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情感教育

古诗词中的情感教育,第1张

古诗词中的情感教育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古诗词教学首先要积极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教师可以用语言引导,也可以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合理增设一点音乐或图画,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晏殊《浣溪沙》这首词使用的意象十分清新,又具体可感,再现的难度比较小。在体会“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请大家现在静下心来,去除杂念。好,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晏殊。请大家心里开始想象在小园中徘徊,小路上铺着落花,路边的花儿只剩残枝,抬头,又看见燕子飞过,忽然觉得似曾相识,去年的春天,不也是这样吗?”告诉学生想得越细致越好。然后让同学们回答自己在这样的情境下心头涌上的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二、反复吟诵,体验情感

  吟咏是古诗学习的一个流传古老而又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长言、嗟叹、永歌,皆是声音。诗歌与声音的关系,尤为密切。诗人的感情和诗歌的韵味往往正是反复吟唱表达出来的,因此诗歌教学强调多诵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吟诵,可以由老师范读,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通过声情并茂的节奏、韵律等会更好地直观地再现诗歌的声感美。

  播放教材的示范朗读声像带,是范读的又一形式,特别是一些著名播音艺术家的朗读,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流畅、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使学生借助声觉形象进入诗中意境,为诗歌的音乐美所陶醉。

  当然范读只是一种先导,只有学生自己吟诵,才能体味出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的要领;掌握有关诗词音乐美的一般知识,了解旋律、用韵、节奏等常识,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三、品味意蕴,领悟情感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远。借助一定形象含蓄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意趣是其一般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深入思考,仔细玩味,感受领会其丰富的意蕴美,达到审美过程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副鲜明生动的图画中,借用独钓江雪渔翁形象,寄托了诗人不向恶势力妥协、不改变自己意志的孤高清傲的情感,抒发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与苦闷。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诗人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之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了解了两位诗人生平仕途的基础上,嚼其味、寻其旨、通其情便会增添丰富的审美情趣,崇仰柳宗元刚正不阿的品质,理解韦应物恬淡忧时的情怀,因此教学古诗的学习要抓住意境,陶醉于诗的意境中去,达到移情冶性的目的。

  摘 要:中职生的正义感受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很大,而这个群体的正义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教育性。本文通过调查探究归因,并结合作者多年实践,就职校如何做好学生的正义感教育,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中职生;正义感;教育思考

正义感是追求正义、伸张正义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是做人的优良品德。在德育工作中,正义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正义感的教育和培养是落实这三个观的切入点。当今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影响着中职生的正义感,中职生群体的正义感是社会的一种反映,但这个群体的正义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教育性,所以,中职生的正义感培养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思考。

一、正义感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去年的“小悦悦事件”中,两岁女孩小悦悦相继被两车辗压,7分钟内18路人漠然而过,见死不救。今年5月4日在东莞发生了外国人因阻止偷窃惨遭群殴,30多名围观者又是漠然,而30米处的执勤治安员却说“不是管辖范围”,表现“淡定”,事后老外表示“很失望、很寒心”。正义感到哪里去了?国人的“血性”到哪里去了?是谁造成冷漠路人?笔者认为根源是社会缺乏公平正义精神。

正义感,正是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时至今日,在开放、多元的价值取向中,各种思想互相冲击碰撞,正义感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备受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近年,我国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二十字”,全国上下开展道德建设的大学习、大讨论。且新课程实验改革指出,要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中职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特别是近年来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独生子女增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易受外界诱惑,学生德育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职校时期是中职生个性渐趋定型的重要阶段,所以,探究中职生的正义感,有效地开展正义感教育,是当前职校德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二、中职生正义感状况的调查和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量化分析。

笔者在处理学生个案,掌握学生对待正义感问题的表现和成因,以及进行各层次学生座谈了解学生正义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编制成《中职生正义感情况调查问卷》,对我校08、09、10和11四个年级中18个班的75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部分结果如下:

从统计数据分析,多数学生具有正义感,对不良现象有507%学生敢于举报,受侵害的学生群体中有551%能向老师或家长汇报。但这与期望指数相去甚远,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对待不良现象上正义感不足,特别在不敢举报的原因上,主要受个人的心理态度影响,事不关己,怕得罪人,怕遭人报复的心态占了832%。在处理受侵害的方法上,采用找朋友摆平及个人私了的共占255%,这一部分学生在处理这类问题上往往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所以,在教育问题上,学校应重点分析、掌握学生的心理,加强法制教育和分辨是非的教育。

(二)个案积累,访谈调查,质性分析。

笔者从长期处理学生问题的大量个案中分析得出,中职生群体的正义感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正气群体型:这类学生发现不良问题能积极向老师报告,或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能给予指正,正义感较足,主要是班干部和集体观念较强的学生。但这部分学生随着年龄增长,主动性逐渐减少,表现为高年级学生数少于低年级。

(2)中立群体型:这类学生大多认为事不关己,怕得罪人,而对不良现象置之不理,当教师就相关问题询问这部分学生时,他们会推托不知道。

(3)弱势群体型:这个群体中的一部分学生来自不健全或经济贫困的家庭,受人侵害、威胁、恐吓后,往往不敢揭露;一部分是来自十分富有的家庭,受侵害(如勒索)时,往往给钱以息事宁人。这个群体的正义感严重不足,极容易陷入受人侵害的恶性循环中。

(4)寻求保护型:这类学生开始可能是受害者,但为了保证自己今后不再受害,往往是找人摆平,然后加入一些强势帮派中,最后反过来侵害别人,以至于深陷泥潭。

(5)不正气型:这类学生存在较多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抽烟、打游戏机、偷窃、勒索、打架等,个别学生脾气暴躁,甚至与不良的社会青年混杂一起。

三、中职生正义感不足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当前中职生正义感不足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学生个体的主观原因。其一是明哲保身,事不关己,怕得罪人的思想占了主导位置;其二是道德意志薄弱,对是非、善恶判断是清析的,但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或在外界的诱惑、威胁下,而失去了自制力;其三是法制意识淡薄,不懂用正当的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甚至在受到侵害后还屈于威胁的压力,不敢检举。

(2)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上某些不正之风,如贪污腐败、损人利己的不良思想意识,**、暴力等文化垃圾,严重浸染着道德判断能力不高的中职生,这些都给中职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3)家庭教育不当。部分父母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使孩子形成自私、专横的个性;有些家庭成员存在长期酗酒、赌博等恶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使孩子心灵受创伤,而容易走上不正之道;有些家长过于保护孩子,从小教育孩子不要多管闲事;还有部分家长,长期忙于工作等,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从不过问。

(4)学校教育的失误。一是学校为了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在德育考核中删除了“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避免学生受到伤害是正确的,但不等于学生就不能或不要同坏人坏事作斗争,对不良现象视而不理,这是当前学校教育和学生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二是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到位。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批评教育方法不当,往往不听学生解释,采取训斥、严厉批评的方式,造成师生情绪对立;对学生投诉的问题,没有高度重视,出现报而不管,或作简单化处理,或处理不够及时,一方面助长了不良现象的滋长,另一方面使有正义感的学生心理也产生厌倦;没有注意对举报者的保护,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有意或无意地说出班里那个干部、那个学生说了什么事,这无疑是对有正气者的严重打击,这会造成打报告者被学生孤立甚至攻击。

四、中职生正义感问题的教育思考和建议

(1)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正气足,则邪气不能侵。学校要教育学生树立正义感,对不良现象不能姑息,对学生、对班集体有侵害的不良行为,要大胆向老师、学校报告。要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教育,教育学生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解决问题,不能通过找人摆平、私了等方式,因为方式不当,只能使问题陷入恶性循环。

(2)提高教师处理学生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学校的主要功能是教育,但教育要及时、准确、深入,要标本兼治,奖罚分明。对学生问题来讲,教育的最大目的是预防,并进一步使学生把正确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达到转变。第一,要建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性机制,校园的管理仅靠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全方位的学生自我监控体系,才可以有效提高校园的管理实效。第二,教师处理学生问题要透过现象,标本兼治,因为有些现象可能背后带有团体性行为,所以,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要克服自身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要敢于请教和借助同事、领导的力量,使得问题得到有效处理。第三,要加强对校园弱势群体的教育和保护工作。

(3)加强家庭教育。学校在教育上应尽力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教育效果。教师要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及时反馈学生信息,鼓励和引导家长创造条件,建立学习型家庭,减少家庭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和评价观念对待学生的教育问题。

在多元思想、多元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下,正义感教育更涉及到一代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涉及到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延续。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切合社会的变革,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提高教育的合力,努力培养具有社会正义感的学生,营造正气型的校园和社区。

(作者单位: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季苹学校管理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何丽华

  摘 要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情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明确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制订情感教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学校教育 情感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069-02

一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全面考虑教育对象的认知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互动,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情感的教育方式。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能够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情感教育是打开现代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一方面,现代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情感丰富,追求个性;另一方面,现代学生的情感世界可塑性大,他们大都处在青春期,随着生理变化,心理平衡被打破,思想、情绪、行为表现出不稳定性,由少年时期的天真坦率开始转向隐蔽和内心,不愿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而内心深处却潜藏着被尊重、理解与信任的需求和愿望,常常处在自我矛盾中。唯有实施情感教育,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2.情感教育是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教育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师生间经常保持愉快活泼、和谐融洽的气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教育内容在情感传输带上才能顺利通行。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健康情感的双向交流,会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应该如何生活、学习和工作。情感还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心理因素。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造就身心健康、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情感教育是其中的关键。教师只有注重情感教育,以平等地位与学生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 树立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发展其个性,才能把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到教育内容的轨道上来。

3.情感教育是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条新途径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进一步开发人的智力、发挥人的潜能、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传统教育没有把学生真正摆在主体地位上,没有唤醒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忽视了师生参与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力量。摆脱这种教育困境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而情感教育在这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4.良好的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动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能够得到教师的爱,是每一位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教师要把爱心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是情感教育的基础。一般来说,表现落后的“问题学生”,即“后进生”他们的意志品质相对较弱,做事缺乏耐心和信心,只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持久的耐力和真挚的爱心,不把这些学生置之度外,而是用理想去播种理想,去培养文明,去启迪智慧,去塑造心灵,后进的学生也可以得到提高,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撞击、情感交融和呼应的过程。情感交融和呼应,离不开平等、真诚、相互尊重和关爱,只有借助于情感的能动和催化,受教育者才会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情感教育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老师在精神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用真情去感化他们,用爱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努力学习。

二 情感教育的目标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整发展。可见,情感培养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在知情领域都发生变化。那么,应如何确定情感教育的目标呢?心理学把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按社会性分为三类,即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道德感是人对其行为、举止、思想、意图等是否符合道德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的情感体验。理智情感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等相联系。审美感即美感,指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道德行为予以评价时产生的具有愉快感和倾向性的体验。

以上三类情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也是人类最深刻、最稳固、最坚定的高级情感。由于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其本身就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审美能力的活动,所以,情感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的统一。教师应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根据各学科教育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和丰富的审美感。

三 情感教育的实施

实施情感教育就是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首先,教育者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情感教育的目标。教师要从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在传统认知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培养情感教育意识,把情感教育提高到与认知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教育者要提高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培养良好的情感心理品质。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应优化自身的情感因素,只有具备了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实施情感教育要抓好如下环节:

1.以境育人,融情入境,创设情感教育的良好情境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这是情感受所处情境制约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教师要多方面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

2.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打开情感教育的大门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事物上,即情感具有感染和迁移功能,这两大功能要求教师学会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教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以为人师表的形象感染学生,搭起情感的桥梁,沟通彼此的心灵。

3.以知育情,以情促知,挖掘情感教育的深度

情感与认识存在互相制约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调节等功能。根据这一规律,首先教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比如,针对学生即时信息接触多、选择性大的特点,教师可从正面疏导,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提高教育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由困学、厌学转为好学、乐学。针对学生的不良品行,教师要发挥情感的正负强化功能,对学生的批评要讲究动之以情,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良品行产生不悦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校正效应。学生一旦有所转变,教师就应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巩固新的、好的行为习惯。

4.以意育情,以情激意,调节情感教育的稳定度

促成情意过程的良性循环。意志是人们按既定目标克服困难、调节内外活动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往往构成相互制约的心理过程,即意志调控情感,情感激励意志。教师既要学会以意育情,发挥意志对情感的调控作用,提高情感的稳定度,又要善于以情激意,当学生获得学习上的初次成功时,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表扬,使学生由成功的喜悦,进而形成勤奋学习、刻苦攻关、不断进取的坚强意志。这样,情感和意志才能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情意循环,提高教育效果。

5.发展合理要求,调整期望值

要提高情感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发展学生的正当需要,确保其情感需要都是正当合理的,如学生喜爱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就要满足其理智感的需要,对暂时不能满足的正当合理需要,应以理服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感染的需要与集体、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努力使学生向“四有”新人的目标迈进。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适时地、恰当地调整期望值。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进行深入了解,针对不同学生在不同时期内寄予不同的期望值,唯有恰当的期望值,才会激起学生积极奋发的情感体验,并将其化作学习的持久动力。

〔责任编辑:王以富〕

题目:

1 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2 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

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4 某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

6 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7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8 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

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

10 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

1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

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

13 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14 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

15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

16 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17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18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19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

21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22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23 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4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25 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

26 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

27 关于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

28 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

29 某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

30 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

31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

32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

33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34 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

3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36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37 浅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

38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

39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40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41 论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败关键

42 放飞语文课堂 开辟求知天地

43 “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构建

44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造型之比较

45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46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47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8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初探

49 市民办小学现状调查与研究

50 新课程背景下讨论法的探索

51 关于小学生视野中优秀教师的调查研究

52 小学教师“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

53 感悟:词义教学的新策略

54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较及思考

55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研究

56 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类研究

57 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应用与设计

58 农村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的初步研究

59 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60 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61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2 小学古诗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

63 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64 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65 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66 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67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68 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69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70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71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72 试论当前小学的科普教育

73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探究

74 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75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对小学生的影响

76 浅谈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77 高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小学教师素质之见

78 “概率统计思想”教育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

79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

80 生命教育呼唤对话教育

81 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

82 电子档案袋在小学评价中的应用

83 浅析小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培养

8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

85 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

86 浅谈档案袋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87 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

88 学校管理中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研究

89 初探新课改下的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厌学的关系

90 小学语文教师“口语交际”课专业素养问题初探

91 关于师范生教育观现状的调查研究

92 学校情景下儿童肥胖症的综合防治模式研究

93 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转变的思考

94 新课程背景下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策略研究

95 “先行组织者”与古诗教学词句疏通

96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

97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识字教学

98 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学研究

99 浅析另类儿歌的思想倾向及形成原因

100 浅析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01 小学英语快乐教学的误区及其原因探讨

102 晏阳初的平民教学观及其当代价值

103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方法之比较与思考

104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05 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方案的分析与思考

106 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107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校长的用人艺术研究

108 中小学科学教育人文化的思考

109 小学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

110 现代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行文格式:

论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

2010-4-25 14:37:05 作者:zf9828

宁夏省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永康小学/赵娟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怎样才能充分挖掘和培养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怎样才能处理好个体发展与群体教育、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我国近年来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但大多数学校又都过分重视升学率,惟成绩是瞻,成绩就是法宝,教师的业绩、教学的评估都以成绩高低来衡量,在如此重视成绩的情况下,教师们的精力都集中在了书本、成绩,厚此薄彼,抓群体而忽视个体,犹如一辆割草机,齐刷刷的过去,枝条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只有方方正正、千篇一律的规格。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已形成矛盾。做为一名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绝不能人云亦云、明哲保身,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合理建议。

古人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难道现代社会就没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些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在其他方面却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例如唱歌、跳舞、体育、绘画、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等,但因为缺少真正的伯乐来发现、鼓励、培养,在成绩大于天、“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的思想支配下,特长爱好得不到发挥、得不到锻炼,逐渐沦落为班上的差等生。国家推行基础教育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教育改革成效不够明显:应试教育批而不倒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素质教育倡而不立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素质教育举步维艰,而素质教育搞不好,因材施教就是一句空话。在现阶段,人的成长与谋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们总是根据谋生利益最大化来规划其受教育过程的。既然社会上越来越多被看好的职业岗位设置了学历高门槛,那么必将引导人们选择上大学上好大学来圆自己的人生梦,引导人们在高考前的十余年间,争取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并力争成为一次次考试成绩的领跑者,如此一来就是片面发展的应试教育而不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更适合普遍的需要了。基础教育多年来大都是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单纯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要统考分数和升学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哼一声都是经验”。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必须改变,而应培养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参加教育的工作者扪心自问一下,在以成绩、升学率为准绳的时势下,你们敢逆流而上的去实施素质教育、去因材施教吗你的成绩上不去怎么办因此,我们必须孜孜不倦的去探索,找到一条既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又能提高全体学生成绩及升学率的契合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需要因材施教。正如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它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材”就包含着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作为教师,应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观察,并结合兴趣爱好的把握来确定一个学生所具有的气质特征,进而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但当前小学教学因材施教中普遍明显存在着几个误区:把因材施教和班级授课对立起来;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和大多数学生对立起来;认为因材施教难度大,难以实施;这些误区的产生以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把握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制导性、支配性和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因材施教作用的有效发挥。基于这些误区在基本的对策上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每一个学生。总之,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大体相同,这是学生的共性。但由于不同学生的生理条件、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以及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他们在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意志力、习惯、品格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不应该忽视,为了激发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因材施教来吸引绝大多数的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使用不同方法,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来因势利导。实施因材施教应是一个教师追求的境界。具体说,因材施教的境界是教师实现其存在的状态。因为只有你热爱每一个学生,才会将你的期待心理与每一个学生的渴盼心理对接,这时,也只有这时,因材施教才会具有全部的意义。学生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教师实现人生境界的阶梯。坚持正面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正面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愿望,使学生真正能放开手脚,生动活泼有效的进行学习。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能巧妙地将因材施教思想穿插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每个学生都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家长的鼓励,特别是对于差生我们更不该吝啬我们的赞美。对于差生的点滴进步,如果及时给予表扬,将会诱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萌发上进的生机。这种表扬将起到批评起不到的作用,收到逆向激进的效果。

(2)以“闪光”为主的正面引导。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即使是萌芽状态的、不稳定、不突出的苗头,也要从鼓励角度出发,正面引导,大力宣扬,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机智。

(3)以“成功”为主的激励机制。差生少有成功的机会,更难得到教师的正面肯定与激励。利用差生成功的契机来激励差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4)以“创新”为主的开拓机制。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认为在目前高度重视统考分数和升学率的形式下,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学识能力,才能更多的、巧妙的将因材施教、素质教育融入应试教育中,推陈出新,不落俗套,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希望教育工作者能本着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精神,认认真真的总结出一些经验来,丰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如何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如何写诗歌: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汉书·艺文志》)

诗歌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孔子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劳动者也重视诗的作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我国历来强调“诗言志”。言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

一篇研究报告应分四大块:

1、问题的提出

2、调查方法

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4、结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80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