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白居易古诗翻译

春风白居易古诗翻译,第1张

春风先将京城花园里的早梅吹开了,然后让樱杏桃李也竞相绽放,使人感到生机勃勃。春风的来临也给乡村带来了欢笑,春风拂过,田野里开放的荠花榆英欢呼雀跃,欣喜地称道:“春风为我而来!”

《春风》

唐·白居易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赏析

作者把村花村树拟人化了,尤其将农村百花火热的迎春之情,写得极其真切,创造了一种“神似美”。并通过将荠菜这个可爱的小生灵和梅花、桃花等相提并论,说明了春天的无私:对花而言,春风过处,不管是园中名卉还是村头野花,都不会错过春风带给自己的花信;而春风也从不厚此薄彼,使它们呈现一派欣然的景象。

描写春天的古诗

1、《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引导语:对于白居易相信有很多人都不陌生,亦有很多人学过白居易的古诗,那么接下来是我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白居易古诗的翻译,欢迎阅读!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翻译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而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另外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那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翻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母别子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翻译

母别子,子别母,白天的阳光似乎都因为悲伤而失去了光彩,那哭声无限凄苦。一家人住在关西长安,她的丈夫身居大将军的高位,去年立了战功,就又被加封了爵土。还得到了赏赐的金钱二百万,于是便在洛阳娶了如花似玉的新妇。新妇来了不满足,就要丈夫抛旧妇;她是他掌上的莲花,我却是他们眼中的钉子。喜新厌旧是俗世的常情,这本来也不足为悲,我就要收拾行装,无奈地离开。但悲伤的是,留在丈夫家的,还有两个亲生的小孩。而一个才刚刚会扶着床沿走路,另外一个才刚刚能够坐起来。而坐着的孩子啼哭,会走路的孩子牵着我的衣服。你们夫妇新欢燕尔,却让我们母子生离死别,从此不得相见。此时此刻,我的心有诉不出的悲苦,人的薄情啊,还不如林中的乌鹊,母鸟不离开小雏,雄鸟总在它们身旁呵护。此情此景,倒象是后园的桃树,曾经遮蔽着花房的花瓣已经随风落去,幼小的果实还将挂在梢头经历霜雪雨露。新人新人你听我说,洛阳有无数的红楼美女,但愿将军将来又立了什么功勋,再娶一个比你更娇艳的新妇吧。

#能力训练# 导语《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下面是 分享的琵琶行白居易古诗全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琵琶行白居易古诗全文翻译

  琵琶行·并序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令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译文

 (序)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作品赏析

 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代商妇诉说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写诗人,为第四段,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诗人和琵琶女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这偏僻处,诗人的同情中饱含叹息自己的不幸,“似诉生平不得志”的琵琶声中也诉说着诗人的心中不平。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扩展阅读:白居易轶事典故阅读

  1、自酿美酒

 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2、素口蛮腰

 素口蛮腰,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六十多岁时,他得了风疾,半身麻痹,于是他卖掉那匹好马并让樊素离开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马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也伤感落泪说:“主人乘此骆五年,衔撅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栉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

 但在白居易70岁时,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3、藏书故事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参与整理国家藏书。后擢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贬为江州司马。文宗即位,迁刑部尚书。武宗时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退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他对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有卓著的贡献。在整理集贤院藏书时,使他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藏书,对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私家藏书颇富,建有藏书楼,名“池北书库”。他曾作《池上篇》,言其“罢刑部侍郎时,有栗千斗,书一车”。著有《白氏长庆集》等。他曾以自己藏书为基础,编撰了一部词语佳句类书《白氏经史事类六帖》(又名《白氏六帖》),分为1367门。宋代黄鉴著《杨文公谈苑》记载:“人言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数千,各题门目,作七层架,列置斋中。命诸生采集其事类,投瓶中。倒取之,抄录成书。”可见《白氏六帖》在最初搜集资料时,就开始以类汇集。另编有《元白因继集》《刘白唱和集》《洛下游赏宴集》(又名《洛中集》)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那么怎么对白居易古诗进行翻译?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下。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一种诗体。

 <3>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此指碧绿色。

 <5>真珠:即珍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

 <7>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

  翻译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夜雪》

 唐代: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

 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这首诗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此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此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白居易诗选 望月有感 白居易 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 白居易诗选 望月有感

原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1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2,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1羁旅:漂泊流离。 2千里雁:大雁行列整齐,古人常以雁行比喻兄弟。

译文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无存,兄弟分散各奔西东。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至亲逃散在异地他乡。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同看明月大概都会伤心落泪,思乡之心各地相同。

赏析 这首抒情诗是作者考中进士后东归省亲时所作,意在写经乱之后对兄弟姐妹的怀念,表达了与家人离别的痛苦之情。前两联诗人自述所经历的战乱不断、家园荒废、亲人失散等由战争带来的苦难生活。「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诗人把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千里孤雁、九秋断蓬,将骨肉分离的惨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也使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被刻画了出来,给人一种孤苦凄凉之感。 最后两句诗人以真挚的情思,描画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来:深夜,饱受离别之苦的诗人难以入眠,抬头遥望高悬夜空的明月,不由得想到天各一方的兄弟姐妹。如果此时大家都和自己一样远望这轮明月,应该也会黯然落泪吧!这一夜之中,分布于不同地方的兄弟们的思乡之情,也都是相同的。诗人用这样的画面收尾,意境淳朴真切,引人共鸣。 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饱经战乱的人们所共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像诗人这样用白描的手法表达出来。全诗语言清丽,没有任何修饰,像话家常一般,但却紧紧地扣住了主题,情真意切,意味深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59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