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徒弟找老师,现在是老师找徒弟,传统武术该如何自救?

以前是徒弟找老师,现在是老师找徒弟,传统武术该如何自救?,第1张

查拳的第十一代传人张振山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传统武术以前是徒弟找老师,现在是老师找徒弟。”直接透露出了传统武术的尴尬境地。武术怎么了?不是说武术博大精深、是我们的国粹吗?怎么现在白给都没人要了?老祖宗留下的宝贝难道真的要就此失传了?

武术最多算是件喜忧参半的事,喜的是第一、武术得到了国家的关注,政府不再任其自生自灭而是开始想办法保护了;第二、又有一些人得到官方的加持,成为“钦定”正宗传人了,当然,前者是武术的喜,后者是个人之喜。而忧的是,第一我们所钟爱的武术竟然没落到要被当作“大熊猫”保护起来的地步了;第二,“申遗”成功未必能挡得住传统拳种消亡的步伐。

这个时代武术要发展就必须与金钱挂钩,从名家到无名拳师都要收起“视金钱如粪土”的清高心态,不妨世世俗一点。用金钱这个用力的杠杆撬动武术向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武术处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如果无法走向市场,无法与金钱挂钩,没落甚至失传则是必然的。抛开技艺优劣不说,从商品经济的视角看,传统武术绝对是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很多拳种可能是一项好的技艺,但绝对算不上好的商品,很多武术拳师可能是个好师父,却不是一个好的服务者。

他们没有能力投入金钱开一间像样的武馆,没办法让学员有一个舒适、安静的习练环境,所以只能在公园里撂地摊;他们想用武术帮助人们健身,却缺乏基本的生理、医学知识,不能给学员科学、准确的指导,所以只能讲些自己也不大懂的阴阳、五行、气血理论;他们强调武术是技击格斗的真功夫,自己却练了几十年都没跟人交过手,所以只能通过拆招时打徒弟演示技法的威力。他们会的只是当年师父教给他的东西,他能做的只是原原本本的往下教,他自己怎么学的现在就怎么教。放眼看看,瑜伽都细化出很多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要的子类了,武术还在以为一个浑圆桩就能包治百病,这就是差距,是武术没落的原因,不能怪社会抛弃武术,只能怪武术人自己不努力。

当代社会中职业的武术人(完全靠武术吃饭的人)还是一种稀有动物,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武术产业(连根像样的杆子都买不到,谈什么产业),没有金钱的诱惑,就很难吸引更多的人投身这个行业,武术也就只能是一小撮人自娱自乐的寄托。长此下去,武术就会像很多失传的手艺一样,被社会遗弃在角落里,或者存在于专家学者的书柜中,成为一种记忆。

武术不是没有市场,只是武术人不懂得挖掘市场。绝大多数教拳的人并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把武术细化,不论你想健身还是爱好对抗,都是一样的内容,一个教法,最终的结果就是健身的认为自己很能打,对抗的其实只是健身而已。

中国有句古话儿“穷文富武”,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很多人不理解。

过去的人,家里没钱,那么学文,叫“穷酸秀才”,有一杆笔一方墨,读圣贤书,最后博取一个功名。因为其读圣贤书,自身欲望不多,苦读明志,最后得功名,当官以后贪财好色必然,但是前期,花费不多。

但是你想学武,必须家里有万贯家财,有三个意思,第一武术是性命之术,有钱你未必学的着,所以找到一个好老师,你得养着。第二武术需要的东西多,场地,你得有个大房子,还需要器具,过去还有石栀子等等,这些东西你要买。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个,有钱,营养好,身体壮士,可练功。

想通过武术锻炼出好身体,这是一个谣言这个谣言流传了40年了。

太极拳早先叫太微拳,古拳谱上前三页有一句话,古文我没背下来,但是意思是:身体不好,不可习练,动则损之。

纵观历史,身体不好得练武最后练出来身体还是不好,所以古人对武术的最高理解是“养练参半”,你不养,或者本身身体就不好,强行锻炼只会越来越差,但是你会获得一种技击技能。

也就是武术分开两个层次,要么养生,要么技击,如同一双筷子,你不用它,它永远保持,但是你一旦用了筷子,那么筷子会持续损坏,也就是“动则损之”。

但是很多人都已身体不好为出发点而进行锻炼,给你提个人,他叫霍元甲。霍元甲先天素质不高,身体也不好,最后他的技击水平也很一般,至于咱们为什么崇拜他,是因为他代表了一个民族,为东亚病夫更名,对于武术上的认可,我们过多的认识了民族荣辱感。

但是霍元甲本身的技击能力,可以从他的历史上看,从天津静海出,天津并不是无敌手,后来转战上海,偶与人切磋,交流并不广泛,开设精武体操会,最后击败洋人,现今,给霍元甲的定义仅仅就是一个省队散打冠军。

也就是,身体好,刻苦锻炼能达到锻炼效果,可以练武,身体不好就不要练了。

年轻,身体好不好未必能看的出来,比如说某人某人,天天小病不断大病不犯,这未必就是身体不好,但是你看有的人不得病,但是一个发烧就要休息1周,这也不是身体好,身体好不好是先天的,后天锻炼可改造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用的就是基本功。

太极拳练基本功了吗?我估计是没有,基本功是帮你改造一些身体机能,你没练直接就跳过了吧?

太极拳是天下运动总纲,只要是运动曲线,都包含于太极拳中,所以说太极拳是武术层面中博士后的课程,你学太极拳之前,学没学过其它拳术,具备不具备相应的协调力,具备不具备相应的最基础的武术理念,拳怎么握,眼往哪看,怎么站,怎么走,劲怎么走,怎么顺?等等等等。

如同盖楼,你仅仅是一个拿到大学文凭的设计者,没有参与过最基础的实施,所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空泛的,缺乏实际支撑点。

我们管太极拳叫魔拳,这个拳术有很强的技击性,太极拳是贼,八极拳是强盗,通背拳是土匪,太极拳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若自己给自己下了定义,就认为我自己悟到了,实际上就错了,进入一个魔障,但是所有练习太极拳的人都会进入魔障,但是有的人自己能跳出来,有的人跳不出来就走上了邪路,心智与拳术都走偏,但是还是自以为对。

所以,你说现在身体不好,无非就是这三个方面:

第一:身体原本素质不强,你要了解自己的身体,而不是简单的外在表现,比如说我熬夜不困,很少生病,干活从不知道疲惫,精力旺盛。对不起,这些都证明不了你身体好,你了解的都是外在表现,内在,你要自己去一步一步了解。

第二:你没有基础,上来强行学太极拳,缺乏一个很基础的武术实际支撑点。从一个招数上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招数干嘛使得,练习时怎么练,用时怎么用,怎么拆怎么画怎么解怎么顺?是否是改编过,为什么改编,初始拳术应该什么样,有什么弊端。等等等等。武术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辈子会打,你就是个武夫,一辈子理论一大堆,你就是个评论家,要学李白、岳飞、戚继光、俞大猷等等等等,能文能武。

第三:太极拳被你自己下了定义了,也就是缺乏沟通,自己在家领悟,想到了什么觉得就是对的,然后按照自己想的感觉打,越打拳越偏。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如果老师很差劲,他会装不知道毁了你,好的老师会告诉你,相互借鉴。

所以,你这不是什么大事儿,好多人都遇到过你这个问题,当然,如果你自己没有想明白,确实也是个大事儿。多看看书,多找人聊聊,劲儿没养出来,别随便找人切磋,走了形,难改。

最后,从古到今,当然,太极拳历史也没那么久,从来没有一个人能给太极拳下过定义,比如劲力必须这么使,拳必须这么打,从来没有,太极拳是中国132个门派中,唯一一个没有量化的拳术。

这个问题实际上很简单,也很普遍,基本上练过太极拳的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

你还没后脑疼过呢吧,你还没脑袋昏沉呢吧,你还没手足冰冷呢吧,你还没气血不畅呢吧,哈哈,以后你遇到的问题会更多更多。

从叙述看,事情的起因实际上不是学生练武术问题,而是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说话,被老师制止了,学生不仅不安静,反而还与老师发生争执,这是学生不对。最终在下课的时候把老师推倒致伤,这学生应负全责。学生家长应当承担老师的医疗费用,学校应当给违纪的学生适当处分。

1、称呼不同

师父是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的尊称、近称。而师傅是老师的通称,太师、太傅或少师、少傅的合称。

2、对象不同

老师这个名称最常见于学校与传统武术界,也常见传统艺术界。而师傅常常是对僧道的尊称,对衙门中吏役的尊称, 也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

3、关系的严格程度不同

师父和徒弟之间有系统严格的师承关系,但也总有意外发生的时候。二师傅大多数民间对某行当的权威或有技术的人的尊称。

扩展资料

“师傅”的由来

“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是用来指老师的。《榖梁传》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这时的“师傅”,总是和“宫廷”、“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称作师傅。如朱熹既用师傅来称呼帝王之师,也用来称呼一般的授业者。

到清代中后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师傅”一词也慢慢用来称呼工、商、戏剧书画、医术、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而到了近现代工厂制度被引进之后,按工人们在工厂互称“师傅”的习惯,称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则成了一种惯例。

“师父”的由来

“师父”一词据史书记载,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万松老人书》《元史·刑法志》《鹿洲初集》卷等都曾说明了当时称僧人为师父的普遍。

-师父

-师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836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9
下一篇2023-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