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总是直接跟情感体验相联系。因此,作文教学就情感诱发而言,尤为重要。
走进大自然,陶冶情感。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情感是伴随着认识活动而产生的。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正说明了情感对人的认识和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孩子们要带着情感认识周围的世界,必须走进大自然,对太阳、树木、花朵、云彩以及自然界各种各样的色彩和音乐进行了解,不仅用智慧,而且整个地用心灵来感知一切。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比赛、游览及其它有益的活动,努力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感。可组织春游或秋游活动,要求写《记一个游览活动》的作文;让学生观看一场紧张的球赛,要求写《记一次球赛》的作文。
细致观察,深刻认识,丰富情感。
学生只有在认真地观察、深刻地认识了客观事物后,才会使自己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写出一篇好文章。这正符合作文“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的道理。平时,学生对周围大量的人、物、事往往视而不见,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懂得如何去观察、认识事物。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应在观察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等,使学生的生活情趣更加高尚,生活的感受也会更加深刻,更加敏感。让他们的心灵与事物间搭起一座情感的桥梁,从而通向“为文始佳”的目的地。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作文难”是学生写作心理的一大障碍。指导小学生作文,不能采取硬性命题的做法。小学生情感丰富,善于想象,易受感染,必须调整小学生的作文心境。苏联教育家聂恰耶娃就主张,把作文训练同阅读、美术、音乐等学科联系起来,在带动学生情感的前提下,让他们摄取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因此,在指导习作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语言或借助电教手段,通过朗读、评论乐曲、看画面等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意境中去感受,去联想,从而使学生入境生情,浮想联翩,继而有感而发。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首先引导学生想象,在脑海里再现小女孩冻死街头的悲惨画面,引发情感。其次,通过朗读,传达这幅悲惨画面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情感又使浮现在学生脑海里的画面更鲜明,形象和情感相互起作用,把学生带进童话世界。最后,可让学生动笔写一篇《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封信》的作文,情感拨动了学生写作的笔头,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以情感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框架,揭示了作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抓住情感,才可获“文、道”之得,作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才能得以完成。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另外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也是如此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另外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而鲁迅《药》一文结尾一段: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心愿》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书之后,交代了“我”周围的环境以及“我”由花丛联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又如《穷人》一文中写道“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由此可知,桑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另外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则写出了人们的热心与善良
舒情和抒情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两种写作手法,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用处不同:抒情一般用于文章创作,表达情思,抒发情感;而舒情一般用于表达自己心情的意思。
2 定义不同:抒情是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而舒情是指让自己的情感得到释放。
总的来说,舒情和抒情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手法,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用法。舒情更侧重于表达个人心情,而抒情则更侧重于通过象征性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文章直接抒发思想感情,便于给予读者真情实感,使读者感觉亲切自然,如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引发读者的同感和共鸣。著名作家茹志娟说过:“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她的著名作品《白色的百合花》,就是用的直抒胸臆的写作方式。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我们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有些文章在记叙中参杂着议论和抒情,这些议论和抒情的句子往往就反映作者写作的目的。阅读时候,要重点体会和感悟这些句子,从中分析文章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珍珠泉»一文中,作者在描述珍珠泉的景色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这时我们就能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赞叹珍珠泉的美丽,更因美丽的珍珠泉在“我们村''而骄傲。 那么,我们就不难体会出这篇课文作者要表达的就是对故多的热爱之情 。
抓住文章题目
有些文章的题目掲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分析题目,再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就能够体会出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
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题目中的“爱”和“故乡”这两个词,可以让我们知道作者喜欢的杨梅是有区域性的。作者之所以喜欢杨梅是因为它来源于故乡。所以这篇文章表达的就是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抓往题目中的关键字,也是一种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简洁方法。
抓住中心
在一篇文章中,有的句子能直接反映作者的写作目的,成为“中心句”。
文章的中心句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有的在中间,还有的在文章中反复出现 。 阅读时,找到中心句,就能直接得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