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不仅是人类所拥有。小猴子死了,猴子母亲一直把尸体带在身边,直到变成白骨也不愿舍去。狼群中的同伴死了,整个狼群都会哀思,郁郁寡欢很久。小河马受鳄鱼攻击,河边的大象有时会援手救助。在动物界有很多的事例,与动物们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在表达着情感。情感,并不仅仅是同一个种群内的关系问题,而是所有生命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描述。
人类的情感并不是唯一的。只是人类的情感更为丰富,复杂。这直接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丰富与复杂程度。也就是体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复杂接轨。
从两性的情感关系看,有的情侣像鸳鸯,天鹅,天生一对,不离不弃。有的男女像狼群,按社会等级的先后取得交配权。有的男人像狮王,一人包养很多女人。有的男女如昆虫,疯狂的一夜情。动物界的很多两性关系,都会在人类社会中有所投影。但相反的,没有那一种动物能包含人类社会的所有两性情感关系。
人类社会的复杂情感,最终形成了情感文化。用文字去书写情感,渲染情感,预测情感,规范情感。情感文化只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文化,片面的说就是文字化。而文字的描述,严格说应该归属于逻辑。所以情感文化,并不完全是情感。情感文字化,大概的意思就是把情感符号化了。而情感的流动性,就被静态符号所管制了。
情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凝聚力。和任何文化一样,文化本身是为了凝聚个体。上乘的诗歌作品,也只能接近情感的方式,却并不能继承情感的全部内涵。但情感文化,却比较有效的总结了社会群体的情感现象。最终我们看到,一个社会的情感文化会总结成民族情感文化,地域情感文化,时代情感文化,原始情感文化,本能情感文化。而这些情感文化以文字作品的方式,在不断的影响下一代社会公民的情感模式。这种影响是一种继承,但也会带来很多的偏差。
在旧中国,封建情感文化是个典型。它把个体的情感描述世界的方式给管制起来了。在这种情感文化中,一个个体自由的情感必须遵守很多的伦理道德。只到现在,很多人的情感还很传统,很保守。这实际是用自身的逻辑在压抑情感。或者根本就是情感模式的单一,僵化。而情感的专一,是指对一个对象很感兴趣,很专一。而并不是指情感的表达出现障碍,或者根本就不敢去表达。而封建情感文化的单调性,容易造成情感表达方式的障碍。情感的专一是一种兴趣,而情感模式的危机是不会表达,或者不敢表达。
在今天,虽然封建已经慢慢离我们远去。但与封建逻辑不一样的经济市场逻辑又出现了。经济社会,一样会存在那种管制情感的问题。我们虽然从保守变得开放。但开放之后,我们又发现即便我们开放了,但情感的内涵已经几乎被经济化了。大家虽然都不傻等了,却又感叹彼此靠不住。因为经济市场是无情的。很多人绝望的时候,就疯狂的用钱救赎自己。
我在想,如果一个人用情感描述世界,不再有效。那多余的情感只会让人痛苦。这就好比动物园里的长颈鹿,低下长长的脖子去吃草,很累,很别扭。因为以前的食物,是生长在高高的树枝上。怎么就突然的变了呢?人类同样要面临很多这样怪异的变化。自身的情感都用不上,或者用的很别扭,很累。那这个世界一定是在发生巨变。
现在,我们知道是因为逻辑代替了很多的情感。我们人类依靠情感,建立了庞大的社会。这是情感所不可磨灭的历史。如果,如玛雅预言那样,说我们属于第五太阳纪,是一个拥有情感能力的世纪。那么,玛雅所预言的毁灭,就是对情感能力的抛弃吧。当然,这还只是一个的预言。
逻辑与情感,谁优谁劣?这并不是一个好问题。因为两者的作用,都是为了缔结我们彼此间的关系,缔结我们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所以,我觉得逻辑与情感,都是人类该好好去珍惜的财富。
虽然,有一部分的情感被归结成了伦理道德,情感文化,或者政治情感。但还有一部分情感是比较自由的,艺术情感。艺术,有美术的,音乐的,舞蹈的,影视的,等等。还有一部分对自身身体热爱的情感,成为养身术,健身操。这些都归功于人类的情感能力。
逻辑,其实可以说成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也就是一种新时代中所激发出的新的能力。我们与自然,与宇宙的接轨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所以很多的组织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从哲思开始,到数学,到物理学,到化学,到生物学,到心理学,到社会学,等等的学科。无不是我们在与自然,宇宙,进行一一的对接。我们的这种新情感,所追求的是与未知的世界良好的一一对应。唯一的问题是,这些学科并没有同时的被每一位社会成员所理解与掌握。这样造成了历来的高低贵贱,意见不合,演变成人类社会内部的大浩劫。
这种浩劫,社会的内耗,难道真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吗?它所付出的代价是很多个体生命所难以承受的。个体生命又是否因此而显现价值呢?这些矛盾将集中到美学问题的描述里,一种特意的哲思范围。
高级逻辑,固然简洁优美,高效实际。但要遵守的原则与框架,让很多人窒息。低级情趣,虽然能放荡狂欢。但给群体制造的麻烦,又让很多人不屑一顾。
回想心智成熟以后的这些年,性格跟思想都随着知识面的加深来来回回的变化着,这种变化如同一个循环,左左右右的来回摆动,虽然在其他维度不断的扩散着,却始终逃脱不了循环。这种循环像似DNA的螺旋上升结构一般,旋转、交织在一起,有时在左,有时往右。
我把这种循环的两端称作逻辑和情感,它们始终在脑海里徘徊,纵使以自律,严谨著称,终身未婚的康德都无法逃脱这个循环:"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却无力供养她;而当我能够供养她的时候,她已经不能使我感到对她的需要了。"
诚然,以哲学领域的伟人举例差强人意,形而上,意义,先验,存在,这些哲学里的核心思想与情感完全处在毫无交集的两个世界,恰如逻辑与情感。
爱情应该是感性领域能表达出最强烈的情感了,一对陌生男女在相识仅仅几天的时间内,甘愿为彼此牺牲,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Titanic
艺术的加工可能使得故事略微夸张,然而恋人间寻死觅活的情景早已屡见不鲜。爱情,驱使人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情绪一波三折,没有规律可循,跳跃感极强。
这些事在逻辑的领域是完全说不通的,无论是功利主义伦理,或是先验的三大道德律,都不是简简单单一件事或一句话搭建而成的,整个体系以清晰的概念为基石,严谨的逻辑为架构,每一种成熟理论都经过数代构建者的反复雕琢,几近无瑕。
逻辑是认识世界的工具。人们利用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将事物抽象化,又通过逻辑将不同的事物联系、分类,形成认知,这些认知在人类社会中以各式各样的形态存在着,例如语言、风俗、习惯等。
人类社会对于世界和自身的看法都包含在这一系列的认知里,通过逻辑的梳理,我们才能研究和总结前人思想与实践领域的丰硕果实,进而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创立历法,我们发明火药,我们从唯心的神话体系走向探索自然世界的科学,无论是经验总结还是数据验证,都离不开事物间的内在逻辑。
情感则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反应,是个体的生存状态。个体总是带着一定情感与其他个体交流的,这种交流方式与逻辑差别在于情感是发散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感维系于对客观对象的认识,这种维系关系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固定的状态,是个体行为最为复杂的一个方面。
情感在艺术领域的表达是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这短短十数字描述了李密年幼无助与祖母一起生活的情形,即使时隔千百年,即使我们没有过类似的经历,都可以体会到这种真挚的情感,这种感受就源自情感的发散。
逻辑和情感作为人所特有的两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能力,无所谓孰是孰非、孰好孰坏。它们互补互动,构成了人的统一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缺一不可。
这些年来逻辑与情感的徘徊使得性格变化无常,独自一人还时常以为自己‘双重人格’,暗自垂伤…
现在看来,原来是姿势水平有限罢了。所谓逻辑与情感的徘徊应当是心智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吧。偏于逻辑,则强于对世界的解释;偏于情感,则强于个体间的交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说“世事洞达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一,看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可以找案例多,内容有趣的书籍,推荐《怪诞行为学》,案例多,解读幽默,关于经济学理论部分,能看多少看多少。
经济学案例,往往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比较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不建议看推理小说,或者说推理小说只能作为闲书补充。推理小说的写作过程中,逻辑是预先设定的,在情节描写时会有意识的忽略部分内容。读者其实是套在作者的逻辑当中的。
第二,看看爱奇艺的节目《奇葩说》
这时一个辩论节目,娱乐感很强,绝对寓教于乐。而且辩论双方的立论,逻辑都是相反的,这个对我们锻炼自己的逻辑能力是有参考价值得。
第三,简单应用
逻辑思维这个事情是没有终极的,也没有标准和答案。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作和生活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也并非万能良药。毕竟周边辅助知识的获得能力,我们是需要临时查证和甄选的。
总结,锻炼逻辑思维是个好事。逻辑思维的基础,在于独立思考,不再人云亦云。这对我们这个社会和个人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
区分事实、观点与立场,提高逻辑与见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上周末我给学生上思辨课,用了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威尔·史密斯掌掴主持人克里斯这一热点新闻,引导孩子思考:身处大时代、热点事件中的我们,如同置身于信息旋涡之中,此时要如何理清思维,独立思考。
我问学生:“脱口秀主持人克里斯,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拿威尔·史密斯老婆的光头开玩笑,引起了威尔不爽,威尔上台扇了克里斯一耳光。你支持威尔的行为吗?”
学生毫不迟疑地回答:“当然反对,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何况是在这么大型的典礼上。”
我继续说:“你可能不知道,威尔的老婆之所以掉发,是因为她患了病,迫不得已才剃光头,但奥斯卡主持人克里斯却当着全世界的面调侃和嘲讽她的光头。威尔就忍不住了。现在你支持威尔的行为吗?”
学生想了想说:“我觉得可以理解,如果是我可能也会忍不住。”
我进一步补充:“克里斯事后解释,他并不知道威尔老婆是因为患病才剃光头的,如果他知道的话,愿意为此道歉,但威尔没有给他机会。现在你支持威尔的行为吗?”
学生摇摇头:“我理解威尔的愤怒,但他可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抢过话筒说明事情的原因,这样更好。我不支持他打人。”
我接着说:“据了解,威尔是家暴目睹者,他小时候经常看到母亲被父亲打到浑身是血,所以从此发誓要守护自己的家人。这次他入围影帝提名的角色恰好也是捍卫家人的勇者。他老婆因病掉发,曾经很抑郁很封闭,他们一家非常艰难,好不容易在女儿的鼓励下才走了出来。而如今克里斯的这番嘲讽,让她再次受伤,所以威尔才站了出来保护自己最爱的人。现在呢?”
学生陷入沉思,她有点犹豫:“我还是希望他不要动手,要不然,他就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使用暴力的人。”
到这里,我们的小测试告一段落,而更加深入的思考引导开始了。
事实
“在刚刚的对话里,哪些是事实?”我问。
学生认为,关于威尔·史密斯打人,还有他的家人情况部分、他的成长经历都是事实。
“这部分确实可以归入事实范畴,但这些都是我告诉你的,属于二手事实,你并没有求证过。现在网上许多谣言也是打着事实的旗号混淆视听,所以你要记住,不是听到看到的事件就可以当作事实。”
“你会发现,这些事实就像拼图,开始只有一块,然后又出现了第二块,第三块。每增加一块事实的拼图,我们的观点都会受到影响,而片面的事实组合到一起,才呈现出相对全貌的事实。”
“当一个热点问题下我们和别人争论,很可能是我们接受到的事实信息不同,以此建立起来的观点就更加南辕北辙了。”
“所以在提出观点之前,收集可靠、全面的事实很重要。”
观点
“每一个客观的事实背后,都伴随着许多主观评价。我刚刚问你支不支持威尔打人,无论你支持或不支持,都代表了一种观点。”
“观点的背后是价值判断。你不支持,因为你觉得打人不对,暴力是不好的,这是你的价值观。但也有人会认为人不应该完全放弃暴力,威尔在当时的情境下做出这种行为是完全正常的,保护家人更加重要,这是他的价值观。”
“有许多东西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比如刚刚我们说过的,我们获取到的事实信息不同。又比如说,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和自身经历。一个文明社会里长大的人,更倾向于反对暴力。而在动荡社会中长大的人,暴力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能,更可能崇尚暴力。”
“影响价值判断的其他重要因素包括偏见、思维方式、信仰,以及最最重要的——立场。”
立场
“有一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什么是立场——屁股坐在哪里,就为谁说话。”
“我们天然地拥有立场。比如我是中国人,我依靠着祖国生活,我对祖国有情感归属,所以在对待中外关系时,我的立场肯定是倾向于支持中国的。这很正常,许多人都像我一样。”
“又比如你是学生,我是老师,你是孩子,我是家长,你和我同为女性。我们的种族、职业、年龄、社会阶层,都会决定或影响我们的立场。”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时,一定要跳出既定的立场。”
“我曾经办过一场趣味辩论赛,辩题是‘家长比孩子更累vs孩子比家长更累’,比赛双方是家长队和孩子队,他们是五六年级学生。”
“有意思的是,我让家长论证‘孩子比家长更累’,让孩子论证‘家长比孩子更累’,他们在比赛时吵得面红耳赤,最后却都笑了。”
“他们一开始对自己论证的观点都是不认同的,做家长的觉得我辛辛苦苦工作,要养孩子要还房贷,还有各种人情世故,活得多累啊,你一个小孩子,每天看几页书还喊累。孩子也觉得做家长多爽啊,什么都自己说了算,哪有孩子累。”
“可是在辩论中,家长不得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发现了父母的期待是不能承受之重,发现了作为孩子自己没有得到平等的尊重,更没有自由……在那一刻,他们和解了。”
罗生门
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里,武士被杀后,盗贼、武士的妻子以及武士的亡魂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三位当事人向审判长讲述了三个完全不同版本的案发经过。
每个人描述的事实都是碎片。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