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舜钦《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舜钦《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赏析,第1张

沧浪亭记原文: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埼,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沧浪亭记翻译及注释

翻译 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注释 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 五代 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镣的花园。 五代 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 北宋 庆历年间为诗人苏舜钦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本文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1]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2]租赁[3]过:拜访[4]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郡国的最高学府。[5]崇阜:高山[6]并(bang):通「傍」[7]杠:独木桥[8]钱氏:指吴越王钱镠[9]孙承祐: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10]北埼:北边曲岸上[11]冲旷:冲淡旷远,这里既指沧浪亭的空旷辽阔的环境,也兼指淡泊旷适的心境[12]闵:同「悯」,悲悯。[13]寻:长度单位[14]锱珠: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诗词作品: 沧浪亭记 诗词作者: 宋代 苏舜钦 诗词归类: 辞赋精选、生活、抒情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初晴游沧浪亭》;

初晴游沧浪亭

作者宋·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意思是说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云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也暖和,帘内无人,日色暗淡,花丛、竹丛一片寂静,不时从中冒出几声小鸟的对鸣声,其中连明指的是直至天明,娇云指的是彩云,帘虚说的是帘内无人;

《初晴游沧浪亭》是北宋诗人苏舜钦所做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雨后沧浪亭的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恬静安逸的心情,首句,夜雨连明春水生,写诗人目睹池内徒添春水,因而忆及昨夜好一阵春雨,诗由春水生带出夜雨连明,意思是说雨下得很久,而且雨势不小,好为下文写初晴之景作铺垫;

第三句,帘虚日薄花竹静,写的是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并不怎么强烈,山上花竹,经过夜雨洗涤,枝叶上雨珠犹在,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其实诗人喜爱这初晴幽静境界是有缘由的,他以迁客身份退居苏州,内心愁怨很深,在他看来,最能寄托忧思的莫过于沧浪亭的一片寂静;作者苏舜钦,字子美,宋代诗人,号沧浪翁,绵州盐泉人(今四川绵阳人);

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云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也暖和。

帘内无人,日色暗淡,花丛、竹丛一片寂静,不时从中冒出几声小鸟的对鸣声。

苏舜钦(1008—1048年),字子美,梓州铜山县(今四川省中江县)人 ,生于开封。北宋时期大臣,参知政事苏易简孙子。

景祐元年,考中进士,出任蒙山县令,历任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革新,遭到御史中丞王拱辰劾奏,罢职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庆历八年(1048),担任湖州长史,未及赴任,因病去世,时年四十一岁。

提倡古文运动,善于诗词,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著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今存《苏舜钦集》。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解读《沧浪亭记》识欧苏

《沧浪亭记》是北宋文士苏舜钦,被贬官后购买苏州城南废园,营造沧浪亭的过程和心境。沧浪亭,位于人民路沧浪亭街3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旧址,原为五代中吴军节度使孙承右的池馆,后渐废。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被贬,流寓吴中,以四万钱购得孙氏园址,在北部土山傍水处筑亭名“沧浪”,取《孟子》和《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之后,屡易其主,先是章庄敏(一说章申公)、龚熙仲各得其半。章氏扩大花园,营建大阁,“园亭之胜,甲于东南”。

 沧浪亭经历代更迭兴废,虽早已不是宋时初貌,但园外清流萦回,园中古亭翼然,丘山古木,仍不失旧时风韵。沧浪亭内丘高水广,境界清旷,院墙上碑刻的历代文人名士题咏酬唱颇多。集欧阳修、苏舜钦诗句之亭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五百名贤祠中,集周代至清代2400年间吴郡名贤594人,勒石造像,垂范后人。季礼、伍子婿、白居易、范仲淹、文天祥、韩世忠、唐伯虎、文徵明、况钟、林则徐等皆列其中,相当高的文献价值。

老朽因沧浪亭离开陋居甚近,当年又在姑苏园林技校任教,经常得以入园把玩。还曾编写相关教材,大量收集了沧浪亭的文史资料。老朽第一次读到的《沧浪亭记》便是此园内碑刻拓本,并无标点符号与注释。老朽为教学方便,做了断句和注释,并收入本人编撰的《苏州园林诗文匾额注解》。,作为学校教材使用。

《沧浪亭记》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①,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 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②,东顾 草树郁然,崇 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③,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 佑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椅,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箕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汨汨荣辱之场,曰与锱铢④利害相磨戛, 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唯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⑤,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自用是以为胜焉。

[注释]①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 ②郡学:即苏州府学宫。③并(bàng):通“傍”。④锱铢(zīzhū):古代重量单位。锱是一两的四分之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极其细微。⑤冲旷:冲淡旷远,这里既指沧浪亭的空旷辽阔的环境,也兼指淡泊旷适的心境。⑥ 闵:同“悯”,悲悯。

译文:

沧浪亭记

我因为获罪而遭贬,乘船南游,在吴地旅行。起初局促在屋子里。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得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不能办到。

一天,路过学宫,向东看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概况。我十分喜爱,来回地走,于是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影子会合于轩户之间,尤其同风月最为协调。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洒脱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人迹罕至,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得到了休息,心灵得到了净化;看到的、听到的没有邪恶,那么人生的道理就明白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是动物。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派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能超越这种状况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这篇文章是作者被罢官后在苏州买地筑亭作的一篇散文,记叙他选址建亭的始末和游玩其间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忘怀荣辱得失,鄙视官场,傲然自得的情怀。

文章第一段写他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也暗示其被罢官后的愤懑和郁闷,为后文买地筑亭,以及文末的议论作铺垫。第二段详细的叙写发现和购置空地并筑亭的经过。第三段写游玩沧浪亭的愉快情景并引发感悟。文章结尾进一步引发身世感慨并由此彻悟仕途之险,不能沉溺其中。

全文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笔墨酣畅,转合自如,前有铺垫,后有照应。触景生情,由情入议,浑然一体。写景,则富有诗情画意,生议,则深刻精辟,抒情则情真意切,不矫糅造作,是本文的显著特色。

这篇《沧浪亭记》有着十分明显的北宋诗文的特点,其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笔墨酣畅,转合自如,前有铺垫,后有照应。触景生情,由情入议,浑然一体的风格;与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宋时期,中国文坛出现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北宋初年,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主张革除社会弊病,要求文学反映现实,而当时风靡文坛的西昆体,根本无法担当这样的历史使命。于是推崇晚唐时期的韩愈、白居易,成为政治改革派们在文学上的反映。

这场运动到宋仁宗时期,代表人物就是范仲淹、李觏、尹洙、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苏氏父子、王安石和曾巩等。其中的欧阳修,就是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有意把诗文革新运动与政治上的改革要求相呼应,使古文、诗歌和文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斗争服务。文学主张上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提倡文章要有用于当世。具体表现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道应是易被人理解且可以照之去做,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反对那种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章。在文的方面讲求平易,提倡简而有法,反对追求奇险。

欧阳修还首创诗话这一评论诗文的新体式,其《六一诗话》中有许多精辟的文论、诗论见解。此外欧阳修改革科场积弊,罢黜四六时文,并大兴创作之风,努力提举后进。欧阳修上述主张、措施,使诗文革新运动达到高潮。

苏舜钦购下沧浪亭后,不仅写下著名的沧浪亭记,而且写了多首诗歌与好友欧阳修唱和,其中下面这首最为出色。诗人以五言律诗的风格,展现了沧浪亭的优美园林风格。同时也表达了自己退隐山林的悠闲心境。

“一泾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秋颜。

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

欧阳修回赠的一首七言长诗,更是表现出古代文人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以及诗人高超的才华。欧阳修可以凭想象,写出沧浪亭的美景,诗句意境优美,音韵跌宕起伏,全诗气度轩昂,积极向上,三十八句,一气呵成,可以与唐诗春江花月夜媲美。尤其是诗中名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买四万钱。”更是脍炙人口。

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

荒湾野水气象古,高林翠阜相回环;新簧抽笋添复影,老卉乱发争春妍。

水禽间暇事高格,山鸟日夕相啾喧;不知此地几兴废,仰视乔木皆苍烟。

堪嗟人迹到不远,虽有来路曾无缘;穷奇极怪谁似子?搜索幽隐探神仙。

初寻一径入蒙密,豁目异境无穷边;风高月白最宜夜,一片莹净铺琼田。

清光不辩水与月,但见空碧涵漪涟;姑苏台边人响绝,夜静往往闻鸣船;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买四万钱。

又疑此境天乞与,壮士憔悴天应怜;鸱夷古来有独往,江湖波涛渺翻天。

崎岖世路欲脱去,反以身试蛟龙渊;岂如扁舟任飘兀,红蕖绿浪要醉眠。

丈夫身在岂长弃?新诗美酒聊穷年;虽然不许俗客到,莫借佳句人间传。

苏舜钦生于1008年,病逝于1048年,享年仅40岁。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自曾祖时移居开封。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重要作家,与欧阳修、梅尧臣友善并齐名,时称“欧苏”或“苏梅”。

苏舜钦在政治上倾向于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杜衍、富弼等人延揽人才,准备实行新法。在中国古代的改革中,也充满斗争的,斗争的激烈程度,不仅可能带来罢官、贬职,甚至可能会问罪、抄家、问斩。北宋时的政治改革是十分激烈的,苏舜钦是杜衍的女婿,被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反对政治改革。正好遇到每年一度的奏院祭祀活动,苏舜钦按照常用的老规矩,用所拆奏封的废纸,换钱置酒饮宴。结果被人诬奏苏舜钦以监主自盗。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与会的名士十余人同时被贬逐。苏舜钦被废后离开开封,到了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四年以后复官为湖州长史,还没有来得及去赴任就病故了。只有40岁。

苏舜钦青年时期,就以文章知名。他不受当时浮艳文风的束缚,在诗文革新方面,对同时的许多作家有过积极影响。欧阳修《苏学士文集序》说“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高度推崇他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地位。

苏舜钦文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强调继承儒家文艺思想中的现实精神,文学要反映现实。他对散文创作的主张,见于《上三司副使段公书》:“尝谓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言也者,必归于道义;道与义,泽于物而后已。至是,则斯为不朽矣。故每属文,不敢雕琢以害正。”这和韩愈的文论一脉相承。他对诗歌创作的主张,主要见于《石曼卿诗集叙》:“诗之作,与人生偕者也。人函愉乐悲郁之气,必舒于言”,“古之有天下者,欲知风教之感,气俗之变,乃设官采掇而监听之,由是弛张其务,以足其所思”,因此,“弊乱无由而生。厥后官废,诗不传,在上者不复知民志之所向,故政化烦悖,治道亡矣。”这与白居易的诗论精神相一致。

欧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死于公元1072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按照旧制,欧阳修就是苏轼兄弟二人恩师。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各体兼备。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朋党论》、《新五代史&S226;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其《归田录》、《笔说》、《试笔》等都很有名。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诗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了腐败政治。但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的诗。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总的来看,风格是多样的。

欧阳修还善于论诗,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尤善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抒情。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欧阳修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成就。他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提出自己的创见。史学造诣更深于经学,除参加修撰《新唐书》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他勤于收集,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编辑成一部考古学资料专集--《集古录》。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至唐以后,在文学方面,成就最为辉煌的应该算是宋的词和散文了。在北宋年间不仅有大家已经熟悉的苏东坡、秦少游,以及政治家兼文学家王安石,更有他们的前辈恩师欧阳修,以及欧阳修的挚友苏舜钦。老朽是通过苏州的沧浪亭认识他们的,也希望更多人可以通过这篇文章,了解苏州沧浪亭,认识北宋著名文士欧阳修、苏舜钦。

  原文: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1] ,始僦[2] 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1]

 一日过[3] 郡学[4] ,东顾草树郁然,崇阜[5] 广水,不类乎城中。并[6] 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13],三向皆水也。杠[7]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8] 有国,近戚孙承右[9] 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10] ,号“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 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11] ,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12] 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释:

 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北宋庆历年间为诗人苏舜钦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本文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

 [1]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

 [2]租赁

 [3]过:拜访

 [4]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郡国的最高学府。

 [5]崇阜:高山

 [6]并(bàng):通“傍”

 [7]杠:独木桥

 [8]钱氏:指吴越王钱镠

 [9]孙承祐: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

 [10]北碕:北边曲岸上

 [11]冲旷:冲淡旷远,这里既指沧浪亭的空旷辽阔的环境,也兼指淡泊旷适的心境

 [12]闵:同“悯”,悲悯。

 [13]寻:长度单位

 [14]锱珠: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赏析: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今属河南)。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弹劾,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就病故。工散文,诗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

 第一段:罢官之初旅居苏州的情景。

 第二段:写发现风景胜地和构筑沧浪亭的经过。“沧浪”典出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与世推移”

 第三段写在沧浪亭一带乘舟上由得怡悦情趣,从而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榜]本为摇船用具,此作动词。[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此指装束随便。[磨戛]摩擦撞击,可理解为斤斤计较。

 最后一段承接上端的感慨加以引申,发而为论,认为仕宦使人沉溺最深,表达了对庸俗势利官场的厌弃。结尾庆幸自己尚未忘怀于沧浪亭的优美景色,照应了文章的题目。[沃然]受启发而领悟的样子。 [闵]同“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98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