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障碍是什么样的心理疾病?

情感障碍是什么样的心理疾病?,第1张

情感障碍是什么样的心理疾病?

我个人认为应该是

过去所经历的感情、周围群体所看到或听到的,在自己心理留下了一定的影响和阴影,让自己在渴望感情时又顾忌或害怕面对,不能轻易相信及害怕失去

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知识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下面是我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知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二、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1、 充分的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 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 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

 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

 9、 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 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 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 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 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五、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

 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①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②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③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2、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

 ①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②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③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3、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是:

 ①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②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③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如:社交焦虑考(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③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4、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①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②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③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④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拓展内容: 心理健康知识科普

 一、 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最严重的要数抑郁症。因此导致的自杀等现象给家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抑郁症表现为:有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迟钝,注意力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应及时求教于心理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二、 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压力。因学习压力而造成的心理疾病的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过分注重结果和不恰当的比较分析现状,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等问题是青少年出现的常见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办法是首先个人要自信,再者要有信心。下面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国外某著名科学家一天到一个学校去讲座,学校的老师说你是大科学家,也培养了不少人,你看我们这里的学生谁将来最有出息,大科学家就指了两个孩子,若干年后,这两个孩子果真在科学领域做出了贡献,而那位老师再遇到那位科学家时,讲起当年的往事,大科学家吃惊地说,我是随便指的,真的是随便指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这说明什么就说明自信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多么重要,换了你,要是个大科学家说你将来肯定有出息,你肯定一下子就感到什么都有了希望,做什么事情都努力了、有信心了。再讲一个故事,郑渊洁是有名的现代作家,他当兵复员回家后在一家工厂当工人,觉得自己没什么本事,但也想要过好日子啊,就想努力干点什么,想来想去,不花什么钱,成本又比较低,于是,就开始写作,一开始写诗、投稿,几乎是投一篇退一篇,写一百篇退一百篇。就是几乎近一年时间,突然有一篇发表了,于是就又有了信心,又投了好多也没有发,信心慢慢又没有了,突然,又发表了一篇,信心又来了,然后,发表得越来越多,后来他自己看了以前那些被退的诗看,发现以前的诗写得真是很臭。但怎么会慢慢变好呢就是靠了信心。我觉得只要有足够的信心,你有50分的能力也许能发挥到80分或者更多。如果没有信心,你有100分的能力也许只能发挥20分。这就是要求同学们平时要注意自信和信心的培养。

 三、 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问题

 同学们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你们思想还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判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你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你们中的不少人迷恋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你们的身心健康,部分同学因交错友,甚至吸烟、吸毒、偷窃等事(举吸烟的例子)这当然与我们的环境即家庭、学校的教育、社会的风气有必然的关系。但是只要同学们把住一点,我们思想上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行动上要提高素质、服务社会,以你身边你喜欢的、崇拜的、敬佩的人为榜样,去要求自己、去落实自己的行动,相信你会很成功。 五、 异性交往给同学们带来的心理问题

 这主要是心理和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目前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比上个世纪提前4至5岁。高中生绝大部分已属于生理成熟的人,渴望异性交往,交友越迫切。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是你们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由于处理不当,出现早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脑子里尽想此乱七八糟的事情,那么怎么样就能处理好这些事呢我讲三点:

 1、 异性交往宜泛不宜专

 即鼓励多交,忌只交一个。异性同学的广泛交往,对他们的自身的学习、思想有促进和帮助,也有利于情绪的振奋,而异性同学之间的单独交往、言谈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再加上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这样会由本来正常的同学交往发展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相恋,广泛的异性相往能避免异性们双双陷入早恋的识区。

 2、 异性交往宜短不宜长

 青少年中两个异性同学的交往不宜过长,有的同学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形影不离,初中这没有感觉,到了高中长此下去,从相聚到离不开,步入早恋,所以在异性同学的交往中注意接触时间短些,范围广些,从而可经了解各种禀行、气质的异性同学,这会使不同人有更多接触机会。

 3、 异性交往宜疏不宜密度。

 异性同学间的交往是正常现象,但一定不要一门心思地钻在里面,男女同学有性别之差,人的一些潜意识往往在异性单独交往时发掘出来,过多频繁地与异性交往会唤起人的热情,激起人的冲动,所以男女同学的交往频率要低一些,,这样有利于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

 由于中学生生理意识的觉醒,他们对异性产生好奇、关心、爱慕和愿意接近的心理行为,都属于正常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友情”和“爱情”,友情姓“友”是朋友之间的友好往来,贵在一个“义”字;而爱情姓“爱”,是自觉、自愿的相爱,讲求心心相印心理健康知识培训默认。我们提醒大家,当你感到对方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产生愿意和对方在一起的热望,就应该注意及时划清界限避免跨入早恋的误区,避免让心理上过早背上沉重的包袱

 四、 人际交往的压力给同学们造成的心理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伙伴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丢面子等。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超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少经验,很难面对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爱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不能自拔。那么我们要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我们要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苛求自己,也不要对外界寄托过多过高的希望,用正常心态增强信心培养的技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

职场心理健康指南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下面是我收集的职场心理健康指南,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一、心理健康六项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与大多数人、特别是与同龄人、同性别的人是否一致。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在心理咨询中,绝大多数咨询者这一条都具备。通过说话、察言观色便很容易确定咨询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进行心理测验。

 (2)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与这一条相对立的是喜怒无常。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是说他们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而且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3)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别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别人理解自己。因而,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与同事关系都很融洽,对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很亲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与别人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发生矛盾时能积极地、有效地去解决矛盾,重新让别人理解自己。

 (4)行动自觉果断

 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便果断地采取决定,不盲目、不犹豫、把自己的决定贯彻如一,决不是说是一套而做又是一套。这并不是说不能改变决定,而是说不能轻易地改变决定。

 (5)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热爱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爱学习,如爱学外语、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把学习看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爱工作,不仅按时上下班,而且创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把分担的工作看作是一种乐事。

 (6)正确的自我观

 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有正确的自我观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去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不因为有优点而骄傲自大,也不因为有不足而自卑;知不足而不懈进取、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愉快乐观。

 上述六项标准是互相联系的。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现在所有方面,而往往表现在几个方面。对照上面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判断一下你的心理是否健康?

 二、心理问题的等级划分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较为认可的是以下这一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2.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

 (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便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3.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导致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是:

 (1)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2)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念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得很正常。

 (3)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如:社交焦虑者(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4.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1)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或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3)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4)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和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和儿童。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成现实。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8.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能会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人士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10.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四、心理咨询的五个不等式

 1、心理问题≠精神病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门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人们对它有一种神秘感。来访者通常都是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诊室,在医生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来咨询的人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此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表露出情感上的痛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对男性来说尤其如此。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来就诊。其实,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个体就能顺利健康地发展;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这样看来,心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就这些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或有见不得人的隐私,相反,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混混沌沌虚度一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精神病就是疯子,其实他们所说的精神病严格地来讲是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绝大部分精神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没有自知力,更不会主动求医。

 2、心理学≠窥见内心

 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同学在路上不期而遇,其中一个知道对方是心理治疗师,就让他猜一猜自己现在心中想些什么。许多来访者也有类似的心态,他们不愿或羞于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动,认为只要简单说几句,咨询者就应该能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咨询者水平不高。其实心理治疗师也是人,他们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能窥见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的一定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进行咨询与治疗。因此,来访者需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才能帮助医患双方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利于治疗师作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恰当的治疗。

 3、心理咨询≠无所不能

 许多来访者将心理咨询神化,似乎咨询者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就像一个“开锁匠”,什么样的心结都能一下打开,所以常常来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求的“豁然开明”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再也不来了。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心理问题常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来访者需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4、心理医生≠救世主

 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医生当作“救世主”,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医生,以为医生应该有能耐把它们一一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无须努力、无须承担责任。多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就是,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治疗一切由医生说了算,要求病人绝对服从、配合,因此来访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旧的医学模式带进心理咨询。然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物,心理医生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他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来访者,更不能替来访者去改变或作决定。来访者需认识到,“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达到理想目标。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消极被动,推卸责任,只会一事无成。

 5、心理咨询≠思想工作

 来访者中还有另一种极端的认识,就是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无非是讲些道理,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一女孩因强迫观念痛苦异常前来就诊,家人反对并干涉:“你就是死钻牛角尖,想开点就会好的。”亦不让患者服药。患者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内心很绝望,从而影响到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心理咨询作为医学中的一门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它与思想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及集体意志,而心理咨询则是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技巧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咨询者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访者进行批评教育。另外,某些心理障碍同时具有神经生化改变的基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希望来访者能通过上述几个“不等式”了解心理咨询的性质和工作方式,打消顾虑,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与心理医生进行配合,帮助自己解除痛苦,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

 五、哪些人应及早求助心理专家

 1、早期症状:

 (1)神经衰弱表现:失眠、头痛、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工作缺乏热情,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可持续数周到一年多。

 (2)强迫症状群:怕脏,怕得病,怕说错话,怕别人看自己,或毫无原因的恐惧,或刻板仪式动作。可持续数月到数年。

 (3)人格的改变:对人冷淡,躲避亲人,并怀敌意;或寡言少语,好独自呆坐,或无目的漫游,生活懒散,不守纪律;性格反常,无故发脾气,敏感多疑,自语自笑。

 (4)老是感觉自己的形体变样了,过度地照镜子,好打扮;怀疑自己不健康,反复看医生。

 2、临床期(病症表现典型期):

 (1)幻觉症状:如在没有人时或夜深人静时听见奇怪的声音或说话声;看见一些不存在的东西等等。

 (2)妄想症状:无端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甚至欲加害自己。

 (3)思维混乱。

 (4)行为怪诞。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草木、脏物、肥皂,喝脏水或伤害自己等等。

 六、EAP心理咨询,该做些什么准备?

 员工产生心理困惑,寻求EAP咨询师的帮助,如同躯体有病到医院看大夫。但由于人们对心理咨询的一般知识了解不多,以至把看躯体疾病的习惯用于看心理医生,影响了咨询效果。所以去咨询,略知些咨询常识最好。

 1、咨询者本人要有心理咨询的愿望。心理咨询是以语言沟通为基础,这种沟通是建立在咨询者对医生的信任和自愿的基础上。若来访者没有沟通的愿望或是被亲朋好友带领至此,是不会情愿地谈及真实的自我,咨询效果会受到影响。

 2、咨询者不必担心谈话的内容外露。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EAP咨询师工作的首要原则就是为咨询者保密,有些咨询者因有这种担心,咨询时往往隐去某些问题,不利于医生做出诊断和提供帮助。

 3、咨询者最好有自助意识。心理咨询除有心理医生的启发引导帮助,还需要咨询者积极主动配合。有的咨询者没这种意识,在咨询后对医生布置的作业不实施。如对恐怖症患者的治疗是先练习放松法,再进行系统脱敏疗法,这是一个连贯程序,有的咨询者回家不练习,总想在医生那里讨一种简单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导致咨询半途而废。

 4、咨询者勿急于追求效果,欲速则不达。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人际交往障碍,有的咨询者出现障碍的原因是因为性格偏内向、口吃、怕别人讥笑、拒绝与人交往引起的,咨询时首先要打破这一循环链,使咨询者改变自身对口吃的认识,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技巧。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并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还有些心理问题或疾患需要有关人员同步参与咨询,如孩子的问题父母参与,婚姻问题夫妻参与。

 5、理解咨询的时间限定。咨询一次约50分钟,若时间长、内容多,不便于咨询者清晰地理解接受主要问题的核心部分。

;

儿童心理疾病及其判断介绍

 儿童心理疾病及其判断介绍。儿童心理出现问题,除了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外,家庭教育的缺失越来越占主导位置,如不及时治疗,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下面分享儿童心理疾病及其判断介绍。

儿童心理疾病及其判断介绍1

  一、什么是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又称心理障碍、心理异常。它与心理健康正相反,是指儿童大脑功能发生故障,心理不能反映现实,在言语、行为和情感上出现多种歪曲现实、无中生有的反常表现。

 我国3—15岁的孩子中,有5%—15%存在着心理疾病,某些大城市12—15岁的初中生心理异常者超过20%。儿童心理疾病分为两类,一类为非精神病性心理异常,又称心理偏异;另一类为精神病性心理异常,又叫心理变态。

  二、 心理偏异据调查,我国儿童心理偏异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1、 智力落后。智商在69-50之间,记忆不牢,经常丢三落四,不会思考,学习成绩极差。

 2、 依赖性格。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凡事都要依赖别人。

 3、 放纵行为。任性固执,不听别人批评劝解,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

 4、 逆反心理。成心与父母老师“对着干”。

 5、 情绪低落。对任何活动都缺乏热情,厌学、厌世、厌与人交往。

  三、 心理变态心理偏异若得不到矫治,就有可能发展为心理变态。

 儿童心理变态有以下几种:多动症、抽动症、焦虑症、恐怖症、失眠症、攻击症、嫉妒症、贪婪症、懦弱症、性过敏症等。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心理异常:

 一是心理与行为是否协调一致,

 二是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是否协调,

 三是心理特征与年龄阶段是否相符。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心理异常的表现,又做不出准确的判断,就应该及时请教心理医生,多关心、引导孩子。既不可置之不理,也切不可随意给孩子扣上患“心理疾病”的帽子,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

儿童心理疾病及其判断介绍2

 4岁男孩小军今年读小班,幼儿园的老师都说,小军是个让他们头痛的小孩。“这个孩子很倔,而且太好强了,无论是学习还是体育,甚至只是一些小活动,他样样都要争第一,稍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

 一次,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排队出门散步,小军非要当“领头兵”,老师不让,他就坐在地上发了半个多小时脾气。上课的时候,如果有小朋友歌唱得比他好,舞跳得比他棒,他就开始闹别扭……

 3岁的小女孩阿雅则是另一种情形。从到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她就总是缩在一个角落,不和小朋友们交往。老师点名让她做游戏或者答问题,她不但紧张得答不出来,有时候更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

 上了不到一个星期,她就哭闹着不肯再来了,每次妈妈带她来到幼儿园门口,她就说自己肚子疼,结果一回到家病就全好了……

 相比之下,9岁的小风更让同学和老师捉摸不透。大多数时间,他对同学都是冷冰冰的,平时大家叫他一起玩,他都是爱理不理的。但是有时候,他又会突然变得非常热情,和这个同学抱在一起,又要到那个同学家玩。

 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小孩子发些小脾气,他们都存在着心理问题,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

  心理疾病直扑儿童

 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戚元丽博士说,近两年小朋友们看心理病的多了很多,她本人平均每天都会接诊6个左右病例,周末更多。

 广州市教育局不久前在英雄广场举办了一场大型的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咨询会,结果很多家长都来咨询孩子的心理异常现象……“

 以前,我们都觉得小孩子的思想是最单纯的,他们是无忧无虑的。没想到短短几年间,心理疾病就由成年人那里直扑向儿童……”东山区一所著名小学的校长感概地说。

 戚元丽博士专门从事儿童心理健康研究,她说,目前困扰儿童的精神心理问题有很多种,主要有抑郁症、焦虑症、多动症、情绪障碍、睡眠障碍、人格障碍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多动症和抑郁症。

 多动症是较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8%,而且很容易就被家长忽视。这些儿童是典型的“坐不住”,他们无法或很难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或者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

 这样的孩子经常表现得十分淘气,缺乏耐心,就算坐在凳子上,他们的手里也要玩弄一些东西;有些孩子虽然表面很安静,但却“神游四方”,上课经常走神,刚刚说完的话也会突然记不起……

 患抑郁症的孩子则是对什么都不敢兴趣,对课堂和游戏都表现得很淡漠和退缩,很少有笑容,甚至总有被人拒绝和讨厌的感觉,还会持续的自我谴责。

 长期抑郁的孩子还会出现厌食、体重下降、失望等情况;但有的抑郁的'孩子也会表现得过度好动、具有攻击性。

 戚博士称,儿童的心理问题对其健康成长会造成很大障碍,幸好一般都还仍于早期,及时发现比较容易治愈。但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发现,任由其发现下去,很有可能就会成为精神疾病,甚至会有人格分裂、自杀等情况出现。

  如何治疗?

 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急切的想知道怎么治疗心理疾病。对此心理专家表示,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由心理医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达到治疗目的。

 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致病病因和症状表现与成年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表现截然不同,这给心理医生在考虑怎么治疗心理疾病时增加了难度。而家长对孩子症状表现的描述越细致精确,对孩子的疾病确诊和治疗就越能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

 专家建议,由于儿童因为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内心较为敏感,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较为激烈,同时又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和词汇量的欠缺,使得孩子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也无法跟大人有效沟通。

  所以家长应做到以下两点要求:

 1、父母要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好奇、喜欢模仿、创新思维的特点应给予理解。

 2、父母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力求一致,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不应有求必应,而应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

 儿童心理疾病最好是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父母一定不要因为工作繁忙而对孩子过于疏离,这样很容放任孩子心理疾病的产生。

 孩子在没有朋友、无法与社会交流的时候,父母是最后能依靠的人了。所以父母一定要积极了解儿童心理疾病知识,防范于未然。

同时患有多种心理疾病是什么体验?

有的人只是有强迫症,或有是抑郁症,就感觉痛不欲生,如果同时有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社交恐怖症等痛苦程度难以想象。

但医学有一个靶症状的概念,就是有一个最核心,最主要的症状,心理疾病也是如此,虽然有人说,我既有焦虑症,又有抑郁症,还有强迫症等等,作为心理咨询师,要分析他最主要,最痛苦,最影响他工作生活的症状,先解决这个症状,等这个症状基本消除了,其他的就容易解决,有的甚至根本没达到症的程度,解决起来相对更容易。

几乎每个心理疾病患者都有自己的核心症状,但很多心理疾病都是以焦虑为核心的,所以往往会表现出多种症状。

额,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常见于我们所说的自卑个体身上,上面所说的抑郁躁狂交替发作本身就是一种病双向 情感 障碍。多种心理疾病同时存在一般会让个体更加坚信核心信念(我是怎么的一个人)

多种心理疾病在很多情况下是会同时发生的,这多种心理疾病之间也是会互相影响。 在里面给您举出几个在我们工作经常见到的例子。

比如 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 在很多情况下会同时发生。在一线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我们总是会发现长期的焦虑会导致抑郁。而抑郁的又会使人产生焦虑的情绪。

也比如说 行为障碍和抑郁,行为障碍和焦虑 也是可以同时发生的。咱们可以这么认识这个问题。行为障碍的小孩一般接受到的都是负面反馈,比如,老师说你这个做的不对,父母说你是个坏孩子,等。当孩子接受到大量的,负面反馈的时候,他们是一定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的,比如抑郁,比如焦虑,等。

自闭症和焦虑情绪,抑郁情绪 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当一个自闭症的孩子走进校园,他不知道怎么交朋友,不知道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这个孩子很大可能,是会产生焦虑情绪的。随着孩子长大,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们会意识到自己跟其他同龄人的不一样,会觉得为什么我有自闭症,为什么世界对我这么的不公平,这些想法也很大可能,让这个孩子产生抑郁的情绪。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双相 情感 障碍、恐惧症以及精神分裂等所有所谓心理、精神疾病的真相与解决之道

心理和精神问题是当前非常严重的一个 社会 现象,尤其是在孩子中也越来越多,实在让人痛心疾首。由于不明真相和解决之道,多少人沉浸在别人无法想象的内心痛苦和绝望当中,甚至想放弃生命。也造成无数家庭濒临崩溃。我作为一个从二十多年心理痛苦中走出来的人,发自内心地想帮到更多和曾经的我一样痛苦的朋友。

首先,我想要告诉大家,选择结束生命是一个极其错误的选择。结束生命并不是痛苦的结束,而恰恰是另一个没有尽头的更加无数倍痛苦的开始。生命永远不会结束,每一段生命都有它的意义。

其次,我想告诉大家,所有所谓心理和精神疾病,无论什么类型,无论自认为多么严重,无论身心症状多么复杂,都不过仅仅是一种外在表现而已,也就是说仅仅是症状,是结果,但并无实质病变。这些所谓心理和精神疾病为什么难治愈?是因为我们大多数当事人并没有真正搞清楚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本质、真相和根源。如果找到了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根源,无论问题轻重,无论情况多么复杂而又与众不同,任何问题自然都会迎刃而解。所有心理和精神疾病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的人的情绪、躯体症状表现不同而已。由于症状可谓千奇百怪,人人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病名,但痊愈的过程和途径是完全一样的。

那么,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根源是什么呢?

一般的人遇到负面情绪很快就放下了,但我们不行,非要解决它,哪怕鱼死网破,结果越来越严重。殊不知,不去解决问题,转而放下问题就解决了。根本没有什么需要解决的,根本没有什么心理和精神疾病。这些压根就不需要管的问题在我们把它当成一个问题去解决的过程中产生了所谓的各种心理和精神疾病。

情绪和身体是相关的,负面情绪也会引起一些生理和躯体的变化,也就是所谓的各种检测结果和躯体症状。其实,这些变化只是负面情绪引起的生理变化,并无实质病变。如果负面情绪消失了,这些躯体症状也会很快随之消失。

当然,我说过,这些负面情绪和躯体症状只是症状而已,并非根源。要想疗愈所谓心理和精神疾病,减少负面情绪发生,必须从根源入手。那么,根源又是什么呢?

根源在于我们的内心,在与错误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在于我们非要执着于某一个东西。其实,任何人和事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却总是执着于某一面,执着于非要得到某一个人、物、结果或目标,如果是别的结果就接受不了。比如一些孩子,非要考到某一个成绩,非要得到别人的评价和认可。得不到时会痛苦,得到了又怕失去,各种担忧、害怕、恐惧。

有的人后悔过去,可后悔有什么用呢?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

有的人特别怨恨别人过去对自己的伤害,可伤害已经造成,冤冤相报何时了?别人只是伤害我们一时,之后一直伤害我们的是自己,何苦自己与自己过不去呢?

有的人事因为自卑。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都有自己的长处。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一样,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思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并没有好与坏。

有的人抱怨父母没给自己带来好的条件,可古今中外世界上出身卑微的伟人也比比皆是,我们必须学会接受现实。

有的人认为只要有钱了就会好了。但是,实际上有钱人抑郁的多的是,没钱人快乐的也多的很。快不快乐取决于自己。人的欲望时无穷的,如果思想观念不变,即便有了钱,还有会其它更大的新问题等着我们。

有的人认为只要换个环境就会好了。也许,换个新环境会带来暂时的缓解,但由于没有内心观念的改变,同样还会遇到新的问题。

有的人是因为身体得了难治的病。其实身体上的疾病和心理疾病也是一样的,就和发烧一样,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提醒我们内心错了,都只是症状而已。如果我们改变了错误的内心,疾病也就完成了使命,离我们而去。包括传染病,看似随意,实际上没有无缘无故的。

有的人把心理和精神疾病归结于原生家庭。如果相信这个理论,那我们还能有什么希望?那些一个家庭几个孩子,个个性格不同,如何解释?其实,是因为一个家庭的成员容易形成类似的错误的信念系统和思维模式。

有的人把心理和精神疾病归结于遗传,这更是荒唐。谁生下来就有心理和精神疾病?得病之前算什么?这种理论害死人。其实这也是因为一个家庭的成员容易形成类似的错误的信念系统和思维模式。

总之,原因看似各种各样,但都可归结于执着于某有个东西,总事有东西放不下。所以,只要放下了,就什么都好了。

有人说,我不知道我的原因,我是莫名奇妙得的。那怎么可能?你仔细想想,你的的所有负面情绪一定是和某个东西在挂钩,那就是我们的执着。我们脑子里不停的想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执着。

有的孩子很小就得了心理问题,这也是和执着有关,这个执着很可能与家长教育理念或孩子所处 社会 关系影响有关,通过耳濡目染,孩子很小就形成了了一些错误观念,让孩子有学习压力,或让孩子产生自卑、攀比等心理。其实有时家长都不了解自己孩子在想什么。

任何痛苦背后一定都有一个执着或欲望,放下执着是解决任何问题的唯一之道。

由于错误的内心,带来负面情绪,进而带来各种身体变化。心是因,身是果,千万不可本末倒置。

我们要改变内心,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不要浏览不良网站,不要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奉献。奉献才是快乐之道。

很多家长不但自己观念错误,还把这些错误观念强加给孩子,自己把孩子害了还怨天尤人,还埋怨孩子。

所有的欲望和负面情绪都是负面能量,都会不断纠缠与放大,恶性循环,最终正向能量越来越少,最后甚至发展到以负面能量为荣,以正向能量为耻而毫不自知,这能不带来痛苦吗?这不就是现在 社会 的普遍现象吗?为什么大多数人活得很痛苦?这就是总根源。只是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有的人身体得病,有人心理得病,有人遭受挫折或灾难等等。

一旦得了所谓心理疾病,我们就开始怨天尤人,就认为自己倒霉,就认为上天不公,都不认为是自己的原因,而把原因归罪于遗传、家庭、环境、贫穷、疾病等,逃避责任,让心理和精神疾病来替自己承担责任。不知错改错,又怎么能好呢?当然,这不是故意的,是没有认识到而已。我们在浑然不知中给自己戴上了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枷锁,并在痛苦中越陷越深。

其实,上天是最公平的。每个人做的错事,都必须要自己承担。如果不愿意承担,就得一直背着。我们很多人都选择了逃避责任,但怎么可能逃避得了呢?

有人去找心理咨询师倾述。倾述本身又是在释放负面能量,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虽有暂时缓解,但最终还会招致更多痛苦。因为并没有去改变内心,怎么会有用呢?

有人希望靠药物来解决。明明是内心的问题,药物又怎么可以解决呢?这不荒诞吗?还有人希望能别人拉他一把。自己的内心别人怎么可能使上劲呢?内心只能靠自己去改变啊!在负面情绪下会产生各种天马行空的奇葩幻想,别人无论如何都是无法理解的,包括我们的父母。

言归正传,明白了这些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的本质和真相,所有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自然都会迎刃而解。因为实际上它本身并不存在,当然也就没什么要解决的,去解决它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还会不断恶性循环下去,直至身心无力而绝望。

如何解决呢,首先不要管看起看来无论怎样严重和无法忍受、解决的一切身心痛苦症状,找到它们背后的错误执着,努力把它放下就可以了,这样所有身心痛苦都会消失,人将获得重生,灰暗的天空重新阳关灿烂,人生充满希望、幸福、快乐!

有人说,心理和精神疾病怎么会不存在呢?我们内心煎熬的痛苦多么真实,我们现实面临的问题实实在在,我们就是睡不着觉,我们身上的症状和疾病也是真实的,我的人生就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痛苦就是明明存在啊?说不存在不是自欺欺人吗?

是的,对我们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我想说的是,这些所谓真实情况都只是结果而已,并非原因,也只是表面现象,并非本质。它们并非一成不变。我们要解决这些所有问题,都必须从根源上入手。大家无论通过心理咨询还是药物治疗,都是在用现象解决现象,用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不断加重问题。

所有的心理和精神问题,无论什么样的负面情绪,都会表现为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头脑思维,想个不停,吃不下,睡不着,身心疲惫,就想去想明白,结果越想越多,恶性循环,无法控制,直至崩溃。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能量会逐渐被耗尽,就越来越失去了对自己思维的控制能力,最后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打算放弃,那是身心痛苦和外在障碍都是低能量状态的幻象。在那种能量状态下,就是一个芝麻都变作一座大山把自己压垮。

这种情况下,唯有提升能量才能改变。这个能量,不光是吃饭和休息,更重要的是停止负面能量(负面思维)的侵蚀,不断提升正向能量。就是要必须打破恶性循环,停止思考(我们是永远想不完,也永远想不出结果的),并转向正向思维,积聚正向能量。有了正向能量,就有力量掌控自己的思维,掌控自己生命的一切。有了正向能量,过去那些困扰我们的问题也就由西瓜变成了芝麻。

那么,如何停止头脑思维呢?有人说我们就是控制不住想啊!其实,控制不了头脑就是因为负能量(表现为所有负面情绪)太强大了,我们被负能量所控制了。由于不同人负能量所表现的负面情绪不一样,躯体症状更是千奇百怪,也就有了各种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的病名,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只要抓住了本质,所有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也根本就不需要去解决,因为没有什么需要解决的。无论我们是什么情况,无论有多严重,无论现实问题多么真实和难以解决,无论躯体上有任何严重,哪怕得了绝症,根源都只有一个,解决办法也只有一个。找到了根源,人生中一切问题都是肥皂泡。

我们活在梦境里,唯有醒来。谁能把梦境解决了?醒来就是,有啥好解决的?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明白自己错在哪了,要明白没有谁在惩罚我们,都是自己的错。宇宙是最公平的,如果我们错了还能快乐,那才真是没天理了。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错,不要怨天尤人,只能反省自己。什么原生家庭理论、遗传理论,根本不存在,都是害人的理论。自己的命运是自己做主,不要给自己找任何理由和借口。不要以为是家庭环境原因、是别人欺负我们、是人际关系紧张、没有钱、压力大、身体疾病等等一切现实问题造成的。错了,这些问题也都是现象,都是内心观念错误的结果,和我们的心理和精神问题一样都是同一根源的结果,都是表象,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的根。即便这些问题被解决,我们的心理和精神问题照样存在,而且还会出现更大的问题来提醒我们。内心错了,执着太多,太多的放不下,把我们的内心牢牢束缚住了。放下这下执着,解放内心。如果我们非把原因归到所谓心理疾病或家庭、遗传、环境等,那怎么会有希望?

其实,每一个痛苦,都是来提醒我们错了,让我们赶快回头。一旦回头,痛苦就失去了存在价值。我们一天不回头,痛苦就会如影随形。在每一个痛苦的背后,都必有一个执着,或有一个欲望。唯有放下执着,放下欲望才能摆脱痛苦。

过去的已经过去,接纳自己当前面对的一切,这是过去的果实,已经无法改变。未来也不存在,如果不非要执着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或害怕失去什么,就不会有担忧和恐惧。我们快不快乐取决于自己,只要自己不愿意,也没有人能够伤害到我们。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错误执着,从当下开始保持正向能量的心念、语言、和行为,不再传播和释负能量,包括家里和互联网上,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家务做起,帮助他人,奉献自己,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欲望,放下物欲执着。这些本来就是我们人生的真谛,是幸福的源泉。现在释放负面能量,将来自然结的苦果,现在播下正向能量的种子,我们的未来自然就已经改变,幸福快乐就已经上路了。哪里还会有什么心理和精神问题?哪里还有什么人生问题需要解决?哪里还有痛苦?哪里还有不平?

有的人说,我放不下怎么办?其实,无论多么艰难,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想一想,当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什么都带不走的,不放下也得放下,有什么可以放不下的呢?不放下就得继续背着,继续痛苦,我们别无选择,也没有别人可以帮我们放下。放下的最好方法就是接纳,接纳别人和自己经历的一切,接纳未来一切可能的结果,无论好坏。我们何苦要这么认真,何苦非要与自己过不去,非要不放过自己。在现实中比我们情况糟糕的人多的是,一般人没有当回事,没有拿起来,咱们不但拿了起来,还不愿放下,让我们痛苦不堪。只要放下了就没有痛苦了。要说放不下,痛够了自然就放下了,话糙理不糙。

朋友们,如果此时你已经绝望到了极点,痛苦到了极点,喊是没有用的,也没别人能帮到你,唯有自己咬着牙也要把头转过来,一旦上路,坚持就好了,千万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千万不要再回头了。只要坚持行动,放下任何执着,所有的负面情绪会很快消失,躯体症状也会随之不见。无论现在你多么痛苦绝望,无论你觉得多么真实,多么牢不可破,多么不可能改变,路有多绝,哪怕真真切切得了所谓绝症,但那都不是真的,在实相上都不存在,都是幻想。一旦醒来,阳光无比灿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你要相信,天空再乌云密布,总有放晴的一天。世界上没有永痕不变的东西,你的心情也一样。正常人心情也是有好有坏,平常心对待就可以了。

还有,孩子有问题的父母,求您放过孩子,放下孩子,不要管的太多,别给孩子灌输错误的观念,会害孩子一辈子的。还孩子自由,别给孩子过多压力。互联网一代,少接触电子 游戏 等一切成瘾东西和所有 不良 网站,也别再用精神药物残害孩子了!!!

最后,我可以告诉大家,我自己曾经就是一个所谓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长达二十多年,无论多么的绝望和无助都经历过。现在,通过这种方法,我很快重生了。我希望把我用血泪换来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还陷在痛苦的无底深渊中的人走出来。希望能够挽救更多濒临崩溃的家庭和孩子。

最后总结,认为自己存在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它,是所有痛苦的真正原因和开始,随着解决的过程,痛苦越来越大。这就是正常人与所谓心理疾病的人的根本区别,正常人没有觉得出现负面情绪和小症状问题,很快就过去的。而我们非要去解决,结果愈演愈烈。其实,不光心理问题,我们人生中的所有所谓现实问题布置上都一样如此,不解决是最好的解决,无为而无不为。由于大多数人活反了,所以很痛苦。

当然,我也知道,处于负面情绪中的朋友对于我说的这些话是难以理解的,但我希望大家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一定会所有启发的。我们在负面情绪中时会有各种负面想法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常人是无法想象的,这种痛苦和绝望不身临其境也是无法想象的。但是,朋友,我告诉你们,所有这一切都只是幻想而已,千万不要相信那些幻想,赶快回头,向我指的方向走,否则一定会越陷越深。

无论大家有多绝望,无论大家觉得问题多么严重和无法解决,无论大家觉得自己有多特殊。朋友,我告诉你,它就是个肥皂泡而已,千万不要害怕。

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放下执着,转向正向能量。这一念一起,我们就已经好了。万事开头难,咬着牙坚持一段时间,会越来越轻松的。一旦你慢慢体悟到了我说的话,你就醒了,并掌握了一把无比锋利的利刃,无论再遇到什么事都能轻松应对。要知道,无论如何,这是唯一能走出来的方向,只能坚持,别无选择,而且走出来也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一句话总结:我们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我们非要执著我们有什么所谓的心理和精神疾病。它本身并不存在,但却因我们的执著而真实存在。我们非要去解决一个并不存在的问题,结果越解决问题越多、越大,恶性循环,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直至把自己逼入绝境。其实,只要我们放下对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执著,它就很快消失了,就这么简单。过去的难是因为南辕北辙。整个过程就如同梦中醒来,你会发现就是一场空,纯粹是没事找事。一旦醒来,你也就不会再睡去,彻底解决其问题!

也就是说,心理问题在于把一些不存在的正常的事情当成问题去解决,从而产生了问题,并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并出现了各种身心痛苦,从而更加坚信自己心理和精神问题的存在。唯有跳出这个怪圈,才能根本摆脱痛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跳出山外,才能看清真相。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定要想办法跳出来。在山里哪怕觉得再真实都不是真的那样。

有人不相信我说的这些,也有人认为很难。可以做一个小小实验就明白了。当你胡思乱想事,找一些具体的力所能及的小事去做,比如家务把时间安排满,不要停,坚持两到三小时,自己感觉一下心情的变化。体会到了,每当痛苦来临,坚持下去,直至天空放晴。一旦你掌握了,以后什么事都不怕了!

只要不要把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这些正常情绪当成问题就好了,也就不会非要去解决了!千万不要认为是外在环境、家庭、遗传或别人等原因造成,这些仅仅是表面假象,一定要认识到本质上还是自己的负面能量链接而来。如果非要在外面找原因,只要不能认识到是自己内心错误,疗愈就不可能发生。反过来,只要认识到了,愿意知错改错,落实到行动中,疗愈就在一念之间。只要我们愿意接纳承担目前的一切遭遇,自己必须承担结果,不再胡思乱想,现在再去做正向事情,很快就能好,就能体悟到心理和精神疾病并不存在,那就彻底好了!

记住,所有造成我们负面情绪的外在环境只是诱因,我们也可能无法改变,但抑不抑郁、焦不焦虑、快不快乐完全取决于自己,取决于自己的内心装了什么。

有些朋友说我没有告诉具体方法。你的内心你只要愿意就能改变,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具体方法。大家像以前那样正常生活就行,该干啥还干啥,除了早睡早起,没什么额外特殊的事需要做。不同的是,虽然事不变,但我们的做事的发心要变,生活中所有的所思、所说、所做都是正能量的就可以了,所谓正能量简单说就是利他之心。我们的负能量很多就是因为过于计较自己。

我的话有些重,也很啰嗦,是反复强调希望能真正帮到大家,引起大家的警醒,如有不当之处还请你原谅!

有感触的朋友,希望能够多多转发,帮人就是在帮己。

很多情绪,绕成一团解不开的节,甚至无力应对

官方定义

双相情感障碍又名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英文名称为Bipolar Disorder(BD),英文别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原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主要症状

顾名思义,双相情感障碍通俗来说就是有抑郁和亢奋两种情绪交替发作的病。

平常人有抑郁情绪和亢奋情绪都是正常的,但情绪并不是很激烈,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有一下三种症状发作:

一 抑郁症状

会突然陷入抑郁情绪,没有任何前兆,这种心情是一种极端性的跌落,相比于单向抑郁症来说,双向抑郁症状的时间极短,但是很频发,这种心情的下坠式好比说把一个恐高的人用绳子吊在悬崖边让他忽上忽下。

我就是双向抑郁,会在生活中突然抑郁,这种情绪抑郁是无法自身控制的,正常的人如若有抑郁情绪,一般是因为生活中的烦恼,遭遇到的困难,眼前的烦恼等等一系列的事情,而双相障碍患者并不是因为有心事或烦恼才抑郁。

比如我在生活中会突然的哭泣,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难过但就是很悲伤,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到手中的工作,无法控制情绪只能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起身去接一杯水或者去洗手间洗个脸。

二 狂躁症状

此狂躁非彼狂躁,而是一种兴奋的表现。同双向抑郁症状一样,毫无征兆的兴奋,大笑,激动,突然很想说话,恨不得抓住个人就要聊聊心事,症状发生时间极短却频发。

会变得比自身正常时还要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

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是相对于双向抑郁患者此症状发作较少,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睡眠需要减少。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三 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通俗来说就是两种情绪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交替进行,一个很兴奋的人会在刹那间变得抑郁,不久后又莫名变得狂躁又兴奋,就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也可能人格分裂的前兆。

在我严重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出现过这样双向情感交替发作,朋友说我会在很兴奋的和他们聊天打闹的时候突然颤抖流泪,情绪从一个心情兴奋的极端到另一个悲伤的极端,只能靠吃镇定药品逐渐平静下来,似乎自己完全不可控制被体内的另一个神经操控着。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遇不到此类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或者他在用自己的办法不让身边的人知道他有此类疾病,严重时我一般随身带着药品,以此来镇定自己的情绪;不严重时我一般会刻意躲避人群。

最后希望所有双相障碍患者可以早日康复,被世界温柔相待。

心理变态的表现形式变态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其严重程度分类。 按心理过程或症状,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

心理症状在患者身上往往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种针状伴随出现并形成一定的综合征和症状群。

一、幻觉-妄想综合征

以幻觉和妄想伴随出现构成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二、精神自动综合征

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出现假性幻觉、被动体验和各种妄想组成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症。

三、疑病综合症

对自身健康过分的关注,患者相信自己患了某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疾病,并对一些微不足道的症状和体征过分的夸张,而终日焦虑紧张。

四、紧张综合征

由木僵、蜡样卷曲、违拗、被动服从、刻板动作、刻板言语、模仿动作、模仿言语、作态和紧张兴奋等症状组成的一种综合征。

五、情感综合症

以情感增强或减弱主要表现。分狂躁综合征和抑郁综合征。

六、强迫状态

由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和强迫动作构成的强迫症状群。

扩展资料

判断心理疾病与精神病

在严重心理问题之上还需要判断区分严重心理问题和精神病区别,其中若是属于精神病范畴需要由具有处方权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病医生提供专门的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在心理学界与精神病学界有普遍公认的判断病与非病三原则,即:

第一、是否出现了幻觉(如幻听、幻视等)或妄想;

第二、自我认知是否出现问题,能否或是否愿意接受心理或精神治疗;

第三、情感与认知是否倒错混乱,知、情、意是否是统一,由此社会功能是否受到严重损害(即行为情绪是否已经严重脱离理智控制)。

重点在于对幻觉妄想与情感是否倒错混乱两个方面,对于是否有自我认知的判断应是在这两个重要判断基础之上。

-心理问题

-心理异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98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