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雍正王朝》、《乾隆皇帝》最精彩片断

《康熙大帝》、《雍正王朝》、《乾隆皇帝》最精彩片断,第1张

二月河写的这三套书非常精彩。花了近半年时间,断断续续看完,收益良多!!

精彩章节很多,当时挺有感触,但大多因没有及时记录有些模糊。

印象最深的是这四个片断:

1、“天子之怒,四海震恐,流血漂杵……”

故事是这样:寒冬腊月,康熙微服私访看到一河监工(知府)逼迫河工下河,另一官员(知县)出来替河工说话。康熙认为知县说的有理,就冷笑了一下知府。知府却叫人拿下康熙,向他猛扑过来。当时康熙想起他的布衣老师伍次友跟他说起过帝王发怒的情景:“天子之怒,四海震恐,流血漂杵……”,康熙当场叫随身待卫魏东亭杀了知府。

这段经历,让康熙十几岁时就明白了帝王的威严。

2、“朕今天把生与死、欢与悲一齐赐给你。”

晚年的康熙,祸起萧蔷。儿子们为争皇位,早已反目成仇。康熙为了皇权能顺利交替。把最后希望寄托给了当时的九门提督隆科多,他秘密会见隆科多,给隆科多连下了两道圣旨:一道是,隆科多党附阿哥,密谋作乱,着即刻赐死。当即隆科多瘫倒在地。第二道是,隆科多忠心事君,办差勤勉。着以原品晋升太子太保、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之职。原领京师步军统领及九门提督之职,仍由该员兼任。隆科多顿时傻眼。康熙还说,朕今天才把这江山传位、国家社稷的重任,托付给你,也托付给廷玉。你们俩一文一武,正好搭档。朕,朕把这大清江山,托付给你们了!

康熙的帝王御人心术,佩服佩服啊!

3、清朝退休宰相高士奇席间说自己坐过的五次首席的故事 (当时看得热泪盈眶啊!)

故事是:高士奇退休后云游四海,到某地盘缠用完,给一地主家小孩当老师。一日,地主过生日,好友都来庆祝,首席还有安排。高士奇刚好进屋,地主虚招呼一声,说‘首位给你留着呢!你教小儿半年,也不容易,又是斯文中人,就请上座!’这地主原以为他不好意思,要谦让一番,谁知这高士奇毫不谦让,一屁股就坐了下去,泰然自若用桌布揩揩手,端茶就喝。

这席中有两位是举人出身现任官员,一位是当过师爷的缙绅,其余的也都是财雄一方手眼极大的富豪,看到一穷酸老师坐首席心里非常不舒服。酒过三巡,一位盐商终于忍不庄,问高士奇:‘老先生,您这辈子坐过几次上首席位呀?’“‘五次。’高士奇舔舔嘴唇,说,‘姐姐出嫁,我代父亲,送她到姐夫家。设席相待,我坐了首桌首席。’“席上传来众人一阵轰笑,有人插科说:‘那算小老丈人,这席坐得!’“‘十三岁进学,十六岁入乡闹举试,得中头名解元。’高士奇笑嘻嘻说,‘南京贡院设鹿鸣筵,我坐首席首位。’他这话一说出,所有的人都像突然挨了一闷棍,呆若木鸡愣在座上,一时变得鸦雀无声。不知是谁,慌乱得将碗拂在地下,‘砰’地摔得稀碎。满座宾客静听高士奇说话,‘二十六岁独身闯京师,在名相明珠府为西席教师,受康熙爷知遇之恩,荐为博学鸿儒科,取在一等额外之名,朝廷于文渊阁设筵,天子亲自相陪,太子执壶劝酒,不才忝在首席首位——这是第三次。”高士奇不紧不慢举起三个指头,侃侃而言。‘次后为相二十年,又主持篡修明史,官拜文渊阁大学士、上书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太子太保。五十五岁荣归故里。在赐金还山之日,天子率百官于体仁阁设筵饯行。这一席仍是我首座首席,这是第四次。’他笑吟吟站起身来,说:‘今日第五次,可以休矣!’说罢抽身便走。此刻所有的人都已离席,人人面色如土,个个呆若木鸡。

此可为流传千古之佳话!!

4、康熙最后一本《祸起萧蔷》,康熙临终之际,康熙几个儿子为争帝位,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夺位之战。

此书前前后后看了四遍,权利让人失去理智,甚至人性,实是让人感叹!

说起和珅,对他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贪污之王”,嘉庆四年,和珅贪污受贿被抓获,真相令人瞠目结舌,最终在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49岁,但是年轻时候的他,原本善良,只是后来因为保定知府和家奴勾结贪污了15顷土地,或许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后来和珅出人头地之后,开始打击报复,最后霸占和珅土地的保定知府被处以斩立决,家室子孙均被流放充官。

和珅从小家境殷实,京城有名的豪门望族,他们家有位家奴,人称赖五,这个赖五深受和珅的父亲常保的信任,专门被派往保定打理土地,一开始赖五把这15顷土地打理得井井有条,账目未差分毫。可是当和珅的父亲去世之后,无人再管束赖五,他开始对这土地动了坏心思,赖五与保定知府勾结在一起,在账目上作假,和珅和赖五在知府对质时,保定知府和赖五串通一气,不分是非曲直,下令杖责,经求情最后让刘全替了和珅受罚。

无奈之下,和珅为了自己和弟弟的学业,忍痛将土地卖掉,最后赖五仅以几百两白银就买下了15顷土地。知府的黑暗,赖五的背叛,在年轻的和珅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以至于后来成了大奸大害。和珅和刘全在京城可谓是步步高升、如日中天,后来和珅长子还娶了乾隆的幼女十公主,和皇帝结为亲家,出人头地的和珅一直未忘当年保定知府和家奴赖五逼迫卖地之事,和珅决定派刘全去保定报当年屈辱之仇。

刘全带上几个随从大摇大摆赶往保定,赖五一下子就被吓得屁滚尿流,连声磕头道歉,哀求刘全,刘全请来佃户作证,让赖五写下勾结知府低价买地之事,这赖五也是贪生怕死之徒,为了保全自己,将此事大部分责任全都推到穆琏璋身上。刘全搞定赖五之后,又去了知府县找穆琏璋,穆琏璋也是嚎啕大哭,连连认错,他还利用女儿想安抚刘全,还把多年积蓄都拿出来赔给和珅,但是刘全最后派人将财物交给和珅后,自己仍在保定搜集穆琏璋罪证,最后上呈皇帝,穆琏璋落了个家破人亡的结局。

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历经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帝王。

但是坊间一直有句话“康熙打天下,雍正治天下,乾隆玩天下。”这句话很形象地概括了三位帝王,虽然不是那么严谨,但其实足以说明问题了。

雍正登基后,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

对于国内来说,最严重的当属官员贪腐、国库亏空了。这倒也不是说康熙怎么回事,只不过是康熙在打天下,自然所需军饷以及物资要多一些。

再说了,如果没有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打击准噶尔,力抗沙俄侵略者,恐怕也换不回如此稳定的局面。

既然有了问题,改革就是了。所以雍正上台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尤其是针对反腐,开始了雷厉风行的整顿行动。

对于贪官,雍正是非常果断和严格的。

在打击贪官方面,雍正是零容忍,不管官职有多大,有多小,即使是王公贵族也绝不姑息。甚至人死了都不放过,当时广东道员,福建道员都因为贪污受贿自杀,雍正就下令找他们的子孙算账,这些欠下的亏空,必须让家人给补上。

在一系列雷厉风行又有效的政策下,雍正的整治行动获得了明显的成效。

可是,说起乾隆时期,我们知道竟然出现了大清最大的贪官和珅。那么为什么雍正和乾隆两朝出现了这么大的差距?

其实乾隆并非不反腐。在早期的时候,他的手段不亚于雍正。甚至从决心、执法严格、惩处官员上都是最厉害的。乾隆时期,仅总督、巡抚因腐败被查的就有30多起,丢命的高官就有大约20位。

像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鄂善,仅仅因贪污银千两就被杀了,所以可以看出,乾隆同样绝不姑息贪污。

但是,有决心治理贪腐,和能不能治好是两回事,同样也不是由皇帝的个人意愿所决定的。其实最大的问题在于乾隆自己。

乾隆生活奢侈靡费,花钱无度。所以整个官场的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那么钱从何而来呢?

同样,治理贪污,不是杀几个高官而已,除了大量的手段外,还需要监督。而这些在乾隆晚年,均已失效。由于乾隆晚年精力不济,沉溺享乐,反腐更是无从谈起了。

可笑的是和珅时不时还会为乾隆揪出一两个大贪官,以示大清仍然在继续反腐,仍然在高压下清除害群之马。但是这些人跟和珅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但其实乾隆后的腐败,已成为体制性的腐败,这是基于制度而产生的,靠人治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知府跟巡抚都是过去两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官职,它们各自出现的时间,有很大不同。知府正式出现在北宋,巡抚最早出现在明朝。 在最初设立时,它们都非常不完善,各有缺陷。知府最初设立时,朝廷担心它在地方权势过大,进行分权牵制,导致事情无法正常处理。巡抚在最初设立时,甚至仍属京官,随任务设立,一旦任务结束,便立刻裁撤。 到清朝时,巡抚、知府趋向于成熟。所以,为了对比这两个官职,我们会把时间集中在这段时间,用来更好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从而了解中国历史更深的脉络。 按照清朝制度规定,地方行政上可划分为省、府、县三级。(州的设立并不固定)。巡抚是省一级的最高长官,知府是府一级的最高长官。巡抚官员的数量,跟设立的省份数量有关。 清朝一共有二十二个省份,如果遇到总督 巡抚,巡抚数量会更少些。知府数量稍多一些,《光绪会典》记载,当时有188个知府。 而《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也只有221个知府。巡抚跟知府相加的数量,跟清朝庞大的官僚队伍相比,自然不多。 可是,它们发挥的影响力,却是极大的。作为地方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巡抚和知府都需要得到皇帝的亲自任命,才可正式上任。而它们的差距,主要来自于辖区大小,官阶等级。 按照清朝官制,巡抚为从二品官阶,照例可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而知府一般不加衔。不过,知府中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京城和陪都的知府,常被称为府尹。清朝时,有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它们的官阶为正三品。一般的知府,属于从四品官阶。 清朝官员的待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阶。从收入来说,清朝官员俸禄,无论满汉,都以品级划分。级别越高,俸禄越高。 对于巡抚、知府来说,俸禄差异,并非主要。对于地方官员来说,更大的区别,还是养廉银的差距。 养廉银是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推行的制度,到乾隆时完善,主要归地方官享有。养廉银的数额,可以达到正式俸禄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 具体的养廉银收入,并不以官职而定,而是跟各地收入情况有关。当然,级别越高,享受到的养廉银也会更多一些。 除了收入,在出行和住房上,巡抚跟知府,也有很大差异。按照清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在地方时,出行可以使用八抬大轿,四品以下,便只能使用四人抬轿。 不过,如果当官员到京城以后,三品以上官员仍可乘坐四人抬轿,四品以下官员,只能使用二人抬轿了。 在住房上,巡抚作为二品官员,可以居住15间房规格的房屋。顺天府尹、奉天府尹作为三品官员,只能居住12人规格的房屋。至于四品知府,则是10人规格的房屋。 不过,级别带来的不同,不仅是巡抚和知府在任时的待遇差异,退休后也有很大不同。作为三品以上官员,巡抚和府尹在退休前,需要亲自向皇帝告老还乡。 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在任时有特别恶劣的事迹,退休后都可以享受在任时全部俸禄。如果是知府这样的四品官,退休后一般只能享受在任时一半俸禄。 当然,它们都不包括养廉银在内。否则,退休官员那么多,朝廷肯定无法负担。 对于三品以上的地方官,清朝还允许他将来们推荐子嗣到国子监读书,将来通过国子监考试后,可以直接当官,免去科举选拔的艰难。当然,巡抚跟知府之间的差距,还在于职权的不同。 清朝时,知府主要处理辖区内的民政事务。它需要考核官吏、州县,传达执行朝廷政令,征收钱粮,维护社会治安,必要时还要进行审案断案,还要处理好当地的科举教育,教化民俗等事务。 这些事情,巡抚也要处理,只是辖区范围更大,权限更高。但是,巡抚在处理这些民政事务外,仍需处理一些军事要务。 在巡抚麾下,有一支专门供它直接调遣的绿营军,兵员在数百人到上千人之间,被称为「 ”抚标”。专门协助巡抚处理一些突 况。朝廷授予巡抚兵部侍郎的 ,也是授予巡抚节制辖区内武将的职权。 而且,清朝还常常让巡抚兼任提督的职位。由此一来,便可节制全省绿营。如果得到兵部调令,便可调动军队进行大规模参与战斗。 这一点,只有总督、巡抚可以做到,一般地方官无法染指。所以,巡抚跟知府之间,绝对不是简单的地方上下级官员的差别,双方的影响力,有很大的距离。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微信公众号: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957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