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什么意思?

安全感是什么意思?,第1张

安全感的意思是安全无虞的感觉。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属于个人内在精神需求。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安全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是来自一方的表现所带给另一方的感觉;是一种让人可以放心、可以舒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谈举止等方面表现带来的。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要生命中存在一丝光明和温暖,就不会被外在的黑暗和寒冷完全吞没。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给到他理解、回应、信任,就会帮他建立起一点点安全感。但有时,需要有个人让他看见那丝光明、温暖、理解和信任。

扩展资料

有安全感的人总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或必须要处在一种焦虑状态中,才能应对未知的变化。所以首先要学会承认一个事实:人生本来就不安全,不因为你多一分担心就会少一些变数。你没有那么大的责任和能耐去改变世界的运行规律。不要神话你的“主观能动性”,你的焦虑应急状态不会因它而改变。

真正的安全感只可能来自于一个地方,那就是你的内心。有安全感的人不一定占据着社会上最稳固的资源,但一定占据了这样的天赋——“不在乎有的,不惦记没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强扭的。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万一什么都不是了也无所谓。对得到适可而止,对失去心无畏惧。”

-安全感

几天前有看到十点读书中一篇关于如何给女生安全感的推文,所以就顺道说说自己关于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理解吧。其实正常情况下,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这三种感受都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相对独立的,首先最好说的应该就是幸福感了,就我自己的感受是:幸福感跟个人的内心状态和追求有着很大的关系,绝大部分的感受也都是因人而异冷暖自知的,根本也没有所谓的统一的标准。而且不同的人所处的阶段、状态和需求不一样,可以和别人沟通但不要用自己对幸福的定义去衡量和定义别人的幸福。

一个人会感到幸福,首先得搞定基本的温饱问题,然后就是精神上的充盈度和富裕度,很俗的说就是物质+精神的填充。基本的温饱问题这个想必是没什么意见的,当然这里的温饱问题不是指所谓的更好生活的追求。幸福跟经济没有绝对的关系,但是必须得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精神上的充盈度和富裕度则跟很多元素有关系的,跟爱也有非常大的关系。都说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所以如果你可以感受得到爱,那么即使外界物质的条件较差幸福指数也是会很高的。不过随着我们年龄的递增,爱的角色和来源以及需求度都会在不断的变化着吧。

所以你需要幸福感,那么就需要具有经济独立也就是至少养活自己的能力,当然具有这个能力不代表就一定要自己亲自去获取经济收入;其次就是获取一些精神上的粮食,精神上的粮食可以通过阅读旅行思考看世界以及你所爱的和爱你的人身上获取;最后就是自己对自己有一个相对客观理性的认知和追求。忘记了自己是谁和背离了客观规律的盲目追求都是自我折磨,人与人正常情况下都是“互利共赢”和互相给以才能长久健康的走下去的。

在说到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时候,似乎说的更多的都是女生这方面的。但是事实上,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大家都是需要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只是男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一般比较少被提及和甚至就是被忽略了,以及作为男生大部分是比较不喜欢对外人表达情感的,相反女生是喜欢对外表达情感,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就是讨论女生的安全感了。

其实就我自己而言,2013年8月下旬一个人刚到厦门的时候是很没归属感和存在感的,一方面跨专业找工作和租房子都没落实,另一方面刚好自己又感冒发烧身体无力,然后不习惯继续去麻烦别人其实是不知道适合找谁,所以当时的感觉就是在厦门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迷茫无助也冒出过选择来厦门是一个错误这样的想法。不过后面随着周末与亲戚及同学的交流,工作租房的暂时确定及对厦门的不断熟悉,这种感觉就消失了。

归属感和存在感不可能凭空而来,也不可能凭空消失。那么就自己理解的而言,要想拥有这两种感觉,还是得先让自己拥有经济独立的能力。不管我们是否单身,我们都应该具备这种能力,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基本的自我内心的保障了,换句话说就是生存之本了。当然如果有了家庭后,个人比较倾向于的是应该以家庭作为一个共同体(家的核心就是由一个男主人和一个女主人构成的),比较倾向于的是协同协作分工而不是之前单身状态下的各自打拼,然后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去破坏彼此的信任和依赖(有了大致的家庭分工后,很可能会出现个人某些方面的暂时弱化和出现彼此互补的情况,比如男人更关注经济方面,女人更关注家庭方面)。

要让人感到安全感,那么正常情况下就需要让对方知道你在乎对方和能包容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并不会离开对方,本质好像就是信任了吧。不过这短短的一句话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和简单的,特别是在两个相对陌生的异性之间。因为首先你得需要两个人彼此不排斥,其次两个人有机会或者愿意主动的去接触去线下互动,最后还得看看两个人的三观思想兴趣爱好生活追求性格习惯是否能互溶或者说接受吧。

一个人的外在决定了是否愿意和对方在一起,一个人的思想和内在则决定了能在一起多久。当两个人相遇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涉及到一个安全感建立的问题了。

现在对于很多有一定年纪的单身汪而言,为什么会更喜欢找自己曾经熟悉的人或者同学或者中间有靠谱熟悉人的人,甚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优先内部消化这样的情形,这背后就是涉及到了安全感建立的问题了啊。作为两个正常理性的成年陌生男女,通常情况下是不可能随意的就让对方感到有安全感的。两个人之间必须得发生点什么或者一起亲身经历点什么才会逐步的建立起安全感,线上单纯的聊天互动其实是很难建立起坚固的安全感的。

很喜欢一句话:当我满怀期待地向你走去的时候,你正好也向我走来。就我自己所了解的是,其实大部分条件普通性格也还好的一般人,都是早早的就有了男女朋友的,特别是女生(被伤害而导致的另当别论)。那么最终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加入了单身汪大军里的人,好像通常都可以被划分为这么几类,比如:1、对生活和自身以及另一半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和追求,不愿意轻易将就,更喜欢先完善自己或者先专注事业然后再去遇见更好另一半的优秀者(自己不咋的,还对另一半各种高要求的我就不想说什么了);2、性格太过内向、慢热又喜欢活在自己的理想爱情国度里,好像当遇到感觉还不错的异性时内心也常会有莫须有的自尊在作怪阻碍自己向对方靠近;3、还有一种就是跟优秀者相反的,自己思想或者能力或者某些行为人品有问题的渣男浪女。

好的优秀男女和渣男坏女都是同时存在的,虽然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自我感觉小接触下我还是可以很容易就识别出来的),但是自己身边的人有经历过。或许正是因为大家身边或者社会新闻存在着不少有关坏男坏女事件的报道,以及社会本身的错综复杂,所以对于安全感的建立并不是你想去和对方建立安全感对方就会回应尝试跟你建立安全感的。

所以回到现实中来的话,很多有点小经历后的人,如果依然还是单身又想摆脱单身的话,可能确实就会优先选择和自己的同学或者曾经认识有过阶段性同行的人在一起,以及有个对你有一定了解你又很信任的中间人介绍来的人。很多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想必背后就是一个安全感在影响着,毕竟曾经好歹有过接触或者说有了一定安全感的基础了。当然至于最后的结果依然都是顺其自然的,大家都是不小的成年人了,想必都是喜欢好聚好散的,谁都不想去破坏同学关系和自己信任的人之间的关系。或许能走在一起是个很不错的选择,但是最终没能走在一起那么彼此友谊的小船也不能说翻就翻呀。

人类的安全感问题,真的是一个很神奇又变幻莫测的问题。想要和别人建立安全感,那么就应该了解影响安全感的因素,以及自己是否愿意去打开自己是否愿意改变自己。男生女生确实是两种很神奇的物种,男生偏理性喜欢解决问题以结果为导向女生偏感性喜欢感受易情绪化以工程为导向,当这两个星球的物种发生碰撞的时候,理论上应该是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发生的。而且也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下的社会环境默认的赋予了男女们不同的义务、分工和责任以及对行为的约束(不代表就一定是正确),当然很多传统社会赋予的男女差异化的约束也都正在改变中。

曾经我觉得我还是一个外向型的男孩,然后不知不觉走向了内向的这一侧。我不确定现在还有多少妹纸的观念是:“如果那个人真的爱你,他就要耐得住性子一直来找你追求你啊,正好可以考验他们到底有多爱你!” 其实我的回答是,才怪呢。一个男生追求你,是因为他对你尚处在有好感的阶段!当他满怀热情地想要更进一步了解你,全方位了解你时,你冷冰冰不理睬不回应,无异于朝人家泼了一盆冷水,把他满腔的热情浇得透透的。才华、涵养、学识、温柔……你什么都不展示给对方看,凭什么要求别人爱你爱得死去活来,非你不可?作为男生,应该都是那种:我感觉你不错,我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你,可是,你可不可以给我一个暗示,让我知道,我做的一切不是一个傻子在单相思。”(不喜欢的直接回绝,感觉还好的还这样那就注孤生吧)在感情里,没有谁有义务,对另一个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付出,热情是会被消耗的,爱情是需要有回应的。很多时候我们给自己贴的标签“内向”“害羞”“慢热”都不过是我们给自己找的借口,你要做的就是不再逃避,从点滴小事的成就感中积攒自信。

每一个正常有追求的人,都是会去不断学习的吧,但是学习本身也都是需要时间。或许你现在看到的另一半有着各种的问题,特别是男女朋友间的相处。但是在我觉得,男女间的相处模式也是因人而异的,而且这本身也是需要学习的。大家都很羡慕有一个很会和自己相处的另一半,可是你却不曾想过 ta 为什么这么会和自己相处,你认为这是 ta 天生俱来的亦或者是曾经哪个妹纸(汉子)教会的呢?

两个原本不是那么熟悉的人,因为缺乏安全感和足够信任的基数,应该是有些拘谨的。就像我们通常跟自己熟悉的同学朋友同事聊天交往,或许都是很逗逼甚至可以是有点黄有点暴力的聊天,但是你会和一个刚接触或者说之前不算很熟悉的异性这样么?反正我是做不到。

当开始发现有点喜欢或者说在意一个人的时候,对这个人是会谨慎的,因为可能想要在一起但害怕失去,所以会变成这样。一段时间后才可能会逐步的释放自己并不断的暴露出自己原本逗逼的状态和不足的缺点,如果一个人愿意把一些自己真实不足的状态暴露在你的面前,又愿意跟你扯一些个人生活中很细的部分,甚至把你或者你们共同的信息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那是因为对方开始相信你信任你了呀。也因为信任所以才会敢让你看到自己的“丑样”,甚至还会有很“弱智”很小孩子的一面。否则按照人类的习惯,是会在陌生人面前保持形象的。

是个正常的人,应该都是喜欢那种简简单单的生活和沟通的,有什么说什么,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有需求直说或者至少给个对方能看懂的暗示吧,反正不要让生活搞的那么累那么复杂就是了。总是就是讨厌猜忌,更喜欢的是开诚布公的交流和交换看法,当然生活中的很多味道如果直接面对面的说白了好像也就少了一些乐趣了,那么就通过第三方的文字、平台、其他信息传播啥的中转告知咯。曾经我也是各种follow微博情感大V和电台情感砖家及喜欢去厦图翻翻情感婚姻类书籍的,学习和提醒还是有的。

在我现在的认知世界里,感觉大部分女生内心好像都是缺安全感的,所以很多女生宁愿先隐藏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不轻易打开自己。所以个人一直觉得,两个人决定在一起后,沟通很重要信息互换很重要,婚姻家庭更是需要去经营的而不是放任不管,回归现实不要沉迷在理想国度也不要去踩某些底线。

当然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挺难的,因为人本身也是奇怪的,虽然存在沟通,但是依然也有一些女生还是存在缺乏安全感的行为。总之,有些事情是只能说是多去换位思考多去理解吧,理解万岁。

事实上真正的安全感绝大部分还是要靠自己去获取,当你思想经济人格都是独立时,你就会有比较强的自我安全感,因为你根本不需要依赖谁而才能活着。

然后有了安全感后,那些归属感和幸福感之类的东西也就不远了。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之类的需求,无关男女。

然后还有一个问题是,你应该要找适合又能给你安全感的人,这里主要是指有某些条件要求的人。因为不同的人成长环境不一样,那么当两个人走在一起的时候在乎和看重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有些人因为自身缺少了一些东西所以很希望通过另一半来补偿,故不要为难自己去强碰壁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比如,有些人是身高控,有些人是颜值控,有些人在意有没有房车,有些人在乎学历,有些人在乎是哪里人,有些人在乎你的职位和行业,有些则在乎你是否独生子女等等。林子大了,各种事情也就都会出现了。

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没人关注你的时候,你得学会先自我充盈和独自面对成长的艰难困苦。自己在2007年结束了第一次高考后,就算是成功的步入了人生的低谷了吧,看着自己曾经班上的同学考进清华又有部分人进入前十所高校,内心是不甘心的。一次次想突围最后失败,然后放弃然后自卑然后各种继续自卑,然后感觉不行再次突围继续突围,然后一路走来到现在真的是各种滋味难以言表呀,反正各种独自面对承受着辛酸、孤寂、落寞、否定到自我修复和释怀都变成了过去成长的见证了。不过曾经的一切也都过去了,曾经的安全感归属感什么的也早都回来了。也感谢大学四年的这个空档期,喜欢上了阅读思考码字不断的重新认识自己并让自己相对的走了出来,也真正意义上的喜欢上了旅行看世界(主要是心态),然后前年开始又真正喜欢上了运动特别是徒步及慢跑,然后还有摄影、骑行等等等等。

过去的不如意让也我感受到了很多生活中的“色彩”,不管是五彩缤纷的社会现象还是来自内心的孤独、嫉妒、贪婪、害怕等,不过也都是直面和主动自我对话的。或许有些经历也算是有些收获和自我成长吧,比如情感感知能力,但是同时似乎也带来了一些其他的习惯问题,比如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导师”和“忘记了微笑”。现在的自己也只能说是正在变化中的自己,也还不是自己最好的状态。我之前也总是希望当自己有一定阅历和能力、思想真正的成熟以及经济实力上去后再去开始一场有质量的恋爱吧,但是现在发现年龄这个东西确实也无法再忽视了。毕竟接下去父母也可能很快就老了,如果那时候小孩又刚来到世上,以到时候两个人的精力和所处事业的状态,应付起来那可能是很具有挑战性的。虽然自己目前还算可以正常的应付得起每月固定的经济开支,除去每个月的房贷房租及基本吃饭费用开支外,剩余的应付当下的生活也还算OK。但是如果找到并确定了适合的另一半后,两个人的奋斗也比一个人会轻松一些吧,也可以有更多的费用节省。毕竟两个人也算是一个团队呀,总比一个人奋斗相对的高效多了。不过反正也不管现在什么情况,都依然做好了一个人继续前行的准备。有适合的人爱时,把时间留给爱的人,否则就把时间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积极参加并一起组织跑团活动去,然后之后条件允许的话可能会继续去读一个 Master。要想给人安全感,那么自己首先得有安全感。

PS:对于朋友圈,曾经不喜欢屏蔽,更是讨厌拉黑,但是随着某些不需要的信息的泛滥(比如微商、代购,不熟悉人及不想看的人的信息),不知不觉我也成为了会屏蔽别人的人了。我已经对很多“所谓的好友”选择了不看对方好友圈了也有部分选择了不让对方看我的朋友圈了,当然正常微信发信息还是ok的。我只想要正常的微信朋友圈~

每个人对安全感的定义和需求都是不同的。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指导方针:

紧急备用金:有一个紧急备用金可以带来安全感。这个备用金可以用来应对意外支出,例如车辆维修、突发医疗费用或失业期间的生活费用。一般建议紧急备用金的金额为至少三个月的生活费用。

偿还债务:如果你有任何债务,例如信用卡债务、学生贷款或房屋贷款,把这些债务还清可以减少财务压力,提高安全感。

长期储蓄:除了紧急备用金,你还可以考虑长期储蓄。这可以包括购买住房、养老金或其他长期投资。这可以带来更大的安全感,因为它可以提供一定的财务稳定性。

预算和支出:控制开支,制定一个合理的预算可以减少财务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安全感。

个人需求:最重要的是,你需要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和需求制定自己的储蓄计划。根据个人经验和预算,制定一个可以负担的目标金额是有益的。

总之,安全感的大小是因人而异的。储蓄应该是根据个人需求和情况来确定,而不是基于别人的标准或期望。

心理学家告诉你什么是安全感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见诸众多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之中。对于安全感的描述也因理论学派的观点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家告诉你什么是安全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学家告诉你什么是安全感 篇1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见诸众多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之中。对于安全感的描述也因理论学派的观点不同而有所不同。本文重点对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的安全感理论进行总结,并探讨与精神障碍特别是神经症的关系,提出安全感的定义。

 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安全感的研究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很早就注意到个体的弱小、男孩的焦虑以及自卑情结对一个人成长及成人以后心理健康和神经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号焦虑”、“分离焦虑”、“焦虑”以及“超我的焦虑”。后来的精神分析研究者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总结出神经症症状的形成过程,认为:由于现实冲突的无法解决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退行到幼年的某种行为中,以期得到某种安慰、平衡。换句话说,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主张儿童人格的形成复演着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在幼年时期,儿童完全依赖父母,父母给儿童施加种种界限和禁忌。此时的儿童虽然没有自由,却有着非常稳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独立,同父母的联系日益减少,这一发展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丧失,因为他要单独的面对社会,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按照弗洛姆的观点:现代社会给人们以极大的自由,但与此同时,由于自由的增大,使得现代人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日益减少,个人的责任日益增大。现代人日益缺乏归属感,经常体验到孤独和不安全。

 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 Horney)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但她特别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观点,她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个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基本焦虑。“当父母对儿童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支配;冷漠或怪癖行为;对儿童个人的需要缺乏尊敬;缺乏真诚的指导;轻蔑的态度;过分颂扬或缺乏赞扬;缺乏令人信赖的温暖;使儿童在父母的争吵中选择一方;负担过多的责任或不负责任;偏袒、隔绝同其他儿童的交往;不公正、歧视、不守信用;充满敌意的气氛”等等方式来对待儿童时,儿童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基本敌意。但由于儿童自身的渺小和无助,儿童又必须依赖父母,因而必须压抑对父母的敌意,这种压抑的直接结果导致儿童把敌意投向整个世界和整个社会,使儿童认为世间的一切任何事物对他们来说都充满了危险,这就导致了不安全感的产生并进而转化为基本焦虑。

 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沙利文特别重视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依照沙利文的观点,人类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是受社会制约的,儿童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意识到,有些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不是父母所赞许的,儿童必须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应父母的标准,以获得安全。随着儿童的成长,不仅父母,教师和其他一些社会力量的代表如“警察”等会使儿童体验到不安全感,而且其追求满足的要求可能被社会拒绝也会使之体验到不安全感和不舒适感,或被称之为焦虑。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在1950年提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发展的课题是要个体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婴儿初生,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基本信任的获得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统一性的基础。

 从精神分析的理论可以看出:个体的安全感是这样产生的:父母(尤其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人本主义理论关于安全感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他现今闻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当生理需要被大部分满足之后,第二层次的需要就出现了。个体变得越来越对寻求环境的安全、稳定和保障感兴趣,可能产生了发展某种结构、秩序和某种限制的需要。个体变得忧虑起来,不是与饥渴这样一些需求有关,而是和他的恐惧和焦虑有关。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

 对于具有安全感和具有不安全感的人,马斯洛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其中,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被拒绝,感到不被接受,感到受冷落,或者受到嫉恨、受到歧视;感到孤独、被遗忘、被遗弃;经常感到威胁、危险和焦虑;对他人抱不信任、嫉妒、傲慢、仇恨、敌视的态度;悲观倾向;总倾向于不满足;表现出强迫性内省倾向,病态自责,自我过敏;罪恶和羞怯感,自我谴责倾向,甚至自杀倾向;不停息地为更安全而努力,表现出各种神经质倾向、自卫倾向、自卑等。自私、自我中心。而具有安全感的人则感到被人喜欢、被人接受,从他人处感到温暖和热情;感到归属,感到是群体中的一员;对他人抱信任、宽容、友好、热情的态度;乐观倾向;倾向于满足;开朗,表现出客体中心、问题中心、世界中心倾向,而不是自我中倾向,自我接纳,自我宽容;为问题的解决而争取必要的力量,关注问题而不是关注于对他人的统治;坚定、积极,有良好的自我估价;以现实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关心社会,合作、善意,富于同情心。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影响,每一个作用于有机体的刺激物,都或多或少的更易于以一种不安全的方式,而不是以一种具有安全感的方式来被解释。我们会看到,安全感强的人具备较高的接纳和自我认同,而不安全感强烈的人往往隐藏着强烈的自卑和敌对情绪。马斯洛在其研究后期,与Mittelenmn一起提出十条心理健康的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与神经症的关系

 在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儿童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或是父母采用的负面的教养方式,如:不尊重、鄙视、讥讽和羞辱,刺伤了儿童的情感,损害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一直到成年期都摆脱不了。这些体验的缺乏往往造成他们过度的渴望享受生活、得到赞赏和认可。这种渴望激发他们过分的做出努力和取得成绩。但是会出现自我要求过高的危险,他经常以抑郁性的精疲力竭而告终。一般情况下,即使他们付出更大的努力,也不能满足他们对生活和爱的更高渴望。这些人总是体验着他们童年时期所熟悉的痛苦感情:得到的不够、不满足或不可爱——在儿童时期没有满足的爱,会在后来的生活中执著的、神经症性地不断的寻求。

 Asdhaffenberg明确提出了不安全感的概念,并且认为不安全感与神经症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其后,KSchineider(1958)发展了这一关系,并提出了“不安全感人格类型”,认为代偿性的过分追求安全感,可以解释多种多样的神经症行为。我国学者,如钟友彬、许又新教授等人强调不安全感与神经症发病有密切关系。钟友彬教授特别指出:强迫的核心是恐惧和不安全感,如对传染病恐惧的强迫性洗手,和对门锁的反复性检查,均是出于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担心和缺乏安全感。

 我们认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即基本人际信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不安全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础心理特征,当它在比较一般的范围内的时候,就不被当作是病态的表现。不安全感是许多心因性精神障碍最根本的人格基础,没有安全感,就没有自我接纳,就没有人际信任,更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导致精神障碍。

 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经症的共同人格基础。当出现不安全感却找不到恐惧对象的时候,表现为焦虑症;当它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紧张恐惧和逃避的时候,轻则是社交焦虑,重则是社交恐怖症;当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极度没有把握的时候,就表现为疑病症;在感到极端不安全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控制结果失败后仍未放弃的时候,就表现为强迫症,在控制不让客体丧失的意志努力失败后导致绝望的时候,就可以表现为抑郁性神经症。通常,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缓解心中的不安全感,从而获得安全感,甚至是过度控制(over-control)的,包括在思维和行为方面,通过利用科学、宗教、迷信、自我发明的个人迷信、思维(包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和行为控制等方法来实现。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些个案,由于早年生活经历中缺乏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导致成人之后面临着许多情绪的困扰,而这些情绪的困扰多来自于他们并不满意的人际关系,包括与父母、同伴,甚至成人以后与恋人、配偶的关系。他们要么是退缩、回避,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要么强硬、固执,很难与人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表面上看来,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极要面子,实际上,这种自尊是虚假的自尊,更多的表现为他尊,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尊重、自我接纳和认为自己有价值。人际敏感是显而易见的结果,相应的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

心理学家告诉你什么是安全感 篇2

 基本定义

 所谓安全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或是情感生活中有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

 详细释义

 首先,安全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是来自一方的表现所带给另一方的感觉;是一种让人可以放心、可以舒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谈举止等方面表现带来的。 第二,是否能产生安全感,来自多方面的因素,有主观的和客观的。这里我们就主要谈谈主观方面。要让对方产生安全感,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对方相信自己。让对方相信自己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你必须在言谈举止方面能够体现出来,比如:说话要算数,说得到做得到,做不到就不要乱承诺;经常给她说说心里话,说说你的想法,经常问候和关心一下她的生活;无论多忙都不要不理她,经常给她一些惊喜;不要再对其它女孩太好,言谈和行动上都一样;愿意为他改掉你的不良习惯。。。 第三,物质上的安全感。如果想要真正的让她放心,你还必须具体物质上的安全感,也就是说你必须让她感到,生活所需是不用愁的,不用担心没有钱生活,这其实是一条相当重要的因素。 家可以说是最有安全感的地方。 女人需要安全感,男人同样需要安全感。 安全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精神层面: 当一个人在情感方面从对方身上得不到足够的安全感时,Ta便会追求物质方面的安全感,来抵制精神/情感方面的安全感缺失。 2物质层面: 当一个人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的时候,那么Ta的物质要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的时候,安全感相对在下降,那么Ta便通过在精神方面追求新的替代者,来满足Ta在物质方面的安全感缺失。 情感与物质的安全感很难让一个人同时得到,而通过婚姻这种方式来提升安全感,便是大多数人最乐意的方式。

 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焦虑,对事物不必要的过度担心,缺乏自信,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关键时刻总是希望依靠别人,希望别人能够帮助自己,同时,内心深处对自己和别人又都不够信任,对生活周围的人与事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有的人还会总觉得自己生病了,对死亡异常的害怕。具体的表现:

 1开灯睡觉

 2睡觉习惯抱东西、或者蜷缩着睡

 3不相信爱情

 4吃很多或者不吃

 5念旧,抱臂,怕黑,莫名其妙的孤单

 6无法抗拒的恐惧感

 7喜欢有口袋的衣服

 8穿没有口袋的衣服,不知道手往哪放

 9不爱说话或很爱说话

 10蜷缩

 11喜欢角落和窗户

 12晚睡

 13阅读

 14写字和笑容纯真

 15心事放在心里最温柔的地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16喜欢抱抱或者握手,此类肢体接触

 17喜食甜食

 18喜欢听到对方一次一次的甜言蜜语,同时又怀疑。

 19喜欢听歌,越悲伤却越爱听悲伤的歌。疑为有自虐倾向……

;

安全感是意思是安全无虞的感觉。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属于个人内在精神需求。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安全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是来自一方的表现所带给另一方的感觉;是一种让人可以放心、可以舒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谈举止等方面表现带来的。

扩展资料:

人有八个重要的安全感:

一、情感的安全感:

1、和所爱的人在一起。父母离婚或恋人分手都会消减情感的安全感。

2、和所爱的人彼此深爱。丈夫出轨或妻子出轨都会消减情感的安全感。

二、身体的安全感:

1、不要得病。

2、不要伤残。

三、社会关系的安全感:

1、不得罪人。

2、不被人伤害。

四、法律的安全感:

1、不犯法。

3、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

五、收入的安全感:

1、收入满足普通生活。

2、收入稳定。

六、福利的安全感: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

七、房子的安全感:

在工作的城市,拥有自己的房子,心中才有归宿感。

八、生活环境的安全感:

1、生活环境里,有超市、市场、商店、医院、公安局、公交车站等生活的配套机构。

2、生活环境干净整洁、空气质量好。

-安全感

对女生来说,情绪价值的重要性非常高。以下几个方面说明这点:

1 女生天生更在意感性和情感。女性在进化过程中承担了更多的抚育责任,所以在情感认知上有所偏向,更看重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提供情绪价值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2 情绪影响女生的认知和决策。女性在思考和判断问题时,情感起着更大作用。所以如果能给予女生正面愉悦的情绪体验,可以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她会觉得你理解她、关心她。

3 情绪创造安全感。对女生来说,安全感主要来自亲密关系中得到的情感体验和支持。如果你能给她带来积极的情绪反馈,她会感到与你的联系更加安全稳定。

4 情绪满足自我需求。每个人都有获得情感体验和表达的需求,女生更是如此。提供情绪价值可以满足女生这一基本需求,让她感到被关心、被需要、被理解。这对增进关系至关重要。

5 情绪影响生理和心理。女性的情绪起伏会比男性更加敏感地影响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所以当你给予女生正面情绪体验时,她会感到整体愉悦和舒畅。这会进一步让你给予她的重要性。

综上,情绪价值对女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如果能在交往和互动中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满足女生的这一需求,那么她会将你视为重要的人,关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稳定和亲密。情绪上的价值轻而易举地俘获女性的心。

幼儿园社会教育情感体验法包括哪四方面:

1、由近到远及生活,从家庭社区幼儿园再到家乡国家地球等等。

2、由小到大及从地理版图,家庭最小,扩大到国家或者整个地球。

3、由熟悉到陌生。

4、由个体到群体。

中班儿童归属感的主要特点主要是对幼儿园和集体的归属感表现出来,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班级,为自己是班级的一员而感到高兴。

大班幼儿的归属感主要特点主要是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而且这种情感体验更加深刻,表现出更多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41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