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本卷《伤春》已介绍。南宋高宗绍兴末年(1162),孝宗即位,重新起用张浚,抗金的呼声日高,杨万里被荐为临安教授,因父丧未能赴任,赋闲住在故乡吉水(今江西吉水)。张浚出师不利,迫于妥协派的压力,被罢去相位,于孝宗隆兴二年(1164)病死。金军南侵,于是孝宗又割地输币求和,并于隆兴三年(1165)与金国订立了和议。杨万里此诗作于乾道二年(1166),系《诚斋集》卷三《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之一,《千家诗》不仅删改了题目,而且还将作者误题为杨简。“睡起”与“午睡起”的含义是不同的,所以将题目恢复原貌。
首句扣题写初夏的时令水果杨梅给诗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常听说梅子把人的牙齿都酸掉了,此句就描写了类似情况,读罢都使人觉得自己的牙齿酸酸的。
次句写窗外芭蕉的绿色,但是写得很有创意,不是写作者观赏芭蕉,而是写窗外的芭蕉将绿色分配到窗口供人欣赏。“分”字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绿”采用了词性活用的方法,在这里用作名词,指绿色。这样就把芭蕉写活了。
后两句突出一个“闲”字。三句写午睡醒来无所事事,“日长”指夏日白天长,黑夜短。长夏无事,遂以午睡打发时间,午睡后起来仍然无事可做。末句写“看儿童捉柳花”也是为了说明“闲”。宋人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中称此诗“极有思致,诚斋亦自语人曰:‘功夫只在一捉字上。’”“捉”字好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它将飘来飘去的柳花说成是故意躲来躲去,不让儿童抓到。这就将“儿童捉柳花”的场景写得非常生动活泼。
但是宋人叶寘《爱日斋丛钞》已指出这句诗是从白居易《前日别柳枝绝句梦得继和又复戏答》中的“谁能更学童孩戏,寻逐春风捉柳花”两句化出,两相比较,我们会觉得杨万里的这句诗简单明了,朗朗上口,流传得更加广泛。所以学习前人要努力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原文: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翻译及注释翻译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清晨雨后何处落花遗踪?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晶莹的眼泪啊。
注释 1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 集》入「越调」。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2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即章楶(jie),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常与苏轼诗词酬唱。3从教:任凭。4无情有思(si):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用唐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5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6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7「梦随」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8落红:落花。缀:连结。9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十春色:代指杨花。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赏析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 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像奇特。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像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 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创作背景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章楶,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原词曰:「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有人认为这首词作於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时苏轼与章楶同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章质夫「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故定为元丰四年更为妥当。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句解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苏轼的这首词题为「咏杨花」,而章质夫词则为咏「柳花」,二者看起来相互抵牾,实则不然。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
杨花虽然以花为名,但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样。它细小无华,既无绚目的色彩,又无醉人的芬芳,实在很难真的被当成花来看待。所以作者说它好像是花,却又不像花。词以摹写杨花的形态开篇,并非直接描写,却非常传神。它写出了杨花的独特物性,同时又不仅限于此,作者仿佛在设身处地体验杨花的命运和际遇。意味深长,空灵飘忽,奠定了全词的风格基调。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落花总会令多愁善感的人们伤感怜惜,可是这同样负著「花」之名的杨花,任凭它怎样飘零坠落,也没有谁在意。「从」,任。「教」,使。一个「惜」字,有着浓郁的感 彩。「无人惜」,反衬作者独「惜」。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杨花随风飘飞,离开家园,落在路旁。仔细思量,虽说无情,却也有它的情思。
杨花飘零,本是习见的自然现象,但作者不说「离枝」,而言「抛家」,不仅将其拟人化,更赋予丰富的内心世界。杨花「抛家」远行,看似「无情」;而「傍路」又显出内心沉重、恋恋不舍之意,是为「有思」。
苏轼信中说作此词的缘由是因为章质夫出任外官,远离家人,自己「闭门愁断,故写其意」。因此写杨花也就是写宦途漂泊的章质夫,写千千万万离家远行的游子。作者一生辗转各地,对此有着真切而深刻的体验。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如果说杨花有思,那么所思为何?应该是和游子一样,思念的是家。对杨花来说,家便是它离开的那棵柳树。作者由杨花引发的联想,因而变为对柳树的想像。你看,那纤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萦」,愁思萦回。「柔肠」,柳枝柔细,故取以为喻。「娇眼」,柳叶初生时,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作者从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的风姿隐喻思妇的神态,可谓想像奇特,咏物而不滞于物。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几句既摄思妇之魂,又传杨花之神。游子远去,思妇怀人不归,常引起恼人春梦。柳树大概也如此吧。在梦中,她追寻千万里,好像寻到了夫婿——那游子一样的杨花,只是刚要相逢,却又被黄莺的啼叫惊醒。
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曰:「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作者化用其意。从表面上看,这几句几乎都是在写人,一个女子的无限幽怨,呼之欲出。但细读之,又不能不说是在写杨柳。随风飞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不正是柳絮飘飞的情景吗?至于黄莺儿,也应该常常栖息在柳梢头。作者落笔轻灵,以自己的内心体验抒写杨柳,使之成为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物性耶?人情耶?已经浑然不可分割了。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不必遗憾杨花飞尽,叹只叹西园里百花凋零,难以连缀。作者笔锋一转,由杨花的情态转而为人的惜春伤逝之感。「此花飞尽」,是一花之事;而「落红难缀」,是一春之事。待到杨花飞尽时,正是暮春时节,灿烂春光,不复重来。正如杜甫《曲江》诗云:「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这里照应开篇「似花还似非花」,又一次将它与花,即「落红」作了对比。杨花即使飞尽,仍旧不是伤春者怜惜的对象。「不恨」,是承上片「非花」、「无人惜」而言。其实,这是曲笔传情。作者写他人对杨花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前面既然已经写到「杨花飞尽」,这首咏物词到这里似乎难以为继了。但作者别开生面,将词意拓展到又一境界。清晨一场风雨过后,杨花已不见了踪影。它在哪里呢?已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
「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但作为文学特别是作为抒情诗词,倒也无须拘泥。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此时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话,那么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尘土」,是说落花飘零;「流水」,则指杨花落水。总之,春色已尽。由惜杨花,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
「春色」居然可以分,这是一种想像奇妙而又高度夸张的写法。苏轼曾多次使用,如《临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等。在苏轼之前,已有人这样写。如 唐代 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宋初词人叶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细细看来,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杨花;一点一滴,分明是离人伤心的眼泪。唐人诗曰:「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作者化用其意。比喻新奇脱俗,想像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蕴意回味无穷。
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情景交融。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赞之「煞拍画龙点睛」。
诗词作品: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诗词作者: 宋代 苏轼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柳树、婉约
(1)梅子、芭蕉、柳花 (2)闲。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
试题分析:本诗共写了三种景物,梅子,分绿的芭蕉和柳花,这些都是初夏特有的景物。最能体诗人情感的当是诗中的“闲”字。题干要求作简要赏析。一是赏其表层意,即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二是要赏其深层意,即情境意。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点评:诗歌的语言、饱含着思想和情感,也必然会透露出思想和情感。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品中内在的思想感情。从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角度看,品析语言的重点是:①抓题眼,抠住题目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如《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中的“闲居”;②抓诗眼,特别是那些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句③从景语中感受情。④从情语中体会情。 |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
南宋杨万里
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其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题解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第二首诗写作者从书斋来到庭院里,百无聊赖,便捧起水来洒在芭蕉叶上,使儿童误以为下雨,表现其慵懒的情绪。全诗精于炼字,充满生活情趣。
赏析
第一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分”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而不粘滞;尤其是“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罗少铭
成熟女人的美丽不仅只在“贤妻良母”范畴,更在于她的慈善情怀及对社会的奉献。华嫂在那林区的山旮旯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编织自己的七彩故事、美丽人生……
二十年前,我就萌生一个念头,想写写在林区生活的华嫂。理由很简单,她骨子里有一种朴素美。我对美的评判标准不严,叫做“简单便是美”。那时的我在林区小学教帮里混,成天和一群天真雅气的孩子套在一起,而华嫂也是手里牵着、背上背着、身后跟着一群脸花花的孩子,她,就成了一个流动的幼儿园,但“园长”没有报酬,且从不索取,完全是出自一种自愿。也许是基于这个共同点,我感受到了华嫂的做人,我动了心想描述她。然后,好几次提笔又搁笔,没有缘故,就是觉得无从入手。前些时候,一位乡友到家做客,我们天南地北的聊了一阵子。说实在话,离开教育战线二十年了,谈论的话题自然很多。闲聊是没有套路的,最后不知不觉的转移到了华嫂身上。乡友说,华嫂还是过去的华嫂,二十年如一日,只是憔悴些了。顿时,二十年前的思与想唤起我的良知,二十年的执着不容易啊,是写写华嫂的时候了。
华嫂,本姓陶,名柳花,原籍新化。苦命的她中年丧夫后,于1986年由好心人牵线搭桥,携带未成年的两儿一女来到洞市国有林场,与比她年长十岁一直未婚的林场工人华起组成一个新的家庭。华起出生在烟溪一个小山冲,虽没读什么书,刚上过初小二年就辍学了,其实还是个好人。十几岁就来到了这片林地,伐木运输、营林培管他样样都干过,人说他保自己绰绰有余,但他从不欺负别人,也不说人家坏话,所以林区群众都喜欢和他说上几句。少读书的华起在工余喜欢画画写写,要不他在野外的一处护林哨棚的横梁上用炭沫子写上“打倒刘少夺”,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中,判了个刑期,“刘少夺”是谁?现在成了家喻户晓的笑话典故。还好,其结果是回乡劳动改造。于是,大会小会上少不了听到“押上台来”、“滚下台去”的政治口令。经常性的捆绳索吊牌子挨批斗,华起似乎有些适用了。记得有次他低声反驳道:“我‘滚’不动,走下台去行吗?”弄得满堂哄笑,弄得“政治”舞台很不严肃。就这样,华起的名字深深地刻在林区的山水间。华起其貌不扬,但五官也还是中看,象个男人,但又有谁家的闰女斗胆婚嫁一个“反革命分子”门下?从此“光棍”称谓也就降落到了他身上。是柳花及其儿女的到来,刷新了华起的人生。
婚礼极其简单,没有车队和鲜花,也没有震荡天宫的礼炮声,更没有子丑寅卯排列有序的迎亲队伍。按照林区习俗,乡亲们有的送菜,有的送米,摆上五张八仙桌,为华起办起了这场迟来的婚礼。尽管华起一脸的尴尬,乡傥们都为华起感到高兴,说他俩很般配。于是,一帮子人按周公之礼圣贤之言将柳花的小儿子改姓刘,并形成书面载体,称为“辅记”。真是一箭双雕,华起终于又有了自己的儿子,柳花也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华嫂”了。
华嫂来到林区前,是一位痛坏了一只左眼的典型的农村妇女,由于当时农村缺医少药,家境清贫,卧床半年后成了终身的悔疼。婚嫁到华起家时,一些“流里流气”的后生戏弄华起,说是“娶了个边光瞎。”当时我就很是抱不平,这是对残者和苦难家庭人员的不尊。幼学上说,人过一百,忤义诸全。我理解这些人。但为这事,我专门对学生作过一条硬性纪律规定,凡发生不尊重别人的事,必须在班上作书面检讨。硬性规定一浮出水面,刀斩水断,学生们齐刷刷地都称她“华奶奶”。
记忆和印象中,初来乍到的华嫂穿着极为朴素,以蓝黑两色为主,大多是些缝缝补补的衣服,很少看到她穿一件新衣,一家人拥挤在一间低矮的木屋里生活着。木屋是公房,潮湿且漆黑。闭目静思,一家五口这日子不知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华嫂的到来,可以说是一张白纸,没有田可耕,没有地可种,没有工作,靠的是华起一人的微薄工资来维持家计。华嫂是个十分勤劳的人,生活十分艰苦和条件十分简陋的双层作用,她开始走出小木屋,带着儿女们向周围的村民“讨”来一点“山边土”作了些蔬菜,缓解了家庭经济拮据的局面。又多方联络,向村民要了些最边远偏僻的地块耕种其他农作物,如红薯、花生、黄豆什么的。这样也就基本解决了吃的问题。
林区人忙里忙外的,但总是以上山劳作为荣。可各家年幼的孩子看管一直困绕着林区人,尽管其时林区有三所小学,尚处于应试教育阶段,但幼儿教学还是一块空白。所以但凡有幼儿的家庭,他们的家长将托管的目标自然瞄准了华嫂。这是林区人的直爽,精灵之处是看到了华嫂家“劳力”足,而华嫂又主要是从事家务活。五十开外的华嫂很乐意地接受了。
村民们日出将孩子送到华嫂家,日落接回自家。说来也凑巧,这些孩子们也很听她招呼。孩子们饿了喂点好吃的,渴了立马送上水,困了抱到床上睡个觉,大热天的还陪到床前,摇着大蒲扇,哼着那不成调的歌谣。孩子们也很乖,总是左一声“奶奶”,右一声“奶奶”不放手。有时也遇上个调皮的孩子,时不时哭闹不停,要妈妈要爸爸,华嫂的绝招就是将卖鸡蛋换回零钱,去小商店换来几颗糖粒子,抱着孩子,还来回摇摆着头,身子一脚高一脚低地逗着孩子。难怪林区有句谚语叫“带崽三年癫”。寒来署往,春去秋来,华嫂全家都喜欢上了看管林区人的孩子们。晚年的华起彰显得有些惰性,有人还说他没有思想,成天泡在酒缸里,嗜酒如命。我却另辟蹊跷。有心眼的人可以看得出他在思虑一种疼和痒,一种晚年的洗刷。华嫂不厌其烦地归劝他少喝几杯,他就是不听。酒液终究只能保持一种难得的糊涂,六十出头的华起便患边瘫卧床不起。苦命人天看相,一年后华起能勉强落地行走。打那以后,华嫂又多了一份看护的担子。尽管家境并不宽裕,但华嫂那股甘当保姆的劲头不减,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总是拿家里最好的给孩子们吃喝,全心地呵护着林区人的后代。
这是一个二十年从不间断的故事,故事很长也很短。华嫂说:你们尽管放心地去务工兴林,我会将孩子们看好的。二十年中华嫂五次搬迁,孩子们是那般地殷切,你搬到哪儿,我就追你到哪儿。七千多个日子的日出日落,在宇宙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可在人生的历程中,凸显得又是多么的珍贵。历数着华嫂先后为林区22个家庭的27个儿女当上了义务保姆,可圈可点,可仰可佩。现在,孩子们有的上小学,有的正在接受初等教育,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在外务工。假日里,华嫂家更是热闹非凡。
生命如同燧石,越是撞击越能放射火花。华嫂很可爱可敬。今年七十七岁高龄的华嫂还是那样的执着,身边又跟着一群新面孔的孩子们。华嫂简朴的故事还在延续。
于2009年10月创作 曾发表于《益阳日报》
折柳送别的诗三首,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
简介 | 特点 | 类型 | 代表人物及诗作 送别诗三首 其一 翠柳柔丝映酒杯,花里蝴蝶各自飞 行人笑解兰舟去,莫问来年归不归 其二 细雨霏霏花可可,长路漫漫柳依依 行人未醒扬州梦,箫管声声催别离 其三 空谷咽咽流飞泉,春风山山响杜鹃 多情公子惜红泪,脉脉盈眦不忍弹百度地图。
古人为什么折柳送别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
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折柳送别的古诗
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离别之意刘禹锡就有《杨柳枝词》九首,其中一首的内容是:“城外春风吹酒旗。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关于折柳送别飞诗: 1、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⑤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3、戴叔伦《赋得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 刘禹锡《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5、周德华《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劳劳亭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7、罗隐《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8、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9、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0、欧阳修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1、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12、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3、杜牧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14、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5、裴说 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16、柳氏 答韩翃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17、岑参 送怀州吴别驾 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 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
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怀人总喜,别驾得王祥。
18、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19、刘禹锡 别苏州二首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20、戎昱 征人归乡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21、张籍 忆远 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22、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23、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4、杜牧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25、白居易 三月二十八日赠周判官 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
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26、孟郊 南浦篇 南浦桃花亚水红,水边柳絮由春风。
鸟鸣喈喈烟蒙蒙,自从远送对悲翁。 此翁已与少年别,唯忆深山深谷中。
27、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8、雍陶 题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29、许浑 重别(时诸妓同饯) 泪沿红粉湿罗巾,重系兰舟劝酒频。 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
30、李商隐 关门柳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31、沈彬 都门送别 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首诗最美。
出自《诗经·小雅》。
边塞诗、折柳送别诗
1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4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6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8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9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11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12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1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4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5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16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7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8 送别诗 隋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1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0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折柳送别的诗
1、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⑤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3、戴叔伦《赋得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 刘禹锡《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5、周德华《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劳劳亭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7、罗隐《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8、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9、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0、欧阳修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1、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12、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3、杜牧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14、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5、裴说 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16、柳氏 答韩翃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17、岑参 送怀州吴别驾 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 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
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怀人总喜,别驾得王祥。
18、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19、刘禹锡 别苏州二首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20、戎昱 征人归乡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21、张籍 忆远 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22、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23、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4、杜牧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25、白居易 三月二十八日赠周判官 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
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26、孟郊 南浦篇 南浦桃花亚水红,水边柳絮由春风。
鸟鸣喈喈烟蒙蒙,自从远送对悲翁。 此翁已与少年别,唯忆深山深谷中。
27、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8、雍陶 题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29、许浑 重别(时诸妓同饯) 泪沿红粉湿罗巾,重系兰舟劝酒频。 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
30、李商隐 关门柳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31、沈彬 都门送别 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
第一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吧如此光景,长睡不起也未免可惜了 第二首诗写作者闲适、慵倦情绪他想看书,可是刚刚翻开又兴致索然,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这儿以诗人的闲散无聊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相比较,一个“戏”字,一个“误”字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而情景宛然,含有无穷乐趣“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形象和自己偶然触发的兴会,在这两句中也得到生动的显示 初夏时节,闲居无事,此时奔竞之心尽消,与自然贴近,与儿童贴近,情绪得到交流,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这两首诗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微妙的情境,第一首写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第二首写他从书斋来到庭院里,百无聊赖,便捧起水来洒在芭蕉叶上,使儿童误以为下雨全诗充满生活情趣,炼字也精,像“软齿牙”的“软”字,“分绿”的“分”字,意蕴深厚而不粘滞 [译文]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夏初的时候悠闲的呆在家里,中午小睡了一会后刚刚起来
诗人过着闲散的生活,中午小睡了一会后刚刚起来的时候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唐代·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劝客 一作:唤客)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诗三百首 , 离别饮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侍女捧出美酒,劝我细细品尝。
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
请你问问东流江水,别情与流水,哪个更为长远?
赏析柳絮飘飞的时节,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骀荡的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当垆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这里,柳絮濛濛,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也不知是酒香,还是花香。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画面,该用许多笔墨来表现。此诗只“风吹柳花满店香”七字,就将风光的骀荡,柳絮的精神,以及酒客沉醉东风的情调,生动自然地浮现在纸面之上;而且又极洒脱超逸,不费半分气力,脱口而出,纯任直观,于此,充分显示了李白的才华。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和风吹着柳絮,酒店里溢满芳香;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尝。“金陵”,点明地属江南,“柳花”,说明时当暮春。这是柳烟迷濛、春风沉醉的江南三月,诗人一走进店里,沁人心脾的香气就扑面而来。这一“香”字,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金陵古属吴地,遂称当地女子为“吴姬”,这里指酒家女。她满面春风,一边压酒(即压酒糟取酒汁),一边笑语殷勤地招呼客人。置身其间,真是如沐春风,令人陶醉,让人迷恋。
这两句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此时,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视觉、嗅觉、听觉全都调动起来了。
“柳花”,即柳絮,本来无所谓香,但一些诗人却闻到了,如传奇“莫唱踏阳春,令人离肠结。郎行久不归,柳自飘香雪。”“香”字的使用,一则表明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这不但活画出一种诗歌意境,而且为下文的酒香埋下伏笔。其实,对“满店香”的理解完全不必拘泥于“其柳花之香”,那当是春风吹来的花香,是泥土草木的清香,是美酒飘香,大概还有“心香”,所谓心清闻妙香。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实在也唯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所以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妥贴。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金陵的一群年轻人来到这里,为诗人送行。饯行的酒啊,你斟我敬,将要走的和不走的,个个干杯畅饮。也有人认为,这是说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遽别;告别者要走又不想走,无限留恋,故“欲行不行”。
李白此行是去扬州。他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李白性格豪爽,喜好交游,当时既年轻富有,又仗义疏财,朋友自是不少。在金陵时也当如此。一帮朋友喝酒,话别,少年刚肠,兴致盎然,没有伤别之意,这也很符合年轻人的特点。“尽觞”,意思是喝干杯中酒。“觞”,酒器。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他在想: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无限惜别之情呢?也许饯别的酒店正面对大江,诗人顺手一指,以水为喻:“请你们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著;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像的空间。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李白可能受到前人的启发,如谢朓就写过“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但李白写得更加生动自然。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诗构思巧妙。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也不愿舍此而去。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离开金陵了。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
创作背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月色穿帘风入竹,倚屏双黛愁时。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大漠西风急,黄榆凉叶飞。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