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内心没有感情的人 我是一个没得感情的人

一个内心没有感情的人 我是一个没得感情的人,第1张

来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问:

我几乎没有感情,只有规则,可以正常生活吗?

01不是没有感情,其实是很难接受自己的感情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logistic

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说到感情或者情绪(严格来说,情绪和情绪是有一些区别的,这里不做进一步的区分),我们可能会想到一些不好的词:冲动、流泪、悲伤、暴怒等。甚至有一种说法是“成熟的人已经放弃情感了”。

问题是,如果情感真的“无用”,为什么在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

只有一个答案, 情绪有用,而且非常有用。

比如被表扬的喜悦,这种情绪给了我们勤劳的 干劲; 被侮辱时的愤怒,这种情绪给了我们一个保护自己的 准备 ;失去亲人的悲痛,这种情感给了我们 珍惜 面前的 领悟 (以上例子都反映了情感上的 动机功能 )。此外,情感方面还有 信号功能、适应功能、组织功能。

不可否认,因为情感的存在,我们有时会经历“心碎”的痛苦,但 情绪跟人体的痛觉是一样的,不能因为它给你痛,就否定它的意义。

回到对问题的描述,我看到这个主题并非完全没有感情,而是 “很难接受自己的感情”。

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 “理智化”的防御方式 有一个现实的例子:

有一个人,他在俱乐部的朋友都不在名单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对自己说:“爱情只是头脑中荷尔蒙的产物。这些人没有自制力,会脱单。”事实上,这只是他在 回避对其他人的嫉妒,和自己不够优秀的挫败感 采取的策略

像大多数防御形式一样,在 短时间内,我们能够减少伤害,但久而久之,却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作用。

如前所述,情绪具有动机功能。一个人如果长期拒绝自己的情感,看不到自己的需求,就会变得麻木,对一切都失去兴趣,最终生活在一个形而上的抽象世界,脱离现实世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机器人。

防御机制是一个人在面对攻击时所采取的一种应对方式,往往不易察觉,根深蒂固。

有人建议你可以在专业顾问的帮助下开始 去意识到它的存在,理解它的运作模式,探索发生改变的可能。

02情感淡薄会使我们失去美好体验,理智和情绪是可以共存的。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吻风

壹心理问答社工

理性高于情感,不受情感支配是一个比较的 难得的

看同一个视频的时候,别人哭了,你却很平静,可以从中吸取教训。

我想这是 很多人都羡慕的,你不被情感左右。

但是 情感太过于淡泊又会让自己缺少很多体验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情感经历,这些 体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我觉得你不是没有感情,但是 感情比较冷淡 ,你不想让你的感情影响你的判断,所以你稍微压抑一下你的感情。

但是 理智和感情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可以共存的 ,

感情和情绪都是自然发生的,所以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用理智去控制自己的感情。

03过度理性或许是过度的拒绝,自己的主观体验才是判断标准。

壹心理精华回

答者@尘埃落定

看世界,带着偏见,我只是生命中的一粒尘埃

我看到了一个 铜墙铁壁 ,就像曾经的自己。

理性与情感是可以共存的,如果你感到无法共存,那么我猜想你很可能 背后更大的问题 ,建议你找一位可以随时联系的心理咨询师,并不一定现在就要做咨询,但我想有时候你会用得上。

过度的理性,可以用“拒绝”来解释,

拒绝情感的波动,拒绝情绪的被控制,拒绝被当下的情节与思路引导,还有,拒绝自己的弱小与无助。

这样分析, 背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空洞

通常情况下, 人们是需要依靠,需要支持,需要理解的 ,因为人的社会本实上来说就是关系社会, 人是很难进行自我满足的 ,也就是需要从外界获取,从他人那里获取。

就像你看某个视频,别人哭的稀里哗啦,而你只想要获得某个心得或者体会,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心理需求,别人想要找同类,而你却在找知识。

视频里的东西不可能由你自己产生,是由他人产生出来,然后被你看到的,你与视频制造者之间尽管互不相识,

但因为需求的关系,而产生联系,视频制造者可能需要点击率以赚取费用,而你提供了点击率,从而产生联系,这就是社会。

过度理性 ,或者说叫 过度直接 则会造成另一种情况,那就是 拒绝给予

中国人常讲“面子问题”, 面子就是索取需求的遮羞布。

爱情从生理学上来说就是性欲与交配,但你能跟一个异性说自己想跟你“交配”吗?

如果你说了,对方会认为你不是流氓就是有病。

这就是社会索取过程中的另一个问题, 掩盖索取。

这个东西属于社会契约的部分,也可以称之为社会 道德 ,因为在最初的社会中,如果人人都要直接的索取自己想要的需求,人类社会很可能就会被自己灭掉,

人类文化或者说叫道德束缚,一方面在规范人类行为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扮演人类需求的遮羞布。 情感需求就是一种需求上的遮羞布。

你不需要这样的遮羞布,或者说不渴望使用这样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给予,那么我就要猜测, 你是否能满足自己全部的需求

当你不需要用这样的遮羞布就能索取自己需要的需求时,当然没必要使。

但是这样的你也会相应的不会感受到困惑与痛苦。

他人的生活习惯或者方式并不能对你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是单身还是恋爱都应该不会影响到你的生活。

如果你在人际关系上感到困惑,或者有一些完全无法受到自己掌控的事情,甚至脱离自己预期的社会关系问题,简单来说就是 自己主观感受到有问题或者困惑、痛苦等等负性的心理体验,

我猜想你 背后可能隐藏有一个被你深埋的心理问题 ,撼动这个问题会毁掉你的整个精神大厦,或者说你的整个精神大厦都需要重新纠正,因为整个精神大厦就是为应对问题而建立起来的。

当然如果没有,理性的生活可以说是很多人放在口头上的渴望,但真正实现的或者说渴望实现的没几个,你能做到就是非常了不起的。

所以建议你联系一位咨询师,未必需要咨询,如果未来需要,他就是最有可能帮到你的人之一。

你提到的男子在超市偷东西将主管杀死,反而因为贫穷得到了舆论的同情。

这个让我想起了社会心理学上的一些有趣的问题,我记得一个情况是一群歹徒抢劫了一家银行,但因为银行职员的坚守,导致歹徒撤离时被警察围攻了,然后歹徒就将银行职员当作人质与警方对峙。很有意思的是整个抢劫银行结束后,在法庭上对这帮歹徒提起公诉时,居然没一个银行职员愿意出庭指证,人质居然为绑匪辩护,这是什么情况?因为在警察攻进来时,这帮还有人性的歹徒帮了这些人质,避免了人质死于乱枪。一场人尽皆知的银行抢劫案,居然每一个银行职员愿意出庭指证歹徒抢劫银行。

其实在这里我想说的是, 个人的主观体验会扰乱个人的思维,甚至主导个人的思维。

你讲的例子,当众人看到有人偷东西时,会很自然的谴责偷东西的人,然后看到杀人,就会更加谴责,甚至口诛笔伐,但是当知道了他是因为贫穷才去偷东西,并且因为超市主管的执拗、不变通才失手杀了他时,舆论的指责就会变成同情,

因为舆论本质上来说都是穷人,因为贫穷而去偷盗,是值得同情的,而那位不懂得变通的主管,为此丢掉了性命,更为这种借口提供了依据,人急了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我在看《郑和下西洋》有关朱棣谋反的情节时,因为朱元璋晚年大力打击藩王,朱棣为求自保,姚广孝给朱棣出了一个主意,主动交出兵权,有一个情节很形象,把一个茶杯扔进水里,怎么能掩盖茶杯掉进水里的事实?再把茶壶扔下去,就掩盖了茶杯的问题,只看到茶壶掉水了。

其实只是想说人们会被当下的感受左右, 当更大的体验出现时,又会被更大的感受所左右。

这是 人类情感的局限性 ,也是人类想要挣脱的束缚。

你能脱离现象,看本质,在当下拼凑盛行的当代,的确很 难得

爱情则是另一个问题,因为从人际关系上来说, 爱情之上,还有一种关系,那就是知己。

知己是一种高度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会让你体会到超越自身限制的感受。

当然,一般的爱情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一般都是在磕磕碰碰中,磨合前进与成长,还有些会演化成家庭问题与矛盾。

所以, 需不需要都是自己的事情,没必要弄一堆标配折腾自己,

特立独行也未必不是好事,只要既不会给别人制造痛苦,自己也感受不到痛苦等负性体验,就好。

04单独一方的理性或感性才不妥,只有理性或许或失去生活的惊喜。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山鸡叔叔

换个角度看问题; 换个思路克障碍; 换个位置做自己

不提倡感情,不接受感情,有点类似于 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筑建起厚重的心理防御工事,拒绝与他人产生情感连接,避免受到影响与伤害,正常地生活自然没什么问题,

但或许 内心会有些许压抑,可能会错过一些现实中美好与惊喜。

站在我的角度看来,生活里若剔除了感情,少了感性的羁绊,会 失去很多活力与热情。

题主陈述的内容里提到了一个值得分析的事件,“超市偷窃杀人案”让你对情感的认知发生了猝然变化。

我们在面对刺激时,

理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一件事情的始末,评判利弊对错;感性的引导可以帮助我们更关怀弱者、释放情绪,探索人性的真相。

其实二者并不矛盾,但被其中任何一方完全主导,才能算作是偏颇、失当。

“人本”主义, “人本”的原则更多提倡的是“自由意志”与“人的价值”。

它更多强调的是 对自己负责 、对自己的认知、行为、决定、判断充分认可,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 有无必要改变,在于题主你自己的判断与感受 ,你不一定非要做某些他人建议、赞同、推崇的事情;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更清晰你的感受。

一、没有目标和规划

我们的一生之所以会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想要变得更好,就是因为各种各样情感的影响。小时候我们想让亲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去不断地努力,想要完成自己心中的梦想,所以一直不会放弃。

长大之后,我们渴求轰轰烈烈的爱情,希望能够有一个人长久的陪伴自己,所以我们不断的努力,希望在茫茫人海当中能够遇见那个人,而在我们从小到大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朋友,给我们鼓励和感动。如果这一切都无法被感知,那他就失去了向前的动力又谈什么目标和绘画呢。

二、浑浑噩噩,麻木不仁

如果我们的世界没有任何的感情,那一切都会变得无所谓,我们会变成一个不知道哭,不知道笑,不知道感动,不知道欣喜,浑浑噩噩的度过这一生。

对父母没有感恩之心,也就不会赡养他们家庭,矛盾变得非常的激烈,伴侣没有爱慕之心,又怎么能维持长久的爱情甚至走向婚姻的殿堂呢?对待朋友不能真诚相待,又怎么会有真心的朋友呢?没有爱情,没有亲情,没有友情的一生,注定浑浑噩噩一个人也会变得麻木不仁的。

三、生活凄苦,活成孤岛

没有感情的人,注定是一座孤岛,人是靠感情交流的,没有感情就意味着别人不能走进你的内心,不能跟你产生任何交流和沟通。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而且对事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没有感情,意味着你不能体察上级对你的期许,不能和同事亲密无间的合作,也就不能顺利完成所有工作。

没有感情意味着与这个感性与理性并存的世界不符合或者不搭配,注定变成一座没有人进得去的孤岛,看似一切安逸静谧,其中的孤岛只有自己能体会。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出自三字经,就是说一个人刚出生时,内心充满善良,而没有恶念。

三字经流传了几千年,在古代是幼童启蒙第一篇必学的课程,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任何人怀疑这句话所说的道理是否正确,本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是错误,而且错了几千年。

一定会有非常多的人,应该是大部分人会反对我的这一说法,流传了几千年的老话,竟然被说成是不正确的,自然不会被人接受,那么就请看看我说的是否有道理,如果觉得有道理,也许您就会认同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是错误的。

人刚一出生的时候处于懵懵无知的状态,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在一岁以前的记忆是完全没有,没有人记着自己一周岁以前做过什么,事实就是如此,所以刚出生的婴儿,对这个世界是没有丝毫的记忆和感知。

内心自然也就没有情感,婴儿的第一声哭泣,不是因为情感,而是因为肺部要开始呼吸,所做的人生第一个条件反射,因为疼痛,喊了一声后就开始了第一次呼吸。

没有情感的人,内心中是没有善恶区分的,因此人之初性本善,是错误的,应该说成人之初,不善不恶,因为对这个世界不了解,即使一个婴儿看到成年人认为最恐怖的凶恶场景,他的内心也不会有恐惧的因素,因为他不理解什么是善恶,除了身体的痛感之外,他不知道什么是恐惧和害怕,也不知道什么是喜悦高兴,当婴儿再长大一点,对这个世界有了认识,这就有了喜怒哀乐,开心时候笑,痛苦时候哭,这时候,依然没有善恶的观念,依然是不善不恶,但是有了自私的行为,知道好吃的不能先给别人,首先要自己吃饱,吃饱后,这食物谁吃都可以,这是动物的生存的本性,所以人的第一个本性是自私。自私是不善不恶,任何人也不能说自私是恶,这是这个世界所有动物的本性。

人之初,不善不恶,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所以说,人之初,性自私,这样子说才应该有些道理,当然这样说是不能够教育人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有道德的人,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儿,什么凶恶灾难他都不怕,毒虫也好,猛兽猛禽也好,不会伤害他,就是因为婴儿此时不善不恶,先天精气最足,身体最柔软,小鸟是经常坚挺的。

老子所说这段文字真正的意思:含德之厚,是指已经得道的人,不是普通有道德的人,得道的人,内心中不善不恶,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精气充足,内心没有令他恐惧的东西,所有毒虫猛兽也不会伤害他。

什么是道,事实就是刚出生的婴儿那种状态就是道的状态,可是这种状态,人长大后一点记忆都没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婴儿来体会道的本意,那就是心中没有善恶的观念,精气神最足,身体最柔软,随着出生后天数增加,精气神就越来越不足,精气神彻底没了,人也就死亡了。

所以说,刚出生的婴儿,就是道在这世界的体现,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过得道的经历,道的第一特征是不善不恶。

因此说,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是错误的说法,人之初,应该是不善不恶。

叫冷血动物。天生情感缺失表现为机体感受不到喜怒哀乐,外界事物并不会引起自身主观的不适感受,长期保持表情木讷,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出现天生情感缺失可能是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疾病。

1、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精神活动退缩为主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少年期,起病缓慢但持续发展,早期表现类似神经衰弱,临床可见疲劳感、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如果不及时处理,逐渐出现日益加重的情感淡漠、孤僻、退缩、少语、生活被动,直至人格完全丧失,因此天生情感缺失可能是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2、情感障碍:是一组以情感显著而持续地高涨或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常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其中情感淡漠是指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缺乏内心体验,表现为面部表情呆板,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漠不关心,天生情感缺失符合情感淡漠的表现,因此,天生情感缺失还可能是情感障碍。

没有感情的人生,所谓的快乐就全是自物欲的满足。不幸的是,物欲没有止境,而且它注定来自与环境为敌,以私利为先。因此,这样的“快乐”里,就无法不充满着紧张、戒备与患得患失。就不可避免地要为不能在物质的拥有上超过其他的人而失望泪丧。在拥有当时那短暂的一刻之外,将都是紧张奔劳和对自己所得之不足与不满,因此而被欲望催迫着去追求更多与更好。一味追求财富的现代人,常会为了无止境地吸取与扩展,终于使自己小小的灵魂不堪容纳,由饱胀而爆炸,演变成无法善后时的精神崩溃或作奸犯科而触犯法网。

在一味追求物欲扩展的生活里,为了利己,而不能动感情。到了灵魂不堪承载,精神近于崩溃之时,才会惊觉到自己的孤立,与感情上的疏离。求救无门之余,只得孤寂地了此残生。如此冷漠惶急的人生过程,是现代工商业社会的特色。由于习惯了不动感情,而对一切良辰美景都无动于衷。由于习惯了不以真象示人,而使自己一生都在虚伪之中过去。这种“浮面”的生活状态,使人们丧失了生存所应有的、多方面的喜悦。

人性本无善恶,是人根据自己的好恶分出的善恶,好坏。是有感情属性的,无法独立存在。善恶是在人的社会属性下产生的,由人们的伦理道德决定的。自然界没有善恶,只有生存规律。养育幼崽,捕食猎物都只是为了基因的延续与生存。人与其他动物与石头一样都只是为了存在而存在。

富人与穷人本质人性上是没有区别的,同样具有原始的欲望,与人所谓的善恶。但环境决定了最后善恶的表现程度,受人类伦理道德约束多的就表现出善。自然的属性占了上风就表现出恶的趋利避害。所以一种文明的文化对人类表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同地域的人类发展由他们的文化决定,文化又由环境决定。人就是环境的产物。

贫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古时候的富人也没有现代的穷人活的滋润。贫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感受,而不是物质上的拥有。人的幸福应该是来自他是不是过上了他向往的生活,而不是拥有了多少钱。钱对于人只是到达目的的工具,要钱也只是为了买更大的房子,车子,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要想幸福要把眼光落在你想要拥有什么样的生活上。把他具体化,一样样的去实现,随着目标的一点点实现了你会更幸福。而不要把眼光盯在钱上,钱是会随环境而变化的,拥有不同的属性。跟着钱走会让你忘了你的根本目标,最后挣到了钱却失去了幸福的能力。

同时因为贫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穷人富人的烦恼与快乐基本也是一样多的。只是烦恼的内容不一样罢了。想要更多快乐只有改变心态。也只有你自己能让你快乐,别人谁也帮不了你。

我所能想到的也许和读的书没有半毛钱关系,但他们都是我在读的过程中大脑中冒出来的。我今天的想法也许和我明天得想法会充满矛盾,但他们同样是出自一个大脑。我只是忠实的记录我的思考过程,因为我会成长所以我会变。我不保证我的想法正确,也不求他会得到某些人的认同,他们只是我探求真理的过程。有时可能会背离真理,但我的心是一直指向他的,必要的弯路无法避免。同样真理也许只能让我无限接近,而永远无法到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11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