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
02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03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04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05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06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0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0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09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
10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1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12 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1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14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徐淑
15 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萧子显
16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
17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
18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晏殊
19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欧阳修
20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
21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
2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
23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柳永
24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潆潆。 ——张先
25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
26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周邦彦
27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李清照
28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
29 马上离魂衣上泪,真自个、供憔悴。 ——程垓
30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
31 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 ——刘基
32 离人无语消魂,细雨斜风掩门。 ——杨慎
33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34 因思人事苦索绕,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 ——柳永
35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36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苏轼
37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白居易
38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
39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40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4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甬
42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
43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44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
45 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46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47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48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
49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仲淹
50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
51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
52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53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怀。 ——白居易
54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
55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56 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
57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8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59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60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欧阳修
61 同来玩月人何处?风景依然似去年。 ——赵嘏
62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63 天长地久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64 几时杯重把,昨夜明月行。 ——杜甫
65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杜甫
66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
67 家在万里云外,有沙鸥相识。 ——陆游
68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69 身居异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刘细君
70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
71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
72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73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
74 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温庭筠
75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白居易
76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
77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韦庄
78 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处再逢君! ——韦庄
79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曹雪芹
80 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 ——袁凯
81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苏轼
82 我思君处君思我。 ——苏轼
83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顾复
84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李煜
85 直道相思了无道,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
86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
87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觏
88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范仲淹
89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白居易
90 苍茫去乡回,无事不伤情。 ——吴敬梓
91 泪中为写相思字,写到相思泪转多。 ——蒲松龄
92 伤往事,写新词,客愁乡梦乱如丝。 ——孔尚任
93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94 日日思君君不见,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
95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崔颢
96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崔颢
97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
98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
99 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柳永
100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
101 静忆家人皆万里,独看帘月三更。 ——张问陶
102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苏轼
103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李煜
104 故园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李煜
105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
106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崔涂
107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
108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贾至
109 明鉴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杜牧
110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
111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温庭筠
112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李商隐
113 莫向樽前须尽醉,与君俱是异乡人。 ——韦庄
114 最怜霜月怀人夜,鸿雁声中独倚楼。 ——恽格
115 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胡适
116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晏几道
117 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欧阳修
118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
119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120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
121 苍茫去乡国,无事不伤情。 ——吴敬梓
122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123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
124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
125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此诗是一首关于重阳的诗作,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勃,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赏析~!
蜀中九日登高 原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登高 翻译: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背景:
王勃一生遭遇坎坷,经常离家为宦漫游,因此怀乡送别诗是王勃诗中最常见的一类题材,如这首《蜀中九日》及其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蜀中九日登高 赏析: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后世评价:
唐汝询:唐人绝句类于无情处生情,此联(下二句)是其鼻祖。(《唐诗解》)
周敬:写登高旅况,情中想情,境中构境,不求刻画,自觉深微,当与杜审言《渡湘江》诗并美。彼以南窜,欲返无期,觉北流之可羡;此以南留,日久怀旧,惊北飞之搅思。(《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沈祖棻:以他乡送客的情怀,写出佳节思乡的感慨,以北来鸿雁反衬南中人情,极写客中送客的忧伤情绪。(《唐人七绝诗浅释》)
作者资料: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蜀中九日》;
作者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的小格局,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先来看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九月九日望乡台这一句,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
接下来的他席他乡送客杯这一句,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值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
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北雁南飞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同时这两句也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作,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1 关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古文作者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另告诉你一个博文地址,好好研究的话古文这一块绝对能满文通过,祝你取得好成绩!
2 关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古文作者思想感情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另告诉你一个博文地址,好好研究的话古文这一块绝对能满文通过,祝你取得好成绩。
3 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寄物于情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豪情
送马生序表达了作者希望后生能够珍惜读书的机会,对学习有着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感情,以自喻来告诫后生。
五柳先生反映的是作者鄙弃官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的话,当时的文人都有避世的情怀,隐逸独居其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反映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的乐趣。
爱莲说,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洁其身,出淤泥而不然的君子胸怀
三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唉···还有很多啊,一时记不起···,到时在补充一下吧,该睡觉了
4 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童趣》:表达了作者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寄物于情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豪情送马生序表达了作者希望后生能够珍惜读书的机会,对学习有着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感情,以自喻来告诫后生五柳先生反映的是作者鄙弃官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的话,当时的文人都有避世的情怀,隐逸独居其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反映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的乐趣爱莲说,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洁其身,出淤泥而不然的君子胸怀三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唉···还有很多啊,一时记不起···,到时在补充一下吧,该睡觉了。
5 谁能帮我归纳一下初中文言文中的常见的人物性格,思想感情以及道理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6 初中语文思想感情,品读句子的答题公式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及解题技巧 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 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 一、记叙文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探究“如何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
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
如《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芦花荡》 (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如《社戏》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
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
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例如《社戏》一 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
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一般在议论或抒情语句中)。
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如《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3、具体答题方法 审清题意。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
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回扣原文。
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
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
7 人教版语文文言文故事所有知识点,要全的我这里有一些,但不是很完全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本文借论述战争中进攻与防御的失利,深入论证“施行仁政”的必要性,“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
2,《曹刿论战》 《左传》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长勺之战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3,《出师表》 诸葛亮 全文主旨是使后主刘禅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本文说理从一般到个别,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1,《三峡》 郦道元 通过对三峡四季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与朱元思书》 吴均 通过对富春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也隐含着作者消极遁世的思想。 3,《桃花源记》 陶渊明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4,《岳阳楼记》 范仲淹 本文借助对洞庭湖的景色和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感情的描写,发表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5,《醉翁亭记》 欧阳修 文章通过描写滁州山间的美妙景色以及他和滁州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出一幅“官民同乐”的图画,委婉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借游山水来排遣苦闷的特殊心理。
6,《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作者借月夜赏景,抒发了“不为世俗所累,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 1,《陋室铭》 刘禹锡 本文借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或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品德和精神追求。 2,《爱莲说》 周敦颐 本文借助莲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恶浊世风。
3,《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文章托五柳先生为名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独立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2,《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作者以自己当年求学的经历,热情鼓励马君则要刻苦读书,意在说明:“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
3,《鱼,我所欲也》 孟子 孟子借鱼和熊掌的比喻,阐明人生在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舍生取义”,那些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则是可耻的。 3,《论语》六则 孔子的这六则言论分别选自《论语》的《学而》、《为政》、《公冶长》、《述而》等篇,主要是谈学习和个人修养的。
8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思想内容分类/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5392230e54f7397addda027fa3c215cc790d1c023ab8e7737f0d07d9c67b6302b8492bb0b6692c23467df7cdc79f3cd9ace42a38f85323006d914062c46faedc3151d651e74d98a90ee6cae743e0b9a1a3c82459dd240f6d81809c2b7003ba1ee76545f4d1e95f142f07cbeb27138c4e0623885536a14689f7426b10f7f2ca2d4ed45dd2&p=857ede15d9c246f10be290235143&user=baidu 里面有`` 还有思想内容刚好符合或者这个 内容 / 情感 题目 作者 朝代 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 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 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 《水调歌头》 苏轼 宋 《武陵春》 李清照 宋 《望江南》 温庭筠 宋 《蒹 葭》 《诗经》 春秋 《无题》 李商隐 唐 表达思归之心,羁旅之愁。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 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
《赤壁》 杜牧 唐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元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石壕吏》 杜甫 唐 《春望》 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观刈麦》 白居易 唐 《泊秦淮》 杜牧 唐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东晋 《饮酒(其五)》 《游山西村》 陆游 宋 《西江月》 辛弃疾 宋 表达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忧民之心。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宋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唐 《渔家傲》 范仲淹 宋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宋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宋 即景抒情 / 言志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 《望岳》 杜甫 唐 《使至塞上》 王维 唐 《观沧海》 曹操 三国 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行路难》 李白 唐 《相见欢》 李煜 唐 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表现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
《浣溪沙》 晏殊 宋 对国事的关心,代父从军的叙事诗 《木兰诗》 《乐府民歌》 南北朝 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 《关 雎》 《诗经》 春秋 2、典故归纳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上面那个网址要整个复制上去别漏掉了。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作者王勃 朝代唐代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标签: 节日 情感 重阳节 思乡
译文 注释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赏析
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
1、《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2、《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代: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译文:
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您去正值春江满,烟云弥漫水茫茫。
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叶停何方?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5、《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歌赏析
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人们称其为“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个阳数相重,即为“重阳”。重阳节在古人眼中是个吉祥的日子,民间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宴饮求寿、孝老敬亲等习俗。发展到今天,登高赏菊和感恩敬老已成为重阳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王维,字摩诘,蒲州人,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诗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后人称其为“诗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早期作品中广为传诵的一首。相传作此诗时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正在长安谋取功名。面对繁华热闹却举目无亲的长安城,他不禁想起了远在华山之东的家乡亲人们。
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点明自己的特殊境遇。“独”有独自、孤独之意,加上两个“异”字,更凸显出诗人孤身一人客居他乡远离亲人的孤独感,让他怎能不思乡忆亲!紧扣题目中的“忆”字。
次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点明主旨“思亲”,又做实“忆”字。因为时逢重阳“佳节”,所以思亲之情更加浓郁。而在这里的每一个节日,“我”都无时无刻不思念着你们——“我”远在华山之东的兄弟。“倍”字尤言思乡念亲之情浓郁强烈。
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诗人的遐想。他想象着远方的兄弟们正登上高处,他们全都插戴茱萸,却因单单少了一个人而深感遗憾。那人就是“我”。诗人不再续写自己的惆怅孤独,转而想象兄弟们未能团聚的遗憾,更显“忆”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因此更显情感深厚。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只身他乡,适逢重阳佳节,思念远方亲人,想象他们登高、插戴茱萸的情景,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深沉思念之情。因为它的朴素深情、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反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身在他乡的游子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之相同情感的诗句如下:
1、《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2、《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3、《乡思》
宋代: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译文
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
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4、《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5、《回乡偶书 》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