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 闲居初夏午睡起中‘闲看儿童捉柳花’中闲字用极妙,请作简赏析

杨万里 闲居初夏午睡起中‘闲看儿童捉柳花’中闲字用极妙,请作简赏析,第1张

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译文: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扩展资料:

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

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咏柳之诗代有名作,传诵不衰。其中推为绝唱者,当属明代杨慎的《柳》诗。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试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时任经筵讲官,因为人率直,犯颜直谏,被明世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死于贬所。杨氏博闻强记,著述极富。有明一代无出其右者。其诗深受六朝影响,取法有别于前后七子,格不甚高,而清新流丽。沈德潜说他“于李何诸子外,拔戟自成一队,随题赋形,一空依傍”(《说诗 语》)。《柳》诗堪称其代表作。“垂杨垂柳绾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首联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外在形象展示出柳枝、柳絮的内心世界。垂杨垂柳是写拂地而垂的柳枝柳丝,绾是打结,“绾芳年”即打结系住芳年,不让年光流动。杨氏以前,诗人写柳枝多用于惜别,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唐代李嘉佑《自苏台至望亭驿,怅然有作》“远树依依如送客”;刘禹锡《柳枝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李商隐《赠柳》“堤远意相随”。凡此皆从惜别着眼。杨氏大概受晋代傅玄“安得长绳系日车”和唐人张 《咏柳》“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的启发,想象出长长的柳丝,似欲系住芳年。芳年本极抽象,着一“绾”字,随具情态和形象,它出手可扪,打结可系。飞絮飞花是写漫天飞舞的柳絮、柳花,“媚”是取悦,“媚远天”即起舞取悦远天,讨取远天青睐。杨氏以前,诗人写柳絮,或鄙其轻薄无情,如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或惜其不为人重,如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杨氏一反前人窠臼,认为柳絮不是无情之物,它也懂得用轻柔的舞姿去取悦远天。这两句化实为虚,用简笔勾画出一幅春光旖旎的景色,赋予无情感之柳枝、柳絮以人的心理情感。“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主观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一“绾”一“媚”,表达了柳枝柳絮的内在情感,诗人的惜春之情自在言外。

“金距斗鸡寒食后,玉娥翻雪暖风前”。颔联从李商隐《柳》诗“已带黄金缕,仍开白玉花”脱出,加以点化。金距斗鸡是指在鸡爪上装备金属片,有如武士带甲,进可攻击敌人,退可保护自己。斗鸡之俗,由来已久,《左传》记载:“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羽,郈氏为之金距。”这里是用金距斗鸡来比喻柳枝的缠绕、起伏。时当寒食之后,金黄的柳枝上下不停地摆动,活象鸡格斗时伸出的爪子。玉娥即白蝴蝶,梁元帝有“柳絮飘春雪”句,杨氏信手拈来,赋之以更生动的形象,意谓在暖风吹拂下,雪白的柳棉翩翩起舞,漫天飞杨,就象白蝴蝶翻动着翅膀。用“金距斗鸡”喻柳枝,落实“绾”字,用 “玉娥翻雪”喻柳絮,落实“媚”字,比喻贴切,造语新颖,色彩鲜明,形象生动。颔联分承首联,由虚入实,展示了柳之外在形态,即柳枝动态,柳絮舞姿。

“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这里的“别离”句是承一、三句写柳枝,“抛掷”句是接二、四句写柳絮。江上、河上是折柳赠别之地,桥边、路边是柳絮飘落之所。汉代有“折柳”之俗,用来赠别寄远。古人辞家远行,因陆路不便,常取道水上,亲友饯行多在江岸或河畔,南朝江淹《别赋》所谓“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即是说的这种情况。离别时送行者折柳以赠,取平安之意,寄祝愿之情,离别双方似乎都有了一种精神寄托。这两句是说,或在江上,或在河上,柳枝被离人纷纷折离本根,替人垂泪,代人伤别;柳絮在尽情狂舞之后,或飘桥边,或落路边,既无人惜,也无人管。颈联转写枝之缠绵,絮之失落。而枝之别离本根,正如人之背井离乡;絮之飘泊无依,亦如人之依傍都空。从章法上看,它承上启下,勾绾紧密。且语语双关,写柳亦是写人,物我无间,虚实相生。也委婉、曲折地道出作者谪居远地,思归不得的抑郁心情。至此,诗的笔调也带上较重的伤感色彩。“游子魂消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曰“魂消”、曰“肠断,”皆言别后思念之深,伤心已极。浪迹绝塞的游子面对高悬的一轮孤月,被青青柳色撩拨起无限的乡愁;孤居深闺的美人被迷茫的柳烟牵动绵绵的离恨。前六句寓情于景,写来不动声色,后两句借景抒情,也把感情推向最高点。从章法上看,前六句穿插写柳枝、柳絮,至尾联如二水分流,汇入一川,使全诗浑成一体。

初读此诗,很容易把它当成一首简单的咏物诗。其实,这里面包含了作者的身世和感慨。作者明则处处写柳,实则处处写人。亦即说,作者乃是托物言志,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柳是陪衬,通过写柳寄寓身世感慨才是杨氏志之所之。试看首联,垂杨垂柳之“绾芳年”,表达的正是作者自己的心事,逝者如斯,岁月不饶人,包含着作者自伤迟暮,老大无成的苦恼。而“媚远天”的“媚”字,不能简单的看作是作者受了六朝人的影响,单纯追求字面的华丽,它其实是作者孤居心灵的独白,作者谪居云南,看京城的天自然是很遥远,远而不可企及。此处之天,表面上看是指自然之“天”,实则是指当朝皇帝_杨氏自身命运的主宰者明世宗。意谓自己虽遭迁谪,头童齿豁,但对皇帝依旧忠诚,不改初衷。但天高皇帝远,一把孤臣泪,寄天天不知。作者内心的失望可以想见。人在伤心、绝望时,往往会用过去的快乐来冲淡当前的痛苦,以此作为生存的精神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讲,颔联既是比喻,也是写实。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作者对一往京城生活的回顾,斗鸡走马,轻歌曼舞既反映了作者生活庸俗的一面,也反衬出其年少得志,春风得意的一面。但作者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士大夫,朝欢暮乐,醉生梦死。杨氏不甘随世乾没,犯颜直谏,结果惹祸烧身,远窜云南。颈联再现了作者与家人离别的情景,那抛掷桥边与路边,漂零无依的杨花正是杨氏自身命运的艺术再现。尾联则进一步写两地相思之情。升庵是绝代才子,夫人是才貌双全的佳人,夫妻可谓珠联璧合,如鱼得水。如今劳燕分飞,天各一方,彼此的思念之情自不待言。京城与云南遥隔万里,作者用一组工整的对句,浓缩万里空间于咫尺,从眼前着笔,从对面收束,颇见笔力。我国古典诗歌中,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却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是一种传统的写法。钱钟书先生谓之“据实虚构,以想象与怀忆融会而造诗境, ……分身以自省,推己以忖他,写心行则我思人乃想人必思我。”金圣叹谓之“倩女离魂法”。这种写法自《诗经陟岵》开其先,后世继起者实繁有徒。它将思念之情表达得更执着,也更深刻。显然,杨氏借鉴了这种写法,但他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既写自己的望月思念,也写妻子的对柳伤情,其中游子与美人,青塞与翠楼,跨越时空,巧妙关合,从而构成一幅朴朔迷离,缠绵悱恻的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这首诗语言清新流丽,格调园转浏亮。胡应麟说它:“风流蕴籍,字字天成,如初发芙蓉,鲜华莫比”(《诗薮》);沈德潜谓之“带六朝格,八句皆对,又体中之变者”(《明诗别裁集》)。作者处处咏柳,又处处写人,句法极尽变化的能事而又错综有致,对仗工巧而又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可谓无一字不园成,无一句不妥帖,显示了作者谋篇布局和遣词造语的高度技巧。明代诗坛是前后七子的天下,升庵此诗从所谓“人人关壮缪,个个大江东”(吴乔《围炉诗话》语)的镗嗒之声中,别开蹊径,独树一帜,宛如楚楚动人的妙龄女郎,丰姿绰约,让人赏心悦目。咏柳诗中,允推绝唱。

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赏析

  芭蕉分绿,柳花戏舞,人

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吧?如此

光景,长睡不起也未免可惜了。

第二首诗写作者闲适、慵倦情绪。他想看书,可是刚刚翻开又兴致索然,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

来。这儿以诗人的闲散无聊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相比较,一个“戏”字,一个“误”字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而情景宛然,含有无穷乐趣。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

形象和自己偶然触发的兴会,在这两句中也得到生动的显示。

初夏时节,闲居无事,此时奔竞之心尽消,与自然贴近,与儿童贴近,情绪得到交流,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这两首诗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微妙的情境,第一首写午

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第二首写他从书斋来到庭院里,百无聊赖,便捧起水来洒在芭蕉叶上,使儿童误

以为下雨。全诗充满生活情趣,炼字也精,像“软齿牙”的“软”字,“分绿”的“分”字,意蕴深厚而不粘滞。

“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闲看儿童捉柳花”出自宋代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原文: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译文:吃过梅子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漫长的夏日,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懒洋洋的看着儿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

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8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