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家长应该怎么去满足

孩子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家长应该怎么去满足,第1张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协调的亲子关系。家庭中和谐的气氛,家庭成员协调的关系,使孩子内心安宁,情绪稳定,感到安全。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接纳,使儿童感受到愉快和满足。心境良好的儿童对各种变化、困难和挫折的耐受力高,能有效应付各种情况,保持平衡良好的情绪。二、培养孩子表达情感的能力。在生活中积累的情绪如不能得到宣泄,其内心体验会变得更加强烈。游戏、运动是儿童疏泄情绪的良好方式。父母还应该培养儿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孩子的情感词汇。三、教会孩子控制情感。让孩子明白,每个文明人都必须学会控制情感,谁也没有权利任意发脾气。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能学会控制情感。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某些需要不要及时给予满足,有时可以拒绝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学会延迟需求,明白自身的局限性。教会孩子控制情感,首先要教会孩子辨认自己的情绪变化在身体上的反应,了解自己陷入某种不良情感前的¨先兆’’症状,以便及时加以控制。还可以让孩子接受一些控制情感的训练。

作为父母,如果随时随地都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最终你会发现,孩子其实很棒,说不定哪天就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要学会认可孩子,要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认可他的优点。一方面,家长要尽自己所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孩子心理需求的满足,也不能只依靠家长。孩子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要贬低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和心智化的过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就是自由的需求,换言之,就是“掌权者不欲,勿施于被控制者”。所以,自由是控制的敌人;第五种需求是乐趣,与人和谐相处的最好方法就是能相互收获乐趣。自我意识萌芽,物权意识发展,要多让他感觉到拥有!然后才会学会分享!不能强迫让孩子分享。要让他明白这个玩具的所有权是他的。他有了满足感安全感,才慢慢会分享的。

当孩子表达不满的时候,要想想是不是合适的需求,自己作为父母有没有忽视孩子的感受,要及时关注孩子,接受孩子的不满情绪。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爸爸妈妈要多多与他互动,沟通,给他爱抚与关注,不要以为他小无所谓,你对他的态度其实孩子都可以感知到。唯有给予他足够的爱,才能为他一生自信奠定基础。也没有一点爱惜之情,过不了一两天就有可能给摔坏了。曾经记得我们小时候,父母得买回一个漂亮的布娃娃,心中的那份喜悦无以言表。父母少给孩子买一些,反而更加有利于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婴儿来到了人间,从落地的最初一刻就开始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慢慢的,他将从一个&lduo;生物人&rduo;逐渐变为&lduo;社会人&rduo;,他会产生作为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活动。  0到3岁的宝宝除了在生理上满足吃好,睡好,生活有规律,环境清洁卫生以外,还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那么,这些年幼的宝宝在想些什么?他们有哪些心理上的需求呢?  清晨醒来睁开眼,想看到父母的笑脸  宝宝需求每天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早上醒来后不必马上被大人催着赶着要他起床;让他睁眼看到的是他熟悉的、喜欢的亲人的笑脸相迎:&lduo;宝宝早,宝宝睡好了吗?太阳公公请宝宝起来啦!&rduo;几分钟后,等宝宝完全苏醒,心情愉快了,再为他起床穿衣,洗手洗脸。  2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和父母同桌进早餐,早晨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宝宝却能在与父母短暂的相处中感受到亲切和欢快。  当爸爸妈妈离家去上班,要拥抱或亲吻宝宝的脸,和他皮肤接触,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说上几句鼓励他的话,微笑着和宝宝说再见。清晨的这一段时间,父母的笑脸和关心会给宝宝的一天带来新的气息和良好的情绪。  可是,不少上班族的父母,往往忽视宝宝的心理需求,只顾自己赶时间,遇到自己起床晚了,上班时间快到了,更是心急,情绪不好,动作和语言难免粗鲁甚至暴躁。  这样的情景十分常见:爸爸妈妈慌慌张张地做事,嘴里急急忙忙地催促孩子,&lduo;快!快点起床。&rduo;&lduo;怎么这么慢?快点吃饭呀!&rduo;要不就抱怨孩子,&lduo;你天天拖拖拉拉的,害得我上班总是迟到&rduo;。  这样慌张糟糕的开始,使孩子一清晨感受到的不是亲切,而是烦躁;看到的不是的笑脸,而是紧张厌烦的表情。孩子接受了不良的后,情绪消极,心理不安,这会影响他一天的正常生活。  想和父母说话玩耍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常想和父母亲近,说说玩玩。因此,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述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讲故事,唱唱或和他游戏。所花的时间并不多,爸爸妈妈自己也可轻松一下,调剂在外工作一天的紧张情绪,又能给宝宝带来快乐和安慰。宝宝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反而会很高兴地独自去玩或帮忙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有的爸爸妈妈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家务,晚上还要读夜校,有的要看电视或打麻将,常只顾及宝宝的生活需求,而忽视宝宝的心理需求,不把宝宝的情感要求放在心上。当宝宝拿了玩具找父母玩或对父母说话时,听到的回答是:&lduo;别来打扰我,你自己去玩吧!&rduo;有的甚至嫌宝宝干扰了他而骂孩子:&lduo;真讨厌,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rduo;  一心想和爸爸妈妈亲近,结果却遭受到父母的冷淡和不欢迎,宝宝肯定会强烈感受到难过和沮丧,发脾气哭闹也是难免的。有的爸爸妈妈埋怨宝宝不乖,会&lduo;作&rduo;,却没有想到原因其实就在父母自己身上。  需要在和睦的家庭环境里生活  和睦的家庭是宝宝幸福的摇篮,宝宝需要在父母恩爱、家庭成员和睦、相互尊重的环境里生活,这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父母不和,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出言不逊、行为粗鲁,会让宝宝紧张、担忧;或者由于情绪不好,大人将怒气出在宝宝身上,把宝宝当成&lduo;出气筒&rduo;,更让宝宝委屈、不知所措。尤其是父母矛盾深化到闹离婚的时候,互相争夺孩子,以孩子喜爱之物引诱他站在自己一方,反对对方,使宝宝不知何从,分不清是非,易形成自私、虚伪、说谎及见风使舵的不良行为,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期盼得到父母的尊重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他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长大后也会尊重别人。因此,家庭中应该有气氛,父母要求孩子帮助做事应该用请求或商量的语气,不可强迫命令。孩子做完事后,父母也要对孩子说&lduo;谢谢&rduo;。  父母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也要承认错误,若错怪或冤枉了孩子,事后应该向孩子道歉。  孩子难免会有错误和过失以及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应该循循善诱,帮助他改正缺点与错误,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孩子,如说孩子很笨、不听话、喜欢咬人和打人等。这将会强化不好的行为,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玩物,有的无意识地随便戏弄孩子,如看看宝宝长得白白胖胖很可爱,叫他小胖猪。宝宝长得瘦的叫&lduo;小猴子&rduo;。宝宝反应迟钝一点,父母一烦恼就骂他是&lduo;笨蛋&rduo;、&lduo;混球&rduo;。这都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一旦人格受到侮辱,心理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而且,万一孩子丧失了人格尊严的心理要求,带来的后患更是无穷的。  父母如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将会生活愉快,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我是十八罗汉,来自深圳,推广正面管教,让更多的家庭受益。分享下自己的 育儿 经验。一块来思考和探讨答案。

先分享几句话。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简尼尔森

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过程当中,感觉到痛苦,那么你的方法一定是错的。

—简尼尔森女儿

亲子教育中,

既充满爱意,又明确边界,

你会发现

小孩给予你的

远大于

你给予小孩的

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

—十八罗汉

对于以上,是不是心有疑惑呢,和大家一起先思考,看到最后,再回来思考这几句话的答案。

大家有碰到过下述场景吗?

1)家里来客人,大声喧哗跑来跑去。

2)小孩子哭闹要零食,哭闹要坐摇摇车,要么不肯洗澡,要么洗完又不肯出来,大家碰到过吗?

3)你忙着自己的事,他跑过来在你身边做出各种干扰你的动作,哪都不去,就在你身边转悠。

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呢?

首先来分析下,这些常见的“不良”行为?一般分为下述几类:

1寻求过度关注

2寻求权力

3报复

4自暴自弃

当出现这些“不良”行为,你会怎么办?

01察觉到孩子的不良表现(哭闹,粘住你,扔东西)

02你此刻真实的感受(又爱又无奈?不耐烦?生气?不安?)

03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寻求关注,寻求安全感,寻求爱和归属)

04大人正确的回应(责备?惩罚?打骂?)

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其实这些都属于孩子在寻找自己的爱和归属的底层 情感 需求,而他自身是不知道自己的深层动机。三岁之前的小孩需求其实非常简单,很容易辨别哭闹的背后需求

生理需求:饿了渴了困了;

爱和归属感的需求:要抱抱。

给予足够地爱和关注,亲密接触,解决孩子的底层需求,“不良”行为会大大减少。其实,父母用心体会,清晰地感受,这不只是单向地给予,小孩天生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会成千上百倍地回馈给你治愈,修复,安宁,力量。

注重日常的情景创造,有一个关键点,把爱用清晰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情景1:晚上回到家开门,你会怎么做?

“来,给爸爸一个拥抱”,他会开心的跑过来。

情景2:日常生活

“爸爸妈妈很爱你,不管任何时候。”

情景3:带他下楼玩顺便扔垃圾

“一块出去玩咯,帮爸爸个忙好吗,提着这个垃圾一块下楼。”

情景4:因为不舒服哭的时候

“爸爸很理解你的感受,你现在很烦躁/很生气/很委屈对吗”,边安抚他的背脊。不一会就不哭了,甚至转哭为笑。

情景5:因得不到等,哭闹

“爸爸很爱你,但感觉你现在不尊重爸爸的感受,爸爸会暂时离开一会,一会回来。”,让他先哭三四分钟,回来和他一起解决问题。

情景6:当会一项新技能时,

“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件事做成了!做的好。”

情景7:若尝试失败了

“你尽力了对吗?感觉如何?”,目前他还不会说话。

情景8:摔倒了,但不严重。

立马靠上去,但不要立马去扶,“不小心摔倒了,虽然有点点疼,爸爸知道你这次自己能搞定的,对吗”。摔倒后自己爬起来,培养他的独立性和勇敢。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

#小孩能感知到啊,“这事我有能力,我可以。”

2对重要关系价值的感知力

#“我的贡献是有价值的,大家需要我。”

“我值得被父母深爱,不管走多远,只要回头,他们就在背后从未远离。”

3对自身力量影响的感知力

#“我能够影响身边的人和事情。”

4对内省能力的感知力

#“有能力理解自我感受和情绪,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对人际沟通能力的感知力

#“善于与他人合作,并且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对系统把握能力的感知力

#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对判断能力的感知力

#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1严厉—过度控制

有规矩没自由;没有选择;

一句话总结,“我要你怎么做就怎么做”

2娇纵—没有限制

有自由但没规矩;无限制的选择;

一句话总结,“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3正面管教—有权威的,和善而坚定

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

一句话总结,“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

1和善而坚定?

—尊重和鼓励,

2孩子感受到了爱和归属感?

—亲子心灵纽带

3是否长期有效?

—惩罚短期奏效,长期负面

4是否教给了孩子有价值的 社会 技能?

—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

父母也要勇于不完美:承认;和好;解决。

和善

1娇惯和不让孩子有任何失望都是不尊重孩子;

2既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你尊重你的感受很重要!)

3用语言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才是尊重

4尊重自己

—不允许孩子以不尊重的态度对待你;

小孩以哭闹来要求得到某物

处理流程:宝贝儿,描述感受+表达看法+“我会暂时走开”+“我爱你,尊重我。”+一起解决问题

坚定

1目的—设定规则,意在保障安全,适应 社会 和人际沟通个人责任等良好品格。

2制定和实施规则时,务必让孩子参与进来。(四岁以下,家长代行设立,也要和善而坚定)

3违反规则时,不惩罚不说教,尊重对待。

和善而坚定常用语

“我们在乎你,会等到我们能互相尊重时再继续说;”

“我知道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

“等一下就轮到你了。”

“儿子,我看得出来你很失望/生气/心烦等。”

关于自尊

1自尊而不他尊。

自尊不取决于外在他人的评价。避免出现“讨好者”或“总是寻求他人认可”

2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依赖别人赞扬或观点。

3教会孩子“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好时机。”

4有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关于 育儿 的几个基本概念

1孩子是 社会 人(七大感知能力)

2孩子首要的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3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4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此时,父母和孩子都要勇于不完美

承认—我犯了个错误;

和好—我向你道歉;

解决—让我们一块来解决问题。

5务必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1务必语言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达对孩子行为的同情同理心,而不是宽恕他人的行为。

3语言表达出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为了避免再次犯错,可提建议或者提问引导达成共识。

比如,孩子吃饭时,就不吃,把勺子扔了,你会怎么做?

比如,孩子一定要吃糖,不给就哭,你会怎么做?

作为家长的你,你是不是会直接责备?甚至直接打骂?这都是惩罚。一惩罚,立马不要了或者哭声停止,或者哭得更厉害。

惩罚,短期奏效,长期有作用,特别有些习惯性的严厉惩罚,可能会伴随一生。

惩罚的几种表现

1体罚打骂;

2语言暴力;

3冷暴力,有意疏离

惩罚带来的长期恶果

愤恨;

报复;

反叛;

退缩:自卑;偷偷摸摸。

惩罚,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我不值得被爸爸妈妈的爱,我不配。我要讨好爸爸妈妈,才能不被惩罚。

这可能会让孩子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认可的人”。这些孩子成年后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

情景例:看到孩子玩完玩具,你告诉他要自己收拾好哦,他自觉做了,这时大家会怎么做?

定义:

赞扬—表达令人满意的评价,美化认可。

鼓励—鼓起勇气,激励,促进。

区别

赞扬—地位居高临下;指向结果;评价对象是人

“好丫头!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你真懂事!妈妈很高兴!”

鼓励—地位平等;指向行为,鼓励改进;具体实质,引导内观感受。

“做得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玩具收拾好啦,收拾是个好习惯。爸爸很高兴!”

“你尽力了,感觉如何?”

两者控制点不同:

赞扬,为他人而改变—关注“别人会怎么想?”

总是寻求他人的认可,他人认可就有价值。

鼓励,为自己而改变—关注“我是怎么想的?”

“内省,能力,自我价值”

觉得自身有价值,无需他人的认可。

长期效果:

鼓励:让孩子自立,自信。

赞扬:依赖于他人评价

赞扬的长期负面作用

可能会让孩子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认可的人”。这些孩子成年后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一开始分享的几句话有了各自的答案了吧。

推广正面管教,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受益。

十八罗汉,亲子教育正面管教专家

有意一对一深入咨询者,请V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99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