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登庐山

七律。登庐山,第1张

七律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陶令:陶渊明

一山飞峙大江边:庐山突然出现在眼前,迎面扑来

跃上葱茏四百旋:像走在庐山上面一样。

书法价值:非常有价值,毛体师古而不拘泥于古,自成一家!

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神”上很相似。毛泽东热爱怀素的狂草,但他又不拘泥于此,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了骨神兼备自成一家的“毛体”

文学价值:庐山为文人荟萃之地,登临歌咏之诗层出不穷,其中佳作迭出,令后人望而却步,岂敢再发吟哦,一试身手。但一代大诗家毛泽东就要以他的生活、经验、才识、豪气登临高歌一曲《登庐山》。借想象的翅膀,驰骋于长江上下,西望武汉,九派之上,彩云当空,黄鹤高翔;东眺三吴,波涛滚滚,烟雾缭绕。尾联以幽默的设问来否定当今世界的桃花源存在,要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耕田只能是幻想。

没有一定古典文学基础和历史、地理知识基础是读不懂得。

⑴跃上葱茏四百旋:葱茏,草木青翠茂盛,这里指山顶。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旋:盘旋。

⑵冷:冷漠。

⑶江天:江和天。

⑷九派:见《菩萨蛮·黄鹤楼》九派注。《十三经注疏》本《尚书·禹贡》“九江”注:“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明李攀龙《怀明卿》:“豫章(今南昌)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毛泽东1959年12月29日在一封信上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

⑸浪下三吴:浪下:江水流下。古代指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的某些地区,具体说法不一。这里泛指长江下游。毛泽东在1959年12月29日同一封信上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⑹陶令:陶渊明。

⑺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一渔人溯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处是一片桃林,将一群秦朝避难者的后代,与尘世隔绝;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优无虑的隐居生活。

  1、毛泽东诗词《七律登庐山》内容是——

  七律·登庐山

  现代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注释

  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旋:盘旋。

  九派、三吴:毛泽东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致钟学坤的信,“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江天:江和天。

  浪下:江水流下。

  陶令:陶渊明。曾作彭泽令八十八天。

  桃花源:见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一渔人溯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处是一片桃林,将一群秦朝避难者的后代,与尘世隔绝;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优无虑的隐居生活。

  题解

  本诗原有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当时毛泽东上山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他在九月一日致《诗刊》的信里说,“近日写了两首七律,录上正改。自以为可,可以上《诗刊》。”又说,“近日右倾机会主义猖狂进攻,说人民事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 我这两首诗,也算是答复那些王八蛋的。”

  2、作者简介: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 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诗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毛主席诗词(全集)

目录

五古 七绝·咏蛙1906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1909 五言排律1910

四言诗 《明耻篇》题志 1915年 手迹 五古·挽易昌陶1915

五律1915 杂言诗·游泳启事1915年夏

七古·(残句) 四言诗·奋斗1917年至1918年

七 绝1917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五言诗·(残句)1917 归国谣1918年春

五言诗·(残句)1919 贺新郎 ·赠杨开慧1919年3月 手迹

祭文·祭母文 1919年 虞美人·赠杨开慧 1919年10月8日

沁园春·长沙1925年 赏析 手迹 西江月·秋收起义1925年

菩萨蛮·黄鹤楼 1927年 手迹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春 手迹

四言韵语·红四军司令部布告 1928年秋 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1月 手迹

采桑子·重阳1929年秋 手迹 如梦令·元旦 1929年10月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1月 手迹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1930年2月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0年7月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春

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 手迹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手迹

十六字令三首 1934年夏 手迹 忆秦娥·娄山关1934年—1935年 手迹

七律·长征1935年2月 赏析 手迹 念奴娇·昆仑 1935年10月 手迹

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 手迹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35年10月

四言诗 1935年10月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 赏析 手迹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1936年2月 手迹 祭文·祭黄帝陵 1936年12月 手迹

四言诗·题《中国妇女》之出版1939年6月 手迹 四言诗1939年6月1日

五 律海鸥将军千古1939年7月 七律·忆重庆谈判 1942年秋

五言韵语 1945年10月 五律·张冠军道中1947年4月

五律·喜闻捷报1947年9月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手迹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1949年4月 手迹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 手迹

浣溪沙·和柳先生 1950年11月 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 赏析 手迹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1955年10月 手迹 七绝·五云山1955年

五律·看山1955年 手迹 七绝·莫干山1955年 手迹

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 赏析 手迹 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 手迹

七绝·观潮1957年9月 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 赏析 手迹

七绝·有感1958年12月21日 七绝·刘蕡1958年

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 赏析 手迹 七律·登庐山1959年7月1日 赏析 手迹

五 律1959年11月 七 绝1959年11月

七律·读报有感 1959年12月 七律·读报1959年12月

七言诗·赫鲁晓夫访美1959年10月 七律·改鲁迅诗

七律·读报有感1960年元月15日 七律·答友人1961年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1961年2月 手迹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1年9月9日 手迹

七绝·屈原1961年秋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1961年9月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1961年11月17日 手迹 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 赏析 手迹

七律·冬云 1962年12月26日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 赏析 手迹

杂言诗·八连颂1963年8月1日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1963年12月 手迹

贺新郎·读史1964年春 手迹 念奴娇·井冈山1965年5月 手迹

七绝·贾谊1964年 七律·咏贾谊1964年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 赏析 五律·西行1965年7月

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秋 手迹 七律·洪都1965年

卜算子·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艾地同志1965年12月 七律·有所思1966年1月

七 绝1971年9月后 七 绝1971年9月后

四言诗·赠尼克松1972年 五言韵语1973年5月

五言韵语1973年7月 七言诗·续李白咏“高阳酒徒”1973年7月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1973年8月 诉衷情1974年

贺 新 郎·改张元千词悼董必武1975年4月 四言诗·春日游花园小吟1976年春

七律·登庐山 [近现代]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滴洒向那江面。白云漂浮在九条大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昔日的陶潜已不知道去哪里了,桃花源里现在可以耕田劳动了吗?

注释 跃上葱茏四百旋:葱茏,草木青翠茂盛,这里指山顶。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旋:盘旋。冷:冷漠。江天:江和天。九派:见《菩萨蛮·黄鹤楼》九派注。《十三经注疏》本《尚书·禹贡》“九江”注:“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明李攀龙《怀明卿》:“豫章(今南昌)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 1959年12月29日在一封信上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

创作背景

#诗词鉴赏# 导语《登庐山五老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为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白和其妻一起来庐山游览,隐居五老峰下时的作品。下面就和 无 一起来欣赏下这首诗词,欢迎阅读!

《登庐山五老峰》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赏析

 这首诗是吟咏庐山美景的佳作,描写庐山的一个风景点——五老峰。五老峰是庐山东南部由五座雄奇的峰岭相连组成的山峰,形状如五位老人并肩而立,山势险峻。

 “庐山东南五老峰”句平缓而起,开门见山,点出五老峰在庐山所处的位置。紧接着“青天削出金芙蓉”一句,便如异军突起,以奇崛之语写五老峰嶙峋峭拔之势。这句从视觉角度来看,是由下而上仰视所见。诗人仰观五老峰,见其突兀而立,气势磅礴,像削出的金芙蓉一般,矗立在青天之上。“金芙蓉”又名金莲花,其色橘黄,花瓣均匀,多生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作者以金芙蓉喻指五老峰,想象奇特,不但写出了五老峰的秀丽形状和金黄颜色,也道出了诗人写作此诗的时间是在秋冬之际。这金色的高山直冲“青天”,雄奇挺拔,令人叹为观止。一个“削”字,力重千钧,它化静为动,维妙维肖地表现出五老峰的嶙峋之态,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功力的赞颂。此外,从色彩搭配上来看,山呈金**,而天呈青蓝色,暖色和冷色相协,使得画面更加和谐绚烂。

 第三句转换视角,写诗人登临五老峰,由上而下观看九江一带所见景色。九江在庐山下,景色秀美,诗人俯视九江,便可饱览九江盛景。“李白性喜名山,飘然有物外志。以庐阜水石佳处,遂往游焉。卜筑五老峰下。”晚年李白在政治上屡遭打击,已心力交瘁,因而,隐居修道,便为晚年李白的主导思想。末句“吾将此地巢云松”,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扩展阅读:李白的诗词风格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扩展阅读:安史入幕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春在当涂。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避难刻中(今浙江省膝县)。至漂阳(今江苏省滦阳县),与张旭相遇。夏至越中。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

 天宝十五载、至德元载(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禄山率部攻破潼关,生擒哥舒翰。

 至德二载(757年),,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李白在浔阳入狱。被宋若思、崔涣营救。成为宋若思的幕僚后,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是年杜甫四十六岁,四月,从贼营逃出,谒肃宗于风翔,授右拾遗。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明反。五月,肃宗罢张镐宰相,出为荆州大都督长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十八岁。李白自浔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经西塞驿(今武昌县东),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峡。是年杜甫四十七岁,为华州司功参军。

 

这个的话,个人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你结合当时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经历去更好的理解他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是最好的,如果你能够做到身临其境的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发现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的感情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可以的话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43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