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陆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第1张

功绩方面: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情感: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表现手法: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表达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惋惜之情是这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全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今陕西省d县西南),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吹们檎嬉庵浚苡懈人的力量;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凭吊古迹的作品非常多,有的人到一处名胜古迹,照例做一首诗,里面有没有感情呢多少有一点,但谈不上深厚我们说杜甫是抒情的对手,在凭吊古迹的诗中,虽然说的是古代的事,但也抒发了他内心的情感《蜀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首诗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前后两个部分以一个“自”字,一个 “空”字为纽带诗人看到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伟人的祠庙竟变得如此破落,荒凉,从而引起种种感慨些诗看似抒的吊古之情,实际上也是作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又是名句有是主旨句,赏析是抄来 的,但是不会错的

1、歌颂诸葛亮功绩方面

《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表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抒发个人感情方面

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功立业。

3、表现手法方面

《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而《书愤》先回忆自己的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

《书愤》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不止一次撰诗追怀诸葛亮,其《蜀相》一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中对诸葛亮匡时济世的献身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对他宿志未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其《咏怀古迹》(五首之一)曰: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再一次地抒发了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之情。

《蜀相》的作者是杜甫。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游览武侯祠时所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杜甫有济世救民的抱负,但却没有施展才华的地方,而历史上对诸葛亮却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建立了赫赫功勋,拿自己和诸葛亮一对比,再加上诸葛亮足智多谋,为国鞠躬尽瘁,杜甫对诸葛亮就越发敬仰,越发崇拜。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咏怀古迹五首》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阁夜》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古柏行》

惨淡风云会,乘时各有人。力侔分社稷,志屈偃经纶。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杂耕心未已,欧血事酸辛。《谒先主庙》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诸葛庙》

上面这么多写诸葛亮的诗词,皆是杜甫所作。

杜甫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圣”,一生创作无数经典诗歌,而对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追捧,杜甫则是不遗余力。

杜甫作为著名的“亮粉”,对诸葛亮推崇备至,那么,杜甫为什么会成为诸葛亮的铁杆粉丝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诸葛亮是蜀汉丞相,受刘备三顾茅庐,出身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后上《出师表》,率领蜀军北伐曹魏,直到累死在前线。

诸葛亮作为中国的“智慧之神”早已为大家熟知,而杜甫之所以对诸葛亮如此推崇,则并不只是因为诸葛亮的智慧才能,唐代《三国演义》尚未问世,杜甫所认知的诸葛亮乃是更加贴近历史的诸葛亮。

杜甫更多的是推崇诸葛亮的志节,推崇的是诸葛亮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不忘恢复汉室的使命。

杜甫写诸葛亮固然有追慕先贤的因素,但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历史原因。

杜甫一生郁郁不得志,才华出众的他始终未能考中科举,晚年才得了一个小官,结果自己儿子还活活饿死,他为此抱憾终生。

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玄宗中后期,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帝国陷入动乱。

面对战火,杜甫东躲西藏,他目睹了战争残酷,百姓蒙难,同时看到了朝廷腐朽,天下倒悬。杜甫后来隐居四川,时常探访武侯祠,对于诸葛亮他心生仰慕,因此撰写了大量的关于诸葛亮的诗歌,皆为追思赞扬。

适逢战乱,杜甫作为一个文人,他梦想能像诸葛亮那样纵横捭阖,指挥千军万马,为朝廷为百姓与叛军作战,平定天下,还大唐一个朗朗乾坤。

同时,他还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自己始终未能遇到属于自己的“刘备”的遗憾,他赞扬诸葛亮的时候,就暗含了此种心态。

诗人的诗词反映的是他的当时心境,当时所思,杜甫早年因为出身名门望族,所以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情诗歌,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杜甫屡试不第,家道中落,贫穷无依,他的诗词风格转向了悲伤凄凉。

杜甫目睹了战乱,对于战火下的百姓感同身受,于是又写下了很多反映那个时代的诗歌,《春望》“三吏三别”。

对于诸葛亮的感情,无非也是杜甫人生到了那个阶段的体会,是他终生抑郁,怀才不遇,面对国家山河残破无能为力,因此发出的悲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80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