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可分为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美的情感。
态度是在一定情景下个体对人、事或事件,以一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由认知成分(对态度对象信念或真实知识)、情感成分(对人对事的情绪反映)和行为成分(对客观事物的外显行为)构成。
价值观是人们对某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一方面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成为主体判断客体价值大小,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思想根据。
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以接受、反应、价值的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为连续体;以兴趣、态度、欣赏、价值观和适应等术语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将兴趣、态度、欣赏、价值观和适应作为情感领域教育目标的内容。可以说态度和价值观基于情感上构成。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讲,教学要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新课标指出:“过去,课程标准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如今,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和技能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它是学生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前提,也是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课程标准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描述。知识目标要求 “了解”、“理解”、“应用”。对 “了解”的具体描述为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对 “理解”的具体描述为理解、说明、归纳、概述、整理等;对 “应用”的具体描述为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技能目标要求 “模仿”、“独立操作”、“迁移”。对 “模仿”的具体描述是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 (缩)写等;对 “独立操作”的具体描述是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对“迁移”的具体描述为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以往,教学大纲对知识的要求是 “了解、理解、应用”;如今,课程标准同时强调学生 “经历了什么”、 “体会了什么”、 “感受了什么”,有了过程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分为经历 (感受)、反映 (认同)、领悟 (内化)。对 “经历”的具体描述是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对 “反映”的具体描述是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对 “领悟”的具体描述是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通过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教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它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也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新课程不仅追求 “知识和技能”的质量,而且崇尚“过程与方法”的完美。学生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比学生得到标准正确的答案更重要。方法是能力,方法是人终身受益的工具。过程是产生价值的媒体,没有过程就没有认知的发展,没有过程就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只有在过程中,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生才能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本领。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比如,学习符合学生的需要,那么,他就会持积极的态度,从而体验到喜爱、愉快、崇敬的情感;不符合学生的需要,他就会持拒绝的态度,从而体验到憎恨、愤怒、鄙视的情感。不管情感的形态有多少,大都可归结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或肯定的和否定的两种。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总是伴随着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发生和发展,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的认识过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有的现象使人愉快,有的现象使人痛苦,有的现象使人赞赏,有的现象使人愤怒,还有的现象会使人兴奋、烦恼、忧愁、恐惧等。所有这些愉快、痛苦、赞赏、愤怒、兴奋、烦闷、忧愁、恐惧等,都是人的情感体验的不同形态,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态度。它们都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同时,反过来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态度是人对某事物或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接近或背离、拥护或反对的心理和行为的倾向。它包括人对该对象的某种情感体验,对该对象与自己需要的关系和社会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态度产生常导致某种与之相符合的行动。态度在心理活动中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态度可以是对某一位教师或者某一节课、某一个问题而产生,也可以指向生活中某一类概括的事物而产生,还可以是对整个社会、人生而产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根本看法。我国当前价值观念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方面。社会价值观方面:要坚持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的辩证统一,且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放在首位。道德价值观方面:正确理解义和利的关系,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权利等,正确处理利人和利己的关系。两者之间 “利己”是动力,“利人”是前提,在 “利人”的前提下实现 “利己”。成就价值观方面:要确立和增强成就意识且有正确的成就动机。生活价值观方面:把安逸、享乐的意识变为一种追求健康、文明、进取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意识,正确处理大家和小家、家庭和事业、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学习价值观方面:主要表现在利他学习还是利己学习的价值观念上。一是表现在 “为谁而学”:是为民族的崛起、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幸福而学习,还是为自己的名誉、地位、金钱而学习。二是表现在“学有何用”:是为修炼本事服务于民众,还是为自己的功名
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道德与伦理准则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首先关注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这包括了对自身情感和态度的了解,以及学会有效地管理和表达情绪。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也需要强调道德与伦理准则。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力,明确善恶之分,以及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共同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具有全面性:教学中要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要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因此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在课程实施中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所以,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有机融合,不能将其单独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设计和实施。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的形成;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决策;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将这个目标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统揽全局,进行适当的规划,精心的布置,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下面阐述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1 紧密联系教材,依托教材开展情感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课内、课外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和媒体等等。本人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好手头的资源,即教材。如在讲解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节内容时,可以把辨正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这章内容时,将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结合自然环境及生物资源惨遭破坏的一面,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危机感,增强他们的使命感。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八倍体小黑麦的成功培育,水稻杂交育种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等等事例,说明我们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需要充分挖掘出隐性材料,只有这样,生物教师才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2 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科学探究与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正确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课堂教学的方向,切实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目标。它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为此,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如: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从自然中获得美,赞美自然美;保持与发展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尊重证据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善始善终,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并愿意与他们合作、交流等。在完成科学探究的同时,也随之造就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好纯净的心灵。如在第一册教材中的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在提出探究的问题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深入分析,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小组交流,讨论问题的探究价值,最后才确定小组要探究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环节,问题的提出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需要团队精神,需要良好的分工协作,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
初中四年,好象时间很长,回头再看,其实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我校实行的是“循环制”,没有特殊情况,每位教师要将学生从初一一直送到初四。四年中,如果教师能踏踏实实的工作,全心的投入工作,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转变是非常大的。
一、从新生入手,从第一堂课入手。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场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明确。新生由于从小学到初中,一切都是新鲜的,同学是新的,课本是新的,老师是新的,校园是新的。这时候,就是对学生态度转变的最好切入点。2006级有一个叫宋飞的新生,该生的特点就是多动、调皮、一分钟也难以安静。军训时,宋飞就没少惹事,每次我都严格的批评,要在面上起到“杀鸡骇猴”的效果,私下里又多次找宋飞谈心,让他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让他了解老师是真心的帮助他,慢慢的,你就走进了宋飞的内心,初中几年里,宋飞对体育课有着高涨的热情,每次课都热心的领取和归还器材,成为老师的帮手。
二、体育不单纯的健体,更重要的是健心。
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都希望受到他人、社会的较高评价和赞许。2000级有一位女生,该同学身高162cm,体重确有90kg,属于巨无霸型。对这种素质差的学生来说,不应过于苛求,不应使其丧失信心,而应努力发现其闪光点,对进步适时鼓励,激发其学习兴趣。体育教学中我们应细致地观察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鼓励指导。例如,有一节课做跳高练习,该女生一做,同学就笑,因为在别人眼里很低的高度对她来讲都是一座高山,这时候,教师就一次一次的降高度,一边做一边鼓励他说:“不要怕,你会成功的”。终于,她敢跳了,虽然比别人低,但对她而言,已经是一种超越,最后师生总结时,教师又当着全班同学鼓励他说:“今天×××同学也许跳得动作比不过其他同学,但是他这种面对困难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该女生的眼中充满了感激,我又进一步说:“以后同学们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应该像他一样,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我们相信他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做得更好,是不是?”同学们都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候,该女生的眼中就透出一种自信与自尊。从那以后,不管体育课上练什么,这位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认真练习,而且同学们也都自觉地帮助和鼓励她,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可见教师的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是多么重要。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转变,决非一日之功,他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用心付出,逐步的实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还强调科学的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的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是文化课上的三维目标
体育课上我也不太清楚 一般是: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一般是这三个
要在体育课上体现三维目标
我找了一些资料 希望对你有帮助
@@@@@@@@@@@@@@@@@@@@@@@@@@@@@@@@@@@
在体育课中落实三维目标,把“知识与技能”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为“过程与方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认识和发展。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的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方面的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有各自的内涵和特性,它们又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其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体育与健康课程针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制定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这样一个三维体系目标,其中课程目标被分解为五个领域目标,每个水平级别,都定义了该水平在五个领域的水平目标,每个水平级别的五个领域都有各自的领域水平目标。领悟了这样一个三维体系目标,也就明确了教学思路,教学的设计、内容的选择与教法的运用也就会更加合理。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真正落实三维目标呢?
一、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把“知识与技能”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
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握所教学生学龄段的学习领域目标、水平目标,根据目标体系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地区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来制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目标统领内容。学生在课中能认真学习教学内容,也就能真正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二、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要学生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即掌握经历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经历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特点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场地、器材等来精心设计教学步骤、教学方法,还要考虑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生成,并能及时调整教学并加以引导。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注重激励学生自信、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
三、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认识和发展。其中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总之,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