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五月》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槐乡五月》第一课时说课设计,第1张

 位老师!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1课《槐乡五月》第一课时。

 课文介绍

 课文以生动优美的笔调描绘了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生动地展现了槐乡孩子纯真可爱、热情好客的特点。文中长短句的交错,叠词、拟声词的恰当运用,使文章琅琅上口,字里行间充满着生活情趣。

 课文语句优美,对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语句中蕴涵的意境,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文中所描写的槐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有一定的距离,这些,都是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的。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品味语言文字,学习欣赏作者的优美词句。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槐花的多、白、美、香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为什么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季节”。

  第一课时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拟定了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课文10个生字,认识绿线内10个

 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槐乡五月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首先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从整体把握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针对本节课要学习的自然段的朗读下工夫。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正音,并指导学生初步感悟槐花几个方面的特色。因此,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划有关词句,写一写自己的发现。最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感悟到槐花香味的浓烈,令人陶醉,读出感受。同时,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总之,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第一自然段的意思,初步感知槐乡花的美。

 主要采用以品促读,以读促感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层层递进的朗读中品味探究,体会槐花之美。

 品味探究,体会槐花之美

 初读,学生已初步感受了槐乡优美的景色。上课伊始,播放多媒体课件,呈现五月槐花盛开的美景,(图景由远到近,由全景到特写)。接着,分析你认为槐花美在哪里,并一边读一边写,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交流中,孩子会谈到多种感受。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说,我是从“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中的“白茫茫”感受到槐花的美丽的。也有的学生可能说:“我是从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这句话体会到的,当学生说到这句话的时侯,首先表扬学生会读书,找得好,接着鼓励学生继续细细地读课文,找找有关表示槐花动态的词,引导学生想象槐花抱在一起是怎样的情景,槐花挂满枝头有时怎样的情景呢”之后,我又播放课件,展示槐花像玉雕的圆球,像维吾尔族小姑娘小辫儿的美景,进一步帮助学生直观真切地感受槐花的美;接着通过感情朗读再现情景,增强感悟。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一个“抱”字将槐花活化,呼应了后面玉雕的质感之美,要让学生去读、去体会。联系欣赏的直观感受,从中体会到“抱”字所蕴藏着的美。这两句比喻句勾勒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是美的,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美,图文对照学习是一个途径。在学生从文本中粗浅地感受到槐花就像“玉雕的圆球”后,再通过,将存留在头脑中的文字符号激活,感受加深了,体验丰富了。而学生对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子是陌生的,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这种美颇为困难。因此,由图到文,从直观的形象思维到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填补了学生认知上的空白,符合儿童认知的一般规律。

 接着,引导学生读下面的一段文字,书上一连用了三个“香”,这三个香有什么不一样吗(清香:淡淡的香味;醇香:很纯正的香味;浓香:到处都是香味)继而具体感受槐花给人以嗅觉上美的享受。通过学生合理的想象和创造性的表达,再配以师生合作赏读使学生充分感受槐花遍地、槐香飘散的令人神往的美景。(嗡嗡嗡”是谁发出的声音漫山遍野的槐花引来了勤劳的小蜜蜂,他们来到这会说些什么“啪啪啪”又是什么声音是一个孩子跑来了吗是啊,是一群孩子,他们呼朋引伴,说着笑着,多开心啊!)从动物、孩子的行为反映槐乡五月给大家的欢乐,拟声词的韵律,动态在品读中一一体现。就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捕捉语文信息,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从整体感知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感受槐乡,这是“读进去”,而让学生交流读后留下的印象,就是“读出来”,在这一进一出中,槐花的多、美、香,以及学生初步感知槐乡孩子的乐等等,这些模糊的画面为学生接下来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埋下了伏笔。 是对文本内容的形象化,适时出示槐花让已留在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渐渐清晰起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老师谈“讲”色变,认为老师讲就陷入“烦琐分析”的樊篱。其实不然,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教师必须“该出手时就出手”,对文本的遣词造句精深微妙处需要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三个香差异,出示体会读,层层剥笋,逐步感受到作者精当的用词写出槐乡的芳香浓郁,在此基础上,教师一句“越来越香,香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将作者蕴藏在省略号中的体验挖掘出来。这样扣词扣句的 “烦琐”分析不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槐乡五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额、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织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这一主题自然地生发开去。课文的语言如诗般动人,对称句式错落有致,描写与抒情水乳交融,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笔者有幸观摩特级教师薛发根的该课教学。薛老师的教学充满了浓郁的语文味,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他对文本中叠词的教学更是妙趣横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独特感受。

教学片断

师:看老师写一个词。(板书:傻乎乎)

生:(齐读)

师:“傻乎乎”这个词的意思你们懂吗?

生:很傻的意思。

师:你这个人真傻!你这个人真是傻乎乎的!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

生:这两句话的语气不一样。

师:我说你傻,你生不生气?我说你傻乎乎的,你生不生气?

生1:说我“傻”,我会生气,说我“傻乎乎”,我不太生气。(众笑)

生2:“傻乎乎”不是真傻,是傻得有些可爱。

生3:“傻乎乎”包含着有点喜欢的意思。

师:课文中说那位小朋友“傻乎乎”的,你怎么理解呢?自己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自读)

师:你觉得这个孩子真的傻吗?

生:不,他有点……

师:你也成了傻乎乎的了。(众笑)

生1:这个小朋友傻有点可爱。

生2:这个小朋友是被槐乡的香气陶醉了。

生3:这个小朋友很喜爱这个地方,不想走了。

师:喜爱这个地方,被这里的景色陶醉了,所以说他“傻乎乎”了。这样的小朋友似乎就在你的眼前,你一定会拉他回家吃槐花饭的。读课文一定要注意这样的词,想一想重叠的词还是原来的意思吗?读书不能读得傻乎乎的。现在读课文,发现这样的词语请你画出来。

(赏析:对一个“傻乎乎”的精细品味,为理解文本里的其他叠词做了有效引领。从理解生活中骂人的“真傻”到“傻乎乎”的可爱,再过渡到感悟文本里因陶醉而“傻乎乎”,这个叠词的情趣与韵味尽显无遗。生活实际赋予了这个词更广的意义空间,而课堂上贴切的活学活用,则在微言中显现大义:教师调侃学生的“傻乎乎”,是轻松的融入,既展现了学生的可爱,又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读书不能读得傻乎乎的”这一“借题发挥”不仅“借题”得当,而且“发挥”妥帖,体现了薛老师的教学智慧。)

生(自读整篇课文,边读边圈画。)

师:很多同学一边读,一边将这些词语画下来了。哪位同学来读一读你发现的词语?

生:“槐花的山山洼洼……一片白茫茫。”这里有一个“白茫茫”。

师:一朵槐花能说是“白茫茫”的吗?

生1:好多槐花,一大片一大片的槐花,才能说白茫茫。

生2:还要从远处望过去,才是白茫茫的。

师:说得真好,这就是生活经验。体会一下“白茫茫”的一片,你会读得更好。

生:(再读句子,果然有明显进步。)

生:这个句子里还有“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这两个词语,说明这个地方有很多的山洼、坡岗。

师:重叠了,意思就不一样了。

生:我还有补充,“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连在一起,就是漫山遍野的意思了。

师:对啊,漫山遍野的都是槐树、开满了雪白槐花,这就是槐乡啊!想一想,这两个词语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漫山遍野的意思?

生:(读得很入情。)

生:“‘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这个句子里的“白生生”是形容槐花很白很白的样子的。

师:这里的槐花能不能用“白茫茫”来形容?

生1:不可以,因为白生生是说一朵一朵的槐花,不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槐花。

生2:“白生生”让人感觉槐花很新鲜,是刚刚采下来的。

生3:是很嫩很嫩的。

生4:“白茫茫”表示很多,篮子里装不下的。

师:“白生生、白茫茫”都是形容槐花的。那“喜盈盈”呢?

生1:“喜盈盈”是形容心情的。

(赏析:咬文嚼字,咬的是文本的全文,嚼的是词语的意味,在“读中找”的过程中孩子们已经把握了词语的指向,品味它们的文中义,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汉字表达的美妙情境里。在这一片段中,薛老师指点学生运用对比的学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知识的内化效果。学生走进了文本,教师不再是“引领”,现是“铺路”,将文字的意蕴铺在脚下,让学生意会了再言表,朗读的情感韵味也说更浓烈。)

师: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语句。

生:读句子:“中午,桌上……香喷喷的槐花饭……”这里的“香喷喷”是形容饭很香。

师:写香味,是闻到的。还有哪些词也是形容“香”的?

生:清香、醇香、浓香。

师:画下来,比一比这些词语有什么区别?

生:这些词语都是写“香”,但是程度不一样,清香是有一点香,醇香是很香,浓香最香了。

师:花香是有浓度的,说得真好!

生:(齐读:清香、醇香、浓香。)

师:还有这样的词语吗?

生:小小子。(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1:“小小子”是写人的。

生2:是指小伙子的。

师:是小伙子吗?

生:是小男孩。

师:“小子”与“小小子”一样吗?

生:(笑)小子是骂人的,小小子是喜欢人的。(众大笑)

师:那你是小子还是小小子?

生:我是小小子。(众大笑)

师:称“小小子”表示亲昵、喜欢。称“小子”就有点看不起人的意思了。话要说清楚、明白,对吗?

师:这篇课文中重叠的词特别多,同学们要深入体会这些词包含的不同意思和表达的不同感情。先默读体会,再选择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赏析: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和后文进行理解,联系自己的体验进行思考,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拓殿,在真心的赞扬和幽默的对话中,真正让学生去体会语言文字,学会读书,学会学习。深入了文本,教师不再是“铺路”,而是“跟随”,捡拾精彩锦上添花,捡拾遗漏且行且补。)

教学赏析

薛老师这一词语教学片段,让我想起时下常说的“语文味”,语文味到底是一种什么味?是诗味?情味?还是……其实,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必须抓住“语言”不放。语言内容的感悟与语言形式的赏析,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离开了语言内容,语言形式的赏析更成为无本之木;舍弃了语言形式,语言内容的感悟就失之依附。在这一课的叠词教学中,薛老师让学生在感受词语内涵、词语意象、词语情感的同时,还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运用词语描写景物和表达情感的技巧,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味。正如薛老师所说:“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作者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896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