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1日,一名16岁的女生从15楼跳了下去。
这是发生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的一个新闻事件,女学生何某因开学当天手机被老师没收,与母亲发生争吵,她一时冲动,从15楼上跳了下去。
然而,这样近似“戏谑”的新闻事件,近几年来却并不是个例。
16岁女孩因为作业没有做完,被家长指责后跳楼轻生;
9岁男孩撞坏学校玻璃不敢告诉父母,留下一封遗书跳楼自杀
13岁男孩作业没完成作业,在家里的浴室用毛巾上吊自杀
你可能会觉得,就这样一件小事,也值得自杀吗?但其实,这只是他们对这个世界还残存的最后一点希望。
没有人生来就是想自杀的,自杀是个非本真的行为。
畅销书作家蒋方舟在《圆桌派》中自爆,自己小时候也想过跳楼。
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大部分都从未在原生家庭中感受过爱。
“即使全世界都不爱我,我只希望你可以抱抱我。” 这是他们留给父母最后的心声。
也许杀死他们的从来不是那些所谓的压力,而是内心随时被爱遗弃的恐惧和绝望。
综艺《我们长大了》中,翟潇闻分享了一个他成长中的小故事。
小学的时候,一次 体育 课,全班同学都在操场上体活。
他感觉到有些渴,就一个人回到教室里喝水。
但偏偏在下课后,有人告诉老师自己的钱丢了。
当时只有他一个人中途回过教室。
所有人都向他投去怀疑的目光,他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
毫无意外,老师叫了家长。
见面以后,父亲问他:“是不是你拿的?”
他几乎绝望地说道:“不是。”
“爸爸相信你,你说不是你拿的,那就一定不是你,不用担心,剩下的事交给爸爸处理。”
短短几句话,寥寥数字,却温暖了一颗孩子的心。
面对所有人的质疑,父母的理解和信任才能赋予孩子直面问题的力量与勇气。
就像宫崎骏在**里说过的:“被一个人深深爱着将给你力量,深深爱着一个人将给你勇气。”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
很多成年人口中的玩笑,孩子们往往信以为真。
蒋方舟说过,她在成年后一直不敢承认自己发育了,是因为小时候妈妈的一句玩笑。
一些在大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 在孩子们的眼里,可能比天还大,甚至会成为压垮他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电视剧《茉莉的最后一天》里,16岁的林茉莉跳楼自杀时在天台上自言自语道:“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悲又没人爱的茉莉,再见!”
在世的短短十六年里,她无时无刻不在渴求妈妈的关注和理解,但直到死的那天,都没有如愿以偿。
她考得不好,妈妈就只会埋怨茉莉:“哭?你还好意思哭?”
她拼命学习,换来的却只有妈妈的否定和打击:“要不是我逼你,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名啊?别太得意,小心下次就掉下去”。
她似乎永远都无法满足妈妈的要求。
从小到大,一次又一次地鼓足勇气,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和打击,终于击垮了她的意志,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她的妈妈唯有终日以泪洗面,后悔不已。她的妈妈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她这么努力,只是想换得妈妈的一句关心和肯定而已。
对孩子少一分指责,多一分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一切亲子问题似乎都会迎刃而解。
青少年正处于快速的生理成长期,体内的激素快速变化,情绪波动也十分剧烈。
在遭遇压力和挫折时,可能会将负面情绪不断放大,甚至以不计后果的方式解决问题。
《青少年自杀现象调查报告》中指出:
每5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个人有过自杀的念头,占样本总数的205%。
相当于平均每40秒钟就有一人由于不堪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压力或是疾患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其根源都与心理弹性有关。
"心理弹性"是心理学上的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承受能力,它是指一个人适应压力和逆境的能力。
一个心理弹性好的人,在遇到挫折和压力时,会懂得如何调适自己的负面情绪,使自己的身心状态快速恢复平衡;
而对于一个缺乏心理弹性的人来说,外界的一点点压力就有可能使他从此一蹶不振,甚至选择自残或者自杀。
那么,究竟该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弹性呢?
首先,可以在孩子小时候进行一些脱敏训练。
中国人民大学李玫瑾教授指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进程。想要让孩子长大了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想不开,你就必须在他小的时候进行一些“脱敏“训练。
所谓脱敏,是指要让孩子在早年的时候,慢慢去适应一些不好的东西。
其次,父母的 情感 关注和理解,也会增强孩子的心理弹性。
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成长在较少受到 情感 关注家庭环境中的人,因为知道自己伤心,哭泣或生气都不会得到关注,逐渐地学着忽视自己的情绪,习惯性地压抑情绪,最后导致悲剧的发生。
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压力,一时接受不了,产生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事情。而这时候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从负面情绪中恢复,重新面对压力。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M·斯科特·派克说:“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对孩子而言,父母是最亲近的人,当他们在外面受了委屈,最想要的不过是父母的一个拥抱,一句简单的安慰罢了。
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爱的孩子,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都是自己坚强的后盾,可以依赖、倾诉以及百分百的信任。而那些从未在家庭中感受过爱的孩子,遇到一点点小事,就会想要走入绝境。
- THE END -
· 作者:壹点灵主创团
· 壹点灵,关注个人心理成长,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如下:
1、交谈是家庭教育中最常用的方式。交谈的质量,跟交谈的艺术有密切关系。成功的交谈,似春风化雨,家长、孩子都会受益。
2、跟孩子一同活动是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跟孩子在一起活动,就是创造家庭良好气氛的有效做法。一起活动的类型:郊游、参观游览、购物、娱乐。晚饭后,节假日,一家人各展特长,吹拉弹唱,谈天说地,让家庭充满欢乐的气氛,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和生活的情趣。
3、表扬、奖励孩子,可以鼓励孩子重复良好行为,形成习惯。能激发孩子上进心,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培养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增强孩子的是非感,有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的加深。
4、家长做了错事或错怪了孩子,是应该主动道歉的。这不会影响家长的威信,更不会有损父母的尊严;相反,会给孩子树立有错就改的榜样,会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品质与修养。
5、宽容是指孩子做错了事之后,家长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了孩子的过失。引导孩子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悔恨、内疚中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冷静的思考,促其在父母的大度中去痛改前非。
家庭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心理。
心理学指出,在父母与子女不断的互动过程中,父母的信念、情绪、行为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社会学研究指出家庭是一个互动的系统,由夫妻组成的二人关系开始,等到子女出生后就转变成三角关系或多重关系,虽然每个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他们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他们常有一些看不到却能感觉到的联系,形成一个家庭网络。
扩展资料:
近年来教育方面问题特别多,一向被认为希望所系的学校教育遭遇到严厉的批评。学校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素质良秀不齐,有的入学前养成良好习惯,接受过学前教育;有的由于入学前的文化环境贫乏,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建立,加上适应学校生活能力不足;有的入学前已经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既没有良好品格又缺乏读书兴趣,不遵守校规。
对于这些学生单靠学校教育是很难发生效用的,他们的差异源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要想改变首先必须消除家庭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间教室,如果父母在教育子女的知识、技巧与方法上有所进步,亲子间互动品质就能提高,对孩子的学习也能产生长远影响。
同时也可促进父母和孩子的自我成长,研究表明,父母多半会重复他们孩子时代所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这是一种心理代际遗传,因此,如果心理发育良好的父母,就会有心理健康的孩子,这些心理健康的子女,将来又会成为心理功能良好的父母。
无论是看书,浏览知乎的网站,还是看简书,总会看到教育孩子这个话题。学校教育不好,大部分孩子可能学不好;但如果家庭/父母教育不好,就会出现问题孩子,给社会发展和家庭幸福带来潜在威胁。因此,儿童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退一步说,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和谐稳定。虽然我不是教育专家,不是情感大师,也不是文学大师,但我愿意分享我个人对孩子家庭教育,也就是父母教育的看法。我觉得父母教育孩子至少要做到三点:陪伴、引导、教育。
陪伴是最重要的。没有陪伴,就没有引导和教育,或者说引导教育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无人陪伴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让孩子充满怨恨和叛逆。陪伴是最长的告白,不仅适合情侣,也适合孩子的教育。父母教育大一点的孩子或者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时,不知道大家会不会经常听到:“我小的时候你在哪里?”。是的,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的陪伴和教导。等你长大了,自然会反感和鄙视父母的说教。可见陪伴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引导在孩子可以完成独立行动,但不形成独立思维模式,不了解世界原理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家长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教育。他们不能理解你的教育;道理,他们也不懂。大吼大叫也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以后更容易带来你们之间的隔阂。现在家长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一味的批判教育。
教育当孩子长大后对世界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父母要做的就是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的思想偏差。当然,这是建立在前两步做好的前提下,因为只有前两步做好了,你才能和孩子合二为一。你是孩子的父母和长辈,你应该是孩子出生以来第一个最好的朋友。你们之间没有隔阂,孩子愿意随时和你交流看法、想法、感受。这时,你可以通过故事、书籍、**、电视、媒体等与孩子交流。,让你的孩子能尽快形成正确的物质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把孩子管理一辈子,所以最好让他们自己提前自食其力,不管是为了他们以后的学习还是工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