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
[作者] 范仲淹 [朝代] 宋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标签: 思乡 爱国 秋天 边塞 宋词三百首 国中古诗 词 情感 季节 场景 其他
《渔家傲·秋思》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渔家傲·秋思》注释
(1)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3)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
(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6)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
(7)长烟:荒漠上的烟。
(8)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9)羌(qiā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渔家傲·秋思》相关内容创作背景作者:佚名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
《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仁宗时,担任右司谏。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諡文正。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范仲淹的其它作品○ 岳阳楼记
○ 苏幕遮·怀旧
○ 江上渔者
○ 御街行·秋日怀旧
○ 范仲淹更多作品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渔家傲秋思》中,表现了将士们虽然思念家乡,但由于还没有建立军功而不能回去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人不,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奇特风光的描写,和守边将士忧国思乡情怀的抒发,表现了守边将士,思家爱国,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矛盾心理,也委婉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