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调《小包公》戏词

四平调《小包公》戏词,第1张

四平调《小包公》全场嫂娘:小包拯贪玩耍懒读诗文,你可知一寸光阴一寸金,常言道 一失足成千古恨,你竟敢抛学业还来骗人,恼一恼使家法将你教训。真可怜三弟他是个苦人,快站起看画卷回答我问,每幅画啥含意,所画的何人。包公:这幅画,是匡衡凿壁偷光读书锦,那幅画画的是季子苏秦。嫂娘:那苏秦初游说可曾衣锦,到后来却荣归是何原因。包公:苏秦他初游归妻不下任,只因他才学浅不受人尊,到后来因苦读终佩相印,众乡邻争拜谒 车马盈门。嫂娘:下幅画赞李密应怎评论,另幅画朱卖臣是何精神。包公:两幅画虽有别主题相近,俱颂扬古圣贤学胡恒心,那李密去放牛角挂书本,朱卖臣身背柴边读边吟。嫂娘:为进取苦攻读勤学好问,他二人日继夜谁管家贫,披星光拌月色寒暑勿论,到后来学业精利国益民,两个人家贫苦常年劳困,一砍柴一放牧学犹专心。三弟呀!象你这衣食足学不抓紧,可懂得荒于嬉业精于勤,我只说,你意志坚步步上进,那料你冷与热恁不均匀,不趁此年方少寒窗发奋,到后来徒伤悲虚度光阴,只要你意志坚品学奋进,也不枉俺教你一片苦心。包公:嫂娘,你一席金石言辞切意好,闻训诫顿使我志壮情豪,从今生我不再贪玩乱跑,学先辈破难关步步登高,尚勤苦惜寸阴睡晚起早,哪管他时令转暑尽寒消,精四书熟五经今古通晓,改前非怀抱负 且看今朝。包忠:忽听儿媳对我讲,气得老夫面皮黄,小三黑长得没有人样,硬要赶考进京邦,叫我看纱帽象雨点,也难落到他的头上,小三黑赶考他不能去,我叫他放牛又放羊。二嫂:爹爹且莫这样讲,这个家儿您难当,俺三弟不是你恩养,他成人长大靠嫂娘,你若不让他去赶考,俺大嫂,岂能答应你这一桩。 包忠:我说不去就不能去,谁敢把我的家来当。二嫂:爹爹莫把大话讲,要 赶考怎不找你先商量。包忠:赶考不能说空话,路途盘费出那方。他不商量我不管,想起程,我不拿钱他干慌。嫂娘:爹爹不必要这样讲,取士怎能看面相, 齐国管仲长得丑,他与齐国定家邦,昔日仲尼长得丑,周游列国非寻常,史书中尚有不少好事例,从没见因貌不美名不扬。爹爹呀,赶考只凭文才好,丑 俊怎能定弱强,虽说三弟是怪相,他才华却能济家邦。爹若让他赴考场,才不亏他日夜读书,才寒窗。 包忠:大儿媳只说三黑文才好,一时间闹得我没有主张。包公:爹爹让儿去一趟,三篇文章见宗王,儿的名字登金榜,于国于家都有光。二嫂:小三黑你口口声声要去赶考,说出话来怎么不害嚣,你生来呆头又呆脑,活象一只笨老雕,你憨不隆通没心窃,脸黑不琉球人怕笑,依我看,主考官不会把你来要,考万年你连个小官毛,捞也捞不着。包拯:二嫂不要来辱骂,依貌取人理太差,不是三弟夸大话,我要不中永不回家。二嫂:小三黑你休想赶考去,看谁赶把你留家里。包拯:要去要去我要去。你总不能把我来压。 二嫂:你留家给俺放牛马,硬去就把你的饭碗砸。包拯:你说这话把谁吓,谁愿听你瞎呱嗒。嫂娘:弟妹三弟慢吵架,请爹快把主意拿。包忠:小三黑你也太不象话,没大没小你算什么。嫂娘:还是让他去 了好,为此吵嘴人笑话。包忠:你看能去就叫他去,反正我啥也不管他。二嫂:你光说叫他去赶考,哪个给他把盘缠来拿。包拯:三个钱我得摊一摞,你若不拿咱就分家。小三黑你还没长大,就张口合口要分家,这农业你流了几滴汗,我怎能叫你败坏他,恼一恼手举拐杖将你打。二嫂:要打就狠打别轻饶他。嫂娘:念三弟年幼小不会讲话,求爹爹且息怒少动家法。包忠:只要我有一口气在,看谁敢分这个家。包拯:你不要把我看不起,包拯不是没有志气。二嫂:进京你若不得第,我看你咋卖嘴皮。包拯:进京我若不得第,你面前永远把头低。进京我若得了第。二嫂:任凭你小三黑来处理,叫我 去东不去西。包拯:你说这话谁保你。二嫂:你找不到保人我还不依。包拯:爹爹可愿把儿还保。包忠:跟你 丢脸我不值得。二嫂:爹爹你把我保举。包忠:愿保俺精明贤孝的好儿媳。二嫂:小三黑你找不到保人你不能去。嫂娘:我愿保包拯小弟弟。二嫂:三黑返悔我 找你。包拯:你要是孬了我也不依。相爷:娃娃题言文多豪放,落笔千言珠玉琅琅,满腹的经纶济国志,果是国家一栋梁,娃娃生的好奇相,言行大方貌堂堂,可惜娃娃误考场,好似珍珠未放光。本相我带他到相府,三六九日见君王,万岁爷若能点独榜,定能保江山得安康。包拯:相爷容禀,家住安徽苏州府,小包村 上有我的门厅,爹爹包忠人称员外,我的名字叫包拯,自幼击掌把书念,十四岁进京来求名,路遇贼子将我短,沿途乞讨到京城,实指望赴科场身得重,哪料想张家店里把病生,一月有余病才好,最可叹三场大考误干净,店主人给你要饭帐,无奈何卖诗来到大街中,幸遇相爷把我问, 我句句说的是实情,对于相像讲一遍, 相爷:老夫听了喜心中。皇上:小包拯虽年幼抱负不凡,当孤面他能够出口成篇,在金殿道出了平生宏愿。直乃是治家邦的绝代英贤,这娃娃真奇才令人待见,真不愧吾爱卿举荐一番,叫包拯速上跪为王封你,。刘彦龙:遵了声万岁主切勿封官。 包拯:万岁,我的主皇府金殿且坐稳,你听我表一表几辈古人,小甘罗十二岁身为宰相, 老梁灏中头名年近八旬,常言道,有智谋不在年老少, 无智空活一百春。乞皇恩命包拯走马上任,我宁愿持忠心教化黎民。皇上:包拯你,口口声声要把忠尽,怎奈你年幼小,为王我不放心,包拯:我的主待包拯雨露恩深,为保国我不怕碎骨粉身,空受荣枉食禄与心不忍,若不然我情愿回家为民。包拯:辞皇王赶任离汴京,一路上喜坏了我小包拯,忆往昔岁月峥嵘心潮滴,看今朝名登金榜好威风,这多亏嫂娘严教功夫整,也因俺奋发苦读对青灯,更昔那王相爷对我多器重,他领俺金殿赋诗显才能,我佳作赢得龙心喜,宋王爷笑开了金口把我来封,亲点我,飞龙科独榜御进士,又命我定远理民安众生,我包拯官职虽小责任重,肩负着大宋皇恩乃民情, 上任去, 定忠于职守秉公正,也不枉嫂娘抚育费赤诚,风嫂娘征得她应允,愿将她一生养老情任中,恨只恨我那二嫂心不正,多年来对我歧视又欺凌, 进京前,一口咬定我难得中,更不该暗差包兴下绝情,似这等凌弱欺幼的尖刻女,怎能不加训斥任胡行,我来免先回故里探究竟,倘若她本性未改,我定不容,正当我随同包兴往前赶,连把包兴叫一声。嫂娘:三弟他去赶考进京求官,数月来无音信不见回还,他主仆年幼小,我时刻惦念,每日里在门前两眼望穿。汴梁城仕途遥远,怎不叫风英我来把心担,在厅堂我只把小弟盼。包拯:回家来见嫂娘前去问安。二嫂:你蒜臼子头眉吊梢,犁延脖子马蜂腰,常言道为官自要有官相貌,你三黑要想居官凭那条,蒜臼子头怎戴乌纱帽,流水肩怎穿大红袍,马蜂腰怎系白玉带,麻秸腿怎能登那离水袍,你也不撒泡尿把你的影子照,竟混进考场凑热闹,依我看即使天降乌纱帽,你连个小小的帽翅也难捞着。不是我翠屏着贱你,你天生就没带居官的命。包拯:二嫂莫翻旧皇历,棒槌当针难做衣,常言道狗皮袜子没反正,咱叔嫂之间谁也难分是和非。当初打赌为儿戏,我快活一阵算完毕。二嫂:你站着说话不费力,说的倒像是唱的,俺压根没你这丑兄弟,谁稀罕给你来耍戏,爹爹呀,当初的保人可是你,你怎能眼看他把我来欺。包忠:你大胆,你红口白牙不讲理,眼一闭不知丢脸皮, 有我在打赌定算数,不中你休想回家里。包拯:不回家里倒可以呀,俺那份家产快分给。二嫂:你临死打哈哈你多出口气,想分这家产你发迷。包拯:不分家产你没道理。二嫂:没道理你也干着急。干着急包忠:你怎的。包拯:我不依、二嫂:耍赖皮。想分家除非是日出西。二嫂:你满嘴喷粪吐杆草,气得我两肋发胀嘴片焦,俺当初不让你去考,你偏去考,你又打保票又呼号,早看你赖虾米难把那龙门跳,今果然毁钱落榜,抱起破飘,当初打赌是咱爹保,谁怕你拧着脖子硬充孬,爹爹你把他训教。包忠:我面前不许你耍刁,进京去连官气没闻到,还跑回家来耍赖猫,俺包家的人呢叫你丢了,再死皮赖脸我不轻饶。二嫂:罢罢罢我这张脸皮俺不要,进厅来双膝下跪苦求饶。包拯:一见贱人被带到,胸中顿时怒火烧,你生怕恶毒世少找,嘴尖皮厚你心眼孬,想过去百般调拨欺我小,尽骂我脸黑才不高,你不该叫爹来阻我考,又暗差包兴下毒药,身犯何罪可知晓,恨上来我叫你吃一刀。嫂娘:劝三弟慢发雷霆莫动气,怎能够与妇道之人见高低。大仁大义人尊敬,须懂得人往远看鸟高飞,杀人不过头点地,过往之事你事休再提。包拯:狗贱人按律就该斩,念好姑娘讲情我饶恕了你。===== ===== ===== ===== ===== ===== ===== ===== 完

出自京剧曲目《打銮驾》

川剧有《打銮清官》,汉剧有《打金銮》,滇剧、湘剧、秦腔、同州梆子、河北梆子、豫剧都有此剧目。

根据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第九回、第十五回改编,与原著内容皆不同。原著里被铡的是国舅庞昱是庞太师之子、贵妃是庞娘娘,戏曲里国舅马龙、西宫宠妃马氏;原著里国舅庞昱克扣赈粮、强抢民女、有人状告到开封府,包公奏请查赈,公孙策设计要来御赐铜铡以震贪官污吏,戏曲里改编此段西宫马妃阻止包公去查赈,剧情曲折,体现包拯的铁面无私。

有关包公的历史故事本人曾有过专文,请您在我的博客查阅。

http://blogsinacomcn/gsm619

包拯包青天其人其事浅探

一、包拯其人及官职

包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原名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臣。“包公”、“包青天”、“包老爷”等等都是民间对他的亲切称谓。又因为他曾任天章阁待制一职,有“包待制”之称;因他面黑性直,又有“包黑子“的俗称。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包拯生于庐州合肥(即今安徽合肥)。他在贫困中度过少年,但他立志苦学,于28岁考取进士,相当于获得了步入仕途的首选资格。自此后,他由小小的江西建昌知县走上仕途。但此时包拯的父母双亲都已年老,又不愿随他离乡,他这个孝子便辞去宫职,回乡赡养双亲。直到十年后父母相继谢世,他才再入仕途,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知县。此后先后在端州(今广东肇庆)、瀛州(今属河北)、扬州、庐州(安徽合肥)和池州(今安徽贵池)等州任职。后来又从知县、知府、监察御使、西北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直升到北宋首都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重要职务。仕途中虽有坎坷,但他官运还算顺达,朝廷对他也很是重用。

在他历任的官职中,监察御使是唐宋时代皇帝的耳目,这一官职由皇帝亲自任命,代表皇帝监察各级官吏,严肃整顿朝廷礼仪。因此,这一职务品位虽低,但权限却大。天章阁、龙图阎等十一阎是皇帝珍藏文书的地方,待制和直学士是宋朝时在官职之外加给文官的御号,相当于一种荣誉职称。这职称分为学士、直学士、待制三类,凡有此职称的,都是资历和威望极高的名流,主要职责是作为皇帝的顾问,参与朝庭议事,编修校订图书。枢密副使是包拯最高的职务。宋朝正规军都称为禁兵,这禁兵的调动权即归枢密院,枢密院由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执事,是重要的军事行政机关,直接受皇帝控制,可见其职的重要程度。

后代人们所听到最多的是包拯的开封知府一职。宋朝时,县及县以上的州、府等地方行政长官,大多是委派朝廷大臣担任的。开封是宋的都城,它的地位就比一般的府、州要高一级,担任都城知府的,都是地位很高、朝廷器重的官员。包拯即是以朝廷大臣的身份被委派担任开封知府一职的。由他的宫职,我们足以见得他在当时的名望和地位。

其实,据历史记载,包拯从58岁担任开封细府,前后也就不足两三年时间。但因为他是一步一个台阶走上来的,对地方民情了解很深,不论到哪一地为官,都能为平民百姓着想,廉洁正直,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严惩豪强,因而政绩卓著。他的英名和事迹广泛流传民间,成为妇孺皆知的“包青天”。

包拯晚年曾被拜为礼部侍郎,相当于现在中央的副部长,但他没有接受这一职位。宋仁宗嘉祜七年(1062年)包拯死于开封府,只活了64岁,死后溢号“孝肃”。包拯的儿子包意中年,包意之子又在幼年早逝,只有包拯与其妾所生的包筵为包家传宗接代,繁衍不息。

包拯留有《包孝肃奏议》十卷。包拯死后,他的门人张田收集整理成《包拯集》,该集除收入包拯奏议十卷外,还有《包拯家训》一篇,诗一首及有关包拯的传记、史料。

二、包拯的政绩史实

包拯的政绩史实,主要见诸《宋史》及包拯的门人张田所编《包拯集》中收录的171篇奏议。另外, 《庐州府志》欧阳修《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朱熹《五朝名臣宫行录》及后人为它公祠、包公墓所题写的碑记中也有零星记载。

包拯为官,真正能够为民众着想。在他看来,地方官与老百姓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他曾竭尽全力废弃贪宫,起用良吏,为民办事。他是封建官僚中为数不多的经常能够想到老百姓疾苦的清官。这一点从《宋史》中包拯传记即可看出,在他的《乞不用赃吏》和“家训”中也有充分体现。包拯任端州知州时,端州即以出产“端砚”而闻名,历任知州都利用职权之便,大量搜集名砚以贿赂朝中的权贵;但他到卸任时却“不持一砚归”。他任朝廷监察御史时,两眼专门盯着当朝大臣的不轨行为。宋仁宗宠姬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自称“国丈”,职显权大而为非作歹,包拯面对仁宗皇帝,怒目相斥,致使仁宗不得不免掉“国丈”的要职。当时不少大臣在惠民河堤上修筑花亭苑,致使河道淤塞不通,洪水成灾,百姓有家难归。包拯得知后,当即命令全部拆毁……这些事迹都见于史料记载,是完全可信的。

包拯在朝中任职时,不与人苟合,不装笑脸迎人,不交结私党,对仗势枉法的皇亲贵戚和官吏毫不留情,对贪官更是嫉恶如仇。人们都说包拯“笑比黄河清”(俗语说黄河水500年才清一次),又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谁也别想用财物他的“关节”,在贪官眼中,包拯即如阎罗王那样使人望而生畏。 但他对老百姓却极为同情。他每到一处,都打破百姓告状先要击鼓鸣冤的惯例,让老百姓直接进入公堂中诉,并明察秋毫,为百姓伸冤。

后人总结包公的政绩,归纳为“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关心民苦,为民请命,谏言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廉洁清正”。在《孝肃包公遗像赞》中还写着这样的评语:“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放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三、包公故事的发展过程

包拯卓著的政绩有史为证。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老百姓对他们确实是妇孺皆知,烂熟于心。但民间流传的包公故事并不是件件真实,不少是近千年来人民出于对清官仰慕而进行的善意虚构,与包拯这个真实的人也就随着这些虚构的发展变化而传奇化、迷信化了。

包拯任开封知府时为民请命的事迹在他生前就已广传民间,有不少老百姓为伸冤而不远千里来开封府申诉。包拯死后这些事迹更是广为传颂。北宋后期,政治愈加黑暗,宋徽宗赵佶昏庸无度,奸臣蔡京操纵朝政。他们穷奢极欲,变本加厉地压榨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当然希望有包拯这样的清官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但“包青天”能耐再大,却死而不能复活。老百姓在盼望中把包拯神化,产生了包拯生前光明磊落、死后在阴曹地府掌管“东狱速报司”的传说。在老百姓心目中,“包青天”仍然在阴曹地府关心着民众的生死。在宋朝的话本小说中,已经出现了《合同文学记》、《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两种包公断案的故事。老百姓借助“包青天”死而又能“现身”的传说,表达对贪官污吏的仇恨,并希望以此对贪官污吏们有所震慑。在这一时期,作为清官艺术形象的包拯已经出现,虽然这一形象还不丰满,但也比较符合包拯的事迹,传奇色彩较淡。

到了元朝,蒙古贵族统治者更是实行高压政策,社会混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更加尖锐。元朝的文化艺术以杂剧为主,杂剧作家们在文网严设的境遇中,不敢直陈当朝的昏庸与腐败,只好采用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用历史的题材来表现和讽喻现实,创作了大量这类杂剧。在现存的百余种元代杂剧中,有关包公的戏就有13种之多,其中公案戏的的比例最大。在这些包公戏中,包公的盾官形象得到了充分地表现,如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粜米》、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灰阑记》、关汉卿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包待制三勘蝴蝶梦》等等,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可以说是元杂剧的上乘之作,包公不畏权势,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已相当突出。除此之外,民间口头说唱艺术中,也有许多有关包公的故事广为流传。

明代,是包公故事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时代。包公故事的内容不断增加,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从戏曲到说唱词话直到小令、诗词中都有包公题材。由于明代封建迷信盛行包公故事中荒诞不经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作品中的包公形象已经人神合一、包公成了“文曲星”下凡,有“日断阳间夜断阴”的本事,戏曲或说唱词话中包公所处决的大多是皇亲贵族。距今四百余年的明万历年间,有人把民间流传的包公传说和故事攫集起来,汇编成《龙图公案》, 即现在还能见到的《包公案》。这本汇编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推理小说, 比我们熟知的英国《福尔摩斯探案》、〈美国莫尔街凶杀案》等著名推理小说要早二百多年。《包公案》共收包公故事和传说一百则,书中把不同朝代、 不同地点发生的事全都经过演绎后加在包公的身上。这些案例都是大案、要案、奇案。包公所采用的断案手段一个比一个高明神奇。如书中的包公用微服私访、做梦预兆案由、 借助神鬼力量的提示等方法明断差案, (这些方法,在电视连续剧中都有所著现。)包公的形象已经完全神化了。虽然如此但《包公案》书中的色公不轻信一面之辞注重实际调查和取得证据,注重分析推理和逻辑判断这一点,使这部书读来引人人胜,劝包公故事的继续流传来说是功不可没的。

清朝咸丰年间, 有人在《龙图公案》的基础上,去掉书中的唱词,把它改编成纯粹的散文话本。 至今仍然拥有不少读者的《三侠五义》正是清代石玉昆根据这类话本改编而成的。 清末人俞馏后来又将《三侠五义》修改增删, 取名《七侠五义》流传至今。 电视连续剧《包青天》片首歌中所唱的“七侠五义流传在民间”及歌词的“七侠”和“五义”正出于此。 以笔者拙见, 剧中多数故事也是出于《七侠五义》。

新中国成立后, 以包公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在舞台上同样大放光彩。无论秦腔、京剧、越剧还是豫剧都有包公戏。戏曲爱好者所熟悉的《铡美案》、《包公赔情》等都是各剧种的传统曲目。许多包公戏还被录制成磁带、 唱片。不过这些剧经过新中国艺术家们的加工创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包拯的形象更加符合他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不畏权贵、不彻私情的真正清官品性。

祝您健康快乐每一天!

一个有名的历史人物总是会有两种形象,一个是他们在小说里面的形象,还有一个是他们在正史上的形象。作为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包拯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非常的高大,特别是《包青天》系列的电视剧推出后,包拯更是被我们当作了一个洁白无瑕的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历史上的包拯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接下来笔者就从几个小故事,让大家认识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相信大家在了解到包拯的历史形象后,也会明白包拯为什么会娶三个妻子,为什么会跟丫环生下孩子了。

影视剧中的包拯官居开封府尹,经常处置违法犯纪的皇亲国戚。而在历史上包拯的官职是全脂开封府,权知就是代理的意思,因为开封府尹的官职重要,一般正式的开封府尹都是皇亲国戚担任。历史上的包拯确实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不过历史上的包拯并没有办过“狸猫换太子”案,也没有斩杀过皇亲国戚。毕竟在刑不上大夫的宋朝,想要杀一个小官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杀皇亲国戚呢?

包拯晚年还曾经因为弹劾大臣,遭到了同僚欧阳修的不满。宋朝时期三司使掌管全国财政大权,是一个非常好的肥差。包拯晚年的时候,张方平担任三司使的职位,他购买了土豪的财产,被包拯举报后罢官。之后宋祁接替了三司使的职位,包拯又因为小事弹劾宋祁,导致宋祁也被罢官。在包拯连续弹劾两位三司使之后,朝廷让包拯代理了三司使。欧阳修听说后勃然大怒,斥责包拯这是蹊田夺牛。(指的是包拯因为小事弹劾大臣,又自己做了三司使)

从包拯的历史形象不难看出,在小说中完美无瑕的包青天,在历史上也不是一个绝对完美的人。

南宋时期的小说《合同文字记》记载,当包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之后,包拯娶3个妻子,同丫环生下孩子也就十分的正常了。根据宋代史料的记载,包拯的第一位妻子是李氏,历史上对李氏的记载非常少,她应该在嫁给包拯不久后便去世了。包拯的第二任妻子是董氏,董氏陪伴了包拯大半生的时间,她为包拯生下了一个儿子。

然而包拯的长子在结婚一年后便去世,只留下了一个守寡的妻子崔氏,两人没有留下任何后代。由于晚年丧子的悲痛,董氏也在不久后去世。为了解决包家传宗接代的问题,包拯和董氏的丫环孙氏产生了感情,后来孙氏犯下了错误,被包拯赶回了老家。回家后的孙氏产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包拯的唯一后人包綖。

后来史学家发现,大多为编撰,真实的包拯并非这样。

包拯的儿媳妇崔氏知道包綖的事情后,将包綖带到了自己身边抚养。等到包拯过六十大寿的时候,包拯的儿媳妇将包綖带出来认祖归宗,孙氏也被接到了包拯家中,成为了包拯的第三任“妻子”。这段故事被小说家转嫁到了包拯的身上,小说中的包拯从小父母双亡,被嫂子抚养长大。其实历史上的包拯不仅父母健在,而且还是一个著名的大孝子。实际上一个历史人的真实形象,往往要比他们的艺术形象更加的可爱,历史上有血有肉的包拯,远比影视剧中的包拯更加符合现实。

十保官:

一保官老恩师延龄承相,二保官南清宫八主贤王,三保官高殿候呼延上将,四保官杨元帅干国忠良,五保官曹用苍皇亲国丈,六保官寇天官理政有方,七保官范尚书人人敬仰,八保官吕蒙正执掌朝纲,九保官吕以健左班承相,十保官文见桌协理阴阳,宋五爷赐为臣三员大将,三口铡一道旨我带出汴梁,哪一家不遵法克扣粮饷,准为臣我先斩首后奏君王,宋王爷催为臣即日前往,臣要到陈州地察问端详,望娘娘开皇恩将臣释放,臣要到陈州地察民的灾荒。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czNzcwODQ=html

后面是,

状告当朝驸马郎。

欺君王、藐皇上,

悔婚男儿招东床。

杀妻灭嗣良心丧,

逼死韩琪在庙堂。

将状纸押至在了某的大堂上--

咬定了牙关为哪桩!

扩展资料:

根据明代《包公案百家公案》和清代《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续七侠五义》改编的戏曲《铡美案》

又名《秦香莲》 。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讲述了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

谐,十年苦读的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

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尽,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在陈世美的

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包拯找得人证物证,公主与太

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该故事被改编为戏剧和影视作品,戏剧有京剧、秦

腔、豫剧、海丰白字戏、海丰西秦戏,也是潮剧经典剧目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115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