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第1张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科学活动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反复强调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从幼儿生活中去发现 、去探究,从幼儿感兴趣的和所在家庭、园所、社区文化中去提炼 。正当《纲要》的新精神渗透到我的教育观念时,我班幼儿的一件小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天,小朋友们象平常一样到卫生间洗手准备吃点心。突然,有几个孩子慌慌张张的跑出来 ,嘴里还大喊着:“不得了了,卫生间有毒蜘蛛,会把我们咬死的!”孩子们吓得都不敢进去洗手了,后来还是保育老师把蜘蛛赶跑了,孩子们才战战兢兢的进了卫生间。孩子们对蜘蛛害怕的情绪看在我的眼里,也记在了我的心里: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用一种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蜘蛛呢?于是,我决定开展一次科学活动,让幼儿对蜘蛛有正确的认识。首先,我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自主探索有关蜘蛛的知识;其次,请幼儿把收集到的资料带到幼儿园和同伴分享。在这个自主探索和准备的过程中,个别孩子居然发现科学书中的错误:“老师,书上说蜘蛛是昆虫,但是我上网查到蜘蛛根本不是虫,是节肢动物!”孩子们探索的热情让我非常感动,所以在活动中我采取了小组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探索科学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认识蜘蛛,知道蜘蛛是节肢动物,有吐丝结网的特性。

 2、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蜘蛛,对蜘蛛不再有害怕和厌恶的情绪。

 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各种蜘蛛的幻灯片、蜘蛛结网的动画。

 2、彩条、橡皮筋、毛线、幼儿电脑、水彩笔、白纸。

 3、在活动室贴上幼儿活动前自己收集的各种蜘蛛的。

  活动过程:

 1、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请幼儿观察:今天活动室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幼儿自由观察贴在墙上的各种蜘蛛的)。

 2、 师告诉幼儿:这些都是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的,真能干!今天老师也收集了许多各种各样的蜘蛛,请小朋友们来看看。然后展示各种蜘蛛的幻灯片让幼儿观看。

 3、师请幼儿讨论:

 (1) 你看到蜘蛛心里有什么感觉?

 (2) 蜘蛛是我们的朋友吗?你喜欢它吗?

 4、将幼儿分成两派:喜欢蜘蛛的坐到一边,讨厌蜘蛛的坐到一边。

 5、请幼儿分组商量:为什么喜欢(讨厌)蜘蛛?并给自己的小组取名字。

 6、请幼儿分组起来论述自己喜欢(讨厌)蜘蛛的理由,并鼓励幼儿用表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7、师小结:两组的小朋友都说得很有道理,那蜘蛛到底是不是我们的朋友呢?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态度对待它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段关于蜘蛛的小知识吧!

 8、展示课件:蜘蛛织网和捕食蚊子的过程。看完后请幼儿讨论:

 (1)蜘蛛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蜘蛛织网有什么作用?蜘蛛吃掉的蚊子是害虫还是益虫?

 (2) 你对蜘蛛有什么新的看法?有改变吗?(幼儿可以重新选择到哪组)

 9、 师小结:蜘蛛有织网的本领,蜘蛛的身体内有毒,但是它的毒是为了捕捉猎物,如果我们人类不去打扰它,它也不会攻击我们。而且蜘蛛捕食的昆虫大多数都是害虫,所以蜘蛛对我们是有益的。

 10、师请幼儿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蜘蛛捕食的大多都是昆虫,那它自己是不是昆虫?为什么

 11、开辩论会:

 (1) 幼儿分组讨论、商量。

 (2) 幼儿分组发言,讲出蜘蛛是昆虫(不是昆虫)的理由。

 12、展示蜘蛛和蚊子的放大图,师请幼儿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并请幼儿想一想:蜘蛛是不是和蚊子一样属于昆虫这个大家庭呢?要是昆虫应该有什么特征?蜘蛛它有吗?要是它没有,它又是什么动物呢?

 13、 师小结:昆虫应该具有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三对足的特征,但是蜘蛛的身体 、却只有头、腹两部分,而且有四对足,所以蜘蛛不是昆虫,是节肢动物。

 14、请嘉宾给两组幼儿发小礼物。

 15、请幼儿扮成好忙好忙的蜘蛛,自由组合结蜘蛛网:

 (1)把彩条摆放在地板上,用线条建构一个想象中的蜘蛛网。

 (2)用橡皮筋构成蜘蛛网

 (3)在电脑上画蜘蛛网。

 (4)用毛线粘贴蜘蛛网。

 12、请幼儿互相参观同伴的作品,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请幼儿继续收集和蜘蛛同类的节肢动物。

 2、在美工区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建构蜘蛛网。

 3、在表演区摆放蜘蛛和各种小昆虫的头饰让幼儿玩表演游戏。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在晴朗的夜空,孩子们会看见许多行星。在他们的眼里,星星是有生命的,因为他们发现星星总在不断地眨眼睛。他们偶尔也会发现一颗流星从天边划过,留下长长的一道印痕。这些星星想干什么呢?此活动旨在让孩子们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拓展孩子们的想象空间。

 活动目标

 1、 了解有关流星、陨石的指示,理解故事内容。

 2、 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3、 提高角色表演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观察夜空的流星。

 2、 收集陨石的。

 3、 故事挂图、配乐故事。

 过程建议

 1、 回忆对夜空及流星的观察,说说自己对夜空的想象。

 2、 听配乐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看图听故事,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小星星为什么想去地球?月亮婆婆和白云姐姐为什么不让他去?小星星是怎样做的?小星星到了地球上,他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

 4、 听故事,学习故事中的词、句。

 月亮婆婆说,地球是个怎样的地方?

 小星星想到地球上去生活,月亮婆婆是怎样说的?

 小星星对白云姐姐说了什么?白云姐姐又是怎么说的呢?

 5、 表演故事。

 延伸提示

 1、 绘画:小流星和他的朋友们。

 2、 绘画:神秘的夜空。

 资料库:

 小流星

 一颗小星星,坐在银河边,听月亮婆婆讲故事。月亮婆婆说:“离我们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地球,那儿长着美丽的花草,生活着许多可爱的动物。清晨,小鸟的歌声唤醒黎明,鲜花在田野上开放……”

 小星星听得入了迷,他对月亮婆婆说:“月亮婆婆,我想到地球上去生活。”月亮婆婆听了,笑眯眯地说:“傻孩子,地球离我们这儿太远了,你飞到地球上去,会摔得粉身碎骨的!”

 夜深了,小星星回到家里,他怎么也睡不着,总想着美丽的地球。

 第二天,他去找白云姐姐:“白云姐姐,我想飞到地球上去,去看看那儿美丽的森林、金色的田野、万紫千红的鲜花……”白云姐姐说:“傻弟弟,你千万不能去呀,你会在与空气的摩擦中烧成灰,而且再也飞不回来了呀!”

 小星星听了白云姐姐的话,不再提去地球的事了。但是,他一直在做着到地球区的美梦。一天,他终于下定了决心,离开了天空,朝着美丽的地球飞去。

 小星星飞呀飞,一会儿,他觉得浑身火辣辣的难受,自己真的和空气摩擦而燃烧起来了。他忍受着疼痛继续往前飞,飞呀飞,他的身体渐渐变小了,最后终于飞到了地球上,变成了一块灰石头。

 他张开眼睛望着美丽的田野,听着小鸟儿欢快的鸣叫,好高兴呀。一会儿,一群欢乐的小鹿、小羊、小猴和小刺猬朝他走来。小星星高兴地说:“我是小星星,我们交朋友吧!”

 小星星和动物们一起唱歌跳舞,快乐极了。从此,动物们有多了一个小伙伴,大伙亲热地叫他“天上下来的小流星”。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进入大班后,运动能力不断增强,动作更趋灵活,但对身体关节的作用及保护方法了解很少,特别是冬天的活动中容易造成运动中关节拉伤、摔伤和碰伤。由此,通过有趣的关节游戏,关节表演等内容,使幼儿知道关节对人体活动的作用,学会在运动中保护关节的方法。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身体中的常用关节。

 2、情感目标:知道关节对人体活动有重要作用,懂得孝顺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3、技能目标:学会简单的保护关节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身体中的常用关节,学会简单的保护关节的方法活动准备纸筒若干,机器人两个,幼儿游戏中玩耍需要的光碟,人体模型。

  活动过程

 基本环节:

 音乐:小毛驴

 进场基本环节:

 一、(助教扮的机器人在门外敲门)很重的敲门声,小朋友们上位,机器人进来。

 (1)向小朋友们道歉;与小朋友们一起表演节目;

 (2)引出机器人和我们的不同,

 (3)请工程师把机器人改造得更灵活。

 二、利用人体模型讲解关节

 (1)教师讲解,让小朋友找自己身上的关节

 (2)请小朋友找老师身上的关节,找到的小朋友在关节处粘一个标记。

 三、探讨关节的作用。有了这些关节人体才能怎样?没有这些关节人体又会怎样?引导幼儿结合生活体验关节的重要作用。

 (1)请小朋友一手按住下巴一手捂住额头,知道关节的动与不动。

 (2)请一个教师上来表演,闭合下巴关节,引出此关节可以说话吃东西。

 (3)请几个小朋友上来戴上纸筒吃苹果,知道肘关节可以弯曲。

 (4)请机器人和小朋友比赛运球引出关节可以让我们更灵活。

 通过以上表演总结我们人体如果没有关节就不会说话,不会吃饭,行动起来就很不灵活方便,所以说关节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保护好关节。

 5、保护我们的关节。关节对我们这么有用,我们要保护好它们,不要让关节拉伤或者扭伤了,不要推撞小伙伴,老师把小朋友玩耍的情况录下来,看看谁没有保护好他们的关节,并且请他们以后改正。

 6、改进了的机器人进场。启发幼儿观察现在机器人和刚才机器人的不同点,机器人邀请小朋友(自选纸筒套在身体的关节处)一起跳舞。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通过比较认识狐狸和狼,使幼儿能区分狐狸和狼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外型特征。并了解它们的共性。

 2、丰富词:群居、野兽。复习词:狡猾、蓬松

 活动准备:狐狸和狼的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介绍狐狸

 1、提问:

 (1)什么动物是很狡猾的?(出示狐狸)

 (2)狸什么地是很狡猾的?(狐狸会装死,会用尾巴把脚印扫掉,会放臭气熏人,会守在兔子洞口,会游水偷鸭子吃,狐狸知道猎人来捉它时还会把放出的臭气除掉。)

 (3)狐狸住在哪里?吃什么东西?(草原、树林,专吃兔、鸡、鼠)

 二、讲故事:狐狸的一家

 三、用比较的方法介绍狼:

 1、出示狼的:这是什么动物?

 2、比较狼和狐狸的不同点

 (1)狐狸喜欢吃鸡、兔,狼喜欢吃什么?

 (2)牛、马的力气、身体都很大,狐狸吃不下,狼怎么吃得下?(狼的身体比狐狸大,狼是一群一群出来找食的)

 (3)狼和狐狸还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大小、尾巴)

 小结:不同点:通过比较认识狐狸和狼,使幼儿能区分狐狸和狼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外型特征。并了解它们的共性。丰富词:群居、野兽。复习词:狡猾、蓬松

 狐狸:狡猾、是一只或两只生活在一起,吃兔、鸡等小动物,尾巴蓬松。

 狼:冬天群居,吃鸡、兔、羊、牛、马等动物,尾巴像条绳子,向下垂。

 相同点:狐狸和狼都吃动物的肉、都有尖锐的牙齿和爪子,是晚上出来找东西吃,都生活在树林里,没有人养的,所以它们都是野兽。

 四、思考提问:狐狸和狼谁凶?谁比狼还凶?(老虎、狮子等)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发现图书中恐龙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知道图画书种不同的类型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3认识化石并理解化石存在的意义

  重点难点:

 认识化石并理解化石存在的意义

  活动准备:

 《真的有恐龙吗?》,幼儿用书《真的有恐龙吗?》,有关挖掘恐龙化石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很久很久以前,恐龙在地球上生活,可是现在已经看不见它们了,既然看不见,我们怎么知道曾经有恐龙呢?

 二、展示,先把的半边遮住,让幼儿观察局部的几张图,讨论中展现的某些动物的局部外形特点。

 1考古学家先会在地下发现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画上的这几张图。你们看看这些分别是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这只脚看起来像是什么动物的脚呢

 3牙齿和嘴巴又像什么呢?

 4为什么画面中有鸵鸟和犀牛呢?

 三、再将挂图种恐龙骨骼模型的部分呈现出来,请幼儿观察恐龙的骨架,发现刚才死的局部图在在整体图的什么部位。讨论模型的外形特点。

 1专家们把挖出来的话时都拼凑起来,形成了这样的模型,发现不是现在还存在的动物。你说说这个骨架是什么样子的?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2红色虚线圈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它和现在的动物不一样?

 四、播放恐龙化石的视频,让幼儿对化石及挖掘工作有初步了解。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一

  目的:

 1、引导幼儿观察云的形状,说出看云的感受。

 2、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准备:

 选择多云的日子和一块草地。

  过程:

 一、引发兴趣,唤起幼儿的有关经验。

 1、谜语导入: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有时像棉絮,有时像鱼鳞。

 2、启发幼儿说说平时看到过什么样的云,它们像什么。

 二、引导幼儿到户外观察云的形状,说说看云的感受。

 1、引导幼儿观察天空中的一大片云,说说这片云的形状像什么。(让幼儿充分想象,发表意见。)

 2、幼儿随意坐或站,自由观察天上的云,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样的云,它像什么,后来又变得像什么,为什么会变。

 3、请幼儿说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现象,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启发幼儿说出云是在不断移动的。)

 三、引导幼儿欣赏故事《云宝宝和风娃娃》(附后)。

 1、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提问:寂寞的太阳公公有什么愿望?云宝宝和风娃娃是怎样做的?它们变了些什么魔术?

 2、引导幼儿根据观察所得,尝试仿编故事。

 四、组织游戏:会变的云。

 启发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一片云在草地上任意地飘来飘去。当教师说“云变了”时,幼儿马上摆出一种姿势表示云的形态,并说说自己变的是一片什么形状的云。当教师说“大风吹来了”时,幼儿就四散跑开蹲下,表示云被大风吹散了。

  活动二

  目的:

 1、引导幼儿认识云的形成过程以及云的颜色与厚薄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准备:

 白云卡片一张,磁带、录音机各一,手电筒五支,白纸若干。

  过程:

 一、游戏:我是云宝宝。

 随着愉快、轻松的音乐,幼儿依次传白云卡片。音乐暂停时,拿到白云卡片的幼儿可发挥想象,说:“我是云宝宝,我能变成××。”

 二、讨论云的形成。

 1、为什么天空中有云?云是怎么来的?(引导幼儿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回答。)

 2、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提问:“小水滴想旅行请谁来帮忙?太阳公公帮助小水滴变成什么飞上了天?后来发生了什么事?云是怎么聚集而成的?

 三、讨论云的颜色。

 1、云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天空中的云有时是白色的,有时是灰色的、黑色的?

 2、通过实验感受云的颜色与厚薄之间的关系。

 ①将手电筒当作太阳,将白纸当作白云,引导幼儿做实验,观察当“太阳光”照在一张纸上时所产生的现象。(透过纸能清楚地看到光。)

 ②当“太阳光”照在叠放的几张纸上时,你发现了什么?(光能透过纸,但看得不太清楚。)

 ③再加上一些纸,你发现了什么?(看不见光了。)

 3、小结:其实云是白色的,只是因为云的厚薄不同,才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当云很薄的时候,阳光照在它们身上,云看上去就是白色的;当云变厚时,阳光只能透过很少的部分,云看上去就是灰色的;当云很厚时,阳光无法透过,云看上去就是黑色的。

  活动延伸:

 画出各种各样的云。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一、活动生成

 本次课程源于幼儿的一次科学区活动。那天我们在科学区中投放了蜡烛、瓶子及打火机。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其中有一位小朋友无意间将一支蜡烛折断成长短不一的两截。他一会儿用小瓶子盖在一支短蜡烛上,一会儿将大瓶子盖在短蜡烛上。他发现小瓶子里的蜡烛熄灭得快。我们根据孩子的发现查找了一些科学资料,同时还进行了实验,发现了蜡烛燃烧的几个有趣现象,于是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产生了。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地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探索,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

  三、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3支蜡烛(一支长、两支短),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媒体课件及展示台。

 3、歌曲磁带一盘,录音机一台。

  四、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演示蜡烛宝宝)?让我们一起来和蜡烛宝宝说说话好吗?

 2、了解蜡烛的用途。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好!你们想一想,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我呢?

 幼儿: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师:小朋友,下面请你们点燃桌上的蜡烛,和蜡烛宝宝一起来唱歌吧!

 幼儿点燃蜡烛,并和蜡烛宝宝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启发联想。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

 幼2: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

 幼3: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

 幼4: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学区玩儿的时候,发现用瓶子盖在蜡烛上面,蜡烛就熄灭了……

 师:用瓶子盖上去真的能使蜡烛熄灭吗?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实验。

 3、引导幼儿之间交流实验结果。

 师:这个办法行吗?(行!)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吗?(请3位幼儿自己解释。)

 师:小朋友,让我们来听一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吧!

 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的解释: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我被杯子盖住后,里面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氧气没有了,我也就熄灭了。

 师:噢!原来蜡烛燃烧还需要氧气呢!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小朋友,蜡烛宝宝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想!)那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幼: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师: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不过我们做实验时要象科学家一样仔细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还要不怕困难。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耐心地做,你们一定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这张表上(出示记录表)。记录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学过的记录方法。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时注意鼓励胆小的幼儿(有些孩子怕烫,有些缩手缩脚)和认真实验的幼儿。

 3、组织幼儿交流。请小朋友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放在展示台上与大家交流。

 幼儿A:我发现大瓶子盖在小蜡烛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儿B:我发现瓶子一盖到3支蜡烛上,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幼儿C:我把蜡烛放到有水的碟子里,发现火熄灭了,水就跑到杯子里去了,还冒泡泡。

 幼儿D:我发现火要灭时,就把瓶子拿起一点。一拿起瓶子,火又变旺了。

 幼儿E:我将长的和短的蜡烛一起放在大瓶子里,发现长蜡烛的火熄灭得快。

 幼儿F:我发现我的瓶子变热了,而且变黑了。(若有幼儿提出这个现象,师可追问幼儿:你们的瓶子是不是也这样?(是)咦!瓶子怎么会变热、变黑的呢?幼:是蜡烛火烧热的,黑的是烟。)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验证。

 1、师: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们可以看一看,哪种现象自己还没有发现,再去做一做实验吧!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一下自己实验中的想法。

 2、幼儿再次自主地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将各种有趣现象都做一做。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愿意了解动物传递信息的多种方式。

 2、提高观察、分析及口语表达能力。

 3、学习了解动物主要通过声音、行动和气味三种方式传递信息。

  重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主要是通过声音、行动和气味三种方式传递信息。

 难点:了解动物运用气味的联络方式。

  活动准备

 知识:课前请幼儿搜集有关动物间联络方式的知识。

 物质:各种动物的、展板、头饰、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1教师口技表演(小鸟叫声),激发兴趣。

 过渡语:小鸟虽然不会说话,但它可以用叫声来联络伙伴,那你们想知道其他动物是怎么联络伙伴的吗今天我就给你们带来了动物交流联络时的录像,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2观看两种动物的联络方式,引出主题。

 提问:蜘蛛遇到危险时,是怎样联络伙伴的?

 蜜蜂是怎样跳舞的?我们一起来学学。(摇摆舞,八字舞)

 你知道其它动物是怎样联络的?

 过渡语:动物之间的联络方式有很多很多,下面就请小朋友和你的小伙伴边看着大边交流讨论:其它动物都是怎样联络的。孩子们,请到这边来!

 (二)展开:了解动物的三种主要联络方式。

 1幼儿自由观看讨论动物,发现学习。

 2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主要的三种联络方式。

 (1)幼儿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的联络方式。

 (2)幼儿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动物联络方式的归类。

 A通过模仿动物叫声,引导幼儿了解动物的“声音”联络方式。

 B观看蚂蚁联络时的动画,引导幼儿了解“行动”联络方式。

 C演示科学小试验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气味”联络方式。

 3幼儿操作,练习巩固。

 (1)幼儿每人自由选择一张动物,与同伴相互交流联络方式。

 (2)幼儿自己判断再将手中的贴到相应的板子上。

 (3)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检验。

 4开阔视野,粗浅懂得动物与人们的关系。

 (1)了解动物的其它联络方式。

 (2)观看课件,知道动物的联络方式还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蝙蝠(超声波联络方式)――发明了雷达

 海豚(超声波联络方式)――对治疗脑瘫患儿非常有效

 狗(气味联络方式从中延伸介绍很多动物像狗一样具有两种或三种的联络方式)――搜救犬。

 (三)结束:表演动物的联络方式自然结束

 设置情景,带领幼儿表演蚂蚁的“行动”联络方式,自然结束。

一、对待科学学习

教育者们往往只重视向学生传输学习的内容,而忽略对待学习的态度,事实上,科学的学习态度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交互作用的科学》这套教材就比较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科学精神进行评价。

(一)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尊重别人劳动成果

现代社会提倡团队精神,提倡交流、合作,《交互作用的科学》教材在“化合物与混合物”章节中,通过以下活动步骤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1每个学生发一张标有以下主题之一的卡片:元素、化合物或混合物;2每个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收集与自己卡片上相关的资料;3同一主题“科学家”收集相关资料后,集中讨论10分钟;4所有“科学家”讨论完后,重新分组:每三个不同主题的“科学家”分为一组;5每位“科学家”向小组中另外两人介绍他的发现,小组中另外两人应认真听“科学家”的发言,向“科学家”学习,不懂的问题要向“科学家”提问;6每个小组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每一轮发言结束后,小组成员应互相致谢。

活动结束后进行认知讨论:1是教授难,还是学习难?2小组中哪位同学的教学方法最好?3怎样才能提高教学方法?4你在听同学发言时是否做了笔记?5做笔记对你有什么帮助?

讨论后总结:教师任意请几位学生总结一下他们小组关于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讨论,最后评述大家的观点并在黑板上做一个关于元素、化合物或混合物的概念图。

该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知道物质的名称,能描述该物质的一种或几种性质。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扮演“科学家”的角色,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教”给同学,并听取同学的意见。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比较“教别人和被人教”,理解并尊重教师的劳动。

(二)通过实验设计题,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考验学生的毅力

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实验设计活动,可以体验实验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在“生物体内的运输”一章中给出了这样的实验设计题:给你一瓶香水,请设计实验来计算香水在房间的扩散速度。设计实验前请思考以下问题:怎样来确定香水分子已到达房间特定位置?你每次都得到同样的结果吗?在不同的房间里做这个实验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吗?在同一房间里不同的时间呢?“溶液和悬浊液”章节中,教材要求:设计实验证明酸性物质只有溶解在水中的时候才呈现酸性。(实验中可能用到的材料:镁带、蓝色石蕊试纸、电池组、灯泡、固体柠檬酸、柠檬酸水溶液、柠檬酸丙酮溶液。)

实验设计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实验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浓厚兴趣,并由此升华为对科学的热爱。另一方面,实验探索中往往需要经历繁杂琐碎的操作和准备随时咀嚼失败的苦果,这是对学生毅力的极好考验。所以实验设计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对于结果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但并不是最终目的。

二、对待科学

(一)尊重科学原理,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

世界是不依赖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科学活动要求人们从事各种物质创造活动时应该尊重科学原理,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在“物质的分类”章节中问到:如果一位考古学家告诉你,他在考古挖掘时发现了塑料桶和铝钛合金制成的装饰品,你会相信他吗?为什么?“动物的消化作用”章节中提到:“每天吃一个苹果,就不用看医生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你自己又有什么看法。“声 ”一章中:著名的水下探索者Jacques Cousteau曾描述海洋是一个“无声的世界”,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考古学家多是考古学的权威,一般人不会怀疑专家的观点,可是专家也有出错的时候,学生是否敢于质疑考古学家的话,不迷信权威,是否能够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正是这类题目的意图。同样,“每天吃一个苹果,就不用看医生”“海洋是一个无声的世界”,也是要求学生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评价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能科学地作出判断。

(二)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科学问题,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我们的课程要关注真正来自学生和属于学生的问题,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设计问题进行评价。教材在“声”章节中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1 超音速飞机飞行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还要快。当一架超音速飞机向你飞来时,你听得到声音吗?为什么?2“测谎机”通过测量人皮肤的电阻来判断这个人是否撒谎。事实表明,湿润的皮肤比干燥的皮肤更容易导电,请解释“测谎机”的工作原理。“物质的微粒模型”章节中:小慕上星期过生日的时候吹了很多气球,几天后她发现所有的气球都变小了。是因为气球的口没有扎紧,还是由于空气分子从气球壁的空隙中跑出来了?由此你能够推断出组成气球橡胶壁的微粒与气体分子的大小关系吗?“力和压强”章节中:磁悬浮列车不是直接在铁轨上运行,而是通过电磁作用“浮在”铁轨上行使。你认为坐在磁悬浮列车上和特快列车上相比有什么不同?让列车行驶时“浮”起来的作用是什么?磁悬浮列车与气垫船有什么异同?

飞机的速度比声音传播速度还快时会怎么样,“测谎机”是怎样工作的,气球自己变小了,磁悬浮列车可以“浮在”铁轨上……这些不容易解释的生活现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科学态度的动力。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置悬念、疑问,解决难题,使学生尝到获取知识的乐趣,激发其求知欲,学生就会更加主动爱学。

(三)借助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

在科学教育教材中结合学科知识,恰当地引入一些对科学史的评价,不仅可以增加教材的人文内涵,而且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生动有趣,增加亲和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交互作用的科学》教材第一章“科学发现”中通过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如阅读关于著名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短评,让学生谈谈他的什么品质和态度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章节中:1792年十进制被发明时,人们计划做一个10小时的钟,但该计划从未被实施。你认为10小时的钟有意义吗?为什么?“元素──最简单的物质”章节中:最早的化学家叫做炼金术士,他们使用各种办法,希望能炼出金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很多新物质,并且发展了今天实验室中常用的技术,但是他们并没有炼出金子。你认为他们为什么失败?“化合物与混合物”章节中: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认为水是一种元素,直到科学家们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才纠正了这一错误认识。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长期以来都认为水是一种元素吗?

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科学发展史不仅记载着科学知识的一步步重大进展,同时反映着每一步进展中人类为之所作的努力、历经的艰辛、付出的代价、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以及这种进展对科学、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等等。从炼金术士到化学家、从10小时的钟到12小时的钟……科学在一步步发展与进步,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了广泛应用科学技术的一些负面效应。利用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懂得科学并不只是象牙塔中的和外界孤立的知识,而应该对科学技术有更全面的认识。这对于社会对科学应用的适当控制、对未来的科学技术决策,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都具有重要的潜在意义。

(一)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史上有个著名的故事:在法拉第演示完电磁感应之后,有人问他:“这有什么用?”法拉第反问道:“婴儿有什么用?”这是科学家为自己辩护的众多例子当中的一个,然而说到底科学研究和婴儿的产生毕竟还是两码事。享受过科技文明带来的便利与富足之后,人们重又陷入其负面影响的漩涡里,对新的科技成果抱着越来越审慎的态度。教材第二册第五章“人类的有性生殖”有这样两个问题:1通过克隆繁殖后代,只需要一个亲代而不是两个。这些年来,科学家们利用动物(母体)细胞克隆了不同的动物,例如多利羊。克隆是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克隆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在科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可以进行克隆吗?说说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利用生物技术,有一天我们也许可以制造出我们需要的婴儿,你认为这是滥用科技吗?为什么?再如,“细胞”章节中: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它控制着生物特定的形状,今天科学家们能够改变植物或动物的基因,以此来改变它们的生活方式。一些食品中含有转基因物质,这叫做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包括转(鱼)基因草莓,它们可以在寒冷的天气中不受霜冻;基因改良水稻,可以抵御虫害。你会购买或使用基因食品吗?为什么?你希望食品的包装上注明是否转基因食品的标示吗?

我们既然可以克隆动物,那么是否也可以克隆人呢?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再由教师进行引导:基因科技要想造福人类,就应充分考虑其负面影响。这个目标是艰巨而复杂的,需要给科技更多的人文关怀,使科学家充分处理好技术上的“可能”与伦理上的“应该”,以及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的相互关系。科学活动对社会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我们应当让科学技术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而防止与消除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科学家的行为也需要有一些社会化的规范来约束,也就是科学道德的约束,否则就会产生种种越轨现象而不利于科学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未来的科学家就在现在的中学生中产生,我们要尽早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让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交互作用的科学》这套教材专门就性、艾滋病、毒品、吸烟、酗酒等社会问题编写章节展开论述(这在我国的《科学》教材中涉及不多),通过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评价,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社会公德心。以下列举教材中“药物”“酒精中毒”“吸烟”“性”四个章节中的问题进行讨论。

“药物”章节中:1新加坡法律中,任何进行非法毒品交易的人都将面临死刑。你怎样看待政府严厉惩罚这种非法毒品交易做法?2以下是一个26岁的***和冰毒的吸食者的陈述(略),(1)分析一下吸毒将造成哪些问题,并将它们分类(例如:社会问题、健康问题),(2)你认为他被抓是件好事吗?为什么?

“酒精中毒”章节中:1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酗酒,你怎样帮助他?2酒精是一种抑郁性的药品,过量饮酒会对人们造成很多危害,然而酒不像其他药物被禁止或必须由医生开处方限制,商店或超市会向18岁以上的成人提供酒饮料。你认为今天酒饮料不被禁止的原因有哪些?在你看来,酒应该被完全禁止吗?请详细说明。3酒后驾车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认为你的这些建议有效吗?4李苏的父亲是个酗酒者,假定你是李苏,在你的日记里描述一下父亲酗酒对家人会造成哪些影响。

“吸烟”章节中:1吸烟不仅会影响吸烟者自己,还会影响他周围的人,比如,他所爱的人们。设想一下你是一个吸烟者的太太,并且怀孕了,你如何劝他不要再吸烟了。2阿辛吸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压力,另一方面希望给女孩子们留下成熟和“帅气”的印象,但他不仅没给女孩子留下好印象,女孩子们对他反避而远之。你知道为什么吗?请给出理由说明。3吸烟对我们有害,但为什么香烟广告总是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新奇的、享乐的还有一些与美好生活有关的画面?

“性”章节中:1如今,(新加坡)政府鼓励每个家庭生两个以上的孩子。你认为每个家庭最好有几个孩子呢?试讨论为什么新加坡人有必要建立大家庭。2(1)有人试着用药物治疗性传播疾病,他们可能并不知道服用了错误的药或错误的使用药物,这样会造成什么危害?(2)有多个性伴侣时,感染性传播疾病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这是为什么呢?3十几岁的青年做堕胎手术是否要征得父母的同意,这一直是一个在争论的问题,你对此持什么观点?请说明理由。4假如你的同学中有人感染了艾滋病,你要参加一个与这个同学有关的讨论会,在讨论会上你将说些什么?

对于初中生可能并没有机会真正了解吸食毒品到底会怎样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教材从“海峡时报”中摘录一段吸毒者的个人陈述,就像跟学生聊天一样,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这位吸毒者正受到毒品的折磨,从而思考吸毒会造成哪些问题,进而理解国家为什么严厉禁止毒品交易。学生吸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耍酷,女孩子会不会喜欢那些刁着香烟的小混混呢,我们可以听听她们的意见。如果你的父亲是个酒鬼该怎么办,怎样看待女学生堕胎,如何对待艾滋病人……随着经济的发展,类似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中学生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身边的这些问题,他们可能不知所措,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开放式评价方法,让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三)渗透国情教育,培养有责任感的社会个体

关注国情教育是《交互作用的科学》教材中的一大亮点,通过介绍该国科学成就、科学家事迹,该国物质资源、科学趣闻等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国家,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在“地球能量的来源和存储”一章中:1哪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潮汐能、风能、水力发电能或地热能最适合新加坡?请解释你为什么选择这种能源。在新加坡这种能源的利用有哪些局限性?21993年世界上29个国家的430个核电站产生了全球17%的电,亚太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开发核能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核能有哪些优缺点?如果在新加坡建一个核电站会对新加坡有些什么影响?再如,“用电”一章中:与30年前相比,新加坡现在由电引起的灾难要少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热爱祖国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起着长远作用,同时也是他们将来走进社会后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为国家和社会造福的内在驱动力之一。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可以让学生去感知和领会,以获得直接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也可以给出数据和材料,让学生思考,了解国情,知道怎样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国家,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四、对待自然

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应该重新审视自身与其他生物以及自然界的联系,这些相互联系是地球上生命共同起源的必然条件。教材中,通过人们如何利用自然、对待自然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人与自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养成对自然、社会负责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参与意识和行为。

关注一下《交互作用的科学》中的例子,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一章中:为了建一个城镇,人们把一片森林毁掉,这将如何影响曾经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的生活方式?“生态学”章节中:在土地不足的新加坡,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都受到了限制。这意味着我们的森林、沼泽和大自然都要让步于城市的发展吗?为什么?“食物──合成或分解”章节中:新加坡每年都有“植树节”,对于一个城市(比如新加坡)来说,为什么要种这么多树?

我们对待自然的方式将影响到其他动物以及我们的后代。我们的技术使我们可以改变自然,也使我们能够不负责任地改变自然,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自然。恩格斯曾在100年前告诉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自然界报复人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洪水、荒漠、SARS、禽流感……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最后终究要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到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所以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我们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五、新加坡教材带给我们的启示

《交互作用的科学》从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进行评价,并特别强调国情教育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与我国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要求是一致的。综观《交互作用的科学》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的评价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改善我国对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评价的现状。一直以来我国中学理科教育受制于升学的压力,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追求高分“为评价而教”的氛围十分浓厚,评什么以及怎么评,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重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2编写和使用教材时要以《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我国于2001年7月颁布了第一个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综合科学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该标准明确阐述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教学与评价建议。这些评价建议与外国教材中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3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渗入教材和考试题中。在课程目标上,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也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试题是学校教学中最常用的评价方式,试题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要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把《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几个方面(某些部分)体现在试题的素材上,这样试题的内容具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4培养学生个性、挖掘个人潜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有创造性的科学实验,给学校、教师、学生更多的自由。不断地充实有关的新观点、新知识,使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动态,并增加趣味性的现实生活例子及当前有关的社会问题,同时加强科学史教育,这在我国的科学教材中,大多只是出现于阅读材料中,只占极少量的内容, 阅读材料应去掉一般性科普知识介绍, 加强科学发展史、科学家生平、科学知识与

社会、科学知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介绍。

科学与艺术在古代并没有明显的分野。只是到了20世纪,科学得到了大发展,艺术也更趋多样化,各自发展成了独立的体系。如何把科学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与艺术所具有的巨大魅力结合在一起,这个问题早已引起一些高层专家的注意,时至今日,总结和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显得重要。

2001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成为新世纪伊始关于“科学与艺术”对话的一件大事。展会由李政道先生发起。他近年来积极倡导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由他阐释科学主题,一些名画家已创作出多幅作品问世,这次耸立在美术馆门口的两件大型金属雕塑“物之道”和“生之欲”就是李政道和吴冠中两位大师的创意之作。李政道先生认为:“科学和艺术都是用人类的创造力追求普遍性的真理,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如何使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他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人若没有经过高等数学教育,他看数学公式能产生什么情感呢?从数学公式中产生情感和从音乐符号中产生情感,都不是直接的,要通过另外一条途径,音符中出情感要通过乐器,从数学公式中感受美感就要懂得其中具有的内涵”。这就道出了他约请画家作画的初衷。他还说,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科学与艺术是同流分渠发展过来的,真正的科学家和真正的艺术家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他认为科学与艺术是不能分割的,恰如一个硬币的两面。

对于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问题,吴冠中先生与李先生有相似的见解,吴先生有句名言:“科学揭示宇宙的奥妙,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他认为科学与艺术整合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结合对促进科学与艺术的互动与互补,开拓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有重要的意义。李、吴同是这次活动的学术委员会主席。展会上展出了中外艺术家近600件作品,有金石雕塑、陶瓷玻璃、书法绘画、摄影等等。参展作品都在尝试表现科学与艺术这一主题,表达各自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尽管各人的理解相去甚远。

另一位关注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大科学家是钱学森先生。他特别强调思维方法上的结合。他说,科学技术思维往往侧重于逻辑思维(具体分析事物的各个部分,加以逻辑推理、科学试验,把握事物的整体、本质和发展规律),文学艺术思维往往侧重于形象思维和灵感(通过直观感受,运用丰富的情感,从现象中探寻本质)。他认为科学与艺术的思维方式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钱先生本人一贯注意把科学与艺术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他的艺术修养很深,喜爱音乐、诗歌、绘画、书法等。在他的科学研究中,艺术(包括夫人蒋英介绍给他的音乐艺术)给了他很大帮助,“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奇妙的克隆》八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奇妙的克隆》八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

 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学习科学家们的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设计说明:三维目标互相渗透,融为一本)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辨证地看待“克隆”技术的发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启发点拨法(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教室环境:“克隆羊多利诞生”的视频直观形象,多幅克隆的展示拓宽学生知识面图文并茂的视频朗读,调动学生多种咸官。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

 投影授课老师照片①介绍自己,出字谜。同学们可能看出来了,照片上的就是我,给大家出的字谜“有一个字,站着,躺着,颠倒过来,都还是这个字”,猜出来,这就是老师的姓,(田)②变化,引到克隆,田老师儿子希望妈妈能像孙悟空一样,多变几个来,好送他上学,陪他游戏。同学们有过类似的想学吗?这种想法能实现吗?(克隆)

 二、深情导入,浅释克隆

 说到“克隆”这个词,老师也是上学时听老师讲过:说是从人身上取一个细胞,放到保温瓶里一培植,就能变成和这个人一模一样的克隆人,他能帮你做很多很多事,克隆真的像我的老师说的那么简单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研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奇妙的克隆》一文用四个小标题组织材料,其中第一个标题就告诉我们克隆的含义。让我们拿起课本,听生物学家谈家桢告诉我们“克隆是什么”

 一、多媒体播放朗读“克隆是什么”,让学生美美的听

 1、投影出示“通过听读,我了角解到________”句式,引导学生筛选归纳第一部分内容。

 例:“通过听读,我了解到凡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就是无性生殖。”

 学生发言师给予鼓励并明确重点

 2、设置点拨性问题:这些知识作者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呢?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读一读。(学生自主找出回答: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作引用)

 (设计说明:多媒体朗读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走进文本,设计一句式引导学生说话,既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也提高学生的诵读,口语表达能力。)

 二、“克隆技术的发展”

 (过渡)自然界的许多动物,正常情况下都是通过两性细胞融合的有性繁殖,而“克隆”却突破正常,属于无性繁殖,这种实验能成功吗?我们来看第二、三两个小标题的内容。

 1、串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认真的读

 投影出示点拨性问题

 这部分内容说明对象是什么?

 作者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找出每次实验的对象:鱼—蟾蜍—灰色小鼠。内容出文章按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来安排的,这样安排符合后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2、视频欣赏“克隆绵羊多利”诞生过程

 理清本段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出标志性的词语)

 延伸思考: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引起轰动

 引导学生从“克隆技术取得重突破”的角度回答。

 归纳明确:轰动的`主要原因是它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说明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3、自主阅读,领悟科学精神财富仔细的品

 (过渡)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与科学家的努力分不开的,再读这两部分内容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为了科学技术而付出艰辛的努力

 学生自主阅读,找出关键性的句子,发言

 例:经过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鼠。

 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绵羊。

 师小结激情:为了克隆技术的发展,科学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对是锲而不舍求实例创新的科学精神,让我们为我们的科学家。为这种精神鼓掌!

 三、“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过渡)伟大的科学家们用他们不懈的努力,换来克隆技术的重大突破,那么,这项伟大的生物技术到府为我们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呢?

 1、快速阅读“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归纳要点快速的找

 学生回答,投影明确:a、克隆技术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b、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

 c、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2、点拨:这部分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阅读,很快明确:举例子,用具体事例说明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这些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4、讨论:“克隆绵羊”问世引发对“克隆人”的兴趣,朗读最后一段,讨论“克隆人”对人类会带来取之不尽怕好处,还是意想不到的祸害。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发言而有信大胆的说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克隆”技术的发展

 四、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于“克隆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许不够深刻,但却是朴素而真实的,科学是永无止境,向前发展的,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现在还很难下结论,但我们相信(投影)“科学必将造福人类”!让我们刻苦学习,为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而努力拼搏吧!

 五、布置作业,发挥想像快乐的写

 假如你现在已经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最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请发挥想像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克隆是什么——无性繁殖

 克隆技术的发展:鱼类→两栖类→哺乳类(多利)逻辑顺序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作引用列数字)

《奇妙的克隆》八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文学习

 (一)1、导入: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姆乐巍⑹倜?难映ぞ哂兄匾?庖濉W髡卟⒚挥谐两?诿つ康睦止鄣敝校??诮嵛泊μ岢隽斯赜凇翱寺鼻I娴降赖侣桌砦侍獾睦渚?伎肌?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课题《奇妙的克隆》(第二课时)课型精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复习: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四)拓展延伸:

 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六)布置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动物界的克隆: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

 备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60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