手,分析文学与文化现象,因其多才富智,往往别开生面
人心受情境所激,而进入短暂而深刻的情绪状态,这便是心境心境既生,看待其他事物便也会染上这种情绪,而且能将自己诸多体验染上这种色彩人登高之时,生悲慨之意,此谓“农山心境”,其中蕴含丰富文化心理内涵
农山心境因登望而激发登高望远之悲,始于宋玉《高唐赋》中有言:“长史幕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太息垂泪,登高望远,使人心瘁”而钱钟书认为此情与孔子语相通刘向《说苑》中载:“孔子北游,东上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从焉孔子喟然叹曰:‘登高望下,使人心悲二三子者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孔子家语》中有类似记载:“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者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孔子语乃汉人所记,其思想当是时人阐发与发展宋玉之悲而成且孔子语中,登高之悲不仅使人泪下,更能引发灵感,“于斯致思,无所不至”这便是“农山心境”的出处
《说文解字》悲者,痛也,从心非声中国古代理论因其彼此多不成体系,必须综合考量悲,是心理感受,我们考察古时理论时,但其意能想通,便无需拘泥于“悲”字本身钱钟书将“悲”与“哀”、“怨”、“愤”等诸多概念并列如《七缀集》中写道:“古代评论诗歌,重视‘穷苦之言’,古代欣赏音乐,也‘以悲哀为主’”将‘穷苦’与‘悲哀’并举钱钟书非常重视悲哀之情,认为悲哀激发了古人创作热情,而且悲音比欢词更佳
“望”字极妙,因其有三义:远望,愿望,怨望——“字义之多歧适足示事理之一贯尔”,钱氏以之说明农山心境生发过程登高远望,激发胸中固有愿望,愿望不得成真,由此而生怨望登陟之际,无愁而生忧,原因正是企慕而不可得
何谓企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人有念想,念念不忘,寤寐求之,却往往隔河而无船,可见不可求,只剩下回响不绝,“二诗所赋,皆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之情境也”企慕不仅限于男女情爱,相思不得,所求在彼岸,可望难即,欲求不遂,耿耿于心,难以释怀,便会产生这种“距离怅惘”钱钟书指出,即使一身无牵无挂,遥志远情也已然埋藏在心间,只覆着一层浅土,一旦激励,便能生发,更何况满腔悲苦而登临送目者因此,登高之所以使人心瘁神伤,首先是人自有“远志遥情”,其后在“极目而望不可及,放眼而望未之见”之时,“仗境起心,于是罔罔不甘,忽忽若失”
高远之地,最容易激发悲情,这与“高远”自身特性有关一般而言,高山之上罕有人迹,因而显得冷清寂寥楼台虽在烟柳繁华之处,但危楼凄凄,与高山无异而登高之时,道路阻且长,欲往莫至,盘旋循环,到得高处,放眼而望,世间万物异常丰富,但因距离太远,茫然一片,无从辨识,而极目观之,终于看到,却是可望不可即何况更好的事物总在远方,而越过一座山,焉知其后没有更多的山拦路人心渴望安定,然而经历曲折之后,面前依旧是混沌朦胧;人生罹受苦痛,前途可能仍迷惘悲哀伫立顶峰,凭栏远望,心物交织,于是纵目四视,天地皆愁
由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何“遥志远情”早存于心游子思返故乡,恋人渴盼重逢,将军意图建功立伟业,文士欲要治国平天下,乃至秦皇汉武,掌握天下,依旧渴慕长生,求之不得,人生常态,人心不足,得陇望蜀,愁苦由是而生纵使及时行乐,获得暂时快意,但“餍即成厌”,行乐不过是麻醉剂而已,醒来之后更觉疼痛不过思乡恋阙怀人等情感,都是由现实经历而产生,是人生表层经验,在心理深刻幽微之处,“悲”与生命意识密切相关
李峤《楚望赋》中言:“思必深而深必怨,望必远而远必伤……伤则感遥而悼近,怨则恋始而悲终”感遥悼近,是空间之愁,而恋始悲终,则是时间之忧之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则更由家国情爱,跃迁为宇宙人生哲学思考天地悠悠,宇宙无穷,认识时空之崇高,则更显示出生命短暂易逝
《登高》中杜甫以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登高我觉得不是意象,因为意象应该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情感
,比如折柳表达不舍,乌鸦表示不祥。而登高所表达的情感,需要结合诗中其他的意象来揣摩。
例如杜甫的登高:他借用“哀啼的猿”,“落木”等意象,及直抒胸臆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等表达了他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登高诗词,都表达了这一情感,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东山兄弟,他也描写了登高(当然,不是最主要的),但他所表达的,是对同胞关心思念之情,两者截然不同。
总之,不仅仅是登高诗词,理解所有诗词都需要结合诗词人的境遇,诗词的意象来整体理解,意象是叩开诗词大门的钥匙,加油吧。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思想感情。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白话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2、名家评价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这首诗,与唐人王之涣的《登鹤雀楼》的意思有一些相近的地方。可是两诗的艺术情趣是不同的,《登鹳雀楼》给人以力量的奋发,鼓舞人们积极向上,而《登飞来峰》却给人以哲理的深思,激起人们对登棱观感助无穷品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