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的上、下阙主要内容是什么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的上、下阙主要内容是什么,第1张

上阙主要是写景,作者在一派肃爽的晚秋天气中登高临远,看到了金陵最有特征的风景。下阙切入怀古题旨,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

上阙翻译:登上城楼放眼远望,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千里澄江宛如一条白练,青翠山峰像箭簇耸立前方。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白鹭像在银河里飞舞,丹青妙笔也难描画这风光。

下阙翻译:遥想当年,故都金陵何等繁盛堂皇。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时至今日,商女们时时地还把《 花》遗曲吟唱。

江城子

(1)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2)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

(3)”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桂枝香 金陵怀古

(1)这一句在全词中起到总领全词的作用开头三句是泛写,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

(2)以下“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征帆”二句是在此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在滔滔千里的江面之上,无数征帆于落日余晖中匆匆驶去至于“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如同**镜头的进一步推开,随着征帆渐渐远去,词人的视野也随之扩大,竟至把水天上下融为一体,在一个更加广漠的空间写出长江的万千仪态此词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其旷远、清新的境界,雄健、壮阔的风格,无可比拟的

(3)全词以写景开头,又借玉树 花的典故点题,隐喻现实,寄兴遥深,堪称北宋诗坛名篇词的下阕抒登临所感,作者的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题旨用“念往昔”三字拉开了时空的反差,指出六朝的统治者竞相过着奢侈荒*的生活,以致像陈后主那样,敌军已兵临城下,他还拥着一群嫔妃在寻欢作乐最后六朝君主就像走马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地国破家亡,悲恨相继不断对此作者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六朝旧事随着东逝的江水是一去不复返了,剩下的只有几缕寒烟和一片绿色的衰草最后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桂枝香 观木樨①有感,寄吕郎中

陈亮②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③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④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注①“木樨”为桂花的一种,逢秋开放,花小香浓。②陈亮(1143年—1194年):一生力主抗金,竭忧于国事。此词或作于孝宗淳熙六年(1179)秋。陈去看望曾任礼部郎官的吕祖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到夜半。吕说:不要以为当世不能用您。并对陈亮表示支持。陈很快慰。③三十六宫:这里借指人间。④芙蓉:暗指杜甫“芙蓉小苑入边愁”之句。

1.下阕“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一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5 分)

2.此词处处摹花之魂,又处处见作者风骨,你从词中读出了哪些崇高之美?请结合写桂花之处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①用“芙蓉”语典表达边愁:秋芙蓉盛开,未尝不美,但一想起含有边关烽火之忧的“芙蓉小苑入边愁”,只能是顿添愁思了。②用“东篱黄菊”典故反衬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黄菊只能助人凄凉,暗指渊明遗世高蹈不足取法;而桂子可 “唤回春意”,表达了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

(写出“芙蓉”表达边愁,并解释语典,得2分。写出“东篱黄菊”用典故反衬积极用世,并能解释完整,得3分)

2(6分)答:①积极用世的热忱:桂花来自月宫,但“不辞”散落人间,而且愿“三十六宫都足”,可见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②清高自尊,但不矜不伐:词人担心因自视之高,惹得 “群花自嫌凡俗”,表达了自尊且敬人的高尚人格;③感国事艰危,欲力挽狂澜的悲壮:时已晚秋,但作者不愿自甘幽独,仍想唤回已去的春意,把温暖重新撒向人间。④决不随波逐流,只能高躅独步的幽愤:“入时太浅”,开在深秋;“背时太远”,难以入俗流,只能爱踵先贤之高迹。

(每点2分,任意答出3点,加入适当的分析,即可得满分。)

简析

《桂枝香·观木犀有感寄吕郎中》是南宋词人陈亮的作品。题中“木樨”为桂花的一种,词上片借花言志,词旨高远,层层转进,曲折深沉。下片改为词人自己出面评说,进一步展示出更高的、晶莹澄沏的内心世界。

《新婚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表达了作者在离别新婚妻子时的思想感情。诗中,作者用清新的字眼描绘了离别时的景象和心境,既表达了刚刚结婚的幸福,又表现了离别时的惆怅和伤感,描绘得充满了感情的色彩。

首先,诗人通过描述桂树的芳香和叶子的清新,寄托了对新婚生活的美好期待。其次,通过描述自己与新婚妻子的离别场面,抒发了对妻子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对离别的不舍之情。最后,诗人用“长夜悲鸣”表达内心的惆怅与孤独,这种感觉是每个离别的人经历的共同体验。

总之,诗人通过动情的笔触,表达了他对新婚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离别时的情感压抑与内心的痛苦。

全诗内容如下:

桂枝香断瑞气微,空余满地月当帷。 霜重鸳鸯不敢飞,留得杜鹃声里啼。 长夜悲鸣起箫鼓,星星如雨穿银屏。 河汉北斗无人见,惟有一点凉如水。

词题作“怀古”,上阕开篇却先以写景铺垫。首先,这首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开头三句是泛写,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目力所及,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一派故国晚秋气象,天气也是肃杀的。“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两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极有想象力,也为后面写眼前所见作了很好的背景。在这个背景衬托下,征帆、残阳、西风、酒旗,都是那么鲜明,又都含有一些忧郁之气。彩舟融入云际,白鹭随着星河飞起。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具有诗情画意。最后以“画图难足”总收,结论用力饱满。 下阕过片直提“念往昔”转入怀古。想到六朝的奢靡豪华,但流水一样的朝代更迭,多少辛酸多少哀叹!而现在,诗人想到这些,对于人生的荣辱沉浮,还有什么可在意的呢!是啊,六朝都已流水一样的远去,留下的只是寒烟衰草。对于六朝更迭灭亡的历史教训,又有谁在意呢?至今的商女,不是还时时唱着那后庭遗曲吗?

《登岳阳楼》和《桂枝香·金陵怀古》作为两篇不同朝代的诗歌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有一些异同之处。

首先,《登岳阳楼》表达的主要情感是怀念和豪情。在诗中,作者通过赞美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表现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自己的豪迈和志向。诗中的豪情气象、雄浑笔力和高昂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桂枝香·金陵怀古》则更多地表现了一种哀伤和沉郁的情感。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用了一些历史典故,描绘了古代金陵城的繁华和荣耀,但同时也表现出了现代社会的衰落和沦亡。整首诗表现出的哀思之情和对逝去时光的追思之意,让人倍感凄凉和惋惜。

总之,《登岳阳楼》和《桂枝香·金陵怀古》虽然都是文学作品,但它们所表现的情感基调和情绪氛围却有所不同。前者以豪情和壮志为主,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出了哀思和凄怆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52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