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原文_翻译及赏析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原文_翻译及赏析,第1张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宋代·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宋词三百首 , 高中古诗 , 婉约 , 荷花思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著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著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著名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

赏析二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里写的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鸟雀在窗外欢呼著,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在词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这几句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作者是在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国学大师王国维评:“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先不说神理如何,但是字句的圆润,就足以流传千古。至于神理或说神韵,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可把这三句译成白话:“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词人之所以睹荷生情,把荷花写的如此逼真形象,玲珑可爱,因为他的故乡江南就是芙蓉遍地。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乡情,下片开头他就扪心自问,何时才能重归故里呢,那美丽的吴门,苏小小居住的地方。“久”字型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结尾三句,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渔郎正在河上摇著小船,穿梭于层层叠叠的莲叶……这时词人忍不住喊道:打鱼的大哥 ,还记得我吗?我是美成啊!情到深处意转痴,词人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

赏析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 词中少数的例外。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阕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阕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圆,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一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两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互动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大意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阕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实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赏析三

读书求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选择,一旦踏入仕途,便游宦四方,长期远离家乡,难免不思念故乡的亲人与风物,因此,思乡成为古代诗词中的永恒主题,最能引发天涯游子的共鸣。思乡的情怀往往借助作家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乡景物来表达,周邦彦的这首《苏幕遮》正如此,它以荷为媒介,表达对故乡杭州的深深眷念。

此词上片描写盛夏早晨的风景:词人一早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依旧弥漫在空气中,令人烦闷的暑热也已退去。窗外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欢叫声,据说鸟鸣声能预测晴雨,莫非天已放晴?词人抬头朝窗外望去,只见天色才微微放亮,鸟雀在屋檐上跳来跳去,晃动着头脑争噪不停,似乎也在为雨后新晴而喜悦。盛夏酷暑时节,难得有这样一个清爽的早晨,词人漫步荷塘边,只见荷叶上的雨珠在朝阳下渐渐变乾,看上去更加碧绿净洁,一张张圆圆的荷叶铺满水面。一株株荷花亭亭玉立在荷叶间,微风吹过,微微颤动着更显丰姿绰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被誉为写荷名句佳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此语“真能得荷之神理”,寥寥几笔,将荷的摇曳多姿、神清骨秀写尽,营造出一种清新恬静的境界,

下片转入思乡的愁怀与回忆。眼前的荷塘,勾起了词人的乡愁:故乡遥遥,就在那莲叶田田的江南,羁旅京师已经很久,何时才能归去?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荷塘唤起了词人的思乡浓情,思绪飞回故乡,不知儿时的玩伴是否还记得五月同游西湖的情景?多少次梦回故乡,依然是划著名轻巧的小船驶向荷塘。杭州西湖上的“十里荷花”闻名天下,杨万里曾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词人生长于斯,他对荷花的记忆是与童年的水乡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京城夏日雨后荷塘的景致牵动了词人对故乡最亲切的回忆,荷花成了词人思乡的媒介,同时将这首词的上下片联成一气,成为一篇写荷绝唱。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 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 集》传世。

周邦彦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飞锡离乡久,宁亲喜腊初。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吴门画派”简称“吴派”,一般认为始于沈周,成于文徵明,加上唐寅和仇英,是为“吴门四家”或称“明四家”。明代中期以后“吴派”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受到重现。

沈周(公元1427-1509年)出身富于收藏的士大夫世家。年轻时沈周便接受家庭亲友前辈的教育熏陶,培养出了深厚的文学艺术才能。沈周一生不仕,曾游历太湖流域各地。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诗文书画都有很高造诣。沈周画法主要取法元人黄公望、吴镇等人,上溯董源、巨然及北宋诸家。早年多作盈尺小景,具有沉酣深厚的意趣,亦作细笔或青绿山水。作品大多反映画家对大自然真切而生动的感受,反映出画家开阔的胸襟、丰富的想象力。沈周以80岁高龄去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影响巨大,成为“吴派”的开创人物。

《庐山高图》是沈周41岁时为老师陈宽祝寿之作。陈宽祖籍江西,沈周用庐山象征老师的崇高人格,实际是画家思想境界的体现。画家采用王蒙的笔法,以高度的想象与技巧,集中表现出了这一雄伟瑰丽的名山形象。近景的坡头上有一人迎瀑布而立,比例极小,却引人注目。画上题诗气势豪宕,思潮驰骋,感情奔放,把老师的人品学识与宏伟的自然景象结合,具有感人的艺术效果。题诗充分表现画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夜坐图》表现画家在失眠的夜晚感受、思考问题的情景。山间临溪瓦屋数间,疏树数株,一人当庭对烛端坐胡床上,夜色依稀可见,令观者产生种种遐想与回忆。画上有长篇题记《夜坐记》,文章与图画情景相映,抒发作者情怀。

沈周的画作描绘江南一带佳景胜迹的卷、轴、册页占有相当的比重。如他为老师杜琼画的《东原图卷》,为他的朋友吴宽画的《东庄图》册,为他的亲家徐有贞画的《桂花书屋图》轴等,都是苏州当地的景色,真实、质朴,抒发出细腻的情感。

《三桧图》是沈周的传世名作,画江苏常熟虞山致道现里的三株古桧。桧树原有七株,传为南朝宋梁年间所植,明代仅余三株,经历千余年的风霜寒暑刀兵雷火,老态龙钟仍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沈周画三株老干虬枝各具姿态,题诗歌咏将它们作为坚忍不拔、永恒不衰的生命来描绘和礼赞。沈周为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花鸟蔬果大幅和小册画作不少保存至今。

文徵明(公元1470-1559年)是苏州地区文坛画界继沈周而起的领袖人物。他出身官宦之家,富有文学才能和书法才能,是明代的书法大家之一。早年文徵明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被录取,不再求仕进,致力诗文书画艺术创作。54岁时他被荐进京,感官场的黑暗和仕途险恶,后以足疾为由上疏求退,返回苏州,专力于诗文书画。文徵明一生过着平静优裕的

风雅名士生活,主要精力从事艺术活动,作品表现文雅幽静的审美情趣。文徵明比沈周的年寿更长,作品数量多,流传广。他晚年名望极高,家人子弟、门生私淑众多,大多也以诗画得名于当时。文徵明绘画师承沈周,但对他的绘画艺术影响最深却是元代画家,尤其是赵孟的艺术。他的小青绿山水、室宇人物和墨笔古木竹石,明显从赵孟頫画法变化发展而来,萧疏幽

淡的情调,层层叠叠而不重纵深关系的布局,山顶平台,浓密的叶苔小点,棱角清楚的矾头等具有特色的画法,与黄公望、王蒙、倪瓒的绘画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文徵明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画法有工细与粗率两种,工细的作品为多,其中又有着色与不着色之分,题材内容大体可分为临仿前人或描绘具体环境景物等。山水画《江南春》为画家78岁作,是一件极成功的作品。画面近景为数株清瘦乔木,刚刚吐出新芽,中景洲头已是桃红柳绿,淡淡远山,辽阔平静的湖面,表现出江南水乡春色明媚秀美的风光。构图平稳,造型疏秀,用笔设色轻淡柔和,显示出文徵明绘画艺术特有的风格和情调。画的是江南春景,更展现人的感情,表现的自然景色便是当时江南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环境。

《春深高树图》等作品表现文人墨客的风雅生活,体现出画家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理想,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特色。笔致工细带有拙味,色调柔和而含冷涩,山石倚斜,林木繁细,作品追求宁静典雅而朴拙的情趣,画家在常见的平淡景物和文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动人的含蓄内在的美。《真赏斋图》存有两卷,为画家80岁和88岁所作。绘画均以工笔设色来描绘好友、居住无锡的著名收藏家华夏的书斋,图卷前景院落布置玲珑剔透的湖石,四周是参天的松桧,主人和来访的朋友正在书斋鉴赏书画古物,卷末画竹林茂密,湖水小桥,环境幽雅宜人,卷后有《真赏斋铭》为画家晚年楷书精品。

以《古木寒泉图》、《溪桥策杖图》、《寒原宿莽图》等作品为代表的粗笔水墨山水显示文徵明绘画的另一种风格。《古木寒泉图》是画家80岁时作品,窄长的立幅画出矗立的松柏,映衬后面山涧直泻而下的飞瀑,在下方汇成流泉,意境清幽,气势雄放而不失雅静,属于不多见的“粗文”一体。对比常见的文徵明细笔山水,此图予人以面目一新之感。文徵明的人物画颇具特色,《湘君湘夫人图》是他46岁时所作。画家以高古的笔墨和造型塑造屈原《九歌》中两位女神的形象,游丝般的线描高简流畅,人物用朱色傅染,顾盼呼应和缓缓行进的动态,溢露出真挚细腻的感情色彩,显示画家对于迥出时流高雅格调的追求。文徵明画花卉以兰竹为主,“以风意画兰。以雨意画竹”,所作墨兰潇洒飘逸,世人名之曰“文兰”。

唐寅(公元1470一1523年)出生苏州城内的酒肆商人家庭。天资聪颖,少年时便有才名。30岁以前读书求知,热衷功名仕进。他参加南京应天府乡试,高中第一名解元,赴京考试时却被卷入“科场行贿案”,蒙受牵连遭到革黜。遭受到这一打击唐寅仕途无望,乃游历名山大川,之后回到苏州从事诗文书画创作,依靠卖画度日,生活作风更加放荡不羁。他在图章中自题“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鄙薄和对封建礼教的嘲弄。唐寅的性格行为与文徵明不同,坎坷的遭遇使他的诗文书画流露出傲岸不平之气。他还试图从佛学寻求痛苦心情的解脱。

唐寅擅长画山水人物,写意花鸟绘画也有独到之处,全面的绘画功力为许多吴门画家所不及。《山路松声图》、《落霞孤鹜图》、《春山伴侣图》、《西洲话旧图》、《古木幽篁图》等作品具有唐寅个人的风格特色。人物画除表现文人雅士外,大量以仕女为题材,一些表现歌伎生活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李端端乞诗图》和《陶谷赠词图》描绘文人墨客与歌伎间有违名教礼法的风流韵事,大胆向封建礼教挑战。唐寅的人物画有白描、设色,也有精致的工笔重彩。《孟蜀宫伎图》是唐寅仕女画代表之作。《秋风纨扇图》用水墨画秋风中一女子执纨扇面露悲戚之情,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对社会下层妇女寄予深刻的同情,讽刺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思想内涵超过前人作品借纨扇隐喻妇女遭受遗弃的“宫怨”图画。

唐寅作写意花鸟画取材较文徵明广阔,现存的《枯槎图》、《临水芙蓉图》、《梅花图》、《雨竹图》、《**花图》(扇面)等作品,以水墨提炼形象。画家为中国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仇英(公元1502-1552年)出身低甚微,尝执事丹青”,有说他曾做过漆工。他结识文人士大夫名流,受到文人画的熏陶,画风注入了雅致的文人气息。明代江南地区书画鉴藏风气极盛,装池、修补、鉴定及副本的摹绘日益考究,仇英便是临摹古画的高手。他所临摹的仕女画“发翠毫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仇英摹绘不少古代作品,留下许多尺幅巨大、艺术精美的副本。

仇英是一位精力出众、勤奋惊人的画家。他的年寿并不长,作品的数量却很大,其中有不少是繁复而工致的长轴大卷,如:《兰亭修 图》、《蛮夷职贡图》、《 阳琵琶图》、《金谷园图》等,均是须经年累月方可完工的钜制,这些作品却像是在精力充沛、思想专注的情况下一气呵成,无一处有懈滞之感。他的《剑阁图》描绘四川险峻的栈道,山石用青绿,人物施重彩,山峦高耸,栈道迂回,白雪皑皑,表现出“蜀道难”的艰困情景。画雪景一般用水墨拓出,此幅则用重彩赋色,雪意充足,当为仇英的精心之作。《秋原猎骑图》可以看出仇英画鞍马人物的才能,画中游牧民族和马匹造型生动准确,作风严谨而毫无板滞之感。人物画中有的近乎唐寅的水墨一体,如《蕉阴结夏图》、《羲之书扇图》等,笔墨流畅,风韵雅逸,与绘画题材特定的内容相适应,显示出画家多方面的才华。

仇英的人物画,形象生动优美,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体现了那一时代的审美理想,虽不及唐宋绘画那样丰满健硕,充满活力,但也没有后世的那种松弛贫乏、弱不胜风的病态。唐寅将南宋院体山水人物画从内容到笔墨都融入文人意趣,仇英则把工笔重彩和青绿山水画加以雅化,精美严整之中透射出古雅之美。他们的绘画具有高超造型能力和严谨的画风的职业画家“作家”习气和反映士大夫艺术趣味的“士气”兼备,反映出中国社会进入明清时代文化艺术雅俗的变化。通过唐寅和仇英等画家不断的艺术实践和大胆的艺术创造,使文人画创作适应时代的变化,走上“雅俗共赏”、“文质相兼”的发展道路。

张宏(公元1577年—1668年后)字君度,号鹤涧,明代著名画家,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重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画石面连皴带染为其特色(《明画录》记载)。曾师事石田翁,并超越之。又能画写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吴门画坛的中坚人物。张宏既是一位出色的文人画家,同时又具备职业画家的高超画技与敬业精神,作画一丝不苟,非精品而不出。为后人所敬仰,吴中学者尊崇之。他的绘画继承了吴门画派的风格和特色,在写生的基础上搞创作,师自然造化,悟出了绘画的真谛,在画中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使原本呆板的山水画活了起来。他的画作整个画面看起来深远高逸,山石坚硬敲击有声,流水清澈涓涓而下,为书画注入了灵性,使人身临其境,恍若隔世。 张宏的代表作有《阊关舟阻图》、《杂技游戏图》、《浮岚暖翠图》、《句曲松风图》、《西山爽气图》、《栖霞山图》、《石屑山图》、《越中十景》、《村径柴门图》、《止园》、《华子冈图》、《兰亭雅集图》、《琳宫晴雪图》、《寒山萧寺图》、《牧牛图》、《桐萌高士图》、《击缶图》、《延陵挂剑图》等。他的作品大部分都被珍藏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所绘“布袋罗汉像”,颇富写意,天然入格。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布袋罗汉图》设计在了邮票上,以故宫博物院推荐的宋、明四位画家张宏、晁补之、王问、梁楷所绘的四幅人物古画为题材,印制邮票一组。《西山爽气图》被教委编入高二地理限选新教材,当做古代文人画的范例。《杂技游戏图》反映了明朝社会风貌,被称为明代的清明上河图。《击缶图》乃古代缶的历史原型,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吴门画派”是一个既有文人画家,又有职业画家的群体,它的出现,既振兴了文人画,又规范了“浙派”末流技法粗陋之习,推动了明代绘画深入发展。

吴门这个地方有一个专门画画的人,这个人特别喜欢画吕洞宾的像,但遗憾的是每次都是靠自己的想象来画。心中非常虔诚的希望能够亲眼见到吕洞宾本人,对于这个想法时常念念不忘。

有一天,他在郊外游玩之时,看到了一群乞丐也在一道矮墙之下开心的吃吃喝喝,内中有一个人虽然穿着破衣烂衫,胳膊肘也露在外面,一副脏兮兮的模样,但却器宇轩昂。气度不凡。这个画画的一见呵,心里便怀疑这个乞丐是吕洞宾(我一直都觉得奇怪,他干吗就认得这么准呀),再仔细看看,越发觉得就是。心里一激动就抓住这乞丐的手臂说道:“您就是吕祖呀!”“哈哈哈。。。。”那乞丐闻言就大笑了起来,这个画工心里已然认准,伏在地上磕头不止,那乞丐见了便说道:“就算我是吕洞宾,你又想怎么样呢?”画工又磕头,求他指点迷津,乞丐说:“你既然能够认出我来,看来我们还是有点缘份的,但这里很是不方便说话,等到了晚上,我自会去找你。”话音未落,人已不见了踪影。画工见得此番景象,惊异的合不拢嘴,良久叹气而返。

到了半夜,果然在梦里见到了吕洞宾,并对他说:“我念你本意虔诚,专心致志,特来与你一会。但你生性吝啬,骨子里贪念名利,这个样子神仙自然是做不成的。我叫一个人来给你看看就可以了。”言毕,只见他抬手向空中一挥,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从空中飘然而下,看她的袍服衣饰倒像是贵妇人,仪容华彩照亮了整间屋子。吕祖对画工说道:“这个是董娘娘,你可得把她记清楚了!”过了一会儿又问一遍:“记好了么?”画工回答说:“已经记好了。”末了,吕祖又在叮咛:“不要忘了呵!”一会儿,那漂亮的女子离去了,吕洞宾也随之消失。画工猛然惊醒,心感此梦怪异非凡,趁着梦境尚还清晰,赶紧画了一幅董娘娘的画像收藏起来。却始终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过了几年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画工去到京都游玩,正好皇帝的一个董姓妃子死了,皇帝非常想念这位很有贤德的妃子,准备为她画幅肖像以作纪念。京都里所有的画工都聚集在宫里,听了服侍过董妃的宫女宦官们所描述的形态容止,心里想象着画来,怎么画都不像。皇帝为此很是郁郁寡欢。这个来京都游玩的画工听说了这件事,忽然想起了那年梦中所见到的漂亮女子,心里想道,莫非就是她?就尽快赶回家中取了所绘肖像呈进宫里。宫里的每个人看了都说神形俱肖。皇帝一见也是龙颜大悦,马上封这个画工为中书令,这画工倒也有些自知之明,推辞不受,于是皇帝又赏赐他万两黄金,由此声名大噪,出名了。皇亲国戚无不登门拜访,争相以巨资请他为各自的先人祖宗画像,说也奇了,不论怎么样画出来的肖像没有不像的。短短几天,就积累了几万两黄金。山东莱芜有个叫朱拱奎的人就曾经见过这个画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70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