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写一篇古籍的读后感(悬赏多多,采纳后联系~)

帮忙写一篇古籍的读后感(悬赏多多,采纳后联系~),第1张

1、论语读后感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2、《大学》读后感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 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 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 而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 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 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 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3、《中庸》读后感

这个学期,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首先是我们《中国文化概论》课老师推荐的书目;其次,我们国学社本学期的晨读选材也是《中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前一直知道《中庸》,想读而又没读。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4、《荀子》读后感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天地间纯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

5、《老子》读后感

《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6、《离骚》读后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7、《逍遥游》读后感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故 “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

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二、“至人”“神人”“圣人”——精神自由的“逍遥”者庄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道”论。庄子认为,“道”生天地万物,“道”使天地万物生灭流变,无穷无尽。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也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这个“道”运行的结果,也是这个“道”的具体表现,这叫“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无为无不为,无目的又合目的。人类是顺“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甚或无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样,本属自然,无目的又合目的,无所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庄子》一书中,“真人”也被称作“至人”“神人”“圣人”。因为“真人”是依乎天道、顺乎人性自然地活着,达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庄子又称其为“至人”:“真人”在人世间顺性自然,无为无不为,超凡脱俗,故庄子也称其为“神人”:“真人”是领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间生活已无所不通,《说文解字》说:“圣者,通也”,故庄子还把“真人”称作“圣人”。《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者名殊而实指为一。“无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无名”“无功”同样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这三种状态都是人在体道自然中无为无不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无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遥游”。

8、《秋水》读后感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主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之一。他写的文章比较浪漫,也非常大气。下面我就谈一谈学习了他其中一篇著作《秋水》后的一些感悟。 文中的涵义主要是在说明我们人应该以何种心态去处事的道理,即作为人不能怀有“自高自傲”、“贡高我慢”不利的心态。在《秋水》中也有很多句子可以和现在生活中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做对比。例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善为尽在已”。这句话的含义即:河伯一向以为他所在的黄河是天下最大的,水势很大,以为天下所有的水全都是流向黄河的,于是自己就非常得意,而导致河伯产生傲慢之心。 其实,这就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情况相同,也是我们常常碰到的事。当一个人成就了一点事业,或得了一些什么小名利,就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夸大自己的功劳,一自我为中心,然而轻视他人,这正是因为他还没有在外界碰见比自己更厉害的人,所以才会在界内自高自傲。假如哪天让他到外界去出差或辩论问答,遇见比自己更高一层的人,这个时候就会认为自己还不如他人,所以说我们人,在还没有亲自接触到界外之事时,就不能以为自己很伟大。因为你一旦看见别人比你更厉害、比你更强大时。你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微不足道。我们应该保持“中道”,不能被名利之事所牵引,否则你将会被比你更有见识的人讥笑轻视。我们只有在“中道”的界线上,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修。同样的道理,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僧,对于一个邪知邪见深的人,我们不能急于马上给他讲佛法之奥妙,因为这种正知正见可能会令他不但不能接受,反而会认为我们也是魔,令他生气毁谤,这只能等他的因缘成熟了,能够接受真理的时候,我们再去引导他也不迟,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要去引导一个人的时候,首先必须观察对方的根机是深、是浅,并且要看他对我们所说的法是否应机,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庄子的《秋水》让我看到了大智大美,道理与思想的引发,也使我的人生能够渐渐趋向一种更高更美的境界。

9、《归园田居》有感

好友金铭曾一再推崇,干国祥先生新近上的《归园田居》是其所听过的课当中最好的,此课好到什么程度?用金铭自己的话来说,“课后一小时没有说一句话,当天中饭都没有吃”——因为一直沉浸在课带给他的震撼中。金铭读课多矣,一般的课自是难以让他有如此的感触,此课一定有其独特之处,我想。于是从金铭处拷贝干先生的课,等心静下来了,再虔诚地打开聆听。

长假的最后一天,什么事情都没有安排用过早餐,先做起了预习功夫:找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开始研读,试着对诗有自己的“前见”。诗不深 ,很好懂。如何让初二年级的孩子理解此诗的意蕴,这想必是学习此诗的难点,干国祥先生是如何带领孩子们走进陶渊明的诗歌境界的呢?带着这个悬念,我开始了观课。

课的前半部分,干老师由交代背景开始,将《归园田居(其一)》做了解读,让学生明白陶渊明归隐山林的缘由——为了挣脱羁绊心灵的藩篱,回到大自然中,做心灵的主人。接下来释词,梳句,朗读。经过了20分钟的稍嫌平淡课堂之后,精彩开始了。干国祥先生设置了好几层冲突,让看起来有些平淡的课堂,有了波澜。

“这首诗写的是不是一个农民的勤劳生活?”(大意)这一问,将孩子们的认识提升了一层,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首诗很容易被误读成歌颂农民的勤劳生活。干老师抓住关键词句,让孩子们明白了,诗所描述的是一个厌倦官场渴望回到大自然的士大夫回归田园的情形。而接下来的问题,则是本课最为关键的一问:“那么,我问同学们,你赞成他这样的生活方式吗?这样的诗在今天学,有着怎样的意义?”妙哉!此问直接击中了要害。是啊,在今天,我们学习《归园田居》,究竟有什么意义?干老师不愧为高手,他借助一个八卦图,让孩子们充分选择。并讨论。学生开始积极思维,有说学这首诗没有多大意义的,有说有意义的。经过师生的讨论,孩子们达成了“临时性共识”——陶渊明那种不为世俗生活沾染,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在此基础上,干老师提到了美国的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然后总结出他们的精神境界:清洁思想,朴素生活,后来干国祥先生还“以己证诗”将课推向高潮。课看到此处,我不禁拍案叫绝!

《瓦尔登湖》一书,是我近日正在重读的一书。读完梭罗的美丽文字,一股清凉的湖水仿佛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

听了干国祥先生的《归园田居》,回想《瓦尔登湖》所描述的世外桃源般的风景,我不由沉思:在我们这个后现代社会里,人类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每一个身处繁华都市忙碌在名利场的行色匆匆的人,是否也该多一些追问和反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归园田居》和《瓦尔登湖》一样,既是属于文学家的,也是属于每个人的,既是属于古代的又是属于现代的。

读一读《归园田居》、《瓦尔登湖》,让身体与豆苗野草亲密接触,让心沾灵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与喧嚣,这不是追逐时髦故作风雅,而是回归自我的必然。

如果人间多几处瓦尔登湖,多几个陶渊明式的“田园”,人类就会多一个安谧宁静的后花园。

10、《念奴娇》感想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词坛的新天地就是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逐步发展并且扩大其领域的。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一个卓越的开头。至今为止,仍然象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大道上。

“一个女孩名叫婉君,她的故事耐人追寻……”

曾几何时,伴随着这首经典优美的歌曲,灵气逼人又楚楚动人的“小婉君”金铭受到万人追捧,被奉“国民闺女”。

主持人撒贝宁,甚至把她当成人生梦想,扬言长大后“非她不娶”。

时隔三十余年,昔日“童星”已成中年“大姐”,少了长发飘飘和模特身材,也没有梦幻大剧和偶像光环,“假小子”式金铭与当初的“小婉君”相去甚远。

“长残”“过气”已然成为新的标签。不过,她却似乎不以为然,像个没心没肺的傻妞,戴着“过气女星”与“大龄剩女”的帽子处处招摇……

她的故事依然耐人追寻。

金铭的人生传奇,始于8岁。

那一年,琼瑶为《婉君》一剧海选主角,金铭被妈妈带去面试。

其他小选手都是能歌善舞,极尽表演天赋,而金铭什么也不会,只好被动地回答了几个问题。

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妈妈就是带着她去“试一试”的。

有时候,有备而来不如突如其来,自觉“啥也不会”的金铭,被琼瑶相中了。

进剧组前,金铭妈妈对琼瑶提出的唯一要求是:片酬可以不考虑,但孩子功课不能落下。

这样“清流式”的要求,谁又能忍心拒绝呢!

在妈妈的协调下,剧组为金铭准备了一间“老师房”。很长一段时间,老师就住在金铭隔壁,每天拍完戏,金铭就会主动去找老师补习功课。

如果恰逢拍戏与考试时间冲突,不能回校参加考试,老师就会将考卷带到剧组,让金铭答完卷子,再批出成绩。

就这样,《婉君》拍了一年,金铭的学习从未间断,也从未落下过一次考试。

不过,拍戏的过程却不是一片坦途。

由于连续拍戏经常休息不好,有一段时间,金铭持续高烧,怎么也退不下去。妈妈带她去看医生,医生怀疑是心肌炎,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只能通过打激素治疗。

激素治疗副作用非常大,而且需要配合充足的休息,才能尽快治好,医生告诫她们:必须暂停拍戏!

可是,作为该剧的“大主角”,金铭一旦停拍,全组都得跟着停,这对剧组的影响可想而知。

权衡再三,妈妈与大夫商量,决定边拍戏边治疗。

妈妈给她的箴言就是:工作就是如此,选择了就要好好去完成,努力去做好。

整个《婉君》拍完,金铭没有耽搁过一天拍戏。

受妈妈影响,这个年纪的金铭,已早早明白,有些事,无论如何都不能怠慢,也有些事,一旦选择,便须负责到底。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得不说,这种时刻“清醒”理性的妈妈,“拎得清”的家庭教育模式,对金铭的人格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婉君》播出后,温婉可爱的“小婉君”一夜吸尽中国“粉”,金铭成了无数人心目中的“最美童星”“国民闺女”,琼瑶更将她列为御用女主角。

《青青河边草》《雪珂》《望夫崖》《梅花烙》等等,一部部新剧都是为金铭量身打造,金铭也不负众望,在每部戏里都有不俗的表现。不过十来岁的年纪,学习拍戏两不误,当时被誉为“中国版的秀兰·邓波尔”。

转眼间到了1997年,金铭高三了。

直接上保送的艺术院校还是参加高考,成了横在当中的一道选择题。任谁看来,选择艺术院校都是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事,不仅免了考试之苦,也有助于演艺专业的持续性精进。

更接地气一点来讲,丢下一片广阔的“星途”,去做未为可知的其它选择,不仅可惜,还有点“傻”。

但金铭不这么认为。她想参加高考,在演戏之外,给自己多一些其它可能。

这可让妈妈犯了难。正好在一个活动中,妈妈遇见了陈道明,便向他征询请教,陈道明没有明确给出答案,却给了她们一句话:表演并不是十年八年就能学会的!

真正的表演是一生的功课,四年的非表演专业学习对一个真正的演员来说,也一定不会是耽误时间。

妈妈打破了疑虑,同意了金铭的选择。

此时,琼瑶新剧《还珠格格》开拍在即,金铭依然是琼瑶心中女主“小燕子”的不二人选。

为了全力奋战高考,金铭决定放弃“小燕子”。

几个月后,金铭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戴着“明星”的光环,她在学校总被“粉丝”追来追去,爱慕者随处可见,不时发出“爱”的邀约,很多影视公司也不断抛来橄榄枝。金铭不为所动,她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除了国际政治、**电视学外,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全都成为了她的选项,后来还加修了法医和犯罪心理学。

学霸级的演员很多,但这样双学位、多专业、精通多国语言的“小超人”,恐怕就金铭一个。

而且,高等教育的影响,文化知识的积淀,已渗入金铭的骨子,成为她的人生底牌。

大学毕业后,金铭的“星味”已淡去很多,演艺之路也今非昔比。

有人问她,当初对于高考的选择是否值得?

她说:“大学几年的时间,留给我今后的财富,远远比当时选择去拍戏要多。表演是一份工作,但是人生还很长,还有很多值得体验的东西。”

好一个“人间清醒”的金铭!

从参加高考到大学生活,从演艺事业到人生选择,她永远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愿意为其全力以赴,哪怕失去的同样很多!

只是,理性如金铭,也没有逃过“童星的灾难”。

大学毕业后,金铭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去当外交官或从政从企,而是选择去煤矿文工团,继续去圆演艺的梦。

此时,因金铭放弃而幸得“小燕子”一角的赵薇,已因《还珠格格》红透半边天;而金铭参加过综艺,当过主持人,还做过独唱,都是反响平平,就连接拍一些影视剧,也只能出演配角,作品不温不火。

毫无疑问,与当初红得发紫的“小婉君”时代相比,金铭真的“衰”了。

媒体报道开始毫不留情地频频说道:金铭“过气”了!

机场被拍,因穿着有点朴素,有人嘲笑她“像大妈”;与同龄的黄小蕾一起演节目,又被讽“母女同框”。

金铭后来幽默回应:别人被报道,标题都是“肤白貌美大长腿”,拍着我的标题却都是“童星陨落年过四十像大妈”,不过,机场不是表演秀现场,其实我在哪里都可以光芒闪烁。

这份底气,是因为懂自己。

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过气”的话题再次被提起。

金铭没有丝毫不悦,她淡定笑答:“花无百日红,谁都一样,又何必为了这件事而焦虑呢!”

不是内心麻木,也不是神经大条,最初金铭也非常在意外界的评论。

刚复出时,金铭的身材有点胖,人们纷纷调侃“小草长成了粗腰树”,金铭听后立即开始减肥,用两年多的时间,从120多斤减到了90斤。

对于“过气”的现状,她也有心余力拙的失落和无奈,在节目中坦言:我也想表现的更加精湛,但没有机会啊!

她是怎样艰难地走过了那段伤神的心路历程,我们不得而知,只是看到,出现在大众面前的金铭,依然笑容满面:“童星的标签好难撕掉,我已经长大啦!”

金铭知道“小婉君”的光环太过强烈,想要突破几无可能。

在后来受访中,她说:大家对我的印象都停留在小时候,接受我长大了这个现实,需要一个过程。我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因为我明白大家的心态。

她深深明白其中的缘由,不会强求自己盲目与“潮流”抗争,她看清了自己的劣势,也清楚现实的局限,所以懂得放过自己。

人生本就没有完美一说,也不必非得达到某种高度,放过自己,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有人说,你认清一件事的速度,决定了你的成长速度。

金铭显然是这方面的高手。

一次,金铭去录一个音乐节目。因为睫毛胶过敏,节目录播时,金铭的眼睛又红又肿,只好化了“烟熏妆”掩盖。

金铭通过各个渠道向大家解释了这一情况,但最后出现在各新闻媒体上的标题依然是:“童星长残了”“金铭烟熏妆搏眼球”!

金铭懵了。原以为努力去解释,就可以换得理解,但这一简单愿望,在 娱乐 至死的时代,似乎根本行不通!

冷静之后,金铭彻底明白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应该去在意那么多不相干的评价。

她说:“如果说一个人的心是一栋别墅,那最亲近的朋友都住在别墅的主卧,那些与我不相干的人,门儿都别想进。”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从此,所有不那么善意的评价,金铭一概懒得理会。

一期《苗阜秀》上,金铭遭到“群嘲”。

郭亮、郭阳、三弟、叶璇等嘉宾,一个个都拿金铭的过去说事,说别人都在进步,而金铭只有退步。

金铭始终在笑,也不去反驳,一副“我自无言,笑看舞台风云”的淡然。

后来叶璇说:人家金铭是北大高材生,真正的人生赢家,根本就瞧不上我们这帮“戏子”!

这时候的金铭,不卑不亢,没有争高论低,只是非常淡定地说出了自己对于“戏子”一词的不认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只是 社会 分工不同而已。

她似乎永远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谁,在做什么。

在努力做好自己的同时,也不忘向身边的人传播一种理念:勇敢做自己。

常有网友喊话金铭:

“你剪短发不好看,你应该像以前那样长发飘飘!”

“你穿得老气了,应该换个风格!”

金铭不为所动,在微博温柔回应:

“你可以长发也可以短发,你可以坚强也可以柔弱,你可以驰骋职场也可以安稳在家做个小女人。不管是什么样的你,这都是你心中的选择,女人要拥有选择的自由! 所以不要去做别人眼中的美女,要做自己心中的美女!

所谓通透,不过如此。

现在的金铭,一边拍戏一边拍美照,一边做综艺一边做公益,一边 探索 美食 一边 探索 人生,无论出现在哪里,都是神采奕奕,眉开眼笑的样子。

金铭最喜欢独自去旅行,每年都会抽时间出去,到世界各地看博物馆、世界名画、馆藏珍品,开阔眼界,享受旅行的乐趣。

她也是“吃货”,不时晒出亲手制作 美食 的照片,惬意美好的状态令人羡慕。

金铭也依然热爱着演艺事业,参加演出之外,还创办了自己的儿童剧团,并亲自授课,着力儿童戏剧启蒙教育,培养孩子们的表演技能。

有人问她,创办儿童剧团是不是为了培养童星?

金铭否定了,她说:我认为孩子们学习了这些专业知识,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包括性格塑造、理解生活等等,都会有很好的帮助。至于今后愿不愿意做这行,并不重要,因为人生太久,而表演只是一小部分。

是的,她不仅清醒地一路追逐了自己的梦,也把这份清醒传递到了所从事的每一份工作、所链接的每一个人身上。

今年4月,金铭现身 娱乐 脱口秀节目《听姐说》。

干练短发,西服红鞋,满满的御姐范儿。比起其他姐姐的紧张忘词,金铭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洒脱力,台上台下都显得大方又自信。

在开麦秀的自我介绍中,金铭不忘自我调侃,语气却坚定有力:

“我已经过气很久……

很多人都不希望我长大,我也只是犯了一个童星都会犯的错误。

很抱歉,我没有长成大家希望的样子,但是,我活成了我自己喜欢的样子!”

对,她已在浮云蔽日中,悄然间攒够了实力,真真切切地活成了所期待的自己。

宁财神曾经这样评价金铭:在闪光灯下,金铭的人生没有暗场,每一幕都很精彩。

其实,远离闪光灯的金铭,人生依然精彩。

看似偏离了光辉耀眼的舞台中心,却在自我的世界里大放异彩。

没有粉饰与矫情,远离虚无与浮华,哪怕升腾跌宕,起起落落,永远记得遵从自己的内心,时刻努力将自己的身心安置在最好的状态,这样的金铭,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

END

文|陈小简

编辑|柳叶叨叨

陕西卫视此次虽然改版,但依旧沿袭其“人文天下”的定位,《见招拆招》即是其表现人文关怀的一档节目。自小梦想成为外交官的金铭毕业于北大的国际关系管理学院,治大国若烹小鲜,一直被人称为才女的金铭自然也触类旁通的善于各种人际关系、危机时刻的处理。

良好的教育背景给了金铭国际化的视野和厚重的人文底蕴。端庄美丽的外表和其自身丰富、厚重的文化涵养及国际化视角也与陕西卫视“人文天下”的定位与《见招拆招》的栏目内容非常匹配。此栏目也将成为她从清纯的童星转型成为知性、睿智的才女所迈出的第一步。

《见招拆招》是陕西卫视改版后的新节目,节目以陕西卫视“人文天下”的频道定位,为观众打造的一款充满人类智慧,将对人的关切落到具体的社会实用层面的节目。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都无暇照顾家中琐事,保姆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重要部分。虽然少数保姆有时会带给我们一丝不快,但是绝大部门忠实可靠的带给我们的都是人性的真善美。知性主持人金铭在该期节目中带领大家观看关于保姆在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的短片并一一为大家拆招。

节目最后金铭说,“其实人和人之间是讲情感的,保姆也是血肉之躯,彼此以诚相待,自然家和万事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74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