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张萱和周眆在仕女人物画的内容和形式方面有何异同?各自有何代表作

唐代张萱和周眆在仕女人物画的内容和形式方面有何异同?各自有何代表作,第1张

  瓷上工笔仕女画,是传统陶瓷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笔工整,刻画细致,色彩典雅,具有很强的艺术和装饰意味。瓷上工笔仕女画从线的组织、脸部刻画、色彩的运用、墨色分布、细节描绘、构图的变化,都贯穿着艺术与装饰趣味。这种艺术与装饰性是将现实生活中的物象,按其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用形式美的手段给予加强、减弱、集中、取舍、夸张、变形,进行艺术再创造得来的。它强调自然形态更单纯、明快和具有韵律感,使画面具有艺术性,从而成为瓷上工笔仕女画的重要装饰性特点。

瓷上工笔仕女画,在表现效果方面主要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元素体现出来,各种元素之间相互呼应,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创造出既有形象美又有装饰意味的艺术作品。是一种既与现实相符而又不等同于现实并高于现实的一种理想的美、意境的美,是节奏与韵律同造型相和谐,而又高度概括的一种装饰美。

瓷上工笔仕女画的第一个特点是用线塑造人物,从而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中国画注重写神,西画重在写形。从中国画体系来看,从古至今都是用线来塑造形象,它所具有的丰富表现内涵和装饰特色,是其它画种不可比拟的。

瓷上工笔仕女画在线条运用方面,借鉴和吸收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以线条的细密精到、连绵不断、悠缓自然表现人物的形神,富有很强的节奏感、韵律感和装饰感。古人将中国画线条总结为“十八描”,这是他们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成果。归纳起来,描线方法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线:一类线型粗细变化不大,压力均匀,力量含蓄,劲紧连绵;另一类线型粗细变化较大,压力不一致,线型呈多种变化,宜于表现动势和力度;还有一类线型变幻莫测,多用偏急之锋,速度快,往往有意到笔不到之境,是写意画专用线。这三类线在作画运用时有所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也不一样,但都能表现出独特的内涵及装饰效果。在用笔技巧上也不同于西方绘画,注重墨色的浓淡干湿粗细变化等等,以增强画面的艺术与装饰语言。

线条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在绘画造型时可以舍弃一切繁乱复杂的细节,提炼出能表现物象结构的线条组合,能准确、生动、迅速地表现形体,有效地突出基本特征,达到画面整体效果的和谐。线的组织及线型变化直接决定画面的效果和艺术性,如北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衣服紧窄,犹如水中而出;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势生动,衣带飘举,两者之画风,被后人形象地称之为“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从脱水而出、当风一舞所具有的规整、飘逸、刚劲、柔美的线条中,我们不难体会出传统工笔画的装饰情趣。在现代瓷上工笔仕女画中,如笔者创作的瓷板画《左右》,线条的排列组合以及人物的衣纹处理都运用了现代绘画手法,在衣服、帽子和背包上突破了传统仕女画衣服的染色技法,巧妙地结合结构与素描关系,达到层次更加丰富立体感更强的艺术效果。背景用虚线勾画正在生长的植物,再用色彩作出远近虚实的关系,无不让整幅画面体现出生机勃勃的现代艺术气息。在绘画的过程中,由于所绘人物衣料质地的不同,衣纹会产生刚柔、曲直、疏密、粗细、轻重、方圆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人体结构。因此,衣纹及其它附属物要根据人体的结构进行组织和处理,最后达到线与线笔意相随,互相呼应,和谐生动,富有节奏感和装饰性,表现出女性的阴柔美感。

瓷上工笔仕女画的第二个特点是色彩的装饰化。中国工笔人物画在运用色彩方面渊源流长,历代画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不同风格流派的工笔人物画作品,如涓涓清泉,汇集成浩瀚的传统绘画艺术长河,形成了在设色上独具特色的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完整体系。南齐著名画家谢赫在其“六法论”中就提出了“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的观点,把色彩的应用归结到对“类”的认识之上,成为工笔画家千古不变的着色格言。

在传统瓷上工笔仕女画中,色彩不仅在画面中有均衡构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不同的色彩语言释放出不同的色彩情感,从而使观赏者与画面能进行良好的沟通,起到传情达意的交流作用。而从色彩使用来看,最富装饰性的当数工笔重彩画。工笔重彩画在着色上要求石色为质,水色为文,并在石色的基础上,用金色勾描或渲染,赋色柔丽多姿,以追求画面的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

瓷上工笔仕女画,用色讲究理性、单纯化的装饰味,色彩越单纯、越限制,装饰性越强。色彩总是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其颜色意义与水墨画趋同。中国画的色彩和客观物象没有简单的等同关系,故可以随心所欲调配变化,目的不在写真,而是起一种装饰美化的作用,增强画面的节奏韵律感,借以抒发情感,所以瓷上工笔仕女画的色彩是情感化、理性化、装饰化的。

色彩情感化、理性化、装饰化的特点,我们还可以从历朝历代传世的名画名作中体味到。而且从唐代人物绘画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色彩装饰效果,不仅能够迎合上层社会的欣赏趣味,同时还能体现画中人物的不同身份、气质、仪态和相互关系,具有色彩渲染的装饰韵味。如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防的《簪花仕女图》、阎立本的《步辇图》等“绮罗人物”画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种画风在唐代院体画中很普遍,也非常盛行,它使贵族主义和装饰写实主义审美意趣交融画中,有很强的审美意味。

如果说雍容华贵的色彩装饰画风,是唐代的皇家贵族所追求的“镂金错采”形式美反映的话,那么,为历代文人士大夫们所欣赏和偏爱的则是“清水出芙蓉”般的淡逸雅致。这种色彩的装饰画风出现于北宋中后期,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李公麟的《明皇击球图》等在文人画家中很是风行。当时因为理学的盛行,人们追求的是美学上的质朴无华、平淡天真的情趣和韵味,这种审美意识在工笔人物画色彩方面,追求色调单纯和谐,而又不失其内涵的装饰意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恬静高逸的审美趣味。

瓷上工笔仕女画的第三个特点是平面化的空间处理。在空间的表现上,工笔仕女画非常注意采用平面化的空间艺术处理,将真实的三维空间转化为平面的二维空间,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工笔仕女画的布局表现出很强的装饰性。

传统的中国工笔仕女画的构图与西方绘画构图大不一样,它突破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而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对艺术对象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整体把握,从而拓展了画面的意境。散点构图是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一个主要特征。散点构图中没有统一的灭点,不能产生第三维空间,但可以保持画面的平面性,更好地体现画面的装饰美。

瓷上工笔仕女画在画面构成上,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可以把世间一切不同时空的事物组织在一起,而不受表现对象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使不同物象的具体形状、实际比例和视觉关系协调完美,使散乱的形象均衡、连缀、巧妙地结合起来。

自古以来,艺术家们一方面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形体,另一方面又在努力捕捉美的规律具体因素。如前所述瓷板画《风行》和《秋》,在空间层次处理、勾线、着色等具体手法上,既保留了传统中国画的精神特质,又有所突破。在追求人物二度空间的塑造时,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平面性,既有厚度又很空灵。具体渲染时用接近平涂的着色手法,不仅避免了刻板,突出了线条的独立审美作用,同时利用色彩间的铺垫和呼应,在单纯中突出装饰性花纹图案和几何线条的巧妙运用,使画面产生很强的现代感。这种平面化的空间艺术处理,它统领于画面整体的气氛和意境中,切合于朴素自然的审美取向中,是在新的层面上对传统的拓展,使传统工笔画所不具备的深入程度和工笔与素描、共性和个性、相融性与差异性进行有机地结合,是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真正延续。

总之,瓷上工笔仕女画之所以能够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屹立于陶瓷绘画之林,正是由于在写实技巧中糅入了华美工巧的工艺手法,充分运用了装饰手段,达到画面工整、富丽的艺术效果。而这种装饰效果又是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这三种因素的有机联系所形成的。

1相传,早在西元前三世纪时,希腊数学家就已提出透视图法的基础光学理论,有个数学家尤克立德(Eukleides)说:视线是直线的,且形成以眼睛为顶点,物体为平面的锥体,因此同样物体在远处看起来较小,平行线看起来集中於一点,将圆形倾斜则变为椭圆形…

数学家发展出相关的视觉理论后,艺术家与建筑师们也纷纷投入研究与应用,西方以理性与科学方法对透视图法发展的相当成熟,世纪各地对这种线型透视的发展早晚不一,不过在文艺复兴时代应该算是非常蓬勃发展的时候,在严谨理性的态度下,透视图法几乎成为绘画表现空间的唯一法则,影响甚钜。

相信有相当高比例的读者都学过透视图画法,因为这是绘画、设计与图学基本的课程之一。不过,我却也相信在学了大致的观念之后,多数人后来却不太有应用的机会。尤其有了电脑能做3D绘图后,透视图不但显得繁琐、限制多、且容易错误百出,最后结果还比不上随便用3D软体胡乱建构贴图的模型!

有那麼糟吗?的确,在很多方面来说是如此,但做这样的比较是不完全适宜的,换个容易了解的例子来说:摄影术成熟后,绘画被取代了吗?

二、透视原理与方法:

(一)透视原理

透视在古老的过去,是一种描绘视觉空间的科学,试想我们的眼睛随时会任意飘动、改变方向、改变焦距,古人要把自己的所见画下来,从平面的轮廓描绘,进步到绘制透视图,是多麼不可思议的发展。时至今日,摄影技术帮助我们去了解,详细检阅空间环境,因此我们可以将相机所拍下的事物与透视图法做比较,对透视图会有另一层更新的了解。

为甚麼会有透视(perspective)效果?因为人的两眼有著大约 6cm 的间距,所以对一件东西(或一件东西上的某个部位)而言,其实两眼的是以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它的,所以东西会有往后紧缩的感觉。

越近的东西两眼看它的角度差越大,越远的东西两眼看它的角度差越小,很远的东西两眼看他的角度几乎一样,因此放得离你较近的东西,紧缩的感觉较强烈,所以说画静物一定要注意透视,画远处的风景倒还无所谓。

既然所有的东西都会往后紧缩,那麼必然会交会在无限远处的点,透视的要诀在於定消失点(vanishing point),一幅画只要所有的物体都延伸聚於相同的消失点,看起来就会合理,所以要让自己的话看起来不突兀,只要把握这个原则就够了,比做精准的测量有效。

(二)透视方法

透视方法的定义,简单的说是把眼睛所见的景物,投影在眼前一个平面,在此平面上描绘景物的方法。在透视投影中,观者眼睛称为视点(Station Point),而延伸至远方的平行线会交於一点,称消失点;如果说到这还不知道意思,想想向前延伸的铁轨吧。因我们所绘制的物体不同等等因素,有所谓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等。

所谓的一点透视和多点透视其实说穿了都是相同的,(通常)在后方找一点消失点,然后,让所有的线聚集到它就是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就是往左往右各找一点消失点,三点透视就是往左往右往上(下)各找一点消失点,让物体往左往右往上(下)

都有紧缩的效果。

2立体主义的代表画家是毕加索和布拉克。毕加索曾说过:“当我们搞立体主义时,并没有搞立体主义的打算,而是要表达我们身上的东西。”布拉克则承认:“立体主义,或者不如说我的立体主义,乃是我所创造的,为我所用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使绘画符合我的天赋。”他们两种气质的结合,又通过格里斯和莱热各自的努力将它们重新结合在一起,这就形成了有活力的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画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只是每个人按着自己的思想去探索。毕加索说:“我要按照我的想象来作画,而不是根据我所看到的。”布拉克也说:“画家并不想构成一件奇闻轶事,而是要造成一种绘画的事实。”

1910-1911年是立体主义的第一高峰。毕加索画了《坎威勒尔像》、《弹曼陀铃的少女》、两幅《弹吉他的人》、《伏拉像》等人物像。毕加索的结构分析技巧已达到纯熟。各个分解面与立方体组合十分协调,从而忽略色彩,留下的是单一色。

与囿于欧几里德三维空间的传统画家不同,毕加索摒弃了透视法这种方式,因为一个物体的外形、位置、速度和时间性取决于观察者的视点,唯一能够对它进行客观表达的方式是放弃所有预先的参照物,并将所有的视点同时考虑进去。正是通过引入视角的相对性,他们才得以追求绝对,追求真实。 http://baikebaiducom/view/95722htm和http://csgzeducom/jiaoshijixu/lvshuye/yinjin09/wgmszpsx/shangxi/sahngxi004/litiszhuyi/liti_bijiasuo01htm

3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看唐代人物画特点

通过学习中国古今名画欣赏析,在欣赏一幅传统中国画时,首先会感受画面带来的“形神”“气韵”然后是笔墨布局,最后思考总结作品的艺术特点。地位和影响。

《簪花仕女图》是唐代画家周昉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代表作品吧。看首先应了解周昉的一些基本情况,周昉出身贵族,先后做官,对宫廷族妇女生活十分熟悉,因而对族妇人及侍女的气质神态把握精确,通过对人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体现也唐代人物画最重的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

《簪花仕女图》是描写春夏相交时节一群服饰艳丽云鬓高耸的贵族妇女、赏花、戏犬、观鹤、漫步的场景。无论用笔。用墨设色都体现出唐代人物画的精髓,用笔纤细。而又不却弹性,设色清丽艳明对质感的描绘把握非常贴切到位。细纱衣轻薄透明,肌肤丰韵、白皙。头饰闪亮。多层烘然、罩染、分染相结合和以色代线的手法都开启唐代工笔人物的新风。

纵观唐代人物画《簪花仕女图》从内容上体现出绘画题材。较以前也发生了度化。转化人情世俗化,从线段来看,唐人的线描也多了更多的度化,画面布局上用假山烘托主体,人物的用大小来体现主次。从贵族妇女的体态也体现了唐代人对人物审美要求! 妇女都以肥胖为主,有着丰颊硕体臃肿高贵的身体形象。头饰都是直竖型,梳把较高,横面较窄。

官吏领大多是圆翻领,对襟,窄油,锦边。

我也只知道这么多了,对不起。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273985html

最近学习了清华大学孙玉敏教授在网上开设的“中国工笔人物画赏析与创作”课程。

这门课非常有意思,老师讲解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其中的代表画家及作品。并着重讲授工笔人物画的技法,通过亲自示范和学生的现场练习告诉我们如何去深入理解,其中穿插着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令人获益良多。

这门课共布置了两次作业,每次作业都留有几周的时间去完成,结果我原本听课的时间就临近截止日期了,硬是拖到最后一天才匆匆忙忙地画了两张画交上去,自然是不尽人意的。本来工笔画是一门非常考验耐心的技艺,急不得,快不得。

其实很早以前就对工笔人物画感兴趣,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和父母逛书城,坐在绘画类的书前,捧着几本工笔人物画挪不开眼,几乎待了一个下午,父母几次来催都不忍离去(妈妈不肯给我买太多这类书籍)。

当时有一本书被我翻了又翻,是一个女画家画的,整本书都是各种古代女子,螓首蛾眉,衣袂翩跹,或娴雅端庄,对书沉思,或活泼俏丽,采莲而歌。

很长一段时间都对那位女画家的名字念念不忘。不过后来又被其他事物吸引住了心神,对国画的趣味渐渐淡了很多,现在竟全然想不起那位画家姓甚名谁了。(# ̄~ ̄#)

这门课让我重拾起对工笔画的爱好。很久不执毛笔,本来对这软趴趴的笔尖就不大hold住,现在更觉手生,画出来的线条粗细不一,墨色变化也未能很好控制,很多地方画得不够细致,没作深入刻画,权作黑历史的见证。

线描写生原型来自一位朋友结婚时的场景,脸庞作了改动,窗台加了一盆栀子花,表达新娘满怀憧憬、甜蜜而忐忑的心绪。其实还是有很多想表达的没有表达出来,时间不够,功力也不够(这才是重点)。等以后画技提升了一定要把这张重新构思并画一下。

总之,画画还是得多练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02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