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情感的有效激发|激发民族情感

语文教学情感的有效激发|激发民族情感,第1张

  小学语文教材,情义并茂,一篇篇佳作,均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其不仅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感染学生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强化认识活动、增强学习效率、形成学生个性行为品质的巨大功能。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方法,运用多种途径,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唤起学生丰富积极的情感,从而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融入生活,体验情感。生活处处有语文。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语文,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语文,摸到语文,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再也不是枯燥无味的了,而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例如,在教学古诗《暮江吟》时,学生对“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理解比较难,于是,在教学中,我就带领学生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刻,到学校夏园池边(我校原为施琅将军的花园――夏园,学校至今仍保留着假山、池塘)进行亲身体验,学生从而对“半江瑟瑟半江红”有更真切更具体的见闻和体悟。这样,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体验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将书本中一些“死”的东西变“活”,到生活中去收集材料,充分使用生活中的资源,将课内外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广阔的空间和多彩的生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品词析句,激发情感。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名篇,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情景时,将自己浓烈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时,教师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反复进行推敲,细细品味。

例如,在教学《丰碑》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楞”字进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课文中两次写到了将军的“楞”字。第一次是:听警卫员说:“前面有人冻死了”后,“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他为什么“愣了一下”呢因为他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他得知前面有人冻死了,心中很不好受。这个“楞”引发了他的疑问:战士为什么会被冻死将军看到冻僵的老战士身穿单薄破旧的衣服时,心情非常沉重,愤怒革命战士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这严寒夺走了生命,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当看到冻僵的老战士身穿单薄破旧的衣服时。将军认为这是军需处长的失职,下决心追究军需处长的责任。“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让他万万没有想到,军需处长自己掌管供给的“大权”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活活被冻死。这时,将军的心情十分复杂:沉重、崇敬、自豪……这不仅震撼了将军的心,也震撼了读者的心――军需处长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一心只想到别人,唯独一点都不想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呀!学生从品读和推敲两个“楞”字。“一座晶莹的丰碑”就非常自然、非常清晰地矗立在学生的面前。

三、感情朗读,升华情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地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祖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光靠理性分析很难使学生登堂入室,还必须靠学生自己对语言的感受和积累。而这种感受的产生和积累依赖于大量的朗读乃至成诵。朗读作为听、说、读、写四项训练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学生自身通过课文吸收知识信息的活动,也是学生体会课文内容的内在韵味,使情感溶于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从而升华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例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以边读边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是李白在烟雨楼送别孟浩然时所写的。诗中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进行朗读。我们知道读一首诗,如果光分析、理解诗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吟诵,才能不断地挖掘出诗中所蕴含的未尽之意。在教学中,教师要多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把学生带人意境。这首诗。我们可以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高昂、欢快的语调来读出黄鹤楼之雄伟、暮春时节鲜花柳絮之秀美,长江浩浩荡荡于天际之气势;用舒缓抒情语调读出两位诗人情意绵绵、难舍难分的送别情韵。这样,使学生读诗生情,带情入境,从而加深感受诗的语言美。同时,要指导学生把握好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因此,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感情朗读,以达到升华感情之目的。

四、运用多媒体,诱发情感。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虚实、动静、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并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其它教学手段难以展现的形象,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具体的形象和图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诱发了学生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大海的歌》这一课时,课文按观察点的变换顺序描写了大海码头上、海滩里、大海中兴旺、昌盛、繁忙的欢快场面。绝大多数学生没见过大海,对大海比较陌生,单凭想象很难理解课文的内容。根据这一情况,我充分运用多媒体,首先给学生播放影像资料《大海的歌》,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知课文内容:画面上的蓝天、白云、大海和刚从东方升起的朝阳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像站在码头上一样。接着我又运用多媒体投放海轮随着海波荡漾静静地驶进海港,飘着各色旗帜,映入学生的眼帘。这样再现出港口兴旺繁忙的景象,反映出祖国欣欣向荣的新局面,最后我又投放了一组。随着观察点的变换驶入大海中,耸立在海天之间的石油钻探船拔地而起,创设出一种繁荣昌盛的情境。学生从亲眼看到的具体形象中真正领悟到了“大海的歌”。这样,运用多媒体,变“死”为“活”,变“静”为“动”,集声、色、画、乐、视为一体,图文并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出学生的情感,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注重情感教学,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礼物是能够让人高兴的。

礼物首在于“美”,既包括礼物本身之美,也包括赠送之人对收礼之人的美好祝福,这一点是可以让接收礼物的人感受到高兴的,正因为礼物的这份高兴,才会让人觉得很美好。

礼物是在社会交往中,为了表达祝福和心意或以示友好,人与人之间互赠的物品。礼物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

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送礼物的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礼物应该注重实用性,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只要接受礼物的人感到开心,那么礼物就是真正的好礼物。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位母亲的观点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礼物的实用性往往能为收礼者带来实际的帮助或便利。一个实用的礼物能让人感受到送礼者的关心,也能使收礼者更好地利用礼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注重情感表达的礼物就不是好礼物。有时候,情感表达的礼物更能传递出送礼者的心意,让收礼者感受到关心和温暖。

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这位男孩的做法无疑是一份美好的礼物。他通过购买鲜花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意,这份礼物传达的情感价值是无法用实用性来衡量的。尽管这位母亲可能会觉得这束花不能立刻派上用场,但她应该也能感受到孩子的心意。有时候,我们送礼物不只是为了实际用途,更是为了表达我们的爱和关心。

综上所述,礼物的好坏取决于收礼者的感受。实用性和情感表达都是礼物的重要因素,但不同人对于礼物的期望和喜好可能会有所不同。作为送礼者,我们应该了解收礼者的喜好,同时关注礼物的情感价值。而作为收礼者,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别人的心意,不要因为礼物的实用性而忽视了它所包含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32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