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会不会产生PTSD或是强迫症

感情会不会产生PTSD或是强迫症,第1张

额 你确定?PTSD的主要症状包括恶梦、性格大变、情感解离、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欲或疏离感)、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易怒、过度警觉、失忆和易受惊吓。 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强调这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 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遗症。

编辑本段疾病概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叫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它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病理病因

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病因(发病机制)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如残酷的战争、被强暴、地震、凶杀等,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之感。导致产生PTSD的事件,是发生在一个人经历或目睹威胁生命的事件。这类事件包括战争、地震、严重灾害、严重事故、被强暴、受酷刑、被抢劫等。几乎所有经这类事件的人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感。这类事件称为创伤性事件。 许多创伤后的生还者恢复正常生活所需时间不长,但一些人却会因应激反应而无法恢复为平常的自己,甚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加糟糕,这些个体可能会发展成PTSD。PTSD患者通常会经历诸如发噩梦和头脑中不时记忆闪回,并有睡眠困难,感觉与人分离和疏远。这些症状若足够严重并持续时间够久,将会显著地损害个人的日常生活。 PTSD表现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症状,它的复杂性表现在常与相关的精神失调合并发展,如抑郁、物滥用、记忆和认知问题,以及其他的生理和精神健康问题。这类失调也会伴随损害个人在社交及家庭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包括职业不稳定性,婚姻问题和离异,家庭失调,和子女教养的困难。

临床表现

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发病多数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主要症状如下: PTSD,所带来的症状就是:1、 再体验:即个体会产生闯入性的创伤情情景再现,而且再现的内容非常清晰、具体。尤其生活中与创伤可能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可能引起个体对创伤情境的再体验。并且这种体验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痛苦,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产生一些PTSD相关的共病(如焦虑、恐惧、自责、失望、抱怨等);2、 回避反应:出于对再体验的痛苦,个体会主动回避一些可能引发创伤体验的事、物。这种回避反应一方面对个体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另一方面他会延缓个体PTSD相关障碍的复原;3、 高警觉:就是对许多小的细节事件都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应。进一步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等。 ①精神创伤性情境在患者的思维与记忆中反复地、不由自主地涌现,闯入意识中索绕不去,梦境中亦经常出现。有时会出现“重演”性发作,再度恍如身临险境,出现错觉、幻觉、意识分离性障碍等。有时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 ②与此完全相反,个别患者对创伤性情境出现心因性遗忘,经历的事件被排除于记忆之外,即使经过提醒亦予以否认。 ③对周围环境普通刺激反应迟钝,情感麻木,社会性退缩。对以往爱好失去兴趣,疏远周围人物,尽量避免接触与创伤情境有关的人和事。对前途感到渺茫,失望,抑郁心境占优势。 ④患者可持续表现警觉性与激惹性增高,易激惹或发脾气,易受惊,过分警惕,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病程持续一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症状严重程度有波动性,多年之后仍可触景生情,出现应激性体验。

正文字数:2106

阅读时间:8分钟

有童年创伤的人和帮助他们的人,都常常会思考到这个问题。

对心理问题的影响:

早期研究者们试图专注于解决童年创伤带来的具体心理问题,比如进食障碍、婚姻、亲密关系问题、抑郁症、焦虑等。但是研究者们很快发现,虽然心理问题与童年经历相关,但若在早年受过虐待、忽视,并不会直接引起某一个具体问题。

原因是,若这个孩子同时也拥有一些好的经验,Ta会有足够的心理弹性来恢复健康。如果有其他因素塑造了孩子对幸福的体验,那么在TA遭遇创伤之后,也能避免产生心理问题。比如:

如果孩子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获得过鼓励和关怀,那么,一些突发的创伤事件或学校霸凌,就能避免糟糕后果;如果早年培养出了良好的自尊和自信,Ta就不会因为被欺负、被忽视、被虐待而感到自责。

而即使是早年的持续的不愉快经历,也不会直接引发某种心理疾病,可能会使一个人变得更脆弱,从而更容易遭遇心理问题。

在童年创伤的幸存者中,有一些心理问题是极为普遍的,这些问题包括:

对信念系统的影响

创伤经历一个很重要的后遗症,是儿童由此发展出来的信念系统(belief systems)可能是消极的。

信念,即“相信的观念”。我们的信念是多样的,有一些是积极的,比如,“我很美好" “我很安全”,这样的观念让我们乐观、积极,感觉良好;有一些信念是中立的、不带感情色彩,比如,是否有外星人;而有一些是负面的,比如“我很糟糕” “我不值得”,它们会让人经历情绪和关系的冲突与挣扎。

童年创伤的幸存者,拥有这样的信念是很普遍的:

童年创伤的幸存者通常会认为,我是糟糕的;我是没人帮助的;我是不洁净的;我是一个不适应环境的人;我什么都不是。总体上对自我和追求,都是否定的。

朴素的、正向的信念和目标,是很珍贵的东西,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期许,什么是Ta定义的快乐、成功和幸福,若是Ta一无所知,或不敢追求,这种迷茫和无助感非常致命。

对思维过程的影响

童年创伤的幸存者,更容易出现“解离”(dissociation)的状态。“解离”描述的是“游离在自己之外”(space out),“从现实中分离”(detach),或“关闭”(tune out)。中国有个很形象的说法是“灵魂出窍”。

解离是一种隐蔽的防御机制,包括:行为解离,如在麻痹或者恍惚状态下的自残行为;情感解离,如在经历创伤时漠然处之;感觉解离,在回忆时麻木不仁。体验解离,如神游状态和失忆。

在被欺负、被伤害时,身体上不能逃离,精神的逃离就是合理选择,在面对无法承受的痛苦和令人困惑的事情时,一些人会出现一种恍惚状态,从现实情境中分离出来,关闭感知,退回到自己的内在秘密世界里,来应对创伤情境。习惯这样做的孩子,会无法发展正常的情绪功能,他们的恐惧、惊诧、羞耻、狂怒、激愤、负疚感等等情感,将长期处于紊乱之中。

早年的创伤性经历会对儿童心理结构的发育产生灾难性影响,引起大脑边缘系统发育不良,胼胝体功能的异常,继而干扰小脑蚓体的发育。长期的高度警觉状态,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大脑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损坏海马系统(记忆系统)。严重的创伤能使一切发育、环境、遗传因素或者心理修复能力都无法逆转。

对记忆的损害

记忆不是事无巨细的,也易受他人影响。当养育者否认或抹杀一些经历,说“那根本就没什么,不要找麻烦”;或者“我没做过那种事”;或者“你又开始撒谎”时,孩子会质疑自己的记忆,感到不确定。

创伤情境的强大刺激,会使海马功能受到抑制,使情景记忆无法储存,而语义记忆(关于事件的第三人称的陈述)、躯体程序性记忆(事件的身体感受)、情感记忆(事件的相关情绪)功能相对保持良好,这使“当时发生了什么,我怎么了”的意识,日后无法在大脑中清晰成像,也无法再次识记。那些关于伤害的记忆留存了下来,但无法被提取和回忆。

临床上常见的情况是,当患者离开原生家庭后,其明显的解离状态就会消退,但当他们的子女到自己遭受虐待的年龄时,解离状态会再度浮现。

创伤对记忆过程的损坏,常常使治疗师只能推测来访者经历过的创伤,而无法获得细节。

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孩子的早期经历和关系状况,会影响他们对自我、对未来的感知,影响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孩子很擅长学习,这是人类幼崽发展和生存的优势。

如果成年人给他们鼓励性的、诚实的信息,就能帮助孩子形成平衡、有益的自我价值感,比如“我是重要的”,“我是安全的”,“如果我努力,我就可以获得成功”,对生活充满希望;

而那些责任感不强、有虐待倾向,或是自己的生活非常不如意的成年人,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会给孩子带来混乱、不安全感和自我谴责。孩子试图理解他们的世界,如果没有成年人的引导或是被刻意误导,孩子会认为“我是糟糕的” “我不重要” “我是个骗子” “我永远都不会安全” “都是我的错”。

孩子们经历的压力和创伤越多,就越容易变得悲观、感到绝望、对未来感到恐惧,担忧自己处在危险中,也更容易焦虑和抑郁。

幸运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和与他人的关系模式是可以改变的。人可以变得更加自信,学会信任,并发展出更为健康的关系。如果你在童年时期遭遇了创伤,但是,你是否也经历过被关爱、拥有过稳定、温暖的关系?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美好的事情发生

即使遭遇过创伤,但仍不要忽视那些健康的经历,这些有助于你的治愈。

1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①反复受到事件相关的回忆侵扰(闪回、噩梦、感到事件似乎正在重现);心理创伤不断闪回,

②持续且极力回避(与创伤相关的人、地点、思想、感受,有时甚至遗忘创伤的重要部分);

③警觉性的提高(遗忘、过分警觉或易激惹)。

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911后的孩子的弹簧床,越战老兵。

2为什么会有PTSD:

①大脑回路:

ⅰ/遇到创伤——做出反应——逃脱——平衡

ⅱ/遇到创伤——抑郁、困住——无效——压力激素飙升

例:学校的小霸王被父亲打,于是拼命打别人;为一碗粉捅人;无法解读他人情绪,就是炸药桶。

ⅲ/ 人的大脑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去思考

例:当你感受到被爱和安全感,大脑就会特别擅长探究、游戏和合作;当你感受到惊吓,不被需要,大脑擅长感知恐惧和抛弃。

②大脑构造:

ⅰ/爬虫脑(生理脑): 脑干,负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呼吸、心跳。

例:心理问题伴随睡眠、胃口、触摸、消化、性唤起

ⅱ/哺乳动物脑(边缘系统) :情绪所在的地方,判断愉悦与惊吓、判断什么对于生存重要或不重要。潜意识储存基地。

ⅲ/理性脑: 前额叶皮质。理性思考,抽象想象,计划,经验积累等。

爬行动物脑+哺乳动物脑=情绪脑

情绪脑只会根据大致情境的相似性做出判断,情绪脑激发事先编好的计划,打或者逃,肾上腺极速飙升。

③大脑如何应对危机:

ⅰ/丘脑收集五感信息,然后

下通路: 往下传递到位于边缘系统深处的杏仁核。它是大脑的“烟雾探测器”,负责监测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否事关生存大事,并在海马体的帮助下,飞速地得出结果。

优点:快。缺点:容易出错。

上通路: 向上传递到前额叶,到达我们的意识知觉,它的功能类似于瞭望塔,让我们能从高处看到全景,辨别闻到的烟味是着火了需要逃生,还是牛排煎焦了不需要逃生?

优点:准确。缺点:慢。

丘脑会出现故障: 五感的感知被打散,碎片式记忆会唤起创伤。

ⅱ/创伤后的大脑:

情感解离: 解离和重现。

原理:之前的碎片记忆会让人不断的闪回之前的创伤,创伤没被解除,压力激素会自动循环,防御机制和情绪的反应不断重复

反应:受闪回折磨的人会剧烈运动,毒品麻醉,在极度危险的状况下创造一种“受控制”的感觉(极限运动),与看不见的危险做斗争

人格解离 :与自我分离。

原理:小时候被严厉对待,忽略周边,五官关闭,让自己消失。

反应:放空大脑,思维、心跳近乎停止,什么都感觉不到,麻木。

例:自残的人,是因为感受不到自己,疼痛让自己找到自己;述情障碍,忘记伤害时的场景,只有催眠可唤醒。

ⅲ/治疗PTSD的核心:让对方回到当下的生活。

例:不忘记战场的越战老兵,是为了让自己在那个场景中能够感受到自己。

④安全的三个层次:

ⅰ/社会参与:理性脑可思考

ⅱ/打或逃:动物状态,情绪脑帮助

ⅲ/惊呆或崩溃:动物生存本能。 吓尿了 。

⑤依恋关系

ⅰ/安全依恋: 母亲离开,焦虑大哭;母亲回来,继续玩耍。

ⅱ/回避依恋: 母亲离开,不痛苦;母亲回来,忽略她。

ⅲ/焦虑或难度依恋: 持续哭闹引起注意。

3如何疗愈:建立自我领导力,夺回对身体的控制

①原则 :

ⅰ/敢于面对:会引起创伤的画面、声音、思维、肢体感受等。

ⅱ/充满生命力并与周维人产生关系。

ⅲ/找到平静而专注的方法。

ⅳ/不要把秘密放在心里:要说出来,见光死。

②疗愈过程:

修复边缘系统 学会安静照顾自己,修复警觉系统,修复情绪脑。

修复人际关系

例:英国被炸,被放到郊外的孩子&在地下室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

例:坏孩子和好老师的反复博弈,最终被感动。

③专业治疗师的使命:

ⅰ/帮助情绪稳定。

ⅱ/帮助当下创伤,停止创伤重演。

ⅲ/建立与他人联系

④普通人方法 :吟唱、律动(例:广场舞)、触摸、语言的力量(例:说出来)、学习防身术、认知行为治疗、写作。

⑤每个人都有两套自我意识: 神经语言系统对自我的意识;身体对自己的自我意识。

⑥EMDR眼动脱敏疗法: 看着手指,说出内心事情。

解离性心理

也称“多重人格障碍”或者“解离性认同障碍”“解离性人格结构”

人们在处理一些不稳定的情绪时,比如剧烈的情绪波动,往往将解离当做首要适应机制。

解离性认同障碍其实是一种“隐性的病态”患者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解离的自我状态(多变人格),且对他人的质疑倍感委屈,即使意识到解离的存在,他们也不愿意袒露。

治疗过解离性患者的治疗师们普遍认为多重人格并不怪异,是人们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行为,确切的说是源自童年并延续至今的,对创伤应继续适应。

弗洛伊德及其追随着普遍低估儿童期创伤和性虐待的破坏性结果。低估创伤导致的解离状态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分裂防御相互混淆,这是人们经常将解离性人格误诊为边缘性人格或精神分裂症。

面对多重感受和行为的来访者时,充分共情地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体验。

解离心理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将解离作为主要防御机制的个体,一定是自我催眠的高手。在极度焦虑的情况下转入另一种意识状态。想要顺利解离个体必须有自我催眠的能力,否则便只能借助其他方式来应对焦虑。

解离个体被多重内在情感所困,无处可逃。他们的情感长期处于紊乱的状态,一旦遭遇创伤情境,恐惧、惊诧和羞耻等原始情感都能唤起解离症状。

遭受性侵或虐待的儿童常常借助解离机制来解决无法忍受的折磨。那些符合DSM解离认同障碍诊断的患者,其生活史中不难发现被同伴欺凌、情感虐待以及目睹家庭暴力等问题。

解离病症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个体发育早期只是把这种不成熟的防御作为适应环境的最佳选择,继而这种方式逐渐成为自动反应,固定形式对所有情境的非适应性行为。

解离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隐形防御机制,当另一种自我状态或人格系统顺利接管原先主导地位的自我时,只有患者本人能体会到这种解离过程。

解离症状的隐蔽特性,使得人们无法对它的发生率作出精准的估计。

非典型性解离障碍:个体具备人格转换,但不具备躯体症状或无明显记忆缺失。出现的频度或持续时间较长,使其可单独作为一种性格特征。

解离病症的关系模式

解离个体的童年关系模式中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受虐待,性虐待也包含其中。

严重的解离性患者呈现“D型依恋”即混乱--迷失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会增加对创伤的易感性,即使轻微的虐待,都会使他们遭受创伤性打击。

Kluft提出了多重人格障碍和严重解离障碍的四因素病因学理论:①个体自我催眠能力较高。②曾遭受过严重创伤。③解离性反应由特定的童年期环境造成,解离的适应性反应和被家庭所接受。④创伤时和创伤后均未获得抚慰。

解离性自我

每个自我部分都有解离人格的倾向,即使那些令人讨厌的迫害性人格也极具价值且是适应环境的产物,多重人格不明显时,治疗师应当假设这些隐藏其后的人格特征正审时度势,通过当下呈现出人格来投石问路。

[玫瑰]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一个曾严重受虐的个体,会经常把任何可依赖的客体视为施虐者,随之产生幻想。

要想探索解离性个体的移情,治疗师必须与来访者内心的虐待者形象完全不同。

解离性个体的内心充斥着未经检验的互相冲突的移情,因此在治疗早期或当他们出现闪回时,及时给予驳斥。

解离和其他心理状态一样,极具传染性,当治疗师遇到擅长自我催眠的来访者,不仅容易受诱导进入恍惚状态,而且还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健忘。

对解离性病症诊断的治疗意义

治疗解离性认同障碍以及复杂的创伤后心理障碍,要求治疗师有更多的情感投入,而与这类患者重温昔日的创伤体验无离具有很大的冒险性。所以治疗师必须不但具有较高的自知能力,这种能力可能通过自我体验而获得,同时还需要督导和同辈督导的支持。

Chu对复杂解离症状治疗分成三个阶段:

①治疗早期应聚焦于自我关怀、控制症状、认识早年创伤、保持正常功能表达感受,持续构建治疗联盟。

②治疗中期以合适的节奏引导患者进行宣泄和重构。

③治疗后期巩固治疗成果和提高适应能力。

[玫瑰]鉴别诊断

具有解离性人格特征:既往创伤史,存在严重酗酒和物质滥用的家庭背景,发生过难以解释的严重事故,对儿童期记忆的缺失,毫无来由的自我毁灭性行为。某特定时间段的记忆缺失,时间感扭曲,头疼,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的复数来称呼自己,快速动眼和恍惚状态,头脑中有话语或声音,先前治疗的失败。

①解离性状态vs精神疾病

解离患者在危机或压力状态下会出现“初级症状”,极易被认作精神分裂症。

②解离性状态vs边缘性状态

边缘性状态和解离性状态不属于同一诊断维度,解离性状态涵盖人格的各个发育水平。

解离状态与分裂状态极其类似,解离患者的自我状态的转化是记忆缺失状态下的表现,但常常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分裂防御,导致敌意,依赖羞耻等情绪的突然爆发,因此治疗师必须敏锐的去辨别患者是否存在记忆缺失。

③解离状态vs癔症性心理

抑郁症心理和解离心理之间存在多处重叠,很多个体两者兼具。被诊断为解离性认同障碍的个体,即使功能状态长期保持良好,也一定与严重创伤体验有关,因此具有典型癔症性症状的个体都应考虑是否具有解离症状。

④解离状态vs精神变态心理

区分精神变态伴有解离性格还是多重人格者伴有精神变态状态是极其困难的。这种鉴定往往涉及司法事务。如果我们能够从本质上区分解离状态和精神变态,那么一旦诊断结果有利于嫌犯脱罪,这样的司法裁定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大部分解离性患者比精神变态患者的愈后更佳。

进一步阅读建议

Herman《创伤与康复》

1、你的愤怒来源于你无法正确应对你自己的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感觉有无价值感,被抛弃的感觉,心碎的感觉。

2、面对自己不舒服的回应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接受,感知过程,体检,觉知成熟。而另外一种过程是拒绝,愤怒,排斥,会与另外一半发生争吵,攻击对方。

3、不同的回应方式带来不同的结果。接纳让你心智更加成熟,感受内心的爱,喜悦,宁静。能够更好的找到自己。而拒绝愤怒,让你的亲密关系走向另外一边。

4、鞋与石头的故事很好。一个人鞋里进了石头,是接受它,把它拿出来,倒掉?还是穿着它一路一瘸一瘸地走,然后抱怨石头呢?

在克里斯多福老师为大家带来的《关系:伟大的冒险》这个课程系列的第二讲里,我们来一起探索: 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控制”。

让我们在心灵成长之路上继续前行。

挖掘金矿:冲突如何将我们带往更丰富的宝藏

权力争斗阶段,是愤怒在关系中爆发得最多的阶段,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这个机会在你的视线之外,如果你能够停止争吵,转而去看那个机会,伟大的蜕变就会在关系中发生。

现在让我们开始检视自己在这个阶段中的行为和态度:

1伴侣做了让你恼怒的事时,你会生气吗?

2你会大发雷霆或立马开始攻击吗?你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吗?

3你会合上嘴巴,紧闭双唇,试着逃避内心中的翻江倒海吗?

4你会批评你的伴侣吗?你会马上进入攻击状态,开始指出伴侣哪里错了或哪里做错了吗?

5你会抑制愤怒却抓住愤怒的想法不放吗?

6你会让自己感受着怒火的不断酝酿,却完全憋在心里不说出来,只是将愤怒的攻击性想法传送到伴侣那边吗?

愤怒:权力斗争中的工具或武器

冲突是什么:

当你感受到冲突时,你会同时经验到两个对立的冲动: 我不想感到不快乐,但是我正在感到不快乐。

冲突的信号:

是恼怒或焦虑,常常会导致愤怒这种防御性的情绪。

冲突的真正意义: 冲突并不是关系有问题的表现,而是情绪成长的激发物。它在激发着一个向上成长的过程,成长为更加成熟,更加所谓“觉悟”的存在状态。你的生命中的某个方面正要变得更好。

1愤怒的表现形式:

我们倾向以愤怒的方式对冲突,对那个不舒服的感觉、恼怒或焦虑起反应。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表达愤怒的方式,也有一个备用的方式。还有一个几乎不会用到的方式。

攻击: 大声嚷嚷,跺脚,暴力地手舞足蹈等。

退缩: 你把一切都在自己的内在压抑下去,并将自己抽离,不再与对方或情境有连结。

被动式攻击: 是三种愤怒中最不容易识别、应对起来最难、最令人抓狂的一种。看上去这个人并不像是在生气,看上去他只是有些冷淡甚至完全没事。他说出的那些听起来没事的话中释放着他不满、批评、抱怨,他知道你能收到这些愤怒的信号。

2处理冲突最困难的领域

子女问题: 存在两种引导孩子的方式,两人都觉得对方的方式是错误的。

性: 关系中的一方相较之下会想要更多的性生活;一方会想要特定方式的性行为,而另一方却不太喜欢。

金钱: 是两人对于金钱的态度完全相反时,一个花钱很随意,不喜欢记录花了多少花在哪儿了,而另一方却精打细算,花出去的钱都必须名目清晰;一方不愿意工作太努力去赚取很多的钱,觉得随意一些,挣的钱够花就行;另一方却想要挣很多的钱,在经济上足够有保障。 当金钱的问题在关系中出现而且常常是跟缺钱有关时,关系中的压力可能会积累到非常具有破坏力的程度。

姻亲: 媳妇想要丈夫站在自己这边,母亲又期待着儿子跟自己站一边。儿子觉得两边都不好做,母亲觉得不被重视,媳妇觉得没人怜爱。姻亲关系的问题会积累得越来越严重,也会成为一个让人深受其苦的源泉。

这四个领域可能制造出的冲突的程度会导致离婚、分居,或是很长时期内非常非常紧张的婚姻局面。

这些冲突是没有解决方法的,因为在所有这些情况中,都是一方想要另外一方改变,改变成为自己想要的方式。两方想要的方式都是与对方正好相反的。所以没有解答。

3在冲突中愤怒的原因 :

让伴侣感到内疚

让自己觉得“我是对 的!”: 强化那种“我是对的,你错了”的感觉,“我是对的,所以我不需要改变,你需要,因为你是错的一方”。

试图改变伴侣的行为 : 运用你的意志力去试着使对方改变。

逃避感受你自己的不舒服的感觉,保护你自己

愤怒是最终极的保护形式,因为它看起来是有力量的、向外迸发的,但是它真正的作用却是保护你内在的脆弱和不舒服。

来看看每次关系中有问题出现时,你保护着自己,不让自己去感受的到底是什么。

1无价值感 :

它包括诸如“我是不重要的”的感觉;一种内疚感,例如“我做错了什么”;“我不够好,我某件事做错了”;以及无用感、失败感,觉得“我失败了,我未能实现某个潜力或达成某个期望”,“我并不是父母想要的那种孩子”;不够好的感觉,觉得“无论我多努力,似乎都无法做得足够好,让他们满意”。“我是多余的”或是一种无谓感。

2被抛弃感: 被抛弃、被排除在外、被孤立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群体的一部分;觉得自己不被允许,无法参与家庭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感觉没人要,感觉孤独,感觉被忽略,感觉担心和不安全。它是一种隔离感,觉得你在这个世界上与他人分离,孤单一人。

3心碎: 是一种彻底的失望的体验,是一种极度想要却无法得到,于是感到被击垮的感觉;也是一种丧失感,失去了某样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是感到自己被背叛了或被辜负了时,那种很深的悲伤。

问题会出现,是为了让你觉察到你内在正在经验到的感觉和不舒服。

无价值感在靠下的小腹的位置;被抛弃感通常在太阳神经丛的部位;心碎的感觉当然是在心的区域。

当不舒服的感觉升起时,愤怒阻拦着我们,让我们在不用去感受那些不舒服的情况下能够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让我们无法用比愤怒更为成熟的方式保护自己。

思考:

如果你能够用愤怒继续压抑感觉,为什么还要费力地去感受你的感觉呢?

感觉是不舒服的、局限的,感受它们意义何在呢?为什么要在关系中面对它们呢?

感觉是我们的宝贵资源

1你对自己不舒服的回应方式是你情绪成熟度的明确指标: 当你学着以更有成效、或更加能真正为你带来力量的方式对你的不舒服做出回应时,你就成长了,你就在情绪上成熟了。

2人们会争吵是因为他们从来没学会如何应对自己不舒服的感觉: 会的只是生气并将自己的感觉怪罪到对方头上。关系从生到死的故事就是这样了。

从“关系囚牢“中解放

1当你的关系中有冲突发生时,你可以去往的方向有两个:

出自于对当下事实的拒绝: 当你因为似乎是伴侣让你不舒服了而对其愤怒时,你正在拒绝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实,你排斥冲突,之后你的行为只可能有三种可能性,一种是争吵,一种是退缩,另一种是进入被动式攻击的模式。

以对当下事实的接受为基础: 一旦你在看见伴侣的行为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舒服并且接受了它,你将会进入能量层面的感受的体验,感受醒来,感受更满足,感受更成熟,感受与自身更为和谐。如果你能放松并只是接受那个感觉当下的样子,它就会将你带往一个全新的体验。

2如果你允许自己感受那个能量,你会留意到两件事情:

不舒服的感觉在减弱

那个能量正在呈现出特定的美妙的品质: 喜悦、平和、满足、爱。

如果你就只是停留在那里,或只是接受它,放松进入它,享受它,就已经足够了。那本身就已经是一个美妙的体验了。

但是你还可以走得更深。你可以进入到一个甚至超越了纯然的满足、喜悦与平和的状态。那个状态是如此的纯净,以致于言语无法形容。

对我们的感觉做出回应而不是去攻击它们能给我们带来的是 接受、觉知、欣赏。

3人生中会遇到的四种问题

第一种是冒险性的问题

它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面对你的感觉,例如恐惧或困惑等,但是冒险性的问题一般只是为了帮助你锻炼出应对情况的身体能力,应对身体层面的挑战的力量和智谋。

第二种是机械性/技术性的问题

更多是这样一类发生在你生活中的情况,例如汽车故障或健康问题,例如你需要补牙等等,或是家里的门需要修理或电灯泡需要更换等。这些都只是技术性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应对起来只需要我们的智力能力。

第三种是智力上的问题

也主要跟智力能力有关,用智力把事情想明白、做出数学题、物理题,或是解决科学之谜或电脑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的只是你付出智力能力的意愿。

第四种是关系/感觉的问题

这一类的问题,除非它们在感受的层面得到了应对,否则它们是没有解决办法,没有解答的。

4应对关系中的“权力争斗”阶段的过程

权力争斗是由一个刺激(恼怒)的感觉引发的:

一旦你感到内在有恼怒的感觉,那就是警告的信号响起。

如何应对刺激的感觉是关键:

接受事实面对自己;拒绝当下的发生,再次进入权力斗争。

面对自己容易愤怒的倾向:

你意识到自己想要生气,你意识到每当你试着捍卫自己时总是想要生气,那你的内在一定有什么是你不想感受的东西。

开始反省:

不去参与你想要攻击的外在情境,向内看,留意不舒服在你的身体的哪个位置。将手放在身体的那个位置,帮助你聚焦于那个位置

新手的困难:

你连感觉是什么都不知道,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要找的是什么,你已经学会如此熟悉地跟不舒服共存,到了它在那里时你都完全不会留意到它的地步。

愤怒是你的钥匙。如果你愤怒了,就说明有不舒服的存在,有一个被抛弃的感觉,有一个不配得的感觉或心碎的感觉正在浮现。

问自己正在经验到的是哪一种感觉,聚焦于最为突出的那一个。

放松:

你越能够放松,就越能够接受。一旦感觉被定位和识别出来,就让自己进一步放松吧。你的觉知会将你带到一个越来越深的体验,即我们所称的“人类的主要痛苦”。

生而为人的痛苦:来到人类的身体中并拥有所有 这些人类的感觉。

你会有这些人类的主要痛苦的感觉。你不需要知道这些感觉是什么,但你会认得出它们,发现它们十分熟悉。不管你正在感受到的是什么,请你信任它,更加放松地进入其中。

你会发现,那个不舒服的人类感觉其实只是在你的身体里呈现出来的不舒服的振动。

它的出现是为了让你知道你正处于痛苦之中,让你知道你现在不快乐。

继续放松:

那个不舒服就会完全地消失,你将会来到那个纯能量的体验。完全只跟接受和觉知有关。在接受中,你的觉知继续扩展。你觉察到那个不舒服是个能量,你就这样接受着它。你对于那个能量的特性有所觉察,它是平和、爱、喜悦、满足,等等。

事实你的过程可以走到这里就结束,如果你想的话。你可以享受那个感觉,重新回到跟伴侣的互动,回到之前困扰你们的事情,只是接受、觉察,接受、觉察,直到你感受到那个喜悦的状态,直到一种欣赏的感觉将你环绕。

5关系中的超越

随着你在情绪上变得更加的成熟,那个“超越”会更加容易被你觉察到,更加容易被你经验到。

冲突变得如此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在关系中会呈现出两极化。

我们进入关系时就已经是两极化的了,随着关系的演进两极化的程度会大为增加。

1正向型与负向型的两极化

正向型倾向于否认或压抑不舒服,

负向型一般情况下会过度陷入自己的不舒服,并倾向于表达不舒服。

正向型在情感上解离,负向型在情感上敏感。

正向型通常很容易讨好,非常随和,不需要太多就能满足。

负向型一般倾向于更不满足,更容易看见不顺利之处、不可接受之处。

正向型容易忽视这些,倾向于乐天主义。

负向型容易成为悲观主义者,常常去看可能出问题的地方。

正向型会忽视细节,负向型却会注重细节得多。

正向型只想把事情做完,可负向型却会更多考虑如何将事情做成。

正向型的人们会自称是“快乐的”,他们通常是什么感觉都感受不到的,他们就认为没感觉就是快乐的状态。

负向型更容易感受到情绪,更容易被视为“不快乐”,更加不满。

正向型在特性和能量上更具扩张性,负向型更为收缩。

正向型倾向于更外向,负向型倾向于更内向,更向内收缩。

正向型在赞美别人时非常居高临下、夸大其词,他们说的一些话只是为了让人们感觉好,说起赞美的话来并不总是真诚。

负向型不轻易赞美谁,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负向型赞美你时,感觉总是更有价值。因为正向型总是在夸赞别人,却并非总是真诚的。

正向型是外向的,负向型倾向于内向。

正向型想要的是解决办法,而负向型想要的是说明/解释。

正向型只想要问题消失,负向型对于为什么问题会出现更感兴趣,问题出现的目的是什么。

正向型喜欢隐藏问题,想把一切都束之高阁,自己眼不见心不烦。负向型却喜欢指出问题。

正向型是通才,负向型更属于完美主义者

正向型想要的是一种总体的幸福氛围,一种总体上他们想要达成的事物的氛围。

负向型却不是这样,他们想要的东西很具体,想要达成它的方式也很具体。

正向型很爱给别人忠告,负向型更喜欢批评,更喜欢纠正事物,指出错误,

正向型的人谁都欢迎,“打开大门欢迎所有人进来吧!来吧,开个大派对吧!”反之,负向型对于邀请谁进自己的家门或共享体验,会更有区别对待的态度。

当他们合作时,当双方看重彼此的贡献时,一切都会进行得非常非常的顺利。

只要一方视另一方为有错,他们就开始相互批评或指责,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冲突就出现了,事情的发展就出现障碍了。

2独立型和依赖型的两极化

我们都有需求,我们都需要感到重要,正是因此我们会试着取得成就。

我们都需要感到特别,正是因此我们会进入关系。

我们都有对归属感的需要,因此我们会拥有友谊和家庭,想要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独立型: 否认这些需要并假装他们没有这些需要。看起来是关系中更强大的一方,这样就能更有效地隐藏自己的需要。

依赖型: 公开地表达这些需要,或以迫求或以请求的形式,会将自己的需要表达出来。常常被视为关系中的孩子,更弱小,更无效、更无能,但这不是真的。

每个人都崇拜独立型,每个人都鄙视依赖型,因为依赖的人会让我们想起自己的需要。我们对于自己处于依赖中时感觉并不舒服。在关系中,如果一个是依赖型一个是独立型,依赖型会因为伴侣表现出来的独立而憎恨对方。

3两种极性表现的结合

正向独立型:

有了不起的点子,非常迷人,精神焕发,能量充沛。

十分不关注细节,喜欢为别人打气,也喜欢为自己打气,激励自己。

爱所有类型的体验,不加选择地进行各种体验。

爱以各种方式把事情做过头。

在关系中让他们犯错误的地方是,他们会盲目地忽视他人的感受。

他们伤害了别人感受的时候自己并不知道。他们并不会真正考虑其他人想要的是什么。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会感到非常非常地困难,也会在将来导致很多的冲突。

正向依赖型:

属于做白日梦的类型。他们绝不冒犯他人,是建议解决方案的人,他们不会将解决方案强加于人。

正向依赖型会更温和。他们粗心而健忘,思考事情时不谨慎。他们非常甜美、健谈、好相处,与他们共事会很愉快。他们会过度地恭维他人。 他们是热忱的讨好者,他们为了讨好他人而活着。

正向依赖型在关系中的问题在于,他们有被虐待的可能。 因为他们太过于依赖,又是如此地不触犯他人,所以他们可能激发出关系中另一方的另一面——在语言或身体行为上的虐待性。

正向依赖型总是在侵占他人空间,总是想要别人给自己越来越多的空间。

负向独立型 :

他们非常容易冷嘲热讽,十分易怒,爱批判,吹毛求疵。

他们是严厉的教练,你必须得表现得非常好才能得到他们些许的承认。他们很容易不耐烦,同时又很完美主义。他尽力做到最好了,却总是把事情搞砸。

他们有施虐的可能。

负向依赖型:

他们有很多抱怨,抱怨一切的问题。他们放弃而任人摆布,能量非常的低。

他们不是爱批评的人,不是又愤怒又爱批评的人,只是常常不快乐。

他们倾向于悲观主义,用一种非常悲哀的方式去看可能会出问题的地方,易于对一切事情烦恼忧虑。

另一方面,在更有建设性的层面上,他们是非常有恻隐之心的咨询师,因为他们真的真的很理解人们的感受。

他们永远无法被满足,你为他们竭尽全力,而他们看起来却是失望的。

他们似乎永远不能够拥抱全部的生命力。他们有可能会被悲伤和焦虑所淹没。

他们控制伴侣的方式是赌气,当他们想要伴侣为自己做点什么或想要伴侣改变时,他们就会这样做,会做出苦兮兮的样子和赌气。

关系中的人们从不同的象限出发,试图让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独立型试图在不承认自己有需要的情况下获得需要的满足。

依赖型试图通过不断地表达缺少了什么或缺乏了什么来获得需要的满足。

正向型总是在试着去看事物的光明面,总是在试着让事情保持积极和快乐。

负向型总是去看哪里出问题了。

关系中的两个人越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感受,越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不舒服,他们离关系的中心就越远,两人之间没有和谐,没有连结感。

体验关系中超越的过程:

离开自己的角落,更多地朝关系的中心移动,更多地转入自己的内在。

更多地面对自己,不再依赖对方来为自己获得快乐。

以生命正在被经验到的样子接受生命。

在关系中找到某个地方,从那里出发与伴侣和谐的互动。双方的行为会更多出自于共识。他们不再为对方做出太多的牺牲或妥协,关系因此变得更加舒服、平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061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