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画派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浪漫主义画派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第1张

一、代表人物

1、 德拉克洛瓦

斐迪南-维克多-欧根.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法国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

他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艺术流派,包括威尼斯画派、荷兰画派、PP鲁本斯和J康斯特布尔等艺术家的成就和传统,并影响了以后的艺术家,特别是印象主义画家。

2、 籍里柯

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1792-1824),法国著名画家,新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籍里柯生于法国里昂,幼年随全家迁往巴黎,1808年从画马名家霍勒斯·韦尔内学画,席里柯重视绘画中的创新,喜欢描绘宏伟、壮阔的场面。

1810年入皮埃尔·纳西斯·盖兰画室,与德拉克洛瓦相识,常去卢浮宫临摹古代大师的名作。从青年时代起他对马和赛马很感兴趣,常用速写出色地抓住马在运动中的姿态,他得金质奖章的《轻骑兵军官》就是在21岁时画的。

1814年展出《受伤的重骑兵》。1817年创作了第一批动物石版画。1816--1817年赴罗马学习。回到巴黎后展出了那幅著名的《梅杜萨之筏》。

席里柯一生充满坎坷波折,曾因参加保皇派而不得不东躲西藏,怕拿破仑军队抓住;于舅母的畸形恋情,注定了爱情悲剧,并导致家庭破裂。

随后,他去了英国学习画马。在英国,籍里柯由于一次意外坠马而英年早逝。他的艺术生涯只有短暂的十年。

3、 约瑟夫·透纳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1775年4月23日-1851年12月19日),男,是英国最为著名,技艺最为精湛的艺术家之一。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的代表,在透纳以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而闻名于世,尤其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

他在艺术史上的特殊贡献是把风景画与历史画、肖像画摆到了同等的地位。西方艺术史上无可置疑地位于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列。

4、 吕德

吕德,上海人氏。少年时期就投身中国现代玉雕艺术,成年后创立吕德玉雕工作室,苦心研究玉雕技艺。

十六年来,从实践到真正的作品,吕德玉雕工作室一直以海派玉雕艺术和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的风格创作团体深自期许,同时,吕德先生也是中国新玉艺术推动者之一,是当代玉雕名师。 

在吕德玉雕的成长过程中,吕德先生以他个人独特的艺术天分、敏锐的观察力和精湛的玉雕技艺,创作出富含传统中国语言与人文思想充沛的玉雕作品,让吕德玉雕工作室在很短的时间内,晋身中国玉雕艺术舞台。

吕德先生的作品自然逼真,适度夸张,具有强烈的玉雕艺术感染力,加以小件精品细致入微的雕刻技艺,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吕德先生秉承“君子比德如玉”的理念,孜孜不倦地坚持中国玉雕艺术的钻研与推广。今天,吕德玉雕作品越来越受广大玉艺爱好者、收藏者的青睐和喜爱。

吕德先生及其玉雕工作室将永远追求如玉的灵魂、如玉的人生和如玉的极致,吕德玉雕工作室提倡的企业文化与精神为更多的人所认同。

二、代表作品

1、《梅杜萨之筏》

《梅杜萨之筏》是法国画家泰奥多尔·籍里柯于181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画面描绘了在大海上,漂浮着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风鼓起床单做的桅帆,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地颠簸。

筏上的难民有的已奄奄一息,有的还在眺望远方。被簇举在高处的人挥舞着手中的红、白色布巾,不断地向远方呼救。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该画是浪漫主义画作代表之一。

2、《自由***民》

《自由引导人民》(法语: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一幅油画。

该画作在1831年的巴黎沙龙会展(Salon de Paris)上第一次正式对外进行展览,于1874年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藏。

画面展示的夺取七月革命胜利关键时刻的巷战场面,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巧妙地将写意和写实结合起来,运用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明暗对比,充满着动势的构图,奔放的笔触,紧凑的结构。

表现了革命者高涨的热情,歌颂了以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参加主体的七月革命,该作品成为代表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

3、《希奥岛的屠杀》

《希奥岛的屠杀》是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于1824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

这幅画表明画家对希腊人民的声援与同情。在这幅画上,画家把全部精力放在色彩的力度上,他用豪放的大笔触,通过明暗对比与人物的姿态,把复杂动荡的场面及挣扎惊恐的场景。

处理成前景与远景两个层次,来表现这幕悲剧。显示出德拉克罗瓦对于生活中最敏感的人道与正义问题,是十分关注的。

——浪漫主义画派

1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吴国曹不兴。

2气韵生动,古法运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3貌似是王维,不过对文人画来说的

4荆关董巨 前二者是师学关系为北 ,董源巨然为南,可以根据作品来判断

5张择端,是南宋赵佶的画院画家

6刘李马夏,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

7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共同点,大概就是时代背景,都是文人画家,都与赵孟頫有关吧

8院派和江浙派,院派不怎么重点

9八大山人,石涛,弘仁,髨残,都是明到清的移民都借助画寄托亡国的悲痛,都是文人画画家,画中都充斥了个人情感

11大概就是结合绘画,雕刻于一身,是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山东的就是孝子堂画像石,详细的自己找我也不会

12皇帝哥的画特色基本就是富丽堂皇,院体画的代表,作品就是瑞鹤图,芙蓉锦鸡图

13南北论就是将山水画分开两种,把青绿的画家为北,如李二将军。视水墨为南,即王维开始的。比较扯淡

1多利亚 伊奥尼亚 科林斯

2三种吧……黑绘,红绘,东方

3圣,索菲亚大教堂

4达芬奇,岩间圣母,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特点就是他三角形构图 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晨幕昼夜,米的特点主要是雕塑上,比较擅长塑造英雄反应象征现实,人文主义艺术家。拉菲尔,雅典学院,西斯庭圣母,主要是色彩运用上,明利柔和典雅,古典主义的启蒙者

5贝利尼,乔尔乔涅,提香,委罗内塞

6霍赫,维米尔,扬斯丁

7哥特相对罗马来说,墙壁厚,罗马是拱顶式,哥特有肋拱更加稳定,哥特式的玻璃大,有彩色玻璃窗,哥特式的更加宽敞明亮

圣母院是哥特

8布鲁内莱斯基,不过单个穹顶就不清楚了

9希腊是围住式,主要追求典雅,肃穆,单独说空间上的区别,应该是希腊更宽阔,注重空间追求匀称,罗马更注重实用性,空间安排比较紧凑实用。

10社会环境名族特点不同,希腊追求浪漫幻想典雅,具有神话色彩,罗马更注重实用性,和写实叙述。罗马艺术比较多源化受各个文化影响。希腊艺术为了祭祀纪念,罗马的是歌功颂德和享乐用的,希腊雕塑追求民族性,罗马追求个性。罗马建筑是拱卷,实用性很高,希腊比较注重典雅精致

11,莫奈,马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德加,前印象派追求自然颜色在艺术家眼中的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变化

周昉(生卒年不详),字仲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画家。出身显贵,先后任越州、宣州长史。

他能书,擅画人物、佛像,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容貌端庄,体态丰肥,色彩柔丽,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喜爱;是中唐时期继吴道子之后而起的重要人物画家,当时有名的宗教画家兼人物画家。早年效仿过张萱,后来加以变化,别创一体。周昉创造的最著名的佛教形象是“水月观音”。

周昉的佛教画曾成为长期流行的标准,被称为“周家样”。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卷、《挥扇仕女图》卷、《调琴啜茗图》卷等。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周昉 外文名 :zhoufang 别名 :周景玄 国籍 :中国(唐代)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京兆(今陕西西安) 出生日期 :八世纪后期 逝世日期 :九世纪前期 职业 :画家 主要成就 :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 代表作品 :《五星真形图》《杨妃出浴图》《妃子数鹦鹉图》《簪花仕女图》 出身 :仕宦之家 人物经历,史籍记载,传世作品,艺术经历,人物社交,野史逸闻, 人物经历 周昉是中国唐代画家,字仲朗,一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长兄周皓受家庭尚武风气的影响,善于骑马射箭,随从名将哥舒翰西征吐蕃,在攻取石堡城的战役中,骁勇善战立了军功,因授任执金吾。哥舒翰攻克石堡城事件发生在天宝八载(749年)六月,这时周皓的年龄当在二十岁以上。 周皓是周昉的长兄,若以此来推测,周昉约生于开元(713—741)末年。),出身于仕宦之家、游于卿相间之贵族。曾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史、宣州(今安徽宣城)长史别驾,其职位仅次于一州长官刺史。周昉能获得这个官位与他的哥哥的地位有关,其兄周皓随哥舒翰征吐蕃克石堡城等立有战功。初年学张萱,是他亦长于文辞,擅画肖像、佛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 周昉 先后官越州、宣州长史。工仕女,初学张萱而加以写生变化,多写贵族妇女,所作优游闲适,容貌丰腴,衣着华丽,用笔劲简,色彩柔艳,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重,称绝一时。画佛像,神态端严,时称神品。 德宗闻其名,诏画章明寺,经月余始定,时推第一。章明寺壁画下笔落墨之际,多人竞观,寺祇园门,贤愚毕至,或有言其妙者,或有指其瑕者,后经改定无不叹其精妙。雕塑家仿效之,称为“周家样”。兼工肖像,尝与韩干同为郭子仪(679-781)婿赵纵写照,未能定优劣,赵夫人谓“两者皆似,而干画得其状貌,昉画能兼得神气情性。”其绘扑蝶名播中外,画鞍马、鸟兽、草木,时人学之者甚多,程仪、高云、卫宪皆其弟子。好属文,能书。 史籍记载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一十三·画四·周昉传》 唐周昉字景玄,京兆人也。节制之后,好属学,画穷丹青之妙。游卿相间,贵公子也。长兄晧善骑射,随哥舒往征吐蕃。收石堡城,以功授执金吾。时德宗修章敬寺,召晧谓曰:“卿弟昉善画,朕欲请画章敬寺神,卿特言之。”经数日,帝又请之,方乃下手。初如障蔽,都人观览。寺抵国门,贤愚必至。或有言其妙者,指其瑕者,随日改之。经月余,是非语绝,无不叹其妙。遂下笔成之。为当代第一。又郭令公女婿赵纵侍郎尝令韩干 ,众皆赞美。后又请昉 ,二人皆有能名。令公尝列二画于座,未能定其 优劣。因赵夫人归省,令公问云:“此何人?”对曰:“赵郎。”“何者最似?”云:“两画惚似,后画者佳。”又问:“何以言之?”前画空得赵郎状貌,后画兼移其神思情性笑言之姿。”令公问:“后画者何人?”乃云:“周晧。”是日定二画之优劣,令送锦彩数百疋。今上都有观自在菩萨,时人云水月,大云西佛殿前行道僧,广福寺佛殿前面两神,皆殊妙也。后任宣州别驾,于禅定寺画北方天王。 常于梦中见其形像。画子女为古今之冠。有《浑侍中宴会图》、《刘宣武按舞图》、《独孤妃按曲粉本》。又《仲尼问礼图》、《降真图》、《五星图》、《扑蝶图》,兼写诸真人、文宣王十弟子,卷轴至多。贞元末,新罗国有人于江淮,尽以善价收市数十卷。将去,其画佛像真仙人物子女,皆神也。唯鞍马鸟兽,竹石草木,不穷其状也。(出《画断》) 译文: 唐朝人周昉,字景玄,是京都地区人。官任节度使后,继续好字,在绘画方面,他将所有的技艺都学到手了。他交往于达官贵人之间,是位高贵的公子哥。周昉的哥哥周晧擅长骑马射箭,曾随同大将哥舒翰远征吐蕃(按:今西藏。)收回石堡城,因战功归来后官授执金吾,掌管京都的治安。当时,唐德宗正修章敬寺,召见周晧说:“爱卿,你的弟弟周昉擅长绘画,我想请他画章敬寺神像,请你告诉他。”过了一些天,德宗又让周晧请了一次,周昉才开始画。最初画出来的神像,周昉将它象屏风一样地放在寺院里,整个京都的人都可以去看。章敬寺就在皇宫门前,不论是贤良的人,还是愚鲁的人,都去看画像。有的人说画得好,有的人说画得不好。有人挑出毛病来,周昉随时进行修改。 历经一个多月,评论好坏的人没有了,人们都赞叹这幅神像画得太好了!最后,画完稿了,在当时世上数第一。郭子仪的姑爷侍郎赵纵,曾经让韩干画过一幅画像,大家都称赞画得好。后来,他又请周昉画像。韩、周都是当时最有名气的画家。一次,郭令公将这两张画像并放在一块儿,让人们评品优劣,谁也评定不出来。 正赶上他女儿赵夫人回来探亲,令公问:“这两副像画的是谁?”回答说:“是我的赵郎君子。”问:“哪幅画像最象?”答:“两幅画像都很象。但是,后一幅最好。问:“为什么这样说呢?”答:“前一幅画像只画出了赵郎的容貌,后一幅神态、表情、说笑的姿态都画出来了。”令公问:“后一幅是谁画的?”有人回答说:“是周昉画的。”当天定出两幅画像的优劣,郭子仪让人给周昉送去锦彩几百疋,以表谢意。京都长安的一座道观里的水月观音画像,大云西佛殿前的行道僧画像,广福寺佛殿前的两面神画像,都奇特绝妙。这些画像,都是周昉的作品。周昉后来官任宣州别驾。在任期间,他为禅定寺画过一幅北方天王象。画定后,他常常在梦中见到这位天王到他这儿来。周昉画人世间的男人和女人,可称得上是古今第一圣手。 这类画有:《浑侍中宴会图》、《刘宣武按舞图》、《独孤妃按曲粉本》。还有《仲尼问礼图》、《降真图》、《五星图》、《扑蝶图》,以及诸位真人、文宣王十弟子的画像等等,共有许多幅。唐德宗贞元末年,有一位从新罗回来的人,在江淮一带,用很高的价码收买几十卷周昉的画。他将要离去时,发现他买的这些画上的仙人,真人、和男人、女人都成仙而去,不见了。只有鞍马鸟兽、竹石草木,还在画上面。 传世作品 画迹有《杨妃出浴图》《妃子数鹦鹉图》《赵纵侍郎像》《明皇骑从图》《宫骑图》《游春仕女图》等均已失传,现存《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等几幅传为其作。 传世作品有《挥扇仕女图》卷,绢本,设色,描绘宫廷贵妇夏日纳凉、观绣、理妆等生活情景,体态丰腴,运笔细劲古拙,流动多姿,设色浓丽,风格典雅,现藏故宫博物院;《簪花仕女图》卷(传)描写宫廷贵族妇女于春夏之交在庭园嬉游之情景,藏辽宁省博物馆;《调琴啜茗图》卷(传),藏美国纳尔逊美术馆。从艺活动约在唐大历、贞元间。 周昉《仕女图》 周昉是当时有名的宗教画家兼人物画家。关于他的活动,流传着下面两个有意义的小故事。周昉、韩干都画了郭子仪的女婿赵纵的肖像。两幅画悬挂在一起,众人都分不出优劣。后来郭子仪的女儿亲自来看,认为韩干的画“空得赵郎状貌”,而周昉能够“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情性笑言之状”。因而,周昉的艺术被认为超过了韩干。这是说,周昉的肖像能够传神,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周昉曾在长安通化门外新修的章明寺(大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画壁画,画就草稿以后,京城人士来观者数以万汁,并纷纷提出意见,有人说好,有人指出缺点,周防虚心倾听,经过了一个月的修改,使公众认为完全满意,而被推许为当时第一。这一个故事不仅说明了周昉作为一个优秀的画家所具有的美德,而且具体说明了宗教美术是如何和民众的要求与愿望得到了结合的。 周昉作画是非常认真的,据说创作时不停思考“至于感通梦寐,示现相仪,传诸心匠”。梦中见到了所追求的形象。 周昉创造的最著名的佛教形象是“水月观音”,见于记载。长安光德坊胜光寺塔东南院有周昉的画迹,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一帧及安西万佛峡的洞恿壁画中至今尚有唐人水月观音图的实例。周昉的佛教画曾成为长期流行的标准,而称为“周家样”。 周昉作品的特点,据当时人记载是“衣裳劲简”,“彩色柔丽”,所描绘的妇女形象是“以丰厚为体”,这些特点都可以在现存周昉的作品:《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中见到。 《调琴啜茗图》和《挥扇仕女图》过去都被认为是周昉的作品。作品的时代和风格都是和周昉接近的。《调琴啜茗图》表现两个妇女在安静地期待着另一个妇女调弄琴弦准备演奏。图中啜茶的出神的背影和调弄琴弦的细致动作,都被描得很精确而富有表现力。这幅画,通过刹那间的动作姿态,描写出古代贵族妇女在无所事事的单调生活中的悠闲心情。《挥扇仕女图》在这一点上同样也获得成功。开卷处一个贵妇懒散地倚坐着,若有所思的神态也透露出她们生活的寂寞。《挥扇仕女图》全卷凡十三人,表现了官廷日常生活的景象。 《簪花仕女图卷》取材宫廷妇女的生活,装饰华丽奢艳的嫔妃们在庭园中闲步。人物体态丰腴,动作从容悠缓,表情安详平和,嫔妃们的身份及生活特点表现得很充分。环境只是借两只鹤和小狗暗示出来而未加以直接的描写。这幅画的主要成功是在形象及动态的刻划方面(图。 这些仕女画中最通行的主题就是古代贵族妇女们狭窄贫乏的生活中的寂寞、闲散和无聊。描写了她们的华丽的外表,也通过她们的神态揭示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于妇女的束缚。 周昉作品已遗失者很多,但从题目上可以看出大致的内容,例如:游春、烹茶、凭栏、横笛、舞鹤、揽照、吹箫、围棋等各种名目的仕女图。 周昉作品在唐代很受朝鲜人的欢迎。至今也还可见日本保留有周昉风格的古代仕女画。面型丰腴的妇女形象在唐代特别是中唐及其以后是广泛流行的。新疆吐鲁番古墓中也有发现。唐代陶俑中也很多。 周昉的弟子有程修巳、王朏,赵博宣、赵博文等。其中程修已追随周昉达二十年,和周昉关系最深,在当时也最受重视。 周昉作品题材的范围包括了张萱以及当时其他仕女画家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其中除了一般的贵族妇女生活的题材以外,特别值得注意的即有具体地描写唐明皇李隆基和杨玉环各种活动的作品,如《明皇纳凉图》、《明皇斗鸡射鸟图》、《明皇击梧桐图》、《明皇夜游图》、《杨妃出浴图》、《太真教鹦鹉图》,以及有关虢国夫人的图画。这些作品直接表现皇帝及其生活中的奢靡浪漫的生活而不引起歧视,并且是被许多画家一再重复的。由此也可见当时仕女画得到蓬勃发展的社会心理背景。 在上述的唐代仕女画作品的实例中,《调琴啜茗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都是有明显的情节的,动作的描写也获得较大的成功,当时仕女画家描绘仕女们游春、凭栏、横笛、揽照等活动,其目的乃在于表现从事这些活动的人所处的情绪状态,而不是单纯地描写她们的外表活动,可以看出当时所达到的实际水平。而所有今天可以见到的唐代仕女画作品(包括新的出土的绘有仕女的壁画和绢画)之艺术形象上体现了时代生活的特点和审美思想,也有重要意义。 乐画佛像 唐朝立佛雕像 画佛像,也尤为周干所长。自魏晋、南北朝以降,佛教日益兴盛,道教也很流行。寺观遍及各地,故唐代的绘画艺术以反映宗教的内容居多。但这时候的绘画与过去的明显区别是,把佛典仪范宗教画,与以现实生活为范本的人物统一起来了,使作品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吸取新的素材,因而赋予它们以蓬勃的生命力,周昉在这方面的艺术创造更为典型。 据记载,周昉曾在很多寺观挥笔作画。章敬寺、广福寺、胜光寺、禅定寺、上都水月观等寺观都有他的笔迹。宣和御府收藏了他的七十二幅画卷中,其中各种天王像、老君等神像计三十二幅,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四。唐人张怀瓘说:“今上都有观自在菩萨,时人云水月,大云西佛殿前行道僧,广福寺前面两神,皆殊妙也。”又说:“其画佛像、真仙、人物、仕女,皆神也。” 在画佛像中,周昉发挥了高度的艺术创造能力。《清河书画坊》记载,传闻他画的妇女像“目波澄鲜,眉无连卷,朱唇皓齿,修耳悬鼻”,不作纤弱娉婷的姿态。显然是周昉把宗教美术世俗化了。这也无疑促使绘画艺术走向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这方面,周昉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水月体。这种水月体是在上都有观自在菩萨画像中表现出来的,以笔法柔丽、形象端严而闻名,故后人称作水月观。张彦远说:“衣裳劲简,采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 艺术经历 唐代尤盛人物画,此或许是时代所需求。周昉即是处于盛、中唐时期长安最著名的宗教、人物画家。他初学张萱,后自创风格,善画浓丽丰肥的仕女,又极能 。世传的故事有:郭子仪的女婿赵纵请周与韩乾为其各画一肖像,并挂于室,郭的女儿观后答称:周昉画出了赵郎的“性情笑言之姿”。此事被传作佳话。而他的佛教造像,如“水月观音”等在当时即被奉为样板,曾称“周家样”。其作品在当时流传到日本、新罗(今朝鲜半岛中部),至今那里尚有真迹可觅。只因年代久远,虽历代传存,原作迄今已不复多见。读者只能从明代的唐寅、仇英等大家的仕女画中,略识其旷世遗风。 周昉的艺术活动期较长,长达三四十年,即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长安和江南两地。周昉的官宦生涯和贵族地位使他长期优游于贵胄子弟间,故有机缘接受张萱的绘画主题和艺术手法。他“初效张萱,后则小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周昉的画风与张萱之迹是如此相似,以至于后人要从周昉不在仕女耳根敷染朱色这一“小异”来区别两人的作品。事实上,周昉还有许多张萱所没有的新创。 周昉擅长的画科不及其师张萱广博,他长于仕女画、肖像画和佛像画,仅限于人物画中的各个分支。但周昉有许多艺术上的独到之处,他创制出体态端严的“水月观音”,将观音绘于水畔月下,颇有艺术魅力。这不仅为画工所仿,而且也成为雕塑工匠的造型样式,流传极广。更重要的是,后人将周昉的人物画特别是仕女画和佛像画的造型尊为“周家样”,与“曹家样”(北齐曹仲达创)、“张家样”(南朝梁张僧繇创)、“吴家样”(唐代吴道子创)并立,合称“四家样”,是中国古代最早具有画派性质的样式,为历代画家所推崇。 人物社交 “周家样”的出现标志著周昉的艺术成就和艺术地位已超越了张萱,同时也表明了周昉的画艺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周家样”的出现与张萱作出的艺术铺垫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无论是宫廷画家还是民间画工,都在仕女画的造型上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在描法、设色和构图等表现语言上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如敦煌盛唐时期的许多壁画上的女性形象是周昉人物画的前源,同时也存在着周昉与民间画工之间的交叉影响。因此可以说,“周家样”并不是周昉凭空臆想的,它有着深广的社会基础和雄厚的艺术根柢。“周家样”概括、集中并提炼了前贤和同时代画家中那些有发展基础的艺术语言,被时人和后人作为人物画的范本也就势在必然了。 从以下的两个盛传不衰的故事,就可探知周昉是怎样技压群雄,在艺术上达到了广为称颂的地步。周昉虽系贵族子弟,但十分注重听取下层民众对其画艺的改进意见。 一次,周昉奉唐德宗李适旨,画敬章寺神,顷刻间引来京城万人前来观看,有言其妙者,也有指其瑕者,周昉能虚心听取修改意见,日日有改,经月有余,直到众口称绝,方才停笔。周昉的肖像画在揭示人物的精神本质上稳胜同行。相传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女婿侍郎赵纵约请韩乾和周昉先后为他画像,画完后,赵纵将画像置于坐侧,一时难定优劣,赵夫人回府后点评道:“两画皆似,前画者空得赵郎状貌,后画者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性情笑言之姿。”一语道出周昉的艺绝之处。 周昉不仅在肖像画上挖掘到人物的心灵深处,更悉心于将宫中各类仕女的心态微妙地展示在绢上,如忧郁、感伤、悲叹、惆怅和怨情等,概括地表现出经过“安史之乱”后,唐宫仕女们颓唐的精神状态。这也是走向下坡路的大唐帝国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周昉的忧患意识和对被幽禁于深宫的宫妃们的同情,深化了张萱仕女画的主题。张萱与周昉分别生活于“安史之乱”前后,时代的差异必然会在他们的仕女画中的女性精神面貌上有所反映。 周昉的仕女画代表了中唐仕女画的主导风格,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体态丰厚,曲眉丰颊,以肌肤丰满为美,所着衣冠全是贵妇之妆,衣裳用笔简劲,色彩柔丽。其画反映了宫中仕女单调寂寞的生活,如扑蝶、抚筝、对弈、挥扇、演乐、欠身(打哈欠)等。北宋《宣和画谱》着录了他的七十二件画迹,均已湮没于世。 遗憾的是,周昉没有摹本传世,尚有一些古画相传为他的名作。所谓“传”,是今人参考了前人较为可靠的鉴定意见和相当长的收藏、着录历史。虽有疑问,但与周昉的构思和画风大体相近,与周昉的生活时代相近或相距不远。如《簪花仕女图》卷、《挥扇仕女图》卷和《调琴仕女图》卷,代表了周昉独有的绘画特征。另一帧《蛮夷职贡图》虽在画风上与上述三幅有异,但流传有绪,可资了解与周昉时代相近的绘画风貌。至于旧传为周昉的《内人双陆图》卷现已被确定为宋人摹本。 周昉的艺术影响是通过“周家样”传播于后世的。他的仕女画早被当时的批评家论作“画子女为古今之冠”(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晚唐的仕女画家们几乎都处于墨守“周家样”的阶段,“周家样”控制了晚唐仕女画坛。至五代,这种艺术格局仍继续留存在周昉曾活动过的江南地区,如南唐李璟李煜朝(958—975)的周文矩,传扬了周昉的仕女画艺术。五代北方的仕女造型则趋于清秀瘦削,如五代至北宋的阮郜《阆苑女仙图》卷,北宋的仕女形象在面形上仍可见张萱、周昉的遗意,但形体已趋于苗条。南宋牟益等是承传张萱、周昉画风的仕女画家,《捣衣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是他的典型之作。在宋代,许多人物画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周家样”面部造型的影响。元代赵孟頫凭借他“荣际五朝”的崇高地位,在元廷内外极力推崇唐人的绘画风格,张萱、周昉的仕女造型再次风行画坛。追仿得最为出众的是元顺帝朝(1333-1368)的宫廷画家周朗,他的《杜秋图》卷全然是得自“周家样”之形,但用笔一展元人飘逸洒脱的韵律。直到明、清两季,由于全社会对女性审美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已不再领略以丰厚为体的关中妇人之美感,转向描绘纤巧玲珑、清癯瘦弱的江南女性,广泛流行于卷轴画中。因宗教壁画的稿本代代相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宗教题材中的女性形象较多地保存了“周家样”的造型特征。 “周家样”的艺术影响早在唐代已超出了中国本土,它的艺术魅力为邻国新罗(今朝鲜半岛中部)的画家所倾倒。贞元年间(785-805)以来,新罗人到周昉曾活动过的江淮一带以善价求购周昉的画迹。“周家样”不仅影响到新罗的人物画,而且漂洋过海至东瀛,波及日本奈良时代的佛教造像,如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吉祥天女像》(图1)。这个时期日本仕女画的造型更是直取“周家样”之形,如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鸟毛立女屏风》(图2)等。 野史逸闻 唐朝人周昉,字景玄,是京都地区人。官任节度使后,继续好字,在绘画方面,他将所有的技艺都学到手了。他交往于达官贵人之间,是位高贵的公子哥。周昉的哥哥周晧擅长骑马射箭,曾随同大将哥舒翰远征吐蕃(按:今西藏。)收回石堡城,因战功归来后官授执金吾,掌管京都的治安。当时,唐德宗正修章敬寺,召见周晧说:周爱卿,你的弟弟周昉擅长绘画,我想请他画章敬寺神像,请你告诉他。过了一些天,德宗又让周晧请了一次,周昉才开始画。最初画出来的神像,周昉将它象屏风一样地放在寺院里,整个京都的人都可以去看。章敬寺就在皇宫门前,不论是贤良的人,还是愚鲁的人,都去看画像。有的人说画得好,有的人说画得不好。有人挑出毛病来,周昉随时进行修改。历经一个多月,评论好坏的人没有了,人们都赞叹这幅神像画得太好了!最后,画完稿了,在当时世上数第一。郭子仪的姑爷侍郎赵纵,曾经让韩干画过一幅画像,大家都称赞画得好。后来,他又请周昉画像。韩、周都是当时最有名气的画家。一次,郭令公将这两张画像并放在一块儿,让人们评品优劣,谁也评定不出来。正赶上他女儿赵夫人回来探亲,令公问:这两副像画的是谁?赵夫人回答说:是我的赵郎君子。郭令公问:哪幅画像最象?赵夫人答:两幅画像都很象。但是,后一幅最好。郭令公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赵夫人答:前一幅画像只是赵郎的容貌画得象,后一幅神态、表情、说笑的姿态都画出来了。郭令公问:后一幅是谁画的?有人回答说:是周昉画的。当天定出两幅画像的优劣后,郭子仪让人给周昉送去锦彩几百疋,以表谢意。京都长安的一座道观里的水月观音画像,大云西佛殿前的行道僧画像,广福寺佛殿前的两面神画像,都奇特绝妙。这些画像,都是周昉的作品。周昉后来官任宣州别驾。在任期间,他为禅定寺画过一幅北方天王象。画定后,他常常在梦中见到这位天王到他这儿来。周昉画人世间的男人和女人,可称得上是古今第一圣手。这类画有:《浑侍中宴会图》、《刘宣武按舞图》、《独孤妃按曲粉本》。还有《仲尼问礼图》、《降真图》、《五星图》、《扑蝶图》,以及诸位真人、文宣王十弟子的画像等等,共有许多幅。唐德宗贞元末年,有一位从新罗回来的人,在江淮一带,用很高的价码收买几十卷周昉的画。他将要离去时,发现他买的这些画上的仙人,真人、和男人、女人都成仙而去,不见了。只有鞍马鸟兽、竹石草木,还在画上面。

​ 艺术简历

舒湘汉,1951年出生,湖南吉首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吉首大学美术学院首任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张家界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系列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艺术学学科评议组组长。

写湘西风骨 抒胸中逸气

——读舒湘汉先生人物画有感

文/启琼

中国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使国家经济由贫穷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作为艺术家,生活在这个太平盛世的确是一种幸运,拥有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无需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担忧,艺术个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思想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在这一时期是真正达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繁荣。

​市场经济作为国家运转的能源体系,在促进文化艺术大繁荣大发展的同时也同样存在着对艺术生态内在的影响,加之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在改变着传统的审美结构,使得传统艺术的渗透空间受到了高强度的挤压和任意切割,迫使部分艺术家产生了对传统艺术命运的担忧和焦虑,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对这一时期的艺术的检验和存真去伪,沉淀了丰厚的代表着这一区别于任何历史时期的优秀文化传统,凸显了一批文化自信、思想坚定的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家,

​他们有情怀,有信念,怀揣初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们的艺术作品和思想观念透过历史深深的影响着当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如南方的方增先、童中焘、刘国辉、卓鹤君,北方的卢沉(已去世)、郭怡踪、李世南、李少文等等,他们都是当代中国绘画界最有影响力且领导潮流的大家,在巨大的物质诱惑面前,他们一直保持着艺术家的本色,坚守着艺术和人格的双重底线。现就职于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的舒湘汉教授就是一位放得下名利,守得住初心的中国画人物画家。

​舒湘汉先生是一位50后人物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早年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曾任吉首大学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为人耿介正值,为艺虔诚纯粹。自他从美术学院院长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就一头扎进浩瀚的传统之中,深居简出,虔诚的探寻着艺术的真谛。十年磨一剑,经过十年的潜心探索与实践,舒湘汉先生的人物画实现了一次完美的飞跃,其人物画作品既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醇厚,又具有贴近生活的时代气息,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用“线”是舒香汉先生艺术创作的标志性语言。齐白石有衰年变法,舒湘汉先生的盛年渐悟则为他下一步的变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舒湘汉先生是一位浪漫主义型画家,但他的创作大多却是现实主义的,他的作品多以湘西少数民族人物为主要表现题材,近几年来多次出国采风写生,因此也创作了一批异国风情人物作品,如他的《武陵风骨系列人物》和《南非写生系列人物》等等。舒湘汉先生的人物画以用线造型见长,形神兼备,风格特征明显。“凡画,气韵本乎心,神彩生于用笔”(北宋郭若虚),每当阅读舒湘汉先生的作品时,总是叹服他那自由潇洒如行云流水又诗意浓郁的用笔用线,真的是赏心悦目。用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经常会出现的矛盾和理论来比照舒湘汉先生的人物画,舒先生的人物画既是在刻画人物形象又不是被动的将描摹人物形象作为终极目的;既是在追求一幅画的意境又不是简单的对一首古诗词进行图解翻译,他将“以形写神”作为指导他人物画创作的核心价值标准,轻松地统一画面,准确的表达了他的精神诉求。

​他在表现湘西少数民族人物这些对于他来说十分具有表现冲动和表现欲望的题材时,那血浓于水的真情流露和极具音乐节奏感的中锋书写用线与泼墨相结合,或先写后泼或先泼后写,笔笔生发,笔出情生,生动活泼,多一笔太多,少一笔太少,将湘西人善良朴实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哪怕是一幅写意白描,也能让人感受到色彩的丰富,尤其是在表现少数民族少女或古代仕女的时候,那中和而不失个性,灵动而不失稳健、自由而不失法度的淡墨用线既如宝石一般晶莹剔透而又温润如玉,干净利索,由是,笔下的人物也就不仅仅是栩栩如生,而是超凡脱俗,既养眼又养心。譬如他近期创作的《苗女》、《长鼓敲起来》等作品均为格调高雅的上乘之作。

艺术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但对于欣赏中国画来说,要品评一件作品的优劣还是有其感官衡量标准的。北宋黄休复把绘画作品分成逸、神、妙、能四个等级,而又把“逸”放在首位,他说:“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由此可见,一幅中国画要达到“逸”的品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非痛下苦功而能至臻,而在于“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现实中,我们往往遇见一幅好的画作时,会被画中散发出的一种气息所感染,让人陶醉,让人为之神清气爽,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体验,我们会认为这件作品具有“逸”品质。

​清人王昱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光明正大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也有然”,他还说“画中理气,人所共知,亦人所共忽,其要在修养心性,则理正气清,胸中自发浩荡之思,腕底乃生奇逸之趣”。很显然,王昱是在告诉我们,绘画作品的优劣高下取决于绘画主体的画家的人品,因此,学画者贵先立品,立品贵在修养心性,惟其如此方能达到画中理气正,胸有浩荡之思生发,笔下有奇逸之趣产生。

​中国画与中国的老庄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画的“写意”、“以形写神”等等术语饱含哲学义理,以抽象的哲学理论赋予中国画“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南朝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道”即为老子道家哲学要义,“澄怀”则为循“道”修“道”之心境,而“味像”之“像”又非客观存在之“像”,而是超越客观存在之像之上之“像”,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画竹感悟与宗炳的“澄怀味象”有异曲同工之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纸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板桥所说虽句似珠玑,然对于初学绘画者来说不可谓不晦涩玄奥,其实这即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民族绘画艺术,与中国哲学互为表里的莫测高深之处。

舒湘汉先生的人物画格调高、书卷气浓。特别是他近年来所创作的很多异域风情人物、湘西少数民族人物小品等等都是格调很高的逸品。我经常对着舒先生的人物画细细品味,舒先生的人物画很少有复杂繁琐的背景,然而这并没有削弱其画面的丰富性和空灵幽远的意境传达,固然绘画理论早有形容“计白当黑”更具广阔想象空间之说,但“计白当黑”既然是所有画者都明白的道理,然而毕竟还是存在有同道中人无法参透其中奥妙而得失于画面的“多多少少”?对于一幅好的人物画作品,我们往往佩服的正是画家恰到好处地取舍和对画面位置经营的能力。

作为经验丰富的人物画家舒香汉先生,我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发现过斤斤计较于“多多少少”纠结现象,无论是画面的形式构成还是“语言”本身的运用都是明确、肯定而气韵生动,线面相生,画面干净,毫不含糊。倒是有些坐五望六的大师作品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失误,不是空乏概念就是线条如死蛇一般软弱无力。中国绘画界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即为究竟是笔墨应该服从形象还是形象应该服从笔墨?画家们众说不一,其实,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需要辩证对待的问题,该需要笔墨服从于形象的时候,如果笔墨游离于形象之外,那么这种笔墨在画面中自然就是毫无意义的,也即是吴冠中先生所说的“笔墨等于零”;当需要形象服从于笔墨的时候,如果画家主体还在斤斤计较于形象而“就事论事”,那么个人认为画家有必要再重新认识笔墨。笔墨和形象谁服从谁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对立问题,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问题。

当我仔细推敲舒香汉先生的作品,全神贯注于其中的用笔用线和泼墨,显然舒香汉先生已得个中三味,读舒先生的作品如同清晨薄雾包裹自然实相,浑然一体。同样作为一个画家,我是这样感知舒先生画作的,在舒湘汉先生的人物画作品中,我首先感知到的当然是人物的形象,因为人物画对人物形体和形象的刻画是否具有“意味”是第一要务,作为科班出身,创作经验丰富的舒湘汉先生来说,也正是因为他扎实的基本功和艺术天赋,生动的人物造型和线的形式感构成了他成熟明显的风格特征。

凡是人物画家都知道,对人物脸部的表情扑捉与刻画,是能否成功完成一幅人物画创作的关键,也是考验一个人物画家能力的关键,很多人物画家在做人物脸部刻画的时候小心翼翼,在每一根用线下笔之前都曾经有过犹豫不决的思考,因为,如果不是一个善于用线的画家,倘若在人物脸部用线不精准,可有可无的线太多,容易与画面整体脱离关系而孤立,最终导致全面陷入线的牵制而难以收拾。而舒湘汉先生的人物画,无论是老人还是少女、还是小孩子,对于脸部五官结构的刻画都是用精准果断的线来书写,或长或短明确肯定,干脆利落,最后略施淡赭以丰富单色用线或随类赋彩,可见舒湘汉先生对于线造型已经是炉火纯青,得心应手。

当我把注意力再集中到对具体的用笔用线的审视时,此时我又发觉看似服从于形象的书写用线,其实它又具备着独立的审美价值,完全可以独立于人物形象之外,彰显出它具有疏密、干湿、浓淡、节奏、长短、中锋侧锋等寓变化于法度之中的泼洒勾勒的形式感染力和线本身的生命力,当我瞬间转换视觉焦点再来关照人物形象时,我又发觉他的每一根线条又都是在为塑造形象和渲染环境而发挥作用,与形象结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如果说当代水墨画是拓展了“墨”的诸多未知的可能性,那么我认为舒湘汉先生则是把“线”用到了极致。可以这样理解,就目前来说“画什么”和“怎么画”对于舒湘汉先生来说恐怕都不是他思考的问题,估计怎么“变”才是导致舒先生夜不能寐的关键。

中国画的发展从古到今一直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从顾恺之到陆探微,到吴道子,到荆、关、董、巨,到李成、范宽,到元四家、明四家,到清代四王、四僧以及近代的名家大师,他们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高峰,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进程。而当代中国画在多元文化的参与下,显得更为活跃,更具包容性,一方面有自信正视受“挤压”的不可逆转地社会发展因素,一方面也显示出其最具民族性格的勃勃生机的发展空间

正好打破了自我感觉良好,固步自封妨的陈旧观念,呈现出了具有时代特征、丰富多彩的现代中国画风格面貌,有的画家善于用水用墨,有的画家善于用色,如台湾的刘国松、西安的李世南精于用水用墨,中央美术学院郭怡棕先生则是开启当代大花鸟时代的用色大家,而舒湘汉先生则以其虔诚勤奋的执着和敏锐的天赋,将中国画传统的灵魂性元素“线”重新激活,在当代大中国画时代,用自己的作品来证明,历史无法撼动“线”在中国画语言构成中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地位的事实,舒湘汉先生不愧为当代靠作品说话,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中国画人物画家。

2013年,画家杜玉曦创作了一幅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画作《相约太空》,将神话中的仙女飞天与中国航天英雄在太空相逢的美好愿望,做了梦幻般的展现。

而这个画面8年后,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二次出仓,杜玉曦看着视频中太空发回的真实图景大吃一惊:太像了!

杜玉曦十分激动。

年逾八旬的杜玉曦不无感慨地介绍说:这幅作品缘于2008年“神州七号”载人飞船第三次飞向太空后宇航员出舱太空行走的场景。他说:“我当时就浮想联翩。想到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几千年前就有飞向蓝天、飞向太空、飞向月球的梦想,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传说中的嫦娥,都是这一梦想的美丽憧憬。”

画家的敏感让杜玉曦脑中迅速生出画面——宇航员、飞天,在太空中相约、相逢、相见。用画面把中华航天人将梦想变为现实的壮举表现出来,于是《相约太空》的构思成型了。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杜玉曦习惯性地将思维向中国文化经典延伸,他发现,中国古典文化艺术传统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例子不胜枚举。《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文学作品中脍炙人口的《西游记》等等,早已将天上人间融为一体。这个构思与考量结果,让杜玉曦兴奋不已。

杜玉曦在收集了大批的航天资料之后,又专程去甘肃敦煌航天基地,看敦煌壁画,体验大漠风土人情,感受航天城航天人的风采。之后,才进入画面的构图及创作。

经过两年之久的反复推敲、修改和艰苦创作,这幅“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才告完成。凭借多年的创作经验,他能切实地感觉到,这次创作有种从现实主义绘画桎梏中突然跳出的快感,有种苦求多年而不得的创作状态突然升华的快感。某种意义上,对于杜玉曦来说,不啻为数年坚守民族化艺术创作观念的一次跨越。

2014年7月,画作在山西省第十六届美展展出,迅速得到业界专家与同行们的肯定——

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说:“作品构思巧妙,绘制严谨,颜色响亮,这个题材选得好!把神话与现实融合在了一起!”

尼玛卓仁先生说:“作品题材重大,主题突出,手法新颖,画面新鲜。”

如今,这幅画的创作完成又过去几年。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开启了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让人不由地再次想到中国绘画中的飞天!从发回来的图像看,很多场景与杜玉曦的《相约在太空》画面异曲同工。无异于艺术的想象与科学梦想的一次伟大碰撞!因而杜玉曦的这幅画作重又进入人们视线。

对此,杜玉曦有种无已言说的激动与兴奋。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能够与人类文明的 历史 进程偶合,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能让艺术家快慰的事情么?

(杜玉曦,国家一级美术师。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荣获国务院特殊贡献政府津贴。作品47件39次入选全国美展、全国工笔画大展等国家级美展,52件作品曾入选“世界华人书画展”“亚洲国际水墨大展”“日本友好都市绘画展”“中国八届美展优秀作品德国展”“中国现代工笔画美国旧金山展”等多个国际性画展。42件作品获奖,11件获国家级奖,其中《朱总司令和儿童》获第六届全国美展年画铜奖,《田园青青》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多件作品被国内外机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395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