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重表达怨恨的感情。“无情有恨”,似指在竹上题诗的事。诗人毁损了新竹俊美的容颜,可说是“无情”的表现,而这种“无情”乃是郁积心中的怨愤无法抑制所致。对此,姚文燮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述:“良材未逢,将杀青以写怨;芳姿点染,外无眷爱之情,内有沉郁之恨。”(《昌谷集注》)诗人曾以“龙材”自负,希望自己能象新笋那样,夜抽千尺,直上青云,结果却无人赏识,僻处乡里,与竹为邻。题诗竹上,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然而无情也好,有恨wwwslKJorg也好,却无人得见,无人得知。“无情有恨何人见?”这里用疑问句,而不用陈述句,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化多姿。末句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问题,措语微婉,然而感情充沛。
诗人通过咏马、赞马,来表现志士的雄才大略,远大抱负及才能无用武之地的感慨与愤懑的思想感情。
原文: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扩展资料:
《马诗》赏析: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李贺的写作态度,他写诗从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迅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
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就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这种善思、善于观察,做事高效,认真追求极致的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马诗其五
李贺《雁门太守行》描写的画面: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李贺《雁门太守行》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为自己的国家担忧,希望战争尽快结束,希望国家的百姓都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为边关将士雄姿英发守卫国家边疆,为了自己的国民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心痛的思想感情。
扩展资料:
《雁门太守行》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唐代 李贺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雁门太守行 (李贺诗作)
原文:
《示弟》
李贺
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
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
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
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
注释:一日:一作“十日”。醁醽(lùlíng):酒名。缃帙(xiāngzhì):浅**的包书布。病骨:病身。犹:一作“独”。
赏析:前四句写归家后的心情。首二句点明时间。“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失意归来,不免悲伤怨愤;和久别的亲人团聚,又感到欣喜宽慰。三、四句“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表现的正是诗人这种悲喜交织的复杂心情。后四句抒发感慨。“病骨犹能在”写自己:“人间底事无”写世事。意思是说:“尽管我身体不好,病骨支离,现在能活着回来,就是不幸中的大幸了;至于人世间,什么卑鄙龌龊的勾当没有呢?”诗人一方面顾影自怜,抒发了沉沦不遇的感慨,另一方面又指摘时弊,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这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显得异常沉痛。末二句是回答弟弟关于考试得失的问话。其实当时“枭”(负彩)“卢”(胜彩)早见分晓,失败已成定局,诗人正是悲愤填膺的时候,却故作通达语,这是悲极无泪的一种表现。表面上愈是装得“冷静”、“达观”,悲愤的情怀就愈显得深沉激越。全诗各联出句和对句的意思表面相对或相反,其实相辅相成。一者显示悲苦,一者表示欣慰,但其思想感情的基调都是忧伤愤激。诗人装作不介意仕途的得失,自我解嘲,流露出的正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极大痛苦。
据史料记载,《雁门太守行》写的是唐朝时的雁门郡之乱。诗人李贺以恢宏激烈的战争场面为题材做成此诗,意在鼓舞朝廷将士奋勇杀敌。《雁门太守行》全诗悲壮激昂,感染力强烈,恢宏的战争场面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我们可以通过对全诗的通篇赏析,感受其中的鲜明的战争场面,同时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在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篇第一句,“黑云”“压”表现了敌军多且攻势凶猛的情景,“金鳞开”则是写城内守军已经严阵以待,时刻准备披甲上阵,奋勇杀敌,“甲光”显现了守军的士气。第二句,则是着重描写了当时的战争场面,衬托战况的激烈。第三句,主要描写了战时环境的艰苦,体现战士不畏困难,时刻准备慷慨赴死的顽强意志。第四句,引经据典,表现战士们为报效国家,不畏强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勇气。
《雁门太守行》看起来像是作者为了鼓舞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士气而作,实际上也表达了作者自己也愿意驰骋沙场,为报效国家不怕牺牲的决心。李贺英年早逝,因家境没落和规避家讳没有机会考取功名,战场建功,但是自己胸怀报国大志,只能作诗以表激励、感慨之情,同时也有些愤懑。在品读此诗时,一方面可以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战争的激烈残酷,另外也可以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思乡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