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记叙文主题有哪些类型? 文章表达的情感态度又有哪些?

常见的记叙文主题有哪些类型? 文章表达的情感态度又有哪些?,第1张

记叙文主要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具体地说,它是借助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用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的文章。

作为一般文章,记叙文和论说文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或者说,都是客观事物经过作者头脑加工的产物。但是,作为不同文体的文章,二者之间却又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反映的对象不同。尽管两种文体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地说,记叙文侧重于表现客观世界的人、事、景、物等各方面的情态本身;而论说文则侧重于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中人、事、景、物的各种复杂关系的本质规律的看法和主张。这两个不同的侧重点,制约着这两种文体的题材范围。

第二,思维的方式不同。这是两种文体反映的不同对象决定的。论说文要揭示客观规律、表达作者的认识,这就要求使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达到目的;而记叙文主要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表达作者的体验和感受,这就只能侧重用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叙述、描写和抒情等手段来具体表现。反映生活的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区别论说文和记叙文两种不同文体的基本特征。

第三,表达的作用不同。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诉诸人们感官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晓之以理”,后者是“动之以情”。如果说,论说文是通过严密的说理,唤起人们的理智,那么,记叙文就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人们的情感。

第四,构成的要素不同。说理的文章要写出说的是什么理、用什么证明、怎样证明,三者缺一不可。记叙性的文章,无论是记人还是叙事,都要写出是什么人、什么事,事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怎样。如果不交代清楚,记叙就不完整,内容就说不明白。这就是记叙的“六要素”。

第五,语言的运用不同。不同的文体在语言的运用上有很多地方是相同的,比如都要求准确、简明;但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也会有某些不同的重点要求。比如,论说文更多地需要严密、犀利,而记叙文则更需要生动、形象。如果在语言的运用上与文体要求不协调,那就是不得体。而“得体”则是不同文体在语言运用上的最基本最实际的标准。

必须明确,上面列举的两种文体的不同特点,是从不同的侧面区别文体界限的重要标志,这是不容混淆的。区别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掌握文体知识,在这里就是更好地掌握记叙文的特征,以便应用于记叙文的写作实践。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上述的不同点并不是绝对的,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常常可以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比如,客观事物的情与理,有时就是糅合在一起的,论事说理并不排斥情感的作用,形象描绘也往往隐含论事说理的表现力。又比如,在写作过程中,记叙文的构思常常要运用逻辑思维去认识生活,而论说文的表达则有时也会借助形象思维来剖析事理。了解不同文体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使作者提高构思和表达的能力。这对任何一种文体的写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记叙文的体式,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体式”,是指文章的不同样式,是文章外部形式上的特征。记叙文的体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游记、日记、书信等等。这里所说的记叙文,通常可以分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和抒情类三种。记人叙事又有比较简单的记叙与比较复杂的记叙之分。为了认识和学习的方便,这里将比较复杂的记叙划分出来,称为“比较复杂的记叙文”。抒情类记叙文,与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又是一脉相通的,很难也没有必要严格区分。

下面,我们就有关记叙文分类的一般知识和写作要求,分别举例作一些必要的解说。

记人叙事类记叙文。

这是一般记叙文的主体。记人、叙事密不可分。记人,就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

wwwpepcomcn/200410/ca612913htm

作者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如假期惜别时的场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一句中“默默”两字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干言万语。还有“梦中寻师”的动作,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像作者说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在诗人徐志摩的笔下,描绘过许多“飞”的意象和姿势。“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飞,几乎已经成为徐志摩创作心理的深刻“情结”和诗文

  表现中反复出现,蕴含深致的原型性的意象。

  这篇诗化色彩很浓的散文《想飞》,正是最集中地描绘“飞”、表达“想飞”之欲

  望和理想的代表性佳作。文章本身就如“飞”般美丽动人:情感之奔涌如飞,联想之开

  阔不羁如飞笔势之酣畅跌宕如飞……

  读着这篇文章,仿佛进入一次灵性之超尘脱俗的飞翔之中。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飞”,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诗人欲扬先抑,呈现给我

  们一个不能不让我们“想飞”的现实:

  “胡同口一家屋檐下偎着一个戴黑兜帽的巡警,半拢着睡眼,”深夜,“这深就比

  是一个山洞的深,一个往下钻螺旋形的山洞的深……那无底的阴森捻起我遍体的毫管……”

  于是,“想飞”的欲望在那“深”和“静”中孕育着。就象“那在树萌浓密处躲着

  的夜鹰,轻易不敢在天光还在亮时出来睁眼。思想:它也得等。”

  渐渐地、飞、飞起来了,随着作者“白日梦”般的暝思幻想,我们看到了似真似幻

  的“飞”的前奏:

  “青天里有一点子黑的。正冲着太阳耀眼,望不真,你把手遮着眼,对着那两株树

  缝里瞧,黑的,有榧子来大,不,有桃子来大——嘿,又移着向西了!”

  这“一点子黑的”所指何物,在一篇独特的徐志摩式的暝思型诗化散文,可真难求

  甚解。或可理解为太阳下壮飞的苍鹰?——因为接下去就将写到;或可理解为一架飞机

  的飞翔?——因为文章最后正是从日思幻想的状态中被一架“鸟形机器”的炸响而惊醒

  过来。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甚解”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飞”的感觉渐渐地强化起来了:

  “勖丽丽的叫响从我们的脚底下匀匀的往上颤,齐着腰,到了肩高,过了头顶,高

  入了云高出了云。”这应该是乘飞机的感觉吧?!据说此文正是写于一次乘飞机的经历

  之后。然而,细细把玩,我们却似乎能读出我们自己“飞行”的感觉来——仿佛我们自

  己平生了翅膀——那应该是不假借外物的无所凭依的“无待”之飞吧?

  云雀、这“赞美青天”的“安琪儿”,“飞”就是“上帝给它的工作”,那飞动的

  形态更其美妙:“小翅膀活动的多快活,圆圆的,不踌躇地的飞——它们就认识青天。

  一起就开口唱,小嗓子活动的多快活……”

  在徐志摩的丰富想象中,“飞翔”的姿态和风度无疑是多种多样的,庄子在《逍遥

  游》中所夸张想象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的无所凭依恃待的

  “飞”自然不容易见着;“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鹍鹏的壮飞也有些难得(“鹍鹏”终究

  是庄子的想象虚构之“无何有”之物)。然而,徐志摩笔下“饿老鹰”的飞翔已足够令

  人神往:

  “撑开了它们灰苍苍的大翅膀没挂恋似的在盘旋,在半空中浮着,在晚风中泅着,

  仿佛是按着塔院钟的波荡来练习圆舞似的。”

  显然,“饿老鹰”般的壮飞是尤令徐志摩神往的,照徐志摩的意愿:“要飞,就得

  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

  的飞。”他有所不屑的,恰是那种“在树枝上矮矮的跳着的麻雀儿的飞,”

  “那凑天黑从堂匾后背冲出来赶蚊子吃的蝙蝠的飞。”这种鲜明的选择不禁让我们

  联想起《庄子·逍遥游》中目光短浅而自鸣得意的蜩、学鸠、斥鴳之辈。他们“腾跃而

  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于蓬蒿之间,”怎能理解鹍鹏的“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的壮飞?此真可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从庄子到徐志摩——以其一以贯之的高洁人格

  理想和“大美”的自由意志,可见之一斑。

  如果说前此关于云雀之飞和苍鹰之飞的想象和描幕是浪漫主义情怀的“圆午曲”和

  “进行曲”的话,文章接着又进入天趣童真的童话故事的明澈境界。仿佛是一个天真单

  纯爱好幻想的大孩子,给我们这些小读者讲述着那么不容令人置疑的童话故事。“人们

  原来都是会飞的,”这该多令人神往。

  “大多数人忘了飞”,“有的翅膀上掉了毛不再长也飞不起来”,这又该多让人可

  惜;更有甚者,“有的羽毛叫人给修短了像鸽子似的只会在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对翅

  膀上当辅去典钱使过了期再也赎不回”,这又更该使人们警醒了。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飞”、“翅膀”等象征性意象理解得更宽泛一些,我们将更

  加震惊于人类“丢失翅膀,”“不会再飞”的状况。“飞”与“翅膀,”从某个角度说,

  正象征着人类的诗意、想象、灵性等本真自然之“道”。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

  损;”海德格尔认为:人只有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才能近临“存在”的身畔,只有在

  诗性活动中,被遮蔽着的“存在”的亮光才敞亮开来。在这里,东方西方,古代现代,

  都可谓殊途同归,批判的矛盾共同指向对自然之“道”和“存在”的亮光遮蔽掩埋的可

  悲生存状况。

  诗人是人类的良心和先知,徐志摩同样在文章中表达对近代物质文明发达的某种困

  惑、反省和批判。

  在暝想过云雀之飞、苍鹰之飞之后,在水到渠成地直抒胸臆:“飞出这圈子,飞出

  这圈子”,“飞;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的神思飞扬,纵情豪迈

  之后,诗人流露和表达的是深深的,近乎“二律背反”般难以解决的困惑与矛盾:

  “人类的工作是制造翅膀,还是束缚翅膀?这翅膀,承上了文明的重量,还能飞吗?”

  就在这种友人深省的深深困惑中,那“一点子黑”的“鸟形机器”,“砰的一声炸

  响”——炸碎了诗人在飞行中的幻想,诗人又不能不回到“破碎的浮云”般的现世人生

  中来。

  浪漫诗哲海德格尔反复询问:在一个贫困的年代里,诗人何为?

  显然,徐志摩已经用他“如飞”的美文,以他一生对“飞翔”理想的执着追求,甚

  至以他传奇般的,预言兑现式地死于“鸟形机器”的炸碎的人生结局,都为我们作出了

  最好的回答。

  飞。只要人类犹存,“想飞”的欲望永难泯灭。

一、记叙文中的议论。

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下面分情况进行讨论。

1、议论用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在文章开头作精要议论有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议论用在记叙文中间的作用。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然而能在记叙中恰当的穿插议论,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之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

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是为了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发出号召,又是点明或深化中心思想。

二、记叙中的抒情。

就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抒情的作用如下:

1、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的散文中,能使文章充满抒情色彩。

2、在记叙、描写中穿插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者的思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避免偏离题意。

扩展资料

抒情方式是指抒发感情的形式,大致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类。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二、间接抒情。

1、因事缘情。

如唐代张籍的《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2、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3、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咏史抒怀。

如刘禹锡的《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抒情方式

-抒情

-议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55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