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女娲的古代神话传说:
女娲造人
传说,某一天,她经过黄河的河畔,想起开天开辟以来,创造了山川湖海、飞禽走兽,改变原本一遍寂静的世界。
但是,女娲总觉得这世界还是缺了点甚么,但又一时想不起是些甚么。当她低头沉思,看到黄河河水里自己的倒影时,顿时恍然大悟。
原来世界上还缺少了像自己这样的人。于是,女娲就参照自己的外貌用黄河的泥土捏制了泥人,再施加神力,泥人便变成了人类。
女娲高媒
女娲造了女人和男人,女娲想它们是人,总会有死的一天。死了怎么办再做一批太麻烦了。于是女娲去求上苍,安排男婚女嫁,并使人们结合,于是有了婚姻,故又被视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之神。
女娲补天
根据《淮南子·览冥训》等典籍记载远古时代,四根天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
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扩展资料:
天地开辟以后,半蛇女神女娲创造人类,每当妖魔肆虐,都挺身拯救万民。有一回,人不敬天招惹天怒;天帝遣诸凶星、恶神下凡兹扰四方,又令共工发天河之水淹灭神州。
四方诸神纷纷避走天界,唯女娲独留人间,力阻诸诸神魔贻害人间。女娲身披红衣,手持蛇杖奔走四方,杀共工止洪水,斩玄龟补天柱,降青龙伏白虎,逐凶星除恶神,终而四方平复。
天帝恼怒,愤而断建木之丘,绝通天之梯。从此,女娲及诸凶星,再也无法回到天界。千百年后,四方神州的百姓。
未再遭受神魔们的迫害,人们已经淡忘了这位女神的存在,但是,这位半蛇女蛇的传说,仍然在南方的苗族之中流传着。
—女娲
01
《故乡的原风景》是世界著名陶笛大师宗次郎先生的一首名曲,空灵而悠扬。曲子的创作,源自宗次郎先生曾居住过的,一个有着美丽、自然田园风光的山谷小村庄,传递了宗次郎对自然风光与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感怀。
每个人听《故乡的原风景》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我第一次听这首曲子大概七八岁,是看古天乐版《神雕侠侣》,小龙女纵身跳崖的一瞬。小小的我,听到这样悲伤的音乐,心中竟萌生起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泪流满面的样子把妈妈吓了一跳。
后来,很多年再也没有听到了,直到我高三那年。
那一次,我数学模拟考了37分,老师趁上课将我叫到办公室,她说:“你这不行啊,这样下去连二本线都上不了”。感觉到周围老师的目光,我羞愧万分,自尊心极强的我拿着卷子返回班里。
那天,天气极度寒冷,窗外正飘着鹅毛大雪。同学们都冷的紧缩着脖子,神情凝重地看着刚发下来的物理模拟试卷,已经下课了,却无人到外面阳台上透透气。
我心情沮丧地回到座位上,19分,看着物理试卷上老师写下的分数,红色的19!
青春期的我,敏感脆弱,又充满理想和斗志。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我赶紧走出教室,站在阳台上任泪水恣意流淌。
漫天飞舞着大片的雪花,我孤寂地站在阳台上,伸手去接稍纵即逝的雪片。此时,校园广播里响起了一首空灵的音乐,一瞬间我泪如雨下,却又感觉充满力量。
正是那首《故乡的原风景》,而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是首什么曲子。
如今,回想起那些青涩敏感的岁月,我满满的感动,怀念以前的一些人,一些事。我们都经历了高考的洗礼,那样的年月,虽然充实,却不想再经历一次。多少次梦回考场,我紧张地满头大汗,一道题都不会答。
那往后的时光里,我总能在心里惦起这首震撼我心的曲子,每每想起便生出一种无以名状的忧伤与洒脱来。
而曲子的名字,还是不得而知。
02
2013年,我和同学去湘西调研。深山里的苗寨,古朴静谧。远处的茶山,郁郁葱葱。
我们到了一个寨子,一半房屋有被大火烧过的痕迹。一问才知,是一年春节期间起了火。木质的房屋很快烧了起来,来不及抢救的房屋就变成了这样。
寨子里很少见到年轻人,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老年人和小孩子。一个月里,偶尔接一两个旅游团,大家来了也是匆匆看几眼吊脚楼,在茶山上的农庄吃顿饭便离开了。
沿着蜿蜒的山路,我们来到了一处吊脚楼。吊脚楼里住着一位苗族老奶奶,她穿着苗族的刺绣服饰,头上包着青布,独自一人坐在门前,双手搭在膝盖上。
我一下子想起了**《那人那山那狗》中的场景,那位盲人老奶奶就是这样天天坐在门口等孙儿的来信。
我上前想和老奶奶攀谈,不料老奶奶只会说一些苗话和部分湘西方言,而我都听不懂。同来的龙老师是当地人,他充当翻译。
他们说随着时间的脚步,苗语和湘西方言慢慢融合混用,而每个地方的苗话也不尽相同,龙老师也只能用某些混合了苗语的方言跟她交流。
交谈中,大概了解到老奶奶的家人全都搬到了城里,她为了守自己跟已过世老伴儿的家,坚持留在寨子里。末了,老奶奶为我们唱了一首歌,尽管我完全听不懂歌词,但是从那哀伤的调子里,透出了一股淡淡的哀愁。
后来,龙老师说,那首歌是唱对故乡的留恋。
要离开时,我竟忍不住落泪了,想着老奶奶少小离开故乡,嫁到这个寨子里。老伴儿去世后她又一个人在这深山里坚守,年轻人都不再讲苗话,她想要说什么,又有谁能听明白,又有谁愿意听呢?能听懂的、愿意听的人,都远在故乡里,而她的故乡恐怕早已物是人非了,我想她的内心是很孤寂的吧。
在逛苗寨时,我的心里总是能响起这首熟悉的曲子,尤其在听到老奶奶的歌以后更甚。
调研结束后,我们一起去了美丽的凤凰古城。在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我竟听到了这首一直魂牵梦绕的曲子。
循着悠扬的陶笛声,我来到了一家专门制作陶笛的小店。正在吹陶笛的是位小伙子,穿着洁白的衬衫,眉清目秀。等他吹完整支曲,我鼓起勇气上去跟他攀谈,一问才知,让我魂牵梦萦多少年的曲子正是《故乡的原风景》。
03
从此,这首《故乡的原风景》永远存在我的手机音乐里。独自一人外出求学时,多少个痛哭的夜晚,伴着这支曲子,想起故乡的人和事,慢慢从破碎的心情里恢复。第二天,又整装待发。
有一次,半夜十一点多,我和他吵架。那边一开始耐心的哄我,到最后直接挂了电话。我一时愕然,心痛的像拿针扎了一下。
不甘心,又打过去,我告诉他:我要去喝酒。
在一起久了,我清楚地知道,对付他要用什么方式。
可对方更清楚我是什么样的人,一反往常,他听到这样的话并没有多跟我说什么,而是冷冷的一句:随便,我要休息了,明天还要上班。便又挂断了电话。
再打过去,关机。
我打了几遍都是关机后,彻底崩溃了。想想自己的没出息,现在竟沦落到被人挂电话和关机。
想起白天跟父母通电话,老夫妻俩又闹矛盾,轮流跟我哭诉,我劝着劝着自己也痛哭流涕。
心里难过极了,多想拨通父亲的电话,告诉他我现在好辛苦,我根本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强大,我搞不定很多事情。
可是,我不忍打扰正在梦乡的他。
人,总是有很多无奈。
鬼使神差地推开楼道的窗户,刺骨的寒风钻了进来,我打着哆嗦,跳上宽宽的窗台。
趴在窗台上,向下看去,黑漆漆的夜。
看着学校周边的万家灯火,全不属于我,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世界抛弃了。
我向空中大喊了两句:妈妈,妈妈,你来看看我啊!
喊出后,我暗自吃惊自己竟然想到了母亲。
想起此时的母亲,定在睡梦中安然,我怎能在下一秒中将她抛进永生永世不得脱身的痛苦深渊呢?
想到这一点,我失声痛哭。
从窗台上下来,坐在黑黑的楼道里的台阶上,打开手机音乐,听着这首《故乡的原风景》默默流泪。
一会儿功夫,我所在楼道的门忽然被人推开,我赶紧关了音乐,竖耳倾听。
此时已是深夜十二点,我们这栋楼的两边楼道都特别隔音,不会是其他寝室的人听到我的哭声过来,而且楼道离电梯口又远,所以一般没有什么人会来。估计也是跟男朋友打电话的。
我正准备起身离开,却听进来的人焦急地问我:“同学,刚才有位女孩坐在窗台上哭,你见到她了吗”?问话的是位男中音。
我一下子有点不好意思,带着哭过的鼻音,头也没回地回答:“没有,我才过来”。
男中音听到我的回答,犹豫了几秒,又立刻“噔噔噔”地往上一层跑去。我舒了一口气,真怕他揪着我不放,再问东问西的。
听着他焦急地爬楼,我心里忽然涌出几许愧疚来。
他跑到了上一层,许是明白了什么。又噔噔噔地下来,这回,我看清了他斜挎着一个背包,身形矫健。
他慢慢地走到我坐的台阶这边,经过我,又向下走了几步。
我以为他又要到下一层中去寻找,谁知他停了下来,转身从包里掏出一块巧克力,递给我说:“同学,你要是见到了那个女孩子,请你把这巧克力转交给她,告诉她,好好睡一觉,明天就什么都好了”。
说完,他顺着楼梯一路“噔噔噔”地走了。
看着他送的巧克力,我的心溢出了一种温暖。
寒冬的北京,异常寒冷的午夜,一个陌生人,我甚至都没看清他长什么样,带着他对这个世界满满的善意,来到了我的身边。
那一刻,我心里对着自己默念:生命生生不息,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
吸了吸鼻子,我对着远方说:明天本姑娘又是一条好汉!
04
人们说,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
故乡是我们的童年,承载着我们最温暖的梦。
我曾一度以为要想到达远方就要忘记故乡,因为人生总要经历无数个痛哭的深夜,体会没有温暖的现实,我们才能学会成长,慢慢坚强。
如今,才发现回不去的故乡,一直在给我们力量,悄悄伴随我们成长。
柳州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柳州是中国西部区域性交通枢纽,是沟通中国西南与中南、华东、华南地区的铁路中枢。柳州是中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境内有多条国道和高速公路交汇,公路运输3--4小时可达北部湾海岸港口。柳州是国家一类口岸,柳江航运可直达香港、澳门。柳州的白莲机场达到国家4D级标准,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等航线。柳州距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仅需一个半小时车程。
沙田柚
沙田柚素有“果中珍品”、“天然罐头”之美称。在柳州历史悠久,约二百多年。沙田柚形如梨形或葫芦形,果面橙**,果顶呈“金钱底”状。果实可食部分46%,果汁含量33%,含糖1450%,含酸量046%,可溶性固形物16%,维生素C1229mg/100mg,果实耐贮存,经贮2-3月后果实肉变软,口味甘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主要产于我市融水苗族自治县。
金 桔
是柳州传统特产水果,它具有“长寿果”的美称。金桔果实呈椭圆形或卵状,皮橙**或金**,光滑有光泽,果皮甘香,果实甘甜,含有人体所需的糖、酸、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可作水果,也可入药,有消气化痰、生津止渴、除臭消炎之功效。金桔除可供食用外,还可加工成桔饼、柑糖、果酱、果酒、蜜饯、罐头等,远销东南亚各国。主要产于我市融安县。
香 菇
香菇多产于柳州地区融水、三江、金秀等地,其中融水香菇年产量高达两万公斤,而金秀的“瑶山香菇”,融水的“怀宝香菇”则久负盛名,是传统名特产品。香菇不仅味美,而且有降低血压、防止胆固醇增多的功能,一直畅销广西区内外,供不应求。
云片糕
云片糕是广西的名特产品,清乾隆年间便有生产,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优质的云片糕25片一扎,用手一甩,可成扇形张开。又因其糖油充足,用火点燃可完全燃烧。其制作选料讲究,精工制作,能保持细腻柔软,雪白芳香,撕下一片片似云彩一样,故而得名。云片糕以其雪白、软、香甜及传统独特风味,赢得海内外朋友的喜爱和欢迎。
绞股蓝
又名甘茶蔓、七叶胆、仙草。广西金秀大瑶山生产的绞股蓝被誉之为“绞股蓝之王”和“南方人参”。经医药工作者研究发现绞股蓝含有五十多种皂甙、甘茶蔓糖甙、糖类、维生素以及十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目前上市的绞股蓝产品有绞股蓝茶、绞股蓝晶、绞股蓝露和绞股蓝冲饮等系列保健品。
双季玉藕
主要产于柳江县百朋镇,春秋两季均可栽培,表皮粉白色,肉厚节间短圆,熟食质粉易烂。
头菜
是柳江县里雍镇的传统名优特产,曾是古代宫廷贡品,里雍头菜经里雍镇农民特制,具有独特风味,香味浓郁,口感好,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碰柑
又名芦柑,果皮松而易剥,果实品质佳,味甜脆,耐贮藏,产量高,主要产于我市红星园艺场、郊区石碑坪镇。
大红柑
外观艳丽,味甜而清,香味浓郁,果实偏圆形,果皮橙**,有光泽,肉汁嫩,耐贮运,主要产于市鹧鸪江园艺场。
甜竹笋
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及维生素等营养成份,加工品有清水笋、笋干、笋丝等,可采用烤、炒、焖等不同的烹调食用方法,味香口感好。
八婆豆腐
是柳州市豆制品公司的传统加工产品,采取广西优质黄豆,调味及纯净柳江河水,经过严密的技术制作,真空包装而成,是区内外名优绿色食品之一,具有色、香、味为一体独特风味,可素食或拌肉食。
编辑本段风味美食
粉面类
柳州螺蛳粉——螺蛳粉具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风味,位居柳州风味小吃之首,它由柳州特有的软滑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笋、木耳、花生、油炸腐竹、黄花菜、鲜嫩青菜等配料及浓郁适度的酸辣味和煮烂螺蛳的汤水调合而成,因有奇特鲜美的螺蛳汤,使人吃一想二。另外还有融水滤粉、桂林米粉、煎饺、馒头、小笼包、豆沙包、花卷、香肠卷、水晶包、叉烧包、叉烧凉拌粉、牛腩酸笋粉、鲜肉煮粉、家乡饼、鲜肉米饺、鲜肉卷粉、老龙面、双冬水饺、冬茹云吞、油炸水饺
糕品类
椰蓉软糯糕、莲蓉水晶饼、新骑士橙角、凉糕、琼脂粉、鸡蛋糕
油品类
水油堆、灯盏馍、油炸面包、香麻炸炊枣、蜂巢炸芋角、油炸芋头盒、香脆豆沙饼、蛋皮春卷、冰花凤凰球、油炸西多士、脆皮麻蓉堆、脆皮油堆、冰花拌沙堆、虾威水角
甜品类
果脯八宝饭、椰茸球、蒸饼、碗仔粑、豆浆、绿豆粥、甜玉米、甜银耳汤、玉米粥、清补凉、凉粉。
杂食类
糯米球、酿豆腐、酿冬菇、腐竹肉丸、牛鲜子、椰茸蟹王角、螺蛳、露水汤圆、四味珍珠包、荷叶棕、蛋黄连蓉包、香肠花卷、鸡球大包、传统艾粑粑、鲜明水晶包、龙城马打滚、龙城豆粉馍
民族风味
辣椒骨、蒸棕、马蹄糕、茶叶饭、蒸叶糕、柳州牛腩萝卜汤、牛肉串、凉拌粉、红油螺蛳、鸡丝柚皮、侗乡肉串、龙城烧蔗、豆腐酿、煮乳狗、竹串虾、白切鸡、糟香肥肠、酸鱼、酸肉、淮杞炖骨髓、侗族打油茶、酿辣椒、狮子头肉丸
说起柳州女人来,就会想这样一句歌词:“黄杨扁担闪悠悠,挑担白米下柳州,人人都说柳州的姑娘好,柳州的姑娘会梳头”这曲《黄杨扁担》的整体歌词表达了对柳州的悠悠眷恋之情,柳州的妙龄女郎让人向往、陶醉和流连。这首民谣从邻省传唱到全国,于是人们对柳州女人便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会梳头”,好一个温婉的形象啊!其实这只是柳州女人古典美的一面,现代的柳州女人更多的是:在路边小摊,猛吞螺丝粉,直吃得满头大汗,未了立起身来,大喝一声:“我diao !”。
柳州女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尖”(坚)。她们大约身高1。60米左右,拥有两广人特有的五官轮廓,体态袅娜、曲线优美,新潮、前卫、亮丽。即有现代女性的性感、干练、聪慧,又有东方女性的秀气、美巧、大方。打扮入时,各种款式的服饰,各种颜色的口红,各种造型的发式,总是搭配得很到位。她们对时尚变化的嗅觉极灵敏,“上周广州才流行的款式,这星期柳州街头巷尾就随处可见了。”她们善于“拿来”,并且融入自己的创意和匠心,以表现个性,具体表现在敢穿,不怕出格。无论是胡里花俏,还是标新立异的时装,如露脐装、露肚装和现在流行的低腰露股装,她们都能旁若无人地穿着招摇过市,人人宛如行起艺术大师,走在街头仿佛一幅赏心悦目的油画。
柳州女人的美丽中略带有几份野性。记得我大学毕业时去储蓄所实习,有一女同事穿着厚厚的牛仔裙,让我奇怪的是裙腰开了个洞,把性感的肚脐眼露出来,我迷不解地问为何?这女孩子竟数落我:没见过大蛇屙屎?这叫第三只眼看世界。在柳州街头,时常会看到时尚女子手拿一把烤猪鞭或狗鞭肉,边咬边走,这般野性的时尚,是在精致的上海或小家碧玉的杭州女人身上所不能领略的。入夜,柳州五角星人流开始汇聚,大把大把的柳腰晃动着,她们往往用稀薄的服饰把胸部勾勒得很好,屁股一律是绷得紧紧的,只要有音乐,就有浪形放骸。柳州的酒吧,女人往往比男人多,而且比男人热辣。柳州女人喝酒很豪爽,常常边喝边跟你猜拳,不分三六九等,大学毕业的女生也如此,端杯时,还来句“我X你X!”。
说话也野,柳州方言的犀利、简约,给她们运用起来一刀见血,很少有回旋的余地。加了说明亲疏或仇恨的程度或增加语气,她们几乎说每句话都喜欢加点“粗”,对不喜欢的人张口就是“废话”“人渣。”
以上只是柳州女人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柳州女人强悍冷峻、有心计,办事细心、踏实、稳健,不报拖泥带水。柳州女人敢闯、能吃苦、有主见、有事业心是出了名的。在市里各大商场,甚至一些影楼、花店、超市、服装店、娱乐场所等,许多老板都是柳州女人。她们那种与生俱来的小蛮性情,如:性烈、果断、干练是做生意的好性格。柳州女人很会做生意,在往广州的车上,经常会碰到背着大包小包进货的柳州女人,赶早摸黑的,有的一个星期跑四次。柳州女人的独立性很强,很少有膀大款的,过寄生的生活思想,总是忙着做事件,总有一股不负输的劲。如江佩珍,这个貌不惊人的柳州女人,书写了一个从工人到全国十大女企业家的传奇;又如花红药业的厂长韦飞燕,硬是把一个面临倒闭的国有小工厂搞成一个年利税上亿的业内大集团。在柳州,像这种白手起家,凭着一股子干劲的女个体户、女企业主比比皆是。
尽管柳州女人言语利、风姿态卓约、作风泼辣,但内蕴却柔情似水。柳州女人对情感很执着,较专一,不随便。若不是喜欢,就是对方有金山银山,她也会弃如草芥。只要自己喜欢,即便对方身陷囵圄,她也会一往情深,但若对方不喜欢她,她会猛烈地追求,且在追求的方法上很邪门。有一漂亮柳妹爱上了我的一个来柳做生意的北方同学,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同学并不喜欢她。这柳妹也不气馁,不顾一切地追,为他做饭、洗衣、擦地板,最后与他发生了关系就消失了。我同学正庆幸着。未料半年后,这柳妹挺了个大肚子来找他,开口就说:我怀上你的孩子了,你看着办了。我同学只好和她结了婚。说也奇怪,他们夫妻俩的关系好得不得了,很让我们同学惊叹。
(柳州女人美丽、大方、好强、蛮野、邪门,集这几个词于一身的女人只能用“妖”来形容了。柳州女人确实有点妖。)
柳州的美食主要汇集在市中心的青云美食城,很多柳州人说怀念以前的老青云,现在的青云味道没有以前的好了我没有尝试过老青云的味道进到里面感觉和南宁中山路的差不多,人很多,人气很旺但是环境没有中山路好它是在立交桥的,看不到天,只有天花板因为这个原因,空气很不好 除了柳州螺丝粉还有很多小吃其实我觉得在信息极为发达的现在各地的小吃都差不多的南北交汇,似乎失去了本来的特色我认为,真正的本地小吃,就是前面的卤味总汇了在柳州,每家粉店都有,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个螺丝鸭脚
素净大方的基诺族穿着
基诺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纺织的衣裳布与裙子布缝制,衣裙上的花纹图案,在织布时就作过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织出来的图案均在织布时织在布上。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传统的服装,以白色和黑色为基本色调,因纺织工艺落后,所织棉布缺乏紧密、光滑之感,近似麻布。基诺族酷爱刺绣花纹图案,无认男装女装都爱用横、直彩条和几何形图案装饰。男子上衣是无领、无扣的对襟衫,用织有纵横交错的彩色条格白布缝制。上衣的胸部以上部分强有彩色条格,横向彩条色彩斑斓,极为显眼。衣服背部中央乡中有一个6寸见方的图案,四周配有放射性线条,开如一朵葵花。但又有太阳放光之状。基诺语称这一图案为“波罗阿波”,有太阳花与月亮花之意。衣襟边沿、袖根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都镶有数道术为显眼的横向彩条。白底上衣,被特意织上的图案和红、黄、蓝、黑相间的彩条装饰成一件色彩鲜明的花衣。
男裤为阔裆肥裤管白裤,裤脚边沿同样镶有横向红、黑、白三色相间彩条。宽大的裤腰两侧各开一道3寸长的口子,缝有一块四方形黑布。白裤在腹前打折,用缀有彩色缨穗的腰带扎系于腰部。男子头上蓄有三撮长发,用1米多长的黑色头巾包头。小腿上缠有裹脚布。男子衣服厚实宽松,穿在身上,增强了男人的壮实、强悍英姿。女子用织有彩条,再加绣图案的布片束胸。上衣色调多为青色、黑色、无领、对襟,着意用红、黄、黑、白彩色横条装饰衣襟边沿和衣袖手旁观。但凡女子,老幼均系长及膝盖,上端白、下端黑的开合围裙,裙沿上镶红条作饰,于腹前开合系于腰间。成年女子头戴织有纵向彩条的尖顶三角形白布帽,两侧帽角下垂披于肩头,额头部位的帽沿外翻,开若一保尖顶白色筲箕扣在后脑勺上。未婚女好挽发于脑后,已婚妇女挽发于胶额上方。女子着装,简朴中透出素雅,使基诺族姑娘显得楚楚动人。
基诺族服装的鲜明特点是用彩条装饰袖管和衣襟边沿及后背。人们以彩条饰衣,据说与天上彩虹有关。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基诺族男女死相恋难分难舍。一个穷凶极恶的富家公子见那姑娘美丽无比,顿生歹意,用计抢走姑娘,逼其成婚。姑娘不从,被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她的恋人历尽万苦千辛,救出姑娘。俩人逃离虎口不处,富家公子带人追来,年轻伙子腿中数箭,倒在地上。大灾临头多时,天空中出现了几道彩虹缠住这对恋人,放出七彩光芒逼退了富家公子,一对恋人在彩虹环绕之中腾空而起,升上空中……。因此后人在缝制衣服时,便用彩条暗寓彩虹,以求吉祥免灾。
2昆明民风民俗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僳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汇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纯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 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昆曲、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3 布依族的家教 家教,是老一辈对晚辈传教自己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方式,也可称家训。布依族认为:“家教不严;祸害子孙。”
布依族人民礼貌好客、俭朴恭谦、尊老爱幼、扶善治恶,是老一辈严于律己的身教和苦口婆心的言教培育出来的。布依老人常自勉:“族旺家兴全靠人,树大叶茂全靠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布依人入学读书的极少,从生到死,都是生活在家族的范围内。所以,布依族的家庭是终其子女一生的教育基地,家教是终身的教育方式。
布依族的家教,从幼年时代就开始抓起。“小小不扳,大了压弯”、“不教不说,观世堕落”,这是老人告诫年轻父母的话。年轻父母总是按老一辈传下来的行为规范,以慈爱的态度尽量用身教让孩子潜移默化,不让孩子染上骄、懒、贪的坏习。他们教育儿童.“担子要捆紧,做事要懂礼”、“憨人不读书,读书人不憨”、“灵人争时间,憨人混光阴”、“廊糖水滴旧窝,后辈跟着前辈学。”
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教育,重在如何做人。如:“好吃莫多吃,伶言莫说尽”、“父母留浅吃浅,不要抢人吃;父母留深吃深,不要坑人吃”、“相交要直言直语,做事要礼仪在先”、“寨邻有难多帮衬,自家天塌众人撑”、“正道之财不嫌多,不义之财莫沾摸”、“憨人要多顾,灵人可少助”等等。
传统的布依族家庭实行家长制,年最老者为长。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人家很多,给家教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对布依族中在外做事或当官的人,老人的告诫语言有:“为官宦要识文化,做官要碴王法”、“河清能见底,官清能见心”、“当官不知足,目间百姓哭”。……
布依族有着世世代代的家教传统。新娘出嫁时,其母要唱《临嫁训女》教育新娘“……天上老天是大家的天,父母是自家的天,好吃的东西要留给公婆,你不留人家说你木懂礼。……”
布依族老人病危临终时,寨中有名望的长者要替代病危老人向其子女唱《遗训歌》。训诫后人对老人的遗产“弟兄互相分……姊妹互相分,心窄不要吵架,心恨也不要打架,免得在老人面前丢脸,也免得在朋友面前丢脸。”
大家庭生活,常使晚辈亲眼目睹老人的所做所为,家长常以身作则,为下一代树立榜样。老人的失误,又常要求下一进行弥补。这种不断完善的家教,利族利民,利国利家,世造就出大批优秀的布依儿女——罗平县钟山乡小德江村的李齐,从小受布依族家教的影响,勤劳纯朴,见义勇为。40年初曾带领青年向土豪劣绅进行清算斗争。加入游击队和党组织后,承担后勤工作,走村串寨,筹粮筹款。部队外出开辟新区时,他往往在部队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做好了安排部队食宿的准备,多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李家齐不幸身陷魔掌后,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坚强勇敢,最后被敌人割舌、剥皮、抽筋,壮烈牺牲。表现了一个布依族***员的高尚气节。
历任罗平县第八、九、十届副县长的布依族女儿熊秀芬,一生廉洁自律,生活简朴,工作认真,平易近人。当副县长时,分管干部人事工作,而爱人却是农民。熊虽对其丈夫情感甚深,但并没有因为自己手中有权而给丈夫安排工作。临终前,县上的几位负责人请她提出个人的要求。她只要求她死后,丧事一切从简。又问及她的丈夫、儿女需不需要什么照顾时,熊副县长沉默了一会,才回答:“我爱人是个老好人,在农村习惯了,勤脚快手的。县政府招待所杂事多,经常找临时工。在招待所忙的时节,请让他优先来招待所当当临时工吧。”
布依族的家教,是我国宝贵的道德遗产之一。当官者如能熟悉并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训,可免于陷下腐败罪恶的泥坑;为民者如能熟悉并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训,能使自己变成一个文明、善良的人。
4苗族民俗风情
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历史久远,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鬃”人。秦汉时主要居住在湘西、黔东一带,包括在“长沙、武陵变’或“五溪蛮”的名称之中,以后逐渐迁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区。还有认为是和远古的“九黎”有关。四川、贵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当做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败而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纪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迁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云南苗族人口907万,占中国苗族人口的122%。主要聚居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地区以及武定、禄劝等县。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民歌尤其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节(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欢聚一起踩鼓,跳芦笙舞,对歌抒情,寻求配偶,同时举行爬花杆、斗占比赛。苗族擅长渍麻织布、剌绣、蜡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蜡染、剌绣于一身,绚丽多姿。苗族主要从事家业。过去,狩猎是一项主要的副业,常用弓弩、火枪围猎猎物,实行“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间多神教和基督教。
1陕西:羊肉泡馍是陕西的风味美馆,尤以西安的最享盛名。它料重味醇,肉料汤浓,镆筋光滑,香气四溢,食后余味无穹,又有暖胃功能。羊肉泡馍古称“羊羹”,宋代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传说,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西周时 曾将“牛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据《宋书》记载, 南北朝时,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上牛羊羹这一绝味,武帝竞封为太官史,后又升为尚书光禄大夫。
2北京:春饼。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 这一习俗,可追朔到晋,而兴于唐。 还讲究吃和菜,就是用时令菜的心,如韭黄、菠黄等切丝,叫炒和菜。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春饼讲究将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具体讲,她至少包含以下十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神龙文化
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乡。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是因此而来。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河南发现的龙文物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最为正宗。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在形态上可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汉字文化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甲骨文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这里。
(三)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姓氏总数的38%,其所包含的人口则占到了今天汉族总人口的849%以上;在当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占57%;在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与部分源头在河南,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来,河南以“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到河南、朝觐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热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四)农耕文化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五)商业文化
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自古以来,中原地区就有比较自觉的商业意识,产生了中华商业文化的许多第一。商代的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也就是第一个用牛车拉着货物到远地去做生意,被奉为商业鼻祖。第一个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贡,是河南浚县人,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第一个热心公益事业而被后人称为商圣的范蠡,是南阳人,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之后,悄然引退,把才能用于经商。第一个爱国商人是新郑人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了秦师入侵,以自己的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秦军。此外,中原还产生了中国商业的许多第一。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时期的洛阳,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法规《质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新郑,以“城门之征”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商丘,第一个有战略思路的产业商人为东周时洛阳人白圭,第一个商业理论家是今商丘人计然,最早的商家诉讼条例发生在春秋时的郑国即今郑州,第一个重商理论的倡导者为西汉洛阳人桑弘羊,唐代洛阳城内的管理市场的“三市之长”是最早的“市长”。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时的汴京(今开封),当时人口达到150多万,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而欧洲最古老、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伦敦当时只有5万人。清代巩义的康百万家族,更是写下了“富过十二代、历经400年而不败”的商业神话。由此可见,中原商业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六)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河南淮阳一带演八卦,后来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在河南安阳羑里城监狱里写成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易经》。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动区域主要在河南。道家的老子和庄子都是河南人,他们分别在河南写成了影响深远的《道德经》和《庄子》。孔子是儒学的开山人物,虽然出生在山东,但太极八卦祖籍河南商丘,而且孔子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中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商鞅和申不害,都是河南人。此外,墨家的墨子、纵横家的苏秦和张仪、兵家的吴起以及杂家的吕不韦,也都是河南人。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原,以河南为中心向全国传播,并迅速成为有重要影响的思想流派,最终与儒家和道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内核。东汉王充在洛阳写成的《论衡》是一部唯物主义哲学巨著。南北朝时河南人范缜的《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少林僧人将儒、释、道三者相融合,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禅宗。洛阳人程颢、程颐开创的宋代理学,又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总的来看,中原思想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不仅隐含着“日新”的变革进取精神,而且也体现了友好共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七)科技文化
中原科技文化比较发达,具有内容的广博性、发明创造的实用性、历史发展的传承性等特点。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其冶铸技术和工艺不仅达到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水平,就连现代人也叹为观止。三门峡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铜柄铁剑,为目前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被誉为“华夏第一剑”。郑州发现的汉代冶铁高炉,为世界上最早的椭圆形高炉。东汉河南人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技术,较欧洲早1000余年。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现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驰名中外,钧瓷色彩缤纷,汝瓷古朴典雅,不仅都代表了历史上瓷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常言道,“家有财产万千,不如钧瓷一件”,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被誉为“科圣”的东汉太史令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年;创立的“浑天说”,比同时代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宇宙理论”先进得多。唐代河南人僧一行,不仅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时器,而且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恒星自行”的观点,他与同行们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子午线实测活动,因此而成为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里程碑。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发明的。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砩希依闲《家黄鸢灸晔厮辏毒酆ㄒ蚕硖炻字郑狈降厍诔τ谐越茸拥南八祝茸拥淖鞣ㄊ窍群兔妫妥志褪呛希唤茸拥慕群徒恍骋簦虾徒挥邢嗑壑猓秩「杲蛔又狻T谀戏接泄瓿阅旮獾南肮撸鹛鸬恼痴车哪旮猓笳餍乱荒晟钐鹈勖郏讲礁摺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