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死不忘爱民的崇祯帝,究竟有多勤勉?

至死不忘爱民的崇祯帝,究竟有多勤勉?,第1张

1627年,立志要做一名优秀木匠的明熹宗在一次玩水中不幸溺水,留下了他心爱的木工事业,撒手去了。年仅十七岁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接过了大明朝这个烂摊子。

说烂摊子,也许不够准确,这时的大明朝已经是千疮百孔、病入膏育了。

首先,长期以来形成的魏忠贤和客氏的阉党集团已经尾大不掉,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利益格局已经形成”,要想破冰改革,必须出狠招、下毒手,从严从快从重刻出这团毒瘤。但何其之难!阉党势力遍布宇内,魏忠贤号称“九千岁”,干儿子不计其数,大好一个活人甚至被各地党徒立了“生祠”,面对这样一个有枪有人有理论的政治集团,年轻的皇帝怎么办

向东北看,这一时期后金政权经过萨尔浒大捷,已经成了气候。后金多次袭扰大明,在山海关和明朝展开拉锯战,把明朝政府打得焦头烂额,甚至绕道喜峰口直扑北京城,一跃取代蒙元成为明朝的心头之患。

更要命的是,崇祯皇帝倒了霉运,碰上了几百年不遇的旱灾蝗灾疫灾。这场大旱发生在1637-1643年,受灾范围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近五百年所未见,是一场能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一场特大旱灾。

在大旱初期,黄河流域就发生了人畜饥谨的现象。等到早区扩展到苏、皖等地,就有人尽相食的现象。到了1640-1641年,庄稼绝收,禾苗枯尽,但凡能吃的,什么树皮草木兽皮蚊蝇都被吃光了,道路上到处都是饿死的尸体。在甘肃大面积的早区,人们易子相食;陕西一带“木皮石面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吠,十亡八九”;河北、山东一带,饥民大量逃亡,许多村子早上还有炊烟,中午就人死火灭,无人村比比皆是……

旱灾倒也罢了,万历朝开始,一直到崇祯,中国又发生了大规模鼠疫。有关资料介绍,明代万历和崇祯的两次特大鼠疫中,华北三省至少死亡一千多万人。直到清末光绪年间,北京周围的人仍然能够回忆起这两场大规模疫情,可见当时祸之惨烈。

旱灾、蝗灾、鼠疫、战乱……这些倒霉字眼天天萦绕在崇祯的脑子里。为了筹集抵抗后金、抵抗灾情的银子,崇祯不得不加重赋税。但老百姓已经混到这份上了,还能给崇祯皇帝再掏出一个子来吗

没办法,饿得前胸贴后背的灾民没钱买馒头,也没钱给孩子买奶粉,更没钱给老婆买漂亮衣服,眼冒金星之际,还要忍受官家催粮催税的惊扰。委屈!窝火!满嘴都是口腔溃疡,一怒之下,拎着板砖反了!带头大哥,唤作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

大明朝的锦绣河山一片鸡飞狗跳,大明朝股份无限公司的文臣骨干员工不仅不思与国赴难,反而一个个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不是贪污救济款,就是克扣军晌,成天琢磨着怎么糊弄崇祯这个冤大头。

眼看着大明朝已经成了百足之虫僵而不死,被寄予厚望的崇祯皇帝,到底是不是回春圣手

朱由检临危受命,要拯救朱明王朝于危卵。他首先从当时最首要的政治任务—诛灭阉党入手来革新政治。

第一步,他以雷厉风行的手段清理了宦官魏忠贤和客氏的阉党二百六十人。动作之快,力度之大,让阉党瞠目结舌。第二步,还没等魏忠贤反应过来,就被贬到朱明王朝的发源地安徽凤阳去守陵了。第三步,看到魏忠贤真个赖在那里并不领会圣意悄悄自裁,朱由检也毫不客气地一纸文书宣布逮捕魏忠贤。老魏一看,他要是不死,小皇帝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没办法,自裁吧,这起码能保住全尸。随后魏忠贤捡了根绳子悬梁自尽了。也是,吃也吃够了喝也喝够了玩也玩够了,谁让他时运不济碰上了崇祯呢要说这崇祯皇帝真有股子斩草除根的劲。老魏上梁后,他命令将其尸体碟尸,也就是千刀万剐。可怜魏忠贤袅雄一世最后连一点小小的保住全尸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阉首已死,其他逆党更不在话下。有的被处死,有的被发配戍边,有的被投入大牢禁闭终身。另一头,崇祯也没闲着,他大力开展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运动。天启年间被阉党罢免的官员现在都官复原职,同时他三令五申禁绝朋党,严厉明令大臣不能结交宦官;同时对官员进行全面的考核,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赠尚方宝剑,将对满人作战、收复东北失地的历史重任全部委托给他。

这一切,朱由检做得干净利索、润物有声,赢得了朝野中外的一致好评,惊喜地称赞他“有圣人出”。(张溥《五人墓碑记》)

要知道朱由检当时只有十六岁。他在诛杀阉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精明干练、缜密心思和其实际年龄远远不符,可见崇祯的天资确有过人之处。面对危机四伏的朝政,他绞尽脑汁想办法。

只争朝夕,勤政不已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阉党能三下五除二除掉,其他那些老祖宗经年累月留下来的一团乱麻可怎么办那绝不是靠砍脑袋就能解决的。崇祯皇帝的眉头锁得更紧了,他更加勤奋刻苦了。

每次召开的皇帝专门学习会议(经筵)上,他都毕恭毕敬地像个三好学生一样倾听着,不带打半丁点磕睡的。他还经常突击性地召见大臣,一起研讨治国良策。

崇祯通宵达旦、只争朝夕地加班工作,把支撑明朝这间破房子的重任完全扛在自己瘦弱的肩上。有的史学家曾经考据过,崇祯皇帝每天睡眠时间甚至达不到两个小时,这样的日子几十年如一日。可惜那时候没有吉尼斯世界纪录,不然崇祯完全可以荣获“世界上睡得最少的皇帝”的荣誉称号。史书上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是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七月初九,也就是亡国之前两年,崇祯因为得了感冒,就没去早朝。这倒好,惹来内阁辅臣一顿数落说他不该因为些许小病就耽误国家大事。崇祯皇帝十分愧悔,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和对勇于批评的辅臣的褒奖,他还亲自题写诗文做了自我批评。

崇祯的勤奋甚至得到了他的敌人的赞誉—清朝人卞持编修的《明史·本记第二十四》言之凿凿,说他在位十七年间,不近声色,内宫里从没听到过管弦之声,大公鸡还没打鸣,年轻的君主就开始伏案疾书、批阅文件了。这样,不到二十岁时,年轻的皇帝就头发尽白,眼角布满了鱼尾纹。他对女色毫无兴趣,甚至没有时间来制造下一代,成为帝王史上的一大奇观。用功的皇帝人人喜欢,大家一致认为崇祯是整个大明朝甚至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勤政皇帝。

崇祯就这样熬过了他十七年的皇帝日子:事无巨细,什么都得他管,每天上朝,不是看大臣相互折腾吵架,就是自己和大臣们吵架;睡觉也难有安稳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噩耗惊喜,什么西方闯贼杀出大山了、南方献贼攻破铁城了、北方满人破城屠城了、自家祖坟让人刨了,等等,说崇祯吃嘛嘛不香可一点都不为过。

就这样,崇祯皇帝不像几十年不上朝、专爱修道炼丹的神宗,也不像到处游冶、寻花问柳的武宗。他励精图治,恨不得把一刻钟掰成五瓣使,才使气数将尽的明朝稍微有了一丝勤奋惕厉的气象,这不能不说是崇祯的一大功劳。

超级节俭,堪称楷模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从理论上说,举凡天下所有山川河流人口器物财货都属于皇帝,皇帝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们只有穷奢极欲的权力,没有省吃俭用的义务。可崇祯皇帝却是个十分典型的异类。

崇祯当上明朝的一把手没多久,就下令把边防驿站撤掉,减免了官府征税;还把在神宗朝就开始在宫廷里珍藏的绝对上等的辽参卖到市场上。光这一项就换回几万两银子满足国库急需;他命令即刻停止江南织造营运,让那些只是为了满足皇帝一人物欲的制造公司全部停止运转,极大地减少了浪费,也杜绝了宫闺奢靡之风。崇祯宫廷里的全部内努都省下来充当军铜,内府里的用品好多都被外卖凑钱以备国家需要。

他严格要求自己的直系亲属不能打着他的旗号以权谋私,要以节俭的精神共克时艰。崇祯自己宫里用的器皿不是铁的就是木头的,爱妃田妃墓里所使用的器皿并没有按照规制使用金银器,而都是铁器和铜器,甚至墓里的万年灯只有最上面的两寸是油。这对难夫难妇真是夫唱妇随、知音难觅。

这么看来,崇祯也让日益膨胀的官僚机构稍微节约点,一切以国计民生为要。把节省下来的银子贴补国防,用来提高官兵生活水平,准时足额发放工资,倒是很有点生意头脑。

慷国家之慨倒也能理解,难得的是崇祯的个人生活作风。崇祯皇帝的节俭—不,更准确地说应该叫“抠门”—在整个世界历 慷国家之慨倒也能理解,难得的是崇祯的个人生活作风。崇祯皇帝的节俭—不,更准确地说应该叫“抠门”—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一项也完全可以代表中国去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么说还真不带冤枉他的。崇祯走路有个特点,就是走得奇慢,就怕走快了衣服里面的破絮飘出来有损天子威严。据目击者言,有一天讲官给崇祯讲学,崇祯皇帝不停地把溜出来的内衣破袖子塞回去,这情形恐怕也算是古今无二了。就这样,“里三年外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酷爱穿“洞洞服”的崇祯皇帝一不为赶时髦,二不为潮,不折不扣地执行自己勤俭节约的座右铭。贵为天朝之主的皇帝,竟然比老百姓还俭约,可真难为了崇祯了。

到了崇祯末年,国库已经用尽,崇祯命令内廷减膳、撤乐,宫廷里更是一片凄惶。眼看着没了军晌,前方的官兵一个个消极怠工,不肯卖命了。

崇祯没辙了。

在明朝亡国的最后一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朝,摩下百万大军枕戈待旦,攻陷明王朝的老巢北京指日可待。

面对无险可守、无兵可用的局面,崇祯惊恐万分,他决定调正在和清军作战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入关勤王。可是和兵部、户部大臣一合计,勤王款项最少得一百万两银子,现在国库的账面上只剩下不到四十万两。崇祯没辙了,他只好打大臣们的主意,让大臣们捐款充当军铜。要说这捐款,领导肯定得带头。可是大内的内努已经用尽,崇祯已经拿不出钱来了。他只好让太监徐高先去找皇后的父亲嘉定伯周奎,请他先捐出十万两白银带个头。

谁能想到,这国丈爷吝啬如铁公鸡,一听要自己做模范,脑袋瓜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连摆着手说自己一个子也没攒下。徐高急了,心想不从你这铁公鸡身上拔下几根毛来我怎么回去回复皇上就大义凛然地说:“老皇亲你这么吝啬,朝廷还有什么办法抗敌等到夭下覆亡,您老钱攒得再多,又能花上几个子呢

这话虽说得含蓄,其实分量很重。周奎没办法了,只好说那我老头子不吃不喝了给朝廷捐一万两白银吧。

就这样,在老丈人带领下,大臣们才勉强捐点钱意思意思。首辅魏藻德居官多年,敛财无数,可只拿出五百两银子充数。

也难怪崇祯气愤地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他又恨恨地说:“诸臣误联。”可见这满肚子的亡国遗恨不是没有个来头。

惜民爱民,发乎真情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话惹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肚子不高兴,他恨恨地说,要是孟子这个老厌物活到现在我一定不会饶了他。农民领袖朱元璋对老百姓是这种态度,其他皇帝可想而知了。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封建皇权对老百姓残酷压榨的历史,也就是鲁迅所说的“人吃人”的历史,这在一个王朝行将灭亡之际表现得更为突出。

但崇祯又是一个异类,他一生以爱民惜民为自己做皇帝的重要职责。面对天灾人祸、连年战乱带给人民的不幸,崇祯为了表达自己的痛悔之情,也为了表达对人民的深深歉疚,屡次下发《罪己诏》,裁撤膳乐,又在内廷设坛,祈祷上天赐福。他呼唤上天不灵时,动辄面壁思过,深入展开自我批评。这份胸襟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

比如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的闰四月,老天又一次大旱,崇祯煞费苦心地祈雨,可等了半年没见到丁点雨星子。崇祯急了,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有意见,就再下《罪己诏》,检讨自己领导无方。这篇名文,读来趣味横生,就是放在今天,也不窗为一篇居官出仕的好教材。

崇祯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是这么写的。他说:“当官不就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吗可是现在出来当官的人都是为自己牟私利,像在和朝廷和老百姓做买卖一样。催缴钱粮税收、委派丁差、修缮公共建设……这些公事公务,当官的都要合计着怎么能捞一把。那些王公贵族,横行乡里,受着地方官吏的逢迎遮护,无法无天。我可怜的小民啊,你又怎么能睡个安稳觉呢”(……看看《罪己诏》:“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 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明季北略》卷十三)

这段话,明明白白地表明,崇祯对民间的疾苦了如指掌,对人民揭竿而起的原因洞若观火,整个官僚体系已经失控,绝不是杀几个贪官就能解决的问题,他也对官府的敲骨吸髓无能为力了。这些《罪己诏》是崇祯体恤小民发自肺腑的心声,绝不是口是心非的官样文章。崇祯对人民的怜爱是发自内心的,直到亡国的最后关头,他也不肯放弃对人民的责任。

他在命令吴三桂紧急入关勤王时,还一再叮嘱,万不得已可以放弃土地,但绝对不要弃人民于不顾。李自成即将攻入宫中之时,他跑出宫门到了煤山(今天的北京景山公园),找了一棵歪脖子树上吊自杀。自杀前还不忘在袖子上写血书,大义凛然地告诉敌人,可以对他的尸体随意处置,但不要伤害一个百姓。(联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联也联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联尸,无伤百姓一人。)这份爱民情怀,直到今天也叫人感佩。难怪他最大的对手李自成在他尸体前感慨不已,完全赞同崇祯的自我总结,说崇祯不是昏君,是大臣们害了他。

崇祯对人民有情有义,对藩属之国也从没有摆谱拿架子。朝鲜的李氏国君,在明朝灭亡后一直感念明朝的恩德,瞒着清朝一直私下里偷偷使用崇祯的年号,达二百六十多年,可以说是崇祯惜民爱民的一个很好的佐证。

前段时间网上传出了几张康熙和雍正皇帝批阅过的奏折,没想到内容竟然这么有意思,还在网上引起了很多网友们的关注和吐槽。原本以为皇帝批阅的奏折都会是什么国家大事,没想到有些奏折的内容竟然就像现代普通人用微信聊天一样,问些家长里短。也会苦了康熙和雍正每天回复大臣们的留言要回复的这么晚。下面就为大家准备了这次批阅奏折的完整版,还有网友专门制作的微信版,感觉都非常的有意思,赶快来看一看吧。

近日有网友整理出了康熙和雍正批阅过的奏折,看完后简直爆笑!终于知道为什么电视剧里的他们批阅奏折到半夜了。有人说,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像皇帝批阅奏折一样,看朋友圈、刷微信、审阅天下大事、感觉不错的留几处言,告诉文武大臣,朕知道了……

那你知道真正的皇帝

每天批奏折是什么感觉吗?

下面是台湾网友整理的

部分清代皇帝奏折和回复

大家感受下: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产——芒果,献给皇上您享用!

康熙:知道了,这东西没什么用,不要再送了!

然而过了一个月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特产芒果,献给皇上您享用!

康熙:知道了,之前没见过芒果,本来想看看,看完觉得也是没什么用,不要再给朕送了!(让你别送了,你把朕的话当耳旁风是不是?)

知道了

是康熙常用的朱批用语,

儿子雍正,以及最崇拜他的孙子乾隆,

也有样学样,

喜欢在朱批上写知道了

当然有时候奏折太多

对于一些没营养的奏折

知道了都懒得写

就写一个字:览

福建水师提督:启禀皇上,台湾有个夫人拾金不昧!

雍正:已读(这点破事儿也发奏折?这是你一个南海舰队司令员该关注的事儿么?)

杭州织造:禀告皇上,朱一贵聚众起兵了!

康熙:你说话没头没尾的,什么鬼

其实皇帝这么回复已经很客气,因为这个杭州织造报告的消息,其实是个旧闻,早在之前两个月就有人报告过。

闽浙总督:禀告皇上,台湾有奸民聚众起事了!

康熙:这件事有点大,正在写招抚谕旨

按照历史记载,朱一贵当年4月底起事,闽浙总督5月初上报,6月中旬清军登录,6月底局面平息。然而这个杭州织造孙文成却在7月跟皇帝说台湾有人聚众起兵啦

可以想象皇帝看到当时的心情

杭州织造:法雨寺住持圆寂,还有个叫仇兆鳌的文人前段时间也死了

康熙:你把向朕请安的褶子和这个奏折放在同一个封套里面,欠收拾吗?

这位官封杭州织造的孙文成不仅糊涂,

还特别喜欢向皇帝请安,

下面是他给雍正写的请安奏折: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又胖了一点

(杭州织造:千万不能让皇上把我忘了)

(雍正:你够了!)

可能是因为孙文成的请安奏折太多,

皇帝都被搞糊涂了,

比如下面这样

杭州织造:这是天气和粮食价格报告,请皇上过目

雍正:朕很好

这个直隶总督也很莫名其妙,

已经上奏过的内容,

翻来覆去地发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到处都下雨,报告雨晴的奏折太多了,而且京城和京北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已经回复过了啊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已经回复过了啊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京城和京北12日又下了大雨我已经听说了,不必再报告了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中旬下雨的情况,河道状况安好没有蝗灾

康熙:(尼玛)27日的雨我知道了,不要再继续报了(啊啊啊)

本来以为终于消停了,

第二年又来了!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永平府等地下雨充足的情况

康熙:雨水早就充足了,你的报雨奏折也太密集了(你他妈是在刷屏吗?)

这还是那位直隶总督(当时是巡抚)

直隶巡抚:我可以回京城给皇上过生日吗?

康熙:不必上本

直隶巡抚:3月13日那天我来给皇上庆生?

康熙:不准来!

果然当皇帝有当皇帝的苦啊!

作为一个勤政的皇帝

每天要批阅的奏折辣么多

有时候从早批到晚都批不完

还有这么些个垃圾奏折混杂其中

真的是要气到昏古七了

不过皇帝在遇到一些有才干的大臣,

朱批回复可是一点都不像上面那样冷酷无情,

比如四爷雍正,

回复起奏折起来时而霸气时而暖心!

雍正曾在奏折里写:

朕甚之想卿

朕就是个小气鬼

真实在不知怎么疼你

朕亦甚想你

然而最广为人知的是雍正

在回复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奏折上批的:

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就是这样的秉性,就是这样的皇帝,

尔等大臣若不负朕,

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真想知道田文镜在奏折上写了点啥)

年羹尧为了皇上封妹妹为贵妃

特地上奏谢恩

雍正回:

知道了。一切总仗不得。

大丈夫汉,自己挣出来的,

方是真体面。勉之。

很有老大的气势啊~~~

有一次在年羹尧上奏

雍正批:

知道了,此事与你何干?

况又不是你任上的事?粗率不明之至。

(一天天的,朕还能不能相信你了,昂?

能不能管好自己该管的事?)

作为一个赏罚分明的皇帝

在批复年希尧奏拿究广东积贼折

是这样说的:

你若做的不好,指望朕姑容你,莫想!

(想象下四爷一口京片子,说:

指望朕包庇你,甭想!)

四爷有时候批奏折也是相当严格

马喀率子恭请主子万福万安

雍正批:

尔子如何到得请安?胡说之极!

(你儿子哪够级别来给朕请安!)

还帮忙修改病句

奴才→臣

主子万福万安→皇上圣躬万安

(还能不能行了?啊?请安格式都写不对?)

作为一位公认的勤政皇帝,

他在位的13年里,

公批阅奏折将近20万件,

批语超过1000万字,

有时候朱批也是相当暖心。

比如这个:

领导回的邮件脏了,你怕不怕?

然而雍正暖心地附了一句:

此朕几案上所污,恐汝恐惧,特谕 。

(这个奏折是在朕桌子上弄脏的,

怕你惶恐,告知你一下。)

天天被大臣请安

有时候也会问候一下大臣:

朕躬甚安,不必为朕过虑,你好么?

这位大臣看到这句估计受宠若惊了

不过四爷下一句真相了:

好生爱惜着,多为朕效几年力。

看到这儿总算明白

皇帝为何点灯加班批奏折了

当然,皇帝除了批奏折

回到后宫还要安抚佳丽三

今天这个吵架,明天那个又哭了

皇帝大臣对话微信版

做皇帝,实在不是一件轻松事,每天要批的奏折,就不止好几斤,更别提那种不阅不放心、阅后更糟心的神奇奏折。

这种下属,实在是令朕不知该如何疼你。

像这位总督对芒果的执着,着实令康熙皇帝不知所措。

还有这位缺心眼儿的孙大人。

以及出场自带雨声BGM的赵大人。

这位赵总督锲而不舍的劲头,还未升职时(当时尚是巡抚)就可见一斑。

不光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也快要被自家忠心耿耿的臣子撸秃了毛。

前面那位对着康熙缺心眼儿的杭州织造孙大人,还特别喜欢给雍正请安。

以至于到了说正事的时候——

这种吵架的事情,在历史上是有的。比如宋仁宗的首任皇后是郭皇后,北平卢军节度使郭崇的孙女。

《大宋宫词》剧情简介

赵匡胤时期留下的“金匮之盟”,引发了宋廷的皇权之争。刘娥(刘涛饰)本为蜀地孤女,战乱时与三皇子赵恒(周渝民饰)相识相恋。俩人历经秦王谋反,三子夺嫡,澶州之战,终于苦尽甘来。刘娥才能出众,处理政事时周谨恭密,深受赵恒的倚重和信任。赵恒接连失去几位皇子,皇位继承迫在眉睫,朝中大臣、宗族势力因各自的利益或相互争斗,或暗中结盟,大宋王朝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赵恒驾崩时,仁宗幼弱,刘娥为完成先帝遗愿,垂帘听政主持朝局后,结束争、兴修水利、创办福利,妥善解决周边各民族的纷争与不安,并大胆启用范仲淹、晏殊、苏洵等新式人才,为仁宗亲政后的四十余年“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咸丰最后想玩一把权力制衡,却没有玩好

咸丰十一年,即一八六一年的六月中旬。咸丰昏倒了,这次严重的晕倒让他在床上躺了十来天,醒来不久,一个月后的七月十六日晚饭后又再次晕倒,两次晕倒让咸丰明白,他这个真龙天子在凡间最后的日子到了,醒来后他立刻召集大臣们托付后事。此时咸丰的精神很好,意识也非常清晰,也许是事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他以坚强的毅力打起精神,他一批一批的接见朝臣,一直忙到深夜,下了两道重要谕旨:

一是立那拉氏所生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是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大臣肃顺、兵部侍郎穆荫、吏部左侍郎匡源、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祐瀛、额附景寿等八大臣辅佐太子,要八大臣“尽心抚弼,赞襄一切政务。”

但是咸丰给八大臣赞襄政务的谕旨,有个漏洞。

亲写遗嘱遗命,但是咸丰帝“谕以不能执笔,著写来述旨。因此谕旨上有“承写”字样,乃是肃顺等人受咸丰之命代写谕旨,再经咸丰帝认可。这为后来两宫的政变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两道谕旨,使得咸丰之后大清新的国家权力结构成立,这个权力结构就是:皇太子在八大臣辅佐下行使权力。但是皇太子才六岁,因此八大臣成了权力的实际行使者。

这样的安排非常简单明确,但是没有了钮祜禄氏和那拉氏两人的烤火费。

可是咸丰又在两道谕旨之外,专门给皇后钮祜禄氏和那拉氏做了特别的安排,赐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一枚,又给皇太子载淳“同道堂”

印一枚,皇太子的这枚印由那拉氏掌管,今后皇帝谕旨,起首盖“御赏”印,结尾处盖“同道堂”印,只有两枚印同时盖上时,谕旨方才生效,否则便是无效。给皇太子和八大臣颁布谕旨的第二天,咸丰向八大臣和热河诸臣公开宣布了这两枚印章的功效和拥有者。

咸丰这么做,无疑是对八大臣说,你们是老大,你们说了算。可是还没等八大臣笑出声来,就跟着来了第二句,你们要行使权力还必须通过皇后钮祜禄氏和那拉氏。这让八大臣心里“咯噔”一下。

一切安排完毕,咸丰便“殡天”了。之后,那拉氏的儿子载淳接位皇帝,钮祜禄氏尊号“母后皇太后”,那拉氏尊号“圣母皇太后”,之所以以钮祜禄氏为母后,是因为钮祜禄氏为嫡,而那拉氏为庶。

不知何时起,那拉氏的行政能力已经超出咸丰。咸丰常常在背后发牢骚,对钮祜禄氏说那拉氏“机诈”,对肃顺说那拉氏“擅权”,结果,敦厚的钮祜禄氏还不太计较,肃顺则对那拉氏的厌恶之心大起,与那拉氏势同水火。

咸丰之后的双方,各种主客观原因决定了那拉氏和八大臣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且不说那拉氏具有的皇太后身份和她本人对政事的敏感,就因为和八大臣之首肃顺的恶劣关系,为了自己孤儿寡母的生存,她也一定会朝着负面想:要是肃顺掌了权,我就完蛋了。而八大臣方面,做为咸丰钦定的托孤大臣,尤其对权力渴望又敢干的****肃顺,也同样要揽权。

可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们,以自己对中华千年兴衰历史的理解,认为老六奕䜣才是中流砥柱,他们认为低调的奕䜣更能处理好这个国家的内外关系,因此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该奕䜣辅政,可是结果奕䜣偏偏被排斥出权力中枢,他们感到不解和不平,甚至一度认为是肃顺一伙假传谕旨。

其实咸丰生前,奕䜣一直想来热河觐见,却因为被咸丰猜忌而未获批准,咸丰死后,奕䜣又想来热河祭奠,又再次为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所阻。

咸丰想玩权力制衡,可是智商不太够,结果反而增加而且加深了各种矛盾,形势变得错综复杂。

二、慈禧赢得了第一轮的胜利

咸丰死后第二天,钮祜禄氏和那拉氏被尊为皇太后,正式成为两宫,钮祜禄氏为东太后,那拉氏为西太后,而就在这一天,两宫和八大臣之间发生了第一次面对面的严重冲突。

两宫认为,手握印章,两人的权力就在八大臣之上,在一切国家事务上有最终决定权。凡经她们认可的拟旨及同意处理意见的奏疏,都必须交给军机处或内阁议行;凡她们不同意或不满意者,皆不下发。

八大臣认为,两宫不得阅看奏折,皇帝的谕旨由八大臣拟定后,两宫只负责盖章,不得更改也不能随意否决八大臣拟定的谕旨,说白了,两宫手中的印章只是橡皮图章。

双方差距太大,但是僵持四天后,肃顺等人还是退让了,对两宫的意见完全接受,这是双方的第一次较量,以两宫完胜而告终。

两宫争取权力的第一仗虽然获胜,但是并未改变她们在八大臣面前的弱势。肃顺之所以能让步,也是基于这点,他认为两个年龄轻,涉世不深又没有文化的女子,被自己困在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热河,是不可能处理好这个有着广袤国土,四亿人口,官僚系统复杂的庞大帝国的内政和外交的,他甚至还认为,即使将所有权力都交给这两个女人,这两个女人也将无所适从,还会乖乖的匍匐在自己脚下。

但肃顺自负太过,好谋无断。肃顺本人并无多少人格魅力,如同满清大多数的八旗子弟一样,他也乐于享受腐化,他的“杀伐果断”,并非是来自身正行端的理直气壮,而是凭借他爱新觉罗氏的身份。

因此肃顺对两宫的让步,除轻敌之外,不能不说是输给了西太后骨子里的那份强势。

第一回合较量之后,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方面以为两宫已经技穷,可是以西太后为主的两宫却在悄悄谋划着下一步的行动,她们很清醒的认识到,以自己目前的实力无法和八大臣较量,为了让力量的天平翻转,她们瞄向了北京的恭亲王奕䜣集团。如果两宫和奕䜣结合,就可以和肃顺一战。

如果说咸丰离开北京时,奕䜣还是弱小的光杆司令,此时却已经成了一支强大的力量,除了士人的支持,还有军方的力挺,此时大清的军队,除去南方和太平军作战的几支,就是在京畿和英法联军作战的蒙古满洲骑兵,这支军队虽然已经被英法打残,但在英法撤军后,奕䜣开始重新扩充和训练这支军队,将满清名将僧格林沁,胜保等囊括麾下,更亲自过问东三省的军队。

与西太后相反,肃顺并不太重视奕䜣,他认为有了小皇帝载淳这张牌,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计策是先将两宫和载淳稳在热河,让奕䜣“在京办理一切事宜,无庸前赴行在。”隔离两宫和奕䜣两集团,首先击破两宫,大局定后回銮北京,纵使奕䜣有天大的能耐也只能俯首称臣。

可是第一轮的较量后,小皇帝却是被两宫紧紧抓在手中,这就使得肃顺之计成了水中月。

三、联合奕䜣对抗肃顺

虽然两宫有小皇帝这张牌,可是以政治实力来说,还是无法和肃顺抗衡。文化程度不高却非常喜欢看戏和听书的西太后,显示出她对政治天生的悟性,戏里和书中吴蜀联合抗曹的故事,平庸者只图看个热闹,西太后却结合在了实际:眼下来说,我和恭亲王就是吴蜀,肃顺就是曹操。

西太后明白,要和肃顺相抗,须联合北京的奕䜣。

可是两宫身边都是肃顺的亲信,她们既无法和北京的奕䜣发生直接联系,奕䜣也无法主动和她们联系。

而奕䜣已经接到了肃顺发出的“无庸前赴行在”谕令,因此只能呆在家里,什么也做不了。

无法直接联系,就曲线联系。西太后将自己的妹妹叶赫那拉婉贞和妹夫醇亲王奕譞拉进来,通过他们建立与奕䜣的沟通渠道。

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的七儿子,也是恭亲王奕䜣的弟弟,他的儿子载湉即后来的光绪帝。奕譞长得和奕䜣很像,性格却比奕䜣更刚强,他坚决站在自己的兄弟和妻姐一边。奕譞将西太后给奕䜣的信以密札方式,在一条不为人知的通道上,经过不少于六人的手依次层层传递,最终传递到了北京奕䜣手中,整个过程悄没声息,不露痕迹。

密札传递的成功,证明了八大臣布置的那张看似密不透风的网,其实是千疮百孔。

奕䜣接到西太后密札四日之后就赶到了热河,他直奔灵堂,在周围大臣们愕然的眼皮下唱了一出哭灵计。

奕䜣这一出让八大臣措手不及,却让两宫大喜,她们传出话来:“宣恭亲王觐见。”

恭亲王奕䜣毕竟经历过外交历练,他此时胸有成竹,以退为进的对端华说:“既然要我和我嫂子避嫌,请郑亲王和我一同进见就是。”端华转过脸看肃顺,这时肃顺笑道:“老六,你和你嫂子见面,我们陪着算什么事啊。”肃顺一开口,其他人再也不能说什么,恭亲王展颜一笑,朝两宫房间走来。

奕䜣的到来对两宫无异于雪中送炭,她们向奕䜣尽情释放数日来的压抑和恐惧,绘声绘色的诉说着肃顺、载垣、端华三人的恶行和其他五个大臣的无礼。

三人这次在肃顺等人眼皮底下的约两个小时会面,成形了一个除掉肃顺、载垣、端华三人的统一意见。之所以说是统一意见而不是行动计划,并没有具体的布置和设想,一切都寄希望于奕䜣随后的运筹帷幄。而为了争取奕䜣,慈禧提出了让奕䜣“总理赞襄政务”之职,也就是事成之后由奕䜣取代八大臣。

奕䜣从两宫院子里出来回到灵堂,见肃顺等人的脸上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倨傲,反而显得恭敬,心知他们起疑,便依旧装得一脸沉痛。

肃顺等人原以为奕䜣和两位太后的见面只是礼节性,没想到却见了两个小时,心里不踏实,他们很担心这两派合流,因此对原本看不上的奕䜣也颇忌惮起来,也想从奕䜣的举动上看异样,却不得所以。

几个时辰后,两宫就发出谕旨,即刻准备回銮北京。“回北京”是奕䜣和两宫铲除肃顺计划的第一步,奕䜣郑重叮嘱两宫:“回到北京就好办,否则无从谈起。”而这第一步需要两宫发起。

两宫的谕旨遭到肃顺等人当然的抵制:“京师现在是洋人的天下,我朝并无一兵一卒,加之皇上幼冲,此时回京危险重重,不可贸然行事。”

肃顺等人此时仍将两宫看做不通实事的小女孩,采用吓唬手段,因为他们随咸丰从北京到热河就是一路被吓过来的。但肃顺等并不知道,由于之前和奕䜣的会面,两宫早就知己知彼,因此并不畏惧肃顺的恐吓,她们立刻回复:“

回京是我们的决定,若遇危险,与尔等无干。”肃顺把载垣、端华拉倒一边:“一了百了,在回京的路上把她做了。”

端华、载垣二人不同意,他们认为肃顺对两宫的看法太过危言耸听,肃顺不得要领,无奈的说了一句:“等着后悔吧。”一跺脚,先走了出去。

四、两宫、奕䜣、肃顺三方玩智斗

自两宫回京的谕旨传出后,奕䜣表面上无所事事,暗地却加紧催办回京之事,私下拜访他认为可靠的官员,得到了不少官员效忠的承诺。

肃顺等人也没有闲着,为了争夺回京之后的话语权,除加紧攫取各个实权职位外,还任命了一大批亲信,但是按事先达成的协定,这些人事任免的奏折都必须报两宫,两宫心中有数,为了掩护自己暗度陈仓,便将这些奏折全部予以批准。肃顺等人大为高兴,也更加轻视两宫。

两宫刻意在肃顺面前表现出的幼稚行为,无形中也为奕䜣的活动提供了掩护。奕䜣的私下活动,肃顺其实也有耳闻,可他并不怀疑,他认为这符合老六的本性,见一见多日不见下属和朋友也是人之常情,躲起来不见才是心中有鬼,况且他实在小看两宫和奕䜣,根本想不到两者已经合谋。奕䜣回京前一天又见了两宫一面。

来热河这阵,奕䜣有了破肃顺之计,他并不想直接和肃顺撕破脸,而是授意在北京的大臣周祖培上奏折,提请两宫“垂帘听政”。奕䜣未将此计告知两宫,因为他担心两宫把不住嘴把自己供出来,如果引起了肃顺的警觉,将全盘皆输,为此他特地赶在奏折到达热河之前离开,以时间差来甩掉自己的干系。

周祖培乃是嘉庆二十四年的进士,中举之后便一直在京城为官,历经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在礼部、工部、刑部、吏部、兵部和户部都任过职,为官经历丰富,学生门人众多,朝中官员们资历鲜有出其右者,咸丰九年任吏部尚书兼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这年,道光中期才冒出来的年轻小字辈肃顺如日中天,竟也官至户部尚书,两人便同案办差,可是肃顺跋扈强势,大权独揽,把周祖培弄成了摆设,只要周祖培想做的事,肃顺就会否决,三朝元老周祖培慢慢的被边缘化。

此时周祖培突然得到奕䜣授意,他知道自己无法置身事外,在两宫、奕䜣和肃顺八大臣之间,唯有选择两宫和奕䜣。

周祖培也是个老奸,他自己并不出面,而是指使门人,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充当先锋官。董元醇年轻气盛,有奕䜣和老师为后盾,也乐意当这个先锋,便上奏折要两宫在两位亲王辅佐下“垂帘听政”。

西太后见到这份奏折,内心高兴,但拿着奏折仔细观看,发现奏折上没有八大臣的批阅意见,原来八大臣没有签字就直接送上来,心想:这帮老王八蛋在试探我。

八大臣呈上奏折而不做批阅,实际也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来占据主动,给自己留余地;二来也是要看看两宫的意思,借此摸两宫的底。

西太后对东太后说:“我们也不能让他当傻子玩,这份折子,我们放它一下,看看他们的反应,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两宫将这份奏折压住不发,只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这样一来,肃顺等人着急了,他们对这份奏折本非常在乎,见奏折呈上去两天还未有动静,不知道两宫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如坐针毡起来,主动索要奏折。两宫让太监传出话去:“西太后要留着,仔细阅看。”八人没想到西太后会给出这样的理由,好气又好笑。

第三日,西太后感觉到火候差不多了,便召见八大臣,明确表示她们接受董元醇的奏请。肃顺大怒:“我们是襄赞新帝的,没有听命于皇太后的义务,以前让你们翻看奏折亦为多事。” 杜翰更是高声大叫:“臣不能奉命。”

于是,双方开始吵架,八大臣的主要吵架者为载垣、端华、肃顺三人,两宫负责吵架的是西太后一人。在西太后怀中的小皇帝吓得大哭,尿湿了西太后一身。

见把皇帝吓着了,八大臣只得退下,之后又商量了一个办法,他们拟诏书“我朝圣圣相承,向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该御史必于亲王中另行简派,是何诚心?所奏尤不可行。”呈上去让两宫太后盖印。

八大臣拟的诏书对两宫不利,两宫自然是不盖印,八大臣又上去吵了一架,但是吵架终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这时候,咸丰留下的漏洞对两宫太后显示出有利的一面,没有两宫的印章,八大臣根本做不了事。

八大臣无奈中用起了乡村老太太撒泼的一套,他们不做事,开始了罢工。

辅政大臣罢工,意味着国家机关停止运转,这对整个国家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坏的情况了。八大臣敢这么做,也是有恃无恐,一旦出事,他们会拿“后妃不得干政”的祖训来说事。

两宫有点心虚了,虽然依着西太后的性子还想顶一下,但是东太后是真害怕了,最终还是她们让步,把八大臣拟的诏书盖章下发。

八大臣赢了,每个人心里都非常高兴,他们高兴的倒不是这件事,而是他们找到了对付两宫的办法,只要她们不服从就罢工。

五、奕䜣在北京玩低调

奕䜣回到北京后,立刻见了军方的胜保。

此时清廷的北方精锐都掌握在胜保和僧格林沁二人手中,而且两人正在和太平军和捻军打仗,手中兵权牢牢在握,是一支决定性的力量。

胜保是从前线紧急赶来准备去热河哭灵的,这次专程到北京见了奕䜣。奕䜣向他交代了热河的情况,让他去热河要保持低调,不要太锋芒毕露。胜保到了热河果然恭顺老实,只是哭丧,既不多说话,也不要求见两宫,了解他的人都奇怪,这个胜保怎么一夜间就变成熟了?

如此一位军方重量级人物到了热河,八大臣却并不重视,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对胜保多么的重视和亲密。

另一位军方重量级人物就是僧格林沁,这是一个只认皇上的人,和肃顺平时就和不来。如此,两位军头都不站在八大臣一边。

奕䜣有军方的支持,心里有了底,他回到北京反而按兵不动了,留守北京的大臣们都想从奕䜣这里得到真实的情况,好让自己可以政治正确,却根本一无所获。这时,批驳董元醇的诏书从热河发到了各地,这让大多数人似乎明白,八大臣胜利了,便开始议论着以八大臣为方向的政治走向。

奕䜣的亲信建议奕䜣团结一下这些大臣们。奕䜣笑道:“毋庸也,垣、顺等方骄,闻此耗,备当益懈,待其既还,执付狱吏可也,安用大声色为哉?”这句话代表了奕䜣的全盘计划,有军队支持,根本用不着其他大臣们的支持,到时候直接抓人。

北京的舆论,已经完全倒向了八大臣,大家准备迎接八大臣回京辅政。

北京的情况也传到了八大臣这里,肃顺心里高兴,看来我们是赢了。八大臣开始拿出“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气势,再次要将董元醇罢免,两宫不同意。八大臣认为已经找到了对付两宫的手段,又再次祭起罢工大旗,两宫果然认怂,将董元醇发往军前效力。这让肃顺完全相信他们已经彻底制服了两宫。

会的。自立后找自己的妻子(让她当你的首席大臣,或是让其他没有封领土还在你队伍里的NPC当首席大臣),和她对话,会有一个关于“有什么办法提高我的声望”的选项,点击以后就接受了任务(解决争端),这个任务可以缓解领主之间的矛盾。

还有什么问题继续追问。

谢谢,请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565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