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登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登高》是首著名的七律。杜甫常年漂泊在外,饱经忧患,重阳节登高远眺,不禁生出重重悲愁。《登高》表达的八种悲是:

他乡作客,一可悲。

经常作客,二可悲。

万里作客,三可悲。

在万木萧疏的秋天作客,四可悲。

亲朋不在,独自登上高台,五可悲。

登台远望,更添愁思,六可悲。

带病登高,七可悲。

时光如流水,暮年已至,百年快尽,来日无多,这是八可悲。

扩展资料:

一、作品原文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词句注释

1、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2、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5、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三、创作背景:

1、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这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2、杜甫在夔州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参考资料:

-登高

分析杜甫《登高》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情感内涵:杜甫卧病夔州时,眼昏耳聋,生活困苦。重九日诗人支撑病体,登临江边高处,触景抒怀。面对秋天空旷萧条的景致,诗人回顾自己漂泊潦倒的身世遭遇,联想万方多难的动荡时局,不免悲从中来。诗的情感慷慨悲凉,动人心弦。

艺术特色:①诗中“悲秋”二字是全篇诗眼,绾合写景与抒情。前四句写景,着眼“秋”字,写登高所见的秋天景色。首联写近景、局部之景,一句仰视、一句俯瞰;颔联写远景、整体之景,一句写山、一句写水。其中既有从听觉形象出发对猿鸣、落叶的描写,也有从视觉形象出发对渚清沙白和滚滚江流的描写。有声有色,动静相衬,多层次多角度的交织、组合,构成了富有立体感的深秋三峡图。后四句抒情,着眼“悲”字,抒登高所生的情怀。颈联“万里” 一句从空间说,“百年” 一句从时间说,其中既有对个人身世境遇的感伤,也有对国家动荡局势的忧虑。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则凝聚了上述复杂情思,国难与家愁打成一片,在巨大的矛盾痛苦中结束全诗。②本篇语言极为精炼。如“万里悲秋”两句,十四字之间有多层可悲的含意: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正当萧瑟之秋,四可悲;重阳佳节无赏心乐事,五可悲;独自登台,六可悲;抱病登台,七可悲;多病缠身,八可悲;年过半百一事无成,九可悲……层层皴染,重重叠加,对内心情感深层开掘,把无限酸辛压缩在一联之中,语言概括而感情容量极大。此诗打破一般律诗中间两联相对的常规,通篇运用对偶,格律谨严,具有匀齐对称的形式之美。首联中“风急”与“天高”、“渚清”与“沙白”还是句中对,皆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痕迹,读来十分流畅。明人胡应麟《诗薮》赞其“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所以有人甚至称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音调的调配也颇讲究,如双声叠词“萧萧”“滚滚”,两字叠韵“潦倒”“新停”,“艰难苦恨” 一字一调,使全诗音调谐婉而适于吟诵。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260-261。

本题知识点:杜甫 登高,

  高二上册《登高》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老师拟了一副对联,请看:“茅屋连黎庶,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大家说我写的是谁呀

 生:杜甫

 师:有何依据

 生: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圣”。

 师:说得不错,“黎庶”就是“百姓”,杜甫的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尤其是在七律方面,杜甫的贡献最大,有“七律圣手”的美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杜甫最负盛名的七律——《登高》,先请同学们集体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气势,但是这首诗中丰富的情感,大家还没有读出来,有人曾经评价“这首诗是杜甫用一生血泪铸就,沉郁悲凉,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大家想不想读出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生:想(学生很兴奋)

 师: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的诗意。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有那些词语理解上的困惑与发现。

 (学生主动自由的提问,非常踊跃)

 生1:“渚清沙白”该怎么理解

 生2: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

 生3:“浊酒杯”怎么理解

 ……

 师:请大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了大约五分钟,非常热烈)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学生主动解答)

 生1:我回答,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百年”就是晚年的意思,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晚年多病。

 师:你对百年的理解是对的,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晚年”呢

 生2:因为诗歌讲究对仗,前一句有“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这样写是为了与“万里”对仗。

 师:你说得很好,希望大家以后思考问题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全面,下面还有哪些同学为大家解答其它的问题。

 生3:我回答……

 (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答案适时点拨即可,但是教师要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稍作要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多作规范)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那么哪位同学能用概括性的语言告诉我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诗,杜甫前两联写景,通过描写自己登高所见所听的凄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因为身体多病和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而产生的悲苦之情。

 师:说得很好,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意,我们再来读这首诗,看看效果如何,哪位同学把这首诗读一下。

 (学生踊跃站起)

 师:你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读得很投入,但是由于对杜甫情感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所以还不太感人)

 师:你的声音很有穿透力,我已经感受到了秋意,不过情感还不够丰富,你想不想读得更好

 生:想。

 师:要想把一首诗读好,仅仅理解了诗歌表面的意思还不行,我们还必须深入体察情感,下面我们就来体察情感。刚刚让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下面请同学们解答一下老师的几个困惑。我的第一个困惑是:“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中,写“猿”的叫声为何用“啸”而不用“啼”

 (学生思考)

 生1:之所以用“啸”是为了表现“猿”叫声的悲哀,而用“啼”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师:古人说“杜鹃啼血猿哀鸣”,用“啼”不是也能表现悲哀吗。

 生2:“啸”与“啼”虽然都能表现悲哀的意思,但是“啸”与“啼”好像是不完全一样的“悲”。

 师:那么“啸”是什么样的“悲”

 (学生茫然)

 师:大家可以想一想以前读过的用“啸”的诗句,岳飞在《满江红》中说:

 生:(七嘴八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师:很好,大家说“啸”中除了“悲”还有什么

 生1:愤怒。

 生2:壮。

 师:对,“啸”是“悲中有壮,悲中有愤”,既然我们揣摩出了这种情感,哪位同学把首联再来读一下

 (学生主动读且读得很悲愤)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们已经听出了悲愤之情,你能说一说,你为何要这样读吗

 生:我感觉“啸”字应该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才能读出这种悲愤情感。

 师:说得好,可见,因为对一个词有了深入的理解就可能对这句诗有了全新的情感把握,以后同学们在体察诗句情感的时候一定要从词语入手。

 (学生若有所悟)

 师:下面请同学解答一下老师的第二个困惑:情由景生,诗人首联写了六种景象,表现了孤独悲愤之情,而第二联却只有两种景象,这对于情感抒发是不是略显无力

 (学生思考)

 生1:第二联虽然诗人只写了“落木”与“长江”两种景象,但是诗人说“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可见第二联所写景物种类虽少,数量上并不少。

 生2:第二联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仅写到了落叶无边,还写到了落叶的声音,“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仅写到了江水的无穷无尽,还写到了长江的气势,这对情感的表现都是很有作用的。

 师:那么你说第二联与第一联相比,诗歌的境界是渐大还是渐小

 生:我觉得渐大了。

 师:为什么

 生:诗人见到了无边的落叶又想到了长江的无穷无尽,不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比首联境界渐大。

 师:既然这样,你可以为大家读出这种大境界来吗

 生:可以。

 (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请你告诉我:这两句诗,诗人到底要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有些茫然)

 师: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是杜甫,面对如此景象,你会想到什么

 生1:自己已经老了。

 生2:生命真是短暂。

 生3:感叹自己功业无成,报国无门。

 师:看来这句诗中除了悲愤还有叹息啊!那位同学能读出这种悲叹之情

 (一学生自告奋勇且读得很投入,但是并没有完全读出悲叹之情)

 师:怎样才能读出悲叹之情呢哪位同学再来读一下。

 (学生主动读且读得比较到位)

 师:这一联既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又要读出悲叹之情,就必须将 “萧萧下”“滚滚来”读出余韵。

 (教师范读,学生鼓掌)

 师:下面请同学们解答一下老师的'第三个困惑:有人说“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境界宏大,而后两联只感叹自己的命运,境界不像前面的诗句那样开阔,这首诗的前后境界并不吻合 ” 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学生非常茫然)

 师:(点拨)写景往往为了抒情,然而应该大景配大情啊,诗人后四句到底是不是感叹自己个人的命运,抒发个人悲情

 生:是的,“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霜鬓”“停浊酒”都是在写自己。

 师:诗人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生:就是因为“艰难苦恨”。

 师:诗人因何“艰难”,又“苦恨”什么

 生:世事艰难,“苦恨”自己历尽辛苦,两鬓苍苍,却功业无成。

 师:说得很好,可见杜甫并非仅仅为个人而愁啊,他更是为国运而愁,为天下苍生而愁;诗人是把天地苍生都埋在胸中,这种思想感情是何其丰富深厚啊!由此可见,三四两联宏大境界有没有缩小

 生:没有。

 师:后人都将杜诗这种境界开阔且基调悲慨、感情丰富深厚的特点叫“沉郁”,那么,我们该怎么把这种沉郁之情读出来呢大家自己读一下,看看如何才能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范读一下。

 (学生主动读且读得低沉而浑厚)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悲”“常”二字要重读;“病”“独”二字要重读,这样才能加重悲苦情绪。

 师:你说得很好,看来呀,要想读出情感,重读一定要处理得好;不过我觉得最后一联,你读得还不是非常到位,同学们同不同意我的观点

 生:同意。

 师:哪位同学再读一遍尾联。

 (学生读)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艰难苦恨”四字应该重读。

 师:那么“潦倒新停浊酒杯”呢

 (学生稍有点茫然)

 师:诗人为什么要登高

 生1:为了思乡。

 生2:为了排遣愁绪。

 师:诗人有没有排遣愁绪

 生:没有。

 师:诗人不仅没有排遣愁绪,反而增添更多新愁,大家说一般如何消愁

 生:喝酒。

 师:但是诗人有没有喝酒

 生:没有。

 师:诗人为什么酒杯已到唇边又轻轻放下

 生:说明诗人心事重重。

 师:说得很对,诗人欲罢不能啊!所以当我们读到最后一句时,应该读出悲咽之声。哪位同学再把最后一句读一下。

 (学生读)

 (教师范读,学生鼓掌)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整首诗齐读一遍。

 (学生读)

 师:悲哀、悲愤、悲咽,让人倍感悲凉;悲秋、悲己、悲国,让人深陷悲思。同学们还想不想更深入的把握这首诗的韵味

 生:想。

 师:如果能将自己融入诗歌的意境,我们会读得更好。老师深感这首诗天下第一七律的美誉,把它改成了一首五律,请看:“天高猿啸哀,风急鸟飞回。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万里悲秋客,多病独登台。潦倒又停杯,苦恨繁霜鬓。”大家说老师这首五律与杜甫的《登高》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生:我喜欢杜甫的诗,我感觉老师的诗太简单了,没有韵味。

 师:为什么呢我这首诗与《登高》意思并没有多大区别啊,为什么韵味全无呢

 生:老师的五律与杜甫的七律相比缺少了“萧萧”“滚滚”等词语,诗歌中的形象不生动了。

 师:说得对,老师的五律缺少了情境化的词语,让读者失去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始终觉得诗人在诗外。由此可见,大家读这首诗也不能只读出秋景,或只读出秋情,还要读出景中的杜甫,情中的杜甫。现在就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穿越历史的隧道,来到1200多年前,让我们静静的聆听杜甫老人那沉重的叹息。

 (音乐起,学生闭上眼睛)

 师:(深情诉说)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长江之滨,面对无情的江流,耳畔不时传来凄厉的猿啸之声,他就是杜甫,此时,我们就是杜甫,客居他乡,老病孤舟。

 (简短停顿,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非常感动)

 师:此刻我们的心情都很悲怆,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把这首诗满怀深情地背诵出来,以表达我们对杜甫无限的缅怀之情!

 (全体学生起立,师生共同背诵)

 (音乐起)

 师:“走在历史上那个悲怆的角落,一声凄厉的啸掸去记忆的尘,还有一只低回的鸟,一片秋天的叶,凝视着我。假如可以追寻,就让那穿透千世的遐思,那载负沉重的痛,都和着这有节奏的韵律,都化作这古朴的风。就让我漂泊在那个高台,静静地咀嚼——你如霜的两鬓!”

 (下课铃声响起)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41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