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情感因素在所有学习活动中都有着重要影响,作者分析了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力图针对性地研究英语口语教师在情感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提出四条有效措施,尽量减少情感因素在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中的消极影响,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 口语教师 情感教学 学习动机
教学活动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细化,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们都发现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已经逐渐调整为以学生为中心。近年来,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就对英语口语教师在情感教学中的作用做研究和探讨。
一、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情感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感觉、感情、心情和态度。(Arnold,2000)情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另一种是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第一种包括焦虑、抑制、学习动机等;第二种包括课堂交流等。情感可以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这些情感作用有时候可以相互影响。
焦虑是指学习者因为达不到预期学习目标或者不能克服学习中的障碍,使自尊心受到挫折,因为失败和愧疚感到紧张的不安情绪,这是一种负面影响。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主要的三种焦虑是交际焦虑、测试焦虑和课堂焦虑。交际焦虑是学习者担心自己不能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测试焦虑是学习者害怕考试成绩不能反映出学习的实际水平和效果;课堂焦虑则是学习者担心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给予不好的评价。适度焦虑其实可以激发学习者挑战学习任务,而过度焦虑通常使学习者采取逃避的方式来脱离二语习得。
二、英语口语教师在英语情感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了课堂活动的重要性,但是教师对于如何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到为难,学生也没有满腔热情和耐心配合教师一起推进课堂活动的展开,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做一些调整和努力。
1英语口语教师应改变观念。大部分的教师都希望学生配合自己的课堂活动,也愿意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教师对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影响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没有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在英语口语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重视和引导学生情感的表达和宣泄,以包容、理解、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平等沟通,将情感交流融入英语口语教学,让学生不担心被批评指责,放心大胆,畅所欲言。
2消除妨碍型焦虑。焦虑分为妨碍型和促进型。上文提到适当焦虑也就是促进型焦虑,乐意激发学习者挑战学习任务。而产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是教学方法,包括课堂互动方式和考试模式等,还有学生的性格原因。英语口语教师不应当经常采取测试、考试、听写等方法检测英语学习的效果。话题演讲等活动也不必要求全班每个学生都发言,因为每个学生对话题感兴趣的程度和了解的知识范围不一样。英文**片段的模仿表演活动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团结互助,共同督促学习,所以英语口语教师应当根据所带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尽量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可接受程度,当学习者出现不愿意参与的情况时,在不能积极引导的情境下,调整或者改变课堂活动的难度或者内容和形式。
研究表明,学生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指正持双重态度。学生既知道教师指正他的口语错误的必要性,希望教师帮助自己不断提高口语水平,又觉得频繁发言就会被频繁更正,自尊心难免受挫,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保持微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全部发言完成以后以表扬为主,用缓和友好的语气纠错,给予其继续发言的勇气。减少测试次数,降低口语考试难度,引导热点话题讨论,采用合作性更多的口语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互助交往,互相交流思想,取长补短。
3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受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个人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工具型学习动机的学习效果明显劣于结合型学习动机。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时安排有限,在每周两节课的时间里,想要通过短暂学习时间就通过大学里面的四六级考试,大部分学生以考试为目的,由此产生的是工具型学习动机,可想而知,这种学习动机导致消极被动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英语口语教师应尽量介绍更多的英美人文地理文化,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的来历和传说,播放英文**和经典歌曲,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习俗的好感。这些课堂活动的积极导入能够帮助学生更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使他们的学习动机从工具型向结合型转变,达到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4反思教学过程。当英语口语教学中出现消极沉闷的状态时,教师不应当在课堂上表现出泄气或者不满情绪,这样会使学生紧张,引起负面情绪,相互感染,更加不能责怪学生没有积极响应和配合教学活动。责怪只会让学生对课堂发言感到胆怯和不安,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可以通过与办公室同事的沟通或者与班干部学生的交流,不断改进口语课堂教学中的态度和方法,勇于自我剖析,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建立师生的良好关系。
情感因素对于提高英语口语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英语口语教师应当重视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英语口语教师应试图转换自身角色,成为善解人意,观察和洞悉学生内心,鼓励学生消除过度焦虑情绪的导师,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Arnold,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3]郭书彩外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情感和认知因素[J]国外外语教学,2002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所谓情感,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和体验, 是与感觉、知觉等心理过程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在学习当中, 情感是指兴趣、态度、动机、自信心、意志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个人因素。在教育教学中,正确认识师生之间的情感现象,通过有组织的的教学手段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增进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利于达到以情优教的效果。
学校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是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育主体地位的学生,都是有真情实感的个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拓,人类情感的多功能性也越来越明显,主要包括动力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保健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其中,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情感的保健功能是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加影响的功能;情感的迁移功能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的效能。教育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将情感规律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对于发挥情感的功能,优化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情感的动力功能确定情感目标 情感具有动力功能。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不只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态度体验,而且对人类行为动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同样的有目的、有动机的行为活动中,个体情绪的高涨与否会影响其活动的积极性;在高涨情绪下,个体会全力以赴,努力奋进,克服困难,力达预定目标;在低落情绪下,个体则缺乏冲力和拼劲,稍遇阻力便畏缩不前,半途而废。当情感与动机在需要和客观事物的关系上一致时,情感便起着积极的作用;当不一致时,便起着消极的作用,从而表现出情绪对个体行为活动的增力或减力效能。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的期末考试设定期望时,要根据学生实际的水平对其建立适当的期望,因为期望来自于两个方面: 学生自身的情感素质水平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与爱, 前者来源于内部而后者来源于外界[�]。如果教师对学生设定恰当的期望,并且学生自身的情感素质水平较高,对学习积极上进,那么这种期望会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来源;如果学生自身的的信心不足,情感素质水平不高,那么教师建立的期望可以鼓励他,就能够激发他的学习动力。但是前提是要建立恰当的期望。如果教师对学生持有不恰当的期望值,对差生设定过高的期望值或者对优生设定低的期望值,在教学过程当中表现出焦虑与缺乏耐心, 那么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进程和效果。
二、运用情感的调节功能调控情感
情感具有调节功能。适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组织效能,而不适当的情感则会产生消极的瓦解作用。这一积极与消极作用,首先反映在情绪的极性上。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正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操作活动,而恐惧、愤怒、悲哀之类的负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操作活动。其次还反映在情绪的强度上。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家赫布研究发现,中等程度的情绪唤醒水平最有利于智能操作活动,过高或过低的情绪唤醒水平都不利于智能操作活动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几种方法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第一,言语情趣法,教师可以运用富有趣味的语言讲解有关教学内容,使之具有相应的情感色彩,比如数学老师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热情。第二,拟人比喻法,即用拟人化口吻比喻有关教学内容,使之具有情感色彩。例如在讲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规律时,可以将正极比作男性,负极比作女性,男性与女性相互吸引,就记住了异性相吸,反之同性则相斥的规律。第三,轶事插入法,通过介绍有关知识背后的一些有趣的人物轶事,是学生对这些教学内容产生亲切感。例如在讲胡适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时,可以讲当时他提倡新生活的趣事,他提出“新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从这则趣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胡适的确是个提倡新生活的人,那么也是提倡新文学以及各种新式事物的人了。在有趣的轶事插入中,使学生听的有兴趣,记的更深刻。
三、运用情感的感染、迁移功能调控情感
情感具有渲染性与移情性。渲染性是指当一个人发生情绪时,不仅能自身感受到并产生相应的主观体验,而且还能通过表情外显为他人所察觉,并引起他人相应的情绪反应,西方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移情。比如一个人对他人有感情,那么对他人所结交的朋友、所使用的东西、所表达的观点,也都会产生好感,成语“爱屋及乌”,便生动而典范地概括了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这就为教师凭借表情讲教材中蕴涵的情感表现出来影响学生,使之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依据。
同时许多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等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情感,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会流露在他们的语言动作等, 并被教师所感知[�]。这让我想起了高中英语课堂中英语老师的做法,他每堂课以快乐、真挚、丰富的情感贯穿于英语学习的课堂内外, 以自身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在情感互动中建立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而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情感渲染,利用情感渲染性与鲶鱼效应,他组织我们用合作学习的方法,由小组长监督大家。这种合作学习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我们同学之间的情感渲染, 鼓励并支持同学开展小组竞赛、交叉学习等。于是大家在英语教学中互相鼓励、合作学习,老师创造出了良好的情感环境,很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大家的学习效果。
情感的渲染和迁移功能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提供了可能,有助于促进个体的情绪社会化,同时也有助于渲染、调节或控制他人的情感以达到“以情育情”的目的。
四、在德育中运用情感规律
学校教育除了智育,还应该进行德育。以上我们探讨了智育过程中情感功能规律的运用,以下我们来谈谈德育过程中情感规律的应用。
利用情感的迁移功能,可以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教师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影响,学生会在接受相应道德知识的同时,又因情感的迁移作用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最终形成相应的道德信念。
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可以引发道德情感的共鸣。例如,在向学生进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教育时,教师可先讲述有关的先进事迹,可以去参观八一革命烈士纪念馆,使学生在感人的事实中体会到真情实感。同时,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把握时机,调节课堂气氛,在适当的时候利用脸部表情、语调及相应的体态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最终引发情感共鸣。
利用情感的动力功能,可以促进道德行为的发生。在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之后只有付诸行动才能真正使道德内化为自己的品质。道德行为的发生,既是培养学生一定品德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衡量一定品德是否形成的标志。情感是活动中的一种体验,反过来它又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成为行为的直接动力。
以孔子为例,他时时增强自我的品德修养,用正直的言行获得了学生的尊重,并且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亲其师,信其道”,使得学生接受他的道德理念,最终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同时,孔子还鼓励学生勇于付出行动,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孔子还根据不同人的性格鼓励、引导学生持之以恒,让已经发生的道德行为不至“昙花一现”。
结语: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和体验,情感与需要和期望的相符程度有重要关联。凡是与人的需要相符合,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能使人对其产生肯定的态度, 因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反之,凡是与人的需要不相符合,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 就会使人对其产生否定的态度。情感还具有感染性和移情性。在一定范围内,人的情感可以扩散开来, 感染他人, 移情别物,这一规律能够协调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充分地将情感规律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使情感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在学术上探讨的阶段,能够走进课堂,走进人们心里。
参考文献:
1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56页
2卢家楣《心理学与教育——理论和实践》[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24页
3张志勇《创新教育: 中国教务范式的转型》[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128页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挖掘语文教材中有关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在听、说、读、写中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情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教育;思考运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功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心理反应。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呢?
一、实施情感教育,教师应该具备情感素质
实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关键在教师。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要有发自内心的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保持积极、深厚的情感,自我动情、移情体悟,调控情感。教师在是非、好坏、善恶、美丑、爱憎、荣辱等问题上要有正确的观点、鲜明的态度。唯能如此,语文教师才能言传身教,通过教学,在学生身上培养出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其次,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做到入情、入境、入化,充分进入角色,适时适度地把握、调控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再次,教师要善于表情达意,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艺术,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把课文里的和自己心里的思想情感、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总之,要花气力上好语文课,这不仅需要高超的教学技巧,还需要有良好的情感调控力。
二、加强情感教育,语文教学题中固有之义
从语言的具体运用来说,“言为心声”,任何人说的话都反映他内心的某种情感,从文章学上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教材可说涉及了过去和现在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从教学的主体和客体来说,师生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中,面对充满情感涟漪和波涛的教材,面对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不可能不产生种种情感体验。如课文《一件小事》,这是一篇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小说中的“我”反映了作者的某些思想,如谴责军阀统治,严于解剖自己等。文中的心理描写对表现“我”的思想感情起到很好的作用。作品中的“我”对车夫的举动产生敬佩之情,同时感到自己的渺小,赞扬了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和“我”严肃的自我批评的精神。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听、说、读、写教学时,都应该遵循语文教学“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的规律,加强情感教育,并把它与语言、思维的教学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进行情感教育,语文课堂教学的新举措
我国著名语言专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课堂因为真实而美丽。课堂关注的应是学生真切的感受,情绪的体验,语文学习的幸福感。初中语文课情感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我们应该把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当做一个重点。因为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它包含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赞美,对勤劳勇敢的祖先的崇敬,对以乳汁和血汗哺育我们的广大人民的感激,对国内外一切敌人的仇恨,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执著追求……一个人只有热爱祖国,才能不遗余力去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甚至为了祖国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初中语文教材里有关爱国主义的篇目约占30%,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这部分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应贯穿于课文的讲解之中,教师讲解课题,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包括情感的熏陶。如在讲解课文《回忆我的母亲》时,笔者始终抓住中心词语“爱”字来创设情境,母亲爱我、爱孩子们、爱叔伯妯娌、亲戚邻居,更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爱民族并支持革命;我爱母亲,更爱民族与革命,并决心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的“爱”。抓住这个中心词语,渲染以“爱”为核心的情感基调,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以激发。所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触“境”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以展示课文中的形象、意境为手段的情感教育,其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容易形成教学的感情基础。而根本的是,美育能使人的思想、性格、语言、行为更加“完美”。语文教材是美的丰富宝藏,里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缜密深邃的科学美,准确生动的语言美,高尚感人的行为美,值得我们把它们开掘出来,用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责任编辑 一 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