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成语“萧规曹随”,这里的“萧”指的是萧何,“曹”指的是曹参,所以后人总是以萧何曹参相提并论,用于赞颂他们二人的功绩。
有一本名叫《杰出的军事家韩信》的书籍,其中就提到了萧何这个人物,他是韩信成功之路上的引路人,也是韩信失败的主谋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就是萧何不仅对韩信的一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对西汉初年政治影响深刻。
对于萧何曹参而言,二人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是沛县的官吏,随从汉高祖打仗,之前关系甚好,且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到了后期,由于曹参战功连连,其地位却比不上萧何,从而导致了二人关系的恶化。尽管如此,萧何依然看重曹参,一直认为他是个治国之才,以至于死前向汉惠帝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陛下的主意一定是正确的,有曹参当丞相,我死也安心!”意思是推荐曹参当宰相。
事实上,汉惠帝对曹参的宰相之位的册封,仅是流于形式,因为萧何是开国的元老级人物,新皇帝也必须表现出对他的尊重,他推荐的人才当然要启用。当然,曹参上任以后,也没有辜负众望,他做了三年相国,为老百姓做出了许多好事,深受人们的爱戴,民间曾编了许多歌谣称颂萧何曹参,以表敬意。萧何和曹参识于微时,后来虽然关系不睦,但是萧何能选贤任能,曹参也能不计较个人恩怨“萧规曹随”,可见二人都是心胸开阔,胸怀天下的真宰相之才。
译文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孝惠帝元年,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曹参做齐国丞相时,齐国有七十座城邑。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悼惠王年纪很轻,曹参把老年人、读书人都召来,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
但齐国原有的那些读书人数以百计,众说纷纭,曹参不知如何决定。他听说胶西有位盖公,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见到盖公后,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净无为,让百姓们自行安定。以此类推,把这方面的道理都讲了。
曹参于是让出自己办公的正厅,让盖公住在那里。曹参治理国家的要领就是采用黄老的学说,所以他当齐国丞相九年,齐国安定,人们大大地称赞他是贤明的丞相。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
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曹参离开时,嘱咐后任齐国丞相说:“把齐国的狱市拜托给你,要慎重对待它,不要轻易干涉。”后任丞相说:“治理国家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曹参说:“不是这样。
狱市,是善恶并容的,如果您严加干涉,坏人在哪里容身呢?我因此把这件事摆在前面。”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
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以言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
曹参反而叫人取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曹参的儿子曹窋做中大夫。
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相比谁更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相比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
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而治,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休息吧!”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
原文: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孝惠帝元年,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
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
此文出自西汉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曹相国世家》
说明与解析
这是一篇关于曹参的传记。文中主要记述了曹参攻城野战之功和他的“清净无为”的治国思想及举动。司马迁对他的英勇善战和治国方略基本上是肯定的,认为曹参施行的政策,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也使他受到了天下人的称颂。
曹参跟随刘邦起兵以来,参加了对秦军、项羽及叛军的无数次战斗,立下了“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的显赫战功,为西汉政权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曹参任相国后,主张一切顺应自然,采取“无为而治”的做法。他“日夜饮醇酒”;
他的下属及宾客想规劝他,他反倒一再地向他们劝酒;他甚至对周围的官员房舍中醉酒呼叫的吵闹声,不但不感到厌烦,反而“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司马迁写了他受黄老学说影响的一面,但更写了他积极的一面。
他的“醉”不同于贪官污吏的醉生梦死,他的“无为”也不是真的什么事也不做(否则善于识别人才的萧何决不会推荐曹参做自己的继承人),他只是坚定地按照刘邦、萧何制定的方针政策办事。他重视官员的素质,提拔那些质朴忠厚之人,摒弃那些华而不实、沽名钓誉之徒。
生活上的醉酒并没有掩盖他政治上的清醒。萧何制定的法令对西汉初年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曹参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接替萧何为相后,“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不轻易改变那些行之有效的法令政策(“萧规曹随"的成语一直流传至今)。
他的政治头脑和治国方针,在他与孝惠皇帝的一番对话中更加显明地表露出来。司马迁交替地写他的“醉”与“醒”,生动地刻画了曹参的形象。当然,曹参战功的获得多借助了韩信的才干和力量,而他的治国方针又过多地依从萧何,这些从文中所述事实及司马迁对曹参的评价中我们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萧何原本是沛县的主吏掾,他十分勤奋好学,聪明机智,也善于结识好友,当时认识了刘邦,樊哙、夏侯婴等人,并且因为他们年龄的相近成为了好友,在这些朋友中,萧何尤其喜欢立邦,他认为刘邦风骨不凡。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义,各地起义军四起,萧何与刘邦十分关注当时的局势,之后刘邦与萧何、曹参决定起义,于是合力攻下了沛县,决定背秦自立,当时县里的百姓都希望有一位新的县令带领,而萧何和曹参是文吏,他们害怕谋反失败,会被灭九族,于是都推举刘邦为新的县令。
一年之后,刘邦率军队勇往直前,并且靠着张良的计谋,一路斩将无数,最终抵达了关中,这个时候萧何身为丞督,坐镇地方,为军队提供后勤服务。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着大军攻到咸阳城,秦王子婴杀掉了赵高,投降了刘邦,并且献上了自己的玉玺,就这样刘邦带着自己的手下进入了咸阳城,进入了皇宫,宫中十分华丽,并且有着许多的金银财宝,珍奇玩物,刘邦跟手下一样,见到这么多的财富都红了眼,一时之间迷了心智,贪恋秦宫的富贵不想离开,当时手下樊哙和张良等人都一直劝说刘邦,最终将刘邦拉回来了。
在闯入咸阳城后,众将士都忙着抢金银财宝,而萧何与众不同,他去往御史府上,搜刮了府中所有的书籍,这些书籍对于治理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得不说萧何是一个十分有远见,十分深谋远虑的人。
刘邦入咸阳不久,项羽也入关了,还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刘邦得知后也成为了汉王,之后便与项羽开战。
项羽手下有一个部下,十分有勇有谋,他就是韩信,但是一直得不到项羽的重用,于是便投靠到了刘邦的手下,起初韩信只是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但是萧何认为他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人才,于是便向刘邦推荐韩信,希望可以重用韩信,但是刘邦一直没有听进去,没有重用韩信。
《汉书·萧何曹参传》
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
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
与从事辩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
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
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
公,沛公谢之得解。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
蜀。”乃曰:“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
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曰:“虽王
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
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
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
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
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语
在《信传》。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
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
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
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剸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
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
上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
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
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
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
曰:“知之。”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
徒能走得曾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
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列侯毕已受封,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
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
侯鄂秋时为谒者,进曰:“郡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
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
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
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
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
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上曰:“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
殿,入朝不趋。上曰:“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待鄂君乃得明。”于是
因鄂秋故所食关内侯邑二千户,封为安平侯。是日,悉封何父母兄弟十余人,皆
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钱二也”。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语在《信传》。
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祖国卫。诸
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长安城东,
瓜美,故世谓“东陵瓜”,从召平始也。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
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
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拊循勉
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
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复孳孳得
民和。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貣以自污?上心
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
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
曰:“长安地陿,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
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
前问曰:“相国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
主,有恶自予。今相国多受贾竖金,为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王卫
尉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
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时,陛下自将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关中摇足
则关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
下,夫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上不怿。是日,使使
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吾苑
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
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
何死不恨矣!”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
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子禄嗣,薨,无子。高后乃封何夫人同为酂
侯,小子延为筑阳侯。孝文元年,罢同,更封延为酂侯。薨,子遗嗣。薨,无子。
文帝复以遣弟则嗣,有罪免。景帝二年,制诏御史:“故相国萧何,高皇帝大功
臣,所与为天下也。今其祀绝,朕甚怜之。其以武阳县户二千封何孙嘉为列侯。”
嘉,则弟也。薨,子胜嗣,后有罪免。武帝元狩中,复下诏御史:“以酂户二千
四百封何曾孙庆为酂侯,布告天下,令明知朕报萧相国德也。”庆,则子也。薨,
子寿成嗣,坐为太常牺牲瘦免。宣帝时,诏丞相、御史求问萧相国后在者,得玄
孙建世等十二人,复下诏以酂户二千封建世为酂侯。传子至孙获,坐使奴杀人减
死论。成帝时,复封何玄孙之子南长喜为酂侯。传子至曾孙,王莽败乃绝。
原因是曹参明白自己不是治世能才,于是他就照搬了萧何的做法。虽然曹参三年没有做成一件事情,但是他倡导大臣继续照搬萧何的治世的政策,延续“汉景之治”的盛世。萧何是朱元璋的军事,也是大汉的宰相,他随去世,但是他的治世的政策依然对国家有利。曹参虽没有做出任何大事,但是朝廷依然任用前人的政策,也不妨是一种良策。在过了没有多久,朝中的大臣就称赞曹参的做法。这件事被后世称为“萧规曹随”。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
曹参,汉朝的大将军,西汉开国的第二功臣,朱元璋十分器重他。在有才之士都去世后,国家也缺少治理国家的大臣。于是曹参就被请出来担任左丞相。萧何去世后,他的政策对大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大汉帝国奠定了基础,曹参也明白自己不是一个治世之人,于是他就效仿萧何的做法。在曹参担任丞相的三年里,他完全是在家中享乐,朝中的大臣都不愿意与他为伍,曹参的门下寥寥无几,但是私下的大臣有许多的疑问,为什么国家还是正常的运转。
曹参知道自己是被迫才担任丞相,他也知道自己是战场的将军,自己的位置可以让被人代替,但是萧何就不一定了。曹参打心眼认同萧何的政策,所以曹参并没有做出多大的改动,继续沿用萧何留下来的治世的政策。
在三年过后,大汉的经济得到提升,超过了汉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朝堂的大臣也明白了曹参为何不做事情。大臣们明白后认同了曹丞相,之后曹参也被千古歌颂。也是一代名臣。
喜欢 历史 的朋友一定听说过刘邦的“白马之盟”,也基本上知道它的主要大致意思。因为本文将会对它的意思进行全面的解读,所以先就不多做解释了。
白马之盟是刘邦在平定汉初那些异姓王叛乱之后,觉得封异姓王的政治风险太大,所以就顺道把“异姓为王”这道口子给堵上了。他与手下的将领斩杀白马、歃血为盟:“非刘姓者不得为王”。这个逻辑相当于刘邦在建立汉朝这座帝国大厦时,由于实力、形势所迫,被迫留下了韩信、彭越等七个权力漏洞,最后使出了吃奶的劲,终于把这个七个漏洞给补上了。 精疲力尽的他重新以胜利者的姿态定下新规矩:“以后就不允许有这样的漏洞存在,若有,允许你们一起把这漏洞给填死。”
但是,上面的理解是我们通常的表面上的理解, 真实的“白马之盟”有这么简单吗?也许,我们看看吕雉是如何理解和运用“白马之盟”的,就会明白了。
汉惠帝刘盈一生是不幸的,因为他没摊上一个好爹,他爹从小就不管他,还在逃难的过程中一脚把他和姐姐踹下过马车。后来他爹功成名就了,只顾着和那些年轻阿姨唱歌跳舞,没心情对他这个嫡长子耳提面命,还被漂亮的戚阿姨的枕边风吹昏了头,想要把的太子位置给弟弟刘如意。可以说,刘盈从小到大基本上没有在他爹那里得到过什么父爱。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摊上一个十分伟大又十分有能力的母亲,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他的母亲吕雉这一辈子咬着牙齿变成女汉子、撸起袖子变成女战士,几乎无时无刻不是在为他操心、铺路,直到一手把他扶上了皇帝之位,还不惜背负狠毒的名声,也要为他打造一把保护伞。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了,刘盈继位了,吕雉开始要做恶人了……吕雉要做恶人了,自然有她要发泄这么多年的怨恨的心理需要,但是更主要的因素还她要为她的儿子刘盈巩固地位。 历史 上的政治斗争,利益驱动往往比情绪宣泄更重要。比如她把戚夫人制成了人彘,一方面是因为她恨戚夫人这个靠青春吃饭的小三,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戚夫人居然敢觊觎他儿子的皇位。在这里也奉劝所有阅读此文的朋友, 人永远要有自知之明,别当了伴娘就觉得新郎都是你的。人,一旦动手去抢不属于自己或者自己无力保护的东西,基本上就离灭亡差不多了。
吕雉抛家舍业蹲号子、孤枕冷被熬日子才帮助打下了这么大一份家产和地位,像戚夫人这样就知道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头发长见识短的女子,根本没有资格和能力去争去抢。吕雉杀了戚夫人之后,顺带把刘如意也给斩草除根了。
当一个人在某种情绪之中走向极端之后,他是很容易在另一种情绪上也走向极端的。 吕雉因为刘邦冰冷了他的心,她把所有的爱都转嫁到了儿子刘盈身上,这种极致的爱使得她对于所有对刘盈有威胁的人都会极端的恨。她不光杀了戚夫人母子,还准备杀掉曾经被她抚养过的刘肥,谁叫你是刘邦的长子,谁叫你被封了齐王,谁叫你的齐地是天下七大郡之一。好在刘肥得到了高人指点,不断地往嘴外吐肉,把自己齐国的封地不断地挥刀自宫,让给了吕雉的利益集团,才得以善终。
此时的吕雉也并没有做什么太出格的事情,也并没有过多地干预朝政。她顺从了刘邦的遗命,先后任用萧何、曹参为相,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很著名的成语——萧规曹随。史书中对于刘盈当皇帝的七年并没有太多的描述,除了通过一些侧面突出了刘盈是一个厚道的皇帝外,其他方面都是波澜不惊的。其实这七年却为整个大汉王朝开了一个好头,当然,这主要是吕雉的功劳。
吕雉为了放手让自己的儿子历练,不给他压力,不干预他发挥,一直默默的观察着、守护着、克制着……即便匈奴冒顿写信以男女之情来调戏她这个寡妇,他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成长,都默默地忍受了。
古往今来,凡是通过正式外交途径公开侮辱对方的国家元首的情况,最后几乎都演变成了战争。但是吕雉一个女流之辈,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并保持优雅地化解这样的外交尴尬,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大多数人都是想快意恩仇的,只有少数人能根据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智的克制,当时的汉朝确实经不起任何一场战争,打不打得赢是其次,怕就怕打赢打输了,刘盈的皇位都坐不稳了。
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但多少人,一辈子都是个孩子呢?
公元前189年,曹参逝世,吕雉还是继续遵循刘邦的遗命,命王陵当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周勃封为太尉。如果 历史 没有转折,那么后来汉文帝的所有光环都会被汉惠帝提前戴上头顶。可惜的是,刘盈只有七年的皇帝命,22岁便英年早逝了。
刘盈的死成了吕雉情绪决堤的一个决口,生无可依、生无可恋的她开始暴走,变成那个人们所熟知的“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吕后了。 吕雉受了一辈子的委屈所换来的希望之花,仅仅开了七年就枯萎了。 她开始觉得这个世界只有自己才能成为永不凋谢的花!
我经常提醒我身边的朋友, 有一种人是绝对不能惹的,就是那种伤心难过到没有眼泪的人,这种人的心其实已经僵硬了,她会变得无所顾忌、毫不在乎,惹了这样的人,要么是他不想搭理你,你落得个自讨没趣;要么是遭到他的雷霆愤怒,你落得个灭顶之灾。无论如何都是没必要的。
刘盈死后,吕雉就变成了这样的人,她怎么哭也哭不出眼泪,那种伤痛欲绝的心思或许只有朱标去世时的朱元璋能够体会。
刘盈死了,但是他和他的皇后并没有生下太子。虽然刘盈也有几个庶出的儿子,但是却名不正言顺了。 如何保存自己以及刘盈这一支的血脉变成了吕后面临的最大问题。 因为你如果讲血统,刘邦的儿子当时还有很多活着的,同样是庶子,高祖的儿子不比惠帝的儿子更有优势?你如果讲感情,那些老臣对刘邦的儿子亲一些还是对刘邦的孙子亲一些?刘盈的英年早逝给当时很多皇室子弟无尽的幻想,谁都觉得自己有被选举、被提名的权力,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其实机会背后都是危机。
吕雉当机立断,你们都别瞎想了,看我的!她把惠帝的庶子刘恭捧上地位,并杀掉了刘恭的亲生母亲,免得你以太后的身份瞎掺和。吕雉自己作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成了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走到前台来掌控一个帝国的政治女性。
但是,每个人都第一次都会自带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是来源于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特别是作为 历史 以来的第一次。 所以,我们永远要对那些真正的“ 历史 第一人”保持足够的敬畏感。吕雉第一次走到台前来主政,她的内心也是十分忐忑的。
人越是内心充满不安全感,越是容易产生极端的控制欲,越是容易用激烈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他会感觉只有把所有的东西都抓在手里心里才踏实。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没有安全感的人最终大多数都会走向失败的原因,因为抓得越紧,越容易被反噬。
杯弓蛇影的吕雉想要扩大自己的势力来夯实自己心中的安全感,而此时她不敢也不愿去相信别人,只想依靠自己的娘家人,所以打算封自己的吕姓亲戚为王。这显然有点不符合规矩了,所以吕雉得先试探一下大家的态度,要是所有人都强烈反对,那就只能作罢了。要是只有少数人反对,那就不如杀鸡儆猴。 权力斗争中,试探这个第一步永远是必不可少的。
她先问了当时百官之中地位最高的三个人,也就是所谓的三公——王陵、陈平、周勃。这三个人的态度很有意味,大家可以细细品味。
王陵的态度很直接也很强硬,以刘邦当年的白马之盟为由表示坚决反对;陈平则表示:“高祖当皇帝时,封刘姓为王;现在您也是国家一把手,所以封吕姓为王,这一点毛病都没有啊!”;一直以大老粗的形象示人的周勃则简单地表示:“我没意见!”
大家从这三个人的表态中看出了什么?反正吕雉是看出来了, 只有王陵一根筋的人是死认刘姓正统的,陈平和周勃都是认讲话算数的那个人,至于什么正统、规矩,对不起,没概念!道理可以顺过来讲,也可以倒过来讲,反正讲得通!
所以,提起“白马之盟”的王陵几天之后就被吕雉架空了,王陵也总算是看明白了,为了保命赶紧告老还乡。临走之前,他对陈平和周勃这种背叛高祖革命誓言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谴责,而陈平和周勃则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保刘姓正统我们不如你,但救汉室江山你不如我们!”后来,果然是陈平、周勃平定了诸吕之乱,当然这是后话,也是有原因的。
在排除了军功集团那些老臣的阻力之后,吕雉开始广封吕姓王。而且她封得特别有讲究,她不是另行封赐,而是替代封赐。什么意思呢?就是用吕姓王去替代刘姓王,使得刘姓王越来越少,吕姓王越来越多。至于那些吕雉觉得暂时没必要杀掉的刘姓王,她也一律给他们安排了标配媳妇——吕姓媳妇。
所以,吕雉当家的后期,刘姓王爷的世界末日基本到了极致了,要么因为被猜忌而被杀;要么你就老老实实地娶吕家媳妇、任由摆布;要么你就夹紧尾巴、装疯卖傻。 吕雉对待刘姓王和刘邦对待异姓王是一样的,都跟打地鼠一样的,谁冒头就打谁,打到没有地鼠钻出来为止。
当年刘邦在平定英布、废掉卢琯后,和手下的功臣宿将们曾经斩过白马为誓: “非刘姓不得王者,非功者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这个誓言的字面意思其实并不难理解,但是它的逻辑却颇为深奥。它有点像江湖拜把子一样的盟誓——要听大哥的,既没有写进法律,也没有昭告天下,但它为什么能起作用呢?而且有时候有用有时候又没用人呢?靠江湖规矩?靠年轻人讲武德?
我们慢慢来分析!刘邦这个临终盟誓,其实字面上表达了两个意思: 一个是定规矩——不管以后谁牛逼得要起飞,都不能当王爷;一个是布任务——要是我死了之后,谁不守规矩,大家一起收拾他。 大家看出问题来了吗?刘邦定的规矩是斩断了别人的非分之想,交代的任务是要别人为他老刘家卖力,这两者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那些功臣宿将们为什么要去执行呢?他们的驱动力在哪里呢?
我们再来看看刘邦在立国的时候是怎么跟他的老部下怎么立誓、画大饼的: “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什么意思呢?和《还珠格格》里“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是一个意思,意思是除非黄河变成一根带子,泰山变成一块磨刀石,否则只要我们老刘家的江山在,你们子孙后代都有一口饱饭吃。这是“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的永久性承诺或者说是我们现在的永久性股权认证。
所以,其实在 历史 上,刘邦当初封的143个侯中,真正直接被刘邦弄死的只有造反的韩信和陈豨,其余的人刘邦都没动。不是刘邦太讲哥们义气,而是刘邦不敢轻举妄动。 因为刘邦当时能坐在董事长的位置上,全靠这帮小股东的支持。
这个誓言和白马之盟有什么关系呢?还真有关系,你看看白马之盟中间那一句“非功者不得侯”,这句话是在保护谁的利益,就是在保护功臣宿将的利益啊!前面封侯的时候给出了承诺,白马之盟又给出了保障,这样那些功臣宿将心里才踏实。才会去保护他老刘家的董事长位置。
所以,把白马之盟的意思贯穿来理解其实就是: “我老刘家当大哥,你们跟着吃肉,我老刘家的孩子继续当大哥,你们的孩子继续跟着吃肉,咱们就这么继续这么愉快地玩下去,不准再让其他人入局了,我们关起门来玩我们的,谁要是敢闯进来,我们一起弄死他!”
可见,刘邦是多么聪明,白马之盟就是彻头彻尾的排他性约定, 前一句保证了他刘家的皇权、王权的纯洁性;后一句话基本堵死了非打天下的家族当侯的可能性,保证了军功阶层们侯爵的纯洁性。这种利益分配上的默契是白马之盟有效的逻辑基础。
顺便解释一下, 侯爵在当时并仅仅一个爵位,它有封地,可以当饭票用的。它更是进入政治利益核心的通行证,是国家组织VIP身份的象征。它对应所代表的就是和皇权、王权相制约的相权、官权。
“白马之盟”是个双向的承诺与利益划分!也就是说,这个私下协议的意思是,以后这个天下就是我们老刘家和你们这帮老兄弟平分了,所以我们得时时刻刻相互照看着。
至于刘邦为什么要搞白马之盟这一套,原因其实是深层次的。首先你刘邦的法统不正,你就是一个流氓出身,你的江山是靠大家帮你从项羽手里抢过来的。你刘邦可以抢别人的,别人要是有能力自然也可以抢你的。简单来说,你刘邦现在手里的东西本来就不是你的,抢你不算不讲道理。第二所有的诸侯王其实并不是你刘邦主观意愿决定的,说白了人家是凭实力和功劳让你不得不封的,他们只是你名义上的下属,其实是你的合伙人。 总之,刘邦当时的皇帝和秦始皇那样的皇帝不是一个概念,他只是一个带头大哥,而不是一个老板。
刘邦的这种安排造成了汉初“皇权——王权——相权”三权分立的政治局面,这种政治局面也就形成了逻辑漏洞,暴露了人性丑陋。皇权和相权之间夹着一个王权,王权本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平衡者,但都无人关心他们的生死。有用的时候让你生,无用的时候让你死。
也正因为如此,吕雉选择对王权动手时,军功集权的抵抗意志并不强烈 ,皇权还在你老刘家手里折腾,相权还是在我们军功集团手里,这就符合了当初“白马之盟”的约定,符合双方的利益承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你弄你的吧,我们搬起板凳看戏就可以了。
也是因为同样的道理,吕雉到生命尽头,突然头脑发热地动了军功集团的利益,军功集团的代表陈平和周勃及时跳出来,以雷霆之势平定了“诸吕之乱”,关键人家还落得个“保家卫国”、信守承诺(白马之盟)的好名声。
归根到底,白马之盟是一种利益分配的私下协议,是一种政治默契,它建立在人性的贪婪和自私上的。吕雉成也因为它、败也因为它。
我从来不希望每个读者朋友读完 历史 之后,就是图个一时之快而没有思考。通过“白马之盟”及其衍生的故事,我们至少要去认真思考以下这些生活道理。
1、任何时候,除非你的拳头足够硬,没人敢和你坐一张桌子上吃饭。否则, 有人跟你同桌吃饭时,千万不要有吃独食的想法。 不然要么你最后被撑死了,要么桌子都被掀翻了,大家都没得吃。
2、 不要轻易去相信任何承诺,凡是承诺能够维持表面和谐,背后一定是有利益牵扯的。成年人的政治斗争中没有对错,只有利益。 刘邦不是真心对他那边兄弟好,周勃那边老臣也不是真心忠于刘姓江山的人。一个人相信童话可以,但是永远生活在童话里走不出来,那就完了,比如王陵。
3、 当你要解决某个矛盾的时候,尽可能不要牵扯到其他人,所以夫妻之间吵架尽量关起门吵,不能确定队友的时候尽量单挑。 你的“朋友”可能心里只是想看热闹,看热闹的人可能变成你的敌人。因为不管你有意还是无意,你只要伤到了别人,一个、两个、三个……总会有人要报复你的。这一点吕雉在封吕姓王的时候就做得很好,只针对刘姓王,绝不牵连军功集团。
4、 做人做事,一定要有底线原则,别谁都想去惹一下。对于那些你惹不起的人尽量不要去惹,惹上就是大麻烦。 就像我们对待老虎一样,不要看着它在打盹就想去摸它的屁股,它一发怒就会要你的命。军功集团就是汉初一直装睡的老虎,谁摸了他的屁股,他就要了谁的命,直到经过文景之治后,汉朝的大腿初了,汉景帝才冒着冷汗、咬着牙齿把周勃的儿子周亚夫给踢下相位。
历史 的很多逻辑和我们的生活是相通的,能真正读懂 历史 的朋友在生活中绝对不会迷茫。 其实这段 历史 中还蕴含很多生活智慧和人性特点,只是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希望大家能边读边想,做一个真正有思想、有借鉴、有批判的 历史 爱好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