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
秋",其实是郁达夫的"
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作者在文中所刻意表现的"种种衰亡的生命"
正好显示了作者对生命满怀感伤与哀怜的情感态度,并由此奠定了本文"悲凉"的情感基调。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尽可能多我写的大多是科幻小说,在“想法故事”和“角色故事”之间存在着(错误的)二分法。构思故事在低俗小说时代占据了主导地位,它足以将霍雷肖·霍恩布洛尔(Horatio Hornblower)的英雄置于20世纪初爆炸式的技术步伐所带来的激动人心的新局面,并让前提本身就能迷住读者。
问题是,不管这些故事在当时有多受欢迎,不管它们的影响力有多大,它们通常都不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文学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什么体裁小说在文学上口碑如此之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如此。
故事是由人来读的,这意味着它们需要是关于人的,或者偶尔是非人的实体,他们的挣扎照亮了我们自己。不管游戏有什么噱头、想法或冒险,我们只会在意自己对角色的同理心,而同理心是一种情感。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心扯出来。我的朋友内奥米•克里泽(Naomi Kritzer)凭借一篇文章获得了雨果奖(Hugo award),文章讲述的是人工智能一边思考人类操作人员的古怪行为,一边从收集的猫咪中寻求满足。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的《每个人》(every man)的世界和爱情生活都被荒谬的星际官僚主义所颠覆,让我们喜极生悲。
但无论关注的焦点是幽默、科技还是哲学,让我们持续阅读的是同理心。斯波克之所以成为文化地标,是因为我们理解他在文明的逻辑与内心深处危险的人性之间的挣扎。我们喜欢阿瑟·邓特,因为和我们一样,我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英勇,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能控制自己,但他以幽默的英国方式坚持了下来。同样,乌苏拉·勒·桂因(Ursula K Le Guine)也用英雄般的努力(例如,看《天堂的车床》[The车床of Heaven])经常创造困扰他们的危机——与之相关,不是吗
但无论关注的焦点是幽默、科技还是哲学,让我们持续阅读的是同理心。斯波克之所以成为文化地标,是因为我们理解他在文明的逻辑与内心深处危险的人性之间的挣扎。我们喜欢阿瑟·邓特,因为和我们一样,我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英勇,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能控制自己,但他以幽默的英国方式坚持了下来。同样,乌苏拉·勒·桂因(Ursula K Le Guine)也用英雄般的努力(例如,看《天堂的车床》[The车床of Heaven])经常创造困扰他们的危机——与之相关,不是吗
情感是读者进入文字世界的窗口。它是一种黏合剂,使她从书中吸取教训,从而重新审视自己。它是文学的心脏和灵魂。所以,是的,我们尽可能地“反映”它——尽管你在这里选择的“反映”这个词很有趣。小说的部分关键在于引导读者构建他或她自己对共同经历的看法,所以确实,人们可以说,页面上的情感确实是一种反映,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个共享的关键。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1645-1704年)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清代初期,有许多人在作品中影射和探索明代灭亡的教训,孔尚任的《桃花扇》就是这样的作品,《长生殿》也同样,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唐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这部剧本以宫廷生活为主线,穿插社会政治的演变,情节跌宕起伏,有几个高潮。并让苏州音乐家徐麟帮助他严格地按照曲律填词,使整个音乐布局与曲辞密切配合,风格各异,与人物场景配合的恰如其分。杨玉环酒醉后用《南扑灯蛾》曲“宛然一幅醉杨妃图”;郭子仪唱用北曲雄浑激昂。所以此剧一经演出,立刻轰动,北京城中几乎家家会唱其中的唱段。其中片段被各种戏剧剧种改编,梅兰芳的京剧《贵妃醉酒》也是改编自《长生殿》。
洪升也是因为在孝懿皇后丧期内仍然观看《长生殿》,被革职回乡,酒醉落水而亡。
《长生殿》 这是一幅明代缂丝作品,现收藏于江苏镇江博物馆。其题材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描绘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七夕定情于华清宫长生殿的场面。按宫廷中深沉暗光的场景,其用色以绛红紫黑等暖色调为主,用捻金线勾勒渲染,更显出金碧辉煌的宫廷气氛。所用缂丝织法有齐缂、平缂、鳞缂等。尤其是以金线勾勒景物轮廓,取得了强烈的色彩效果。
《桃花扇》是清朝戏剧作家孔尚任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为户部广东司员外郎时,经十余年苦心创作的传奇剧。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近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的罪行,李香君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桃花扇一剧形象地刻画出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是中国传奇剧的典范。
鉴赏之一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孔尚任以此记录着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运,又用它勾连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一把纤巧的扇子,在孔尚任手中不仅串络着纷乱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并雄辩地展示出它们的破灭的必然性。在民族沦落、社稷倾圮的时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给予身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个孱弱的灵魂赋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而将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会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身上。孔尚任借助他们的口,抒发了对末世既临的无可奈何、无可挽回的叹息。
苏昆生的悲歌,不仅是对回光返照的南明王朝的凭吊,不仅是对三百年大明江山一旦覆亡的伤感,也不仅是对瞬息万变的历史兴亡的慨叹,在这些凭吊、伤感、慨叹的深处,涵蕴着对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历史趋势的预感,唱出了封建末世的时代哀音!……在这种时代哀音中,流溢着封建末世文人心中破败感、失落感、忧患感交织躁动的感伤情怀。
鉴赏之二
《桃花扇》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历史剧。剧作的主题正如孔尚任自己所说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作品通过侯方域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明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从而揭示了南明覆灭的根本原因。作者从沉痛的故国哀思出发,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丑恶的本质,严厉地遣责了他们祸国殃民的罪行;同时,以激昂的爱国热情歌颂了民族英雄和热爱祖国的下层人民。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创作意图: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也?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它说明,《桃花扇》是以侯朝宗和李香君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并把他们爱情生活上的波折与国家兴亡的命运结合起来,实际上是以生花之妙笔,写亡国之痛剧,抒发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作品展现了明末广阔的社会图景:朝政黑暗,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斗争尖锐,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明朝垮台,清兵入关,马士英、阮大铖等勾结四镇拥立福王,建立了南明王朝。但福王不思收复失地,反而贪恋声色。马士英、阮大铖以迎立有功,操纵朝政,狼狈为奸,卑鄙地宣称:“幸遇国家多故,正我辈得意之秋”,排挤忠良。一些武将“没有阵上逞威风,早已窝里相争斗”,整个王朝君是昏君,臣是佞臣。剧作以具体的艺术形象揭露了南明统治集团的荒*无耻和日益走向腐朽的丑恶本质。
与此相反,作者以无限崇敬与沉痛的心情,塑造了史可法这个不朽的形象。他在被马士英、阮大铖排挤,四镇将领不听调动万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敌,死守孤城,最后怀着满腔悲愤以身殉国。
《桃花扇》的伟大成就,还表现在热情地歌颂了下层人民的忠心坚贞和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为封建统治阶级所鄙视的歌妓、艺人的优美形象。
李香君,这个温柔、美丽、多才多艺的少女,她虽是秦淮歌妓,但与之交往的多是复社领袖,受到了进步思想影响。她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和爱憎分明的感情,秉性正直、善良、刚强,不贪富贵,不畏强权,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当她知道阮大铖送来妆奁时,义正词严地责备侯朝宗:
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处也?
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
在这之前,李香君还只是有清醒的政治头脑,这之后,她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跟侯朝宗、跟复社文人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为阮大铖迫害的对象。她与迫害自己的黑暗势力展开不妥协的斗争。她坚决拒绝嫁田仰,公开声称:“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坚定的生活理想,志同道合的爱情,给她以“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的勇气和力量。李香君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放射出特殊光辉的妇女形象。
柳敬亭,这个白髯飘飘、神采奕奕的民间老艺人的形象,也塑造得相当成功。他技艺超群,但更可贵的是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痛恨权奸邪恶,深明大义。当他知道阮大铖是阉党后,便马上拂衣离开舒适的阮家,宁愿“闲坐街坊吃冷茶”,并以说书为武器,宣扬公道,打击邪恶。他对祖国的感情极其深沉。当大敌压境,需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而左良玉要领兵东下南京时,他不怕吃百般苦地跋涉千里万里,去阻止左良玉的轻举妄动。明亡后,他泛舟江湖,做归隐的渔翁,而不甘心做顺民,并经常与朋友在一起,痛悼祖国之衰亡,倾吐怀念祖国的深情。这些品质都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家通过柳敬亭的形象,热情地讴歌了下层人民优秀的品质,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展示了他们的美好灵魂。
《社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字词在文中的特殊语义。
2、能力目标:体会叙事的详略、学习人物与景物刻画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的情感取向(人情美、风情美、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2、难点:如何通过语句与事件表情达意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童年生活中有过什么有趣或好玩的事情呀(让几个同学起来发言,跟大家分享下,老师不做阐发,意在勾起同学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好,同学们的童年果然是丰富多彩,下面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看他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作者又是怎么把这些事情呈现在纸上的。
(板书课题,播放课件:有关社戏的,同时,播放课文的录音)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请两三个同学用一句话简短地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村小伙伴看戏的一次经历)
(三)研读课文
1默读——划分段落、理清情节
(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钱的波折
(4)夜航去看戏途中
(5)赵庄看社戏
(6)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让学生自己完成,完成后,请同学站起来说出自己划分的段落与概括的段意,最后从几个同学中选出一个划分最好的写在黑板上,老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2在文章中做旁注——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语段。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有寓意的词语语段勾出来,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并追问学生觉得文章哪里写得好,为什么觉得写得好。最后请同学发言。
A 例子(词语):“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只橹……”
几个动词,将少年开船的动作合作划船表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心情愉悦。
B例子(语段)“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留了艇子看着连喝起彩来……”
运用的手法:比喻。好处:富有童话色彩;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悦的心情,而老渔父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
C语段例子(11段)这是月夜行船的一段,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景物立体感由此而生。(让学生进一步分析)
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子好吃戏好看吗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份特有的农村风光,以及人与人之间诚朴、祥和、亲密的关系。这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过的,在后来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这正好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深情回忆,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3重点品评偷豆的是与非
“偷”是不好的行为,为什么在我这个有修养的城里人看来却是有趣的
偷的豆:贬——褒——(作者觉得)好吃——为什么可以看出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取向向往什么(人情)讨厌什么
送的豆:褒——贬——(作者觉得)不好吃——为什么体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取向向往什么讨厌什么
由此不难得出这是一种什么种写作手法,体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讨论——学生把自己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解答
(四)拓展延伸
A:选择一件让你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B:以说故事的形式复述本文。让同学们给文章改变标题,分析“社戏”这标题好不好,由好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标题为什么要换标题
(五)小结作业
回顾本课所学,给同学们传授记叙文的学习方法,学习详略得到的写作手法以及写景、叙事、写人的表现手法。背诵喜欢的段落、句子。
四、板书设计
戏前的波折 视觉
我的乐土——平桥村 听觉
免做功课;得到优待 吃虾 月下出航 嗅觉
看戏 感觉
送豆 心情:兴奋 愉悦 焦急
船头看戏
归途偷豆:纯美的孩子世界
作者在这个普通的冬夜,手捧《诗经》,获得了一些“像麦秸一般真挚”的“朴素的感情”: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无论是戍卒的彻骨控诉,还是思妇的幽幽怨叹,抑或是伊人的怅惘守望,其情感都是如此的朴素而真挚,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感染着每一个读者,成为民族文化不能割裂的渊源。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选材,选到了一个好的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呢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滋其中的情感内涵。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感动人的是蕴含在框架中的情感。为什么有的文章看起来也是有头有尾,清楚完整,但就是清淡无味,不生,动,不感人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其中缺乏深厚的情感。所以,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最好要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材料。那些没有情感内涵的材料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把一次一般性的作文指导ZLI()从卜NZ川I)入() J眨二:巴妞口告二二二昌留二台二: 1蔺厂大扫除的经过记叙得再详细,把一次实验课的过程描写得再具体,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得再热闹,如果其中不流淌着真挚的情感,也是不可能动人的。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例如,写作((习惯》这样的题目,许多学生都会想到写老师的某种“习惯”。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聪明的选择。因为作文的第一个读者是老师,写老师容易博得好感。然而,写老师
“乱花渐欲迷人眼”,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不同,生活越来越如万花筒,五彩缤纷,多姿多彩。我们每天都在花丛中嬉戏,在花海里游弋,在花山上漫步。
有的善于发现,精于采撷,挑选出一两朵,把自己打扮得花姿招展,恰到好处;有的却视而不见,无论是黄的、红的、鲜的、淡的、含苞的、盛开的……概不入眼,最后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我们写作不也如此吗?生活精彩纷呈,材料“琳琅满目”。善写者,从繁杂事件中理出头绪,“采撷”最精致的一两件小事,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可有的要么“水中捞月,雾里看花”;要么不见一花,还高喊“世上无花!”写出的文章,不是“五花八门”,就是言之无物。
佳作平台
故事发生在大街上
——一分钱的故事
天津 刘蕊
“爸爸,一分钱。”这是一个小女孩的声音。这稚嫩的声音,让我不安,叫我惭愧。
这是今年农历大年初一时,我与妈妈在拜年的路上所见到的场面。
大街上,人来人往。在人们杂乱的脚步下,有一枚失去了光泽的硬币躺在马路上。人们眼中的余光,并没有擦亮它。我也从旁边走过,不以为然。
突然,从我背后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爸爸,一分钱!”我扭过脸,见到一个小女孩,正弯着腰,小心翼翼地捡起那个硬币。用手轻轻擦了擦上面的尘土,然后,高高地举起,追上了已经独自走了几步的爸爸,高兴地说:“爸爸,我捡了一分钱。”
我回过头笑了。笑她的天真,笑她的幼稚,笑她像我小的时候那样,从不放过一分钱的可怜样。
她爸爸听见了,好像是怕被人嘲笑似的,板起面孔,压低声音,却又十分不耐烦地说:“傻孩子,捡它干吗?”小女孩笑眯眯的脸上立刻掠过一丝诧异,看着爸爸不屑一顾地匆匆离去了,便犹犹豫豫地轻轻放下那一分钱,去追赶爸爸了。
唉,可怜的一分钱。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幼儿园时唱的一首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了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我曾经有过拿着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时童心的骄傲,也曾有过得到路人赞许的目光时天真的自豪。
然而,今天……是一分钱的价值变了吗?还是人们心灵的天平失去了平衡?我真想低头捡起那一分钱,来补偿那失去平衡的心理。但我似乎感觉到了四周人们射来的耻笑的目光。终于,我没有鼓起低头捡起那一分硬币的勇气,悻悻地继续向前走去……
唉,可怜的一分钱。不,应该是可怜的我。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心灵深处的惭愧之情便油然而生。
名师点津
小作者独具慧眼,于“乱草飞花”中寻觅到一朵不起眼的小花,略加修饰并成了如今这样娇艳欲滴的一朵鲜花。
“一分钱的故事”真是小得不能再小,确实没什么可写的,但是作者通过这小小的一分钱向我们展示了“心灵的天平”——“昨天”与“今天”对待“一分钱”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是一分钱的价值变了吗?还是人们心灵的天平失去了平衡?”这一深刻的主题,在最后的“心灵深处的惭愧之情便油然而生”的自我剖析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经常上影,可有些同学,要么难以察觉,要么是视而不见,根本不会引起重视,很多有价值的“素材”,就与之擦肩而过了。
美文经典
三个人一双眼睛
□华 夏
星期日。百货大楼。熙熙攘攘。
从楼上并排走下三个人。中间是一个很漂亮的男孩子,约莫八九岁。他左手牵着爸爸,右手牵着妈妈。爸爸和妈妈是两个盲人。
很小心很慢地踩着一阶一阶的楼梯。所有的目睹的人立刻停止了脚步,散开了一条路。喧闹声像绷断了弦的琴。
一步、两步、三步……那男孩的眸子多明亮啊,漆黑漆黑的。他们一边走一边说着,还有笑在三张脸上流。
渐渐地,远了——
三个人的一双眼睛。
而我,两只脚却像生了根,纹丝不动了许久。思绪的羽翼却飞向了辽远。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才像从酣睡中惊醒,身躯抖动了一下,呼吸也震颤了。
三个人一双眼睛。还有笑在脸上流。
我不知为了什么,竟跑下楼,去追赶他们。我想更准确地看清他们的长相。我想望望小男孩的眼睛,摸摸他的头,再捧起他的闪着炽炽光彩的小脸,还想和他的爸爸妈妈握握手。我要询问他们关于这个世界、关于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三个人一双眼睛。还有笑在脸上流。
我跑到街中央,车流和人流淹没了那三个人。我惘然若失。
我突然觉得天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蓝过,生活从来没有这样美好过。新鲜的阳光在这个世界上流着,正如新鲜的笑在三张脸上流着。
哦,我为什么竟哭了?
技法品析
这更是一篇奇文佳作,文中的素材一般人不会去注意它,因为它太平常了,甚至是避之不及的事——三个人就有两个是瞎子,谁会去理会他,关注他,更不会去抒写他。
可作者不但发现了它,更是独具匠心深层地去挖掘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亲情图,是一轮灿烂的朝阳,更是一道感人的风景——三个人只有一双眼睛,但“笑在三张脸上流”,而这种美好和祥和、从容和幸福居然沉淀在百货大楼的“喧闹”中……于是,作者的心灵震颤了,“所有目睹的人”的心灵震颤了,同时读者的心灵也震颤了——人们都感悟到了生活中绚丽的阳光!
“仙人指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难为无(材)料之作。
其实,“鲜花”处处皆有,就看我们是否留心。为了这一点,建议同学们做好以下四点:
1.勤观察,即要做有心之人,无论身边是大事还是小事,我们都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更要勤作笔记,加强素材的积累,这样写作时才“言之有事”。
2.会捕捉,有些事件如“流星”、似“昙花”,稍纵即失,且一去而不复返,比如《三个人一双眼睛》的素材即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抓住“战机”,抢拍镜头,捕捉其精彩的画面。
3.善选择,生活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斑斓,我们于“乱花迷眼”之中,要学会选择,材料要真实、典型、新颖、感人、以小见大,如《故事发生在大街上》的作者就精于此道。
⒋ 精采撷,“采撷”即在选好的素材中再进行取舍,看素材是否符合主题的需要,还要善于开掘,学会向“纵”“横”两个方向开拓,尽可能挖掘出一些有用的材料,充实文章的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以上两篇文章均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实验设题
一个窗台上有一朵花,这个屋里就有了生气;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就成熟了;一条路上绽放一朵花,这条路就有情趣了。一句关心的问候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一次碰撞后的忍让是一朵花;一次跌倒后的搀扶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
生活中,每天都有这样的“花”,不是你送人,就是人送他。请你以“生活中的一朵花”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1“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
2《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3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和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
4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5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
6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