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有感情吗人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

动物有感情吗人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第1张

很多动物都是有感情的,比如狗、猫、马、牛、羊这些被人熟悉的动物甚至狮子、老虎、鹰等等都有感情。不同物种间感情的本质基本相同,但表达形式肯定存在不同,人的感情和动物的感情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的感情通常会参杂其它成份,而动物的感情更纯粹纯真。

问大家个问题,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智商。还是感情?

都不是,是有思想,能使用工具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在于会不会思考,会不会制造劳动工具,会不会改变这个社会。

人会考虑逻辑性很强的问题,可是动物不会; 人会利用感情达到某种目的,可是动物不会; 人会不懈努力打拼做人上人,可是动物不会; 人会创造和发明生存必需品,可是动物不会; 动物只会想今天要吃些什么,可是人不止想这些; 动物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也不会装作喜欢,可是人并不是这样; 动物只会做它想做的事情,可是人不止做这些。 书本中人和动作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直立行走,但是本质上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很复杂,动物很简单!

人有强烈的意识,有一定的智慧,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动物安比例放大后,力量方面通常比人强 最简单地说,就是人脑比动物发达。

人是高级动物,是哺乳动物的一类,属其最发展高级者,按传统说法,主要体现两方面,一是社会性高,一是智力高,国家,家庭,造工具等等均由此派生出来,动物这两方面则没有或表现初级低级。

人有意识,有思维,有语言,通过语言,人促成了一个统一的社会;通过语言人可以积累文化,后代可以快速传承前人的文化成果等,总之,人成为最有智慧的动物,成为社会性的动物是与动物最大的区别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受单纯的欲望支配!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从哲学上讲是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性的生物,而其它动物的活动都是本能的

人也是动物,但是统治地球的是人!其实人和动物是没什么区别的!只是人的智力比别的动物好了一点而以,人是不能和“动物”来比的,因为所有的动物都是有人的一点特点的!动物和人的根本特点就是人比动物多了一点智商,能说话,思维敏捷,创造能力强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会制造工具,人会主动种植食物,人会生存必需品,

人也是动物,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人是高等动物,智商、情感和思考能力是普通动物所不能及的。因为拥有了普通动物所没有的能力,人类可以创造世界,也可以毁灭世界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挖涩

说勒们多

克哪里抄的哟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

人是高等动物

动作是低等动物撒

好明显的问题嘛

嘿嘿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因为人有感情的

屁,动物会没有情感?有时候动物情感比人还深,要不然它们怎么会有社会行为?

人和动物最大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地球上有生命?会有人? 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讲: 一。地理环境适宜,地球上的水和空气是生命所必不可少重要条件。 二。氨基酸、蛋白质、原始生命的产生,使得地球从此有了生机。 三。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的转变,使得物种的进化加快了脚步。物种的快速分化从此进入了快车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为人类比别的动物更好的执行了大自然的这一法则,才使得人类的进化比别的动物快得多了。别的动物都有母子混交或父女混交这种现象,这对物种的进化和基因的变异不利,而有幸的是人类没有这种现象,当人类的活动范围变大了时,男人就能和更远处的女人结合,这样对他们的后代会更有利。为了人类的未来着想,发明狂呼吁男同胞们都讨远处或是外国女人做老婆,而中国女人最好都远嫁外国郎。谁这样做了谁的后代肯定更聪明,更能适应环境,因为这是大自然的法则。 四。人类是自然发展的偶然产物(因为是由一次又一次的基因偶然变异开始和累积而成的)。同时也是自然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最终创造出了人类)。 五。总之,人类之所以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不是人类选择了地球,而是地球选择了人类。这有点象我们每一个人出生,或父母是谁,都不是我们事先能选择的——我们自己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整个人类也是如此。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进化中的每一步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只知道最终地球还是选择了人类。 思考题1:地球选择了人类是地球之福还是地球之祸? (1)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疯狂掠夺,使得地球环境日益恶化,今天的辉煌必将是明天的慌凉(发明狂语)。当能源真的枯竭时,最先被人类废弃的肯定是那最高的楼层及城市。 (2)现在大家只注意到的是地球环境的急剧恶化,而没有看到来自人类本身的危险。当人类真正到了资源最后枯竭时,就象一群狮子争夺地球上最后一只兔子那样,其场面会何等的惨烈?最后谁都无法存活下来。 思考题2:人类是不是该到了放弃那些不合实际的野心,返朴归真的时候了?我们是不是该到了好好反省的时候了?我们今天所追求的这些所谓的繁荣会不会只是泡沫而已呢? 每一次人类所谓的重大发明会不会是把人类送上断头台的加速器呢? 很多人都说,人比动物高级,人会说话啦,会思想,会用工具,会。。。那都是一家之言,都只是人类自己在自说自话,别的动物根本就没有参加表态,而人又对动物了解了多少呢?这些都只是人自以为是想当然做的定论。依我看: 区别1:人都是动物,而动物不一定是人。其实人就是动物,有什么区别呢?那为什么又一定要说有区别呢?其根本目的,依我看人对于动物恰似以前的皇帝对于人一样是一回事,明明自己也不过是个人而已,却偏要说自己不是人,是天子(即天的儿子),因为这样他就比人高级了,可以掌握了别人的生杀大权了。现在的人类和动物的关系和这很相似。 区别2:人是所有动物中最是以为是的动物,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可以任意主宰别的动物的命运。 区别3:人是所有动物中最大的败家崽,地球几多亿年才累积下来的财富(如石油等)人类才一两百年就快把它挖光了,而且还把从地球母亲身上得来的资源用来做军用武器反过来轰炸地球母亲本身。 区别4:动物不会破坏地球,而人则会,而且人所犯下的罪却可以让别的无辜的动物先承担。人在所谓的能动性的作用下已经把地球破坏得伤痕累累、面目全非了,很多无辜的动物因此而被灭绝。其实人类也心知肚明,人类的好日子马上就要到尽头了(别的不说光能源危机就够人类头痛的了)。如果人类不知悬崖勒马,放弃那些不合实际的目标(如移民外星球计划等),不真心的维护地球,要不了多久,人类步别的动物的后尘,从地球上被删除掉的日子,恐怕也为期不远了。 人要学会放下架子,承认自己就是动物吧, 这真的有那么难吗?

人与动物的统一是人的基本属性,人与动物的对立即人的特殊属性。“人性”、“人的本质”应当是人的基本属性与人的特性、人的生物属性与人的非生物属性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而马克思则是在人的特性、人的非动物属性的意义上使用“人性”、“人的本质”概念的。如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废除私有制就是彻底解放人的全部感官和特性。不过要达到这种解放,就要靠这些感官和特性在主体和对象两方面都已变成人性的。”他先举眼睛为例说明对象必须具有人性:“眼睛已变成人性的眼睛,正因为它的对象已变成一种社会性的人性的对象,一种由人造成和为人服务的对象。”接着举耳朵为例说明它必须具有人性:“正如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就不是它的对象。”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人类才具有,动物界是不存在“社会关系”的。恩格斯也是这样。在《反杜林论》中,他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等等。正如朱光潜先生所分析指出的那样:“所谓‘人性的’,……也就是非动物性的。”(2)建国以后,理论界无论从“社会性”、还是从“意识性”、抑或是从“劳动”、“实践”方面解释“人性”或“人的本质”,都是把“人性”、“人的本质”当作人的特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来对待的。应当说,这是对“人性”、“人的本质”理解的一个严重失误。其严重的后果,是造成了建国几十年来对人的起码的生存欲求(即生物欲求)的粗暴践踏(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这种欲求是非人性的)。而以“人的特性”界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就成了“人的特性的对象化”,由此来解释一切美学现象,其荒谬性不言而喻。

那么,马克思理解的“人的特性”究竟是什么呢?马克思讲过人的特性是“自觉自由的活动”、是“劳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国理论界也分别从“意识性”、“劳动实践性”、“社会性”三方面使用“人性”或“人的本质”一语,这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很有必要作一番澄清。

以“意识”、“理性”作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西方古典哲学的一个传统观念。受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影响,马克思早期也曾将人的特性理解为“理性”和“自由”。(3)大约从1844年开始,他的这一思想逐步发生转变。这一转变的标志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1845—1846年与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开始形成。用唯物史观来看人的特性,他发觉原来的观点太肤浅了。从“意识”的内容、本质来看,“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4)从意识的发生史乃至人类的发生史来看,“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是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必备的生活资料”。(5)可见,人的“意识”是由人类的特殊谋生活动——“劳动”或者说“实践”决定的,“劳动”或者说“实践”是比“意识”更为根本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还有一些言论可作参考。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中指出:“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劳动。”(7)

以“劳动”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后,“意识”还是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呢? 仍然是的,虽然不是根本区别。《手稿》指出:“劳动”的特征就是“有意识”:“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就在于物种生活活动方式,而人的物种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也曾说过:“历史和自然史的不同,仅仅在于前者是有自我意识的机体的发展过程。”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他指出:劳动使猿的脑髓变成人的脑髓,产生了具有意识机能的人脑。(8)可见,在马、恩看来,意识是由劳动派生的人与动物的另一区别,但不是根本区别。那么,“社会性”呢?它也是由劳动派生的人与动物区别的另一表现形态。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劳动有一个特点,即必须在一定的群体协作关系中才能进行。人类的这种群体协作关系,就是“社会关系”,人因而具有了“社会性”,成了“社会动物”:“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够作到——就象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9)“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10)由于人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从事劳动生产,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可见,社会关系实即劳动关系,是由劳动决定的人与动物的另一区别。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照马克思的本意,劳动、意识、社会关系虽然都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但三者的关系并不是并立的,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社会关系则是在这一根本区别之上产生的分枝性区别。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常常在并立的意义上使用劳动、意识、社会关系来说明人的特性,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一种误解。实践派美学将人的本质(即人的特性)理解为劳动、实践,这是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的,但是实践派美学在这里面临两个致命的问题,第一,它所信奉的马克思的这一人的特性观能否成立?是否正确?第二,以劳动、实践作为美的本质,是否符合马克思的本意?是否符合审美实践?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劳动”是什么?马克思给它的定义是,它是人的特殊的谋生活动方式,即“有意识的”、“自觉自由的”“生活活动”方式。同时马克思又说,“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是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必备的生活资料”,是“劳动”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并创造了人脑的“意识”机能(恩格斯),产生了以社会劳动生活为反映内容的“意识”形态。于是,同意循环的逻辑矛盾产生了:一方面说“劳动”决定、创造了“意识”,另一方面又说“劳动”是“有意识的”谋生活动,请问,在具有“意识”机能的人脑产生以前,哪来“有意识的”谋生活动——“劳动”?如果保持“劳动”的现有语义不变,那么,正确的逻辑推断应是先有“意识”后有“有意识的”物质谋生活动“劳动”;不是“劳动”创造了人,面是类人猿的长期的无意识的物质谋生活动产生了具有“意识”机能的“人脑”,其后再产生了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谋生活动——“劳动”:于是,“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恰恰在于“他们有思想”,而不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必备的生活资料”——“劳动”。马克思以“意识”为起点走到了决定“意识”的“劳动”,他自以为前进了一大步,殊不知他所界说的“劳动”又是以“有意识”为前提、由“意识”决定的,他实际上仍在原地踏步。就是说,按照正常的逻辑去理解马克思的人的特性论,我们得到的答案仍然是,“意识”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劳动”仅仅是由“意识”决定的人与动物的另一区别。(12)马克思说的“社会关系”也存在同样的漏洞。人们通常把“社会关系”理解为群体合作关系,这与马克思的意思不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社会关系”只相对于人才存在,“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动物的群体合作关系叫“畜群”关系,只有人的群体合作关系才叫“社会关系”。一方面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方面又说“社会关系”是“人的合作关系”,这就陷入了同义反复,人是什么实际上没说清楚。事实上,马克思说的“社会关系”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即“有意识的”谋生活动的主体相互结成的合作关系,他仍是以活动主体是否具有“意识”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逻辑错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将人脑机能的“意识”与作为意识形态的“意识”混为一体了。其实,作为“意识形态”的“意识”,必须有反映内容,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其实也不尽然,如意识对内在本能欲望的反映),是由劳动生活构成、决定的,而作为人脑机能的“意识”,则无须反映内容,只是指人脑具有的生理心理功能,它决不是由劳动构成的。作为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意识”,只能是意识机能,而不是意识形态。婴幼儿刚出生时没有意识形态,但有意识机能,你不能否认他是人。把意识形态与意识机能混淆起来,从意识形态由劳动构成其本质、内容,断定劳动比意识是更为根本、深沉的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导致劳动——人的本质论的思想误区之一。

关于第二个问题,早就有学者指出,将劳动、实践这一“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当作美的本质,是不符合马克思本意的。比如黄海澄在1986年出版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及类似的说法,的确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出现过,然而他不是在给美下定义时使用这些语言的。如果我们机械地照搬过来给美下定义,就显得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看起来似乎是尊重马克思,而实际上是歪曲了马克思的意思。”(13)实践论美学号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八十年代以来,这部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经济学手稿似乎变成了美学手稿,各派美学家纷纷据此去重新说明美本质,他们或以此修正自己原来的观点,如朱光潜、蒋孔阳(14),或以此充实自己原有观点的论据,如蔡仪、李泽厚。(15)现行实践美学观的美学教科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连篇累牍地形成的。尽管解释各异,他们的思路几乎不外是:《手稿》说过“劳动创造美”,所以美的本质是劳动;《手稿》指出“劳动”即“有意识的生活活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所以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显然,这里在装糊涂,它置换了原来命题中的概念,“劳动”和“美”这两个不周延的概念摇身一变成了周延的概念,原来主词和宾词不可逆的判断变成了可逆判断。好象拔高了马克思,其实歪曲了马克思;好象理直气壮,其实强词夺理。众所周知,《手稿》是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所造成的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严重脱节的不平等现象时论及“劳动创造美”的。马克思指出:“劳动固然为富人生产出奇妙的作品,却替劳动者生产出穷困。劳动生产出宫殿,替劳动者生产出茅棚。劳动生产出(刘丕坤译本作“创造了”)美,替劳动者却生产出丑陋。劳动者用机器来代替劳动,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到野蛮方式的劳动,把剩下的一部分劳动者变成机器。劳动生产出聪明才智,替劳动者却生产出愚蠢和白痴。”(16)显而易见,在“劳动创造了美”这个命题中,宾词“美”指为富人生产的财富之美,属不周延概念,并非指所有劳动产品都是美的,更不是指大千世界一切的美。同样,主词“劳动”也只是指部分的劳动——“异化劳动”,而不是指所有的劳动:并且,在“异化劳动”中,只有为“富人”生产“宫殿”之类“奇妙作品”的那部分“异化劳动”才创造“美”,而为“劳动者”自身生产“茅棚”之类的那部分劳动就只能产生遮风避雨、安身立命的使用价值。就是说,“劳动”也属于不周延概念。因此,由此得出“美的本质”是“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推论,与马克思的原意相去甚远。

用审美实践去衡量“美的本质”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劳动实践”这一观点,其缺陷就更加明显。如上所述,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因此“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即“劳动的对象化”。姑且不说“劳动”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本身巳包含物化、对象化的意思,说“劳动的对象化”等于说“对象化”的“对象化”,逻辑上经不住推敲。即便假定这个命题逻辑上没问题,则“劳动对象化”即劳动的物化、产品化,我们能说劳动产品都是美的吗?当然不能。作为劳动产品,它必须具备的本质、特征和使命是效用(或者说使用价值)而非美,劳动可以在创造了效用的同时创造美,但美并不构成劳动必须承担的使命和必须具备的特征。这本来是个常识。如果将“人的本质”理解为“意识”、“社会关系”,以这种“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来界定美则更显得以偏概全。众所周知,不只“意识”、“社会关系”的“对象化”可能是美,本能、情感的对象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对象化也可能是美:同时,并非所有“意识”、“社会关系”的“对象化”都是美的,只有善的道德意识、善的社会关系的对象化才是美的,正如“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有待说明什么样的“人的本质”是美的一样。对此,早有学人指出:“‘对象化’的说法没有规定究竟是人的什么样的本质或本质力量对象化了才是美的。事实上,并不是一切人的、也不是人的一切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美的,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人的本质也就不可能是统一的。岳飞与秦桧……之流在本质上怎能相提并论?”(17)正因为不能相提并论,所以出现了这样的十分牵强附会的解释:“人的本质力量……是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历史前进的求真、向善的积极力量……一切反动分子的腐朽、没落的行为,都是与历史发展的潮流相违背的,不能算是人的本质力量,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反动。”(18)所以,岳飞之类的道德上的好人是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秦桧之类道德上的坏人是不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于是,现实成了理论的奴婢,为使理论能自圆其说,人成了非人。这实在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自说自话。

也许实践美学论者意识到说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存在着明显的以偏概全,于是他们从马克思《手稿》中挑出“人的本质力量”一语,以此涵盖“人的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全部本质力量和功能”(19)再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解释一切审美现象。这种做法,可谓用心良苦,然而经不住推敲。首先,毋庸置疑,“人的本质力量”的涵义应是“人的本质”内涵的逻辑延伸,二者可能外延有所不同,但主要意义当是统一的,不可能“人的本质”指“劳动”、“意识”、“社会关系”等人的非生物属性,“人的本质力量”则指“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全部本质力量和功能”,即人的生物属性和非生物属性的总和。其次,《手稿》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刚开始形成过程中的产物,唯物史观占主导地位,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还有残存,“人的本质力量”用语就是一个显证。在《手稿》中,“人的本质力量”用语意义模糊不定,有时确指“人的肉体与精神”两方面的力量,但这恰恰是马克思后来所扬弃的思想,不代表马克思成熟以后的看法。再者,如上所述,并非所有“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力量”的“对象化”都是美的。

在实践派美学的美本质定义中,“对象化”概念也存在问题。马克思使用的“对象化”一语本来自黑格尔,主指精神外化为物质的物化活动。黑格尔是在“理念”的“异化”运动中考察“理念”形态的。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产生以前,“理念”就存在了。这时,“理念”尚处在纯抽象阶段,是片面、不真实的。由于“理念”内在的矛盾作用,抽象的“理念”通过自我否定“异化”为“自然”,“自然” 是“理念”发展的纯物质阶段,也是片面、不真实的。于是又通过内在矛盾作用,“自然”“异化”为“绝对理念”。到了这一阶段,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达到辩证统一,“理念”也就不再发展了。抽象理念异化为自然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黑格尔有时又叫做“外化”、“对象化”。可见,“对象化”是理念“异化”运动的特种形式。在《手稿》中,马克思讲“对象化”,主要就指这层意思。表面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就是“人的物种生活(即有意识的生活活动、劳动)的对象化”,事实上,由于“人的物种生活”是以具有“意识”机能的大脑为存在前提的,所以,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实指“人的意识的对象化”。毫无疑问,物质性活动,是对象化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点。即便按照字面意义,“对象化”也具有“物化”的意思。如果保持这个意义不变,那么符合“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美只能是一部分具有审美价值的劳动产品:如果要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来解释一切的美,包括移情、直觉外射、人格象征的美(主要指自然美),就必须作出说明:这种可以局限在主体直觉、情感、想象范围内的“对象化”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对象化”,而是自己对这个词的重新活用。

综上所述,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就其自觉的一面而言,是指“劳动的对象化”,就其不自觉的事实一面而言,是指“意识活动的物化——“劳动”:它揭示的是人类的特殊谋生——经济活动——劳动的本质,而不是美的本质。“若把美定义为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不可能不漏洞百出的。”(20)

实践美学及其理论核心的漏洞实际上一点即破,然而读者可以看出,本文在论述这引些漏洞时则显得相当沉重和吃力。原因不在别的,而在谬误(请允许我用这个词)重复一千遍,就容易被人当作真理。如果说这种学说在言必称马克思的若干年前出现尚情有可原,那么在学术问题可以实事求是自由探讨的今天,在本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即将到来的世纪之交,再重复这样的学说就显得愚蠢可笑了。彻底清除这种似是而非的学说,我们的美学工作者就没有了退路,没有了得过且过、可以将就的倚靠,这对于我们探讨新的美本质定义,建构新的美学体系极有推动作用。探讨新的美本质定义,建构新的美学体系,只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审美实践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即便从马克思著作中找不到现成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而且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反之,不是从审美实践出发而是从马克思等人关于美的片言只语出发,对审美现实进行削足适履式的肢解,这样的学说不但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是根本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对美本质的新的探讨、对美学体系的新的建构,就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我们相信,由此产生的思维成果必定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人类之所以为人,为万物之灵,和一般的动物有所区别,是因为我们在“人性”这个维度上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这里介绍一个我比较喜欢的双维度模型(Haslam, 2006)

Haslam认为人的本性是由两种维度决定的,一个叫作人的本质(human nature),一个叫作人的独特性(human uniqueness)。

所谓的“人的本质”,就是人应当具备的情绪体验的能力。我们讲人是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的。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能体察情绪,我们就会认为这是一个“无情之人”。

而“人的独特性”,就是人应当具备思考和理性的能力。亚里士多德讲,人是理性的动物。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我们就会认为这是一个“无理之人”。

最典型的“无情之人”就是机器人,工具人。ta们可能有很高的理性思考能力,却没有人间情感,不懂得共情他人的喜怒哀乐。而最典型的“无理之人”就是小孩,是动物人。ta们知晓悲欢,但却经常“无理取闹”。

Haslam的理论得到了众多研究的支持。

基于此,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

可能是理性思考。

注意,人性的描述并非1-0二分,是一个连续变量。所以,大猩猩经过训练也可以完成简单的计算任务。然而,要想达到真正的理性,除非上帝显灵。

人和动物的本质是相同的,就是意欲(Wille)。人和动物都是有着自我意识、生存欲望和繁殖欲望的个体。生存欲望和繁殖欲望,也就是自我保存本能和性本能,是构成人和动物最本质、最基础的东西。

所以,人和动物无所谓本质的区别,因为本质是相同的。只能说人和动物主要的区别、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人能形成抽象概念并运用概念,而动物不能。

动物对外界的意识只限于它此时此刻的直观所见,而人却能借助抽象概念,运用逻辑进行思维,于是形成了语言,用来交流,而动物只能发出简单的声音以表示它此时此刻的情绪。

借助抽象概念,人的意识并不局限于直观所见,而是能够想到过去和将来的事情,平添了许多希望和烦恼,而动物没有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的能力,它只是活在当下,于是就有一种令人羡慕的无忧无虑。

o(∩_∩)o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记得采纳哦,感激不尽。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社会性”。

人是社会的动物,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社会性”。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还导致了氏族制度的形成,最终,使得氏族社会得以出现。

人的社会属性内容有:

1、劳动创造性。

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的一种独有的特性就是劳动创造性。人类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用自己制造的工具改造客观事物,创造了自然界中没有的巨大物质财富,这种对自然界的改造就是人的劳动创造性。

人的劳动创造性是人与动物不同的社会属性。动物要得到生存资料,只能消极地利用自然界中现成的东西,而不能创造出自然界中没有的东西。动物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变自然,但是不能创造。

2、目的意识性。

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的另一种独有的特性就是目的意识性。人在与周围事物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

由于人类具有意识,能够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能够在活动的开始和活动之中,就对活动的结果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具有明确的目的。人类的这种目的意识性,就是人与动物根本不同的社会属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81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