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失望性情感隔离

什么是失望性情感隔离,第1张

失望性情感隔离是指当一个人的期望与现实不符合时所产生的情感隔离状态。这种情感隔离可以在个人与他人之间、个人与自己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产生。当个人对于某种期望或目标感到失望时,他们可能会与他人疏远、抑郁、焦虑或产生自卑感。此外,他们可能会疏离自己的情感,试图保护自己不再受到伤害。这种情感隔离也可能导致与社会的脱节感,使个人感到孤立和无助。

有的。情感隔离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也是自我保护的方式,搬家只是逃避情感上所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是一种逃避的方式,无论在什么情感方面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说通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选择去逃避现实选择搬家。

情感隔离是一种与儿时家庭经历有关的心理障碍,但并不一定只会在原生家庭里出现。如果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各种负面影响或遭受了心理创伤,也有可能出现情感隔离的症状。例如,有些人可能因为自闭、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而出现情感隔离症状,同样会出现情感隔离的征兆。因此,情感隔离并不局限于家庭环境,也可能与自身心理状态有关,包括不良的情感体验、人际关系等。如果出现情感隔离症状,建议及时寻求专业机构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每天一点心理学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简单的来说就是你将自己的情感隔绝在外了。具体来说,你从意识的觉察中移除了(你自己是不知道自己在这样做的)对情感的感觉(思维内容则可能还停留在意识中)。自己冷暴力的,早出晚归,在外面喝了酒回来倒头就睡,根本就不会看自己或者看孩子。Y女士在描述这些的时候只是温和的说感觉到了“有点烦恼”。

从精神分析心理防御的角度看来,Y女士虽然很温和地描述说感觉到“有点烦恼”,但是她并没有察觉到自己轻描淡写的屈辱和乏味所带来的不愉快感。她利用“情感隔绝”将这种屈辱带给自己的不愉快感隔绝在了意识之外。

看看自己平时可以多一些自我觉察,看看有没有什么情感是被自己给隔离了的,特别是有些事情在外人看来是会伴随着很强烈的情感,自己却很平淡的回忆或诉说,这种隔离掉的情感不一定都是负面的,而且有的时候这种隔离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可以这样想象,人心灵比成一个雕塑(或者镜子)遇到创伤就是被打碎了,碎成碎片。那些碎片化的部分彼此并不知道游离在主人格周围,有时候冒出。

用情感描述可以是,太难受、太劳顿、太疲惫、撕扯着,痛苦、淹没…… 第一个反应是压抑。压抑痛苦,快乐也出不来。压抑活动动力,爱意、恨意…… 攻击朝内对自己,抑郁。

(这样讲比较粗暴简单,大致就是这样的,有很多个人具体化描述)

遇到创伤人就会解离

情感隔离最初都是隔离那些难以承受的,(想象碎片化)然后压抑不去接触就隔离(也可能创伤大了是潜抑,就是自己都不知道痛苦就潜抑在潜意识;而压抑是隐约感受到痛苦难受不对压抑下去,意识化层分多点)隔离。

最严重解离症,可以考虑现在新的精神病学诊断手册描述的DID 解离性人格障碍。(这些都可以看看**找到更直观描述解答)

以下来源台湾周励志老师讲心智化导向课程中的描述:(Dissociation)现象其实很常见,从做白日梦、恍惚之间忘了我是谁、是曾相识、恍若隔世、到临床工作常见的解离性失忆、多重人格障碍等,而且也常出现在其它精神疾病中,包括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病、双向心境障碍、强迫症等等。所以,可用来描述层面性(dimensional)的一种适应程度差异,或者精神病理的一个范畴(categorical)型态。不过,比起正常的心理生物功能(psychobiological capacities)失调,如,日常遗忘、耽于幻想、不知所措等,病理的解离症状通常较为扩散(pervasive)、突兀、及令人挫折。

解离是指一或多种正常、主观的完整心理生物功能的瓦解(disruption)或/及中断(discontinuity)。所指的心理功能至少包括,记忆、身份(identity)、意识、知觉、和运动控制等。Spiegel等人将之略分为因创伤性或压制性(overwhelming)经验所导致的较为急性型,及,如解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等的终身表现型。临床上来说,解离症状也可能出现在与创伤或受压制无关的状况中。

解离症状有两个特征:

一、不请自来、令人不悦地侵扰到觉察(awareness)及行为,同时伴随主观经验连续性的中断,也可说是正性(positive)解离症状,像,情境再现(flashback)或新的身份等。

二、无法提取信息或掌控心智功能,或可说是负性(negative)解离症状,例如,失忆、自我感丧失等。

从文献上来看,解离曾被学者用来描述人心的不同面向:

一、用来描述注意力被分散或受吸引下的一种正常现象,例如,被催眠或在宗教狂热中;

二、用来描述全人口中的一种心理生物(psychobiological)特质;

三、用来描述一种内心的(intrapsychic)防卫机制,是一种分离(detachment) 或隔离(compartmentalization)作用;

四、也可以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用来面对无可逃避的威胁或囚禁;在这个意义上,解离反而代表一种韧性(resilience)。

拜神经影像学发展之赐,很多精神疾病的神经学基础都已逐渐被厘清,解离症状亦是其中之一。Frewen及Lanius宣称,解离症状可分级如下:

初级(primary)解离:指的是那些侵扰入意识觉察的片段创伤性经验,主要以知觉(sensory)而非言语形式出现,例如,以视觉、嗅觉、听觉等,或强烈的感触波(waves of feelings)等。脑影像学研究的发现是,amygdala和insula的过度活化加上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和thalamus的降低活化。也就代表,促进有意识地、意志性的、可控制地与外界接触的脑区,暂时地被情感-知觉连结(affective-sensory associations)所覆盖(override),而无法完成情绪处理(emotional processing)。

次级(secondary)解离:在创伤中,心智「离开(leaving)」身体,且犹如在距离外观察所发生的事,例如,自我感丧失。脑影像学研究发现mPFC和ACC活性增加加上扩散开的(distributed) 颞-顶皮质活性,造成心理我(psychological self)或心灵与生理我(physical self)或身体的脱离。

三级(tertiary)解离:发展出包含创伤经验不同的「自我(ego)」状态,或者有独特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各种复杂身份,例如,多重人格。因为对个人影响甚巨,因此可以推测整个大脑功能,而非特定领域的功能受到波及。

要用DBT角度认知行为的描述简单说就是融合和去融合。

这是一种心理防御,它虽然能隔离掉不好的事情,但代价也很大,会丧失很多,重度隔离以后,感觉就是没有任何喜欢的东西、对任何事情都不在意,失了爱一个人的能力。感觉被一个透明的罩子罩了起来,能看见外面的一切,却感受不到。

先看见和允许自己的这些心身反应,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认识、理解和接纳自己,学会表达,尝试在生活中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随着情感的释放和心身需求的满足,负面情绪、躯体反应和强迫症状就都会逐步减退。

情感隔离顾名思义也就是将一切情感隔离出去。没有快乐,没有感动,没有害怕,没有内疚,没有愤怒……总之,一切情感都不复存在,你与这个世界就像多了一层隔膜,隔膜会过滤所有的情感。性的快感,满足感……也不会存在。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生活中总无法从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抱持,难过的时候没有人愿意给个肩膀给点温暖,那宁愿把这些统统压抑进去。去找一个这个世界还能给你一些情感流动和安全港的地方吧,哪怕是在专业的设置里。有时我们需要感谢有心理咨询的出现,至少这种心理问题和痛苦有一个地方可以得到帮助。

对于有情感隔离的那些朋友,总体来说,你的理智发展的很好,情感没有发展起来,急需发展。没错,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是一种心灵上的残疾,因为你理智非常强悍,同时情感非常孱弱,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打破了你整体生命的平衡。

慢慢的轻轻触碰自己,感受感觉自己,用身体体验自己,你沉睡的情感会慢慢苏醒。如果有一个温暖、贴心、耐心的陪伴,将对你大有好处。用你的情感,体验你的情感,而不是表演你的情感,你的生命将渐渐丰满。

情感隔离,并不是人格,而是一种心理防御。

也就说,普通人在产生应激反应的时候,经常会用理智压抑情绪的方式,来隔离感情。

它虽然能隔离掉不好的事情,但代价也很大,如果长期使用这种防御机制,就会形成回避机制。

不光回避型依恋,经常使用情感隔离这种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作为普通人,在面对人生中重大事故,也容易用这种防御,防止自己受到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重度隔离以后,感觉就是

1、没有任何喜欢的东西、对任何事情都不在意。

2丧失了爱一个人的能力

3感觉被一个透明的罩子罩了起来,能看见外面的一切,却感受不到

4感受不到开心,只剩难过和绝望。现在连绝望都没了,只有受到很大的刺激,才会有一闪而过的感受。

5没有任何情感,行尸走肉的活着,那怕是很在意的人死别,也没有任何悲伤,但身体本能的发冷

6只剩下了本能,麻木出了新境界,偶尔哭一哭,却一点悲伤的感觉都没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

哭。那种感觉就是一个自己站在对面,平静的看着另一个自己

7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懒得出门,懒得动弹

8有种做梦的不真实感(个别时候怀疑自己在梦里)

9记忆力下降的厉害,记不住任何事,以前发生的事几乎全忘(你能记住在梦里发生了什么吗)

回避型依恋”与“回避型人格”两种也是不同的。

很多人把精神分析中的回避型人格(以及DSM-5上的回避型人格障碍) 跟 依恋理论中的回避型依恋混为一谈了,甚至还造出了“回避型依恋人格”这样不伦不类的词。

二者完全是两个维度。

回避型人格,怕的是“不如人”或“被人瞧不起”,所以回避可能对自己做出低评价的人与场合。

回避型依恋,回避的是亲密关系,是怕自己的自主权被伴侣妨碍。

因为名字过于相似,所以导致很多人傻傻分不清。

甚至,还有一些心理学从业者,也没有搞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大家经常在网上看到的,一些对于回避型吐槽的话题,不用多想,指的一定是回避型依恋。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把一个爱的人给推开。

而回避型人格,则是不愿意与人打交道。

害羞跟别人交往,喜欢宅在家里。

进入亲密关系的时候,不存在把爱的人推开这样的行为。

相反,会特别依恋自己的朋友,或者是家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07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