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自然也有着不同的方言。有的方言听起来非常的搞笑,充满了幽默感,令人忍俊不禁;有的方言则异常急促,外地人根本就跟不上他们的语速;还有一些方言则无比温柔,即使是吵架在外地人看来也充满了柔情。相信很多人都猜到了这种温柔的方言就是吴语。
吴语属于中国七大方言集合之一,现代吴语比官话有更多古音因素。并且继承了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以保留全部浊音为最主要特征。吴语的语音、语调等因素包含着江南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社会生产、风俗民情、语言习惯等,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人文历史源远流长。
我们现在所说的吴语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仍有接近一亿人在使用,曾经有个段子形容上海人是吵得再凶都不会动手。一句话不仅刻画了上海人的性格,还将吴语的柔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现在想要听最正宗的吴语一定要去苏州才行,这里的本地人都还保留着传统的语调。姑娘用吴语一开口,立马就融化了人心,如春风沐雨一般温暖。虽然这里的语调很柔和,但是因为它与普通话相差很大,所以仍是外地人很难听懂的一种方言。
来到苏州只欣赏当地的方言岂不是太遗憾了?毕竟这里是园林城市,又有太湖、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留园、周庄、虎丘、寒山寺等众多景点,不好好逛一下,怎么对得起自己?拙政园称得上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作,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这座建于正德初年的名园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在历史进程中曾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每一段故事都令人向往。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享誉天下的周庄有着“中国第一水乡”的称号,也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周庄的面积只有047平方公里,但是它的古建筑的密度却非常的高,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建筑有60%以上都是明清建筑。许多中外游客都不远万里前来打卡,追寻心中古建筑的踪迹。
唐代大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叶泊》使寒山寺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景点,至今仍有许多人在追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景色。这座始建于公园502年的寺庙,距今已有1500多年,古色古香的建筑仍散发着古韵,更是喧嚣的城市中留存下来的一方净土。听着柔情似水的吴侬软语,看着苏州的江南风情,一不留神就爱上了这里。用相机定格下每一个微笑,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
阿崩叫狗,越叫越走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6月13日10:03 南方都市报
粤讲粤俗
□何颖珊
这几年楼价升到“砰砰声”,官方跑出来大叫压市,或高呼楼价太高,有媒体称这只会“阿崩叫狗——越叫越走”。
阿崩在广州话的歇后语里曝光率极高,像阿崩咬狗虱、阿崩养猫、阿崩劏羊、阿崩买火石……关于阿崩的传闻也有很多,有说阿崩不是具体的一个人,是傻瓜的代名词,像“阿卯”、“阿寿”;有说阿崩就是“阿宾”,民谚里有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就是那“狗”不知“阿宾(崩)”的好心,以为要抓它,所以越叫它越跑得快。
其实阿崩是缺门牙或缺唇的人,并无贬义。因为阿崩说话和常人不同,声音奇怪,叫狗时,狗觉得异常,不敢向前;阿崩一焦急,又是大叫又是辅以动作,狗大惊,便跑开了。比喻做事方法不对头,往往事与愿违。
阿崩养猫——转性。有人解释,阿崩一直都是和狗联系起来的,所以如果他养猫,就是“转性”(改变喜好,改变品性)了。这样解释比较牵强。一般认为,阿崩的发音有点像猫叫。所谓“崩口人忌崩口碗”(有缺陷的人忌讳碰到类似的事物),所以阿崩不喜欢养猫,而他养猫,就像突然改变性情一样。
阿崩咬狗虱——唔死有牌慌。这个比较形象好玩。狗虱那么小,阿崩(这里是缺门牙)能咬中狗虱实在不是易事。如果咬不死,狗虱就会逃掉,到时就“有牌”担惊受怕了。说起“有牌”,这是个流传于古代的词。宋代官衙打鼓报时,报时的牌称为衙牌,又叫报牌。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为十二个时牌,“牌“就代表时期和时间。广州话的“有牌”就是有一段时间,不短的时光。
阿崩劏羊——咩都冇得咩。和养猫那个道理差不多,阿崩不喜欢听到羊的叫声,所以杀起羊来一刀搞定。可怜的羊连叫都不能叫。“咩”字既是拟声词也有诉苦和抗议的意思。形容不让人有投诉抗议的机会,只要说一下像“阿崩劏羊”,就很言简意赅了。
阿崩买火石——撠过先知,直译为买打火石必须先试一试。“撠”有卡住、猛力摩擦的意思,又有较量的意思。这里是双关,说要经过较量才分高低。可能阿崩牙齿参差,可以和火石一较高下,容易撠出火花,所以又拿阿崩开玩笑吧。
有趣的广州方言歇后语大全
阿崩养猫──转性
卖鱼佬──有声(腥)气
卖鲩鱼尾──搭嘴
细佬哥剃头──就快就快
肥佬着笠衫──几大就几大
神台猫屎──神憎鬼厌
南无佬跌落粪坑──无晒符
屎忽窟生疮──无眼睇
咸蛋滚汤──心都实晒
瓦檐狮子──叻到满
成吉思汗打仔——大汗耷细汗
阿茂整饼——无果样整果样
水瓜打狗——唔见紧桷
年三十晚谢灶──好做唔做
灶头抹布──咸湿
灶君上天──有果句讲果句
寿星公吊颈──嫌命长
陈年中草药──发烂渣
灶君跌落镬──精(蒸)神
阿崩叫狗──越叫越走
跪地喂猪母──睇钱份上
床底破柴──撞晒大板
老婆担遮──阴功(公)
投石落屎坑──激起公愤(恭粪)
火烧猪头──熟口熟面
天堂尿壶──全神贯注
老公泼扇──凄(妻)凉
撒路溪钱──吸引死人
黄皮树了哥──唔熟唔食
亚聋送殡──唔听你支死人笛
湿水棉花──无得弹
狗上瓦桁──有条路
十月芥菜──起晒心
肥婆坐屎塔──TUP TUP 撼
纸扎下巴──口轻轻
屎坑关刀──文(闻)又唔得,武(舞)又唔得
鼎湖上素──好斋
火烧旗杆──长叹(炭)
飞机打交──高斗
海底石斑──好瘀(鱼)
鸡食放光虫──心知肚明
山草药──up得就up
番鬼佬月饼──闷极(moon cake)
非洲和尚──乞(黑)人憎(僧)
潮州二胡──自己顾自己(gegegugege)
断柄锄头──无揸拿
猫儿洗面──系甘意
棺材铺拜神──想人死
蒸生瓜──神神地
阿兰嫁阿瑞——类斗类
无耳藤o急——靠托
屎坑关刀——无张利
神仙放屁——不同凡响
生虫拐杖——靠唔住
番薯跌落灶——该煨
老公泼扇——凄(妻)凉
和尚担遮——无法(发)无天
单眼仔睇老婆—— 一眼睇哂
水兵对水手——水斗水
阿兰嫁啊瑞——大家累斗累
周身刀——诱爬
隔年通胜——唔值钱
幡杆灯笼——照远唔照近
三元宫土地——锡(爱惜)身
陆文庭睇相——唔衰螺黎衰
白云山一担泥——眼阔肚窄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厨房阶砖——咸湿
秀才手巾——包书(输)
十月蔗头——甜到尾
风吹皇帝裤浪——孤鸠寒
倒挂腊鸭-油嘴滑舌
抬棺材甩裤-失礼死人
雷公劈豆腐-稳软的来虾
鱼片粥-岩岩熟
广东话俗语一 开片(打群架,动刀动武。) 擦鞋(拍马屁) 一身蚁(一身麻烦) 一镬泡(比喻一团糟糕) 一镬熟(比喻全部遭殃) 一担担(半斤八两,彼此彼此) 。
广州话,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方言之一。广义的广州方言又称“广府话”、“白话”,属粤语广府片,是粤语的代表方言,通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粤中、粤西及粤北部分地区,以及广西东南部。
狭义的广州方言指广州话,专指广州市区通行的粤语。广州方言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秦代以前,居住在广东、广西地区的是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包括壮、瑶、黎等。后秦始皇派兵戍守岭南,开始了早期汉语与百越语言融合的先声。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源源不断地迁徙岭南,促进了粤语的发展和定型。元明清以来,粤语的变化较小。
粤语,是广东话的代表,本地人多称为“白话”。粤语是全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方言,一种强势的方言。粤语主要通行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广西部分地区及港澳。此外,在美英加的华人大部分也是使用粤语。据估计,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口已有12亿。
水路——路程,包括陆路。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过去人们多搭船舟由水路往来,久而久之将所有水陆交通道路习惯称为“水路”。
水脚——旧时将水陆路费或运费称为“水脚”。
海——将流经广州的珠江称为“海”。广州人口语中的“海”,实指珠江,如“过海”即过江;“海皮”即江边。广州珠江南岸的城区称为“海珠”区。这大概与广州古代属海边滩涂有关。
雪——人造冰。广州地处亚热带,冬天气候温暖,长年无雪。广州人口语中的“雪”与真正自然中的雪无关,而是现在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人造冰”。如雪条(冰棒)、雪糕(冰淇淋)、雪柜(冰箱)、空调机中的雪种(冰种)、雪屐(旱冰鞋)、雪珠(冰雹)、雪藏(冰镇)、雪猪(整体冰冻猪肉)、雪死(植物受霜冻而死)、落雪水(冬天的北风小雨)等等。
冲凉——洗澡。原为天热时节用凉水冲淋身体以图凉快叫“冲凉”,进而延伸到冬天用热水洗澡也称“冲凉”。
河粉——用大米粉切蒸而成的粉条。这种粉条以广州沙河镇(现为沙河街)所制作的最为著名,因此被称为“沙河粉”,简称“河粉”,或单音“河”(如说“炒河”、“汤河”、“蒸河”等)。
经济、文化类 米路——搵:寻,找;米路:生路,活路,即谋生。大米是广东的主食,过去为了温饱(吃饭),要千方百计谋生,因此称“搵米路”。
食谷种——“谷种”是水稻的种子。“食谷种”即“吃老本”。
喉底——本领,能耐。原指粤曲演员的唱功。
古仔——故事,简称“古”。旧时读书人说的历史故事,称为“讲古”、“讲古仔”。
历史、风俗类 卖猪仔——被人出卖。源于20世纪初以前,许多贫苦青壮年被迫或被诱骗到国外做苦工,因为一签合同就被迫上船运走,失去人身自由,犹如卖猪仔。现在此词语已泛用,如明明买票搭这部分共汽车,后被“车主”转卖到另一部公共汽车,也称被“卖猪仔”。
金山客——北美洲华侨。“金山”指旧金山。有时也泛称
过番——出国谋生。
番客——华侨。
侨——洋气。
以上词汇是广东侨乡特有词汇。
红毛泥——水泥。广州人称西方人为“红毛”。又如“红毛贼”。因为水泥最初是从西方国家引进,故有此称。
化学——不耐用、不牢靠。过去对初现市场的赛璐珞因不经用就坏了。因此,凡对不耐用、不牢靠的东西和事情称为“化学”,如有人突然因病逝去,称“啊,化学!”
拍拖——谈恋爱。出源于拖轮并排地拖带客轮。情侣们并排挽手走路有如拖船。
避讳、意头话
润——动物的肝脏。广州人喜欢用水比喻钱财,如“油水”,所以忌讳“干”字,肝与干同音,因此便起了一个与干相对应的词“润”。
脷——舌头。因“舌”与“蚀”广州话同音,不吉。改称相对应的词为“利”,又创方言字“脷”。如“猪脷”、“牛脷”。现在还引申到人的舌头,也称“脷”。如医生诊病时,叫病人“伸条脷出来睇睇”。
猪红——猪血。猪血可吃,但血却可怕,因此隐去血字,称“红”。
通胜——通书。“书”与“输”同音,改用“胜”字。丝与输音近,故将蔬菜中的“丝瓜”改称为“胜瓜”。
吉——空。“空”与“凶”同音,改用“吉”字。“吉屋”即空屋,“吉身”即空身,“得个吉”即一场空,“空手而归”称为“吉手返来”。
此外,广州人还有“惜言如金”的习惯,许多词语在普通话中一般双音节的,而在广州话中则缩为单音节。如:
蟹——螃蟹。 蚁——蚂蚁。 眼——眼睛。 纽——纽扣。
相——相片。 明——明白。 睬——理睬。 尘——灰尘。
吓——吓唬。
还有许多词素前后位置不同于普通话,而与南方少数民族话相同,如:
欢喜——喜欢。 紧要——要紧。 鸡公——公鸡。
行先——先行。 挤拥——拥挤。 宵夜——夜宵。
经已——已经。 闹热——热闹。 齐整——整齐。
与普通话相比较,广州方言显得很特别,它的读音,发声等,都很不相同。
一 生活类方言
边个:谁。遮:指雨伞,如“边个咯遮?”即是说“谁的雨伞?”边度:哪里。送:菜,如说“边度买送?”即是说“哪里买菜?”冲凉:洗澡。行街:上(逛)街,如说“冲凉后再系行街”,即指:“洗澡后再去上街”。听日:明天,如“听日再系”,即是说“明日再去”。宜(而)家:现在,如“宜家唔得”,即是说:“现在没空”。蒙查查:迷糊不清,如“真系蒙查查”,即是说“真是稀里糊涂”。衫裤:衣服。冷衫:毛线衣。雪条:冰棍。雪柜:冰箱。雪屐:冰鞋。士担:邮票。唔好坐住:先别坐。你咪急住,听我讲埋先啦,即是说“你先别急,先听我(把话)讲完。”件衫我天日要着呷,你唔好收理住,即是说:那件衣服我明天要穿的,你先别收起来。你睇照书先,够钟我会叫你:你先看书,到时间我会叫你。公仔书好睇:连环画好看。打的啦:坐出租车吧。湿湿碎:微不足道、小意思。行好彩:走好运。一毫纸:一角钱。一文:一元钱。打交:打架。吓女仔:欺侮姑娘。马佬:猴子。
二 生产类方言炒更:业余时间作工赚钱。叹世界:享福。埋单:算帐,如“宜衣炒更牟钱赚,不如叹世界,听日埋单啦!”即“现在炒更没钱赚,不如享享福,明天算帐不干啦!”马佬仔;原意指猴子,喻指帮人跑腿者。打工仔:作工的人。炒鱿鱼:解雇。博佬:城里人对作工农民的噱谑称。返工:上班。马仔:给人跑腿者。透阵:休息一会。好改:很累。落班:下班。弊咯:糟糕。要揽条计仔至得:要想个办法才行。外江佬:外地人。
三 交往类方言
唔该晒:根据场景、事件,有时主要表示谢谢,有时表示对不起。唔系咩:不是吗?食晒:吃完了。请饮:请客吃饭。点卖:怎么卖。几钱一根:多少钱一斤。家嫂、新抱:媳妇。大少、二少…… :大儿子,二儿子……
。大少奶、二少奶……:大媳妇、二媳妇……。 姨奶:妾、小老婆。老爷:媳妇称之为家公。奶奶:媳妇称之为家婆。襟兄:连襟。姑妈:父之姐。姑姐:父之妹。饮胜:干杯。对唔住:对不起。我晒:我们。细佬仔:小孩。细仔、疏虾仔:婴儿。实定褒:谈恋爱吹了。墨鱼:对愚蠢人的戏称。鬼马:狡猾。硬颈:耿直。古气:迂腐。筋节:壮健。辘力:轻捷。
四 指代类方言人:个。畜:只。子:息,亦为仔,凡小东小西均称仔。良家少儿:亚官仔。奴仆:旧时称弟仔。家:一主。谷:一造。妇人怀孕:有欢喜。分娩后未满月:坐月。菲林:胶卷。波:球。
五 倒装句
你行先:你先走。今日冻过琴日:今天比昨天冷。
六 语言禁忌
避凶求吉 气死我,用“激生我”。笑死我,用“笑生我”,姓施,要说“姓胜”。空屋招租,说成“吉屋招租”。
功利目的 丝、输同音,故而称丝瓜为胜瓜。“干”字犯了输尽的忌讳,于是言谈中便将干改为“润”。猪肝称之为猪润,鸡肝称鸡润,豆腐干称豆腐润。旧时,广州商行为了发财、多进少支,忌说“支”字,长衣(长衫)读音为长支,于是改称“长进”。
哈哈,广州话好过隐架
中国国土面积大,名族多,方言也多。,我谈谈我的看法吧。
粤语是广东方言,但流行区域并不限定在广东省。在一衣带水的香港、澳门地区,粤语是普通百姓的最主要语言。而由于早期海外华人很大部分来自广东,粤语也成为当今海外华人及华人社区中“同声同气、同根同源”的一种文化现象。目前全球粤语使用人口大约有6700万人。
粤语普通话之争源起于7月初广州市政协就“加强亚运软环境建设”的一份提案。提案中说,考虑到亚运会期间会有大量外宾和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访,建议在本地电视台综合频道加大普通话播报时长,以便营造一个好的语言环境,让外地人更好地理解广州。然而,这样一个暂时延长普通话播报时长的提案,在瞬间便引发了一场影响波及粤语文化圈,甚至海内外的“粤普存废”之争。从广州街巷市民到各界文化名流纷纷卷入这场争论。
在市场一体化、人口结构急速变化的今天,多元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交流需要有畅通的交流语言,但另一方面,方言又是文化传承,尤其是独特的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粤普之争不仅反映了语言的主体化和多样化之争,也反映了社会急速变化中一体化和多元化的深层次矛盾。
一些专家指出,围绕粤普之争的讨论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这些争议将引领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进行深入思考。中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而在市场一体化、社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交融、冲突在所难免,如何保持文化的多元化和独特性急需引起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两者压根没有任何矛盾冲突,方言是我们地方文化,普通话是全国统一语言。
叼是骂人的意思,我叼你是广东省骂人的话语。
叼多数时候作为一种语气词,就是知道了什么事情感觉无所谓或是感觉不过如此而发出的感叹。
我叼你的话就是骂人的意思,类似于国骂的意思。
叼和我叼你可以说都是受不了台面的语言,书面语都不会用到这两个词。
粤语的起源分别有源自北方中原的雅语与源自楚国的楚语等说法。汉代至唐宋,中原人源源不断地迁徙岭南,促进了粤语的发展和定型。元明清以来,粤语的变化较小。
不过语言学家李新魁先生认为“粤语最早的源头,应该是楚人南迁、楚语南来所导致的结果”,今天粤语的语音面貌表现出了与隋唐汉语共同语十分接近的现象(李新魁《广东的方言》) 。
清代学者陈澧所著的《广州音说》论述广州方言的特点及其源流,陈澧认为广州方言的音调合于隋唐韵书《切韵》,因为“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州,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 。
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认为粤语是唐代国语 [39] 。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权威发音韵律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与现今的粤语高度吻合。
粤语是南方方言里面保留中古汉语成分较多的一种,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汉语普遍存在的入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