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发感情的几种方式
河南省柘城县第二实验中学 刘西峰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感情。我们作文时,倘能以情组文定能使文章产生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引起读者感情共鸣的效果。那么,如何进行情感表达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
一、 呼告式
作者在抒发感情时,对没有知觉的物象(自然界)以及不在面前的人(多只死去的人)直接呼告,从而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作者的感情同被叙述的对象进入了同一境界,大大增强了作者抒发感情的空间,这样不仅显得亲切感人,也有利于抒情和组织材料,给作品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鲜活片断一……然,你还记得吗?就是在绒绒白雪的冬天,你与我分离。依然是那条小河,依然是河边的那片小树林。然而,我却觉得它失去了往日的神采,还记得那天我们一起合一张影,你对我说:“要笑,笑笑好吗?以后我只能从照片上看见你了!”于是,我笑了,可眼里却含着泪,虽然我拼命想忍住它,它还是不争气地落在了我的衣襟上。
——《留在照片上的记忆》
文思简评此文作者敞开感情闸门,用呼告手法喷射激情,抒发了对朋友“然”的刻骨铭心、昼夜思念的真挚感情真是动人心魄、感人肺腑。如此表达情感,又怎能不引起读者的共鸣呢?
二、 奔放式
作者抒发感情时,将自己强烈的感情不受任何拘束地倾泻而出,这是一种长江大河汇流于东海、抑制的岩浆迸发成火山的感情,风格外露,奔放而明快。
鲜活片断二……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秽,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郭沫若《屈原》
文思简评这是剧本《屈原》里著名的独白《雷电颂》中的一节。文中作者那炽烈的感情犹如江河一泻千里,无拘无束,无遮无拦,尽情地宣泄,把对光明、正义的热情赞颂,对黑暗、邪恶的愤怒声讨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们阅读这样的文字时,又怎能不被这烈火一样的激情、大海一样的气势所震撼呢?
三、 咏叹式
采用咏叹式的抒情方式,可以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更能集中地抒发感情。
鲜活片断三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多么地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文思简评作者在叙述完三个典型事例后,采用反复咏叹的方式歌颂志愿军战士是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是人民的优秀之花,是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句句赞叹,步步深化,既从情感上打动读者,又揭示了所叙之事的意义。
四、 曲折式
这是一种间接的抒情,它是一种依附于事、依附于理、依附于景的抒情,也就是通过叙事、议论、描写的方式抒情。
鲜活片断四……她一咬牙,把裙子掖起来……,她急于放开抠石缝的手,双手把我往上一拖,上边的同学趁势拉住了我的手,可她却因用力过猛,脚一滑,掉下了悬崖,我们朝崖下望着,哭喊着,可是看到的只是缭绕的轻烟,听到的只有哗哗的水声。我们再也看不到那粉红色的连衣裙,那和蔼可亲的面容了,再也听不到那欢快的笑声,那暖人的笑语了……
——《山那边飘来一朵云》
鲜活片断五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杨朔《荔枝蜜》
鲜活片断六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
——朱自清《绿》
文思简评“片断四”依附于事抒情,通过对当年采花事件的追叙,抒写了对一位因救自己而跌入悬崖丧生的小学教师的真挚怀念之情,文章如泣如诉,感情深沉凝重。读罢此文,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在与作者一同哀思,一同落泪。“片断五”是依附于理抒情,这是对蜜蜂的赞扬,也是对蜜蜂的议论。作者通过这种赞扬和议论,抒发了对蜜蜂这种小生灵强烈的崇敬、感佩之情,不仅真挚,而且感人。“片断六”则是依附于景抒情。一潭绿水在作者的笔下,俨然一位美丽的姑娘,似乎对作者有着无限的情意,作者张臂欲与她拥抱,掬口犹似接吻。这种独特的抒情,真是令人遐想不已。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宣泄,是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时,只要拨动情点,以情组文,文思就会潮喷涌而出,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动人心魄,感人肺腑。还有什么样的写作技巧能抵得上以真情编织出的文章更能打动读者呢?可以说,感情可以掩盖任何技巧!
诗人必须说真话所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情感和情感内核,即诗人内心深处真实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也许是痛苦、欢乐、孤独、幸福等等。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共鸣诗人内在的世界。因此,诗人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优秀诗歌作品。
托尔斯泰说:“作文就是把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感情的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狄德罗说:“ 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积极的情感能产生情感驱动力,鼓舞人们去行动,产生情感效能。情感是作文的源泉,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1巧设悬念,诱发情感
评书、相声、魔术、小品要想扣人心弦,都离不开悬念,即行话所谓的“包袱”。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就是有曲折,起波涛。怎样做到这一点?巧设悬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巧设悬念”就是在作文中设置一定情节后故意不揭开谜底,写出结果。这种方法,可以紧紧吸引读者的目光,让读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沿着作者巧布的谜局读下去。当然,设置悬念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符合人物性格,否则就会显得虚假。如果作者能在记叙类作文中巧妙地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就可以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神奇的构思效果。构成文章悬念的技巧一般为“起悬――垫悬――释悬”。此外,还可以运用“误会法”“巧合法”等,以凸显矛盾,增加波澜,从而深化主题。
2以情传情,情感共鸣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写作活动中的催化剂……一个没有写作热情,对客观事物毫无情感体验的人,是写不出什么好作品的。”由此看来,只有将情感渗透在写作的各个环节,才能使写作真情流露,使文章鲜活灵动。因此,不断地引导学生调动情感、积累情感、丰富情感,乃是作文教学之本。教师要拥有童心,回味童趣,驻守童真,用自己不泯的童心去感染学生,一句真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甚至是一次激动的啜泣,都会生动传神,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流露真情的同时,还要善于捕捉时机为学生创造表露真情的氛围,如在班级获得荣誉称号后的集体欢呼,在某个所谓“差生”做出精彩回答后的热烈鼓掌,在大扫除时的互相帮忙,在遇到误解又得到支持后的开心一笑……学生从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景,得到喜、怒、哀、乐的亲身体验,得到诸如生命价值、人间真情、做人真谛、生活激情等的感悟,有了弥足珍贵的“情感积累”后,再加上语言文字、作文章法方面的知识积累,就会内化为个人的语文素养。动笔习作时,就有了一股股源源不断的“活水”,就会催生出一篇篇说真话、诉真情,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好习作。
赞科夫也说过:“我们要激发学生的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好的情绪使学生振奋,而坏的情绪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表达难度较大的作文,有时还要立足学生,实现教师经历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情感互动。例如在一次自由习作中,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我最快乐的一天》,但文中却没表达出快乐,评讲时我决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拨动他们情感之弦。我对学生们说:“老师也有过最快乐的一天,你们想听吗?”学生们一下子来了精神,齐声说:“想!”当我讲到多年失去联系的好友突然送来端午节祝福,电话中那种久别“重逢”的激动,嘘寒问暖,聊了一个钟头,学生不由得发出“哇”的赞叹;当回忆起和好友一同学习、玩耍的美好时光时,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甜甜的微笑,充满了快乐和幸福。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语言的神奇魔力――虽然他们没有经历我的故事,却被我的快乐深深感染着。我刚讲完,学生就好奇地问:“真的吗?”我肯定地说:“真的!”只有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记录下自己的体验,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作文的情感其实就是作者与读者心灵的碰撞。
在我的引导下,几个反应快的孩子高高举起了手。他们这次讲的明显比作文本上好多了,不光取材广泛,在言词中无一不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有的不光神采飞扬,还手舞足蹈,甚至讲到高兴处有同学还笑出了声。可见,只有真情的自然流露,才会写出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才会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
3以景传情,情景交融
以景传情,是用特定的景物,传达作者某种情感的一种写作技法。“情”是核心,“景”是载体,“景”只为“情”服务。运用以景传情可具体分为:(1)选取具有特定意义的景物。(2)选取不同色调的景物,传达不同的心情。(3)使用不同的修饰语,或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使景物与你的心境吻合。比如有学生在《想念我的好友》中这样写道:“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又到了栀子花开的季节,空气中弥漫了一股清幽的香味,我又想起我们一起在校园读书的情景。这里的一切几乎没怎么变,只是多了几声鸟鸣,天空还是那样蔚蓝,阳光还是那样温暖,我亲爱的朋友,你在哪里?”寥寥数笔,就把对朋友的思念勾画纸上。
4以美传情,情满胸怀
世界是美好的,人生也是美好的,反映主客观的文章也应该多写美好的人生和景物,陶醉自己,也感染读者。生命的过程,人生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就是对美不息追求的过程。我们在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过程中,要时常关注和感悟其中的美,并把它再现出来。美和情一样,不是孤立的,它是客观景事物在人们心理和情感上引起的愉悦。因此,感受美和表现美,也需要通过具体的景事物及情,才能有较好的表达效果。
如一位学生在《秋天的校园》中这样写道:“枯黄的杨树叶随着袭来的阵阵秋风,打着旋儿飘在空中,就好像翩翩起舞的蝴蝶,美极了。不大一会儿就给树下的‘串儿红’穿上了柔软的彩鞋。‘串儿红’火红火红的,犹如天边洒落下来的片片红霞,点缀着操场的四周。”小作者从对落叶的姿态描写到树下的“串儿红”的颜色描写,细腻逼真,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反映出了秋天的美。
5以理激情,陶冶情操
理,主要是指哲理。哲理,并不神秘,我们每个人对宇宙万物、人生世事,总会有自己的一些基本看法。把这种对宇宙和人生的基本看法系统化、理论化,就是所谓哲理。生活中本来就充满着辩证法,充满着哲理。哲理反映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体现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借写花生给我们阐述了一番做人的道理,形象生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充分的感受和思考,教他们在谈天说地、写景状物中揭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奥秘的真谛。而不是让他们说大话、空话、假话。重点教他们如何融理于情、于景,不用大段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三言两语,点睛之笔突出文章主旨,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情动而后辞发,要想以理服人,必须重视作者与读者之间情感的沟通。
6以神传情,内化品格
作文是学生个体情感活动的表达、生命体验的倾吐和主体人格的坦露。鲁迅先生也曾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因此,我们在辅导学生写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情感的流露必须是健康的高尚的,有人文性的,决不能是低级庸俗的。作文的命题尽量做到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如:我被( )触动了心灵,学生可以填充动物、植物、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眼神……在他们进行作文构思的同时,也在内心里重新审视了自我,校正了自己的精神航向。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产生创作的灵感,激发出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写 调查报告 ,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其具有健全的人格。
“言为心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挖掘学生内心的这些潜在的情感,鼓励他外化成文。于漪老师说过:文章不应该是硬写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会生意盎然。教师应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与挖掘,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机活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