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指入不敷出);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不过,那些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因为在所有有狼的地区都能感到它,而且,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深夜里一匹驮马的嘶鸣,滚动的岩石的嘎啦声,逃跑的鹿的砰砰声,云杉下道路的阴影。只有不堪教育的初学者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和认识不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这一事实。
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当时我们正在一个高高的峭壁上吃午饭。峭壁下面,一条湍急的河蜿蜒流过。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当它爬上岸朝向我们,并摇晃着它的尾巴时,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这是一只狼。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在那个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而且兴奋的程度高于准确:怎样往一个陡峭的山坡下瞄准,总是不大清楚的。当我们的来复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当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所在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这时,我察觉到,而且以后一直是这样想,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这垂死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则死去。我看见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叶子的树只有鞍角那么高。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结果,那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于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这些鹿是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的。
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牛群也是如此,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样来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
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用这一点去衡量成就,全部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观的思考所不可缺少的,不过,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也许,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2、《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作家、“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创作的一则随笔,揭示了在人类的愚蠢下种种短视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的自然破坏和生存危机,发人深省。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像山那样思考这一课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以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3)渗透阅读中的对话意识,提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走进文章、读懂文章”的阅读方法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很高兴和我们高一(8)班的同学来共同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这一篇文章。
(二)解决字词
学生齐读 〈投影字词〉
嗥(háo)叫:号叫,大声叫(多指豺狼等)。
驯(xùn)服:顺从;使顺从。
拾遗(yí):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毛骨悚(sŏng)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不堪(kān)教育:堪,可,能。如:堪当重任。
湍(tuān)急:水势急。
饿殍(piăo):饿死的人。
艾(ài)蒿(hāo)
教师明确
(三)初读感知
1、同学们自己读了一遍文章,你们对本文初步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第一印象?
2、一篇文章怎样才算读懂呢?怎样才算真正读进去呢?
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这是一种阅读态度,一种阅读体验,
读出自己——从文中读出自己熟悉的或相似的生活、情感,或读到引起自己共鸣或打动自己的一段话,一个词。
举个例子: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对文章,需要质疑,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研究。
〈投影〉 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触动心灵的地方。
读出问题:不懂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自己的见解。
读出自己,是欣赏,是共鸣,是联想,是审美。
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研究,是批判。
好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共同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四)朗读文章,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朗读文章,拿笔做两件事。
把能打动你的某句,某词勾画,特别触动你的语句,可以勾画下来。
把你不理解的或者认为作者写得有问题的地方勾画出来。
(五)交流“读出自己”
交流“读出自己”:文章中哪些地方最打动你?
1、“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
2、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3、作者猎杀狼的段落
温馨的场面,垂死时的绿光——对比
(六)读出问题。
欣赏之外,还要读出问题,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回答,
1、狼嗥叫的内涵:·对人类捕杀的抗、不满 ·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痛苦、野性的呼唤 ·生命的存在和流逝 ·生态价值、生命的意义
2、为什么只有山能听懂狼的嗥叫?
客观的。山的思考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的思考。
3、像山那样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怎样思考?
人怎样处理与自然、自然万物的关系。
4、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这样我们便可明白作者对狼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上,而是将其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它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的认识发展到万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而我们也由此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的凌驾于其他万物之上的权力,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
(七)师总结
1、忧与爱 从“狼的嗥叫”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狼、人)深深忧患和深沉的热爱。
联想:加拿大政府允许东部沿海猎杀海豹。几十万至上百万头血迹将大海染红,冰面上留下长长的血痕,为了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藏羚羊是我国独有的动物,1986年,3—5头/公里2,90年代初02头公里2,现在,几近灭绝,一批批残忍而贪婪的偷猎者猎杀藏羚羊获取它的羊绒。
2、危机 人类一直把自己当作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征服世界,征服自然,不断向自然索取,侵占土地、森林、污染天空、海洋,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海洋污染(赤潮)。用牺牲无可挽回的环境恶化为代价换取眼前安全,换取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投影>伤害自然也就是伤害自己。
3、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在面对自然万物时并不比一座山高明,学会像山那样的思考,平等的、客观的对待自然中的万物。珍爱自然就是珍爱自己。人属于大自然中的一份子。
<投影>然而,我们对就在我们身边的那些不断绝迹,不断消失的生命无动于衷。什么时候人类能尊重这同一片星空中的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正视自然的价值,珍视天地生灵。我们也渴望有苍郁的群山,茂密的树森,湛蓝的天空,清流的水流的自然。
人是自然一切的主宰吗?——平等观
——像山那样思考,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
《像山那样思考》的原文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指入不敷出);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不过,那些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因为在所有有狼的地区都能感到它,而且,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深夜里一匹驮马的嘶鸣,滚动的岩石的嘎啦声,逃跑的鹿的砰砰声,云杉下道路的阴影。只有不堪教育的初学者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和认识不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这一事实。
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当时我们正在一个高高的峭壁上吃午饭。峭壁下面,一条湍急的河蜿蜒流过。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当它爬上岸朝向我们,并摇晃着它的尾巴时,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这是一只狼。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在那个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而且兴奋的程度高于准确:怎样往一个陡峭的山坡下瞄准,总是不大清楚的。当我们的来复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当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所在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这时,我察觉到,而且以后一直是这样想,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这垂死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则死去。我看见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叶子的树只有鞍角那么高。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结果,那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于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这些鹿是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的。
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牛群也是如此,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样来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
教学目标:
找出本文优美诗意和富于思辨的句子加以赏析。顺着作者的表述,切己体察,感受作者在自然景物面前体现出的精神世界。在探讨中提高赏析句子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走上这个讲台,望着窗外的青山,我不禁回想起在这儿实习时的情景。如今,那段往事已然日渐模糊,唯有这不变的青山,成为我记忆中的永恒。
非常高兴能再一次来到新中,找寻那些曾经丢失的记忆。
二、 整体感知
大家有预习过课文吗
1快速填空:这是一篇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写的,主要目的是呼吁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散文(文体)。
2老师范读第一段后,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全文,然后谈谈你对这篇散文总体感觉(语言、内容、思想情感等)。
三、 文本探讨
1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要像山那样思考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①标注好段落。②找出和这两个问题相关的语句。③组织好答案,由一人代表发言。
明确:不仅仅是作者,所有正“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奋斗着”的,却已经因此对自然“产生了长远的危险”的人类,都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谁要要“像山那样思考”)
人类不是万物的主宰, 我们同自然万物的关系,本质上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区别。而相对于人类的短视,山的思考显得更加客观和长久。(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
我们应该从荒野获得启示,遵循自然规律,冷静而明智地处理好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要“像山那样思考”什么)
2本文是一篇融合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的散文,语言饱含诗意,富于思辨,意蕴深远。
请找出那些能够触动你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小组讨论后,一人代表发言,全班学生共同参与探讨,老师予以必要指导。
3文章重点语句示例
⑴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分析:“长久地”、“客观地”,指出之所以要像山那样思考的原因。
⑵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所在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分析:“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体会。联系前文对小狼的细节描写。联系鲁迅对“悲剧”的定义,感受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⑶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
分析:“新的东西”指什么原来怎么认为的,如今怎么认为的作者由此受到灵魂的触动,对自然生命进行重新的理性思考和认识。联系作者50岁时购买沙乡农场的事。
⑷而且,山的恐惧有更充分的理由: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可以在两三年就可被替补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
分析:山对鹿的恐惧和鹿对狼的恐惧一样吗这段话怎么读才能最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呢重音在“两三年”和“几十年”。联系曾经的滴滴涕杀虫剂和正被提出限制使用的塑料袋对环境的长远污染。
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
分析: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例:①只恐双溪舴艨舟,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词《武陵春》)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⑹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分析:荒野指没有人居住的原野。即将目光从人类自身放开到远处,放开到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人类不该仅仅从狭隘的自身利益出发,为了当前的安全,对自然产生长远的危害。
四、 课外链接
1 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这个道理。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可是现在,物质文明的发展迷失了我们的双眼,“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所幸,我们还有像奥尔多·利奥波德这样已经觉醒了的人,正使我们逐渐回归理性,学会像山那样客观、长久地思考。
2 现代:《最后一只藏羚羊》、《藏羚羊的跪拜》,优美的散文,适合作为朗诵材料。
3 重点推荐:长篇小说——姜戎《狼图腾》
国内获得十余次文学和图书奖项,获得2007年度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唯一大奖
展现了草原狼的深沉、豪放、孤独、固执、忧郁、哀怨……
“是生物的狼,也是人文的狼;是现实的狼,也是历史的狼。因之,这是一部狼的赞歌,也是一部狼的挽歌。”
——文学批评家 白烨
以下材料是备课时搜寻的,最终没有用到,现一并附上。
诵读材料一
《藏羚羊的跪拜》节选
老猎人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要喝一铜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两步之远对面的草坡上站立著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杈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藏羚羊眼里流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老猎人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怜悯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了然清晰地留着。
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下跪的那只藏羚羊。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唯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的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刀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方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要弯下笨重的身子给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的一条命,以保全怀在腹腔中小藏羚羊的生命啊!
于是,老猎人明白了:原来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于是;老猎人停下了手头的活儿。当天,老猎人再没有出猎,他在山坡上挖了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生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高原上消失了,再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诵读材料二
敬畏生命
张晓风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的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象棉花似的,有些飘在草地上,有些飘如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时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象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的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荫,但造物主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保护”一词有何理解
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人是万物之长,是自然之主。
换位思考
明确:我们一方面要承认,人是万物之灵长,是宇宙的精华。但在同一个生存系统中,人类又是依靠自然环境或者生态系统支持的,同时,人类也构成这个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必须正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就会失去生存、创造财富的可能,即使还可以苟延残喘在恶劣的环境生存下去,但已经远远偏离了人类追求的境界,也远远偏离了“万物之灵长”,“宇宙的精华”理应达到的生存和发展境界。
既然自然环境亦有价值,而且所贡献的价值比人类还要大,那么,人类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它存在的资格和应有的权利呢如果承认了,人类就得善待自然,选择一条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就是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的原因和内容。
敬畏生命
张晓风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的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象棉花似的,有些飘在草地上,有些飘如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时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象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的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荫,但造物主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最后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
人与自然是永恒的话题 战胜自然,人定胜天;敬畏自然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学生短文材料60份
教师教案22份
自备诵读材料2份
课件颜色统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