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的女孩一直不爱和别人说话也不出去,还不想上学是不是有心里疾病?

十五岁的女孩一直不爱和别人说话也不出去,还不想上学是不是有心里疾病?,第1张

嗯,个人觉得这个不是什么心理疾病啊?这个只是一些个,性格方面的一些比较内向,其实没什么问题的,只要稍稍的做一些锻炼,而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然后就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嗯,能说会道的人

那么什么是感情啊?那么这里面提供你看一下

感情是情绪和情感的总称。认为情绪和情感是区别于认识的两种感情性的心理活动的形式。其中,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感受和体验,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过程。故情绪和情感是感情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感情是包括情绪和情感的综合过程。在汉语中,常把情感过程的产物称为感情,或者把情感和感情视为同义语。

详细定义

(1)心理学对于“情感”的定义。

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2)对于“情感”定义的转换。

从这个心理学定义可以了解到: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属于主观意识范畴,而不属于客观存在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主观意识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必定对应着某种特殊的客观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这种特殊的客观存在。

主要内涵

感情,是人内心的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感情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

感是思维概念,是感觉,情是依托依赖。思想的相互依赖就是感情。感情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生活在这个多姿多彩世界中的人们有着七情六欲,有着喜怒哀乐,有着千变万化的情感生活。

查尔斯·达尔文在1872年写过一本《人与动物的感情表达》。达尔文认为,情绪帮助动物们适应环境。表达情绪和表现动物的身体特点有同样作用,例如,狗在地盘被侵略的时候愤怒狂吠,让敌人认为它比实际上更具有攻击性。达尔文认为,情绪大多有目的性,因此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为了生存,人类必须探索环境(好奇)、吐出不小心吃的异物(恶心)、建立社会关系(信任)、避免伤害(恐惧)、繁衍(爱)、战斗(愤怒)、寻求帮助(哭泣)、重复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欢乐)。在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情绪可以让人类自动趋利避害,做出更利于生存的选择。尽管愤怒看起来没什么好处,但在原始部落里,可以让一个人被人害怕并建立起威望。羞耻和骄傲可以促使一个人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

在社会生活上,情绪帮助我们:与其他人交流感情(如婴儿不会说话也能成功交流)。影响其他人对我们的态度。表示善意(如不是出于喜悦,只是礼貌性的微笑)。

生物学解释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体会到各种各样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人在每一种情感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本来,就主体存续而言,对肯定或否定的状态变化作出评价的主观的现象。但因为同时也产生身体的表现,所以生物学上就有可能对此进行研究,客观地考察感情的发生、经过的条件及其机制。感情状态变化较弱而持续的称心情(mood),比较强而且急剧的称激动或情绪(emotion,喜、悲、恐、怒、惊等)。因为激动有一定的统一过程,此时身体有显著变化,所以对人以外的许多动物也容易进行生物学的研究,亦即激动时。

行为方面:

例如肌肉变得不能随意地运动,或不随意地哆嗦,出现平时看不到的混乱状态。

因此,作为生物学上研究激动的手段。对人除了进行表情、姿势等肌肉反应的观察外,还要测定呼吸、脉搏、血压、脑电波以及皮肤所产生的电阻等情况,最后一项特别灵敏,对激动现象的精密分析非常有效。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因植物神经中枢和交感神经的兴奋,引起皮肤的分泌腺细胞(汗腺、粘液腺)的离子透性增大,以及由分泌物本身的电传导所致,所谓“测谎器”就是依据此理。

辩证关系

情感与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而后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此价值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也是价值理论和情感理论的基本问题。价值与情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情感以价值为基础

情感是人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尽管这种反映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偏差,甚至还会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和完全的颠倒,但从总体上讲,情感的变化总是以价值为基础,主要表现为:情感的基本状态取决于价值的基本状态,情感的总体规模取决于价值的总体规模,情感的变化范围取决于价值的变化范围,情感的作用方式取决于价值的作用方式,情感的强度与方向取决于价值的大小与正负,价值一旦变化,情感迟早要发生变化。对于商人来说,互利互惠的经济往来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惠性

思路:注意格式,先写摘要,再写正文,分条理写出婴儿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范文: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作为人生基础教育的幼儿教育,我们更应该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家长以前只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逐渐向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然而在心理教育过程中,真正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实践的却少之又少,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出路,是目前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并去探索的一个课题。

下面就来浅谈一下婴儿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从现代社会看幼儿心理健康的指标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到现在更加注重人的内在心理需求的转变,这也无形中对幼儿健康心理形成了细致化的指标。因此,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而现在人的健康指标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行为适应方面的健康。

二、幼儿心理成长现状分析

健康的幼儿心理是每个家长所期盼的,但现实的情况却令人不容乐观。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网络环境的影响。

我们在找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子中,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的影响因子较高的两个因素体现在:学习问题及心神障碍两个因子上。

三、从家庭因素出发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家庭、社会等,而作为主导因素的家庭因素,仍旧是需要我们去探究的。而作为人类教育的起头幼儿教育,则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家园”(家庭和幼儿园)共育体系来帮助幼儿建立健全的心理。

总而言之,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但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做的正是在家庭与幼儿之间建立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幼儿受到家庭的负面影响时及时施予心理的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探索发现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我们作为人类心理发展基础阶段的幼儿教育,更加坚定了做好幼儿心理教育的态度,积极落实“家园”共育的理念,让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迈向的新的里程。

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需要各方面的辅佐和帮助,顺应儿童的成长规律才能帮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下面和大家分享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1

  一、新生儿期(0~1月)

 人生第一年: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3、认识世界的开始。

 4、人际交往的开端。

  (二)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间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3、主动招人。

 4、开始认生。

  (三)婴儿晚期(6~12月)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言语开始萌芽。

 4、依恋关系发展。

  二、先学前期(1~3岁)

 1、学会直立行走。

 2、使用工具。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学前初期的年龄特征:

  1、生活范围扩大。

 学前初期是3—4岁的孩子,也就是幼儿园小班年龄的孩子。具备了扩大生活活动范围的条件。首先,幼儿的身体比以前更加结实、健壮,身高、体重明显增加,活动精力充沛。其次动作的发展也比较自如,能够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此外语言能力也基本发展起来,能向别人表示要求和愿望,与人进行初步的交流活动。

  2、认识依靠行动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是先想好了再做。

  3、情绪作用大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往往因为一件小事而哭闹。

  4、爱模仿

 3—4岁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主要是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

  学前中期(4—5岁)幼儿的年龄特点:

  1、活泼好动

 这个时期的幼儿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新鲜,总是摸摸这,看看那,动作灵活,思维活跃,但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

  2、具体形象思维

 这时候的孩子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很形象很具体的。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

 在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能够在一日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活动规则。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

  学前晚期(5—6岁)幼儿年龄特征:

  1、好学好问

 这一时期的幼儿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比以前更强,他们不再满足与了解表面现象,而是想要知道事物的原因。

  2、抽象逻辑思维还是萌芽

 5—6岁幼儿的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3、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幼儿出现有意的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里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开始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和有意记忆。

  4、个性初具雏形

 开始有了比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再那么外露。看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2

  2岁以前

  培养和孩子的亲密关系

 两岁以前的孩子,情绪感应非常灵敏,情绪管理也比较容易。 父母在这个阶段要重点培养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和信赖关系,比如陪孩子玩耍,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睡觉等,这对孩子建立起与父母间的终生亲密情感关系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旦这种亲密的情感关系形成后,妈妈的一个眼神、爸爸的一个动作,孩子都能心领神会。妈妈有心事,或生病了,不用开口,孩子都能敏锐的察觉到。

 现代父母大多非常忙碌,若父母没办法时时陪伴孩子,应该让孩子和其他亲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如家中的老人。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如果孩子由其他亲人带大,如姥姥,当孩子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就不能随便说姥姥的不是。因为,此时的孩子已与姥姥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父母的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处于情绪分裂的状态,这对孩子的情绪发展和亲子关系的建立是非常不利的。

  大小便训练影响孩子性格

 你可能觉得宝宝的大小便训练只是个生活习惯的建立问题,与宝宝的个性发展扯不上关系。其实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早就在他的人格理论中提出,大小便训练对宝宝的个性形成有很大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在1~3岁,宝宝最感兴趣的是排泄。排泄过程和排泄后肛门的感觉会让宝宝产生快感。这个阶段正是你开始对宝宝进行大小便训练的时期,如要求宝宝不能随意大小便,要蹲专用的坐便器。

 一方面宝宝追求排泄获得的快感,另一方面父母企图实现对宝宝大小便的控制,于是亲子之间容易发生冲突。如果你对宝宝的大小便训练过早过严,在宝宝的生理机能还没有达到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肌肉活动时,就严格要求宝宝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这种注定的失败可能使宝宝形成羞耻、洁癖、过分注意条理和细节、固执等特点。

 如果在训练中,宝宝通过过度的排泄来对抗大小便训练,也会导致他形成浪费、无条理、放肆、邋遢等特点。 在美国,对宝宝的大小便训练并不像我国那么早,很多幼儿园还为宝宝准备了尿布。

  2-6岁

  让孩子多接触自然

 谁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很多家长就急着教孩子识字、算术、背唐诗。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很可能事与愿违,过早的单纯知识性学习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的认知思维过早符号化,不利于孩子天赋的开发。

 6岁前的孩子是用非语言系统的方式来认识世界的。这个阶段,应重点发展孩子的右脑,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尽量用形体、绘画和想象的方式来与孩子交流。

 国外很多家长会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尽量不用语言来教育孩子,而是让孩子用眼睛、用心灵感受世界。比如对“苹果”的认识,当孩子还不会说话、不会用文字来表达时,他脑海中的“苹果”是一个个形象而生动的苹果样子。但是如果过早地让孩子生硬地认字,孩子就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苹果”这一语言符号,而无法形成关于“苹果”的形象记忆,这对孩子的右脑开发是非常不利的。

 实际上,孩子在出生前,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是远超过大脑实际需要的。而生命早期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大胆的剪裁师,随着出生后接触的刺激逐渐增加,那些经常受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就会被保留下来,而那些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细胞所连接的突触就会被修剪掉。如果一味地对6岁不到的孩子灌输知识,我们就容易以成年人的思维限制了孩子天赋的发展。

  6-10岁

  允许孩子犯错误

 毫无疑问,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让父母真正操心起来了。他们普遍进入小学,开始面临各种升学竞争,人际关系也比之前更为复杂。这个阶段, 父母要记住的黄金定律是“要尊重孩子”、“要有耐心”。

 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可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作息和学习压力,不能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容易走神。此时,家长不能一味责备孩子,毕竟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对孩子提过高、过急的要求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孩子的有些行为,在家长看来是错误的,但可能是孩子探索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比如,玩弄家里的药罐,到塘里捉鱼等,对于这样的行为,家长应合理引导,既不打击孩子认识世界的积极性,又要避免孩子受伤。

 而对于孩子反复犯错, 家长要抱着“理解”的态度,保持足够的耐心。家长可以试着与孩子一起制定计划,与孩子作约定,在孩子上下学路上对各种注意事项反复提醒。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形成习惯。如果孩子表现得不错,家长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这样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帮助孩子逐渐树立信心。

 对于这个阶段孩子的教育,最忌讳的就是过度责骂孩子。一味责骂不但起不了矫正孩子错误行为的效果,还容易伤孩子的自尊心,影响今后的亲子沟通。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也应该注意避免其他亲友在场,不要说有辱孩子人格的话。

  10-14岁

  建立有效沟通

 10-14岁是青春期前的过渡阶段,由于真正的叛逆期还未开始,过去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但事实上,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会对青春期有直接的影响。

 为什么说这个阶段重要呢?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虽然具有一些青春期的特征,但相比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这些孩子的叛逆心理还不至于那么强烈。家长若能在这一阶段与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方式,那么将来家长也能更自然地与孩子交往,做到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10-14岁的孩子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价值判断,变得有思想,有主见,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与理解。此时,单面说教的方式已经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顶嘴、捣蛋、对着干只是表象,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孩子希望受关注、被理解、被认可。家长要注意留心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和成长诉求,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不妨以朋友的方式与孩子亲近,在说教前先耐心聆听孩子的真实想法,鼓励孩子说出心里话。如果这些话涉及到孩子秘密,家长还应遵守保密承诺。如果在谈话间,家长真察觉到孩子犯了错误,也要尽量控制情绪,不要立即对孩子大加责骂。

 亲子间的有效沟通不是建立在家长权威之上,而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之上。只有让孩子认识到父母可以完全信赖,进入青春期后的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

  14-18岁

  尊重孩子的选择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普遍处于学习和升学的高压状态,面临着各种人生选择:就读中职还是高中,高中应该选择文科还是理科,高考应该填什么志愿,是否出国留学等等。这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关乎孩子的前途,家长们无不神经紧绷,担心这担心那,有时免不了以自己的意志代孩子行事。可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识已经很强烈,对于家长的善意很可能不领情,这又容易引起亲子关系紧张。

 其实,对于这些问题,家长不必过分紧张。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孩子自己会作出聪明的选择。曾经,有个孩子问自己的父亲“为何要读书”,父亲举例说:“一棵长了一年的小树只能用来做篱笆或当柴烧,长了10年的书可以做檩条,而长了20年的树可以做房梁、做柱子、做家具。你希望自己是小树还是大树?”孩子听完想了想,从此发奋读书。这位父亲没有长篇大论式的说教,只是以举例的方式向孩子陈明利害,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今社会功利化思想泛滥,一些随大流的选择可能并不适合孩子。比如,有的孩子非常具有艺术天赋,进入艺校是最好的发展方式,但若按部就班,父母对孩子的做法百般阻挠,很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天赋。例如,李安在初入**界时也曾被保守的父亲视为耻辱,若没有李安自己的坚持,恐怕当今**界就少了这么一位大师了。

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3

  一、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生活范围扩大;

 2、认识依靠行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二、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3、开始接受任务;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好问、好学;

 2、抽象能力明显萌发;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一、初生到满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适应新生活;

 2、依靠无条件反射:吸吮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游泳反射、强直性颈反射;

 3、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

 4、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社会性的需要)。

  二、满月到半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2、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

 3、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4、开始认生。

  三、半岁到周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语言开始萌芽;

 4、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宝宝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对于父母们来说是要知道这些发展的规律,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教养孩子,下面是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1

  第一单元新生儿的发展

 多大的孩子叫新生儿呢?刚满月的,也就是从出生到一个月的婴儿。别看他小,能耐可不小,比如找吃的,吃东西,眨眼睛,打喷嚏,可不能小看了这些功能,对于新生儿来说,获取食物,排除有害物质,注意环境中的刺激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功能被称为生存反射,我们现在也有这些本事,比如打喷嚏,常听人说,打喷嚏是有人骂你了,这个乍听之似乎没什么道理,可仔细琢磨起来,意义深远啊。我们姑且牵强解析一下。打喷嚏是鼻黏膜受刺激所引起的防御性反射,是一种无条件反射,是生存反射。打喷嚏是机体的语言,意思是说,我的抵抗力弱了,你对我的照顾不够了,我需要被呵护了,你再不来照顾我,我可要骂人了,这骂就是身体在骂意识,意识要是没听懂的话,接下来就会生病了。身体反应,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这四种反应的关系非常有意思,以后我们还会提到。我们接着说新生儿的另一种无条件反射,这些反射在出生后4-6个月自行消退,比如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巴宾斯基反射。就是轻划小宝宝的脚底,,其大拇指会向上翘起,其余四指呈扇形张开。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

 有的学者认为,无条件发射的发生标志着新生儿心理的发生,有的学者说,无条件反射是生理机能,等到无条件发射发展到条件反射才是心理的产生,有的学者说,这些都不是,心理的产生要从感觉产生开始。至少我们可以说,新生儿期是心理发生的时期。

 新生儿每天都做点什么事儿呢?主要就三件事,睡,醒,哭。对于新生儿,睡觉太重要了,如果睡眠不规律,妈妈就睡不着了。新生儿也不是总睡,也有醒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在学习,四处看看,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再一个就是哭了,哭可以说是新生儿最早的交流手段,直到长大,这个手段依然有效。

  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前面我们学过,皮亚杰说心理起源于动作。我们可以通过婴儿在各个阶段的动作水平评估婴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比如,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十二走。

 这个爬很重要,据说是感觉统合训练最重要的手段。躺着看到的世界和坐起来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站在着看到的世界和走着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您会说,这还用你说。没错,我们都很清楚,我们更应该清楚的是,一者这些动作对婴儿的心理发展很重要,比如婴儿可以有更多的主动性。二者,对于成人而言,躺在那里想的事情和坐在那里想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坐在那里和行走中想的事情是不一样的,这对心理调整尤为重要。躺在那里可能雄心万丈,也可能万念俱灰,但坐起来整个人可能就死灰复燃,走起来就精神抖擞了。对于婴儿来说,这些动作中最主要的是两个,一个是手的抓握另一个是独立行走。动作发展的原则是,头尾原则,远近原则,大小原则。婴儿的动作会形成早起经验,而早起经验可以影响婴儿大脑的发育,这就是大脑发育的可塑性和可修复性。

  第三单元 婴儿的学习

 说到学习,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妈妈认为你该学习了。很多妈妈带着孩子来咨询厌学的问题,很着急地与咨询师说,快帮帮我家孩子吧,他就是不爱学习,你说可怎么办?这种询问对新手咨询师来说就是陷阱,咨询师会给妈妈出主意,结果发现这些办法妈妈基本都用过了,然后咨询师会和孩子谈,旁征博引地说明好好学习的重要性,结果孩子基本上是怒目而视或者低头不语。这个时候,咨询师等于被妈妈收买了。那么,咨询师该怎么办呢?咨询师首先清楚一件事情,婴儿生来就具有学习的能力,在胎儿末期就已经开始学习了,而且乐于学习。比如听个音乐啊,听妈妈和爸爸说,宝宝又踢我了。咨询师还要清楚,谁是来访者,是这个妈妈还是这个孩子,还是妈妈与孩子的整体。如果在咨询中,咨询师可以帮助妈妈和孩子找到阻碍孩子学习的原因,找到降低了孩子学习兴趣的事件,那么这次对于厌学的咨询一定会很有效。对于婴儿,模仿是其主要的学习手段,条件反射是其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但也需要注意,同样的刺激重复出现,婴儿对它的反应会越来越弱,乃至不再注意。这就需要给予婴儿不同于前者的新刺激,婴儿偏好对新颖刺激的学习。

  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

 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首先是感觉中视觉和听觉的发展,然后是知觉中的手眼协调和试听协调。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在对婴儿知觉的研究中,吉布森运用了视崖装置,大家可以看书上的图和介绍,就是给婴儿制造一个悬崖,不过是视觉上的,不会真的让他掉下去,因为上面有钢化玻璃板。

 实验结果发现,大约六个月的婴儿就不敢过去了,他知道那地方不能去,即使妈妈在另一边鼓励,婴儿还是觉得不保险,这说明六个月的婴儿已经有深度知觉了。后来发现,两个月的婴儿对深度不同的刺激已经有不同的心率反应了。这说明,深度知觉不太可能是后天经验的产物,而是先天具有的,但后天的经验对于知觉的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下面说说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婴儿注意最早表现是先天的定向反射,这是不随意注意的初级形态,婴儿注意的发展是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从外部刺激到内心控制主导。婴儿注意的选择表现为,受刺激物外部刺激特征的制约,受知识经验的支配,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记忆。人类个体在胎儿末期已经有记忆了,在12月前婴儿的记忆主要是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12个月后主要是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

  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

 婴儿的言语发展分为语音的发展、语意的发展、语法的发展和语用的发展。语音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简单发音阶段,连续音节阶段,学话萌芽阶段。在婴儿言语发展中,3岁是个重要的年龄段,有三点需要记忆,一是3岁左右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二是3岁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1000个左右。三是3岁末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1、5岁到2、5岁的婴儿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婴儿的语句发展经历了从单词句到多词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的发展过程。成人与婴儿交流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和策略。如叫他的名字,运用感叹词,调整说话的语调,句子要简短,且基本符合语法,语速要慢,但用的是增加停顿而不是拉长发音的方法,话语要多重复。对话应辅以姿势,游戏,演示,示范等,将婴儿的双词句扩展为完整句。如孩子说,爸爸班,妈妈就要说,爸爸上班去了。

  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这一单元我们将了解到婴儿的气质发展,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婴儿的社会性依恋,婴儿自我的发展。

 首先,我们看一下婴儿的气质类型。

 巴斯将婴儿气质划分为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和社交性四种类型。情绪性就是有事没事生点气,活动性是总喜欢四处看看,冲动性是缺乏各种控制,社交性是自来熟。

 托马斯和切斯将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典型的类型。第一种,容易抚养型,占40%,第二种,抚养困难型,占10%,发展缓慢型,占15%,还有35%的混合型。

 婴儿的情绪发展,包括兴趣,笑,哭,焦虑,每种都分为三个阶段。

 婴儿兴趣的发展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

 婴儿的笑三个阶段,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的笑,有选择的社会性的笑。自发的笑是见什么都笑,无选择社会性的笑是对任何人都笑,有选择是对熟悉的人笑得多。

 婴儿的社会性的哭分为三个阶段,自发性的哭,应答性的哭,主动操作性的哭。哭有5种含义,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最初阶段,啼哭,悲伤,呼唤妈妈,拒绝陌生人,拒绝求助,愤怒抗议,潜台词是,我要妈妈,你为什么离开我,为什么?第二阶段,既没人理,又摆脱不了,妈妈也不回来,是既悲伤又失望,能怎么办呢,哭也哭累了,不哭了,也冷漠了。接着到第三阶段,反正妈妈也不回来,哭也没用,还不如找找别人,毕竟我还小啊,需要别人照顾我。婴儿处于分离焦虑阶段时,睡眠不好,食欲不佳,易受惊扰,还会出现行为问题,如此下去还会影响智力,个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所以,对于婴儿来说,要尽可能减少婴儿的分离焦虑。不要说是对婴儿,就是对成年人,分离焦虑也不好受啊,上面三个阶段是不是很想分手后的青年男女的表现,第一阶段,哭闹,一定要问出个为什么,为什么离开我,为什么。第二阶段,人家也不给回应,微信都删了,真的没戏了,也就认了,第三阶段,天涯何处无芳草啊,再找找,总是有合适的。只是,爱别离确实不好受啊。而且越爱越是舍不得分离。

 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婴儿通过情绪与成人交流。

 其次,情绪驱动着婴儿的心理和社会行为发展。

 最后,情绪具有社会参照功能,婴儿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以解读他人的心理倾向,并据此决定自己的行为。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就这两点而言,不仅对于婴儿,对于成年人情绪的社会参照功能也尤为重要。可以想象,面对面无表情的人与面对表情丰富的人我们自己是什么样子,如果一个人整天就是一个表情,那这个人的心理世界也是荒芜的。如果我们每天都和情感丰富的人在一起,我们的内心世界也将是丰富的,多彩的。没有了喜怒哀惧,没有了爱恨情仇,我们也许连机器人都不如了。对于婴儿来说,情感参照还可以使婴儿获得安全感,可以促进婴儿对新异刺激的探索活动。

  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连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是在婴儿和母亲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母婴互动关系。依恋中的这个恋也是恋爱中的这个恋,虽然一个是婴儿期的,一个是青春期的,那强度,那感觉没什么两样。而且,心理咨询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结婚后还依恋着原生家庭中的爸爸妈妈,吵个架就往娘家跑,那这个人还没有长大啊。可以说,恋爱进入婚姻的一条情感标准是,从依恋父母转向了依恋爱人,虽然有些教条,但如果一直依恋在父母身上,那两口子过日子的情感因素就会少很多,毕竟少了一条依恋的线啊。当然了,没有依恋也能过日子,还有那么多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孩子车子房子票子,逛街看**,事儿很多,冲淡着那不可言说的依恋固着。这段不考,可以当故事听听了事。

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2

  新生儿的心理发生

 儿童的心理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学者们争论已久。其中,首要的问题在于心理发生的指标。已经提出的有如下三种见解:

 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新生儿一出生就出现心理现象,如一生下来接触胎外环境的冷空气刺激便发出哭声,这表明其具有感受各种内外刺激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所以出生时就有感觉,也就出现了心理。

 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机制一旦和环境因素相结合,使主客体之间达到协调平衡,这就意味着新生儿的心理机能开始发生作用。

 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无条件反射是机体的生理机能,具有刻板性质,而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条件反射的形成表明,婴儿能将环境中的两个刺激相互联系,使其对刺激的反应具有了多样性和选择性。总之,可以将新生儿期看作是心理发生的时期。

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3

  1、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

 婴儿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动作。婴儿先天具有一系列动作反应模式,他们最初的认识活动就是这些动作与感知觉结合的结果。动作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离开动作,婴儿的心理发展就无从谈起。

  2、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

 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外部表现,婴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动作反映出来的。所以研究者(格赛尔等)把动作的发展作为评估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

  3、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

 随着动作的发展,婴儿探究环境的能力不断更新。如从只能仰躺着看物,到坐起平视观察物体,再到爬行和行走时能够多方位审视物体。

 动作的发展,令婴儿越来越能掌握探究环境的主动权。手的抓握技能的发展,使婴儿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日益增加;通过爬行和独立行走,婴儿能够主动地接近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些都为发展个体活动和自主性提供了必要条件。

  4、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随着动作能力的发展,婴儿与周围人的交往从依赖、被动逐渐向具有主动性转化。动作的发展可以诱导婴儿社会交流能力的发展。

记得女儿四个月左右的时候,一次老公打电话说今晚下班不回家吃饭了,顿时我感到特别难受,眼泪哗啦啦流了出来,这时我正抱着女儿喂奶,低头看了看女儿,发现她一脸凝重的表情,目不转睛的看着我,很想要安慰我的样子。她好像感受到了我当时的心情!

记得儿子两个月的时候,一次夜里喂奶时,他吐奶较多,因为我的奶水比较少,担心不够他吃,总想多喂几次,他吐奶那么多,心疼他吐奶难受同时又心疼奶水。没有控制自己便吵起他来,儿子委屈着带着哭声哼唧了两声,他感觉到了我再吵他。

大约从三个月的时候开始,清晨醒来只要我在他身边,他都会看着我笑一笑。他仿佛在告诉我除了睡的好还想给我说:有妈妈在身边真好!

红颜色鲜艳喜庆,就连婴儿看着也特别兴奋。平时拿给儿子看的玩的红色物品有:香囊、气球、红领巾、红围巾,拿着这些物件逗他玩,他特开心!

我每次看到儿子都笑着和他说话,他也会开心的笑,我们开心的逗他,他便会笑着回应我们,但是表情相反时,他也会给我们相反的表情,记得有一次我和老公大声吵架,他面无表情,眼神像是充满着疑问,仿佛在问好好的怎么吵起来了。

还有一次四个月的儿子急怪不安分,猜想着没吃饱,抱起来喂却哭闹的更厉害,原来是不如他的意, 他是在表现特别生气。想让陪他玩或者抱着转悠!

三个月想学翻身的时候,侧身躺着用力弯腰,身体就像一把弓,那是想翻身了,腿还不知道怎么使劲。面部表情特别吃劲,想用力翻过去。

老公经常会竖着抱起来他在屋里转悠看屋里各处的风景,记得有几次老公下班到家,来到儿子身边打招呼,逗他。宝贝瞬间撇着嘴要哭像是委屈的样子,一天没怎么竖着抱他,他可能身体不舒服心里难受委屈了。

四个月时,儿子有时候吃奶开始不安分了,边吃边玩。或者嘴里发出声音或者是用力咬着奶头,用力咬奶头的时候,眼睛紧紧注视着我并且冲着我坏坏的笑,仿佛在逗我乐!

随意宝宝一天天长大,他的 情感 也越来越丰富了!

(一)早期依恋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许多研究都证明,婴儿早期的的依恋质量可以预测他们在幼儿乃至成人期的行为。安全依恋的婴儿到了幼儿阶段仍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较多地发展出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二)早期依恋对情感发展的影响:

1951年鲍尔贝和他的同事报告了一些过早离开父母的一个人的情况。报告中指出,这些婴儿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怕做游戏,怕冒险,怕探索,怕发现超过他身体之外的世界,乃至自己。

鲍尔贝由此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可以确信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

在这里,儿童即可找到满足,又可找到愉快。如果儿童能够形成良好的依恋,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相反,一个人未能在早起形成与母亲的依恋,他将可能成为一个缺乏来自依恋的力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三)早期依恋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安全依恋儿童的认知通常也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

有研究者考察了一岁婴儿的依恋类型,并在这些婴儿两岁时,将他们置于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观察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好奇性、兴趣,以及是否具备一些有助于问题解决的社会能力,借此考察早期依恋与后来的认知发展的关系。

结果发现,尽管问题很难解决,但安全依恋的儿童能热情主动地接近问题;解决问题时遇到挫折表现出的消极情绪较少,坚持性较好,并且能及时向成人求助,寻求合作,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听从成人的安排,解决问题。

而焦虑一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则表现为对问题不感兴趣,遇到困难表现出很多消极情绪反应,很容易失望、放弃问题,过分依附母亲,不能独立解决问题,通常会忽视成人的指导。早起回避型依恋的儿童面对问题经常表现出跺脚、发脾气等消极的情绪反应,坚持性较差,回避母亲的帮助。

所以,依恋的性质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制约作用。

扩展资料:

弗洛伊德有句名言: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作为最早,也最稳固的爱的对象,以及今后所有爱的关系的模式,母亲关系一旦建立,就一生不变”。人们平时所说的恋爱关系亲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在本质上都根植于依恋这种情感。

在婴儿延续生命的历程中,母亲给予了孩子无数的“第一次”。她们第一次喂养孩子、抚摸孩子,使孩子获得了被人关爱的快感;她们第一次逗乐孩子、与孩子嬉戏,使孩子体验到了与人同乐的愉悦;她们第一次倾听孩子、解读孩子,使孩子感受到了被人理解的幸福……

这无限的抚育与关爱构成了母婴间的天然联系,并且这种联系连绵不断。所以,依恋对于婴儿来说就是在他们和母亲(主要照看者)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41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