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的译音原则,了解这些就可以了,没必要那么准确
从翡冷翠、劫波、幽默说到译音之必要和原则
廖康
徐志摩将意大利一城市名译为"翡冷翠",阿城极其欣赏;不仅音似,而且意思恰当。因那城市的官邸和教堂专用一种绿纹大理石,将城市点缀得如同一粒翡翠。然而,这么美的译名却始终没有流传开。而那座城市却以佛罗伦萨著称。为什么?我虽然没有去过那里,也能够想像翡冷翠更有代表性。但它输给佛罗伦萨,其中的道理使我想谈谈译音之必要和译音的原则。
最早提及译音之必要并订立原则者是唐僧玄奘。他总结多年翻译佛经的经验,建立了"五不翻",指导译坛众多佛教学者集体译经。他说的"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不意译"。他认为在以下五种情况下要译音:
1)秘密故(也就是佛教的秘密,如咒语,要译音)
所以唐僧的紧箍咒若译成了汉语还是白搭。不学梵语,就想拿住孙悟空?非得用那拗口饶舌、难为发音、贴近原文的声音才能生效。难怪无论你说"芝麻,开门!"还是"Sesame,open!"都不管用。那原本是阿拉伯魔法,不学人家的语言,就是不灵。
2)含多义故(不是指一词多义,而是指需要长篇大论解释的概念,应先译音,再讲解普及)
比如将梵语bhagavat译音为薄枷梵。原词虽指佛陀,还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义,光说佛陀,不足以表达其世尊。同理,功夫的英译现在是Kongfu,以别于martial art,方显出功夫之"耗时、耗力、守元、固本"等要义。
3)此无故(中国没有的东西)
与其它四类相比,此类不同之处大概是指我们没有的具体事物和人名地名,也是下文要详加讨论的一类。此不赘述。
4)顺古故(既已有的译音,不再重译)
在唐僧译经之前,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已经译音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意为能够觉知佛教的一切真理,并如实了知一切事物,从而获得无所不知的智慧。但这个词实在太长,虽然唐僧沿用了,后来还是被简化为阿耨菩提。现代的典型例子是莫斯科,这是根据英语发音翻译的。虽然俄语念作莫斯科瓦,但由于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莫斯科,现在仍然顺古。
5)生善效(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者,要译音)
梵语Prajna的意思和智慧差不多,但佛教徒认为它和一般智慧不同,认为它是直接了解一切事物本质的特殊智慧。我等不信佛者,大概体会不到,无法苟同。不管怎样,既然译者认为不同,就译音为般若,让和尚、尼姑和居士们潜心揣摩这可望而不可及的能力。"推拿"现在译音为Tuina,也许可以算作此类译音的现代范例。以前推拿曾译作massage,不仅贬低了这种疗法,还容易和性行业混淆,难怪保险 公司不肯纳入承保范围;而chiropractic therapy(脊椎按摩疗法)另有一套理论,虽有相似的手法,亦有格格不入之处。其间差异,让常人看来,远大过智慧和般若的差别。
唐僧订立的这五条法则指导译音上千年。很多中国原来没有的概念,始于译音,通过讲解,逐渐普及,终于化入中文。久之,我们甚至不知道它们原来是外来语。比如:"万劫不复"这一成语里的劫字,就是从"劫波"缩略来的,而劫波是梵语kalpa的译音,这是个极为久远的时间单位。古代印度人认为,梵天,即众生之 父、婆罗门教的主神,他一个白天就是一劫,等于人间43亿2千万年(另一说等于432万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及"洞中方数日,世上几千年"等说法都来自佛教这一观念,但是比例小多了。古代其他民族皆没有"劫"这么大的数词和概念,这与印度人喜爱思考远在天边的事物和事物的本质有关。佛教还认为,劫有 "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到"坏劫"时有水、风、火三灾,要烧毁一切,然后重创一切。所以"劫"又引申为巨大的灾难,遂有劫难、浩劫等词汇。中国人还创造性地运用"劫波"的概念,有了成语"劫后馀波"。上中学时,老师在解释此成语时糊弄我们说,劫道也有在水上干的,如混江龙李俊的勾当。多年后我才知道此"劫"与劫道毫无关系。
近代的例子有"幽默"的概念。这是上个世纪才进入中文的,仍在融入的过程中。不知是否有人考证过究竟是谁最早从什么语言译音而来?由于法语humeur的发音比英语humor更接近"幽默"的读音,我猜想是从法语译入的。西文的原意是"体液"。在近代西医发展起来以前,欧洲人认为人有四种体液:血、痰、黄胆汁、黑胆汁。血多了会活泼;痰多了会迟缓;黄胆汁多了会暴躁;黑胆汁多了会忧郁。如果四种体液积量适中,人的禀性就平和,脾气就好,出言就诙谐。鲁迅和林语堂对此译音曾有争论,代表了两种主要意见。一方认为"幽默"会误导读者,让人想到《楚词?九章?怀沙》里的"孔静幽默",以为是描绘寂静无声,所以还是译作"诙谐"为好。另一方认为"诙谐"不足以表达这一与人禀性有关的概念,为了"生善效",应该译音,再普及。为此,林语堂身体力行,写了不少文章,做了很多讲演,推广幽默。虽逢国难当头,不甚适时,但在文化交流发展上,其功不可没;硬是把这一概念普及了。现已常见"幽他一默"的发展用法。再过几百年,没准哪位误人子弟的先生会把幽默解释为"幽然心会,默然领略"之简要。
其实,更多的译音并不是外来的概念,而是人名地名。尽管不少外国名字有意义相同的中国名字,译者一致认为,还是译音好,且便于交流。比如我们熟悉的大英雄佐罗,西班牙语原名是Zorro,意思是狐狸。虽然英文的Fox和中文的狐都是姓,但没有人这样意译其名。不仅因为Fox和"狐"难以传达Zorro这个名字的声音给人的雄健的印象,而且一个名字若在不同语言中有如此不同的发音,不易于名声的传播。更不用说很多姓名在其它语言中不一定有意义相同的名字,有时虽能译意,但其意作为名字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令人感到好笑。比如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尔第,原文Verdi意思是绿色。英文倒是有Green这个姓,但若有人说他喜欢Green或绿先生写的歌剧《失足女青年》(La Traviata乃《茶花女》之意译),肯定会让人迷惑不解。美国民权运动的先烈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若译成王先生,那连他是哪国人都会搞错。大名鼎鼎的撒切尔夫人Mrs.Thatcher要是译成"茅棚匠"夫人,那就不仅是好笑,而且威风扫地了。
译音显然是必要而且是重要的,但现代从西文到中文关于人名地名译音的三原则并非广为人知,甚至一些专业译员都不清楚。这三条原则是:名从主人、名无意义、名当简洁。中文和大多数语言不同,它不是拼音文字;在译音时,往往不能像欧洲语言相互译音时那么方便、准确,但也不尽然。欧洲语言虽然可以把姓名里对应的字母搬过去,但按各自语言念时,发音可能颇为不同。中文要按原文,也就是主人自己的发音来译,有时可能更准确。比如古罗马最Caesar,中文译作凯撒,保持了拉丁语发音的雄壮,而英语抿嘴念出来的声音接近西撒,远不如原文洪亮。俄国前总统的名字有译作叶利钦,也有译作叶尔钦。叶尔钦是按英语Yeltsin译的,但俄语里的L在此发音仿佛其后跟有元音i,译作叶利钦更接近俄语的发音。又如墨西哥Mexico中的x,西班牙语发音如h,中文的译音,至少中间的音节要比英语念得准些。这当归功于名从主人的译法。
第二条原则的目的是避免误解。由于中文没有大小写之分,没有印刷符合提示,人名和地名完全靠读者自己判断。上世纪前50年,当人们还不大熟悉西方名字时,有的出版社曾在译名下加横杠,帮助读者认别。这种作法早已不见了,这就更要求译者不把人名和地名译出意思来,以便读者第一次看到新名字,就会因为它没有意义而想到它是人名或地名。比如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要是意译为富饶海岸,人们当然不会认为那是个国家;如果译音成高思达丽佳,恐怕也会令人迷惑5蹦晡彝刀痢镀�罚�奔溆邢蓿�坏靡荒渴�校�窭峭褪鞘裁吹胤剑课乙恢币晕�歉龌慕家按澹�勺芫醯糜械悴欢跃ⅰ6亮撕眉刚拢�抛聊コ隼茨鞘谴笪餮螅粒簦欤幔睿簦椋慵恿艘馑嫉囊胍簟t淅浯湔饷疵赖拿�种��粤鞔�豢��褪且蛭��幸庖澹�赡懿��蠼猓�萌艘晕�悄持钟袷��嗟亩�鳌!痘�奈恼�吩���毓�黄�妹拦�孛��嫘Φ亩涛模�渲校祝幔螅瑁椋睿纾簦铮钜胱花生屯"、Maryland译作"麦里烂"、Ohio译作"饿还饿",非常有趣,同时也表明名字的译音不应有意义。
译名要简洁,这似乎不言而喻,但其中还有个道理,往往被译者忽略。英文名字有的较长,但元音未必很多。而中文每个字都有元音,按汉语拼音的说法是就韵母,如果用汉字把英语名字的每个音都表现出来,可能是在用元音表现辅音,往往费力不讨好。比如反抗罗马统治的起义英雄Spartacus,有译作斯巴达克,也有译作斯巴达克思。原文结尾的s是轻辅音,不译似乎更好。另如把McDonald译为麦克唐纳尔德就不如麦克唐纳,近年又被麦当劳代替了。Mc看上去没有元音,因是Mac的简写,念起来有元音,加上Donald共有三个音节。开始我对麦当劳这译音不以为然,习惯后想想,这个名字译得既简练,又贴近原文发音,还上口,难怪店主采纳并为大众接受。维克多Victor与维多利亚Victoria是同源的一男一女两个人名。不译作"维多"是为了避免误解成"只多",不译作"维克多利亚",是为了简洁。我曾将一位总裁的名字Fairchild照搬字典译为费尔柴尔德,校对建议改为费尔柴德,成为我的一字师。如果念著顺口,与原名发音近似,只要不会产生误解,就应该尽量简洁。犹如阿耨菩提的原始译音,译者虽然忠实,读者也会省略。与其浪费了无数笔……(此处有乱码)
顺便提一句,Mc是苏格兰语"son of"之意,有人曾把McDonald音意结合译为"唐诺子",未能流传。一是因为它太象中国名字,二是不能将这种译法推广。否则,"姜子"(Johnson)听上去像是一位先秦的哲学家;"拐子"(McQuire)惨点儿,残废了;"骡子"(MacLure)更惨,不是人了;"兔崽子"(O′Toole或O′Hare)就是骂人了(O′在爱尔兰名字里意思是"son of";第一次飞到芝加哥,我不禁莞尔)。
译音有时也须和译意结合起来,比如芒果,译自英语mango,源于马来语manga,音既相似,意思又明确,一望而知它是某种水果。翻翻字典,此类佳译不胜枚举:有译自尼泊尔语palinga的菠菱菜-菠菜;译自女真语xeko,源于哥尔德语seko的西瓜;译自美式英语taffy(toffee英)的太妃糖;译自蒙语xaba的哈巴狗;译自英语的保龄球(bowling)和扑克牌(poker);还有个转译自英语typhoon的台风,这个词其实源于粤语发音的"大风",到西方绕了一圈,俨然披著气象术语的外衣回了娘家。明眼人看得出来,这些词都是具体事物的名称,它们与人名地名不同,需要最后那个字来帮助表明"身份"。正是为了和这类普通名词有所区别,译自外来语的专有名词不应含有意义,以免误解。
任何原则、规矩都有例外的情况。语言是活的,破例尤其多见,比如商品或厂家名称:奔驰Benz、星巴克Star Buck、可口可乐Cocoa Cola,等等。但这类译名不同于一般译音,而更象用中文起名,要找几个好字搭配在一起,叫得响才行。客户如果明智,会给译者更多自由和时间,积极创造、仔细甄选,甚至开会讨论决定。这就远远超出一般翻译的职责范围,自然不受上述原则约束。从事商业翻译,译者要清楚自己的作用,是在帮助交流?还是在帮助推销?交流需要准确,推销需要美。从事文学翻译也有准确和优美的矛盾,有时"信而不美,美而不信",令人感叹:翻译如同女人,漂亮的不忠实,忠实的不漂亮(女士们的板子举起来了)!这是意译的题目了,但与译音也不无关系。写诗作文,把意大利城市Firenze译作翡冷翠的确优美。但一般交流还是用毫无意义的佛罗伦萨才不易误解,尽管那是按英语Florence译音。若依照现代人名地名译音三原则当译为"斐伦萨",但佛罗伦萨既已通行,就只好顺古了。
补天〔1〕作者:鲁迅
一
女娲〔2〕忽然醒来了。
伊〔3〕似乎是从梦中惊醒的,然而已经记不清做了什么梦;只是很懊恼,觉得有什么不足,又觉得有什么太多了。煽动的和风,暖暾的将伊的气力吹得弥漫在宇宙里。
伊揉一揉自己的眼睛。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目夹]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然而伊并不理会谁是下去,和谁是上来。
地上都嫩绿了,便是不很换叶的松柏也显得格外的娇嫩。
桃红和青白色的斗大的杂花,在眼前还分明,到远处可就成为斑斓的烟霭了。
“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伊想着,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个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为神异的肉红,暂时再也辨不出伊所在的处所。
伊在这肉红色的天地间走到海边,全身的曲线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浓成一段纯白。波涛都惊异,起伏得很有秩序了,然而浪花溅在伊身上。这纯白的影子在海水里动摇,仿佛全体都正在四面八方的迸散。但伊自己并没有见,只是不由的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
“阿,阿!”伊固然以为是自己做的,但也疑心这东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里,禁不住很诧异了。然而这诧异使伊喜欢,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继续着伊的事业,呼吸吹嘘着,汗混和着……
“Nga!nga!”〔4〕那些小东西可是叫起来了。
“阿,阿!”伊又吃了惊,觉得全身的毛孔中无不有什么东西飞散,于是地上便罩满了乳白色的烟云,伊才定了神,那些小东西也住了口。
“AkonAgon,!”有些东西向伊说。
“阿阿,可爱的宝贝。”伊看定他们,伸出带着泥土的手指去拨他肥白的脸。
“UvuAhaha,!”他们笑了。这是伊第一回在天地间看见的笑,于是自己也第一回笑得合不上嘴唇来。
伊一面抚弄他们,一面还是做,被做的都在伊的身边打圈,但他们渐渐的走得远,说得多了,伊也渐渐的懂不得,只觉得耳朵边满是嘈杂的嚷,嚷得颇有些头昏。
伊在长久的欢喜中,早已带着疲乏了。几乎吹完了呼吸,流完了汗,而况又头昏,两眼便蒙胧起来,两颊也渐渐的发了热,自己觉得无所谓了,而且不耐烦。然而伊还是照旧的不歇手,不自觉的只是做。
终于,腰腿的酸痛辨得伊站立起来,倚在一座较为光滑的高山上,仰面一看,满天是鱼鳞样的白云,下面则是黑压压的浓绿。伊自己也不知道怎样,总觉得左右不如意了,便焦躁的伸出手去,信手一拉,拔起一株从山上长到天边的紫藤,一房一房的刚开着大不可言的紫花,伊一挥,那藤便横搭在地面上,遍地散满了半紫半白的花瓣。伊接着一摆手,紫藤便在泥和水里一翻身,同时也溅出拌着水的泥土来,待到落在地上,就成了许多伊先前做过了一般的小东西,只是大半呆头呆脑,獐头鼠目的有些讨厌。然而伊不暇理会这等事了,单是有趣而且烦躁,夹着恶作剧的将手只是抡,愈抡愈飞速了,那藤便拖泥带水的在地上滚,像一条给沸水烫伤了的赤练蛇。泥点也就暴雨似的从藤身上飞溅开来,还在空中便成了哇哇地啼哭的小东西,爬来爬去的撒得满地。
伊近于失神了,更其抡,但是不独腰腿痛,连两条臂膊也都乏了力,伊于是不由的蹲下身子去,将头靠着高山,头发漆黑的搭在山顶上,喘息一回之后,叹一口气,两眼就合上了。紫藤从伊的手里落了下来,也困顿不堪似的懒洋洋的躺在地面上。
二
轰!!!
在这天崩地塌价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5〕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但伊又觉得水和沙石都从背后向伊头上和身边滚泼过去了,略一回头,便灌了一口和两耳朵的水,伊赶紧低了头,又只见地面不住的动摇。幸而这动摇也似乎平静下去了,伊向后一移,坐稳了身子,这才挪出手来拭去额角上和眼睛边的水,细看是怎样的情形。
情形很不清楚,遍地是瀑布般的流水;大概是海里罢,有几处更站起很尖的波浪来。伊只得呆呆的等着。
可是终于大平静了,大波不过高如从前的山,像是陆地的处所便露出棱棱的石骨。伊正向海上看,只见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伊恐怕那些山碰了自己的脚,便伸手将他们撮住,望那山坳里,还伏着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
伊将手一缩,拉近山来仔细的看,只见那些东西旁边的地上吐得很狼藉,似乎是金玉的粉末〔6〕,又夹杂些嚼碎的松柏叶和鱼肉。他们也慢慢的陆续抬起头来了,女娲圆睁了眼睛,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只是怪模怪样的已经都用什么包了身子,有几个还在脸的下半截长着雪白的毛毛了,虽然被海水粘得像一片尖尖的白杨叶。
“阿,阿!”伊诧异而且害怕的叫,皮肤上都起粟,就像触着一支毛刺虫。
“上真〔7〕救命……”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昂了头,一面呕吐,一面断断续续的说,“救命……臣等……是学仙的。谁料坏劫到来,天地分崩了。……现在幸而……遇到上真,……请救蚁命,……并赐仙……仙药……”他于是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伊都茫然,只得又说,“什么?”他们中的许多也都开口了,一样的是一面呕吐,一面“上真上真”的只是嚷,接着又都做出异样的举动。伊被他们闹得心烦,颇后悔这一拉,竟至于惹了莫名其妙的祸。伊无法可想的向四处看,便看见有一队巨鳌〔8〕正在海面上游玩,伊不由的喜出望外了,立刻将那些山都搁在他们的脊梁上,嘱咐道,“给我驼到平稳点的地方去罢!”巨鳌们似乎点一点头,成群结队的驼远了。可是先前拉得过于猛,以致从山上摔下一个脸有白毛的来,此时赶不上,又不会凫水,便伏在海边自己打嘴巴。这倒使女娲觉得可怜了,然而也不管,因为伊实在也没有工夫来管这些事。
伊嘘一口气,心地较为轻松了,再转过眼光来看自己的身边,流水已经退得不少,处处也露出广阔的土石,石缝里又嵌着许多东西,有的是直挺挺的了,有的却还在动。伊瞥见有一个正在白着眼睛呆看伊;那是遍身多用铁片包起来的,脸上的神情似乎很失望而且害怕。
“那是怎么一回事呢?”伊顺便的问。
“呜呼,天降丧。”那一个便凄凉可怜的说,“颛顼不道,抗我后,我后躬行天讨,战于郊,天不[礻右]德,我师反走,……”〔9〕
“什么?”伊向来没有听过这类话,非常诧异了。
“我师反走,我后爰以厥首触不周之山〔10〕,折天柱,绝地维,我后亦殂落。呜呼,是实惟……”
“够了够了,我不懂你的意思。”伊转过脸去了,却又看见一个高兴而且骄傲的脸,也多用铁片包了全身的。
“那是怎么一回事呢?”伊到此时才知道这些小东西竟会变这么花样不同的脸,所以也想问出别样的可懂的答话来。
“人心不古,康回实有豕心,觑天位,我后躬行天讨,战于郊,天实[礻右]德,我师攻战无敌,殛康回于不周之山。〔11〕
“什么?”伊大约仍然没有懂。
“人心不古,……”
“够了够了,又是这一套!”伊气得从两颊立刻红到耳根,火速背转头,另外去寻觅,好容易才看见一个不包铁片的东西,身子精光,带着伤痕还在流血,只是腰间却也围着一块破布片。他正从别一个直挺挺的东西的腰间解下那破布来,慌忙系上自己的腰,但神色倒也很平淡。
伊料想他和包铁片的那些是别一种,应该可以探出一些头绪了,便问道:
“那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是怎么一回事呵。”他略一抬头,说。
“那刚才闹出来的是?……”
“那刚才闹出来的么?”
“是打仗罢?”伊没有法,只好自己来猜测了。
“打仗罢?”然而他也问。
女娲倒抽了一口冷气,同时也仰了脸去看天。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一点不清脆,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伊皱着眉心,向四面察看一番,又想了一会,便拧去头发里的水,分开了搭在左右肩膀上,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12〕
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因为情形不比先前,——仰面是歪斜开裂的天,低头是龌龊破烂的地,毫没有一些可以赏心悦目的东西了。
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伊于是只好搀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止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住了。
“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伊坐在一座山顶上,
两手捧着头,上气不接下气的说。
这时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13〕还没有熄,西边的天际都通红。伊向西一瞟,决计从那里拿过一株带火的大树来点芦柴积,正要伸手,又觉得脚趾上有什么东西刺着了。
伊顺下眼去看,照例是先前所做的小东西,然而更异样了,累累坠坠的用什么布似的东西挂了一身,腰间又格外挂上十几条布,头上也罩着些不知什么,顶上是一块乌黑的小小的长方板〔14〕,手里拿着一片物件,刺伊脚趾的便是这东西。
那顶着长方板的却偏站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向上看,见伊一顺眼,便仓皇的将那小片递上来了。伊接过来看时,是一条很光滑的青竹片,上面还有两行黑色的细点,比槲树叶上的黑斑小得多。伊倒也很佩服这手段的细巧。
“这是什么?”伊还不免于好奇,又忍不住要问了。
顶长方板的便指着竹片,背诵如流的说道,“裸裎*佚,失德蔑礼败度,禽兽行。国有常刑,惟禁!”
女娲对那小方板瞪了一眼,倒暗笑自己问得太悖了,伊本已知道和这类东西扳谈,照例是说不通的,于是不再开口,随手将竹片搁在那头顶上面的方板上,回手便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烧着的大树来,要向芦柴堆上去点火。
忽而听到呜呜咽咽的声音了,可也是闻所未闻的玩艺,伊姑且向下再一瞟,却见方板底下的小眼睛里含着两粒比芥子还小的眼泪。因为这和伊先前听惯的“nganga”的哭声大不同了,所以竟不知道这也是一种哭。
伊就去点上火,而且不止一地方。
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
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一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15〕,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
风和火势卷得伊的头发都四散而且旋转,汗水如瀑布一般奔流,大光焰烘托了伊的身躯,使宇宙间现出最后的肉红色。
火柱逐渐上升了,只留下一堆芦柴灰。伊待到天上一色青碧的时候,才伸手去一摸,指面上却觉得还很有些参差。
“养回了力气,再来罢。……”伊自己想。
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吁!……”伊吐出最后的呼吸来。
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但不知道谁是下去和谁是上来。这时候,伊的以自己用尽了自己一切的躯壳,便在这中间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
上下四方是死灭以上的寂静。
三
有一日,天气很寒冷,却听到一点喧嚣,那是禁军终于杀到了,因为他们等候着望不见火光和烟尘的时候,所以到得迟。他们左边一柄黄斧头,右边一柄黑斧头,后面一柄极大极古的大纛,躲躲闪闪的攻到女娲死尸的旁边,却并不见有什么动静。他们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然而他们却突然变了口风,说惟有他们是女娲的嫡派,同时也就改换了大纛旗上的科斗字,写道“女娲氏之肠”。〔16〕
落在海岸上的老道士也传了无数代了。他临死的时候,才将仙山被巨鳌背到海上这一件要闻传授徒弟,徒弟又传给徒孙,后来一个方士想讨好,竟去奏闻了秦始皇,秦始皇便教方士去寻去〔17〕。
方士寻不到仙山,秦始皇终于死掉了;汉武帝又教寻,也一样的没有影〔18〕。
大约巨鳌们是并没有懂得女娲的话的,那时不过偶而凑巧的点了点头。模模胡胡的背了一程之后,大家便走散去睡觉,仙山也就跟着沉下了,所以直到现在,总没有人看见半座神仙山,至多也不外乎发见了若干野蛮岛。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一日北京《晨报四周纪念增刊》,题名《不周山》,曾收入《呐喊》;一九三○年一月《呐喊》第十三次印刷时,作者将此篇抽去,后改为现名,收入本书。
〔2〕女娲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她用黄土造人,是我国关于人类起源的一种神话。《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汉代应劭《风俗通》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纟亘]人也。”(按《风俗通》全名《风俗通义》,今传本无此条。)
〔3〕伊女性第三人称代名词。当时还未使用“她”字。
〔4〕“Nganga!!”以及下文的“AkonAgon,!”“UvuAhaha,!”都是用拉丁字母拼写的象声调。“Nganga!!”译音似“嗯啊!嗯啊!”“AkonAgon,!”译音似“阿空,阿公!”“UvuAhaha,!”译音似“呜唔,啊哈哈!”
〔5〕这是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按共工、颛顼,都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过去史家说,共工是上古一个诸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颛顼是黄帝之孙,上古史上“五帝”之一,号高阳氏。
〔6〕金玉的粉末指道士服食的丹砂金玉之类的东西,道士认为服食后可以长生不老。
〔7〕上真道教称修炼得道的人为真人。上真是一种尊称。
〔8〕巨鳌见《列子·汤问》:“勃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似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按禺□,见《山海经·大荒北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
〔9〕这是共工与颛顼之战中共工一方的话。后,君主,这里指共工。这几句和后面两处文言句子,都是模仿《尚书》一类古书的文字。
〔10〕不周之山据《山海经·西山经》晋代郭璞注:“此山形有缺不周币处,因名云。”又《淮南子·原道训》后汉高诱注,此山在“昆仑西北”。
〔11〕这是颛顼一方的话。康回,共工名。后,这里指颛顼。
〔12〕关于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如下的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烘洋而不息;……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呆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又替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当驿(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13〕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据《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燃)。”
〔14〕长方板古代帝王、诸侯礼冠顶上的饰板,古名为“延”,亦名“冕板”。顶长方板的小东西,即本书《序言》中所说的“古衣冠的小丈夫”。下面他背诵的几句文言句子,也是模拟《尚书》一类古书的。
〔15〕重台花复瓣花。
〔16〕关于“女娲氏之肠”的神话,《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如下的记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科斗字,古代文字,笔画头粗尾细,形如蝌蚪。
〔17〕秦始皇寻仙山的故事,《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如下的记载:“齐人徐市(芾)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数岁不得。”
〔18〕汉武帝寻仙山的故事,《史记·封禅书》中有如下的记载:方士“(李)少君言上(汉武帝)曰:‘……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剂)为黄金矣。……而方士之候伺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
英语的译音原则,了解这些就可以了,没必要那么准确
从翡冷翠、劫波、幽默说到译音之必要和原则
廖康
徐志摩将意大利一城市名译为"翡冷翠",阿城极其欣赏;不仅音似,而且意思恰当。因那城市的官邸和教堂专用一种绿纹大理石,将城市点缀得如同一粒翡翠。然而,这么美的译名却始终没有流传开。而那座城市却以佛罗伦萨著称。为什么?我虽然没有去过那里,也能够想像翡冷翠更有代表性。但它输给佛罗伦萨,其中的道理使我想谈谈译音之必要和译音的原则。
最早提及译音之必要并订立原则者是唐僧玄奘。他总结多年翻译佛经的经验,建立了"五不翻",指导译坛众多佛教学者集体译经。他说的"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不意译"。他认为在以下五种情况下要译音:
1)秘密故(也就是佛教的秘密,如咒语,要译音)
所以唐僧的紧箍咒若译成了汉语还是白搭。不学梵语,就想拿住孙悟空?非得用那拗口饶舌、难为发音、贴近原文的声音才能生效。难怪无论你说"芝麻,开门!"还是"Sesame,open!"都不管用。那原本是阿拉伯魔法,不学人家的语言,就是不灵。
2)含多义故(不是指一词多义,而是指需要长篇大论解释的概念,应先译音,再讲解普及)
比如将梵语bhagavat译音为薄枷梵。原词虽指佛陀,还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义,光说佛陀,不足以表达其世尊。同理,功夫的英译现在是Kongfu,以别于martial art,方显出功夫之"耗时、耗力、守元、固本"等要义。
3)此无故(中国没有的东西)
与其它四类相比,此类不同之处大概是指我们没有的具体事物和人名地名,也是下文要详加讨论的一类。此不赘述。
4)顺古故(既已有的译音,不再重译)
在唐僧译经之前,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已经译音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意为能够觉知佛教的一切真理,并如实了知一切事物,从而获得无所不知的智慧。但这个词实在太长,虽然唐僧沿用了,后来还是被简化为阿耨菩提。现代的典型例子是莫斯科,这是根据英语发音翻译的。虽然俄语念作莫斯科瓦,但由于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莫斯科,现在仍然顺古。
5)生善效(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者,要译音)
梵语Prajna的意思和智慧差不多,但佛教徒认为它和一般智慧不同,认为它是直接了解一切事物本质的特殊智慧。我等不信佛者,大概体会不到,无法苟同。不管怎样,既然译者认为不同,就译音为般若,让和尚、尼姑和居士们潜心揣摩这可望而不可及的能力。"推拿"现在译音为Tuina,也许可以算作此类译音的现代范例。以前推拿曾译作massage,不仅贬低了这种疗法,还容易和性行业混淆,难怪保险 公司不肯纳入承保范围;而chiropractic therapy(脊椎按摩疗法)另有一套理论,虽有相似的手法,亦有格格不入之处。其间差异,让常人看来,远大过智慧和般若的差别。
唐僧订立的这五条法则指导译音上千年。很多中国原来没有的概念,始于译音,通过讲解,逐渐普及,终于化入中文。久之,我们甚至不知道它们原来是外来语。比如:"万劫不复"这一成语里的劫字,就是从"劫波"缩略来的,而劫波是梵语kalpa的译音,这是个极为久远的时间单位。古代印度人认为,梵天,即众生之 父、婆罗门教的主神,他一个白天就是一劫,等于人间43亿2千万年(另一说等于432万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及"洞中方数日,世上几千年"等说法都来自佛教这一观念,但是比例小多了。古代其他民族皆没有"劫"这么大的数词和概念,这与印度人喜爱思考远在天边的事物和事物的本质有关。佛教还认为,劫有 "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到"坏劫"时有水、风、火三灾,要烧毁一切,然后重创一切。所以"劫"又引申为巨大的灾难,遂有劫难、浩劫等词汇。中国人还创造性地运用"劫波"的概念,有了成语"劫后馀波"。上中学时,老师在解释此成语时糊弄我们说,劫道也有在水上干的,如混江龙李俊的勾当。多年后我才知道此"劫"与劫道毫无关系。
近代的例子有"幽默"的概念。这是上个世纪才进入中文的,仍在融入的过程中。不知是否有人考证过究竟是谁最早从什么语言译音而来?由于法语humeur的发音比英语humor更接近"幽默"的读音,我猜想是从法语译入的。西文的原意是"体液"。在近代西医发展起来以前,欧洲人认为人有四种体液:血、痰、黄胆汁、黑胆汁。血多了会活泼;痰多了会迟缓;黄胆汁多了会暴躁;黑胆汁多了会忧郁。如果四种体液积量适中,人的禀性就平和,脾气就好,出言就诙谐。鲁迅和林语堂对此译音曾有争论,代表了两种主要意见。一方认为"幽默"会误导读者,让人想到《楚词?九章?怀沙》里的"孔静幽默",以为是描绘寂静无声,所以还是译作"诙谐"为好。另一方认为"诙谐"不足以表达这一与人禀性有关的概念,为了"生善效",应该译音,再普及。为此,林语堂身体力行,写了不少文章,做了很多讲演,推广幽默。虽逢国难当头,不甚适时,但在文化交流发展上,其功不可没;硬是把这一概念普及了。现已常见"幽他一默"的发展用法。再过几百年,没准哪位误人子弟的先生会把幽默解释为"幽然心会,默然领略"之简要。
其实,更多的译音并不是外来的概念,而是人名地名。尽管不少外国名字有意义相同的中国名字,译者一致认为,还是译音好,且便于交流。比如我们熟悉的大英雄佐罗,西班牙语原名是Zorro,意思是狐狸。虽然英文的Fox和中文的狐都是姓,但没有人这样意译其名。不仅因为Fox和"狐"难以传达Zorro这个名字的声音给人的雄健的印象,而且一个名字若在不同语言中有如此不同的发音,不易于名声的传播。更不用说很多姓名在其它语言中不一定有意义相同的名字,有时虽能译意,但其意作为名字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令人感到好笑。比如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尔第,原文Verdi意思是绿色。英文倒是有Green这个姓,但若有人说他喜欢Green或绿先生写的歌剧《失足女青年》(La Traviata乃《茶花女》之意译),肯定会让人迷惑不解。美国民权运动的先烈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若译成王先生,那连他是哪国人都会搞错。大名鼎鼎的撒切尔夫人Mrs.Thatcher要是译成"茅棚匠"夫人,那就不仅是好笑,而且威风扫地了。
译音显然是必要而且是重要的,但现代从西文到中文关于人名地名译音的三原则并非广为人知,甚至一些专业译员都不清楚。这三条原则是:名从主人、名无意义、名当简洁。中文和大多数语言不同,它不是拼音文字;在译音时,往往不能像欧洲语言相互译音时那么方便、准确,但也不尽然。欧洲语言虽然可以把姓名里对应的字母搬过去,但按各自语言念时,发音可能颇为不同。中文要按原文,也就是主人自己的发音来译,有时可能更准确。比如古罗马最Caesar,中文译作凯撒,保持了拉丁语发音的雄壮,而英语抿嘴念出来的声音接近西撒,远不如原文洪亮。俄国前总统的名字有译作叶利钦,也有译作叶尔钦。叶尔钦是按英语Yeltsin译的,但俄语里的L在此发音仿佛其后跟有元音i,译作叶利钦更接近俄语的发音。又如墨西哥Mexico中的x,西班牙语发音如h,中文的译音,至少中间的音节要比英语念得准些。这当归功于名从主人的译法。
第二条原则的目的是避免误解。由于中文没有大小写之分,没有印刷符合提示,人名和地名完全靠读者自己判断。上世纪前50年,当人们还不大熟悉西方名字时,有的出版社曾在译名下加横杠,帮助读者认别。这种作法早已不见了,这就更要求译者不把人名和地名译出意思来,以便读者第一次看到新名字,就会因为它没有意义而想到它是人名或地名。比如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要是意译为富饶海岸,人们当然不会认为那是个国家;如果译音成高思达丽佳,恐怕也会令人迷惑5蹦晡彝刀痢镀�罚�奔溆邢蓿�坏靡荒渴�校�窭峭褪鞘裁吹胤剑课乙恢币晕�歉龌慕家按澹�勺芫醯糜械悴欢跃ⅰ6亮撕眉刚拢�抛聊コ隼茨鞘谴笪餮螅粒簦欤幔睿簦椋慵恿艘馑嫉囊胍簟t淅浯湔饷疵赖拿�种��粤鞔�豢��褪且蛭��幸庖澹�赡懿��蠼猓�萌艘晕�悄持钟袷��嗟亩�鳌!痘�奈恼�吩���毓�黄�妹拦�孛��嫘Φ亩涛模�渲校祝幔螅瑁椋睿纾簦铮钜胱花生屯"、Maryland译作"麦里烂"、Ohio译作"饿还饿",非常有趣,同时也表明名字的译音不应有意义。
译名要简洁,这似乎不言而喻,但其中还有个道理,往往被译者忽略。英文名字有的较长,但元音未必很多。而中文每个字都有元音,按汉语拼音的说法是就韵母,如果用汉字把英语名字的每个音都表现出来,可能是在用元音表现辅音,往往费力不讨好。比如反抗罗马统治的起义英雄Spartacus,有译作斯巴达克,也有译作斯巴达克思。原文结尾的s是轻辅音,不译似乎更好。另如把McDonald译为麦克唐纳尔德就不如麦克唐纳,近年又被麦当劳代替了。Mc看上去没有元音,因是Mac的简写,念起来有元音,加上Donald共有三个音节。开始我对麦当劳这译音不以为然,习惯后想想,这个名字译得既简练,又贴近原文发音,还上口,难怪店主采纳并为大众接受。维克多Victor与维多利亚Victoria是同源的一男一女两个人名。不译作"维多"是为了避免误解成"只多",不译作"维克多利亚",是为了简洁。我曾将一位总裁的名字Fairchild照搬字典译为费尔柴尔德,校对建议改为费尔柴德,成为我的一字师。如果念著顺口,与原名发音近似,只要不会产生误解,就应该尽量简洁。犹如阿耨菩提的原始译音,译者虽然忠实,读者也会省略。与其浪费了无数笔……(此处有乱码)
顺便提一句,Mc是苏格兰语"son of"之意,有人曾把McDonald音意结合译为"唐诺子",未能流传。一是因为它太象中国名字,二是不能将这种译法推广。否则,"姜子"(Johnson)听上去像是一位先秦的哲学家;"拐子"(McQuire)惨点儿,残废了;"骡子"(MacLure)更惨,不是人了;"兔崽子"(O′Toole或O′Hare)就是骂人了(O′在爱尔兰名字里意思是"son of";第一次飞到芝加哥,我不禁莞尔)。
译音有时也须和译意结合起来,比如芒果,译自英语mango,源于马来语manga,音既相似,意思又明确,一望而知它是某种水果。翻翻字典,此类佳译不胜枚举:有译自尼泊尔语palinga的菠菱菜-菠菜;译自女真语xeko,源于哥尔德语seko的西瓜;译自美式英语taffy(toffee英)的太妃糖;译自蒙语xaba的哈巴狗;译自英语的保龄球(bowling)和扑克牌(poker);还有个转译自英语typhoon的台风,这个词其实源于粤语发音的"大风",到西方绕了一圈,俨然披著气象术语的外衣回了娘家。明眼人看得出来,这些词都是具体事物的名称,它们与人名地名不同,需要最后那个字来帮助表明"身份"。正是为了和这类普通名词有所区别,译自外来语的专有名词不应含有意义,以免误解。
任何原则、规矩都有例外的情况。语言是活的,破例尤其多见,比如商品或厂家名称:奔驰Benz、星巴克Star Buck、可口可乐Cocoa Cola,等等。但这类译名不同于一般译音,而更象用中文起名,要找几个好字搭配在一起,叫得响才行。客户如果明智,会给译者更多自由和时间,积极创造、仔细甄选,甚至开会讨论决定。这就远远超出一般翻译的职责范围,自然不受上述原则约束。从事商业翻译,译者要清楚自己的作用,是在帮助交流?还是在帮助推销?交流需要准确,推销需要美。从事文学翻译也有准确和优美的矛盾,有时"信而不美,美而不信",令人感叹:翻译如同女人,漂亮的不忠实,忠实的不漂亮(女士们的板子举起来了)!这是意译的题目了,但与译音也不无关系。写诗作文,把意大利城市Firenze译作翡冷翠的确优美。但一般交流还是用毫无意义的佛罗伦萨才不易误解,尽管那是按英语Florence译音。若依照现代人名地名译音三原则当译为"斐伦萨",但佛罗伦萨既已通行,就只好顺古了。
星期六,我早早的醒了。躺在床上,回忆着老师说的话“回家以后,一定要帮父母做家务事,报答父母平时为我们做的事。”我继续回忆母亲为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辛苦。
我想了想,妈妈平时又要上班,下午回来做家务,还要为我辅导,多么辛苦啊。我一定要帮她做一件事,让妈妈周末好好休息一下。
我想,我还是先把卫生打扫干净吧。便高高兴兴来到洗手间,拿拖把在水里打湿,等水少点儿了,我拿着拖把来到书房,看见爸爸在玩儿电脑,心里十分想玩,可又一想,一定要让妈妈周末休息一下,就努力不让自己看电脑,只在一旁拖地,可有禁不住去看,我急急忙忙拖好书房,逃命一般的出来了。
接下来我来到妈妈的房间,为了让妈妈的房间非常干净,我特地在拖把上放了洗衣粉,在妈妈的房间里疯狂地拖来拖去。出了一身大汗,终于拖完了。我一看地板是花的,高兴劲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十分灰心。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想了许久又开始拖了,这次我聪明点儿了,顺着地板的纹路细细的慢慢拖,拖了没多久,豆大的汗珠从脑门上流下,可我一点也没觉的累,反而觉得开心,我稍作休息又开始拖了,过了没多久我把妈妈的房间拖完了。
我看着闪闪发光,一尘不染的地板,十分开心,我突然看见有香水的瓶子,于是我拿起香水在妈妈的房间里喷了几下,房间里顿时香气四溢。我心想,妈妈看见自己的房间是那么干净,那样清香,心情也会十分好吧。
妈妈下班回来,进屋一看,本来一脸的疲惫,现在全没了,变得就像天使一样春风满面。原来妈妈的心也容易被儿子的一小点儿的“成就”满足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这作儿子的心里乐开了花。
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他们一直在为了我们操劳。以前是我们小,还不懂的孝敬父母,可现在。我们应该去孝敬父母,报答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哎。我这才发现帮妈妈做事的感觉真好啊
今天,是西方的情人节,原本以为只有情侣间才可以赠送巧克力的想法被报上的一则信息更正,顿时令我大彻大悟:原来情人节这天,是可以送给母亲巧克力的以示温慰的祝福。“不是说儿女的生日就是母亲的难日吗?嘻嘻,那情人节岂不是我孝顺母亲的母享日吗”那好,就借此日,让母亲好好休息一下,快乐一下,我立刻陷入沉思,心里暗暗想着。
“正值过年期间,母亲每日的煮饭洗碗可谓是必修课。但光帮母亲做做家务也太平常了吧!”我又想着。
和煦的阳光透着窗纱照进了屋内,恰巧光束聚集到了桌上的一张纸上,纸上依稀写着:妈,我出去玩了,饭菜在锅里,你自行先吃吧,不用等我了。
傍晚回家,我吃完饭帮着母亲收拾完一切就早早睡觉了,想到母亲一脸惊讶的神情,我就在被窝中乐个不停,相信妈妈当时一定在想:这孩子,啷个今天如此乖呢?
夜深了,可越静却越能体现出声音的存在,“嘀嗒,嘀嗒”,母亲终于上楼了,相信黑暗中的那丝光亮定能吸引她的注意,母亲为了我,一直十分的勤俭,我知道她已没有一双好鞋,下雨天都会漏水,唯一的一双又不好走路,于是我就用我的压岁钱为母亲买了一双平底的皮鞋,希望她会高兴。这可是我精心设计的喔。
在自我陶醉中,我进入了香甜的梦乡。
一大早,我就醒了,想看看妈妈有何反应,可妈妈却如平日一样,毫无任何异样,我有点诧异但又不好意思去问,只有静静地观其察。一晃眼就支吃午饭的时间了,可妈妈却要我先到外面等着,一进去,首选映入我眼帘是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原来,这就是母亲的答复,也是母亲对我最好的表示 。
其实,世上最好的人真的是母亲,虽然母亲也有不好的时候,有时会对子女很凶,但其出发点都是为我们着想,对母亲我们应少抱怨,多感谢,因为母亲总是用她自己的方式来关心着你。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熟悉的儿歌在耳边响起,我禁不住潸然泪下。
同学们,我们从哪里来?听到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会说,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世界上来的。是啊,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但当我们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们却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父母们却毫无怨言地抚养我长大。为了给我们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总是那么辛苦,那么努力。小的时候,我总把这当作天经地义,因为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
刚刚过去的星期天是我十六岁的生日,那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感恩父母,因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才使我有机会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他们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儿女有了快乐,最为之开心的是父母,儿女有了苦闷,最为之牵挂的也是父母。舔犊情深,父母之爱,深如大海。因此,不管父母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以及其它素养如何,他们都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恩人,是值得我们永远去爱的人。
然而,同学们,你们是否扪心自问过:我对父母的挂念又有多少呢?你是否留意过父母的生日?民间有谚语:儿生日,娘苦日。当你在为自己生日庆贺时,你是否想到过用死亡般的痛苦,让你降生的母亲呢?是否曾真诚地给孕育你生命的母亲一声祝福呢?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讲求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也就是讲,父母的身体健康,儿女应时刻挂念在心。但据报道,今年北京某中学的抽样调查却显示:有近50%的学生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更谈不上对父母的生日祝福。同学们,或许一声祝福对自己算不了什么,但对父母来说,这声祝福却比什么都美好,都难忘,都足以使他们热泪盈眶!
孝,其为人之本也,一个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同学们,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吧!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不要再认为父母是理所当然帮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他们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已经是足够的伟大,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的为我们付出,我们就别再一味地索求他们的付出,感恩吧,感谢父母们给予的一点一滴。
在此,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安康!快乐!!!!
上虞中学高一(3)班 斯文
2005年9月28日
感恩父母
感恩,它虽说是一个动词,一个很微笑的动作,其实,真正做到感恩的人却少之甚少。作为21世纪的我们,首先感恩的应当是父母。也许,你没有思考过,从你刚刚出生那时起,一直到青春勃发的少女,到坚强勇敢的男孩,谁对你付出的最多?不用说,当然是父母喽!所以我们必须做到“受‘父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有今天幸福的生活,有一个温馨的家,行得安稳,过得幸福,没有饥荒,穿着得体,闲暇时读读课外书,这里一切的一切,又是谁造成的呢?都是父母给的,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吗?虽然有的同学怨家长留的任务太重,使孩子喘不过气来,我想说的是:你不必为工作而身心疲惫;不必为没房住而劳神费心,你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这还不够吗?
记得一次风雨交加的夜晚,豆大的雨点儿噼噼啪啪地砸着窗户。就在那天晚上,我突然发起抖来,浑身直颤,惊醒了熟睡中的妈妈,妈妈拿出体温计一看,39度多。此时就慌了神,连忙叫醒了爸爸,爸爸去厨房拿来退烧药和水,我服下后,便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等我睡醒一觉后,睁开眼睛,发现父母还在我旁边守护着,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我真感谢老天,让我投生在父母的膝下,如没有父母最博大,最无私的爱,倾具所有的真爱,所有的情感来灌注,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劳苦和艰辛,起早摸黑的养育,我岂能写出今天这番感恩的叙述。
感恩是一种方式,感恩更是一种境界。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
感恩的心
有一首歌唱得好“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是啊,父母对我们的爱数也数不清,作为子女,难道我们不应该感谢父母?感谢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吗?
这个星期天,我要用我的实际行动来感谢他们,我要用我的一颗感恩的心来温暖他们……
早晨起床,发现爸爸妈妈不在家,大概是走得匆忙,房间还没整理呢。这是一个大好机会!如果我把他们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他们一定会“乐开花”的!
说干就干!爸爸特别爱看报纸,是个典型的“报纸迷”,所以整个房间就像是报纸的海洋,让我手足无措,都不知道该往哪儿下手了。想起妈妈平时干活时的麻利劲,我真是自愧不如,看来以后我得好好向妈妈请教请教。可现在妈妈不在,只得靠我自己了。我决定启动“快刀斩乱麻”的策略。我像只老鼠似的,东窜窜,西窜窜,这里扫一下,那里理一下,忙得不可开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活也干得差不多了,直起有点酸痛的腰,我才知道妈妈为什么总喊腰疼了。看着干净整洁的房间,我心里乐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样甜,心想:爸爸妈妈回来肯定会开心的。
果然不出我所料,爸爸妈妈回来后笑了,欣慰地笑了,而我的心却酸酸的……每天放学回家,是他们为我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当我生病时,是他们在精心照顾我;当我犯错时,是他们在耐心开导我;当我成绩下滑时,是他们在鼓励我……这一幕幕不断地在我眼前浮现。父母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却从来没为他们做过什么,今天我就做了那么一点家务,他们竟如此高兴,如此满足。难怪人们常说,父母的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是不求任何回报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不禁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父母的养育、教诲之恩我们无以回报,那么就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感激之情吧!一句关切的问候,会使父母年轻几岁;一份小小的礼物,会使父母多一些笑容;一次优异的成绩,会使父母感到无比欣慰……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拥抱父母吧!
感恩父母从点滴做起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而人应有尽孝之恩,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记得那个雨天,风刮的刺骨,我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上完课,焦急地等着爸爸来接我回家。依稀蒙蒙细雨中,那熟悉的绿色电瓶车出现了。我狂喜万分,正准备奔下楼去,惊险的一幕突然发生了:一个措不及防,一辆牌号为698的汽车紧急刹车,却还是撞倒了我的爸爸。这太意外了,我心头一阵躁动,手脚冰冷,思绪像被凝固住了……爸爸的头上流出了殷红的鲜血,整个人无助的倒在路边,痛苦地呻吟着。汽车司机见状,急忙跳下车,火速将爸爸送往医院进行救治。经过医生的细心治疗,爸爸的伤情得到了控制,可却留下了一块难看的伤疤,它就像一条长长的蜈蚣,爬在爸爸的脸上,让人心存余悸。每每我看到那个伤疤,我心里就充满歉意。
我不是诗人,不会用精湛的词藻来夸赞父母:我也不是歌唱家,不会用唯美动听的歌声来歌颂父母,我只能用点滴行动来感恩父母。当父母疲劳时,我会为他们捶捶背;当父母生病时,我会坐在床边陪他们说说话;当父母为我付出时,我会衷心地对他们说一句“谢谢”!……
窗前的风铃声清脆的响起,似乎在奏响一首感恩之歌,感谢父母的唠叨,因为是他们让你少走弯路;感谢父母的教诲,因为是他们为你消除了前行的障碍;感谢父母的指引,因为是他们为你点亮了生命的明灯……让我们用生命去珍惜父母之爱,用感恩的心去呵护父母之情。
行动起来吧,感恩父母,从点滴做起,让家庭充满爱,让社会更和谐!
洗脚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孟郊的《游子吟》道出了天下子女的心,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无以回报。看着每天为我操劳的父母,我内心一直无法平静,总是想给父母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同时也想给他们一点惊喜。
这个双休日的晚上,我终于如愿以偿地算是尽了一点小小的孝心。看着忙碌了一天的妈妈回到了家。看着妈妈满身的疲惫,满头的汗,我心疼地说:“妈妈,您辛苦了。”妈妈却微笑地说:“傻孩子,妈妈不辛苦,就算再辛苦,看着懂事的你,妈妈也开心,也值得啊。”我心理顿时酸酸的,我冲妈妈神秘地说:“妈妈,你坐好了,我要给你个惊喜。闭上眼睛,不准偷看哦。”妈妈听了我的话,乖乖地在凳子上坐着。我迅速地跑到卫生间接了一盆热水,吃力地搬到妈妈的座位旁,然后我在妈妈的耳旁悄悄说了一句:“妈妈睁眼吧。”妈妈看到脚旁的水盆,顿时眼眶一红,我调皮地笑着说:“妈妈,不会这么快就感动了吧。”妈妈假装生气地说:“谁说我感动了,我只是眼睛难受,我揉揉。”“好,好,我母亲大人只是眼睛难受,揉揉……”妈妈看着我的滑稽样,忍不住笑出了声。我轻轻地帮妈妈脱去鞋袜,然后把妈妈的脚放进水盆里,一边帮妈妈按摩,一边和妈妈说话。“妈妈,我好象很就没有帮你洗脚了。”“好象似的,我也不记得了。”“那我以后经常帮你洗脚,帮你按摩捶背。”“孩子,你只要管好自己就行拉,不需要帮妈妈做这些的。”“那怎么行,你是我妈,我为你做这些,是理所当然的。”“好,好,说不过你,随你,行不?”“行,当然行。”转眼间,一盆热水就在我和妈妈的说话声中冷却了。我站起来要重新打水再帮妈妈洗,可是妈妈连连催促我说:“孩子,不用了,快点睡觉吧,都快十一点了,别为妈妈耽误了自己的睡觉时间。乖,早点睡。”没有办法拗不过妈妈,我只得回到房间睡觉。回房前也不忘叮嘱妈妈:“你也早点睡。”可妈妈却说:“妈妈,熬夜熬惯拉,早了也睡不着,还不如做点事。”看着妈妈关上的房门,我心理又一阵酸酸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心里永远装着孩子,可我们作为子女的又有多少能牵挂着我们的父母。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报答他们吧。
从我记事时起,我就能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我从小在奶奶家长大,父母每周都骑车走很远的路来看我,给我带好多好吃的东西,带我出去玩,分别的时候,我哭了,父母也眼含着泪。这时我想说: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
走入学校的大门,开始了新的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我们学校英语考试,我本以为能够考好的,可是却因为我的粗心大意,只得了51分,当我垂头丧气地回家的时候,父母没有批评我,也没有安慰我,只是对我说:“没关系,下次好好考就行了。”但是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沉重的。于是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取得好成绩,为父母争口气,果然,第二次考试我就得了高分。我好想说:感谢父母给了我学习的帮助!
当我放学回来,打开电视,吃着零食,享受着青春的美好。仔细一想,这一切不都是父母赐给我的吗?这是,妈妈在做饭,爸爸在洗菜。父母现在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我吗?我真想说:感谢父母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
记得有一首歌中唱到“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命运------”是啊,父母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恩人,要是没有他们,怎么能有我这样性格开朗的阳光男孩呢?所以我要说:感谢父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