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人物心理分析答题模板

小说人物心理分析答题模板,第1张

小说人物心理(常规答法):

1 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时间——白天、夜晚、季节等;场景——江边、图书室、咖啡馆等;人物关系——朋友、陌生人、长辈晚辈等,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

2 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起因—经过—结果,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

3 抓关键词:对话提示语、动作细节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

《越野滑雪》 赏析

[ 美] 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梆梆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用一系列动作描写开篇,人物娴熟地进行准备工作,不着痕迹地刻画了一个年轻的滑雪爱好者形象。连贯紧凑的动词连用 将年轻人的轻捷凸显。)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人影了。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蹲得几乎倒坐到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 本段描写滑雪进行中的状态,用 “ 一起一落 ”“ 再一落 ” 等词语将画面连缀起来,使之具有动感。本段人物心理的插入让读者转换视角,从旁观者变为滑雪者,两种视角并存,让读者既能从第三方领略刺激场面 , 也能从第一方感受忐忑心情 。 “ 越滑越快 ” 重复使用两次 , 使场景的运动感加强 ,营造紧张气氛 。 将飞雪比做沙暴 , 体现雪的来势凶猛和极具力度 , 巧妙描写下滑时的惊险时刻 。 )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堆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 尼克 、 乔治二人交流滑雪经验 , 谈话中暗示他们都是熟练的滑雪者。尼克赞赏乔治滑雪身姿优美且想看他滑下山谷,流露出自己对乔治的欣赏,彰显年轻人的单纯情感。)

尼克赶过了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才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尼克虽然后开始,但赶超了乔治,说明他的技术在乔治之上,但他依然采纳了乔治的建议 “ 坚持靠左滑 ” ,体现他对乔治的信任。此处同第一次描写乔治滑雪时一样,多个动词连用且穿插一个比喻,将下滑的姿态生动描写。)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把雪杖比做 “ 虫子的细腿 ” 和 “ 两个光点 ” ,体现出二人距离之远和雪的莹白反光,从第三视角让读者直观感受现场情景。此处依然是描写乔治滑雪的场景,此前虽已出现过 , 但由于观察角度再三变化 , 并不让人感觉重复啰嗦 , 反而有全方位观察的清晰感 。尼克的此次观察运用两个优美的比喻,更显示他的欣赏态度。观察角度的变化中也夹杂情感。)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给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片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低矮的长形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尼克帮助乔治越过铁丝这一情节是二人滑雪情节的收束 , 而前往酒馆是本段的主要情节 , 这样一来就将乔治 、尼克滑雪的场景延伸到下一场面,即二人去喝酒,这样安排让情节连贯,且读者会自然将在上一场面中的阅读感受带入本段的主要情节,构成情感冲突,从而产生深层思考。此前都是白雪皑皑的滑雪场和年轻人激动人心的滑雪镜头,笔锋一转就来到伐木工常走的大路和破旧的酒馆,上下文宛如两个世界 : 一个是纵情滑行的 , 犹如梦境的世界 , 一个是现实世界 , 文章冲突就此展开 。 )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低矮。屋子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都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混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对酒馆内部进行细致描写,酒馆的色调、装潢和客人举止等细节,进一步增强真实感,让读者易于融入其中。尼克、乔治二人在选酒时的对话暗示身份,乔治滑雪不如尼克熟练,对酒的选择也不很在行,说明他并不像尼克一样有大把时间钻研二者,更像是一名学生,这个猜测在下文将得到验证。)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抽着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着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伐木工的出现是又一次的现实侵入,他们进酒馆的细节动作符合身份且与乔治、尼克形成反差:伐木工由于长时间在树林中工作,靴子上粘上了厚厚的雪,所以需要跺脚才能使之脱落。而两个年轻人由于一直戴着滑雪板所以只需要蹬一蹬就能把少量的雪抖落。伐木工身上的水汽也是劳作后出汗过多导致的,高强度的劳动让他们无心闲聊,只是默默抽烟不做声。店员没有询问便直接上酒,暗示他们是酒馆常客。这些与兴高采烈聊天的年轻人形成鲜明对比。)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峰,直奔瓦莱洲,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光了剩酒。( 二人继续滑雪的计划由于乔治需要上学而不能成行 , 两人身份的不同使彼此不能顺从自己的想法,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在此处由暗示转为明示。海明威作品的特色在于 “ 冰山原则 ” 的使用,即文字表达出的仅是作者意图的八分之一,剩余八分之七隐藏在文字之外。此处虽然看似在表达滑雪计划和年轻人生活安排的冲突,但蕴含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暗含焦虑、遗憾等情绪,含蓄的笔法让文章简洁而深刻。)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二人先是约定而后反复动摇,反复强调,体现他们对未来的迷茫。残酷的现实让他们对未来不敢抱有太大希望,但也是因为现实的残酷,他们才希望约定能被履行,以暂时摆脱现实的束缚。文章到二人走出酒馆就戛然而止,此刻直到分别前的经历一概略去,留下很多空白:二人怎样度过剩下的共处时光?二人分别后各自如何生活?他们是否会再一起滑雪?有太多可能留给读者猜想,有太多空白留给读者填补。这种留白给读者诸多悬念和再创造的空间,更引人思考。)

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全文可分三部分:前三段为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对叙述者“我”在咸亨酒店里当小伙计的描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及性格命运的展开作好了铺垫,这可以说是小说的“序幕”部分。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刻意渲染了酒店顾客中“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实际上是为下文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独特形象所作的铺垫。至于鲁镇上“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的酒店格局,盐煮笋、茴香豆等“下酒物”,在不经意中已展示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从第四段到倒数第二段是第二部分,这是整篇小说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从“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到“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可以作为第一层,其余的段为第二层。在第一层中,作者以一系列生动逼真又极具概括力的细节,传神地刻画了孔乙己的迂腐性格,展示了他的不幸遭遇;第二层则通过一个具体事件表现了孔乙己命运的突转:他因偷窃而被权势显赫的丁举人家打折了腿,成了一个彻底的“废人”,使他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难以维持了,但还是对掌柜的说是跌断的。小说突现了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买酒、在别人的耻笑声中用手“慢慢走去”的凄惨场景。最后一段为第三部分,可以看做小说的尾声。作者用短短的一句话将叙述者“我”的思绪从二十多年前的过去回到“现在”,以“我”的亲身见证来推测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在首尾呼应中强化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抗议与批判。

  《林教头的风雪山神庙》

  第一部分(第1段):沧州遇旧

  通过插叙和对话,交代林冲来沧州的原因是高俅的生事陷害,同时点明林冲与李小二的关系。李小二和小酒店,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安排。一方面表现林冲的思想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也是为下面情节发展做铺垫。写小酒店不光是为了招待林冲,更重要的是为了接待陆谦他们。对林、李二人往事的插叙,既表现了林冲扶危济困的性格特征,又使李小二夫妻感恩戴德的行为显得合情合理。“我因恶了高太尉……”几句,对自己遭受高俅陷害的冤情虽含有怨气,但更多流露出的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可见林冲此时还有忍辱负重、听天由命的软弱一面。他心中还抱有刑满释放、重获生路的愿望。

  第二部分(第2至第5段),买刀寻敌

  林冲到沧州服刑,高俅仍不放过,派陆谦追杀。两个“闪”字和一连四个“只见”(“只见一个人……”“只见那个人……”“只见那个官人和管营、差拨两人……”“只见那人……”)用得很形象,把陆谦等人密谋设计、鬼鬼祟祟的情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尽管如此,还是被李小二看出破绽,并告知林冲。林冲大惊,决心“叫他骨肉为泥”。于是大怒离开酒店,买把解腕尖刀,“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写到这里,眼见就要有一场厮杀。作者却故意宕开一笔,写林冲寻了三五日,不见动静,“也自心下慢了”;陆谦等人在小酒店里一闪后,也消失得无影无踪。矛盾冲突暂趋平静。

  第三部分(第6至第9段),到草料场

  这一部分是情节“发展”与“高潮”之间的过渡。主要写两件事:一是新旧交接,二是沽酒。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林冲雪夜向火,老军留赠酒葫芦,草料场风吹屋动等一系列细节,写得平淡、轻松,若无其事。

  第四部分(第10—12段),雪夜报仇

  这一部分既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故事的结局。共写三件事:一是荒庙借宿,二是真相大白,三是奋起杀敌。这里,作者借陆谦等人之口,将陷害林冲的阴谋诡计和盘托出,林冲和读者心中的疑团顿时解开。至此,林冲已忍无可忍,于是手起刀落,奋勇杀敌。其中“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八个字,既表现了这个受尽奸贼迫害的英雄挥刀杀人举动的理直气壮,正义凛然,也充分揭露了高衙内、陆谦等人卑鄙狠毒和罪不容恕。

  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

  这一部分体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是:忍无可忍,彻底绝望。

  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一部分(l—4自然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 5 一倒数第 3 自然段)

  :

  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及最后失败。

  (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写别里科夫之死。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

  中还有许多的“别里科夫

  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

  

  

  ①衣着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带雨伞;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

  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耳朵眼。

  

  

  ②生活习惯:把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等统统装在套子里;一坐上马车,

  总要支起车篷;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思想方面的“套子”(无形的):

  

  

  喜欢歌颂过去;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是因为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

  害

  怕和反对一切新生的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1)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

  作者抓住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简练、鲜明、夸张而又合理地进行描述,生动逼真地塑造了一个“套子”的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是别里科夫的外表的“套子”。在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面前,恐惧、憎恶,用各种防身的套子把自己包起来,逃避现实,是别里科夫思想上的“套子”;千方百计地进行挣扎,不时地从“套子”里钻出来,去干预现实,辖制别人,以维护“体统”,防“乱子”,是别里科夫“套子”的反动作用。“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典型的套子式论调。“套子”是窒息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小说最后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展示了反动腐朽势力必然灭亡,激起人们冲决旧的牢笼,创造新生活的勇气。

  (2)含蓄幽默的讽刺笔调。

  契诃夫是幽默讽刺大师,《装在套子里的人》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具体表现为:①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写他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性,写他睡觉时的惊恐,写他滚下楼安然无恙,而响亮清脆的几声“哈哈哈”却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夸张的,幽默的表现手法。②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例如别里科夫正儿八经地对柯瓦连科说的一段话,判断是荒唐的判断,推理是荒唐的推理,但在别里科夫看来却是理所当然,而且出于善意,声称“忠告”。③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两个根本不般配的人却凑到了一块儿,就是奇事一桩;这边骑自行车兴高采烈,那边脸色却从发青变成发白;别里科夫滚下楼梯,这边一脸尴尬,那边纵声大笑。凡此种种,都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讽刺画

  边城

  三、小说的情节发展 虽然是节选,但小说的结构还是相对完整的,大体情节如下:

(一)翠翠的心事(从“黄昏来时”到“你将怎么样”)

(二)祖孙的依恋(从“老船夫回到家中时”到“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三)夜半的“情歌”(从“老船夫做事累了”到“还有人在梦里作宰相中状元咧。”)

(四)祖父的秘密(从“昨晚上唱歌的”到“不告翠翠一个字”)

(五)祖父的暗示(从“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到结尾)

  一翠翠

  ①十分依恋爷爷,两人相依为命,等不到爷爷时内心着急。比如第四段第二节中“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第六节、第八节描写捉鸭人的少去、看龙船人的散去以及落日、银色薄雾、上灯等环境描写表现翠翠内心的焦急;两次想到“假如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对爷爷无比的依赖。

  ②纯真、可爱。 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③聪慧、矜持。 比如第五段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第六段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前两年端午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二老船夫

  ①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老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

  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还给卖皮纸的过渡人铜钱,留下一枚时,

  “闭

  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

  ,把那枚铜子送给翠翠。

  

  

  ②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

  顺顺夸翠翠长得很美时,

  “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

  ,他 虽“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

  ,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操心,

  “不加检点笑着”问翠翠假

  如大老要娶她,她是否愿意,以及翠翠回绝后他虽不再说了,

  “心中却仍显然的还转着这些

  可笑的不好的念头”

  ;试探翠翠的意思“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

  

  

  

  ③善良、淳朴、工作尽职。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

  ,回

  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

  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

  老朋友醉倒后,

  祖父心理虽着急着翠翠,

  为了责任便没有离开渡船。

  卖皮纸的过渡人送他一把铜钱,

  因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

  老船夫

  便执意要把钱还给人家

  三傩送

  淳朴、英俊、幽默。翠翠在码头苦等爷爷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

  总:这样优美、淳朴的人体现的是整个湘西民风的淳厚,不仅仅是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傩送等,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的是如沈从文先生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824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