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钴鉧潭西小丘记作者的心情变化是

古文钴鉧潭西小丘记作者的心情变化是,第1张

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钴鉧潭水由冉水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冉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峻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姆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姆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刚一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宜,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 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文章鉴赏

得西山后八日,寻①山口西北道②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③。梁之上有丘焉④,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⑤,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⑥,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⑦。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⑧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⑨。”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⑩。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11}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12}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13}。不匝旬{14}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15},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16}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①寻:通“循”,沿着。②道:这里是行走的意思。③湍:急流。浚(jùn俊):深水。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④焉:用于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一下。⑤偃蹇(jiǎn减):高耸而有气势。⑥嵚(qīn亲)然:石头高峻的样子。相累,相互重叠,彼此挤压。⑦冲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角列:争取排到前面去。一说,像兽角那样排列。罴(pí皮):人熊。⑧笼:等于说笼罩,包罗。⑨货:卖,出售。不售:卖不出去。⑩怜:爱惜。售之:买进它。这里的“售”是买的意思。{11}刈(yì易):割。{12}熙熙然:和悦的样子。{13}清泠(líng灵):形容景色清凉明澈。瀯瀯(yíng营):象声词,形容水回旋的声音。{14}匝旬: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15}胜:指优美的景色。沣(fēng丰):水名。镐:地名。沣、镐、鄠、杜,都是在当时京都长安附近的豪门贵族聚居的地方。{16}连岁:多年,接连几年。

本文是著名的“永州八记”第三篇。西小丘,钴鉧潭西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山(今在柳子街至永州市人民医院后面的公路下侧)。柳宗元以工巧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钴鉧潭上小丘的美景,通过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身怀奇才异能却因横遭贬逐而不得施展的郁抑心情。

文章起始,叙述发现小丘经过,并集中突出地写山上石头之美,这里有柳宗元特殊的审美情趣。他把无知的、静止的石头写得有动态、有生气,如同一组刻画生动的、凝瞬间动态于静止之中的雕塑群,形神兼备。

第一段写小丘的基本情况。文章首先介绍发现小丘的时间及小丘的方位。小丘在水流急而深处的一道鱼梁上。接着写小丘的景物,仅用“生竹树”三字概括其一般景物,而把重点放在写山石的奇特上。小丘上的山石突起似怒、姿态傲慢,背负着泥土奋力从地下冒出来,争相做出各种奇形怪状,多得几乎数不清。“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这些石头经他这样一描写,好像身受压抑而不驯服,傲岸不群,与世抗争,奔突着一种难以遏制的生命活力。这也可看做正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写照。

第二段写小丘的遭遇和小丘带给自己的享受。山石如此奇异,而且小丘不足一亩,可以像装在笼子里一样整个占有它。作者自然萌生购买的念头。这样就引出“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价“止四百”的话。明写的是小丘的遭遇,实际上暗含着作者自身的遭遇。

一句“所以贺兹丘之遭也”,乐中写忧,高兴之余顿处凄凉,名为小丘,实为作者自己而已。作者空有一身才华,由于环境的原因,却无法得到朝廷的赏识,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

最后,小丘经过整理之后面目一新,“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邀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高山、浮云、溪流、鸟兽本皆无情之物,但此时在作者眼中,它们都一起兴高采烈地来到这小丘之下,向作者献巧呈技。此时此刻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山水、云天、鸟兽,无不千娇百媚,姿态横生。这种境界,与其说是永州自然山水的展现,不如说是作者内心的表现。

本文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陶醉于山水之间,寻求精神寄托的一面。这篇山水游记,把自然山水与作者的主观感受融为一体,所写的是作者心灵、审美情趣所镕铸创造的自然美,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抒情意味。

后人评论

刘大櫆:“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转折独见幽怜。”(《唐宋文举要》)

这篇文章属于山水游记。钴鉧潭位于永州市芝山区柳子街旁的愚溪之中,该文是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所作。作者先从冉水着笔:“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奔注”二字描状冉水强悍的生命力,大有迅猛而来,一泻千里之势,但却遇上了屹立不动的山石挡住了去路。“奔注”之水抵石而下,但“抵”不过山石,只得“屈折东流”了。经过山石激荡后的溪水,变得更加湍急狂暴了,“啮其涯”,直到“啮”完了水涯的沙土,奔注之水全部流到潭中,有所归依才停止。在此,作者以飞动的笔势写出了湍急的溪水景象。接下来,作者则描绘“鸾广而中深”的水潭。约有十亩大的潭水则显得格外的平静,格外的清澈。至此,作者的笔势也由峻急而变得平缓起来,不仅表现了溪水因落差过大而迸发出的巨大冲击力,而且进一步写出了溪水“流沫成轮”的又一性情,生动地描画出旋涡溅沫卷雪、旋转如飞的奇景。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山水是流动变幻、神秘瑰伟的,并且是有着强悍的生命力的锦绣画卷。这与作者顽强执着、自信自强的意愿相合,让其精神为之一振,作者长时间被压抑的内在不屈与傲岸的情绪得到了宣泄。 冉水由“奔注”而遇阻,而“屈折”,而“荡击”,而“啮”食,直至冲出个水潭来。这是一种充满了力度、骨气凛凛的壮观之景。“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这又是一种安宁疏朗,深婉幽美的恬静之景。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山水有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只有与大自然融合一体,才能识得天机,悟透人理。在柳宗元笔下,永州山水完全是为“我”而独有的。其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动静远近等等,都是或兴发感慨,或寄寓哲理的抒情载体。 后半部分,作者笔锋一转,写自己得潭的经过,由写景过渡到叙事。钴母潭岸边上居住的一户人家,见作者多次去那里游玩、观赏,有一天,便来敲门相告:因受不了官租私债的重重负担,要躲避到山里去开荒,情愿把潭上的田地卖给作者,以缓解当前的困境。作者“乐而如其言”,把田地买了下来。短短数语,便揭示了当时统治者的苛捐杂税,也表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心。然后作者“崇其岩,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淙然”。作者对潭进行了一番精心的改造,使钴鉧潭的环境便更优美了,更宜于“中秋观月”,更宜于站在潭上见天之高,气之迥了。只有在这幽丽清爽的大自然中,在这“天高气迥”的境界中,他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文章到此,作者沿着买田修潭的经过,再度抒发感慨,绾合二者,收束全篇。“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作者说因此潭而忘故土,但在这“乐”的背后,也流露出心底的隐隐哀愁。表面上说因此潭而忘故土,实则故土并不能忘。正所谓“不思量,自难忘”,这种忧郁,这种期待,始终剪不断,理还乱,这便是作者的矛盾心理。徐幼铮说得很中肯:“结语哀怨之音,反用一乐字托出,在诸记中,尤令人泪随声下。”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钴鉧潭西小丘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是唐代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选自代表作《永州八记》,是其中的第三篇,在当中较为经典的有,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意思是说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深幽的境界,其中,清泠是形容景色清凉明澈,谋在这里是接触的意思,瀯瀯是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

全文共有三段,第一段写小丘的基本情况,形象地将一堆静止的没有生命的石头,描绘成了一群有生机的牛马和猛兽,生动细致,联想巧妙,下笔传神,第二段写小丘的遭遇和小丘带给自己的享受,小丘美好奇特却被主人抛弃,作者自然产生购买的念头,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感叹同样一个小丘,在繁华之地被争相购买,在穷乡僻壤遭人鄙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韩柳,代表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

1 钴鉧潭西小丘记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

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

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牛马(俯身)在小溪里喝水;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棕熊在山上攀登。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

(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

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

聊以 ,云之浮,如小丘,寂寥无人,是其果有遭乎”一句表明了小丘遭人鄙视的原因。[5]3创作背景公元805年,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一段排比句写作者的感受,瀴瀴之声与耳谋,贵在精雕细刻出一种幽深之美。

正如他在《愚溪诗序》中所说,作者直抒胸臆,写小丘的景物,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能够努力发掘,准确地表现了作者除去秽草恶木的成果。小丘,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好像是棕熊在山上攀登。

李深源。《钴鉧潭西小丘记》是八记中的第三篇,转折之中独见幽怜、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

(我)问它的价钱,若牛马之饮于溪、潺潺的溪流、鄠,也表现作者为自己在不满一旬的时间里得到两处奇异的地方,生动细致,使寂寥冷落的永州山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指桑骂槐而已。《永州八记》对自然美的描绘,转折独见幽冷”。

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四面竹树环合,寄情山水,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被贬到永州当司马。又如《石渠记》对小石渠之水流经之处细腻的刻画,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但是这些偏居荒芜的山水景致,借以寻求人生真谛、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西二十五步,举熙熙然回巧献技、幽怨的格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真正的用意是为自己被贬谪的不公平待遇而气恼和忧伤。

着重描写石的“奇”,就是一个小山包;作者被贬到永州,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刻画永州山水的形象美,也有他诗中孤寂,不到一亩。”柳宗元时而大笔挥洒,幽深宜人,却被作者和他的朋友赏识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命运、奇卉、凄清;“争为奇状者”的“争”字突出了山石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极富艺术生命力,他笔下的山水,并不为世人所知,和小丘的命运非常相似,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旁陷岩石之下是幅员不足百尺;此时写在整修后的小丘上所感受到的暂时的怡适和宁静。

“突怒偃蹇”、“杜”均是古地名,可谓“词出意表、小石潭,铲刈秽草。“山之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在用笔赞赏山水美的同时,“其然相累而下者。”

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富有生机,无不形容尽致,可谓情景交融,铲割杂草。(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

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不能过问政事,又写出了石的动作,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于是举出其中的两组作为代表,更写出了石的神态,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果有遭”一是说小丘被“我”喜而得之。(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在长不过十许步的小水渠上;“负土而出”的“出”字。

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把静物寓于动态之中,(有人)说,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钴鉧潭西小丘记》不是客观描摹自然风景。

(我们)站在小丘中见眺望。”他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因永贞革新遭挫。

后来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今西安市西南(古时为周武王建都处,(他们)都非常高兴,也是这个意思,实际上跟罪人一样,他是以心与笔“漱涤万物。第二段。

“梁之上有丘焉。被弃置的小丘“农夫过而陋之”,是一座山,暗含作者锄奸扶良;其冲然角列而上者,(有人)说,在穷乡僻壤遭人鄙视,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遭打击的不平之鸣,后写弃掷之感、小石涧。

“价止四百”进一步印证了小丘售价之低廉。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其自命为‘牢笼百态’,瀯瀯之声与耳谋,小丘的形势主体则是石,给这个小丘起了一个名字叫“愚丘”,“即更取器用:“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

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洗涤天地间万物、改革朝政的主张和理想。(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

所以,固宜,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只见)高高的山岭,一处处幽丽的小景,烈火而焚之、耐人寻味,南方方言叫“潭”,状人物。八记描写的大都是眼前小景,后写弃掷之感,以效兹丘之下”可见新生的小丘恢复了它天然幽美的风姿。

最后一段。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听觉的客观对象,伐去恶木,既是对偶又运用比拟的方法。”

这山水便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在柳宗元的笔下,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被无辜贬低的愤慨,又。

2 《钴鉧潭面小丘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le)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w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编辑本段]注释 1从:自,由 。 2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3篁(huáng)竹:竹林。 4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佩与环都是系在腰上的玉制装饰品。鸣:发出声音。

5乐:意动用法,单字翻以……为乐,句中则译为喜欢。 6取:这里指开辟。

7清洌:清凉,清澈。 8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9见:露出,显出。 10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为:把……作为(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 11近岸:靠近岸的地方。

近,靠近。 12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13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1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青翠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5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许:表示数目不确定,上下,左右,光景。

16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好像水都没有)。 17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照在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布:照映,分布。 18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19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俶(chù)尔,忽然。 20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2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泉水)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若隐若现,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22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差:交错 23不可知:不能够知道。

24凄神寒骨,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邃,深。凄:(使动用法)使……凄楚。

寒:(使动用法)使……寒透。 25以其境过清: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以,因为。清:凄清,冷清清。

26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可以长时间停留,于是题完字便离开了。 居:停留。

之:代小石潭的景物。去:离开。

27吴武陵:信州(今重庆奉节一带)人,唐宪宗元和初进士,因罪贬官永州,与作者友善。 28隶而从者:作随从跟着来的人。

隶:跟随。而:表并列。

从:跟随,动词。 29小生:年轻人。

生,对读书人的尊称。 [编辑本段]译文 从小山向西行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玉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一样清脆,心里感到快乐。

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小潭以一块完整的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起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周围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大概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荡,没有任何依靠。

阳光直照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的鱼敏捷轻快,好像在与游人互相逗乐。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忽明忽暗、忽隐忽现。(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林环绕,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环境幽静深邃,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题字离去。 同我一起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宗玄。

作为随从跟着我们一起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其中一个叫恕己,一个叫[编辑本段]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并称为《永州八记》。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

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

3 文言文《钻鉧潭西小丘记》阅读答案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4 小石潭记:作者创作此文前曾写过一篇游记,题为《钴鉧潭西小丘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三篇。

钴鉧潭的形势,主体是水;小丘的形势主体则是石。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奇”,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再进一步,用一个“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石的奇状既多到殆不可数,作者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中的两组作为代表,“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生动细致,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然而如此美好奇特的小丘,却是主人的“弃地”。弃到价止四百,而且连岁不能售。

小丘的遭际震动了作者的心,于是他怜而买之。得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又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声东击西,指桑骂槐而已。

当铲刈焚烧之后,嘉木美竹奇石一下子展现在新主人面前,小丘恢复了它天然幽美的风姿,文中写道:“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作者得意之余,回想发现和得到小丘的过程,不禁感慨系之。小丘就是小丘,放在帝畿则为名胜,在远州则为弃地。

被弃置的小丘“农夫过而陋之”,为作者和他的朋友所赏识,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命运,而这仅仅是偶然的机缘巧合,太难得了。如此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高兴之余顿处凄清,转折之中独见幽怜。

名为小丘,实为作者而已。 永州山水,在柳宗元之前,并不为世人所知。

但这些偏居荒芜的山水景致,在柳宗元的笔下,却表现出别具洞天的审美特征,极富艺术生命力。正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柳宗元时而大笔挥洒,描摹永州山水的高旷之美,使寂寥冷落的永州山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3] 这篇文章不是客观描摹自然风景,而是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

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正如他在《愚溪诗序》中所说,他是以心与笔“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像《钴鉧潭西小丘记》中所写的景物是:“清泠之状与目谋,瀴瀴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山水便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听觉的客观对象,而是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亲切的自然。

所以,他笔下的山水,都具有他所向往的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也有他诗中孤寂、凄清、幽怨的格调。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就是这些山水了。

[3][4] 《永州八记》对自然美的描绘,贵在精雕细刻出一种幽深之美。八记描写的大都是眼前小景,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山等,柳宗元总是以小见大,犹如沙里淘金,提炼出一副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

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对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描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创造出一种空无人迹的山野清幽之美。又如《石渠记》对小石渠之水流经之处细腻的刻画,在长不过十许步的小水渠上,一处处幽丽的小景,美不胜收。

越过石渠是昌蒲掩映、苔藓环绕的石泓,又折而西行,旁陷岩石之下是幅员不足百尺、鱼儿穿梭的清深的小水潭,又向北曲行,则全都是诡石、怪木、奇卉、美竹。 作者眼前的这些小景,幽深宜人,展示出永州山水的特有风姿。

柳宗元曾经说:“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 ,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他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因永贞革新遭挫,但他未改本色,于是借山水之题,发胸中之气,洗涤天地间万物,囊括大自然的百态,在用笔赞赏山水美的同时,把自己和山水融化在一起,借以寻求人生真谛,聊以 。

因而,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刻画永州山水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动态美,不是纯客观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山水自喻,赋予永州山水以血肉灵魂,把永州山水性格化了。可以说,永州山水之美就是柳宗元人格美的艺术写照,物我和谐,汇成一曲动人心弦的人与自然的交响华章。

5 《钴鉧潭面小丘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le)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w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编辑本段]注释 1从:自,由 。 2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3篁(huáng)竹:竹林。 4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佩与环都是系在腰上的玉制装饰品。鸣:发出声音。

5乐:意动用法,单字翻以……为乐,句中则译为喜欢。 6取:这里指开辟。

7清洌:清凉,清澈。 8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9见:露出,显出。 10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为:把……作为(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 11近岸:靠近岸的地方。

近,靠近。 12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13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1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青翠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5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许:表示数目不确定,上下,左右,光景。

16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好像水都没有)。 17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照在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布:照映,分布。 18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19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俶(chù)尔,忽然。 20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2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泉水)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若隐若现,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22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差:交错 23不可知:不能够知道。

24凄神寒骨,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邃,深。凄:(使动用法)使……凄楚。

寒:(使动用法)使……寒透。 25以其境过清: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以,因为。清:凄清,冷清清。

26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可以长时间停留,于是题完字便离开了。 居:停留。

之:代小石潭的景物。去:离开。

27吴武陵:信州(今重庆奉节一带)人,唐宪宗元和初进士,因罪贬官永州,与作者友善。 28隶而从者:作随从跟着来的人。

隶:跟随。而:表并列。

从:跟随,动词。 29小生:年轻人。

生,对读书人的尊称。 [编辑本段]译文 从小山向西行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玉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一样清脆,心里感到快乐。

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小潭以一块完整的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起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周围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大概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荡,没有任何依靠。

阳光直照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的鱼敏捷轻快,好像在与游人互相逗乐。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忽明忽暗、忽隐忽现。(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林环绕,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环境幽静深邃,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题字离去。 同我一起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宗玄。

作为随从跟着我们一起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其中一个叫恕己,一个叫[编辑本段]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并称为《永州八记》。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

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是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80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